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土壤退化改良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保护地生产条件下的土壤退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黄毅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 110161 )

摘要:通过对保护地土壤退化问题的综合分析可知,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保护地生产上尚未建立完善地耕作和轮作制度,连作造成营养元素的失衡、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肥料的过量使用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大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也是土壤次生盐渍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大力推行机械旋耕、客土、排土等耕作良法,使土壤得到充分的修复;建立适宜于保护地的土壤轮作制度;实施因土、因作物、因设施的运行情况,科学施肥;建立健全保护地的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体系。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退化;改良措施

随着农业不断进步,保护地生产已成为当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国发展面积在1996年69.80×104hm2的基础上,1999年猛增至133.33×104hm2,三年间增长了近一倍。据葛样书(1998)报道[1],到1996年底,我国用于蔬菜的栽培设施面积的绝对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总的来看,保护地生产具有许多露地栽培无可比拟的优点,通过人工调节水、肥、气、热条件,充分的利用光能进行高效生产,使土地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成倍地提高。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生产方式对于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调剂四季的蔬菜品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它与几千年来的大田生产相比,仍属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大多数农民在管理习惯上还没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粗放经营的模式。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技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尤其表现在投入上的盲目性,种植模式上的屈从性和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性。由于农民片面的追求产量,盲目加大水、肥、农药的投入,使保护地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可持续生产的严重问题,如不适当的水肥管理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中营养成分失衡,加上长期的连作导致的土传病害蔓延,有的因为盐害过重被迫废弃改为它用。另外,由于过量的施肥和耕作栽培方法不当,土壤中NO3--N的大量积累,使保护地蔬菜品质下降等等。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与发展,有必要从蔬菜保护地的耕作、轮作、施肥、灌水等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为蔬菜保护地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与措施。

1 保护地生产中存在的土壤退化问题

1.1 保护地生产中的土壤耕作问题

与大田生产相比,保护地是一种空间有限、高度集约的栽培场所,这种有限的空间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的作业,在生产管理中,农民要长时间地进行各种田间作业,对棚内土壤的践踏频率明显高于大田。然而对土壤的耕翻的次数仍为一季一次。这样频繁的作业、加上灌溉和高剂量的施肥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大孔隙减少,板结,通透性差。据调查,辽宁13.3×104hm2的蔬菜保护地中,除少数高科技园区采用机械旋耕外,其余大多数保护地的耕作水平仍属下等水平,使用的工具仍然是锹挖、镐刨,其耕翻深浅和垡

收稿日期:2003年月日修订日起

基金项目:辽宁省“十五”期间重点攻关项目“节水栽培技术研究”(编号200121200)资助

作者简介:黄毅(1956—)男,辽宁朝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和节水栽培研究。

块破碎的均匀程度远不及机械耕翻。由于长期得不到高质量的深翻处理,一些还原性有毒物质和多余的肥料长期残留,表面上看养分含量很高,但实际生产功能却很低。这也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营养物质失衡、土传病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据黄锦法等人的研究结果[2],大棚栽培土壤的电导率是露地栽培的2.38倍,可溶性盐提高85.8%,pH降低0.67单位,NO3--N和NH4+-N分别提高4.34倍和50%。0~10cm比10~20cm土层、可溶性盐增加56.9%,电导率提高82.4%,pH低0.17,NO3--N增加119.37%,而NH4+-N略有减少。由此可见,大棚蔬菜土壤,由于施肥集中在0~10cm土层中和受毛管水上升的影响,盐分、NO3--N积累在表层中,从而导致了生理障害。

1.2 保护地生产中的土壤轮作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轮作是合理利用土地,维持养分平衡,抑制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据调查,在保护地的实际生产中,轮作实施起来很困难。因为现在市场的需求和实际的种植制度和轮作制度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矛盾,比如,有些地方强调规模化生产和效益,实施“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保护地内多年生产一种作物,这是造成保护地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它是一复杂的现象,所产生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土传病虫害加剧。随着保护地蔬菜的连年栽培,土传病害越来越突出[3],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已成为保护地蔬菜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很多蔬菜保护地因土传病害严重而不得不改作露地栽培,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保护地蔬菜生产的发展。有关连作障碍原因的调查结果表明,连作使得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过多的使用化肥所带来土壤中病原拮抗菌的减少,更加重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如青枯病、早疫病、炭疽病、枯萎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以及土壤害虫种群繁衍增加,如蝼蛄、韭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些是保护地内环境所致,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轮作制度;(2)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连作时由于某些作物对肥料的选择性吸收,容易导致一些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的缺乏,引起蔬菜的发育障碍;(3)植物的自毒作用。一些植物可通过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等途径来释放一些物质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后导致产量逐年下降,品质逐年变劣。近来,已有试验先后证实了豌豆、番茄、黄瓜、西瓜和甜瓜植物根系分泌物和残茬所引起的自毒作用,并从中分离出部分自毒物质,这些物质通过影响细胞膜透性、酶活性、离子吸收和光合作用等多种途径影响植物生长。以可持续生产的战略角度来说,以村或片为单位,建立保护地轮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3 保护地生产中的灌溉问题

合理灌溉问题一直是我国保护地生产中的比较关键问题,目前除少数园区和大城市近郊高素质农民之外,大多数农民的保护地蔬菜生产均采用“粪大水勤”的粗放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保护地土壤环境恶化,如土壤酸化、盐渍化、污染、板结以及有害菌类大量繁殖。另外,不科学的灌水,还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特别是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近年来各地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因灌水不当,水资源浪费50%~60%,沟灌的灌溉效率仅为20%~30%,除此而外,还带来一些其它的负面效应,程美廷等对永年县科委试验温室的定点观察表明,土壤水分在耕层内运行的方向,除灌水后一天左右的时间外,其余时间都是向着地表方向运动的。在垂直方向上,越接近地表。土壤的含水量越高。按照“盐随水来”的规律,盐分必然向表土积聚[4]。据2003年上半年对辽宁凌源、喀左、建平、朝阳等地的调查,由于用水不合理,引起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