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精神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

2学情分析

强调人禽之别,以群体为上,精神生活为上,讲气节,求青史留名,这几点成为中华民族

精神的基础。

3重点难点

引领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把握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思想。和合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和为贵: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是个很大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我想把它概括为两点:

一是重道德,二是重和谐。换句话说,就是“以德为本,以和为贵”。

一、重道德

(l)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

我们看,民间要批评或骂一个人,最厉害的话就说“你不是人!”“你简直是一个衣冠禽兽!”。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引用一段荀子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日:义。”(《荀子·王制》)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人和禽兽最重要的区别是两点:一是人能群,即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从家庭开始,扩大到邻里、社区、学校、企业、社交,一直到民族、国家。总之,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都离不开群体。二是人有“义”,即人不仅有物质的生活,而且还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生活是自然的,人和禽兽都有;而精神生活只有人才有,人有各种规范和道德的要求,这些东西禽兽是没有的。从这两点出发,就引出了两

条做人的基本原则:一是把个人看作群体中的一分子,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把个人与群体统一起来,在群体发展中谋求个人的发展。现在许多年轻人认为,“只要自己高兴就好”,这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二是把精神生活看得重于物质生活。不论你是做总统也好,还是亿万富翁或科学家也好,首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把“义”放在最高的地位。

(2)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讲做人就要讲立志,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中国人的理想不在物质生活方面,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志于道,追求成圣成贤。具体的表现就是“三不朽”的思想。《左传》曾记载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不朽的问题。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反映出三点基本的价值追求:首先是着眼于精神的影响和不朽,而不是着眼于物质生活,体现了义以为上的思想。其次是着眼于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和社会、人民对个人的评价,而不是自己家族的兴旺发展。这实际上是提出和回答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不是孤立地讲个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人的发展、个人的价值与群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个人融人群体,为群体做贡献,得到群体承认,以此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不朽。第三是历史意识。着眼于历史和未来,而不是只看到过去和当世。在以后的发展中,三不朽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中主流的价值观。中华文化中流传的名言如“青史留名”、“永垂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体现了这种价值观。事实上,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我们都见过各色各样的人物,其中也有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在我们评价他们时,我们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价的。所以,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普通人生活经验的总结;经过总结之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发展成民族文化传统。(3)气节。

刚才谈到,中国人做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义以为上”。它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正确的关系应该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利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把道义放在第一位。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说,富有和高贵是人人追求的东西,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得到,那就宁肯不要这样的富贵;贫穷和低贱是人人所讨厌的,但如果不是通过正道去摆脱,那就宁肯不摆脱它。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是不要利,而是说要“义以为上”,把义放在首位、放在前面;利的取

舍要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义以为上”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是处理生与死的问题。就是说,不但物质利益的取舍要以“道义”为标准,而且生死的选择也要以“道义”为标准。如孔子所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说,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只有放弃生命以成全对道义的追求,而不能为保全生命而伤害道义;这就是“杀身成仁”。孟子也指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就是“舍生取义”,意思是说,如果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得到,当然要舍鱼而取熊掌;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就要舍生取“义”;因为,生是我想得到的,但“义”比生命更重要;死是我所讨厌的,但“不义”比“死”更令人厌恶。总的意思是说,“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生死抉择,惟义所在”。这种精神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但不只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精神,而是一切有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物的共同价值追求。如果把“保命”看作是自己最高的理想,那他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贡献。匈牙利诗人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反对种族歧视而数次坐牢并深受世界人们尊重的南非总统曼德拉也曾说:为了我所追求的事业,我可以付出我的生命。他们就都不是把生命看作最高的价值,表现了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同样的人生价值追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说中国文化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其实并不如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既是为道义而献身,也是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说,再强大的军队,它的统帅也可以被消灭,但普通人所立下的志向,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孟子也指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都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一种高扬。

强调人禽之别,以群体为上,精神生活为上,讲气节,求青史留名,这几点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关于民族精神,我向大家介绍一段话:“一部四千年中国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中国史,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故使中国屡仆屡起,屹然常在。”正是这种正气,支撑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和苦难,但民族正气却总能支持我们民族最终战胜困难,发展壮大。文天祥是这种民族正气的典型代表。他坚持抗元,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在被囚禁中,他写下了《正气歌》。他说,支持他不降的,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他历数历史上的先贤坚守气节的事迹,包括如苏武大漠牧羊十八年、齐史官冒死秉笔直书、诸葛亮鞠躬尽瘁等等。这些事迹具体体现了浩然之气,表明三不朽的价值观己经成为现实的传统。文天祥历数这些,是从传统中吸取力量.激励自己。同时文夭祥的行为也继承了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