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下全册古诗词中考综合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精选练习附答案解析)

诗词曲五首(附答案解析)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chóu)瀚.海(hàn)冷难着.(zháo)B.松柏.(bǎi)羌.笛(qiāng)寥.落(liǎo)C.狗窦.(dòu)风掣.(chè)飘絮.(xù)D.狐裘.(qiú)兜鍪.(móu)羹.饭(gěng)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D.望西都..(指长安)3.根据要求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极度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

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诗句是“_____,_____”。

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抒发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及不尽愁绪与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

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句子是“_____,_____”。

点明该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

(4)《过零丁洋》中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的诗句是“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气势雄伟,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英雄是人类历史天空的璀灿星辰,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中华民族起起伏伏,低潮时有慷慨悲壮之士力挽民族危亡,振兴时有英雄豪杰人物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

统编版九下全册古诗、古文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统编版九下全册古诗、古文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古文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教材目录:一、古诗词背诵篇目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课外古诗四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 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文默写: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二、古文背诵篇目9.鱼我所欲也/《孟子》11.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20.曹刿论战/《左传》2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22.出师表/诸葛亮一、古诗词理解性默写《渔家傲·秋思》1、《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江城子·密州出猎》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做个小诗人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你很棒的!)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没错的!)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赤壁一、做个小诗人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没问题的!)二、你一定能准确解答下列问题!(相信你,没错的!)1.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2.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一、做个小诗人请将这首诗默写下来!(看你的了!)二、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1.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水调歌头一、做个小词人请把这首词默写在下面!二、你一定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1.这首词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朝________家。

2.请用原文语句来回答问题。

(1)“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下册语文古诗考试题及答案

初三下册语文古诗考试题及答案

初三下册语文古诗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属于杜甫的《春望》的是: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A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A. 李白B. 王之涣C. 杜甫D. 王勃答案:B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________。

”答案:一览众山小2. 请补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三、简答题1. 请简述《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答案:《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通过描绘园中景色的变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描绘了园中景色的幽静和作者的期待,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好。

2. 《江雪》这首诗中,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答案:《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通过描绘江边的空旷和寂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对世事的超脱。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四、古诗文默写1. 请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全文。

答案: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 请默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五、诗歌鉴赏1. 阅读《登鹳雀楼》并回答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作者对更高远目标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语文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考真题及答案整理

语文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考真题及答案整理

九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后古诗词一、定风波(2016杭州中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2分)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都日旧迎。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4分)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二、临江仙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中考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最新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中考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最新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专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分析: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分析: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江城子作者: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145页课外古诗词阅读题背诵中考考点汇总(含答案)⽬录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坡⽺·骊⼭怀古/张养浩朝天⼦·咏喇叭/王磐《南安军》(⽂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湿征⾐。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河千古在,城郭⼀时⾮。

饿死真吾志,梦中⾏采薇③。

1.内容主旨:《南安车》作者写⾃⼰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家乡时的思想感受,表达了⾃⼰准备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理。

2..理解和赏析:诗颔联上句写诗⼈被俘后押送⾏程的孤单,⽽⽤问话的语⽓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虽然途经故乡,但⾝系拘囚,⽆颜见家乡⽗⽼,还不如战死沙场。

诗的颈联运⽤了对⽐的⼿法,祖国⼭河依旧与城郭已⾯⽬全⾮进⾏对⽐,突出了诗⼈的亡国之痛。

3.请简要赏析“风⾬湿征⾐”⼀句中的“湿”字。

(3分)答:诗⼈征⾐被风⾬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兵败被俘后内⼼的凄苦、沉痛。

4.诗的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

5.请简要说明诗⼈“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5分)被捕归来,壮志未成,(1分)⽆颜见家乡⽗⽼,(2分)不如战死沙场(2分)。

6.第三联运⽤了什么表现⼿法?请简要分析。

(6分)运⽤了对⽐的⼿法,(2分)祖国⼭河依旧与城郭已⾯⽬全⾮进⾏对⽐(2分)突出了诗⼈的亡国之痛。

(2分)(或答“祖国⼭河万世永存与城郭⼀时沦陷进⾏对⽐,突出诗⼈对恢复⼤宋江⼭的信念和对元⼈的蔑视。

”也可)7.《南安军》这⾸诗抒写作者此次⾏程孤独悲苦⼼情的两句是: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别云间(夏元淳)三年羁旅客,今⽇⼜南冠。

⽆限河⼭泪,谁⾔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灵旗空际看。

1.内容主旨:《别云间》全诗追溯作者艰苦卓绝的战⽃⽣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表达了作者誓死不屈的⽃争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全册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全册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积累与运用1.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青衫湿!(秋瑾《满江红》)(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9)__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0)______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

(纳兰性德《浣溪沙》)(11)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12)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14)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

《南安军、别云间、骊山怀古、咏喇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期末】

《南安军、别云间、骊山怀古、咏喇叭》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期末】

部编版九下期末课外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南安军/文天祥二、别云间/夏完淳三、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四、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南安军》文天祥【原诗】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

想到去南岭时有哪些同伴,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

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夷齐,吃野菜充饥等死。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背景】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文天祥《南安军》中表示了誓不投降的决心的诗句是: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2、文天祥《南安军》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南安军》化用了杜甫“国破山河在”的诗句,且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自信心的诗句是: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考题(word版 含答案)

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考题(word版 含答案)

【九下】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

“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

“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

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

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鉴赏】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

1.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2.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典故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返。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7.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满分:60分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舂.谷(chōng) 狗窦.(dòu) 松柏.(bó)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羹饭一时..熟(一会儿)B.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C.瀚海..阑干百丈冰(大海)D.望西都,意踌躇..(形容心潮起伏)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C.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D.宫阙/万间/都/做了土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起初是管理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一种诗歌体裁。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王维,唐代诗人,长于七言歌行,善写边塞诗。

此诗描写了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的依依不舍之情。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

D.《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

这是一首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5.理解性默写。

(15分)(1)《十五从军征》一诗中揭露汉代兵役极度不合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赏析试题《十五从军征》练习题及答案1.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2.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4.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5.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

(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6.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参考答案:1、(1)《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3、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

(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4、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思对即可)5、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6、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全诗以写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景,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2.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及考题练】汇编渔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重点赏析:这首词“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浊酒”两句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抒发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实例赏析:1.本词重点句翻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语文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考真题及答案

语文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中考真题及答案

九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后古诗词一、定风波(2016杭州中考)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802),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春天。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2分)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都日旧迎。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道理,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二、临江仙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

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

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2分)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1分)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答对其中的三点即给4分)【拓展】临江仙陈与义①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时所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舂.谷()冢.累累()干戈.()锦衾.薄()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知饴.阿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掣.红旗冻不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干戈寥落..四周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意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常识填空。

(1)《十五从军征》出自《__________》。

全诗描绘了一个长年在外征战的__________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

该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__________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的作品。

此诗描写了西域__________的壮丽景色,抒写了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了__________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__________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__________的歌颂,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4)《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__________在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

全诗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5)《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__________的散曲作品。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诗词曲五首同步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踌躇(chóu)瀚海(hàn)冷难着(zháo)B.松柏(bǎi)羌笛(qiāng)寥落(liǎo)C.狗窦(dòu)风掣(chè)飘絮(xù)D.狐裘(qiú)兜鍪(móu)羹饭(gěng)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中庭生旅谷(野生的谷子)B.辛苦遭逢起一经(指遇到朝廷选拔)C.何处望神州(指中国大地)D.望西都(指长安)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既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B.《十五从军征》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过零丁洋》的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4.以下对现代文明常识的说明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元”是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XXX时期,至XXX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其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恳求本人的尸骨能回到田园埋葬,指现代官吏因大哥恳求退职,回田园安度晚年。

这是现代官员恳求退休的婉转说法。

5.默写。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古诗词】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直接默写。

, 。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

,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理解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2)《渔家傲·秋思》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 。

(3)渲染了古代西北边地秋景悲凉奇异的句子是: , 。

(4)《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直接默写。

,左牵黄,右擎苍。

, 。

,亲射虎,看孙郎。

鬓微霜,又何妨! , ?,西北望,射天狼。

2.理解默写。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词句是: 。

,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1.直接默写。

,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

, 。

可怜白发生!2.理解默写。

(1)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 。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 , 。

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 。

四、《满江红》*秋瑾1.直接默写。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秋容如拭。

,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 。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2.理解默写。

(1)在《满江红》中,秋瑾抒发了因不得世人理解而遭受摧折的一句是: ? 。

(2)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考题(Word版 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和考题(Word版 含答案)

【九下】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

“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

“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

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

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鉴赏】这首词通过对独特奇异的边塞秋季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可亲的人间真情,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报国雄心及对边关生活实际的深切感受。

1.赏析《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之中,落日的余晖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是“异”于内地的边城,一座被西夏军包围的宋朝将士守卫着的孤城这是多么悲壮的氛围,也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表现守边将士英雄气概,全词苍凉悲壮又豪放慷慨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返。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4.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思乡之情和渴望建功,以及如此长的艰苦生活,交织在一起,人怎么能入睡,人怎么能入睡?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记载着宋代帝王对外软弱,消极防御,长期征战无果的史实有人认为此词可以作为“词史”来读,是有道理的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为什么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生白发?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7.全词上阕极力表现边塞秋季风光的“异”,为下阕的抒发感情作铺垫;下阕抒发守边将士的情怀,以情写景,以景衬情,思乡和忧国交织在了一起全词由景物深入到人物的精神境界,悲壮而不悲观,意境浓郁,沉雄而不消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甲】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专题11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中考总复习专题11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知能优化训练中考回顾1.(2022天津)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

诗人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以西,远眺西湖,见到了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景象。

B.中间两联抓住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种景物,描绘了暮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C.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准确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富有画面感。

2.(2021天津)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两个景物,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二句写诗人得知挚友被贬偏远之地,含蓄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痛惜之情。

C.第三、四句抒情寄慨,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中意象涂上浪漫的色彩。

D.诗人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3.(2021云南昆明)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

”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2020湖南常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九年下全册古诗词中考复习题及答案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目录:12.词四首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九、十五从军征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十四、南安军/文天祥十五、别云间/夏完淳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人不寐,将军白发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赏析选择题: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将士们对成边生活的怨恨之情。

【解析】D没有怨恨之情,而是“功业难成,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简答题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答: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3、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了互文的手法,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不平。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二、赏析选择题:1、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B. 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D.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解析】C.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冯唐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射天狼”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应以“魏尚”自比。

2、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解析】D、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3、下列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

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C、“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

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

好意提醒一下: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

4.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C.“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气势磅礴,何等雄壮。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解析】D词人以魏尚自比。

三、简答题1、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答:“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2、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答:不一致,《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作者渴望被重用,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有什么含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敌军。

好处: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句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题为“壮词”,“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壮阔的战斗生活,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