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脊髓灰质炎的并发症
肠穿孔
症状:腹痛、呕吐、 腹泻、发热等
治疗:抗生素、补液、 营养支持等
原因:脊髓灰质炎病 毒感染导致肠道炎症
和溃疡
预防:接种脊髓灰质 炎疫苗,保持良好的 卫生习惯,避免接触
感染者。
肝脾肿大
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脾功能受损 症状:肝脾肿大、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 治疗:抗病毒治疗、保肝护肝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 预防: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治疗: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支持治疗等
预防: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 触感染者等
肠梗阻
症状:腹痛、腹 胀、呕吐、便秘 等
原因:脊髓灰质 炎病毒感染导致 肠道功能障碍
治疗:保守治疗 (禁食、胃肠减 压、输液等)或 手术治疗
预防:接种脊髓 灰质炎疫苗,保 持良好的卫生习 惯,避免接触感 染者。
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 乏力等
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04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添加 标题
心律失常的定义: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添加 标题
心律失常的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受损
添加 标题
心律失常的症状:心悸、气短、头晕、乏力等
添加 标题
肾结石
肾结石的形成原因:脊髓 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尿液 中的矿物质沉积,形成结
石
肾结石的症状:腰痛、血 尿、排尿困难等
肾结石的治疗方法: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体外冲
击波碎石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预防肾结石的措施:多喝 水、多运动、避免摄入过
多矿物质等
肾周脓肿
症状:腰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 原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导致肾脏炎症和尿路感染 治疗: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 预防:保持卫生、避免感染、及时治疗
小儿麻痹症
早期来看
1. 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不同肌肉之间的力量不 平衡。比如支配足外翻的肌肉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 肉未瘫痪,造成足两边的力量不平衡,内侧有力,外侧 无力,就会发生足内翻。 2. 患肢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挛缩,造成畸形。比如膝关节后 面的软组织挛缩,就会造成膝关节屈曲伸不直的畸形。 3. 不正常的行走等负重活动,加重畸形。比如上述的肌肉 不平衡或软组织挛缩的畸形,早期是可以纠正的,但是 患者不了解这一点,而是在不正常姿势下继续行走或做 其它活动,就会使畸形加重;相反,如应用夹板把肢体 固定在健康人的姿势,就可防止畸形的发生。
LOGO
小儿麻痹症
演讲:吴会东 演讲: 学号:0843055051 学号:
论述点
什么是小儿麻痹 病因学 迹象与症状 治疗的目的 矫形器的干预治疗
什么是小儿麻痹? 什么是小儿麻痹?
小儿麻痹学名叫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由脊髓 灰质炎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 毒可侵入神经系统,病毒主要损害脊髓的前 角细胞,造成肌肉松弛性麻痹,从而引起肢 体或躯干的肌肉瘫痪,弛缓、麻痹瘫痪、萎缩 变细和丧失运动功,由于肌力不平衡造成肢 体畸形,是一种常常留下终身残疾的急性传染 病。
防止畸形 矫正畸形 补充短缩肢 体高度 代偿患肢 功能
治疗的目标
防止畸形 从小儿麻痹患者的恢复期, 从小儿麻痹患者的恢复期,就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有效治 疗措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代偿功能。 疗措施,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代偿功能。 例如,经常地进行按摩、推拿、理疗、体疗、针灸等治疗。 例如,经常地进行按摩、推拿、理疗、体疗、针灸等治疗。 同时必须注意防止肢体畸形。 同时必须注意防止肢体畸形。 在小儿麻痹瘫痪的早期,往往不自觉地将患肢放置在感 在小儿麻痹瘫痪的早期, 到舒适的非功能位上,如置髋关节于屈曲外旋位, 到舒适的非功能位上,如置髋关节于屈曲外旋位,膝关节屈 曲位、踝关节下垂位等。 曲位、踝关节下垂位等。肢体长期放置在非功能位上而不注 久之,由于肌肉、筋膜挛缩则产生畸形。因此, 意,久之,由于肌肉、筋膜挛缩则产生畸形。因此,对非功 能位的体位必须及时纠正,进行积极的治疗, 能位的体位必须及时纠正,进行积极的治疗,在治疗的间隙 或夜间,将肢体保持于功能位上。例如,采用轻便塑料或轻 或夜间,将肢体保持于功能位上。例如, 金属材料,根据病情特点和部位制成合适的矫形器, 金属材料,根据病情特点和部位制成合适的矫形器,将踝关 节保持于直角防止足下垂畸形;将膝关节置于功能位, 节保持于直角防止足下垂畸形;将膝关节置于功能位,髋关 节伸直中立位,以防止肌肉,筋膜和关节的挛缩。 节伸直中立位,以防止肌肉,筋膜和关节的挛缩。直到肌力 有相当的恢复,能自控畸形不再发生,矫形器才可停用。 有相当的恢复,能自控畸形不再发生,矫形器才可停用。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报告
1病例资料
但与 喉腔侧壁不相通 ,取 出后咽喉部 未见活动性 出血。超声 波检 查示 :左 侧耳 前、耳 一 、腮腺及左侧 颈部 未见明娃的液 F
发育正常 ,营养 中等 。神清 ,查体合 作。全 身浅表淋 巴结不 性 暗区。治疗 5 天后 出院, 随访3 个月无感染及瘘管形成 。
大 。专科检查 : 颈前区平 ,甲状软 骨切迹处有一 圆型刺伤 口, 2讨 论 少许渗 出液 ,无明显出血 。轻度肿胀 ,无隆起。纤维喉镜检
通过理疗症状 有所减轻 , 但仍持续存在 。入 院前的 1 年逐渐 侧跟腱延长术 ,术 后患者 行走如常人 ,能跳芭蕾舞 。体格检 5
出现右侧臀部 以及腰 背部较对 侧欠饱满现象 ,冈不影响行走 查 :神志 清楚 ,言语流利 ,心肺检查未 见异常 。五小腿 后面
且进展 非常缓慢 而未就诊 ,近 2 年逐渐 出现右侧颈肩部酸痛 有 跟腱延 长术遗 留手术瘢痕 ,脊柱轻微侧 弯畸肜 ,右侧颈面 感, 不伴有肢体麻木及 放射性感 觉障碍 , 间断接受物理治疗 , 部较对 侧欠饱 满 ,脑神 经检查 未及异常 ,双侧嘞锁乳突肌肌 症状 时轻 时重 。半 年前发现右侧颈面部较对侧 欠饱满 ,并且 力正常 , 双侧 上 、 下肌及 右侧_ 下肌 、 I f _ j 肱三头肌 久饱满 , 主诉颈部酸软乏力 ,咽喉部有 紧箍的感觉 ,曾多次就诊神经 右侧腰背 肌以及左腓肠肌有肌 肉萎缩 , 阴肢肌力 v 级 , 腱反 内科 门诊 ,因与患者接触过程 中发现其有神 经质 倾向且外观 射存在 ,病理征未 引出 ,无感觉 障碍 。神 经心理学检查 :患 差别不 明显而未引起足够 重视 。入院前半月 自觉症状 难以忍 者 为 明显 的 A型性格:有紧 张和 焦虑的表 现 。辅 助检查 : 头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与肌电图变化特点
陈红霞 张福辉 乔 芳 杨春燕 苏晓力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 0530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及肌电图改变,探讨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重点总结轻型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及肌电图变化特点。
方法:以患侧肥肠肌水平萎缩厘米数、足弓增高情况、第二趾长的程度、患足鞋码等参数为依据,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型,并对下肢后遗症患者进行全面的肌电图检测,常规进行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股神经进行运动潜伏期及波幅测量,常规进行胫神经H反射检测;针肌电图观察肌肉静息电位,轻收缩MUP情况及重收缩募集情况。
结果: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特征明显,即使是轻型后遗症病例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患侧肢体轻萎缩,足弓偏高、患足偏小、第二趾较对侧延长等,此特点可能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特有表现;后遗症程度越重,肌电图表现也越重;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肌电图特点如下: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均正常。
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
3、运动神经的波幅可正常或轻度减低4、患侧胫神经H反射具有较高的异常率。
5、针肌电图可见MUP高大等慢性神经源性损害表现。
6、同一病人不同神经节段所支配肌肉的严重程度会不尽相同,并呈分散或跳跃式分布。
结论:下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严重程度与肌电图变化呈正相关,轻型下肢后遗症患者同样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及肌电图变化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能为不明原因非进展性下肢轻萎缩患者提供病因诊断。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特点;运动神经波幅;感觉传导速度;H反射1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至2016年我院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肌电图鉴定检查患者242例。
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45.15岁;发病年龄40年代14例, 50年代58例,60年代109例,70年代60例,80年代13例,90年代1 例,2000年1例;单侧下肢萎缩 219例;双侧下肢萎缩 16例;一侧上肢萎缩 2例;一侧上、下肢萎缩4例;双下肢、右上肢萎缩1例。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症状体征视病变的程度与范围不同,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和范围相差悬殊,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则可引起严重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四期。
1.潜伏期平均为7~14天,短者2~3天,长者可达3~5周不等。
在此期间一般并无明显症状,属隐性病例,但本期末有传染性。
2.病变发展期有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
此期一般持续1~4天。
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
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
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
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
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
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
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
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
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
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视病理改变的部位不同,瘫痪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其后果相差甚大。
①脊髓型:最常见,主要引起四肢及躯干肌麻痹,其中以下肢麻痹者最多,上肢与下肢之比约为1∶19。
此型麻痹具有下列特点:A.弛缓:呈弛缓性麻痹,并伴有肌肉萎缩及受累肌肉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B.仅运动受累:只有运动麻痹而无感觉障碍。
C.差别大:肌肉麻痹的程度不一,自仅可察觉的肢体软弱至全瘫可在同一病例,甚至同一肢体存在。
脊髓灰质炎(4.10)
27
神经系统检查
• • • • 运动检查 感觉检查 反射检查 脑膜刺激征
28
运动检查
神经系统疾病常出现运动障碍。在神经 系统检查中,运动检查是一重要项目。 运动检查包括: 肌萎缩检查 肌张力检查 肌力检查
29
(1)肌萎缩
是指肌肉体积变小。可与邻近的及对侧 相同的肌肉比较。并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胫。
14
诊 断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 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 合分析做出诊断。
15
诊 断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史 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 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6
诊 断
诊断依据:
2 临床表现 2.1 早期可有发热、呕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 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是指肌肉收缩时的力量。肌力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全麻痹) : 刺激肌肉时,毫无收缩现象 1级(次全麻痹):刺激肌肉时,肌腱或肌体略见收缩或触 之有收缩感,但不引起动作 2级(重度麻痹) :肢体不能向上抬举,只能在平面上移动 3级(中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但不能承受任何压力 4级(轻度麻痹) :可自动向上抬举,亦能承受一定压力, 但不能对抗阻力 5级: 肌力正常
10
临床表现
• 顿挫型(轻型)
约占4%~8%。病毒未侵袭中枢神经组织。
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部不适、充血 及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扁桃体肿大等。 ②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 适等 ③流感样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11
临床表现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跌倒的预防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跌倒的预防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摘要】跌倒和跌倒有关的伤害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患者常见且重要的问题.患者存在一般老年人跌倒的相同危险因素,同时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引起的疲劳、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能耐受寒冷等也可能导致跌倒发生.跌倒经常导致这些患者出现身体损伤、进一步残疾以及跌倒恐惧心理,继而避免活动.为了降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PPS患者的跌倒发生率,应认真综合评价跌倒的发生,纠正并消除患者的错误观念,分析跌倒的原因及机制,减少风险因素,采取多学科综合性跌倒管理计划及干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跌倒,避免进一步致残.%Falls and fall-related injuries are common and important issue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ost-poliosyndrome(PPS).They have the same risk factors of falls as general elderly;in addition,fatigue,muscle and joint pain caused by poliomyelitis sequelae and PPS,and the inability to tolerate the cold can also lead to falls.Falls of-ten result in physical injury,further disability,fear of falling,and then avoidance of activity.In order to reduce falls of the patients with poliomyelitis sequela and PPS,we should evaluate the fall carefully,correct and eliminate the patient's misconceptions,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mechanism,and reduce the risk factors,gi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plan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lifestyle,and prevent falls and avoid further disabilit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24)004【总页数】5页(P422-426)【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跌倒;风险因素;预防;综述【作者】王玉明;宫慧明;张爱民;黄莹【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101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4跌倒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1-11]。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预防和措施
谁容易出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免疫系统受损者
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如患有某些慢性疾病 的人,风险更高。
这些个体的身体可能无法有效抵抗病毒及其 后遗症。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在儿童时期及时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的关 键。
遵循国家疫苗接种计划,确保每位儿童按时接种 。
何时进行预防措施? 早期识别
谁容易出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
谁容易出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高风险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高风险 群体。
这些人群在感染病毒后更可能出现严重的后 遗症。
谁容易出现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既往感染者
曾感染过脊髓灰质炎的患者,无论是轻度还 是重度,均可能出现后遗症。
即使症状在感染后消失,后遗症仍可能在几 年后出现。
这些后遗症可能表现为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和神 经损伤等。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关节疼痛、疲劳和呼吸 困难。
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会经 历轻微不适。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影响
这些后遗症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 活动能力。
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支持。
为什么要重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预防? 提升社会意识
重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预防有助于提升整个社 会的健康意识。
通过普及知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保护。
谢谢观看
为什么要重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预防?
保护家庭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不仅影响患者,还对家庭生活 带来压力。
通过预防,可以减少家庭成员的负担,提升生活 质量。
为什么要重视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预防? 降低社会成本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前角灰质受到病毒侵害而引起的传染病。
该疾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经由口腔进入人体后经脑脊髓膜扩散,引起神经系统病变。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本文将对该疾病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定义、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内容,旨在增加对脊髓灰质炎的了解,提高对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脊髓灰质炎的定义、病因和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解释和分析,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疾病的特点、危害与对策,从而提高对脊髓灰质炎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并给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述。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总结,探讨脊髓灰质炎对社会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明了,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引起对脊髓灰质炎这一疾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3 目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脊髓灰质炎的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种疾病。
通过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脊髓灰质炎,并且增强对于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本文也旨在呼吁政府、医疗单位和社会各界关注脊髓灰质炎疫情,加强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工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2.正文2.1 脊髓灰质炎的定义: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脊髓灰质中的神经元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脊髓灰质炎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疾病的流行季节通常是夏秋季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患上脊髓灰质炎后,病毒会攻击脊髓灰质中的运动神经元和前角细胞,导致神经元的破坏和功能受损。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概念及病理生理机制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概念及病理生理机制张爱民;王玉明;宫慧明;张俊义;孙青;张然;李晶【摘要】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是患者急性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过后遗症期后新发生的综合征.PPS发病率高,老年患者越来越多.PPS患者有累及肌肉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导致疲劳、疼痛、呼吸和睡眠障碍以及跌倒风险等,严重时影响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PPS的发病机制有运动神经元过度负荷学说、脊髓灰质炎病毒持续存在学说等.PPS是一种相对稳定、缓慢进展的神经肌肉疾病.%Post-polio syndrome (PPS) is a syndrome after acute infection of poliovirus and sequelae of polio. The incidence of PPS is high, and more in old patients.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PPS include chronic nerve damage affected muscles, result in fatigue, pain, breathing and sleep disorders, fall risk, and so on, which impair their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The hypotheses of pathogenesis of PPS in-clude over load of motor neurons, and the continuous existence of the poliovirus, etc. PPS is a stable neuromuscular disease progressing slowly.【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7(023)005【总页数】4页(P497-500)【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病理生理;综述【作者】张爱民;王玉明;宫慧明;张俊义;孙青;张然;李晶【作者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东胜区人民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017000;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4脊髓灰质炎的应对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地方性阶段、流行阶段、后疫苗阶段[1]。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简介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Polio)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
病原学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病毒呈球形,直径约20~30nm,核衣壳为立体对称20面体,有60个壳微粒,无包膜。
根据抗原不同可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易引起瘫痪,也最容易引起流行,各型间很少交叉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但加热至56℃以上、甲醛、2%碘酊、各种氧化剂如双氧水、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隐性感染(占99%以上)和轻症瘫痪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瘫痪型因症状明显而在传播上意义不大。
隐性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常见,而明显发病者少见;即使在流行时,隐性感染与临床病例的比例仍然超过100:1。
一般认为,瘫痪性病变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热带)少见,但近来对跛行残疾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发病率达到美国接种疫苗以前的高峰发病年份。
(二)传播途径:本病以粪-口感染为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少数病倒粪便带毒时间可长达3~4月;密切生活接触,不良卫生习惯均可使之播散。
这些地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都很差,病毒传播广泛,终年发病,因而小儿在生后几年内就获得感染和免疫,而不发生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持久免疫力并具有型的特异性。
<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适应症考试
1、高压氧的适应症.(一)急症适应证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中毒性脑病2.急性气栓症3.急性减压病4.有害气体(硫化氢、液化石油气、汽油等)中毒5.厌氧菌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等)6.休克7.视网膜动脉栓塞8.心肺复苏后急性脑功能障碍(电击伤、溺水、缢伤、窒息、麻醉意外等)9.脑水肿10.肺水肿11.挤压伤及挤压综合征12.急性末梢循环障碍13.急性脊髓损伤14.断肢(指、趾)再植术后(二)非急症适应证1.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2.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期前收缩、心动过速)3.心肌炎4.支气管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5.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脑梗死等)6.血管神经性头痛7.面神经炎(贝尔面瘫)8.高原适应不全症9.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清除术后)10.植物状11.周围神经损伤12.颅内良性肿瘤术后13.脑血管疾病术后14.多发性硬化15.癫痫(非原发性)16.骨髓炎17.骨折及愈合不良18.无菌性骨坏死19.慢性皮肤溃疡(动脉供血障碍、静脉淤血、褥疮、糖尿病及慢性骨髓炎等所致)20.麻痹性肠梗阻21.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雷诺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等)22.冻伤23.烧伤24.整形术后25.植皮术后26.突发性耳聋27.眩晕综合征(梅尼埃综合征等)28.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29.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0.视网膜震荡31.视神经损伤32.糖尿病及其并发症33.病毒性脑炎34.运动性损伤35.放射性损伤(骨、软组织损伤和膀胱炎等)36.药物及化学物中毒37.玫瑰糠疹38.带状疱疹39.牙周病(炎)40.复发性口疮、溃疡41.恶性肿瘤(放疗或化疗并用)2、脑电图的适应症动态视频脑电图的检查适应症1、癫痫:脑电图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等)。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等)。
3、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
4、颅脑损伤(脑震荡时CT可表现为正常,而脑电图是异常)。
常用神经病学量表手册
神经病学量表手册目录前言第一篇概述第一章临床神经科评价介绍第二章量表的基本要求第二篇成人量表第一章意识水平量表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二、Edinburgh昏迷量表[Edinburgh Coma Scale (1973)]三、Edinburgh-2 Coma Scale (1978)四、昏迷病人死亡或严重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五、匹兹堡脑干评分六、Glasgow-Liege评分七、创伤昏迷CT分类八、Narayan’s逻辑模型九、外伤后昏迷的Klauber’s逻辑模型十、Choi分类和回归聚类模型十一、Choi’s逻辑模型十二、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十三、Alberta 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T评分(ASPECT)第二章卒中量表第三章日常生活能力检查一、功能状态检查二、功能性评估分级(FAST)三、国际评估指南四、CDR的病人检查量表增加部分第四章生活质量第四章脑死亡标准一、1976年英国脑死亡标准二、1968哈佛脑死亡标准第五章疼痛一、偏头痛诊断标准二、偏头痛需额外检查的危险症状和体征三、提示有可能有严重的颅内或全身病理性头痛的危险症状和体征四、急性带状疱疹患者疱疹感染后神经痛危险性评分系统第六章周围神经病一、神经病学症状评分(NSS)二、主观周围神经病筛选(SPNS)三、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筛查表(MNSI)四、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MDNS)五、神经病残疾评分(NDS)六、Lawn等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需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七、Lawn等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流程图八、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九、Smith等面神经麻痹评分十、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分级系统十一、Yanagihara面神经麻痹分级系统十二、Ross等面神经分级系统十三、May面神经麻痹分级系统十四、Ardour-Swanson 面神经麻痹恢复简表(FPRP)和指数(FPRI)十五、面部对称详细评价(DEFS)十六、Stennert面神经麻痹评分十七、Stennert继发损害面神经麻痹评分十八、扬森面神经麻痹量表第七章炎症和损伤一、Rhombo脑炎的分级二、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的诊断标准(PPS)三、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进展的危险因素四、进行性髓鞘破坏的危险因素五、髓鞘破坏的临床表现六、颈部脊髓运动损伤评价七、腰髓运动损伤评价八、脊髓损伤Beevor’s征的解释第八章癫痫和非发热性痫性发作一、暴力行为性癫痫的标准二、短暂痫性遗忘标准(TEA)三、利物浦痫性发作严重程度分级2.0 (LSSS)四、癫痫持续状态标准五、Das等无原因突发的单一癫痫发作低危复发标准六、Chalfont 痫性发作严重程度量表七、国立医院癫痫发作严重程度量表(NHS3)第九章锥体外系疾病一、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诊断标准二、帕金森病分级量表(PDRS)三、帕金森氏病Hoehn和Yahr分级评分量表四、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五、帕金森影响评分量表PIMS六、Webster症状的评分标准七、ACTS ALS给药评分指南八、肌萎缩侧索硬化评估九、肌萎缩侧索硬化给药功能性分级评分(ALS FRS)十、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评分量表间的比较十一、Norris肌萎缩侧索硬化给药量表:十二、Appel肌萎缩侧索硬化给药量表十三、运动障碍量表十四、肌张力障碍量表十五、迟缓性运动困难十六、抽动秽语综合征量表(TSGS)第十章焦虑障碍疾病一、神经紧张习惯量表二、Sinoff 等焦虑筛查简表三、Zung焦虑状况调查量表The Anxiety Status Inventory (ASI) of Zung四、Snaith 等临床焦虑量表(The Clinical Anxiety Scale (CAS) of Snaith et al)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 Scale)六、Hamilton焦虑量表(HAMA)七、Cohen-Mansfield激惹调查(CMAI)第十一章抑郁评估一、抑郁病人筛选指征二、老年抑郁量表(The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三、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四、祖恩氏抑郁症自我评定等级量表(The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量表)五、Beck 抑郁问卷六、Koenig 等简明抑郁量表五、爱丁堡妊娠后抑郁量表六、哈佛精神学院和全国抑郁筛查日量表(HANDS)七、九、The Montgomery-Asberg 抑郁等级量表(MADRS)十、Hassanyeh 抑郁症严重程度临床评分十一、纽卡斯尔抑郁诊断和Carney电休克量表十二、Beck 等绝望评分第十二章痴呆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二、智能状态短期检查三、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四、Loeb and Gandolfo改良的缺血量表(MIS)五、修订的Small缺血评分六、自我护理量表(PSMS)七、Power爱滋病痴呆评分八、Blessed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检查(BOMC)九、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检查简本十、国际神经衰退量表GDS十一、行为/心理评估第十三章多发性硬化第三篇儿童发育量表第一章新生儿评估一、Dubowitz量表二、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FATES量表三、新生儿心室内出血分级四、用尿酸盐与尿肌酐比值识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危险性五、Brazelton新生儿行为评价量表第二章婴幼儿评估一、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BSID)二、Denver生长发育筛查表第三章儿童评估一、Kaufman儿童系列评估(K-ABC)二、视觉-运动综合发育的测试(VMI)三、Keymath诊断性算术测试四、轻微症状的神经学测试五、修正的Peabody图形语言测试(PPVT-R)六、适应行为调查表七、适应行为量表(美国痴呆协会)八、修正的Stanford-Binet智能量表(斯坦福-比奈智能量表)九、Vineland适应行为量表十、韦克斯勒量表(Wechsler智能量表)十一、Blantyre小儿昏迷量表十二、儿童昏迷量表(修正的Glasgow昏迷量表、Adelaide昏迷量表、Paediatric昏迷量表)十三、COHMC脑外伤儿童昏迷量表十四、儿童抑郁症调查表(CDI)十五、修正的儿童抑郁症评价量表(CDRS-R)十六、Bellevue抑郁指数(BID)十七、Weinberg筛查量表(WSAS)十八、儿童进行听力评价的适应征第四章父母及老师评价一、Conners父母评价量表二、Conners老师评价量表前言第一篇概述第一章临床神经科评价介绍一门知识只有在能测量和用数字来表示时才能成为科学。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灰质炎,这个曾经让无数家庭陷入痛苦与困境的疾病,即便在如今医学相对发达的时代,其留下的后遗症仍不容忽视。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无力甚至瘫痪。
虽然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降低,但那些曾经患病的人,可能终身承受着后遗症带来的困扰。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包括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
肌肉无力使得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比如行走、站立、抬手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异常艰难。
肌肉萎缩则会让肢体变得纤细、瘦弱,严重影响外观和功能。
而肢体畸形更是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如马蹄足、足内翻、脊柱侧弯等,不仅影响行走姿势,还可能导致身体平衡失调,增加摔倒和受伤的风险。
这些后遗症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在身体方面,由于肢体功能的障碍,患者的活动范围受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劳动。
长期的行动不便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
在心理方面,身体的缺陷容易让患者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而感到孤独和失落,在社交场合中缺乏自信,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
对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综合判断。
例如,通过 X 光、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变化,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辅助器具的使用。
手术治疗旨在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肢体功能。
例如,对于马蹄足或足内翻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来调整跟腱和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使足部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康复治疗则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按摩等,旨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
骨性手术矫形
年龄偏大,骨关节畸形严重 楔形截骨 关节融合
下 肢 不 等 长
干骺端截骨延长术: 小于24岁者骨骺融合 骨骺延长术: 骨骺板融合前 1—2年青少年 骨缩短术: 截骨小于5cm 骨骺生长阻止术: 永久性 暂时性 骨骺刺激术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定
义
是一种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 即运动神经中枢,遗留的晚期躯 干及四肢畸形。
病
理
病毒侵犯脊髓灰质运动神经 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 中心区周围炎性浸润、水肿 导致相应周围神经瘫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 床 分 期
急性期: 2周
恢复期: 3周至2年 后遗症期
治 疗 原 则
急性期: 抢救生命 恢复期: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肌营养 防止肌肉萎缩引起畸形 后遗症期:矫正畸形
临 床 表 现
脊髓灰质炎:
神经源性肌力平衡失调,骨关节 畸形,瘫痪肌肉不可逆性病变。 先天性、姿势性畸形: 被动牵拉造成肌功能消失,非神 经源性畸形,矫正后肌肉可恢复 为可逆性。
常见瘫痪肌肉
胫前肌 胫后肌 腓骨长、短肌 股四头肌 阔筋膜张肌 臀肌 三角肌
常 见 畸 形
足:马蹄内、外翻,高弓仰 趾, 爪形趾 膝:内、外翻,反张 髋:屈曲,外展,外旋
上肢:外展功能丧失 脊柱:侧弯
治
疗
7岁以前的患儿 保守治疗: 推拿、按摩、支具、石膏 预防关节畸形
手 术 治 疗
适用于7岁以上的患者 肌腱移位:是治疗肌力失 衡,防止关节畸形的重要 措施
注 意 事 项
1:移位肌有足够肌力 2:移位肌腱止点与该肌起点成一直线,切 勿弯曲或扭转,应保持一定张力 3:移位肌有足够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 4:皮下隧道宽松 5:新止点牢固可靠 6:术后配合功能的治疗
矫形器在小儿麻痹患者中的应用
矫形器在小儿麻痹患者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1-21T02:59:20.06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陈晓娟魏帮文[导读]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俗称儿麻)是脊髓灰质炎发病后出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和肢体的瘫痪陈晓娟魏帮文甘肃省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甘肃兰州 730300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俗称儿麻)是脊髓灰质炎发病后出现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和肢体的瘫痪。
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蚀脊神经而造成的终生残疾,下肢最易受累,而且下肢肌力低下是导致运动控制障碍问题的主要原因;步行能力低下直接关系儿麻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目前,儿麻下肢矫形器中最常见的有膝踝足矫形器(KAFO)和踝足矫形器(AFO)[1-2]。
本文以一位小儿麻痹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评估该患者穿戴矫形器后的功能状况,得出针对儿麻患者矫形器设计的正确思路及评价方法。
1 研究对象1.1一般情况患者女,7岁,小儿麻痹后遗症。
(1)第一次设计矫形器,技师通过临床检查,得出如下检查结果:双侧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活动度正常。
左侧踝关节的跖屈肌力达4级,背屈肌力达3级,右侧踝关节跖屈肌力的1级,背屈肌力2级。
双侧膝关节屈肌肌力4级,伸肌肌力1级。
双侧髋关节屈肌肌力4级,伸肌肌力4级,内收肌肌力4级,外展肌肌力0级。
(2)两年后第二次设计矫形器,检查结果增加如下:右侧髋关节半脱位,下肢功能性不等长.右侧腿短2.5cm,骨盆不水平,左侧高于右侧,脊“S”型侧弯.双肩不水平,右侧高.下肢肌力与活动度如上。
(3)第三次设计矫形器的技师,检查结果在第二次的基础上增加如下,患儿膝关节有外翻畸形。
2 矫形器评估与设计2.1 临床评估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技师为其设计的矫形器方案如下:由于膝关节伸肌肌力不足,为确保膝部稳定性,故设计采用落锁膝铰链、静踝关节的双下肢KAFO。
患者存在的问题不仅下肢肌无力、还应考虑由于骨盆不水平导致的脊柱侧弯的现象、为控制脊柱侧弯进一步发展,必须保持骶骨水平,故补高右足2.5cm,以达到下肢等长的目的,控制脊柱侧弯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
脊髓变细( 腰膨大和 颈膨大处较明显 ) 多于 3 ~5年内死亡
整理课件
15
治疗
治疗上目前此病缺乏有效治疗方案,有人尝 试性使用丙种球蛋白和/或甲基强的松龙, 效果均难以肯定。合理运动、避免进行一小 时以上的引起疼痛和疲劳感的剧烈运动、日 常生活模式管理、避免重体力劳动对PPS患 者非常重要。
整理课件
5
方法与结果
病例2
肌电图:双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右胫前肌、右股内 肌、右腓肠肌放松时可见自发电位,右股内肌小力 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大力收缩呈混合 相。肌肉病理:肌纤维大小不等,大量肥大纤维, 可见少量劈裂纤维,偶可见镶边空泡,脂滴含量轻 度增多,符合神经性肌强直病理损害。
整理课件
在的确切证据。
整理课件
9
临床表现
PPS主要包括三大症状 新近出现的逐渐加重的肌肉无力、疲劳和疼痛。 肌肉无力是主要症状,一般缓慢进展,不对称,可
发生于原来瘫痪的肌肉,也可发生于未曾受累的肌 肉,这可能与急性期前角细胞广泛受累有关。肌肉 无力多累及肢体近端,表现为上下楼梯困难,并随 病情发展行走功能逐渐受影响。
(post-poliomyelitis syndrome,PPS ) n 是指脊髓灰质炎患者在患病多年后(15年或更长时间)
出现的神经系统综合征,表现为新发的肌无力 、疲 劳感及肌萎缩,常伴患肢和肌肉的疼痛。 n 症状常呈缓慢进展,多呈不对称性,可累及原来病变 肌肉,同时也可累及原来未曾受累下肢,甚至累及双 上肢及延髓肌群。
6
结论
对残留或不残留神经系统症状的脊髓灰质炎患者, 多年后(15年或更长时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或 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三个方面:新近逐渐加重 的肌肉无力、疲劳和疼痛。症状可累及原来病变一 侧下肢,也可累及未曾受累的对侧,重者甚至累及 双上肢及延髓肌群。
整理课件
7
讨论
定义: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反复误诊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报道
整理课件
1
目的
回顾2例反复误诊的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患者 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以了解其临床 特点。
整理课件
2
方法与结果
病例1
患者,男 ,35岁,因“左下肢无力、变细34年,加 重2年”就诊。查体:行走时左下肢拖步,左下肢肌 力Ⅲ°,双上肢及右下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 常,左侧上下肢腱反射(+),右侧上下肢腱反射 (++),双侧Babinski’s sign(-)。左下肢膝关 节上6cm处较右侧细2.5cm,四肢针刺觉正常。
整理课件
10
临床表现
疲劳感可表现为全身性,也可以局部肌肉为主,为类 似流感样的疲惫感,体力活动后明显,晨轻暮重。
疼痛也很常见,可为肌肉或关节疼痛,肌肉疼痛通常 为酸痛、烧灼痛或抽筋样疼痛。
整理课件
11
辅助检查
1.血常规、肌酶谱、脑脊液检查等往往无异常。
2.肌电图:受累肌肉及未受累肌肉均出现广泛失神 经改变,大力收缩时峰值电压明显升高,甚至高出
整理课件
3
方法与结果
病例1
肌电图:左侧臀大肌,双侧胫前肌、腓肠肌MUP时 限增宽、波幅增高,可见巨大电位;左侧臀大肌、 股四头肌大力收缩时呈单纯相;左侧腓肠肌可见纤 颤电位和正锐波;舌肌、胸锁乳突肌、脊旁肌肌电 图正常;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正常。
整理课件
4
方法与结果
病例2
患者,女,34岁,因“右下肢无力、变细32年,加 重伴疼痛、肉跳1月”就诊。查体:双上肢肌力Ⅴ° ,双下肢肌力Ⅳ°,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桡骨膜 反射(++)、双侧膝腱反射(+),双侧Babinski’s sign (-)。双下肢可见不自主肌肉收缩,呈波浪状。 右下肢膝关节上6cm处较左侧细2cm,右侧臀部肌 肉较左侧萎缩,四肢针刺觉正常。
3. 临床以肌肉无力、疲劳和疼痛为主。 4. 电生理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整理课件
14
鉴别诊断
肌萎缩侧索硬化
PPS
ALS
既往史
脊髓灰质炎病史
无
起病部位
既往患病下肢
一侧上肢
神经系统体征
下运动神经元
兼有上下运动神经元
肌电图(舌肌、胸锁 乳突肌 、脊旁肌) 脊髓MRI
预后
正常
腰髓前角T2高 信号和/或T1低信号 长期存活
整理课件
8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发病机制负荷学说,由于残余的运动神经 元长期过度负荷,导致残余的正常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
逐渐变性、凋亡而出现PPS ;
其二,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持续存在 ,其依据是PPS患者脑脊液中脊髓灰质炎病毒 IgM 抗 体的存在,但是目前尚无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脑脊液中存
②损害的神经功能(完全或不完全恢复)稳定达 15 年以上; ③新出现的急、慢性进行性肌无力伴肌肉易疲劳、肌萎缩或
全身无力; ④排除内科、神经科、骨科等疾病引起的以上症状。
整理课件
13
本报道中2例患者临床特点
1. 早年有明确脊髓灰质炎病史,且遗留一定神经系统 症状及体征。
2. 间隔30-40年后再次发病,表现为原患侧肢体症状 加重,且范围渐扩大。
整理课件
16
意义
故有与上述2病例类似病史患者应考虑脊髓 灰质炎后综合征可能,有类似症状者应进一 步追问有无早年脊髓灰质炎病史,以防漏诊 及误诊。
整理课件
17
整理课件
18
正常范围 10倍,提示脊髓前角广泛受损。
3.肌肉病理:发现50%的PPS患者的肌肉活检有明 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并且有T 细胞激活和IgG 、 IgM 水平升高。
整理课件
12
诊断标准
Mulder等 1972 年提出经后人修改的诊断标准:
①有脊髓灰质炎病史并遗留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并经神 经系统体格检查和电生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