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真情读诵 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f97ff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6.png)
真情读诵借古讽今——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真情读诵借古讽今——《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学目标·1.了解吟诵常识,学诗的吟诵。
(教学重点)2.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3.简单介绍互文的修辞及诗歌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4.学会这首诗的吟诵。
介绍秦淮1.导入并揭题有一条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
六朝之后更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河岸有夫子庙,也有舞榭歌台,儒学鼎盛,文人荟萃,商女云集。
历史上,它曾有过许多个名字,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诗人杜牧途径此处,写下一首著名的诗歌,从此它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人人都称它为——秦淮河。
2.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可比官二代牛啊,他出自官宦世家。
自从西汉以来,京兆杜氏就是名门望族。
唐朝更有大名鼎鼎的贤相杜如晦。
而杜牧的爷爷——杜佑也是官至宰相。
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写过著名的史书《通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是大官。
这样的出身,使杜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精通历史,关心军事,才华横溢,十多岁开始研习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给当朝宰相上过《平虏策》并被采用。
23岁写了非常著名的《阿房宫赋》。
26岁考中进士。
同时,出生于官宦世家让他对政治有相当的敏感性。
所以杜牧的咏史抒怀诗写得特别好。
3.初读诗歌。
这首让秦淮河远近闻名的诗当然也属于咏史抒怀诗啦。
它是怎么写的呢?(1)指名读全诗。
(2)老师也来读一读这首诗。
(3)说一说:我的读法跟他们的读法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长短、高低等)我为什么这样读呢?因为这是诗啊!学古人的诗,当然要用古人的读书方式。
读诵诗歌1.了解文体这是什么体裁的诗歌?对,是七言绝句。
它属于近体诗。
2.让我们来标一标,看看这首诗平仄的规律。
《泊秦淮》教案1
![《泊秦淮》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a183cacaa00b52acec7ca46.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1)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2)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重难点:1、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五、课型:新授课六、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贵妃醉酒》中的歌词“梦回大唐来……”进入到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的作者是一位唐代的诗人—杜牧,引出今天的课题《泊秦淮》。
(二)背景资料1.秦淮河:秦淮河,古称淮水,本名“龙藏浦”,相传楚威王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又有传说认为此水是秦始皇为泄金陵王气所开,所以称“秦淮”。
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河两岸秦楼楚馆林立,浓酒笙歌,丝竹飘渺,至唐末杜牧的时代繁华仍不减当年,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
如果说金陵在六朝时期的兴衰史足以证明世事的反复无常,那么秦淮河的繁华不减,似乎又给人某种启示。
《泊秦淮》要表达的便是作者途经此地所触发的意绪。
2.写作背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船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
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 贾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约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f67648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b.png)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是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诵读的内容。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泊秦淮》描绘了秦淮河畔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生》通过讲述贾生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以漆公店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约客》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热爱;领悟诗中的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领悟诗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e821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2.png)
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泊秦淮》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泊秦淮》,该诗选自教材第四章《古诗鉴赏》。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的逐句解读,背景介绍,生僻字的解释,诗句意境的分析,以及作者感情表达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泊秦淮》,理解其基本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独立进行简单的古诗鉴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的朗读与背诵,对古诗的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秦淮夜景图片,配以《泊秦淮》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2. 新课内容介绍:详细讲解《泊秦淮》的作者背景,逐句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
3.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进行分析,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诗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每组分享对诗句意境的分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泊秦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诗句逐句解读4. 意境分析5. 课后作业:背诵《泊秦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背诵《泊秦淮》。
答案:学生需将《泊秦淮》完整背诵下来。
2. 附加作业:请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泊秦淮》的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杜牧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逐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2. 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情感把握。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板书设计中的诗句解读和意境分析。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ae10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2.png)
大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泊秦淮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通过景物与情感的结合,从“炼”字角度赏读诗歌,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环节:一、导入:“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本单元我们通过《枣核》,倾听到了一个风烛残年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让我们体会被剥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那么面对破碎山河的仁人志士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望》和《泊秦淮》。
二、预习展示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关于近体诗,你又了解多少呢?大屏幕展示律诗有关内容,并简介。
补充解释课件内容:那么对应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春望》属于五言律诗,《泊秦淮》是七言绝句。
试读节奏七言和五言的各一句,对应一下各个联的名称。
三、学习《春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春望》,齐读一遍,找一下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句,并思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种理解:1、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亲人思家之苦,即便站在花前也无心欣赏,反而对花落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声,也无心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可以说是触景生情。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移情于物。
不管哪种理解,表达的情感都是相同的,哪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呢?哪个字把这种情感表现到极致呢?是什么促使作者产生了如此的情绪呢?请同学们同桌互读一遍,结合具体字词,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忧愁呢?明确:感伤皆因,“破”“深”写出了国都被攻破,本该繁华的国都中却是草木丛生,促景生情,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感时溅泪,感的是国破河山之时,溅的是怎样一种泪?思家源自于,“连”说明战争时间长,“抵”表明极言家书的难得。
恨别惊心,恨的是家书抵万金之别,惊的又是怎样的心呢?归结为一点,可以说是战争导致的国破家亡。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05c06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9.png)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泊秦淮说课稿
![泊秦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33d67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1.png)
泊秦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泊秦淮》。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这首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基础知识和初步的鉴赏能力,但对于诗歌深层的意蕴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49c8d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c.png)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d3f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a.png)
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泊秦淮》,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泊秦淮》的基本意思。
2.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
2. 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幼儿绘画工具和纸张。
4. 幼儿音乐器材(如小铃铛、小鼓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幼儿展示秦淮河的景色,并简单介绍秦淮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视频中的景色,并与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他们对秦淮河的第一印象。
核心活动:1. 呈现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卡片或投影片,读一遍古诗给幼儿听。
2. 逐句解读古诗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诗中的内容。
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引导幼儿回答一些问题,例如:“诗中的‘秦淮’是什么地方?”、“诗中的‘游人’是在做什么?”等等。
3. 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幼儿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韵脚。
4. 引导幼儿进行情感表达,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你觉得秦淮河的水是什么颜色的?”、“你觉得古诗中的游人在做什么事情?”等等。
拓展活动:1. 给幼儿展示与古诗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幼儿欣赏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可以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2. 利用幼儿音乐器材,教导幼儿按照古诗的韵律和韵脚,配合音乐节奏演奏。
3. 鼓励幼儿自由绘画,让他们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秦淮河景色。
结束活动:1.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
2. 鼓励幼儿背诵古诗《泊秦淮》,并邀请他们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所学。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在拓展活动中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8386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c.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泊秦淮》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小说家涂光裕到南京泊船时看到的秦淮河的景色,展现了秦淮河的美丽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该篇课文适合在七年级上学期进行教学,属于教材的写景篇目。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秦淮河的魅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独特结构。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景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提升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意义。
–掌握重要词汇的意思并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学生对具体景点的形象化理解和描绘。
–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景色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实地采样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2.预习导入(10分钟)–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段美丽的景色,如山水、花草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写景的魅力和乐趣。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泊秦淮》,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精彩描述和优美的语言表达,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词汇解析与运用(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重要的词汇进行解析和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学生通过造句、语境填空等方式运用所学词汇,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5.逐段赏析(20分钟)–将课文分段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每一段的主题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课堂练习(15分钟)–给学生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11101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诗人杜牧的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的情感。
(2)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把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学习杜牧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朗读《泊秦淮》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背景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泊秦淮》,理解诗句含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牧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手法。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师点拨1.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 老师讲解诗歌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五)背诵默写1.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背诵《泊秦淮》这首诗。
2. 学生独立完成默写,老师检查。
(六)总结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诗歌,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五、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作者:杜牧3. 背景:晚唐时期4. 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5. 情感:忧国忧民6.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272a6031b765ce05081455.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过程:1、释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秦淮河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借助图片来初略了解一番。
下面请大家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音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
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问世。
背景资料: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心生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
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泊:近:笼: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夜景)夜泊秦淮近酒家。
交代时间、地点“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恨事,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泊秦淮 杜牧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泊秦淮 杜牧](https://img.taocdn.com/s3/m/15297e3010a6f524ccbf85ee.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牧,理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的意思。
“秦淮”,即秦淮河。
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二、整体感知:1、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2、背景资料:《泊秦淮》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目睹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用来抨击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1、“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18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六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泊秦淮》公开课教案_18](https://img.taocdn.com/s3/m/984d096077232f60ddcca153.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泊秦淮》教学设计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叶青虹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语言的想象能力。
3.体会诗歌主旨,积累杜牧诗,讽劝诗。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赏析诗歌中的炼字,简约深沉。
教学难点:理解讽劝诗中体现出来的忧国强国之心。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背过杜牧诗有哪首?请背一下。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的景象?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和背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切时世之感。
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晚唐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
晚唐更是叛乱不断,无暇顾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加之统治者皆昏庸无能,宠信奸臣,疏远贤良,使朝庭内忧外患,正如许浑说“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解诗语,绘诗境分两步骤赏析诗歌,一是调动想象,描绘场景,二是炼字赏析。
学生讨论,闭眼想象。
1.用“(一词或一句),我仿佛来到了秦淮河边,那里”说话。
2.作者真是高手,你看“”,写出多么画面。
(三)识诗语,悟诗旨1.读《登乐游原》(唐李商隐)了解晚唐的内有外患,了解作为有识之士的爱国情怀。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晚唐,犹如诗人眼里的黄昏,让人不适,美好短暂,杜牧眼里的唐王朝,又会怎样?诗歌言志,诗人看到偌大的唐王朝,会说些什么?)2.杜牧怀古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
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
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
“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
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246c2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44.png)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eadee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c.png)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c8c8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a.png)
泊秦淮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和传承南京的历史文化。
针对这一问题,泊秦淮教学设计应运而生。
泊秦淮教学设计是一种独特的教学实践方法,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访问、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
通过泊秦淮教学设计,学生将被带入南京最有特色的地方之一——秦淮河畔,追溯秦淮古迹的历史,感受秦淮文化的魅力。
泊秦淮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秦淮古迹的深入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将亲身感受到南京古城的独特魅力,增加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泊秦淮教学设计还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研究古迹,学生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泊秦淮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前期准备。
教师需要事先对泊秦淮教学设计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秦淮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需与相关机构联系,确保能够顺利进行实地参观。
第二环节是实地参观。
在实地参观中,教师将带领学生走访秦淮河畔的各个景点,如夫子庙、秦淮河畔等。
学生将亲身体验秦淮古迹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城的魅力。
第三环节是学习讲解。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将对各个景点进行讲解,介绍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
学生可以通过讲解,更深入地了解秦淮文化的内涵,并能够提出问题和交流意见。
第四环节是互动体验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将设计一系列的互动体验活动,如制作秦淮特色手工艺品、参与传统文化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淮文化的独特之处。
第五环节是总结反思。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
同时,教师还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泊秦淮教学设计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默写、鉴赏《泊秦淮》,了解与秦淮河相关的《乌衣巷》等诗歌。
2.学习“读、解、赏、诵、用”五字学诗法。
3、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4、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诗《泊秦淮》。
二、检查预习情况:简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持续;《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因为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所以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三、读
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四、解
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和提醒“近”“恨”“隔”“犹”的意思。
(近: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恨:解释成“悔恨”比较贴切;犹:还。
)
五、赏
(一)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A、这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B、(追问)发挥想象,谁能把这个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句中的“商女”是指什么?(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2)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3)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悲愤、鄙视、忧虑)
点拨:
A、“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B、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C、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
D、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引导学生小结: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结合朦胧美给插图提建议。
如何更好的表达诗的内容、意境。
有人说《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
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烟月形象朦胧,“笼”描绘朦胧。
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
“近”“隔”有距离感。
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
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六、诵
一分钟背诵比赛,两个层次检查:
1.抽三个小组的五号或六号背诵。
2.背诵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
七、用
学习重在“学以致用”,学诗不但仅是应试,更是生活。
我们能够借用诗句表达思想。
如:2001年12月《中国教育报》: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的照片出现在《时装》杂志的事件立刻在国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太阳旗事件”再现了历史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情景。
透过这个事件,我们理应意识到民族尊严是何等的重要。
给新闻拟题目:(痛)
如:梁衡《带伤的美丽》(2010人民日报)可有谁知道这乌梁素海内心的伤痛,她是林黛玉,两颊微红,弱不禁风,已经是一个病美人了,是在强装笑颜,强支病体迎远客。
我举目望去,远处的岸边有些红绿房子,泊了些小游船,在兜揽游客。
船边地摊上叫卖着油炸小鱼,船上高声放着流行歌曲。
不知为什么,我一下想起那句古诗: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八、练:练习解读《乌衣巷》,看以前的“六朝故都,金粉之地”在刘禹锡笔下是怎样的景象。
1.小组合作,完成“读、解、赏”。
注重:
“斜”的读音。
画面特征:荒凉、败落、凄美。
飞入原因:(1)厅堂破败,难筑窝巢。
(2)房屋易主,燕恋旧窝。
主题:繁盛的凋零。
人世沧桑、世事变迁、兴亡之感。
2.探讨插图能否表达诗意。
3.背;
4、用。
用后两句说话。
例: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
这几年电脑这个高科技产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忧愁伤感;抒情:讽刺揭露。
————悲愤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