ARM开发教程之ARM Linux系统移植步骤
基于嵌入式ARM9的Linux系统移植的研究和实现
2020年第8期信息与电脑China Computer & Communication软件开发与应用基于嵌入式ARM9的Linux 系统移植的研究和实现冯宁波 周 剑(苏州长风航空电子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151)摘 要:笔者以ARM9处理器为硬件,对嵌入式系统展开分析,并对安装到嵌入式ARM9芯片开发板上的Linux 系统移植进行研究。
Linux 系统移植步骤如下:首先初始化随机存取存储器,设置堆栈,引导加载程序移植;然后下载Linux 内核,修改Makefile 文件,设计交叉编译环境;最后依据内核启动过程,指定启动初始值,控制后台,并执行制作菜单配置命令。
关键词:嵌入式ARM9;Linux 系统;移植;内核中图分类号:TP311.54;TP31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20)08-078-02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nux System Migration Based on EmbeddedARM9Feng Ningbo, Zhou Jian(Suzhou Changfeng Avionics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151, China)Abstract: The author takes ARM9 processor as hardware, analyzes the embedded system, and studies the Linux systemporting installed on the embedded ARM9 chip development board. The steps of Linux system porting are as follows: first, initialize random access memory, set stack, boot loader porting; then download Linux kernel, modify makefile file, and design cross compiling environ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kernel startup process, specify the initial startup value, control the background, and execute thecommand of making menu configuration.Key words: embedded ARM9; Linux system; transplantation; kernel0 引言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使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嵌入式系统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因软硬件可裁剪、使用性能良好,受到人们青睐[1]。
ARM Linux在TE2410开发板上的移植
Po tng A RM nu t ri Li x o TE24 0 ar 1 Bo d
Y u — ig Z NGj k u AN G o y HA ~ o n i
( b i i r t, a d g0 0 , ia He e Unv s y B o i 7 2 Chn) ei n 1 0
du e n hi p pe .Al t e w o k c sssoft ui ng t r sc m pi n r nm e t t c d i t s a r l h r on it he b l di he cos o l e vio e n ,hePori M nu r e nd t tng t ng ofAR Li x ke la hePori n ofr tFi s t m .Afe ns d he pori uc esu l t y tm un sa e n he boad.W e c n dei n a p iai p og a oo l yse e tr f ihe t i t ng s c sf ly,he s se r tbl o t r a sg p lc ton r r mm e t O
Ab t a t Th a d r r p r e f T 4 0 s r c : e h r wae p o e t s o E2 1 o r r rs n e . e tc nq e o ot g AR M i u O T 4 0 b ad ae ito i i L n x t E2 1 o r r n r —
闫 英. 吉 国 张 寇
( 北 大 学 , 北 保 定 0 10 ) 河 河 7 0 2
摘要 : 简要 介 绍 了 T 2 1 E 40开发 板 的 硬 件 特 性 , 点 阐述 了 Ln x 内核 在 A M 9上 的 移植 过 程 。其 中 包括 : 立 交 叉编 译 环 境 、 重 iu R 建 系统 内核 的 移植 和根 文件 系统 的 移 植 等 。 移 植后 的操 作 系统 在 开发 板 上 运 行 稳 定 , 并且 可 以根 据 需要 编 写 应 用 程序 , 该 开 发 板 用 于 工 将
基于ARM平台Linux内核移植论文
基于ARM平台的Linux内核移植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0-0204-01摘要:linux是一个可移植性非常好的操作系统,它广泛支持了许多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
可移植性是指代码从一种体系结构移植到另外一种不同的体系结构上的方便程度。
本文介绍了基于arm 开发板的linux内核移植过程,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交叉编译器的安装、内核的配置与移植。
本文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linux操作系统使用经验。
关键词:移植内核 linux一、概述一个嵌入式linux系统的启动顺序可以分为四步:1、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
2、加载linux内核。
3、挂载根文件系统。
4、运行应用程序。
所以要想使linux内核在开发板上运行,就必须对以上四步的相关源代码进行移植操作,使其可运行于嵌入式平台。
本文主要介绍内核移植部分,其余部分可参考相应书箱或文档。
二、开发环境的建立2.1、安装虚拟机、fedora13操作系统及相关的开发工具(gcc、gedit等),本文的所有操作均是在这种开发环境下进行,本文的工作目录为 \work,且都是在root权限下操作。
2.2、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的安装。
交叉编译器是嵌入式linux开发的基础,后续的移植过程都要用到此编译器,在linux pc平台下,利用arm-linux-gcc编译器可编译出针对arm linux平台的可执行代码。
安装过程如下:a、网上获取arm-linux-gcc-4.3.2.tgz源代码包并保存于/work 目录中。
b、解压命令(tar xvzf arm-linux-gcc-4.3.2.tgz -c /)注意上面的命令必须是大写c且后面有个空格,这样将源代码解压至目录/usr/local/arm/4.3.2中。
c、配置编译环境路径。
输入命令(gedit /root/.bashrc)打开.bashrc文件,在最后一行加入如下内容:exportpath=/usr/local/arm/4.3.2/bin:$path保存关闭文件,用root重新登录系统,输入命令:(arm-linux-gcc –v)如果安装成功将会显示arm-linux-gcc的版本号。
第8章 基于ARM的Linux内核移植
(2)编译测试参考板的Linux内核 为了测试Linux对参考板的支持情况,最好配置编 译Linux内核,在目标参考板上运行测试一下。 对于交叉开发来说,首先应在顶层Makefile中设置 ARCH、CROSS_COMPILE和EXTRA_VERSION 变量,然后才能选择配置指定的体系结构平台。 ARM平台的例子如下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arm-linuxEXTRA_VERSION :=
8.1.2 开发板内核移植 对于内核移植工作来说,主要是添加开发板初始 化和驱动程序的代码。这部分代码大部分跟体系 结构相关,在arch目录下按照不同的体系结构管理 ,下面以ARM S3C2410平台为例,分析内核代码 移植过程。 Linux2.6内核已经支持S3C2410处理器的多种硬件 板,我们可以参考SMDK2410参考板,来移植开 发板的内核
真正系统平台号的定义位置在arch/arm/tools/mach-types 文件。 #machine_is_xx CONFIG_xx MACH_TYPE_xx number smd2410 ARCH_SMDK2410 SMDK2410 193 arch/arm/tools/mach-types中每一行定义一个系统平台号 。“machine_is_xxx”是用来判断当前的平台号名称 ;CONFIG_xxxx是在内核配置时生成的; MACH_TYPE_xxx是系统平台号的定义;number是系 统平台的值。
#include/asm/mach/arch.h
#define MACHINE_START(_type,_name) const struct machine_desc _mach_desc_##_type \ _attribute_((_section_(“.init”))) = { \ .nr = MACH_TYPE_##_type,\ .name = name, … #define MACHINE_END };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
3 内核 配置 过 程
提供 用 户程 序所 使 用 的一些
自行 搭建 交叉 编译 环境 通 常 比较 复 杂 ,而 且 很 容易 出错 。本 文使 用 的是 开 发板 自带 的交 叉 编 译 器 ,即cos 33 交 叉 编译 器 ,该 编 译 只 需 将 rs一 .. 4
光 盘 中 的 am—iu 33 . r z 用 tr xf n — r l x一 .. b . 2 a v n n 4 ab i a
及 下 栽 内核 映像 到 开发 板 等设 计 ,给 出了以sc 4 O 3 2 l 为核 心 的嵌 入 式Ln x iu 内核 的裁 剪 与移植
过程。
关键词 :AR M;嵌 入式Ln x 3 2 1 ;裁剪 ;移植 iu ;¥ C 4 0
0 引 言
微 处 理 器 的产 生 为价 格 低 廉 、结 构 小 巧 的 C U和外 设 的 连接 提 供 了稳 定 可靠 的硬 件 架构 。 P 这 样 。限制嵌 入式 系统 发展 的瓶 颈就 突 出表 现在
第 1卷 1
第 1期 1
电手元 器 件 盔 用
Elcr n cCo o e t D v c p ia in et i o mp n n & e i eAp l t s c o
V . 1 I1 No 1 .l
NO V.2 9 0o
2 0 年 1 Y 09 ll
d i O3 6 /i n1 6 - 7 5 0 91 .2 o: .9 9js .5 3 4 9 . 0 .10 0 l .s 2
以在 另 一个 平 台上执 行 的程 序代 码 。不 同的C U P
需要 有 不 同 的编译 器 。交叉 编 译 如 同 翻译 一 样 ,
linux系统迁移流程
linux系统迁移流程
1. 收集系统信息
在迁移系统之前,首先要收集系统信息。
包括:
(1)硬件清单和设置,如处理器、存储介质、网络,硬件间的互连接细节,如接口卡以及相应的号码;
(2)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如语言运行时环境、软件编译器及其他基础设施;
(3)应用软件的详细信息,包括应用软件版本号、功能、安装方式以及与其他应用软件的交互细节;
(4)系统的当前状态,包括系统上的数据、目前的登录用户状态等。
2. 迁移方案开发
具体的迁移方案开发,可以采用系统流程文档的方式,或是绘制流程图的方式,都可以,通常如果迁移系统较复杂,则可以采用流程文档的方式,而在系统迁移的过程中,建议收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
3. 确定迁移期程
确定系统的实际迁移期程。
考虑到系统安装、运行及应用软件的部署时间,需要把握好每个步骤的时间顺序,加以安排。
在确定迁移期程时,要注意系统稳定性,故障开发时间以及整体工期质量。
4. 准备移植软件
在确定迁移期程以后,再根据迁移期程以及系统收集的信息,准备移植软件。
准备移植软件时,要考虑两点:一是要选择正确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二是对于操作系统的软件语言的的移植,要确保系统的功能没有受影响。
5. 测试系统
完成系统移植后,就要进行系统测试,测试的内容有:操作系统的安装,检查系统性能以及软件数据与原系统及恢复数据的正确性。
6. 文档处理
最后,在系统迁移流程完成以后,要编写系统的相关安装文档,记录迁移过程中可能的偏差,并且要收集相应的历史记录,以便进行完善。
基于ARM平台的Linux内核分析与移植研究
是 Ln x iu 支持的体系结构的简称 2 . 在 .3 6 2的 内核代码
中 已经 完 全 包 含 了对 S C 4 0 件 体 系 的支 持 Ln x 3 24 硬 iu
内核 主要 由 5个 子 系 统 组 成 : 程 调 度 、 进 内存 管 理 、 虚
拟文件 系统 、 网络接 口、 进程 间通信 。 iu Ln x内核代码非 常庞大 , 整体代码结构如 图 1 所示 。
3 编 译 内核
内 核 编 译 的方 式 与 引 导 程 序 移 植 大 体 相 同 .利 用
m k m g 命 令 即 可 进 行 编 译 。 当 编 译 完 成后 , 编 a ez ae l 把 译 生 成 的 映 像 z ae 过 VV 下 载 到 硬 件 平 台上 . l g通 m II 就
体 的研 究和 开 发 , 并对 内核 进 行 相 应 的修 改 和优 化 。通 过 配置 、 译 完成 整 个移 植 过 程 . 编 为
Ln x 内 核 移 植 提 供 借 鉴 。 iu
关 键 词 :Ln x 内核 ;¥ C2 4 A;内核 移 植 ;Neftr iu 3 40 tl ie
nt 而 ¥ C 4 0 理 器 包 含 了 MM i, 3 24 处 1 U模 块 , 以需 要 针 所 对 该 体 系结 构选 择 对 Ln x内核 对 MMU模 块 的 支 持 。 iu dvr: 目录 包 含 了 内 核 中 所 有 的 设 备 驱 动 程 i s该 e 序 。该 目录 占据 了 L u i x内核 的 大部 分 代码 , 常 庞大 。 n 非 是 进行 内核移 植 时需 要 重点 关 注 的 目录 . 如 L D显 示 例 C 驱 动程 序 、 摸屏 驱 动程 序 等 源代 码都 放 在该 目录下 。 触
Linux操作系统在ARM9处理器上的移植
一
今的嵌人式 操作 系统各 种各 样 , V Wok、 N 有 x rs Q X、
Pam l OS、 id wsCE、 n x  ̄ i u vC OS I Nu W n o Liu ICl x ./ —I n —
单元) 支持 Lnx系统 的移植嵌 入。除此之 外 , , i u 该
处 理 器拥 有 : 立 的 1 B的指 令 C ce 1 B数 独 6K ah 和 6K
据 C ce支持 T T的 L D控制器 、 A D闪存控 制 ah 、 F C N N 器、 三路 U R 、 A T 四路 D MA、 四路 带 P WM 的 Tm r i e、
ce等, | s 每种操作系统都有其 与众不同之处 。本文 u 选用 的将要移植 的嵌入式操作 系统为如今在各领域
中广 泛 应 用 的 Inx L u A u 。 i x是 以 U i 基 础 而 发 n n x为
展起来的操作 系统 , 其最 大优点是源代码公开 , 可以
任意剪裁和修改后将 其移植入 自己的硬件平 台上 , 因此可 以说是嵌入式操作系统 的最佳选择 。
研 究 与 应 用
化 动 及 表,0 ,7 )7 6 工自 化 仪 21 3 2: ~9 0 ( 6
C n rla d I s u ns i h mi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 u t o to n n t me t C e c lI d s y r n r
L n x操 作 系统 在 A M 9处 理 器 上 的 移 植 iu R
操作系统 也是嵌入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
随着信息科技和微 电子技术 的迅速发展 , 入 嵌
arm-linux usb wifi移植
arm-linuxusbwifi模块的添加与AP的建立一、内核的配置在内核源码的根目录下执行以下命令打开内核配置菜单:$ make ARCH=arm menuconfig根据下面的菜单进行配置:内核配置完成后,重新编译内核,并将编译出来的内核镜像下载到开发板。
如果仅仅是编译驱动,可以不用将系统烧进板子。
二、驱动源码的编译(1)驱动内容的更改:如果不更改驱动代码,在编译时会遇见缺少create_proc_entry,和create_proc_read_entry 这两个函数的问题(原因在于官方的源码适用于内核小于3.9的linux系统,而本系统上使用的系统内核为3.12.10)。
下载文https:///raspberrypi/linux/rpi-.10.y/drivers/net/wireless/rtl8192cu/os_dep/linux/os_intfs.c并替换原文件中的os_intfs.c文件。
参考:/group/topic/347735/和/entry/125504在驱动源文件下的Makefile中添加一行:CONFIG_PLATFORM_ARM_AM437X = y并设置:CONFIG_PLATFORM_I386_PC =n同时添加:ifeq ($(CONFIG_PLATFORM_ARM_AM437X), y)EXTRA_CFLAGS += -DCONFIG_LITTLE_ENDIANARCH := armCROSS_COMPILE := arm-linux-gnueabihf- #这是你的交叉编译器KVER := 3.12.10 #系统的版本KSRC := /home/hjiahu/Desktop/CrossFiles/linux-3.12.10 #这是第一步编译后的源码文件夹endif(2)为了使用硬件同时支持AP与STA模式,在源码中的include/autoconf.h中将CONFIG_CONCURRENT_MODE的注释去掉(其他方法可以参考源码中的文档)。
描述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
描述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
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目标平台:首先需要确定要将Linux内核移植到哪个目标平台上,这个平台可以是嵌入式设备、服务器、桌面电脑等。
2. 获取源代码:从Linux官网或其他开源代码库获取Linux内核的源代码。
3. 配置内核:根据目标平台的硬件特性和需求,对内核进行配置。
可以使用make menuconfig、make xconfig或make config等命令进行配置。
4. 编译内核:使用交叉编译工具链对内核进行编译。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一组针对特定平台的编译器、链接器、调试器等工具,可以在开发主机上编译生成目标平台上的可执行文件。
5. 生成镜像文件:将编译生成的内核、设备树、启动程序等文件打包成一个镜像文件。
镜像文件的格式可以是uImage、zImage、vmlinux等。
6. 烧录镜像文件:将生成的镜像文件烧录到目标平台的存储设备上,例如闪存、SD卡、硬盘等。
可以使用dd、fastboot、flash等命令进行烧录。
7. 启动内核:将目标平台连接到开发主机,通过串口或网络连接进行调试和启动。
可以使用bootloader或者直接从存储设备启动内核。
8. 调试内核:在目标平台上运行内核时,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驱动不兼容、内存泄漏、死锁等。
需要使用调试工具对内核进行调试,例如gdb、kgdb、strace等。
以上就是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目标平台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maplay移植arm-linux-mini2440-
Mini2440下移植媒体播放器MadPlayer宿主机:Linux—RedHat5开发板:mini2440本次移植所需的四个文件分别为:madplay-0.15.2b.tar.gzlibmad-0.15.1b.tar.gzlibid3tag-0.15.1b.tar.gzzlib-1.2.5.tar.bz2编译器:gcc 4.1.2 arm-linux-gcc-4.4.3一、搭建交叉编译器arm-linux-gcc●将软件包arm-linux-gcc-4.4.3.tar.gz放在Linux的/opt/mywork下●直接解压该软件包到当前目录下:tar zxvf arm-linux-gcc-4.4.3.tar.gz解压后要获得其绝对路径:/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 添加该交叉编译器的环境变量到vi /etc/profileunset iunset pathmunge#PATH=$PATH:/opt/host/armv4l/binPATH=$PATH:/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 INSERT –输入source /etc/profile使它生效●编一个hello.c的文件来测试一下交叉编译器是否能用,得到下面结果:root@bogon mywork]# arm-linux-gcc hello.c -o hello/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libexec/gcc/arm-none-linu x-gnueabi/4.4.3/cc1: /usr/lib/libstdc++.so.6: version `GLIBCXX_3.4.9' not found (required by /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lib/libppl_c.so.2) /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bin/../libexec/gcc/arm-none-linu x-gnueabi/4.4.3/cc1: /usr/lib/libstdc++.so.6: version `GLIBCXX_3.4.9' not found (required by /opt/mywork/opt/FriendlyARM/toolschain/4.4.3/lib/libppl.so.7)●这是因为原来的libstdc++.so.6版本低了,用libstdc++.so.6.0.10来代替,作如下操作:⏹[root@bogon mywork]# rm /usr/lib/libstdc++.so.6rm:是否删除符号链接“/usr/lib/libstdc++.so.6”? y[root@bogon mywork]# cp /mnt/hgfs/share/libstdc++.so.6.0.10 /usr/lib[root@bogon mywork]# ln -s /usr/lib/libstdc++.so.6.0.10/usr/lib/libstdc++.so.6看结果来检验是否替换完成[root@bogon mywork]#strings /usr/lib/libstdc++.so.6 |grep GLIBCXXGLIBCXX_3.4GLIBCXX_3.4.1GLIBCXX_3.4.2GLIBCXX_3.4.3GLIBCXX_3.4.4GLIBCXX_3.4.5GLIBCXX_3.4.6GLIBCXX_3.4.7GLIBCXX_3.4.8GLIBCXX_3.4.9GLIBCXX_3.4.10GLIBCXX_FORCE_NEWGLIBCXX_DEBUG_MESSAGE_LENGTH●重新测试交叉编译器是否能用,得到下图结果:查看文件的运行平台file hello结果如下hello: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version 1 (SYSV), for GNU/Linux 2.6.32,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for GNU/Linux 2.6.32, not stripped这表示该交叉编译器已经正确编译了。
arm-linux学习笔记之minigui移植
arm-linux学习笔记之minigui移植/u3/90065/showart_1793732.htmlminigui-1.6.10在s3c2410平台的移植开发板:SBC2410CPU:S3C2410linux-2.6.25.5fs:jffs2LCD:TFT320 X 240PC:fc8 linux-2.6.25.5(一)准备工作下载软件包libminigui-1.6.10.tar.gzmg-samples-1.6.10.tar.gzminigui-res-1.6.10.tar.gzmg-samples-str-1.6.2.tar.gz在/home/arm/创建一个minigui的目录,然后把这些载在的软件包放在该目录下,在分别解压缩。
再在/home/arm/minigui下创建一个miniguitmp的目录,用于安装编译以后的库文件。
(二)编译libminigui首先修改configure文件,在文件的开头加入交叉编译的路径CC=arm-9tdmi-linux-gnu-gccCPP=arm-9tdmi-linux-gnu-cppLD=arm-9tdmi-linux-gnu-ldAR=arm-9tdmi-linux-gnu-arRANLIB=arm-9tdmi-linux-gnu-ranlibSTRIP=arm-9tdmi-linux-gnu-strip然后执行[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configure --prefix=/home/arm/minigui/miniguitmp/ \--build=x86_64-linux \--host=arm-unknown-linux \--target=arm-unknown-linux[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make[root@localhost libminigui-1.6.10]# make install这个过程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错误的执行make install的时候会把编译以后的资源安装到/home/arm/minigui/miniguitmp中,在这之下会有etc include lib usr几个目录产生。
linux移植的一般过程
linux移植的一般过程
1.硬件平台的分析:对要移植的硬件平台进行分析,了解其处理器架构、内存结构、设备接口等硬件特性。
2. 内核选择和配置: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选择相应的Linux内核版本,并进行配置,包括启用或禁用某些功能、添加驱动程序等。
3. 引导程序开发:根据硬件平台的启动方式,开发或适配引导程序(bootloader),负责加载内核和设备驱动程序。
4. 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或适配:根据硬件平台的设备特性,开发或适配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使其能够被内核识别和使用。
5. 文件系统的制作:根据硬件平台的存储设备特性,制作相应的文件系统,包括文件系统类型、文件系统结构、文件系统大小等。
6. 应用程序的移植:根据硬件平台的特性,移植相应的应用程序,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
7. 调试和优化:进行测试和调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优化系统性能。
8. 发布和维护:完成移植后,进行发布和维护工作,包括文档编写、系统更新等。
- 1 -。
linux arm移植命令
linux arm移植命令1. 什么是ARMARM(Advanced RISC Machine)是一种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架构的处理器设计,常被用于嵌入式系统领域。
由于其低功耗、高性能和成本效益等优势,ARM架构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物联网和家庭娱乐等领域。
2. 为什么需要ARM移植移植指的是将某个操作系统或软件移植到不同的硬件平台上。
ARM移植即将Linux操作系统移植到ARM架构的处理器上。
由于ARM处理器与传统的x86处理器架构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Linux进行移植以在ARM设备上运行。
3. ARM移植命令步骤ARM移植涉及多个步骤,以下是常见的移植命令及其说明:## 3.1. 配置内核源码### 3.1.1. make menuconfig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可进入内核配置界面,通过界面可进行内核配置,包括硬件支持、设备驱动等。
### 3.1.2. make oldconfig执行`make oldconfig`命令可根据当前配置文件生成一个新的配置文件,用于更新配置文件中的新选项。
## 3.2. 编译内核执行`make`命令即可进行内核的编译,编译过程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 3.3. 生成根文件系统根文件系统是指Linux运行时所需要的文件及目录结构。
可以通过`buildroot`等工具生成根文件系统。
## 3.4. 烧录内核及根文件系统编译完成后,将生成的内核镜像和根文件系统烧录到ARM设备的存储介质中,例如SD卡或eMMC存储器。
## 3.5. 启动ARM设备将存储介质插入到ARM设备中,通过开发板或串口终端连接到设备,随后可以启动ARM设备并进入Linux操作系统。
4. ARM移植的挑战和注意事项ARM移植相对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技术,以下是一些挑战和注意事项:- 硬件驱动:需要确保所选的硬件能与Linux内核进行良好的兼容性,并确保相关的设备驱动可用。
linux下把某些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
linux下把某些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
将某一开源库移植到ARM开发板的基本流程如下:
1. 了解ARM开发板的硬件平台参数(例如CPU架构、内存大小等)以及操作系统类型和版本(例如Linux)。
2. 下载所需的编译工具链,包括ARM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时所需的库文件等。
3. 下载需要移植的开源库源代码。
4. 配置交叉编译器,将其与ARM开发板的硬件平台参数进行匹配。
5. 编译并链接代码,生成ARM平台可执行文件。
6. 将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拷贝到ARM开发板上进行测试,并根据需要进行调试和修改。
7. 重复上述步骤,直到移植的开源库能够在ARM开发板上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植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可能需
要修改源代码中的一些与硬件平台相关的部分,以确保其能够正确地运行在ARM开发板上。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
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内核的裁剪与移植前言嵌入式系统一直是计算机行业中的领域之一。
在许多应用程序中,嵌入式系统越来越流行。
嵌入式系统通常使用嵌入式芯片,如ARM芯片,并且它们通常运行Linux内核。
Linux内核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内核。
在嵌入式领域,Linux 内核可以被用于实现各种应用程序。
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基于ARM平台的嵌入式Linux内核进行裁剪和移植。
ARM平台ARM处理器是一种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处理器。
这种类型的处理器可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因为它具有较低的功耗和高效的性能。
ARM处理器有许多版本,其中包括ARMv6和ARMv7。
ARMv6通常用于嵌入式系统,而ARMv7则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端设备。
Linux内核的裁剪在嵌入式系统中,Linux内核需要进行裁剪,以适应嵌入式设备的需求。
与桌面计算机相比,嵌入式系统拥有更少的资源,包括RAM、闪存和存储空间。
因此,在将Linux内核移植到嵌入式系统之前,必须将内核进行裁剪。
在裁剪内核之前,您必须确定哪些内核模块是必需的。
一些模块可以从内核中移除,以减少内核的大小。
通常,将不必要的模块和其他功能从内核中移除可以使内核变得更小并具有更好的性能。
另外,裁剪内核时应确保其他组件与内核兼容。
例如,在新内核中可能需要更改驱动程序或实用程序以适应修改后的内核。
裁剪内核可能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需要深刻了解Linux内核的各个方面,以确保正确地裁剪内核。
移植Linux内核到ARM移植内核是将Linux内核适应新硬件的过程。
在开始移植内核之前,您必须了解嵌入式设备的硬件架构以及所需的内核组件。
移植Linux内核到ARM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选择合适的ARM平台和处理器并确定所需的内核选项。
2.下载最新的内核源代码。
3.配置内核选项,并使其适应新硬件。
4.使用交叉编译器编译内核。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目前 常 用 的 嵌 入 式 操 作 系统 有 V Wok 、i x Wid ws x rs L u 、 n o n
件 的处 理 工具 ;c g c是 编 译 工 具 , l c是 链 接 和 运 行 库 , 中 最 gi b 当
下 载 到 wid w P 下 , 在 wi o P 下 通 过 S no sX n ws X d AM— A B
v .0应 用 程 序 下 载 U b o.bn镜 像 , 成 U b o 的烧 写 工 21 — ot i 完 —ot
7 4
基 于 AR M9的嵌 入 式 Ln x系 统 移 植 i u
《 业控制计算机/0 1 第 2 工 21年 4卷 第 8期
7 3
基于 A M9的嵌入式 Ln x系统移植 R iu
E b dd d L n x S s e T a s ln a in Ba e I ARM9 m e e iu y t m r n Oa t t s d Oq O
_
环 境 可 以使 P 机 上 直 接 安 装 L u ,也 可 以 是 Wid w C i x n n o s下 在 虚 拟 机 上 安 装 Ln x 还 可 以 是 两 台 电脑 , 别 安 装 Wid w iu , 分 n o s操 作系统和 L u i x操 作 系 统 。本 文 的 实 验 环 境 是 在 W i o P n n ws X d 系 统 下 使 用 虚 拟 机 运 行 R d H tl u e a i x操 作 系 统 ,主 机 与 目标 n 机 的链 接 主 要 是 通 过 U B 口 、 口 、 口 、 太 网 口建 立 联 系 S 串 并 以 的。P 机一般称为主机 , C 目标 板 称 为 目标 机 。 交 叉编译指利用运 行在机器上 的编译器编译 某个源 程序 , 生 成 在 另 一 台机 器 上 运 行 的 目标 代 码 的 过 程 。主 要 用 的开 发工 具 包 括 三 个 部 分 : iui 、c gic bn ts g c、l 。其 中 bn ts是 二 进 制 文 l b iui l
ARM 开发板 ssh 移植 .
8.Permissions 0755 for '/usr/local/etc/ssh_host_dsa_key' are too open.
//则把目标板/usr/local/etc/下的ssh_host_*几个文件的权限改为700。如果出现权限不够问题,用su - root进入root用户再改。
登录成功后如下图:
putty登录
linux主机登录
问题总结
1.运行sshd时出现
sshd: /lib/libc.so.6: version `GLIBC_2.7' not found (required by sshd)
问题分析:说明你编译等时候指定等glibc和目标板所使用的不一致。
3.2从PC机上将以下文件拷贝到目标板Linux系统中
PC机 /work/ssh/source/openssh-4.6p1/ 目录下的
scp sftp ssh ssh-add ssh-agent ssh-keygen ssh-keyscan 拷贝到目标板/usr/local/bin
解决办法:配置openssh,即./configure时,使用对用等--host参数,如--host=arm-linux/arm-none-linux-gnueabi。
2.make openssl的时候,指定的prefix目录已经存在,无法创建。
问题分析:这是因为在prefix目录的时候,使用了相对路径,如../../install。
解决办法:openssl需要用指定绝对路径来安装,prefix参数应该如:--prefix=/work/ssh/install/openssl-1.0.0
3.使用arm-2007q3-51-arm-none-linux-gnueabi.bin的make编译ssh和gdbserver时出错:
ARM-Linux移植之(三)——init进程启动流程分析
ARM-Linux移植之(三)——init进程启动流程分析Y-Kee转载请注明来自于衡阳师范学院08电2 Y-Kee /ayangke, QQ:843308498我们通常使用Busybox来构建根文件系统的必要的应用程序。
Busybox通过传入的参数来决定执行何种操作。
当init进程启动时,实际上调用的是Busybox的init_main()函数,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函数,看init进程究竟是怎样一个流程。
我分析的Busybox源码是1.7.0版本的,其他版本会略有不同。
部分代码省略我们只看关键性代码。
首先看init_main函数int init_main(int argc, char **argv);int init_main(int argc, char **argv){……………………………..……………………………..//初始化控制台console_init();………………………………if (argc > 1&& (!strcmp(argv[1], "single") || !strcmp(argv[1], "-s") || LONE_CHAR(argv[1], '1'))) {new_init_action(RESPAWN, bb_default_login_shell, "");} else {//因为我们启动的init进程没有任何参数,所有argc==1,执行的是这一句parse_inittab();}……………………………………………………………………………………run_actions(SYSINIT);run_actions(WAIT);run_actions(ONCE);………………………………………………while (1) {run_actions(RESPAWN);run_actions(ASKFIRST);wpid = wait(NULL);while (wpid > 0) {a->pid = 0;}wpid = waitpid(-1, NULL, WNOHANG);}}parse_inittab实际上对/etc/inittab文件里面的配置进行解释,如果没有,则设置一些默认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M开发教程之ARM LINUX系统移植步骤 ARM开发教程之ARM LINUX系统移植步骤 开发教程之
ARM简介 Linux简介 系统的制作移植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引导程序 内核 修改内核 内核的配置编译 根文件系统 结束语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引导程序 引导程序
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从开机上电到操作系统启动需要一个引导程 序。嵌入式linux系统同样离不开引导程序,这个引导程序叫做 Bootloader[1]。通过这段小程序,可以初始化硬件设备、建立内存 空间的映射表,从而建立适当的系统硬件环境,为最终调用操作系 统内核做好准 备。 vivi[4]是韩国MIZI公司为其arm9系列产品而研发的Bootloader, 小而灵巧,这里选用它作为小型Linux系统的Bootloader。 首先要修改vivi源代码中的Flash分区信息,新的分区信息如表1 所示。 根据表1,在vivi源码arch/s3c2410/smdk.c文件中作出相应的 修改。 然后在配置菜单中导入smdk2410的默认配置,编译成功将在 vivi源代码目录下生成所需的Bootloader文件,文件名为vivi。 接着,便可把vivi下载到目标板Flash的相应位置。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ARM简介
Arm9S3C2410微处理器与Linux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 渐在嵌入式领域得到广范的应用。目前,在便携式消 费类电子产品、无线设备、汽车、网络、存储产品等 都可以看到S3C2410与Linux相结合的身影。 S3C2410微处理器是一款由Samsung公司为手持 终端设计的低价格、低功耗、高性能,基于arm920T 核的微处理器。它带有内存管理单元 (MMU),采用 0.18mm工艺和AMBA新型总线结构,主频可达203MHz。 同时,它支持Thumb 16位压缩指令集,从而能以较小 的存储空间获得32位的系统性能。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
内
核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LINUX简介 LINUX简介 LINUX
在众多嵌入式操作系统中,Linux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为 广泛[1]。性能优良、源码开放的Linux具有体积小、内核可 裁减、网络功能完善、可移 植性强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 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一个最基本的Linux操作系统应该包 括:引导程序、内核与根文件系统三部分。 与Linux2.4内核相比,2.6内核吸收了最新的技术,在 性能、可测量性、器件支持和可用性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 支持更多的体系结构、处理器、总线、接口和设备;标准 化了内部接口;简化了扩展或添加新设备的步骤等。 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制作一个基于linux-2.6.19内核的小 型Linux操作系统,并将它移植到S3C2410开放板上。内容 包括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引导程序、2.6.19内核、根文 件系统的修改、配置、编译、移植等。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在2.6.12(含)之前的内核通常是用devfs来管理位于 /dev下的所有块设备和字符设备;但在2.6.13(含)之后的 内核已不支持 devfs,而转用udev来管理/dev下的设备,详见[5]。所以,针对2.6.19内 ,要使系统启动后进入BusyBox控制台,还 需在/root fs/dev下添加控制台设备文件:“[root@localhost dev]# mknod -m 600 console c 5 1”。 目前,linux已经能够支持几十种文件系统格式,如常用的Cramfs、 Jfss2、Yaffs等。Cramfs 是一种只读的闪存文件系统,可以保护系统的基 本设置不被更改。根文件系统就使用Cramfs格式。 使用Cramfs制作工具mkcramfs把根文件目录制作成映像文件: rootfs.cramfs。 根文件系统制作完成,在vivi命令模式下把rootfs.cramfs下载到Flash 的合适位置。 至此,一个基于2.6.19内核的小型Linux系统便成功地制作完毕,并移 植到S3C2410开发板上了。 板子加电后便可看到系统的启动信息,最终进入BusyBox控制台。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系统的制作移植 系统的制作移植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要移植、开发小型Linux系统,首先要在安装 了RedHat9或更高版本Linux操作系统的主机上 配置交叉开发环境。交叉开发是指在开发主机 上安装开发工具,编辑、编译目标板的引导程 序、内核和文件系统,使其能在目标板上运行。 针对本次开发,需要安装arm-linux-gcc3.4.1以及armv4l-tools工具链。在安装完毕后, 切记要将两者的路径分别添加到系统路径 $PATH中。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结束语
基于2.6内核的Linux凭借其突出的嵌入式特性 与性能优越的arm9 S3C2410相结合,在嵌入 式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文章介绍了如何 制作一个基于Linux2.6.19内核的小型Linux系 统,并将其移植到 S3C2410开发板上。小型 系统的制作与移植是进行嵌入式开发的基础, 必须熟练掌握。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根文件系统 根文件系统
Linux系统中的文件和设备是通过文件系统来组织的。 文件系统的存在使得数据和设备可以被有效而透明地 存取访问。一个linux的最简根文件系统应该包括支持 linux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内容,包括系统使用的软件 和库,以及所有用来为用户提供基本支持的架构和指 令。 在根文件目录rootfs下建立bin、dev、etc、lib、 proc、sbin、root、tmp等一系列必备的目录,把所需 的配置文件、动态 函数库放到相应的目录。采用 BusyBox是缩小根文件系统的好办法。BusyBox以很小 的体积集成了最常用的linux命令和应用程序,大大简 化了制 作linux根文件系统的过程。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千锋3G嵌入式移动互联网技术研发中心 3G
ARM开发教程之内核的配置编译 内核的配置编译
在配置菜单中导入内核对smdk2410的默认配置, 再在此基础上选择所需的功能。如Nand Flash及 MTD设备的支持,Cramfs文件系统的支持等。 配置完毕,在终端输入编译命令“make”进行 编译。若内核源码编译成功,将在linux2.6.19/arch/arm/boot/下生成内核映像文件 zImage。 最后,在vivi命令提示模式下使用下载命令, 将内核映像zImage加载到开发板Flash中的适当地 址。
ARM开发教程之修改内核 修改内核
首先,修改内核源码linux-2.6.19下的Makefile文件,指定目标代码 类型与编译器:SUBARCH :=arm; CROSS_COMPILE:=/usr/local/arm/3.4.1/bin/arm-linux-。 然后,在linux-2.6.19/arch/arm/mach-s3c2410/commonsmdk.c中根据表1修改内核中的Flash分区 信息。这里提醒读者, 2.6.16(含)以前内核的源码中没有Flash分区信息,所以需要增加新 的分区信息;而在2.6.17(含)以后内核的源码中已 含Flash分区信息, 需要的只是修改分区信息。 内核Flash分区信息必须与vivi的Flash分区信息相一致。因为,vivi 的Flash分区中的地址是内核及文件系统下载到Nand flash的真正地 址;而内核在启动时读的却是内核Flash分区设定的地址;所以, 若两者不同,则很可能导致不能正常启动内核或读取文件系统。 最后,修改linux-2.6.19/drivers/mtd/nand/s3c2410.c,禁止 Nand flash差错检测:chip->eccmode = NAND_ECC_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