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总论
传染病学总论
4.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 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 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 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 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 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 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
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 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 转变为健康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 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 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 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 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 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 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 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 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 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 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 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 肿大。
(三)临床类型
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 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 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 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 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 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
(二)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
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
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
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
1.蛋白代谢
《传染病学》第九版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prion)、病毒(virus)、衣原体(chlamydia)、立克次体(rickettsia)、支原体(mycoplasma)、细菌(bacteria)、真菌(fungus)、螺旋体(spiro-chete)和寄生虫(parasite),如原虫(protozoa)、蠕虫(helminth)、医学昆虫(medical insect)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做到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包括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甚至改写过人类历史。
人类在与传染病较量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战果,19世纪以来,病原微生物的不断发现及其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疫苗的研究诞生了感染免疫学,奠定了免疫学的理论基础,已用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段;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成就;“Koch法则”明确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了病原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其他许多疾病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
正是由于上述辉煌战果,加上社会文明的推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逐渐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占了上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医学界一度认为,传染病正在消亡。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四版课件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4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特异性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性 4.有免疫性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 (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 旋体、原虫等)引起的,发现病原体有利 于传染病的确诊和防治 。
2.特异性免疫 是指机体对病原体的 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故有一定
针对性。感染和疫苗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 免疫应答。包括①细胞免疫、②体液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生机制
一、床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原体的入侵、定位和排出 多数病原体只
有在入侵门户、体内定位适合的情况下, 才能引起病变。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 时期。
③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 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④恢复期: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 渐消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 康复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感染中毒症状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 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它必须具备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就不会发生 或中止。流行过程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 素的影响。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 殖并能不断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 括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 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病原体的整 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是确定隔离期限的依 据。
及感染动物的管理。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消毒 2.灭菌 3.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 总论
隐性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期间, 对防止流行的扩散有积极意义, 因为隐性感染者的增多,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就降 低,该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就下 降。但另一方面,隐性感染者 也可能处于病原携带状态,在 传染病流行期间成为重要的传 染源。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 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 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 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 改变和临床表现。在大多数传染 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 者的小部分。但在少数传染病中, 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 现为显性感染。
但是,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某些 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如 患艾滋病、放射治疗或应用大剂量 皮质激素及抗肿瘤药物等)或机械 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 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如大肠杆 菌进入泌尿道或呼吸道时,平衡就 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 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这些共生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成为致病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在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斗争过 程中,宿主逐步形成了特异的 免疫防御机制。
在我国,虽然传染病已不再是引起 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 如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 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 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而且,国内有可能发现新的传染病, 国外新发现的传染病也可能传入我 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 需加强。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丰 富的经验,深入发掘和发展祖 国医学研究将对中西结合防治 传染病发挥重要作用。
在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病原体 致病力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 显性过程又可呈现轻、重型, 急、慢性等各种类型。有些传 染病在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 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 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 甲肝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
传染病总论
2)吞噬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
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
3)体液因子 包括补体、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6、肿瘤坏死因子、y-干扰素等, 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清除病原体。
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
2 特异性免疫:是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
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五、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六、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八、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传染病的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
• (一)对病人的管理
•
• •
(二)对接触者的管理
(三)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四)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传染病的预防
• (二)切断传播途径: • 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 • 呼吸道 • 消化道 • 体液/血液 • 昆虫媒介
•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
• (4)病原携带状态
•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 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 的能力。 (2)毒力 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如 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能力等。 (3)数量 就同一种病原体而言,入侵的数量多 少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 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而不断引起疾病发生。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李自琼
一、传染病的概念
•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 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 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 蠕虫等。其中,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 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 •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 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的治疗
• 一般性治疗:隔离、休息、饮食、护理、 对症和支持治疗;
• 病原治疗:化学药物、抗生素、血清疗法、 菌苗疗法;
• 免疫调节治疗 • 中医治疗 • 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治疗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病原体的入侵(血液、淋巴、胎盘;皮肤、 粘膜等)
• 病原体在体内蔓延繁殖(直接蔓延、血液 或淋巴扩散;特异性定位)
• 组织损伤机制(病原体及其毒素的作用、 炎症反应、变态反应的作用)
传染病三要素
• 传染源(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受病原体 感染的动物)
•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 传播、接触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其他)
• 易感人群
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 病程经过: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 临床表现: 1、发热 2、发疹(皮疹的种类和鉴别) 3、中毒症状(毒血症、菌血症、
败血症)
以上症状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
临床类型
• 根据发病性质和病程经过分类:急性、亚 急性、慢性;
• 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典型、不典型(非典 型);
总论
• 什么是传染 •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 传染病的特征 • 传染病的诊断 • 传染病的治疗 • 传染病的预防
什么是传染
• 定义: 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侵袭
人体,人体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互相斗争 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 • 传染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五种情况
• 病原体被人体消灭或被排除体外 • 隐形感染 • 潜在性或潜伏性感染 • 病原体携带状态 • 显性感染
传染病学总论
有严格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如血吸虫病多在长江以南地区流行,因为那里气 候温和,雨量充沛,杂草丛生,适宜钉螺的孳生。 乙脑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在7、8、9三个月流行。
消化道传染病多在夏秋季流行,而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与自然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居住条件、卫生设施、劳 动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决定性作用。
解放前许多传染病发生流行,大批病人死 亡。 解放后许多传染病迅速得到控制,发病率 大幅度下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与 临床特点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原体。 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
比如痢疾杆菌只能引起菌痢,麻疹病 毒只能引起麻疹。
目前并非所有传染病的病原体都能分 离出来,一旦分离出病原体,就是传染 病确诊的依据。
2.有传染性 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传染性有大有小,比如麻疹发病率95%, 脊髓灰质炎<1%。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传染期, 每种传染病的传染期都相对固定,可作 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注射或从母 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 属于被动免疫。
4、有感染后免疫 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 差异很大。 病毒性传染病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 往往保持终生,但有例外(如流感)。 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的感染后 免疫持续时间短,仅为数月至数年,也 有例外(如伤寒)。 蠕虫病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因而往往产生重复感染。
2、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
传染病学总论
历史的启示 传染病是将长期存在 传染病是可以战胜的 与传染病做斗争,任重道远
传染病学概念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 律的学科。 研究重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预防措施。 研究目的:防治结合。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传染病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8月23日表 示,传染病在全球的爆发和传播越来越快, 治愈难度也越来越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传染病以每年1 到2例的“惊人速度”出现。 截至目前,世卫组织的专家已经确认了1100 多种传染病。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病(1)
传染病学总论
烟台市传染病医院
人类跟传染病的斗争, 从来没有停止过
概念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 传染病 感染性疾病 非传染病 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与 寄生虫。
传染病历史
瘟疫、战争,饥荒,被称为人类历 史悲剧的“三剑客”。 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死亡或者创伤, 远远超过战争死亡的总和。
近30年新发的主要传染病病原体及引发疾( 2 )
年份
1980 1982 1982 1983 1983 1983 1988 1988 1989
病原微生物
引发疾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 成人T白血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 毛状T白血病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AIDS) 大肠杆菌O157 :H7 坏死性肠炎 幽门螺杆菌 胃炎、胃癌 人类疱疹病毒-6 婴儿玫瑰疹 埃利希体 人类埃利希体病 丙型肝炎病毒 肝炎
传染病学总论
免疫应答,
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 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4
②隐性感染的发生率
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例如、脊髓灰质炎和 乙脑)中,是最常见的表现,隐性感染超过显性感 染的10倍以上。
③隐性感染的两种转归
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率处于水平。 ②暴发流行(Outbreak)
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 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
1918年流感
2003年SARS 38
③流行(Epidemic) 当其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散
发发病率的数倍时。
④大流行(Pandemic) 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
⑴入侵部位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焦痂。 ⑵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入侵部位引起 病变;破伤风。 ⑶进入血循环,再定位于某一器官引起该脏器的病 变;流脑。 ⑷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 蠕虫病。
⑶排出途径(Route of exclusion)
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 素。
自发性腹膜炎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医源性感染(Iatrogenic infection) 社区获得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infection)
⑴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 因素
包括地理、气象和 生态等影响。
寄生虫病和虫媒传 染病为明显。
日 本 血 吸 虫 流 行 区 疟 疾 流 行 区
传染病第一章总论
不同的疾病致病所需菌量不一。
一般病原体数量越大,感染可能性越 大,潜伏期较短,病情较重。
(4)变异性(variability) 环境因素可使病原体遗传因子改变, 发生变异。 (致病力的变化;抗原性变化;耐药 性变化…) 利用人工条件,以各种因素激发病原 体变异: 定向变异,为人类利益服务。
三、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
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均 研究传染病,都以消灭传染病为目标,但角度 不同。传染病学是以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 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 归的原因和规律,并研究其早期诊断方法以及 有效的治疗措施,它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流行 病学则是以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传染病 在人群中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以及有效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属于预防医学范畴。二者需要 有机的结合,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传染)的概念
概念:传染是指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 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 用和相互斗争的过程,一般也可称为感 染。 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所处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大多数传染病: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㈠ 自然因素(Natural factors) 地理条件 气候因素 生态环境
自然因素对病原体与人体都产生影响, 与流行过程关系甚大。 传染病的地区性与季节性分布与自然 条件密切相关。
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对自然条件 的依赖尤其明显。 ㈡社会因素(Social factors) 经济发展水平 生活水平 文化教育水平与卫生习惯
(5)入侵门户与特异定位 • 病原体入侵人体需有特定途径 (侵入门户) • 体内生长繁殖亦有一定部位
传染病学 第九版 总论
传染病学第九版总论引言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污染的水源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
传染病基本概述传染病是指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引起疾病的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有流感、肺结核、霍乱、麻疹、腮腺炎等。
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并引起疾病的过程被称为感染。
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指病原体直接从一个感染者传播到另一个个体,包括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
•间接传播: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给其他人,包括水源污染、食物污染和昆虫传播等。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从母体传播到胎儿或新生儿,常见的垂直传播途径有经胎盘传播、经乳汁传播等。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公共卫生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预防与控制方法:•疫苗接种:通过接种疫苗,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卫生教育:宣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素养,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早期诊断和隔离: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
•环境卫生控制: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控制病原体在食水、环境中的传播,保障公共环境的卫生。
•社会干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未来展望传染病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将持续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传染病学的研究和控制将变得更加重要。
结论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方法。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我们要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意识,共同努力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此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以便于排版和展示。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总论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抱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熏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整规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埋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育,使体温再次降低,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景遇。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规复期后,已不乱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育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景遇。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规复期。
(体力、消化道、黄染)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定量办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2024年度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 抗原,如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凝集试验 等。
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 查等,可反映机体的感染 状况和器官功能。
1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应用
X线检查
对肺部传染病如肺结核、 肺炎等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2024/2/2
CT和MRI
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 围,如脑炎、肝炎等。
2024/2/2
传染病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
根据传染病防控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进展,持续优化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防控效果。
31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01
深入学习和掌握专 业知识
不断学习和掌握传染病学领域的 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专业 素养。
0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和培训活动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 与同行专家深入交流,拓宽视野 。
和给药途径等。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 低耐药菌的产生和药物不良反应
的风险。
2024/2/2
19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
退热治疗
对发热患者,可选用适 当的退热药物,同时注 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避免脱水。
2024/2/2
呼吸支持
对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 患者,及时给予氧疗、 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
超声检查
对肝脓肿、腹膜炎等腹部 传染病有辅助诊断作用。
16
鉴别诊断思路与技巧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接触史和疫 苗接种史等。
仔细体格检查
注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以及 肝脾肿大等腹部体征。
2024/2/2
综合分析检查结果
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 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主讲人:王世伟
学习意义及重要性
1,掌握传染病的慨念。 2,掌握感染的慨念。 3,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 5,熟悉传染病的预防。 6,了解传染病的范围,当前对传染病的认识 7,各种名词及慨念。
传染性疾病总论
慨念: 一,传染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 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 造成流行的疾病。 二,感染性疾病的慨念: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 疾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感染病。 三,传染病学研究的范围: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 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 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病
2,社会因素
人畜共患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
隔离期
3,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外来性
季节性
地方性
4,有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痊愈后再度感染。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中再度被同一病原体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 热度 低热
体温上升期
中度
极期
高热
体温下降期
超高热
· 热型 稽留热,间歇热,驰张热,回归热 1)2疱、疹皮疹 时间 形态 分布 顺序
·
2)斑丘疹
3)出血疹
4)荨麻疹
3、毒血症:发热,疼痛,厌食,意识改变,呼
衰,休克,肝肾损伤。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三、临床类型 急性、亚急性、慢性 轻、中、重、暴发型 典型、非典型
床表现。本质上相当于毒血症的现代名词。
( SIRS)的临床诊断依据; 为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钟;③呼吸急促,>20次/ 分钟;或通气过度,PAco2<4.27KPA(32㎜ HG) ;④外周血白细胞>12×10/L或<4×10 /L ;或白细胞总数正常,但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未 成熟中性粒细胞) >10%。由损伤因子导致上述≧2 项即可诊断。
10,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 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1,医院获得性感染。(48小时后) ①交叉感染,医院内通过患者或医护人员直 接或 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 ②内源性感染,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引起的自 身感染 ③医源性感染,诊疗过程或医疗器械消毒不严 所致。
12,社区获得性感染。 13,难治性耐药性感染。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慨念 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 互斗 争的过程。(病原体可来自体内或体外) 2,传染:是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 主个 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来自 宿主 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构成传染或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 人体、环境。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之 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况
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最低。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直接入侵,粘附,受体结合,定植因子,伤口入侵。
2、毒力: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毒素有内毒素,外毒素。 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
3、数量:同一种病一般病原体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不同 的疾病病原体数量可不同,伤寒10万,菌痢10个。
传染期不同。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和功能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1, 直接损伤 2,毒素作用 内外毒素 3,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1,发热 2,代谢改变
①蛋白代谢 ②糖代谢 ③水电解质代谢 ④内分泌改变
第三节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4、变异性:病原体因环境,药物,遗传等因素而变异,有 的致病力减弱,有的增强。
㈣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1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因子
K细胞、NK细胞 淋巴因子
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 抗体
2、损伤性免疫
细胞性 IV
变态反应 属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临床特点 1,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①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 检疫和留观的重要依据。 ②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为止。 ③症状明显期
④恢复期 复发:体温已正常一段时间,病初的症状再度出
现,潜伏的病原体再度繁殖。 再燃:体温未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后遗症:机体功能未恢复正常(半年为限)
四,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1,传染病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病率下降,经典传染病显著减 少。
2,部分传染病回潮,霍乱、结核、脊灰
3,少数传染病如,性传播疾病呈增加趋势。 4,再现传染病如,AIDS、军团病、SARS、埃 博拉病毒、人猪链球菌病、禽流感、甲型H1N1、 H7N9流感等。 5,部分传染病年龄上移如,麻疹、腮腺炎。 6,院内感染,耐药菌株感染增加。
(二)病原治疗 1,抗菌治疗
2,抗病毒治疗:(广谱,RNA,DNA)
3,抗寄生虫治疗 4,免疫治疗 (三)对症治疗 (四)康复治疗 (五)中医治疗
第七节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分类
甲类 2
37种
乙类 27
丙类 11
报告时间:甲类 城市、2小时 农村、6小时
乙类
6小时
12小时
丙类
24小时
24小时
4,机会性感染,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部位 而达其他部位。
5,首发感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6,再次感染,被同一种病原体第二次感染
7,重复感染,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 一种病原体感染。
8,混合感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9,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一 种病原体感染。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 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综合治疗原则:治疗、护理、隔离、消毒、一般治疗、对 症治疗、特效治疗的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①隔离和消毒,隔离分类,消毒分类
②护理 ③心理治疗 2,支持疗法,饮食,补充液体及盐类,给氧
▪ 感染的相关慨念
菌血症:指血液中存在活菌,可能为暂时性﹑自限 性﹑也可能引起毒血症。 败血症:指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引起的毒血症。
脓毒败血症:指化脓性细菌或伴有局部化脓性病灶 的败血症。
毒血症:指血液循环中存在大量毒素和炎症介质并 引起全身中毒反应
▪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指感染或非 感染损害因子引起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及临
体液性Ⅰ Ⅲ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征,就是疾病发 展的阶段性。 ㈠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1、入侵部位:病原体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入侵 部位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各种病原体的机体内定位不同,各种传染 病都有其各自的特殊规律。 3、排出途径: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排出病原体的途径, 是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都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
携带者
动物性
二、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严密,呼吸道,消化道,血液-体液 接触,昆虫,保护性隔离。
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及终末消毒),预 防性 消毒。 消毒方法,物理及化学消毒法。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抗体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主动 疫苗 被动 抗体
谢谢大家!
▪ 脓毒症:感染引起的SIRS。根据微循环障碍 及器官损伤程度分为:
脓毒症,存在感染的证据,并符合SIRS 临床诊断标准。
严重脓毒症,低血压,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 早期明确传染病的诊断有利于患者的隔离和治疗。诊断要综 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资料 一,临床资料 二,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生 化检查。 2,病原学检查,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 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3,特异性抗体检测。 4,其他检查。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将病原体排出
体外的人和动物。 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动物
源性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易感者的途径。 水平传播(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血液体液)。垂 直传播(母婴传播)先天性感染(出生前从母亲或父亲获 得))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易感者。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谱,五种不同的结局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可获得 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有典型临床表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 ,病原体被清除,可转变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带病毒、细菌、虫)病菌可排出体外,急性携带 者<3月,慢性携带者>3月,乙肝携带者>6月。 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