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3.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4.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实验箱;2.声音产生装置、弦线、弹簧等实验材料。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规律;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引出(5分钟)介绍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放一段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美好。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产生的三个条件:声源、振动、介质。
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使用声音产生装置,激发泡沫使其振动,然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当音乐声响起时,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的耳朵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声音的传播规律,并且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速度。
4.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3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归纳总结并展示答疑(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全节课所学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应用,比如探究声音传播的各种特性对通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与参与情况评价;2.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评价;3.归纳总结与应用分析评价;4.学生的问题解答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验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与发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课标素养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初步学会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
3.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乐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工具多媒体、纸杯、棉绳、牙签、音叉、水槽、乒乓球、闹钟(或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声音的世界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声形并茂的声音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将食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咙处,有什么感觉?生:正在发声时喉咙在振动。
播放蟋蟀鸣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鸣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鸣叫时的姿态?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
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4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音叉、气球、玻璃杯、水、绳子。
2. 学具: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扬声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声音的来源。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摸扬声器,感受扬声器振动产生的声音。
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将音叉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水花四溅,同时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5. 实验验证:让学生用气球、玻璃杯、水、绳子进行实验,验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课后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声音在真空中是否能传播,并设计实验验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实验设计与操作:设计合理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1= =14.3 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2= =2 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3= =0.8 h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2一、单元(成章)教材分析:1、体现初中物理的启蒙性,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共2课时)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7-28,完成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叫声源.【合作探究】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图所示的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1.你有什么感觉?答:感觉到物体在振动.2.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示一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答:能听到声音,此时尺子上下振动.2.当刻度尺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答:当刻度尺停止振动时,不能听到声音.演示二声音的产生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如图甲所示;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如图乙所示.甲乙1.图甲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甲中的球不跳动.2.图乙中的球是否跳动?答:图乙中的球跳动.演示三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在发声物体(鼓面)上撒一些纸屑,并用棒不停地敲击鼓面.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答:纸屑不断地上下跳动.2.此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演示四声音的产生如图所示,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1.观察到有什么现象?答:橡皮筋上下振动.2.听到了什么?答:听到了橡皮筋振动发出的声音.3.此现象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4.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音叉、鼓面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答: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拓展延伸:1.不同动物发声的方式: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2.不同动物的发声部位:麻雀发声的部位是声带;青蛙、蝉发声的部位是鼓膜;蜜蜂发声的部位是翅膀下的小黑点.【教师点拨】1.在归纳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8-29,完成以下问题: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2.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例如:用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合作探究】演示五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答: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2.当抽出全部空气后,听到的电铃声音有什么变化?答: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3.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答: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4.由以上现象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六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如图所示,将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否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答: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2.此实验说明什么?答:说明液体能够传声.演示七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1.同学乙能够听到什么?答:能够听到同学甲写字的声音.2.由以上活动能够得到什么结论?答:固体可以传声.演示八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空气可以传声.【教师点拨】1.在进行真空电铃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的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跟进训练】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4.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声速【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记住15 ℃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3.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重点】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难点】利用回声原理计算距离.知识点一声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9-30,完成以下问题:1.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2.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3.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合作探究】演示一声速既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如图所示,观察并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听火车声音,利用了什么原理?答:利用了固体、气体可以传声.2.总共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最先听到哪种物质传来的声音?答:可以听到两次声音;最先听到铁轨(固体)传来的声音.3.由以上现象推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答:不是一样快.演示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下列小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答: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液、气中的传播速度大小是怎样的?答: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液体中的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教师点拨】1.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开展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得出结论的能力,如对不同温度下空气中的声速进行对比,对同一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的声速进行对比,从而可以得出多个结论.2.在对比得出结论时,还应注意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跟进训练】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C.传播声音的介质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知识点二回声【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完成以下问题:1.回声的概念: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2.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 s)可以听到回声.【合作探究】演示三回声如图所示,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观察并分析以下问题.1.会发生什么现象?答:会听到回声.2.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声音的反射.3.听到回声的条件?答: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教师点拨】1.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2.回声的利用:(1)利用回声测量发生体与障碍物间的距离,如:测量海洋的深度.(2)利用声音的反射增强原声.【跟进训练】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过了3 s 听到回声,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则人距山崖的距离为510 m.这种方法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知识点三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0-31,完成以下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合作探究】演示四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如图所示是人耳听声音的示意图.1.在以上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会怎样?答:人都会失去听觉.2.如果传导阻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额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是什么方式?答:是骨传导方式.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2.人耳能够分辩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达到人耳比原声晚 0.1 s 以上,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3.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且可以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发声体振动发声的实例。
2、学生要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能够记住声音在1个标准大气压和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学生能利用声音传播的知识解释简单的声现象,如为什么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声音这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非常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经验。
例如,他们知道说话能发出声音、喇叭能播放音乐、打雷时会听到轰隆隆的声音等。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本质原因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他们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探究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现象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在学习方法上,部分学生已经逐渐适应了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发声现象中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特征。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相关的声现象。
四、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教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会请一位学生上台,用手掌敲击桌面,让其他学生听辨产生的声音。然后,我会提问:“你们能听到什么声音?这个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这个实验和问题,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声音的产生,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会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地讲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首先,我会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示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然后,我会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包括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传播速度的因素。
在讲授过程中,我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他们对于所讲内容的疑问和理解。通过问答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我还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播放声音传播的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过程。通过情景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能力。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例如,在讲解声音的产生时,我会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振动与声音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数据,寻找答案。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在讲授新知环节,既系统地讲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又通过问答和讨论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提醒注意点: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停止
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最后简单介绍声音的保存:就是保存振动规律
(一)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真空演示实验(视频)
根据视频里提出问题,并得到结论
1.用真空泵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当空气被逐渐抽去时,闹铃声会(“减弱”或“变得更响亮”)当空气几乎被抽尽时,你仍然能听到声音吗?。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2.关掉真空泵,让空气慢慢重新进入罩内。
现在你听到声音了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结论: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真空不能传声。
从敲桌子和钓鱼要安静的例子引出空气可以是介质,液体固体也可以是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统称为介质。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水波为例,从中间发出向四周散开,类似水波。
所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
(三)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_1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学习目的知识目的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才能目的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展实验探究。
会描绘实验现象,搜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情感目的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团结合作、主动与别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意识。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教具与媒体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假设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学生合作组器材: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程序内容与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根据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老师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例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出刚刚都是什么声音?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同学答复〕老师:从本节课开场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自己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4个,然后逐个进展探究。
这个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进展:探究性活动──小结──验证──事例交流。
〔一〕发声的物体在振动1、先观看有关的视频〔什么是声现象〕。
2、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通过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频率和振幅等,使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
2.利用实验和演示,如振动实验、声音传播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如波动学、力学等,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
2.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3.教师强调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探究题目、实验报告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高所学内容。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和思考,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和掌握。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声音概念,如敲击不同乐器、拍打桌子等,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普遍存在。
2.设计实验情境,如振动实验、声音传播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音频等,展示声音现象,增强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感受。
4.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不同声音的特征,并运用这些特征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2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声音的传播实验1:(1)玻璃钟罩内放一个闹钟,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铃声吗?(2)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还能听见声音吗?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当空气完全被抽出后,将听不到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小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提出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
问题:(1).谁能描述一下你看见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2).水面上为什么出现了水波?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鼓声在空气中传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动,压缩右面的空气,使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左振动,使右面的空气变稀疏;鼓面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声波,由近及远向四周传播出去。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实验2: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能听到了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实验3: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也能够传声。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速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儿才听到隆隆的雷声,这现象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
(1)声速: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思考问题:既然固、液、气都能传声,为什么游击队员为了听远处的火车声,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1。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能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知道声音传播的大致速度;2、能通过实验及归纳推理得出结论;3、能欣赏我国古代应用声学技术取得的成就。
教具准备课件、音叉、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玻璃罩,装有带颜色水的的玻璃缸、抽气机、纸张。
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世界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组活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你能让身边的物体(笔、刻度尺、书本、自己)发出声音吗?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引导分析纸张、刻度尺、橡皮筋、自己的发声原因,发现它们的发声都伴随着动词的出现。
用刻度尺比较明显的振动来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产生原因。
小组活动:用橡胶锤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小组探究:①音叉是怎么发声的?②能用肉眼直接看到吗?③用什么方法能看到?提供器材:水、带线的乒乓球、铁架台。
教师引导学生把微小不易观察的振动转换为明显的物体的运动。
(转换法)由发声时音叉在振动,发声时橡皮筋在振动,发声时,刻度尺在振动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拓展:常见的乐器发声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管乐器发声时,空气柱在振动;弦乐器发声时,弦在振动。
三、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教师提示: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媒介,物理学中将这样的物质称为介质。
老师讲课时,有介质把声音传递过来吗?教师演示玻璃罩闹钟实验。
瓶内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到闹钟或音乐芯片的发出的声音,当用抽气机抽气时,闹钟声或音乐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提问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拓展:受实验条件限制,我们不可能将玻璃罩抽成完全真空,所以只能通过实验结合推理的方式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3.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电音音乐伴随可视效果,造成视觉冲击
聆听
感受声音的产生伴随振动,以及声波的可视化。
章首内容,对全章内容进行整体介绍
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声音探究的好奇心
引出课题
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声源)
3.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气体
2.声波
②液体
提供器材,布置任务
播放动画:在离听声者距离相同处发出相同的声音,钢轨上的人最先听到,其次是水中,然后是空气,真空的人听不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声速表:
①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声速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播放视频,介绍回声的原理
学生举例:
①隔墙有耳
②古代军队
观察动画
寻找规律
阅读教材,自学。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关键
观察、实验、表述
教具
音叉、橡皮筋、乒乓球、钢尺、水、鼓、泡沫小球、铁架台、音箱、纸杯等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设置活动引入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抽象概念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对于声波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微观机制。此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学现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挑战。在数学表达和公式运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对频率、波长等物理量的计算感到不适应。因此,教学中需要提供足够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13. 计算题:一个音叉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频率为440Hz。计算该声波的波长。
解答:声波的波长λ = 速度v / 频率f = 340m/s / 440Hz = 0.7727m
14. 应用题:一个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到10m外的某点,声音的频率为500Hz。求声音从扬声器到该点所需的时间。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推荐的资源,深化对声音相关知识的理解。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提出改进措施。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进行深度学习。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促进自我成长。
- 作用与目的:
巩固课堂学习,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 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解答:实验步骤:
a. 准备一个发声装置(如扬声器)和一个接收装置(如麦克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2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给你一张纸,你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各显神通:撕、摇、弹、吹、摩擦……)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验证?
2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吗?
3 什么是介质?
4 什么物体可以充当传声的介质?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
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就是探究。
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
①上述办法都能使纸发出声音,其有何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
②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实验检验:
①声带的振动发声
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齐读文中一句话,体会喉头振动。
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振动停止。
②蟋蟀翅膀摩擦发声
用两张纸代替蟋蟀的翅膀,体会蟋蟀翅膀的发声。
可以发现:摩擦翅膀发声时,纸在振动,停止摩擦,振动停止。
③古筝线振动发声
用一根橡皮筋模拟古筝线,体会琴弦振动发声。
可以发现,拨动琴弦发声时,琴弦在振动,按住琴弦,发声停止。
④刻度尺的振动发声
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子的边缘。
用手拨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使钢尺停止振动,不能听到声音。
⑤音叉的振动发声
用棒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
可以发现,音叉看起来
没动,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⑥锣鼓的振动发声
敲击锣鼓,观察锣鼓是否振动振动。
可以发现,锣鼓似乎不动,
在锣鼓上放些细小的泡沫小球时,小球被弹起,说明鼓面在振动。
(4)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
我们平时交流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工具,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也不能直接交流,而需要用无线电波。
地球上有空气,月球上没有,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吗?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进行。
(3)实验检验:真空罩实验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现象:能听到响亮的声音。
②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现象:声音逐渐减弱。
③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
现象:声音逐渐增强。
(4)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当空气逐渐减少是,声音逐渐减弱,当空气逐渐增多
时,声音逐渐增强。
由于技术问题,我们不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
全部抽出,所以最后能听到比较微弱的声音。
推理:若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那么将完全听不到声音。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知识延伸:
1把小铃铛栓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
2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听小铃铛
此时的声音。
这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3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
使烧瓶中的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
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烧瓶里的空气排出来。
4冷却一会,待烧瓶中有部分水蒸气凝结时,此时烧瓶内空气稀薄(填“稀薄”或者“稠密”),摇动烧瓶,此时听到小铃铛的响声比
之前大大减弱(填“减弱”或“增强”)
5再过一会,待烧瓶中有很多水蒸气凝结时,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
6比较几次小铃铛响声强弱,可明显地感到烧瓶中水蒸气凝结越多(填“越多”或“越少”)时,响声越弱。
(填“越强”或“越弱”) 推论:如果试验条件许可,当烧瓶中完全没有空气时,我们将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综合上述试验和推论可得,声音传播的条件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4 能充当介质的物质
●气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地球山不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①将两个音叉靠近放置,乒乓球和左边
和音叉轻轻接触,敲击右边的音叉。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②用一本书将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隔开,
重复上述做法。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4)分析归纳
刚开始没有隔开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
叉接触的乒乓球却被弹开,说明声音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
叉;当用书本把两个音叉间的空气隔开时,敲击右边的音叉,乒乓
球没有没弹开,说明声音不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叉。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知识拓展:
甲房间装的是单层玻璃,乙房间装双层
玻璃,并且中间抽成真空。
小红开始在
甲房间中能(填“能”或“不能”)
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
当她到达乙房间时,不能(填“能”或“不能”)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
因为乙房间装双层玻璃,并且中
间抽成真空,而声音的传播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填“能”或“不能”)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①打开手机铃声,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能听到声音。
②把开着铃声的手机密封,放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耳朵不靠近水槽和耳朵紧贴水槽,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耳朵不靠近水槽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
耳朵紧贴水槽时,能听到声音,且声音比较大。
(4)分析归纳
手机在空气中时,声音传播的途径是空气,空气能传播声音,我们
是知道了的;当把响着铃声的手机密封好放入水中时,如果液体不
能传播声音我们将听不到铃声,但是我们听到了,说明液体能传播
声音。
另外,当我们把耳朵紧贴水槽去听声音时,发现声音更大。
说明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且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固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①一个同学轻敲桌子
现象:能听到很微弱的声音。
②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现象:能听到声音。
且比在空气中的大声。
(4)分析归纳
通过桌面,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搞传播声音,而听到的声音比空气中的大声,说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教学反思
谢谢你.....................................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
优秀教案课件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