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清单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清单主编:0810060111 勇富副编:0810060131 玉梅一、容1、区域环境①城市用地1、居住用地:包括总的居住用地面积、各类型居住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四大类)、主要地段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筑质量等2、工业用地:包括总的工业用地面积、各类型工业用地的面积(一、二、三大类)、重点调查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资料3、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文物古迹及其它行政办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
商业金融用地:各级(大型百货商店、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商业网点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围;宾馆、旅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建成年代、层数、职工人数、服务围。
文化娱乐用地:现状主要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图书馆、文化站、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的分布、用地面积、性质。
教育科研: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现状中、小学、幼儿园的分布、用地面积、班级数、师生人数医疗卫生:现状主要医院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医生人数、床位数等;防疫站、卫生站情况;私人诊所情况体育设施:现状主要体育活动场所、居民健身运动场所的分布点、用地面积文物古迹:现状主要文物古迹的分布、用地面积、等级仓储用地:包括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的布点、用地面积及性质4、对外交通用地:公路:区域及城市高等级公路现状(等级、宽度及长度)铁路:主要客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主要货运站场的布点及用地面积、性质、交通运输手段,航空:机场的布点、用地面积、等级5、道路广场用地:道路:各等级道路(可细分为主干路、次路、支路及其它)的路幅、横断面形式;公交线路条数及具体走向、公交站场位置及用地规模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防灾环境保护7、给水:包括水源地点、水质等级、水源保护现状;现状用水量、供水普及率、供水压力;现状水厂布点、用地面积、地址;现状配水管网的分布、管径。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围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围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A.RB.C2C.R2D.R3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南向、北向、东向、西向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东向、北向、西向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南向、东向、北向、西向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A.朝向B.通风C.采光D.地形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A.平坡、台地、台阶B.台地、台阶、混合C.混合、平坡、台地D.台阶、平坡、混合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A.3%、8%B.0.5%,8%C.0.3%,15%D.0.3%,8%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8.居住区工程管线规划应结合居住区道路网规划,宜采用(A)A.地下敷设B.架空敷设C.网状敷设D.平行敷设9.对工程管辖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时,应将其设置在(C)下面A.人行道B.非机动车道C.机动车道D.绿化草坪带10.下列措施中,会减弱建筑物的保温功能的措施是(B)A.加大建筑的进深B.增加外墙长度C.增加外墙厚度D.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11.为使建筑产生活跃,醒目的气氛,富有活力,常采用(C)手法A.变形B.呼应C.对比D.重复12.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B)A.0.2~0.3%;0.5~1.0%B.0.2~0.5%;0.5~1.0%C.0.2~0.5%;0.8~1.5%D.0.1~0.5%;0.5~1.0%13.中小学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时间不应小于(D)A.4.0hB.3.0hC.2.5hD.2.0h14.住宅进深在(A)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A.11米以下;1000m2B.12米以下;1200m2C.13米以下;1300m2D.14米以下;1300m215.住宅区容积率是指(A)A.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B.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C.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D.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16.居住区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但坡长不能超过(B)A.8.0%、50B.8.0%、20C.3.0%、20D.3.0%、5017.起居室布置家具的墙面长度应大于多少(C)A.2.4mB.2.7mC.3.0mD.3.3m18.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公共建筑通道宽度与长度的主要因素(C)A.空间感受B.功能需要C.通道两侧门洞的数量D.防火规定19.主要供残疾人使用的走道设计,以下哪一项符合规要求(B)A.宽度不应小于1.2mB.两侧应设扶手C.地面不得有高差D.两侧墙面应设高0.65m的护墙板20.老年人建筑层数为几层时应设电梯(C)A.2层B.3层C.4层D.5层1.公共建筑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主要考虑(C)方面之间的联系A.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的“大”与“小”B.空间的“主”与“次”、空间联系的“”与“外”、空间的“大”与“小”C.空间的“主”与“次”、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D.空间的“大”与“小”、空间的“闹”与“静”、空间联系的“”与“外”2.下列关于公共建筑群体组合的说法中不妥的是(C)A.在群体建筑造型处理上,结合周围环境特点,运用各种形式类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设计意图,创造出完整统一的室外空间组合B.运用绿化及各种建筑的手段丰富群体空间,取得多样化的室外空间效果C.采用分散式布局是公共建筑全体组合的最优方法D.要从建筑群的使用性质出发,着重分析相互关系,加以合理分区,运用道路广场等交通联系手段加以组织,使总体布局联系方便3.多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中,当单幢住宅的宽度超过(B)m时,应设置消防通道A.80B.160C.120D.1504.一般来说,空间是指(B)A.由点、线、面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B. 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台而成的三度虚体C.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概念D.一个地方所占据的体积5.把社区分为居住社区和精神社区的分类方法是(B)A.从历史发展角度分类B.从空间特征角度分类C.从社区结构和特点角度分类D.从社区生活方式角度分类6.根据社区结构和特点把社区分为(A)A.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B.流动性社区和村舍式社区C.居住社区和活动社区D.流动性社区和汇集式社区7.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为()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下列选项正确的为(C)A.14~24,16~25%B.16~26,18%~30%C.18~28,20%~32%D.20~30,22%~35%8.居住区人行道最小宽度不得小于(C)A.3.0mB.2.0mC.1.5mD.1.0m9.中国古代居民多以(C)为主,这种情况对居住区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A.家族聚居,并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B.木结构低层院落围合形成城市广场、院落等公共活动中心C.里坊制为居住单位D.“天人合一”、“相天法地”10.下面哪项容不是居住用地选择的必要因素(C)A.有良好的自然条件B.与工业保持环保距离,靠近就业区C.符合居民生活行为规律的设施D.依托现有城区,充分利用原有设施11.居住区级配套公建的合理服务半径为(A)A.800~1000mB.500~700mC.400~500mD.150~200m12.宅间小路用地面积计入到下列哪一项(A)A.住宅用地B.公共设施用地C.道路用地D.公共绿地13.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一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围之外的要求(B)A.1/2B.1/3C.2/3D.1/414.中高层住宅是指(A)A.7~9层住宅B.10~11层住宅C.11~12层住宅D.12~16层住宅15.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人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A)A.150m、80mB.200m、80mC.180m、70mD.160m、80m16.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有环形的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苦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尺寸不宜小于(),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关键词:城市⽤地城市规划 1 城市⽤地适⽤性评价⽅法 城市⽤地评价主要包括⾃然条件、建设条件及⽤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
其中,每⼀⽅⾯都不是孤⽴的,⽽是相互交织在⼀起。
进⾏城市⽤地评价必须⽤综合的思想和⽅法。
1.1 ⾃然条件评价 ⾃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的影响。
城市建设⽤地的⾃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程地质、⽔⽂、⽓候和地形等⽅⾯的内容。
(1)⼯程地质。
⼀是⼟质与地基承载⼒。
由于地质构造和⼟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的影响,地基承载⼒相差悬殊,故需全⾯了解建设⽤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在⼀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受⽔膨胀、失⽔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饱和状态,地基承载⼒较低。
⼆是地形。
包括⼭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平原和低丘地带较好,⼭地问题较多。
三是冲沟。
为⾃然形成的排洪沟,形成切割⽤地,增加⼯程量,造成⽔⼟流失。
四是滑坡与崩塌。
滑坡是指在斜坡上⼤量⼟⽯沿坡滑下;崩塌是指⼭坡岩层和⼟层的层⾯⾬后相对滑动,造成⼭坡体失去稳定⽽塌落。
五是岩溶。
即喀斯特现象,多数为⽯灰岩,在地下⽔的溶解和侵蚀下,岩⽯内部形成空洞。
六是地震。
地震的突然爆发不仅造成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且还会引起地裂缝、喷⽔、冒砂等现象。
(2)⽔⽂与⽔⽂地质。
需获得江河流量、⽔质、流速、洪⽔位、地下⽔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质、地下⽔位等资料。
(3)⽇照。
包括全年太阳照射的天数,以及邻近建筑物是否对⽤地造成阳光遮挡等。
(4)风象。
由风向与风速表⽰。
风向⼀般⽤风向频率(某⼀时期内观测、累计某⼀风向发⽣的次数/同⼀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表⽰;风速⼀般⽤平均风速(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表⽰。
(5)⽓温。
⽇温差较⼤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夜间城市地⾯散热、冷却快,⼤⽓层中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会出现“逆温层”现象,污浊空⽓和有害废⽓难以扩散,将加剧⼤⽓污染。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GB50180-9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年版)
1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一_ -一一一
户數(户)
10000-16000
3000—5000|
300〜1000
人口(人)
30000-50000
10000〜15000
1000^3000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組团、居住 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前 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 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凡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 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 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 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技 术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员:涂英时、吴晟、刘燕辉、杨振华、赵文凯、 张播。
其他参加工作人员:刘国园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
'建标[1993]542 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 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 冇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 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为强 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执行。
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 93(2002 年版)局部修订的条文,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局部修订的条文及具体内容,将刊登在我部有关网站和近期 岀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用地布局规划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第一条居住用地规划原则1.建设以人为本,舒适、文明、安全、优美的都市化、生态化高品质居住区。
2.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居住用地相对分片集中,居住区与公共设施及绿化均衡协调。
3.各居住区内部结构完善,有良好的交通、绿化设施,以及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居住区公共服务体系。
居住社区设置社区中心,基本社区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主。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作为居住用地,将水面、绿化等自然环境引入居住区设计,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5.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形态——本着合理用地、丰富景观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类型。
6.撤村并点与新区开发并举,兼顾回迁房建设和商品房开发。
第二条居住用地建设控制标准居住区内各类设施的用地指标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的要求执行。
第三条居住用地规模规划居住用地455.23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422.91公顷,中小学用地32.41公顷,占城乡建设总用地面积35.29%,规划人口13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5.02平方米。
第四条还迁区居住用地1.小营片区,规划面积18.97公顷,安置小营、北寺和南寺三个村庄。
2.黄庄片区,规划面积26.98公顷,安置南黄庄乡、三里屯和东洲三个村庄。
3.老米店片区,远期规划面积33.27公顷,安置城上、老米店、马家口和六合庄四个村庄。
第五条出让区居住用地出让区居住用地:用于商业开发的居住用地,规划面积为409.28公顷。
第六条居住社区1.居住社区一:居住用地106.84公顷,居住人口3.7万人,以新建为主,包括黄庄片区拆迁安置地,住宅建设应注重与铁路的隔离,景观环境的塑造。
2.居住社区二:居住用地95.54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北运河景观带相协调,景观环境的塑造。
3.居住社区三:居住用地134.63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水系、生态湿地的关系,景观环境的塑造。
GB 50180—93(2002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31号关于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1998]94号)的要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进行了局部修订。
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对该规范局部修订的条文进行了共同审查,现予批准,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1.0.3、3.0.1、3.0.2、3.0.3、5.0.2(第1款)、5.0.5(第2款)、5.0.6(第一款)、6.0.1、6.0.3、6.0.5、7.0.1、7.0.2(第3款)、7.0.4(第1款的第5项)、7.0.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该规范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3月1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7月16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1998]94号文件《关于印发“一九九八年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对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局部修订。
本次规范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补老年人设施和停车场(库)的内容;对分级控制规模、指标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进一步调整完善住宅日照间距的有关规定;与相关规范或标准协调,加强了措辞的严谨性。
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强制性条文)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4年2月1日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3.0.1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两类。
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3.0.2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
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他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表3.0.2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
表3.0.3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人)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
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5.0.2.1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5.0.5.2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5.0.6-1的规定;表5.0.6-1 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注: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
XX居住生活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XX市东城区北片区DB03分区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条文目录第一章总体控制------------------------------------------------------------- 1第二章土地使用规划--------------------------------------------------------- 1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1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第三节绿化用地规划--------------------------------------------------------- 1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1第三章综合交通规划--------------------------------------------------------- 1第四章“六线”规划控制----------------------------------------------------- 2第五章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3第六章建筑高度控制--------------------------------------------------------- 3第七章城市设计导引--------------------------------------------------------- 3第八章街坊管理单元里的地块划分与控制--------------------------------------- 3第九章实施策略与规划措施--------------------------------------------------- 4第十章附则----------------------------------------------------------------- 4附一:文本用词说明------------------------------------------------------------ 4附二:土地使用性质管理-------------------------------------------------------- 4附三:东城区北片区DB03分区用地汇总表---------------------------------------- 5附四:东城区北片区DB03分区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6附五: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规定表------------------------------------------------- 9第一章总体控制第1条规划范围东城区北片区DB03分区北靠祥和路,南到胜利路,西接峄山北路,东临金山大道,片区总用地约231.40公顷。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 布置合理, 空间丰富, 环境美, 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 精心设立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 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
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
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如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 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
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一、片块式布局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
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
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
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
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课件
国际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
纽约
纽约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注重垂直发展,通过高层建筑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 时保持城市绿化和休闲设施的充足。
东京
东京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导向,通过建设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来 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便利。
成功与失败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
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案例,通过严格规划和执行,实现了土地 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文关怀
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文化传承, 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居住空间。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创新与突破
01
02
03
混合功能
打破传统居住区的单一功 能,实现居住、商业、文 化等功能的混合布局。
弹性规划
适应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采用弹性规划理念,灵 活调整用地布局。
社区参与
鼓励居民参与规划过程, 实现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 市居住用地规划,实现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 展。
区域协同
加强城市群和区域间的合 作与协同发展,实现资源 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驱动
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城市 居住用地规划的理论和实 践的不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众意见。
实施与管理
根据审批结果,制定实施计划 和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实施
。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编制内容
用地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 口分布,确定居住用地
的空间布局和规模。
配套设施
规划居住用地的公共服 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
环境建设
注重居住用地的绿化、 景观和环境质量,提升
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完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6) 【标题】《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一) 【颁布日期】 2006-3-23 【颁布单位】国家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实施日期】 2006-3-23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5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一、总则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
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方案》GB50180_93[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36879 50180-93(2016 年版)目录1 总则2 术语、代号3 用地与建筑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 住宅6 公共服务设施7 绿地8 道路9 竖向10 管线综合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 附图及附表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 附图及附表1 总则1总则1.0.1 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 1.0.3 的规定。
1.0.4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 小区- 组团、居住区- 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5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6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 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7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 年版)第31号目录目录 (2)1 总则 (3)2 术语、代号 (3)3 用地与建筑 (5)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6)5 住宅 (7)6 公共服务设施 (9)7 绿地 (10)8道路 (12)9竖向 (14)10 管线综合 (14)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8)2 术语、代号 (31)3 用地与建筑 (32)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34)5 住宅 (35)6 公共服务设施 (38)7 绿地 (40)8 道路 (43)9 竖向 (48)10 管线综合 (49)1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50)1总则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1.0. 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
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2016年版)修订说明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条文说明】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新旧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对比
旧版城市用地分类
新版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分类中的注意事项
(1)独立地段的单位用地内往往有多种不同性 质的建筑和用地 一座工厂,除生产厂房外,还有附属的办 公室、仓库、食堂等设施,但这些设施 是从属性的,为工厂生产服务的,因此 整个工厂均归工业用地(M); 一所大学,既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 教学用房,还有体育室、运动场、仓库、 实习工厂、食堂,以致所属的研究所、 设计院、汽车队等等,但从其使用的主 要性质来看,仍归为高等院校用地 (A31)。应注意的是,单位内的职工生 活区(包括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要 划出,归到居住用地(R)。
居 住 用 地 分 散 布 局 的 实 例 ( 重 庆 市 )
(3)多功能综合楼用地,如一栋高层建筑的底层是商店,2-15层为 企事业管理机构办公室,16-20层为公寓,地下室为车库,总体看 其使用的主要性质是办公,因此归为行政办公用地。如若综合楼 使用的主要性质难以确定时,则按底层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归类。
(4)利用上空或地下作多种用途的用地按地面使用的主要性质作为 用地归类的依据。如一个广场的下面虽然作了地下汽车库,但这 块用地仍归为广场用地(G3),而不是社会停车场用地(S42)。
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R20)小类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的指标
表4.4.1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
用地名称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居住用地
25.0 ~ 40.0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工业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5.0 ~ 8.0 15.0 ~ 30.0 10 .0~25.0
环保 位于大编组站、机务段等的上风地区 位于港口和特种仓库的上游
交通 保证与行政中心、车站、码头及附近地区等有方便的联 系; 港口、编组站等住宅区尽量靠近工作地点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3、与旧城区的关系
新建居住区应充分依托旧城区,利用原有设施 尊重城市原有结构,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物建筑
又是城市居民直接使用、关系最密切的部分。)
1、自然地质条件
不能存在地震、洪水、滑坡、崩塌、沙土液化等自然灾 害的隐患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应尽量选择通风和向阳的坡面 应当尽量少占高产农田和不占基本农田保护区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2、周围环境
自然环境 接近水面、森林,将人文景观组织到居住区中 与城市主导风向的关系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2.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
分类中的注意事项
(2)具有双重性质的用地按实际使用的主要性质归类,如北京的故 宫和颐和园,均是国家级重点文物古迹,但故宫用作博物院,颐 和园用作公园,因此应分别归到图书展览设施用地(A21)和公园 绿地(G1),而不是归为文物古迹用地(A7)。
R2
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
R3
改造的简陋住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
的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
三个中类,7个小类
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R11、R21、R31)和“服务设施 用地”(R12、R22、R32)2类,其中:“住宅用地”(R11、R21、 R31)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 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 (R12、R22、R32)指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 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
经济 尽可能统一组织工业区和居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 住 用 地 与 工 业 用 地 之 间 的 卫 生 防 护 带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布置:考虑交通便利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发展 居住区与铁路枢纽站、港口以及机场不相互影响与妨碍
4、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规划期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为城市发展准备绿色空间 与其他功能用地发展的关系
以上居住用地选择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全部符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集中式、分散式)
集中式布局 组群式布局 组团式布局 沿交通轴布局
绿地与广场用地
10.0 ~ 15.0
影响因素:
城市规模 城市性质
城市用地标准 自然条件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的指标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25.0%~40%)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指标: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的选择(城市居住用地市城建设用地中比例最大的部分,
功能用地环境 与工业区的关系 与对外交通的关系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与工业区的关系
发展 不应妨碍工业区的发展 本身也有发展与扩充的可能
环保 位于有害工业的上风向(并设卫生防护带) 位于有害污水的上游地区
交通 在符合卫生的条件下,尽量靠近工业企业,减少上下班 时间,有利交通
现在我国正朝着舒适标准努力,争取每户一套房, 每人一间房。
住宅制度的改革(商品房体系+保障房体系)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类别
说明
一类居住用地 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
R1Βιβλιοθήκη 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
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二类居住用地 设施较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主要城市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第1节 城市居住问题 第2节 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第3节 居住用地的指标 第4节 居住用地的选择 第5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第1节 城市居住问题
国际居住标准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孙中山 最低标准:每人一个床 文明标准:每户一套房 舒适标准:每人一个房间 豪华标准:每人一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