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以太网的安装,调试和诊断技术(一)

合集下载

工业自动化系统专业课程设置

工业自动化系统专业课程设置

工业自动化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介绍工业自动化系统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工业自动化系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了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实践技术和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工业自动化系统知识体系,以满足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需求。

课程目标- 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研究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技术;- 掌握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方法;- 熟悉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故障诊断技术。

课程设置1. 工业自动化系统导论- 介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传感器技术与信号处理- 研究传感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

3. 控制系统理论与设计- 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在课程实践中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4. 电气与电子技术基础- 研究电气与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电路原理、电子元器件和电气设备等方面。

5. 工业通信与网络技术- 研究工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包括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等方面。

6. 运动控制技术- 研究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包括伺服控制和步进控制等方面。

7. 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践-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践,包括系统框架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

实践环节除了理论课程,还将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实践、工程项目实践和企业实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工业自动化系统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工业自动化系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工业自动化行业的需求。

本文档介绍了课程目标和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的安排。

希望这份课程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和实用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相关工作并为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业自动化系统操作指南

工业自动化系统操作指南

工业自动化系统操作指南第1章系统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系统组成 (3)1.3 系统功能 (4)第2章系统硬件操作 (4)2.1 设备启动与停止 (4)2.1.1 启动设备 (4)2.1.2 停止设备 (5)2.2 硬件设备连接 (5)2.2.1 连接控制器与执行器 (5)2.2.2 连接传感器与控制器 (5)2.3 故障排除 (5)2.3.1 设备无法启动 (5)2.3.2 设备运行异常 (5)2.3.3 信号传输故障 (6)第3章系统软件操作 (6)3.1 软件安装与卸载 (6)3.1.1 软件安装 (6)3.1.2 软件卸载 (6)3.2 软件界面介绍 (6)3.3 基本操作与设置 (7)3.3.1 基本操作 (7)3.3.2 设置 (7)第4章控制器编程 (7)4.1 编程语言介绍 (7)4.1.1 梯形图(Ladder Diagram) (8)4.1.2 结构化文本(Structured Text) (8)4.1.3 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 (8)4.1.4 顺序功能图(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 (8)4.1.5 指令列表(Instruction List) (8)4.2 程序编写与调试 (8)4.2.1 程序编写 (8)4.2.2 程序调试 (9)4.3 编程实例 (9)第5章传感器与执行器 (10)5.1 传感器选型与安装 (10)5.1.1 传感器选型 (10)5.1.2 传感器安装 (10)5.2 执行器选型与调试 (10)5.2.1 执行器选型 (10)5.2.2 执行器调试 (11)5.3 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处理 (11)5.3.1 传感器故障处理 (11)5.3.2 执行器故障处理 (11)第6章通信与网络配置 (11)6.1 网络架构与通信协议 (11)6.1.1 网络架构概述 (11)6.1.2 通信协议 (12)6.2 网络参数设置 (12)6.2.1 IP地址设置 (12)6.2.2 子网掩码设置 (12)6.2.3 网关设置 (12)6.3 通信故障诊断 (12)6.3.1 通信故障类型 (12)6.3.2 故障诊断方法 (13)6.3.3 故障处理措施 (13)第7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13)7.1 数据采集方式 (13)7.1.1 传感器采集 (13)7.1.2 数采模块采集 (13)7.1.3 网络数据采集 (13)7.2 数据处理与存储 (13)7.2.1 数据预处理 (14)7.2.2 数据存储 (14)7.2.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4)7.3 数据分析与报表 (14)7.3.1 数据可视化 (14)7.3.2 数据挖掘与分析 (14)7.3.3 报表与导出 (14)第8章系统监控与维护 (14)8.1 系统监控界面 (14)8.1.1 概述 (14)8.1.2 功能介绍 (15)8.2 报警与事件记录 (15)8.2.1 报警功能 (15)8.2.2 事件记录 (15)8.3 系统维护与优化 (15)8.3.1 系统维护 (15)8.3.2 系统优化 (16)第9章安全与防护 (16)9.1 安全防护措施 (16)9.1.1 基本原则 (16)9.1.2 防护装置 (16)9.1.3 安全操作规程 (16)9.2 紧急停机操作 (16)9.2.1 紧急停机条件 (16)9.2.2 紧急停机步骤 (17)9.3 安全故障处理 (17)9.3.1 故障排查 (17)9.3.2 故障处理 (17)9.3.3 故障预防 (17)第10章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7)10.1 软件操作问题 (17)10.1.1 软件启动失败 (17)10.1.2 软件运行缓慢 (18)10.1.3 界面显示异常 (18)10.2 硬件设备问题 (18)10.2.1 设备连接失败 (18)10.2.2 设备响应缓慢 (18)10.2.3 设备故障 (18)10.3 系统功能问题 (18)10.3.1 系统响应时间长 (18)10.3.2 系统稳定性差 (18)10.3.3 数据处理错误 (18)10.4 其他常见问题解答 (18)10.4.1 如何进行系统备份与恢复? (18)10.4.2 如何更新系统版本? (19)10.4.3 如何联系技术支持? (19)第1章系统概述1.1 系统简介工业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集成、优化和自动管理的综合性系统。

制造业数字化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方案

制造业数字化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方案

制造业数字化生产过程监控与优化方案第一章数字化生产概述 (3)1.1 数字化生产的定义与意义 (3)1.1.1 定义 (3)1.1.2 意义 (3)1.2 数字化生产的发展趋势 (3)1.2.1 生产智能化 (3)1.2.2 网络化协同 (3)1.2.3 定制化生产 (4)1.2.4 绿色生产 (4)1.2.5 跨界融合 (4)第二章数字化生产监控系统构建 (4)2.1 系统架构设计 (4)2.2 硬件设备选型与部署 (4)2.3 软件平台开发与集成 (5)第三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5)3.1 数据采集技术 (5)3.1.1 传感器技术 (5)3.1.2 数据采集卡技术 (6)3.1.3 工业以太网技术 (6)3.2 数据传输协议与接口 (6)3.2.1 Modbus协议 (6)3.2.2 OPC协议 (6)3.2.3 数据接口 (6)3.3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6)3.3.1 数据过滤 (6)3.3.2 数据平滑 (7)3.3.3 数据归一化 (7)3.3.4 数据降维 (7)第四章实时监控与报警系统 (7)4.1 实时监控界面设计 (7)4.2 报警机制与策略 (7)4.3 故障诊断与处理 (8)第五章生产调度与优化 (8)5.1 生产计划与调度策略 (8)5.2 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9)5.3 生产效率分析与改进 (9)第六章质量管理与分析 (9)6.1 质量检测技术与设备 (9)6.1.1 质量检测技术 (10)6.1.2 质量检测设备 (10)6.2 质量数据统计分析 (10)6.2.2 质量数据分析方法 (11)6.3 质量改进措施与实施 (11)6.3.1 质量改进措施 (11)6.3.2 质量改进实施方法 (11)第七章能源管理与优化 (12)7.1 能源数据采集与监测 (12)7.1.1 数据采集方法 (12)7.1.2 数据传输与存储 (12)7.1.3 数据监测与分析 (12)7.2 能源消耗分析与评估 (12)7.2.1 能源消耗分析 (12)7.2.2 能源消耗评估 (12)7.3 能源优化策略与实施 (13)7.3.1 能源优化策略 (13)7.3.2 能源优化实施 (13)第八章设备维护与管理 (13)8.1 设备状态监测与预警 (13)8.1.1 监测技术的应用 (13)8.1.2 预警系统的构建 (13)8.1.3 预警信息的处理与反馈 (13)8.2 维护计划与实施 (14)8.2.1 维护计划的制定 (14)8.2.2 维护资源的配置 (14)8.2.3 维护实施与跟踪 (14)8.3 设备故障分析与改进 (14)8.3.1 故障原因分析 (14)8.3.2 故障处理与改进措施 (14)8.3.3 改进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14)第九章安全生产与环保 (14)9.1 安全生产监控与管理 (15)9.1.1 安全生产监控 (15)9.1.2 安全生产管理 (15)9.2 环保监测与改进 (15)9.2.1 环保监测 (15)9.2.2 环保改进 (15)9.3 安全生产与环保法规遵守 (16)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价 (16)10.1 项目实施计划与步骤 (16)10.1.1 项目启动阶段 (16)10.1.2 项目实施阶段 (16)10.1.3 项目验收阶段 (17)10.2 项目风险管理 (17)10.2.1 风险识别 (17)10.3 项目效果评价与改进 (17)10.3.1 效果评价 (17)10.3.2 改进措施 (17)第一章数字化生产概述1.1 数字化生产的定义与意义1.1.1 定义数字化生产是指在制造业中,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智能化管理。

CP 243-1 工业以太网通讯理器 技术手册

CP 243-1 工业以太网通讯理器 技术手册

SIMATIC NETCP 243-1工业以太网通讯处理器技术手册10/2002J31069-D0428-U001-A-7618 前言产品信息目录插图目录表格目录引言特性和功能安装和调试组态编程诊断附录A:技术数据附录B:实例附录C:超时附录D:兼容性SIMATIC NET – 技术支持和培训西门子公司版权所有©2002。

保留所有权利。

没有明确的授权,禁止将本手册传递给第三方,禁止复制本手册或其相关内容。

违者必究。

保留所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有权。

西门子公司自动化与驱动集团Postfach 48 48D-90327 Nürnberg 责任声明我们已检察过本手册的内容,以确保与所述硬件和软件相符。

但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

本手册中的内容将定期审查,并在下一版中进行修正。

欢迎您提供意见或建议。

若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J31069-D0428-U001-A1-7618ii安全指南本手册包括应该遵守的注意事项,以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财产损失和设备损坏。

这些注意事项在本手册中采用警示三角形加以突出强调,并根据危险等级注明如下: 危险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将造成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警告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注意与警示三角形一起使用,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轻微的人身伤害。

注意与警示三角形一起使用,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

注意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情况,如果不遵守安全注意事项,可能会造成不良结果或状态。

备注对于有关产品及其使用的重要信息事项加以强调,或表示是一种必须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

商标SIMATIC®、SIMATIC NET®、SINEC®和SIMATIC NET Networking for Industry® 均为西门子公司的注册商标。

CP中文手册

CP中文手册

SIMATIC NET CP 243-1工业以太网通讯处理器技术手册前言产品注意事项目录插图目录表格目录简介特性和功能安装和调试组态编程诊断附录A:技术数据附录B:举例附录C:超时SIMATIC NET –技术支持和培训西门子公司版权所有©2002。

保留所有权利。

没有明确的授权,禁止将本手册传递给第三方,禁止复制本手册或其相关内容。

违者必究。

保留所有权利包括专利权、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有权。

Siemens AG Automaton and Drives Postfach 48 48 D-90327 Nürnberg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责任声明我们已检察过本手册的内容,以确保与所述硬件和软件相符。

但错误在所难免,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

本手册中的内容将定期审查,并在下一版中进行修正。

欢迎您提供意见或建议。

若有变更,恕不另行通知。

J31069-D0428-U001-A1-7618安全指南本手册包括应该遵守的注意事项,以保证人身安全,防止财产损失和设备损坏。

这些注意事项在本手册中采用警示三角形加以突出强调,并根据危险等级注明如下:危险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将造成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警告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死亡或严重的人身伤害。

小心与警示三角形一起使用,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轻微的人身伤害。

小心与警示三角形一起使用,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若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能会造成财产损失。

注意表示一种即将发生的情况,如果不遵守安全注意事项,可能会造成不良结果或状态。

说明对于有关产品及其使用的重要信息事项加以强调,或表示是一种必须特别注意的安全事项。

商标SIMATIC®、SIMATIC NET®、SINEC®和SIMATIC NET Networking for Industry®均为西门子公司的注册商标。

气动阀岛技术(一)

气动阀岛技术(一)

气动阀岛技术(一)李跃; 金勤芳【期刊名称】《《流体传动与控制》》【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56-57,59)【关键词】气动; 阀岛; 现场总线; 模块化; 可编程【作者】李跃; 金勤芳【作者单位】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上海 201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138引言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系统的构建也越加庞大,大量用到了气动、电动和控制元件。

管道的连接和布线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不仅增加了安装的复杂性,而且也导致成本增大。

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绝对有必要的。

如今,气动阀岛(以下简称阀岛)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自动化领域中,比如汽车制造、橡胶、纺织、印刷包装、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

阀岛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一个系统里,使用阀岛之后可以大大降低气、电、机的安装和连接数量,不仅使系统简洁、调试和维护方便,而且日后系统的更新或扩展都非常灵活。

1 阀岛的起源和发展对于气动系统,通常采用气动执行机构(如气缸、气爪、真空吸盘等)来实现送料、抓取等工序,这些气动执行机构的动作由电磁阀来控制(如图1所示):要对每一个电磁阀进行电气连接,也就是说每一个线圈都要逐个连接到控制系统;还要安装消音器,压缩气源以及连接到气缸的管接头等。

自动化程度越高,机器设备及其使用的电气、气动系统的复杂化程度也越高,采用的气缸、电磁阀等元件的数量也随之增多。

在阀岛问世以前,传统的独立接线控制方式(如图2所示),即使采用集装阀形式,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的控制接线,气管连接,不仅使布线安装困难,而且存在很多故障隐患,众多的连线和管道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带来不便,此外制造这一系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这使得整个设备的开发、制造周期延长,而且常常会因为人为因素出现设计和制作上的错误。

图1 单个电磁阀及气动执行机构的接线及工作原理示例图2 传统的独立接线控制方式怎样才能简化气动系统的安装并且获得最佳的性能,成为自动化领域内各大生产厂商所面临的问题。

工业控制网络

工业控制网络

1、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的特点:(1)具有实时性和时间确定性(2)、信息多为短帧结构且交换频繁 3可靠性和安全性较高 4网络协议简单实用 5网络结构具有分散性 6易于实现与信息网络的集成1、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包括:1.现场总线技术:一种应用于生产现场,在现场设备之间,现场设备与控制装置之间实行双向串行多节点数字通信的技术 2.工业以太网技术:采用与商用以太网兼容的技术,选择适应工业现场环境的产品构建的工业网络2、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那几个阶段:1 气动信号控制阶段 2 模拟信号控制阶段3 集中式数字控制 4 集散式数字控制 5网络控制3、网络控制系统的优点;1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 2 信息集成度高3 现场设备测控功能强 4 易于实现远程控制4、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区别:1 控制网络具有较高的数据传输实时性和系统响应实时性2控制网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3 控制网络必须解决多家公司产品和系统在同一网络中的相互兼容问题5、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集成的实现方式:1 采用硬件实现 2采用DDE实现 3采用统一的协议标准实现 4采用数据库访问技术实现 5采用OPC实现第二章CAN (控制器局域网)1、CAN总线特点:1.AN为多主方式工作 2.AN网络上的节点信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3.CAN 采用非破坏性总线仲裁技术 4.采用报文滤波 5.直接通信距离可达10km 6结点取决于总线驱动电路 7.采用短帧结构传输时间段抗干扰能力强,有较好的检错结果 8.每次信息都有CRC检验及其他检错措施 9.通信介质可为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线选择灵活 10.CAN节点在错误严重的情况下具有自动关闭输出功能2、CAN通信模型:遵循ISO/OSI标准模型,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数据链路层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子层3、报文传送类型:数据帧、远程帧、错误帧和超载帧4、报文结构:1.帧的组成:由7个不同位场组成:帧起始、仲裁场、控制场、数据场、CRC 场、应答场、帧结束5、错误类型:位错误、填充类型、CRC错误、格式错误、应答错误6、正常位时间组成:分为几个互不重叠的时间段,包括:同步段、传播段、相位缓冲段1、相位缓冲段27、显性隐性类:显性“0”状态以大于最小阀值的差分电压表示隐形“1”8、CAN通信控制器:(1)sja1000通信控制器实现了can总线物理层和数据链路成的所有功能。

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

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
常见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包括EtherNet/IP、Profinet、EtherCAT等,这些协议支持大 规模设备之间的通信,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04 安全与可靠性
硬件安全
物理安全
保护工业控制计算机的物 理环境,包括温度、湿度、 灰尘等,确保硬件设备正 常运行。
防雷击和电磁干扰
工业控制计算机应具备防 雷击和电磁干扰的能力, 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电磁干 扰的影响。
度。
ROM用于存储固件和操作系 统,具有只读和不易失的特点

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是工业控制计算机中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 通信的部件。
输入输出设备的选择需根据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实际应用 需求进行选择,如接口类型、传输速率等。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输出设备 包括显示器、打印机等。
输入输出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工业控制计算机的 连续运行至关重要。
加密存储和通信
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和通信,防止数据泄露和 被篡改。
软件安全
访问控制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工 业控制计算机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 授权的访问。
安全审计
病毒防护
安装可靠的病毒防护软件,定期更新 病毒库,防止病毒入侵。
定期进行安全审计,检查系统日志和 事件记录,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CPU的散热设计也是关键因素,良好 的散热系统能够保证CPU的稳定运行。
存储器
01
02
03
04
存储器是工业控制计算机中用 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部件。
常见的存储器类型包括随机存 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
器(ROM)。
RAM用于存储运行中的数据 和程序,其大小决定了工业控 制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运行速

PROFINET通信等级

PROFINET通信等级

PROFINET通信等级本文包括如下几个主题:工业以太网和PROFINET技术;PROFINET通信等级;PROFINET实现不同通信等级的方法。

1、工业以太网和PROFINET技术工业以太网是用于工业自动化环境中、符合IEEE 802.3标准的以太网。

工业以太网采用IEEE 802.1D(媒体访问控制网桥)规范和IEEE 802.1Q(局域网虚拟网桥)规范,通过使用全双工通信技术、优先响应技术、流量控制技术及虚拟局域网技术,可以将其实时响应时间做到5-10ms左右。

工业以太网和商业以太网是兼容的。

PROFINET技术是国际组织PI推出的一种总线技术,它基于工业以太网技术、TCP/IP技术和IT技术,是一种实时以太网技术。

2000年年底,PROFINET作为第10种现场总线列入了IEC61158标准中。

PROFINET技术包括PROFINET IO和PROFINET CBA两部分,它们基于不同的通信模型。

① PROFINET IOPROFINET IO用来完成工业自动化中分布式系统的控制,主要包括如下三种角色:IO控制器、IO设备和IO监视器;◆IO控制器(IO Controller)PROFINET IO系统的主站,执行各种控制任务,包括:执行用户程序、与IO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处理各种通信请求等;◆IO设备(IO Device)PROFINET IO系统的从站,由分布于现场的、用于获取信号的模块、传感器及执行器组成;◆IO监视器(IO Supervisor)IO监视器用来组态、编程,并将相关的数据下载到IO控制器中,还可以对系统进行诊断和监控。

最常见的IO监视器是用户的编程电脑。

② PROFINET CBAPROFINET CBA(Component-Based Automation)是基于组件的自动化,它适用于设备/系统之间的通信。

如果说PROFINET IO是控制器与现场设备的IO数据交换,那么PROFINET CBA则提供了多个IO系统之间的标准接口,可以组成更大的系统。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安全:通过电气 自动化技术实现交通安全 的智能化和优化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前景
工业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智能家居: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控制
智能交通: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事 故
医疗自动化:提高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 降低医疗成本
农业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
环保自动化:提高环保监测和治理水平, 降低环境污染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智能控制技术包括模糊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等
智能控制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智能控制技术可以降低系统的 能耗和成本
电气自动化系统 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智能控制: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实现自动化系统的智能控制 故障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系统的故障诊断和预测 智能优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系统的智能优化和调度 智能决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决策和规划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远程监控:通 过物联网技术 实现远程监控 和控制电气自
动化系统
数据分析:利用 物联网技术收集 和分析电气自动 化系统的运行数 据,提高系统运
行效率
故障诊断:通过 物联网技术实现 电气自动化系统 的故障诊断和预 测,提高系统可
靠性
智能控制:利用 物联网技术实现 电气自动化系统 的智能控制,提 高系统运行效率

5G通信技术在 电气自动化系 统中的应用案

5G通信技术在 电气自动化系 统中的应用挑
战与对策
电气自动化系统 的发展前景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工业领域的发展前景
降低能耗:自动化系统可以优 化能源使用,降低能耗,减少 环境污染

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以太网的安装,调试和诊断技术(二)

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以太网的安装,调试和诊断技术(二)

见, 工业以太 网是办 公领域以太网技术在控制 网络延伸的产物 。 但是 ,前者源于后者又不 同于后者 。简单 地人们是 否能将 办公
领域以太网技术直接用于工业控制 系统中去呢?回答当然是 不 行 了。但是人们认为办公领域以太网技术直接 用于 工业控制 系
动化领域 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下面将大致地介绍一下以太
应 用 以 太 网的 前 提 。
系更为密切 。控制 网络技术需要考虑与计算机 网络连接的一致
性 ,需要提高对现场设备通信性 能的要求 ,因此 ,基于以太 网
实际上 , 了促进以太 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 世纪初 , 为 本 国 际上 成立 了工业以太 网协会 (n ut a te t scain Id s il h me Aso i o , r E t
正着手制定现场装置与以太 网通信的标 准。这些组织还致力于 促进以太 网进入工业 自动化的现场级 ,推动以太 网技术在工业
自动化领域和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可 见,以太 网进入工业 自
原来不少采用现场总线的控 制网络设备的开发者与制造商把 目
光渐渐的转 向以太网技术 ,从而形成 了工业以太 网的概念 。可
太网呢 ?非 常遗憾 的是 ,在我们对 办公以太 网与工业以太 网真
正 区别还模糊不清 的时候 , 一个所谓 “ 业实时以太 网”新的 工 概念又 引起 了学术界的广泛的讨论 ,又 产生 了工业以太 网和工 业实时以太 网的模糊概念 ,许 多人认为工业 以太 网就是工业实 时 以太 网。这些概念上的混淆大大影响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领
了 IE 82 的 国际标准 ,开发 了统一的与用户无关的计算机 E E0_ 3
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协议和方法 ,如打印机 、扫描机 、数码相机 和传真机等 。随着 US B、蓝牙的迅猛发展 ,以太 网技术经过多 年发展 ,特别是它在 Itrc 中的广泛应用 , ncnt 技术更为成熟 ,并 得 到了广大开发商与用户的认同。因此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产 品价 格上 ,以太 网较之其 它类型 网络技术都具 有明显的优势 。 基于以太 网, C  ̄ 的通信技术 已成为标准 化的办公通讯技术 , T PP 无论在商用和个人计算机都采用了这种通信方 式。另外 ,随着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技术》教学课件 01 项目1 工业机器人安全及装配基础知识

《工业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技术》教学课件 01 项目1 工业机器人安全及装配基础知识

任务1 工业机器人安全认识
▶知识储备
二、 工业机器人常见故障信息及处理方法
任务1 工业机器人安全认识
▶任务实施
新时达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范 1. 机器人系统上的标识 所有铭牌、说明、图标和标记都 与机器人系统的安全有关,不允许对 其进行更改或将其去除。新时达机器 人系统上的标识包括: (1) 型号铭牌,见图1-1。
任务1 工业机器人安全认识
▶任务实施
新时达机器人的安全操作规范 4. 编程时的安全操作规范 编程时必须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1) 编程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危险区域内逗留。 (2) 新的或者经过更改的程序必须始终先在手动慢速运行方式(T1)下进行测试。 (3) 如不需要驱动装置,则必须将其关闭,由此可保证不会意外开动机器人或附加轴(可选)。 (4) 工具、机器人或附加轴(可选)绝不允许碰触外部围栏。 (5) 只允许以手动低速方式(最高250mm/s)开动机器人或附加轴。 (6) 示教人员应具有和使用有单独控制机器人运动功能的示教盒。示教期间,机器人运动只能 受示教装置控制,不应响应来自其他地方的遥控命令。 (7) 必须保证示教人员能够不受妨碍地看到机器人系统。
●如果在保护空间内有工作人员,请手动操作机器人系统。 ●当进入保护空间时,请准备好示教器,以便随时控制机器人。 ●注意旋转或运动的工具,如切削工具和锯。确保在接近机器人之前,这些工具已经停止运动。 ●注意工件和机器人系统的高温表面,机器人电动机长期运转后温度很高。 ●注意夹具并确保夹好工件。如果夹具打开,工件会脱落并导致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夹具非常有力 ,如果不按照正确方法操作,也会导致人员伤害。 ●注意液压、气压系统以及带电部件。即使断电,这些电路上的残余电量也很危险。
任务1 工业机器人安全认识

制造业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方案

制造业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方案

制造业智能生产线改造升级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现状分析 (3)2.1 生产线现状 (3)2.2 现有设备与技术 (4)第三章智能生产线规划 (5)3.1 智能生产线设计原则 (5)3.2 智能生产线总体架构 (5)3.3 智能生产线关键技术 (5)第四章设备升级与改造 (6)4.1 关键设备选型 (6)4.2 设备升级方案 (6)4.3 设备改造方案 (7)第五章自动化控制系统 (7)5.1 控制系统设计 (7)5.1.1 设计原则 (7)5.1.2 系统架构 (8)5.1.3 关键技术 (8)5.2 控制系统实施 (8)5.2.1 设备选型与安装 (8)5.2.2 控制器编程与调试 (8)5.2.3 网络搭建与优化 (8)5.2.4 SCADA系统配置与维护 (8)5.3 控制系统优化 (8)5.3.1 控制策略优化 (8)5.3.2 系统功能优化 (9)5.3.3 故障诊断与预测 (9)5.3.4 智能化升级 (9)第六章信息化管理系统 (9)6.1 管理系统设计 (9)6.1.1 设计目标 (9)6.1.2 设计原则 (9)6.1.3 设计内容 (9)6.2 管理系统实施 (10)6.2.1 实施步骤 (10)6.2.2 实施注意事项 (10)6.3 管理系统集成 (10)6.3.1 系统集成目标 (10)6.3.2 系统集成内容 (10)6.3.3 系统集成注意事项 (11)第七章数据分析与挖掘 (11)7.1 数据采集与存储 (11)7.1.1 数据采集 (11)7.1.2 数据存储 (11)7.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7.2.1 数据清洗 (12)7.2.2 数据整合 (12)7.2.3 数据分析 (12)7.3 数据挖掘与应用 (12)7.3.1 数据挖掘 (12)7.3.2 数据应用 (13)第八章安全生产与环保 (13)8.1 安全生产措施 (13)8.1.1 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13)8.1.2 安全设施与设备 (13)8.1.3 安全生产责任制 (13)8.1.4 安全生产检查与整改 (13)8.2 环保措施 (13)8.2.1 污染防治设施 (14)8.2.2 清洁生产 (14)8.2.3 环保宣传教育 (14)8.2.4 环保监测与监管 (14)8.3 安全生产与环保监管 (14)8.3.1 监管体系 (14)8.3.2 监管措施 (14)第九章项目实施与推进 (14)9.1 实施计划 (14)9.2 风险评估与应对 (15)9.3 项目管理与推进 (16)第十章项目评估与总结 (16)10.1 项目评估指标 (16)10.2 项目成果分析 (16)10.3 项目总结与展望 (17)第一章引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化工自动化基础

化工自动化基础
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的优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人工干预和误差、增强生产安全 性和稳定性。
添加 标题
简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是化工自动化系统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障生产安全和人 员生命安全。
添加 标题
应用场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可 以应用于各种设备和装置,如反应器、储罐、管道等, 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置。
添加 标题
工作原理:安全联锁保护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 设备,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压 力、液位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触发相应的报 警和处置措施。
添加 标题
优势与效果:安全联锁保护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 减少化工生产中的事故发生率,保障人员生命安 全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等领域,实现流体物料的输送、计量和控制。
控制方式: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或工业计算机(IPC)进行控制,实现设备的自 动化运行。
优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人工操作、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实现化学反应过程的优化和自动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Hale Waihona Puke 通信网络:实 现化工自动化 系统各部分之 间的数据传输
和信息共享
系统集成:将 各种自动化设 备和系统进行 集成,形成一 个完整的自动
化解决方案
集成方式:可 以采用分散式、 集中式或分布 式系统集成方

集成技术:涉 及到的技术包 括工业以太网、
现场总线、 OPC等技术
PART FOUR
定义:流体输送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是指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流体输送设备的远程监控、控制 和调节。

SIEMENS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说明书

SIEMENS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说明书

SCALANCE — 性能可延展西门子全集成自动化理念已在全球各地成功演绎了无数次;通过共享工具和标准化机制,可实现集成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致力于SIMATIC NET 工业通讯的发展。

SCALANCE 即是里程碑式成果,一种全新的有源网络部件,用于构建集成网络。

2SCALANCE XXWS安全性工业无线局域网工业以太网交换机SCALANCE S保证工业安全利用安全机制,如认证、数据加密或访问控制,SCALANCE S 可以保护网络和数据不受侵袭活动,操控和未经授权访问。

SOFTNET 安全客户机用于SCALANCE 保护下设备的安全访问。

SCALANCE W用于工业无线局域网的可靠无线电技术基于工业无线电局域网,SCALANCE W 将集成通讯拓展到一个过去很难甚至不可能进入的领域。

SCALANCE W 是通过专用的数据传输速率或监控无线连接做到这点。

SCALANCE W 采用了IEEE 802.11a / b / g / h / e / i无线局域网国际标准。

SCALANCE X从入门级到高性能网络工业以太网交换机SCALANCE X 提供一系列的不同功能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例如:通过PROFINET 、SNMP 或是Internet诊断,以满足对网络结构、数据传输速率和端口数的不同需要。

这些有源网络部件可完美相互协同,旨在严酷的工业环境下能够集成、灵活、安全、高性能的构建网络。

工业环境下的通讯工业通讯与办公环境下的通讯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在办公环境下,很多用户连接一台服务器;客户之间并没有交叉连接。

而这种数据传输在建立通讯连接时,多个用户同时连接服务器时会导致阻塞和延时。

这不能用于自动控制,因为循环的执行进程处理需要输入更新的数据来对组件发出适应的控制指令。

此外,应用技术,通讯关系和网络结构也必须各自能够适应严酷的工业环境。

工业网络必须能够反应灵活并在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重组必须快速而高效。

profinet——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

profinet——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

profinet——完整的网络解决方案篇一:工业以太网通信标准PROFInet及其应用工业以太网通信标准PROFInet及其应用发布日期:2011-09-27浏览次数:2110分享到:【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日益受到信息技术原理及其标准的重大影响。

在自动化领域中集成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内部自动化系统间的全局通信提供解决方案,基于工业以太网通信标准的PROFInet通信技术使这种集成成为可能。

PROFInet是Process Field Net的缩写,它是Profibus客户、生产商与系统集成联盟协会推出的在PROFIBUS与以太网间全开放的通信协议。

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日益受到信息技术原理及其标准的重大影响。

在自动化领域中集成信息技术可以为企业内部自动化系统间的全局通信提供解决方案,基于工业以太网通信标准的PROFInet通信技术使这种集成成为可能。

PROFInet是Process Field Net 的缩写,它是Profibus客户、生产商与系统集成联盟协会推出的在PROFIBUS与以太网间全开放的通信协议。

PROFInet是一种基于实时工业以太网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包括一整套完整高性能并可升级的解决方案,可以为PROFIBUS及其他各种现场总线网络提供以太网移植服务;PROFInet标准的开放性保证了其长远的兼容性与扩展性,从而可以保护用户的投资与利益。

PROFInet可以使工程与组态、试运行、操作和维护更为便捷,并且能够与PROFIBUS以及其它现场总线网络实现无缝集成与连接。

工程实践证明,在组建企业工控网络时采用PROFInet通讯技术可以节省近15%的硬件投资。

2 PROFInet通讯标准PROFInet可以提供办公室和自动化领域开放的、一致的连接。

PROFInet方案覆盖了分散自动化系统的所有运行阶段,它主要包含以下方面:(1)高度分散自动化系统的开放对象模型(结构模型);(2)基于Ethernet的开放的、面向对象的运行期通信方案(功能单元间的通信关系);(3)独立于制造商的工程设计方案(应用开发)。

电器行业智能制造生产线方案

电器行业智能制造生产线方案

电器行业智能制造生产线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1.1 行业现状分析 (3)1.2 项目建设目标 (4)1.3 项目实施意义 (4)第2章智能制造生产线整体规划 (4)2.1 生产线布局设计 (4)2.1.1 空间布局 (5)2.1.2 物流运输 (5)2.1.3 信息流 (5)2.2 生产流程优化 (5)2.2.1 工艺流程优化 (6)2.2.2 生产计划优化 (6)2.2.3 生产调度优化 (6)2.3 设备选型与配置 (6)第3章信息化管理系统 (6)3.1 生产执行系统(MES) (7)3.1.1 系统概述 (7)3.1.2 功能模块 (7)3.2 企业资源规划(ERP) (7)3.2.1 系统概述 (7)3.2.2 功能模块 (7)3.3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7)3.3.1 系统概述 (7)3.3.2 功能模块 (7)第4章自动化设备与应用 (8)4.1 自动化装配设备 (8)4.1.1 概述 (8)4.1.2 关键技术 (8)4.1.3 设备选型与应用 (8)4.2 自动化检测设备 (8)4.2.1 概述 (8)4.2.2 关键技术 (8)4.2.3 设备选型与应用 (9)4.3 应用场景 (9)4.3.1 概述 (9)4.3.2 应用场景 (9)4.3.3 选型与应用 (9)第5章智能仓储物流系统 (9)5.1 仓储管理系统(WMS) (9)5.1.1 系统概述 (9)5.1.2 功能模块 (9)5.2.1 系统概述 (10)5.2.2 关键技术 (10)5.3 智能物流运输设备 (10)5.3.1 系统概述 (10)5.3.2 设备选型与应用 (10)5.3.3 智能调度系统 (10)第6章数据采集与分析 (11)6.1 生产数据采集 (11)6.1.1 采集对象 (11)6.1.2 采集方法 (11)6.1.3 采集系统设计 (11)6.2 数据存储与处理 (11)6.2.1 数据存储 (11)6.2.2 数据处理 (12)6.3 生产数据分析与应用 (12)6.3.1 数据分析方法 (12)6.3.2 数据应用 (12)第7章生产线质量控制 (12)7.1 质量管理体系 (12)7.1.1 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架构 (13)7.1.2 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13)7.1.3 质量培训与教育 (13)7.1.4 质量考核与激励 (13)7.2 在线检测技术 (13)7.2.1 检测设备选型与配置 (13)7.2.2 检测参数设置 (13)7.2.3 数据采集与分析 (13)7.2.4 检测结果反馈与处理 (13)7.3 质量追溯与改进 (13)7.3.1 质量追溯系统建设 (14)7.3.2 不良品分析与处理 (14)7.3.3 质量改进计划 (14)7.3.4 质量改进效果评估 (14)第8章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 (14)8.1 设备维护策略 (14)8.1.1 设备维护计划的制定 (14)8.1.2 设备维护流程的优化 (14)8.1.3 设备维护资源的配置 (14)8.1.4 设备维护效果的评估 (14)8.2 预防性维护系统 (14)8.2.1 预防性维护计划 (15)8.2.2 预防性维护实施 (15)8.2.3 预防性维护监控 (15)8.3.1 故障诊断系统 (15)8.3.2 故障诊断方法 (15)8.3.3 远程支持 (15)8.3.4 故障数据库 (15)第9章生产线能源管理 (15)9.1 能源监测与计量 (15)9.1.1 监测系统构建 (16)9.1.2 计量设备配置 (16)9.2 能源优化策略 (16)9.2.1 能源消耗分析 (16)9.2.2 优化措施 (16)9.3 碳排放与环保 (16)9.3.1 碳排放监测 (16)9.3.2 环保措施 (16)第10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7)10.1 项目实施步骤 (17)10.1.1 项目筹备阶段 (17)10.1.2 项目实施阶段 (17)10.1.3 项目验收与试运行阶段 (17)10.2 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17)10.2.1 技术风险 (17)10.2.2 人员风险 (18)10.2.3 管理风险 (18)10.3 项目评估与持续改进 (18)10.3.1 评估指标 (18)10.3.2 评估方法 (18)10.3.3 持续改进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 行业现状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电器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考核试卷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考核试卷
A.数据采集
B.数据传输
C.数据处理
D.数据显示
8.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
A.模式识别
B.信号处理
C.专家系统
D.数据挖掘
9.现场总线系统的优点包括以下哪些?()
A.简化了布线
B.减少了维护成本
C.提高了通信速度
D.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
10.以下哪些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节能措施?()
10.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所有设备都可以直接连接到工业以太网上。()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请简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描述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并说明P、I、D各自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3.请分析工业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4.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生产安全等方面的作用。
A.熔断器
B.断路器
C.限位开关
D.安全继电器
17.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提高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精度?()
A.闭环控制
B.前馈控制
C.模糊控制
D.自适应控制
18.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包括以下哪些?()
A.废气处理
B.废水处理
C.噪音控制
D.固废处理
19.以下哪些设备通常用于工业自动化中的运动控制?()
C.环境参数
D.过程参数
7.下列哪种控制算法不属于PID控制?()
A. P控制
B. I控制
C. D控制
D. F控制
8.在工业自动化中,下列哪种设备主要用于模拟量控制?()
A. PLCBiblioteka B. DCSC. SCADA

工业以太网环网交换机技术说明

工业以太网环网交换机技术说明

工业以太网环网交换机技术说明1.1 基本功能1)网络冗余•支持符合国际标准的IEC62439冗余环网协议,如果环网中个设备或链路发生故障,环网传输路径将自动愈合,保证主干网络数据信号不间断,自愈时间≤20ms。

2)管理功能•管理层网络配置三层交换机,内置路由协议,带有VLAN间网关路由,保证VLAN间的通讯,以及对外联网络的路由功能。

•以太环网交换机上提供对VLAN的支持,各接入子系统可根据需求划分不同VLAN进行数据传输。

•所有交换机均带有组播及广播风暴控制功能,可将网络内的组播及广播流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网络监控•所有交换机可通过OPC接口,对交换机的各端口流量及运行状态做分析,在第一时间实现故障的诊断和定位。

•支持SNMP协议,通过网络管理及故障诊断,全流程的故障管理、主动的网络监视、批量的设备配置备份,实现网络设备统一监控管理4)防腐涂层•交换机表面防腐涂层满足“HG/T 4077-2009防腐涂层涂装技术规范”要求,•喷、镀金属层上加防腐浊涂料的复合面层,厚度≥300um;或富锌底漆的防腐浊涂层,厚度≥300um,涂层使用年限≥15年。

1.2 基本性能1)环境指标要求•良好的设备特性&安装方式灵活性,宽温、防尘、防潮设计;•工作温度:-40 ~ 85 ℃;•保护等级IP40,全封闭式金属钢质外壳,无需风扇散热,双路冗余电源供电;•可定制机架、导轨、壁挂安装;2)运行可靠性指标•在严酷环境可靠稳定工作:•抗冲击:200g,10s•抗震动:50g,5-200Hz•设备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40万小时;3)抗干扰能力•抗电磁干扰:10V/m•抗静电浪涌:+/- 16KV•防静电:接触放电4KV,空气放电8KV,IEC 61000-4-2•防辐射等级:FFC part 15 class A4)通讯可靠性•快速冗余;•支持环网冗余技术,保障了网络通信的无扰动切换,网络自愈时间≤20ms;•环接点数量≮250个。

EPA产品

EPA产品

目录EPA国际标准 (2)EPA国际标准概述 (2)EPA标准化进程 (2)系统结构 (3)系统简介 (3)系统规模 (4)系统特点 (4)工作环境 (5)电磁兼容性(EMC) (5)EPA现场层系统部件 (6)EPA控制模块(CON212) (6)EPA智能信号处理模块 (8)系统机械部件 (30)EPA应用软件部分 (31)EPA组态软件 (31)EPA远程管理软件 (35)EPA-OPC服务器软件 (37)灵活多样的网络拓补结构 (38)低投入,高回报的经济效益 (40)EPA国际标准EPA国际标准概述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实时以太网,是一种全新的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的开放性实时以太网标准,EPA将大量成熟的IT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利用高效、稳定、标准的以太网,在UDP/IP协议基础上提供确定性通信调度策略,为适用于现场设备的实时通信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标准。

EPA标准以工业以太网(包括无线技术)、TCP/IP技术为基础,在数据链路层与网络层之间定义了EPA通信调度管理实体,使之具有确定性通信和实时性通信的特征;标准还定义了应用层服务与协议规范,通过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统一管理层、监控层和现场设备层等工业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所有网络层次,实现各网络层次上信息的无缝集成。

EPA标准化进程EPA是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全国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由浙江大学、浙江中控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重庆邮电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的标准起草工作组,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而提出的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实时通信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标准起草工作组起草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家标准《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

该标准被列入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 61158(第四版)中的第十四类型,并列为与IEC 61158相配套的实时以太网应用行规国际标准IEC 61784-2中的第十四应用行规簇(Common Profile Family 14,CPF14),标志着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EPA得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正式承认,并全面进入现场总线国际标准化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以太网的安装,调试和诊断技术(一)1 前言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XEROX公司提出了以太网这个新概念,首次提出采用一种传输媒介将Xerox打印机与数个计算机相连进行通讯的构思,即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CSMA/CD)的方法以后,短短的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设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从而形成一致而又强大的局域网技术。

IT的工程师们从实际应用出发采取了各种措施改进以太网的技术,今天,作为物理层基础的以太网与最广泛的,标准化的通信协议的TCP/IP的有机结合,成为了现代通信技术最成熟的使用方法。

图1 Robert M. Metcalfe博士著名的草图以太网技术在办公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从事自动控制技术研究的人们自然而然想到是否也能将日益发展、日益标准化的以太网技术应用到工业的领域之中来。

因此,近几年来,在国内的自动控制领域中产生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即现场总线技术与以太网技术之争,尽管现场总线技术近十多年来在工业控制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IT 技术的不断革新,通讯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当前从事自动化技术的专业人员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否刚刚进入中国的现场总线将被以太网技术所代替?是否Ethernet就是现场总线的未来呢?目前为止,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还不能给予一个简单的回答,但是专家们公认:自动化技术中通信方式一直在发展变化,并逐渐趋向开放和透明的系统解决方案。

信息的连续性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时候引入以太网和互联网技术将会使目前所谓集中型自动化系统真正成为带有分散型智能化的网络控制。

以太网虽然不是一种现场总线,是属于局域网技术,主要用于办公管理系统的通讯。

但是由于这种通讯方法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完整性,很多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领域中去,以满足工业控制系统对通讯提出的要求。

但是现场工程师们对以太网的了解大多来自他们对传统商业以太网的认识。

许多控制系统工程的网络通信的实施往往由IT部门的技术人员来实施。

但是,IT工程师们对于以太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办公自动化商业以太网的实施经验,不能发挥以太网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应用的真正的优势,不懂得工业控制数据传输对以太网的要求,也不理解如何将以太网内在的特殊功能用于工业的领域,如拓扑网络结构的改变,冗余方案,可靠性,及时性等等,从而产生许多不清楚的概念和想法。

从根本上来讲包括:(1)对以太网,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以太网的区别不明确;(2)对以太网在办公领域应用与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必要条件不明确;(3)对工业以太网与工业实时以太网应用的领域不明确;(4)对工业以太网的组态、安装、调试的方法不了解。

正由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大大地限制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现场的应用。

正由于对于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不够,往往在工程的实施中为了节省初期工程实施的成本,工程设计人员将简单的以太网的模块应用于工业环境的现象,这给整个控制系统留下不稳定因素,对今后的生产的可靠性带来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因此,今天尽管以太网已在OFFICE世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系统工程开发应用基于以太网的通信网络结构的时候,必须考虑工业应用中对于通讯系统提出了许多近乎苛刻的特殊要求,如要求数据采集的确定性,实时性、在恶劣的工况下运行的可靠性,现场安装调试的方便性等。

总之在最恶劣和苛刻的条件和环境中也能操作可靠并显示被控对象的行为,是对每个希望在工业领域应用以太网技术的设计人员和工程师的最大的挑战。

目前,在国内正在大力地推广应用工业以太网,各种各样的工业以太网的研讨会、产品介绍会、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层出不穷,对普及工业以太网技术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了解了国际工业以太网的发展的趋向、工业以太网在工业领域应用的重要性,人们也在讨论选择工业以太网应该考虑的因素,但是就工业以太网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应用的基本问题,如工业以太网系统的安装、调试和诊断等方面的讨论却较少。

本连载将对在工业以太网应用中遇到的安装,调试和诊断的问题作一介绍,并希望通过与读者的互相沟通,将我们的使各行业工业以太网的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连载将分以下几大部分:(1)以太网技术的简介(2)工业以太网和工业实时技术的特点(3)无线以太网技术的特点(4)工业以太网的安装连接和抗干扰技术(5)工业以太网的组态和调试技术(6)工业以太网的安全和诊断技术(7)工业以太网网络的管理功能软件-Factory Manager(8)工业以太网今后的发展方向(9) 总结2 以太网技术简介2.1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以太网(Ethernet)这个名字来自于无线电技术。

19世纪时,很多科学家认为电磁波的传输需要一种媒介,这种媒介被称为擡ther敗T?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XEROX公司提出了以太网这个新概念,采用了CSMA/CD(载波侦听多路存取/冲突检测)的访问方法。

第一个以太网系统,能够通过1000多米的同轴电缆,连接超过100个站点,实现3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表1 以太网的发展历史70年代后期,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组成的DIX工作组将以太网的传输速率提高到了10MB/s。

1995年,IEEE正式通过802.3u快速以太网标准。

快速以太网仍然采用CSMA/CD协议,但物理层则提供100M/s传输速率。

随后以太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到1000MB/s(千兆网)和10000MB/s(万兆网)。

在这些网络中,不仅仅使用同轴电缆,也可采用双绞线电缆、光纤以及无线传输。

传输速度高达100GB/s及以上的以太网网络也正在规划中。

2.2 以太网的标准总部设在纽约的IEEE(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负责以太网技术的标准化和发布。

1983年,IEEE在DIX工作组的研究基础上,发布了第一个以太网标准IEEE802.3。

从此,以太网的标准被IEEE不断地扩展。

相关的标准通过子集的方式得到持续不断地发展和加强。

表2中列出了最重要的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标准。

表2 以太网标准以太网的基本原理为CSMA/CD(载波侦听多路存取/冲突检测)的访问方法。

按照OSI参考模型,以太网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作为一个完整的通信系统,以太网需要高层协议的支持。

而7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为其A RPA网开发的TCP/IP协议与以太网技术紧密捆绑在一起。

由于后来国际互联网采用了以太网和TCP/IP协议,人们甚至把如超文本链接HTTP等TCP/IP协议组放在一起,称为以太网技术。

下面将介绍以太网技术、以太网所使用的协议以及在OSI参考模型层结构中的分类。

2.2.1 OSI参考模型图2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交换以太网是基于通信系统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在198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nternation 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发布的,现在已被公认为计算机互联通信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

OSI参考模型对一个开放的网络结构中系统之间的通信进行了系统地描述和标准化。

通信所需要的功能被分解为七个易于管理的功能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通过这种方式,复杂的通信过程被简化和分解为小的逻辑单元。

OSI的七层协议分别执行一个或一组任务,完成特定的网络功能,各层间相对独立,互不影响。

第1到4层,是面向网络的低层。

第5到7层是面向应用的,称为高层。

每个独自的低层通过所定义的接口向高的层提供服务。

下面是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

(1)物理层。

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物理连接,以及它们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

如规定使用电缆和接头的类型,传送信号的电压等。

(2)数据链路层。

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的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一定数量的数据和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

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

在传送数据时,如果接收点检测到所传数据中有差错,就要通知发送方重发这一帧。

(3)网络层。

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

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4)传输层。

根据通信子网的特性最佳的利用网络资源,并以可靠和经济的方式为两个端系统(也就是源站和目的站)的会话层之间提供建立、维护和取消传输连接的功能,负责可靠地传输数据。

在这一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报文。

(5)会话层。

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

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6)表示层。

主要解决拥护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

它将欲交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

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

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7)应用层。

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以及提供网络与用户应用软件之间的接口服务。

2.2.2 CSMA/CD访问方法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即载波侦听多路存取/冲突检测,是以太网技术的基本原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CSMA/CD)的方法不断改进,从而形成一致而又强大的局域网技术。

CSMA/CD起源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网所采用的争用型协议,并进行了改进,使之具有比ALOHA协议更高的介质利用率。

CSMA/CD是一种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网中的各个站(节点)都能独立地决定数据帧的发送与接收。

每个站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进行载波监听,只有介质空闲时,才允许发送帧。

这时,如果两个以上的站同时监听到介质空闲并发送帧,则会产生冲突现象,这使发送的帧都成为无效帧,发送随即宣告失败。

每个站必须有能力随时检测冲突是否发生,一旦发生冲突,则应停止发送,以免介质带宽因传送无效帧而被白白浪费,然后随机延时一段时间后,再重新争用介质,重发送帧。

2.2.3 以太网及相关协议标准化的通信是系统互操作性的基本要求,而以太网正是代表了这种标准。

以太网自身实现了OSI参考模型的第1层和第2层,这在IEEE802.1-3标准中进行了定义。

在OSI参考模型中,以太网上面的层实现了INTERNET协议IP(第3层)和TCP/UDP(第4层)传输协议。

以太网和TCP/UDP以及IP规范一起也被称为INTERNET协议包,而TCP/IP通常可看作是整个协议包的同义词。

第5到7层提供应用协议,例如FTP, Telnet, SMTP, NSP, SNMP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