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一篇: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心论点: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明代,皇帝和皇后甚至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直到19世纪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洋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随之而入,这种异质东西的传入与经几千年沉淀于中国人头脑中的意识发生了最为激烈的碰撞,人们被约束的思想也随之被打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贤妻良母,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趋向民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女子学校制度、课程等不断变革,因此,一批知识女性不断觉醒,在教育、婚姻、职业、参政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并在这些领域有了一些作为。
由此看来女性的社会作用社会地位并不亚于男性,甚至于在某些方面女性之作用比男者更胜一筹。
主要事例:一、从古代到近代,女性是受压迫最深的一个群体。
父权统治将女性降低为附庸于男性的第二性,《系辞》曰“天尊地牢,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又曰“乾道男,坤道成女”。
女性所能受到的教育,也只有《女儿经》、《女戒》、《女训》等等。
(古代女性被迫害的事例)二、甲午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事例)1、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摘要: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度否定后被发掘的女性词人,她是宋代写就女性诗词最多的代表人之一,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她的一生,也向当时的封建势力发出了有力的抗击,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部《断肠集》融入了她的血与泪,也是她一生唱出的向往爱情、婚姻自由与自主的女性悲歌。
朱淑真以其独特女性视角和大胆的言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并不惜以死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是她向当时男权社会发出的不满。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根源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是宋代的女词人,一部《漱玉词》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朱淑真的《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而李清照一度被后来的学者效仿与称赞,但具有同样实力与才情的朱淑真却被人否定。
她的作品被父母付之一炬,就连她的生平资料甚至生卒年代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见朱淑真在当时的地位。
现一般认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浙江钱塘人,生于仕宦人家,留有《断肠集》。
虽然她的生平史上记载甚少,但从她的诗词里也可看出她的一生并不顺意。
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而聪慧的她却由于社会的约束而嫁与一庸吏,使她一下从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女跌落为一个孤独、无望的少妇。
她争取无望,只得心灰意冷般回娘家以示不满与反抗。
但愈挫愈勇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新欢约会!她在那样一个束缚人性的社会里,当然也得到了“惩罚”:新欢弃之,父母亦嫌之。
抑郁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虽然饱尝人生的苦涩,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田地”,但在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年轻的她“愤然离世”,留下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香消玉殒的她也因行为的过激而给自己带来了“有失妇德”、“淫娃佚女”的骂名。
这也是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
现存最早的关于朱淑真记载的是宛陵魏仲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作的序。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小说中的女性经历了痛苦和挣扎,但最终她们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较低,她们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庸。
在小说中,宝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虽然是大族出身,但仍然被限制在家庭和婚姻中。
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女性开始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意识,她们不再像过去一样被动地接受家庭和社会的规则,而是开始探索自我意识。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她是一个智慧、有思想、有灵气和有自我意识的女子。
她不仅独立思考,而且对家庭和社会的限制产生了质疑。
在小说中,林黛玉始终对自己的身世感到沮丧,她认为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没有人关心她的生死。
但她并没有在这种压力下被压垮,而是开始反抗,她不再想要顺从,而是要选择自己的命运。
在林黛玉的努力下,她最终获得了自己的自由和尊重。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薛宝钗。
薛宝钗是小说中的一个美丽、聪明、睿智和热爱自由的女孩。
她不仅有思想,而且拥有超凡的智慧和灵气。
在整个小说中,薛宝钗始终在对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所疑惑的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她不再追求权力和财富,而是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
在她的努力下,她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在小说中,还有一个代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例子是贾元春。
贾元春是小说中的一个聪明、优雅和高贵的女性。
在整个小说中,她始终被兄长所爱护,然而在夫妻恩爱的同时也面临着婚姻危机。
在面对现实时,她不再逃避,而是努力思考如何摆脱婚姻的束缚,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努力下,她最终得到了自由,离开了不幸的婚姻。
总之,《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表明了女性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虽然小说中女性受到社会制约,但她们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中逐渐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说中的女性在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同时体现了她们的独立意志和追求自由的倾向,这也深刻地反映了女性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所具有的潜能和能力。
从_西厢记_和_牡丹亭_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2011年第7期安徽文学从《西厢记》和《牡丹亭》看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曾效葵(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中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她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牡丹亭》中杜丽娘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求,认为女人天生应有性爱的权力,是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真正甦醒。
关键词《西厢记》崔莺莺《牡丹亭》杜丽娘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7-0139-02《西厢记》是元代著名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中的女主角崔莺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画廊里一个勇于反叛,敢于向封建势力宣战的经典形象,同时她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女性意识的最初觉醒。
这个形象的诞生有其社会根源,元代实行较为极端的民族政策,使得汉人极其重视“门第观念”,原来已有的婚姻等级制度更加森严。
而元代的统治阶级由于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所以他们对汉人的文化不太重视,儒家的思想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这就使得思想界和文化界也出现了松动。
元代更是长期废除了科举制度,即便恢复以后汉人也很难考上,并且还有“十儒九丐”的说法,汉族文人的地位十分低下,不得不时常出没于教坊勾栏,创作出大量关于婚姻爱情的杂剧,这些都为崔莺莺形象地出现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元代统治者崇尚佛教,建有大量的寺庙,这就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相遇提供了合适的场所。
崔母想把崔莺莺培养成遵循封建礼教的典范,为此还专门请了一个老夫子进行教育。
可事与愿违,当春暖花开时,当崔莺莺读到《诗经·关雎》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最初的萌动,开始有了人性的自然觉醒。
这让她从心底发现了青春被禁锢的痛苦,发出了“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的感慨!这些为后来崔莺莺和张生的相爱打下了基础,为崔莺莺的反叛提供了内心根源。
崔莺莺对张生一见钟情,首先是对张生外表的倾慕,但更多的是对他才情的认可。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为代表,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沉重和陈腐,同时在其中也展现了一些女性对自我的认识和觉醒,这种觉醒的情感,深刻地表现了女性内心的复杂状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意识。
我们可以从黛玉的角度来谈谈《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典型的优秀女性形象。
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独立女性。
她拒绝与封建礼教的婚姻安排,坚持自己的爱情选择,并且表现出了对封建家族的不满和反叛。
她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不愿意去迎合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愿意追求真爱和内心的自由。
在她的身上,展现了女性对感情和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对自我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和坚守。
宝钗是另外一个在《红楼梦》中展现女性意识觉醒的典型人物。
宝钗是一个精明能干又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
她在小说中体现了女性对世俗事务的处理和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观察和思考。
宝钗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内在不满和对自身独立地位的追求。
她对家族和社会的权力结构有着敏锐的认识和觉察,同时也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坚持。
在她身上,展现了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权力结构的批判和思考,以及对自身独立地位的坚守和追求。
在《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不同程度的,但都有着对封建礼教和家族社会结构的批判和思考,同时也对自身的独立地位和自我意识有着独到的认识和追求。
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了女性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追求自由的渴望,也展现了女性对自我认识和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和感悟。
中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一《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
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
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
”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
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
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
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
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
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自己的父亲棺材尚未入土之时,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
如果说佛殿相逢是出于对张生外表的中意,那么后来的墙角吟诗、隔墙酬韵已是爱慕张生的文才了。
此后莺莺坠入了爱河,毅然把自己“千金之躯”托给了不知底细的寒酸的白衣秀才。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在描绘男性角色的形象上有着深刻的刻画,对女性角色的描写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小说中,女性的意识逐渐觉醒,她们在传统的束缚下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和主张。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深入分析。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探春、黛玉、宝玉、香菱、袭人、林黛玉等一众女性角色在小说中塑造出深刻的形象,她们或刚强、或娇柔、或冷艳,都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意识觉醒的过程。
以林黛玉和探春的意识觉醒为例,她们在家族的压迫和社会的局限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的价值。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受到了各种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着各种束缚和压力。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对这些束缚和压力时,并没有沦为无意识的受害者,而是在传统观念和社会压迫的困扰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正是这种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小说中具有了更加鲜活的形象和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女性束缚和压迫逐渐被打破,女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女性的意识觉醒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和觉醒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她们不仅具有勇气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她们有着独立自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当代女性有着很强的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她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进而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
唐代女文学家蔡琰的才华与女性意识觉醒
唐代女文学家蔡琰的才华与女性意识觉醒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其盛世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众多才女涌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其中,蔡琰是唐代女文学家中的佼佼者,她的才华与女性意识觉醒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琰生于唐代初期,她具有非凡的才情和深邃的思想,以出色的文学作品闻名一时。
她的诗歌构思巧妙,表达细腻,对唐代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了她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被赋予了主动的思考和表达的权利,声音不再被压抑,而得以自由呈现。
蔡琰的代表作之一是《春夜喜雨》。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夜的美景以及由此带来的喜雨,抒发了蔡琰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与普通的春夜颂歌不同的是,蔡琰在诗中表达了她对女性身份和命运的思考。
她用春雨洗涤压抑,以喻春雨润泽女性,呼吁女性能够像春雨一样,自信而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这种女性自觉的意识觉醒,使蔡琰的诗歌在唐代女性的文化历史中独树一帜。
除了诗歌创作外,蔡琰还以其散文作品为人称道。
《自祝门神》是她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
在这篇文章中,蔡琰借用了祝贺新婚的门神图案,以自身的经历来表达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呼吁。
她通过自己经历的嫁娶之事,表达出对女性身份束缚的厌倦和对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蔡琰认为女性在家庭之中不应被局限于端茶倒水,而应得到更多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蔡琰的才华与女性意识觉醒不仅体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在她的生活实践中。
作为一位女性,蔡琰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热爱,不畏艰辛和压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地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为当时的女性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唐代社会,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压抑。
然而,蔡琰以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对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当时的女性树立了榜样,鼓励她们敢于追求自我、实现自我。
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代的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觉醒
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西厢记》是中国元曲四大名剧之一,由明代文学家王实甫创作。
该剧通过描绘主人公杜丽娘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勇敢追求爱情、争取自主权利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意识觉醒。
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地位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缺乏独立自主的权利。
她们被视为嫁出去的财产,在家庭生活中缺乏话语权和决策权。
然而,《西厢记》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这一桎梏,具有了更多的行动力和思考能力。
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与争取自主权利杜丽娘是《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初次登场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机智。
面对传统礼教束缚下无法得到心上人张生青睐的困境,她不畏艰险,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张生注意并表达她对爱情的渴望。
杜丽娘的勇敢和坚持为其他女性树立了榜样,使她们重新认识到自己应当拥有追求爱情和自主权利的权益。
她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并寻找突破束缚的方法。
其他女性意识觉醒的例子除了杜丽娘,剧中还有一些次要角色也呈现出意识觉醒的特点。
比如李娘子,在被丈夫质疑忠诚时,她积极辩驳并表达了对于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平等的看法;还有王贵人,她在与文官交往过程中展现了相当高尚的性格和才华,不愿随意牺牲自己。
这些女性角色在《西厢记》中有着自身独立思考、追求真爱和争取自主权利的共同特点。
她们通过各种努力,试图改变传统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角色定位的束缚。
总结《西厢记》中的女性意识觉醒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一部分。
通过塑造勇敢、坚持和独立的女性角色,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剥夺和限制。
杜丽娘及其他女性角色在剧中展现出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行动力和求知欲望,它们激励着观众去思考和反思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并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和自主权利。
这种意识觉醒无疑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并为后来的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解放与女性意识觉醒
唐代女诗人的自我解放与女性意识觉醒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相对提升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女性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思想,并展现了她们对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唐代女诗人在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自我解放在唐代,封建社会仍然存在,男权至上是社会规范,而这种社会环境更加凸显了唐代女诗人所做出的自我解放。
她们通过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束缚,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
唐代女诗人王昌龄以其深情雅致的作品闻名于世。
她在其作品中表达了爱情、家庭、友谊等各种情感,展示了她个体化和独立思考的特点。
例如,在《登程送别》中,王昌龄以她独具一格的视角描述了自己和宋之问的离别,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感受。
同时,唐代女诗人们不仅在情感上自我解放,还在思想上寻求独立。
例如,杜牧的妹妹杜秋娘(号蜀山人)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看法,并提出了个人主义和女性平等的观点。
她的作品以其直白而有力的文字风格打动了许多读者。
女性意识觉醒唐代女诗人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也逐渐觉醒并表达了对女性权益和地位的关注。
她们通过呼吁平等、赞扬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来反映自己对女性身份认同与价值认同。
例如,女诗人刘采春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但愿此心常如此,芙蓉不老属青苔。
”这句诗凸显了她对女性永远保持美丽和年轻态度的期许,并以此表达了对女性权益和地位的思考。
在唐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些女诗人以揭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不公平对待而闻名。
例如杨玉环就通过她的作品提倡反对男权社会,赞美自由和独立的女性形象。
结论唐代女诗人在自我解放和女性意识觉醒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她们通过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舆论束缚,勇敢地追求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并通过诗歌为女性发声,呼吁平等与自由。
她们的努力开拓了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提高的一条道路,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代女诗人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唐代女诗人与女性意识的觉醒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逐渐提升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唐代女诗人们逐渐崭露头角,并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她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中挣脱束缚,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对唐代女诗人背景和地位、女诗人作品与解读以及其影响和遗产进行分析,探讨唐代女诗人如何引发女性意识的觉醒,并展望未来对于进一步推动女性意识觉醒所做的呼吁。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唐代女诗人在当时社会限制下如何勇敢地发声,并对后世文学发展和当代女性意识觉醒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评估。
同时,通过对唐代到现今女性在文学领域取得的进步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对女性意识进一步的觉醒和尊重。
注:本文仅以“唐代女诗人与女性意识的觉醒”为题,但文章内容将广泛涵盖唐代女诗人及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力求全面展示唐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2. 唐代女诗人的背景和地位:2.1 唐代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与期望在唐代,尽管男女平等的观念并不普遍存在,但相比其他历史时期,唐代对于女性的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为宽松。
封建礼教思想中鼓励妇德婚姻,女性仍然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限制,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开明的观念。
传统上,女性应以纺织、家务等事务为主要职责,并将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
她们被期待着要恪守妇德规范,在成为贤良淑德之妇的同时要保持谦逊、顺从和勤俭节约的美德。
然而,唐朝时期出现了一些能够打破这些传统束缚的特殊情况。
由于唐朝社会相对较为繁荣和开放,女性有机会进入政治、文化或经济领域,并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2.2 唐代女诗人的出现和影响力在这个背景下,唐代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女性文人,她们以诗歌为载体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优秀的女诗人包括杜牧、窦常、王维等。
唐代女诗人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她们在文化创作领域中的才华和独立个性。
九年级语文教案:分析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历史背景下的现象,它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宋代,封建礼教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对女性的束缚更加明显,女性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宋代女性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唤醒,这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相吻合的。
在宋代女性文学中,有不少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比如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以女性“自我”为中心,诉说自身的感受,表达了女性对生活的态度和需求。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自己就是“卷帘人”,通过这个自我代词,显示了她对自身角色的重视,并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同时,她的词中包含着对男女平等和自由的渴望,这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具体表现。
同样在宋代,有一些女性也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比如杨妃、吕祖谦等。
杨妃在《唐书》中被称为“明妃”,她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关于女性自主性和自我意识的记录。
她勇敢地建议唐代皇帝移驾到正气山,自立为皇后,她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坚持了对个人自主和无畏的态度。
吕祖谦则是宋代一个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她开办了“永康书局”,为女性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她的教育理念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年之业成于勤俭”,鼓励每一个女孩子都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可以看出,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既是一种意识的转变,也是一种实际的行动。
宋代的女性自我认同和意识形态是分裂的,封建文化约束了她们的自我表达和实现个性,但是努力去超越这种束缚的努力和探索,让宋代女性的历史地位得以重塑。
对于我们现在来说,从宋代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也该从中吸取些许的启示,注重女性自我价值的开发和实现,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成果。
宋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历史现象,在实践和文学作品中具体表现的女性意识和自我表达的力量和价值,将为我们后人的观念体系和思考方式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启示。
我们应重视这些历史遗产,让这种超越传统的女性意识成为我们精神追求的一种标杆。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女性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她们或机智勇敢,或美丽聪慧,或痴情贞烈,或诡异神秘。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展现了蒲松龄卓越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看法。
本文旨在探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深入剖析,揭示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以及她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争取平等和尊严。
在《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她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二是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她们敢于追求真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三是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尊重和认可。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为后世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学支持。
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于古代女性地位和命运的认识,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女性解放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因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女性主义意识觉醒的内涵和价值。
二、《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不仅以其奇幻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读者,更以其对女性形象的精心塑造,展现了蒲松龄对女性主义意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
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而是多元化的、复杂的,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
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束缚。
她们不再只是男性视角下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思想、自主意识、勇敢行动的主体。
她们有的才情出众,如黄英、颜氏等;有的机智过人,如侠女、青凤等;有的善良纯洁,如婴宁、小谢等。
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但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个性魅力。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女性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历史,了解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分析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原因,并探讨这种觉醒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女性意识的定义与内涵女性意识,简单来说,是对女性自身存在、价值和权益的自觉认知。
它不仅仅是对性别角色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对女性社会地位、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女性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性别认知、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
在自我认知上,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应当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追求,不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意味着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的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选择。
在性别认知上,女性意识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提倡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
同时,女性意识也关注到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女性的独特性。
在社会参与上,女性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它认为女性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涉及到女性对自身、对性别、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发展,女性将更加自信、独立和自主地面对生活,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故事,展现了贵族社会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在这个故事中,女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们不仅是故事的主要人物,还展现了不同的女性意识和对自身命运的认知。
本文将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一些女性角色,探讨她们的意识觉醒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中的贾母这一角色来看到女性意识的觉醒。
贾母是贾府的家族长辈,她在家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是比较低下的,她们的生活几乎完全受制于男性。
贾母却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女性意识。
她不仅在家族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还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清醒的认知。
在面对家族的种种困难和变故时,她总是能够沉着冷静,为家族着想,展现了较高的智慧和自我意识。
这种女性的觉醒,不仅是在封建社会中少见的,更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非常罕见的。
我们可以通过《红楼梦》中的几位贵族女性角色来看到她们的意识觉醒。
在《红楼梦》中,有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贾宝玉的妻子王熙凤、贾府的侄女史湘云等几位女性角色,她们都展现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识觉醒过程。
林黛玉是一个清秀美丽的女子,她在《红楼梦》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从小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她的命运却是非常坎坷的。
在家族的种种因素下,她最终成了一个痴狂的女子。
但是在她的痛苦中,她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即使在痛苦中,她也能够保持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王熙凤则展现了另外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女子,她在家族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有着清醒的认知,还对家族的利益有着敏锐的觉察力。
她在家族之中展现了非常高的智慧和自我意识,她始终在为自己和家族的利益着想。
即使在愚昧的男性面前,也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决策。
史湘云则是一个比较开朗和活泼的女子,她也在《红楼梦》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但是她却能够在这些挫折和磨难中,不断地意识觉醒,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
元明清戏曲文学中的女性觉醒历程在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戏曲文学中,女性觉醒历程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限制是无法忽视的现实,然而在戏曲文学中,一些女性形象却呈现出了觉醒的迹象,她们在传统价值观的压制下,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自我价值和解放,展现出了独立、坚强和自主的一面。
本文将从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中选取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探讨她们的觉醒历程,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当时女性的境遇和觉醒过程。
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学中,有许多塑造了具有独立人格和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许是白领乳,或许是能文能武的才女,又或许是勇敢顽强的女将。
她们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展现出了自尊、自爱和自强的一面。
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女性的觉醒历程。
首先要提到的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
崔莺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代表性女性形象,她是自尊自爱、聪慧伶俐的贤惠女子,也是追求爱情和婚姻平等的先驱者。
在《西厢记》中,她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成为了这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从剧情中可以看出,崔莺莺并不甘于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她追求真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与张生相识后,她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安于束缚,而是积极地与张生交往,并最终与他结合。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下,崔莺莺所展现的自主、坚强和奋斗的精神,无疑是一种女性觉醒的表现。
其次要提到的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林黛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另一位典型女性形象,她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展现出了敏感、聪慧、独立的一面,她对自己的情感和命运有着深刻的认知,对传统婚姻观念和家族制度有着自己的思考。
她不愿受到世俗的束缚,追求真爱和自由,同时她也对权力和虚伪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批判。
虽然最终她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但她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性格和觉醒的意识,无疑是中国古代女性觉醒的一个缩影。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妻子黄月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女性形象。
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通晓文学、音乐、书法和算术,更是精通兵法,能够辅佐丈夫进行军事谋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附属物,受到男性的支配和控制。
在
《红楼梦》中,女性角色们展现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世界,她们的形象是多维的,
有着独立、坚毅和自主的特点。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深入研究,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同时也能够启发当代女性对
自我意识和自主权的追求。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之一,她的出现让整个故事焕发出了新
的光彩。
林黛玉敏感细腻,对情感和文学有着极深的追求和理解,她以独立坚毅的性格印
入了读者的记忆之中。
在小说中,林黛玉不仅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
现出对自我的救赎和追求。
她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和对社会的反思,使她在文学史上成为了
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
林黛玉对自我命运的掌控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让她成为了整个古
典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同时也启发了许多当代女性对自我意识和情感世界的追求。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也是一个令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她在家族的重重压力下,竭尽
所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地位,表现出了女性对自我意识的坚定追求,也展现出了女性在
封建社会中的独立和自主。
秦可卿的形象表现出了女性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她的坚韧和勇敢为当代女性树立了一个典范。
在当代社会中,女性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是
不容忽视的,秦可卿的形象为当代女性们传递了一种自尊自爱的精神力量。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清代贵族荣府的兴衰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和情节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悲剧,其中女性形象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和女性地位的关注。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爱情的追求和抗拒、对封建束缚和压迫的反抗、对命运的思考和选择。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和抗拒上。
在荣府中,许多女性角色对爱情表现出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等人纷纷对自己心仪的男子展开热烈的感情,追求自己的爱情幸福。
她们也对不被心仪的男子所厌恶表示抗拒,坚决不愿嫁给不相爱的人。
这种对爱情的追求和抗拒体现了女性对自己感情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她们不愿意被父母和家族的安排束缚住的意识。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对封建束缚和压迫的反抗上。
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是显而易见的,女性的地位低下、缺乏自由和独立,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和生活。
在小说中,一些女性角色通过反抗封建礼教的限制,展现出对封建伦理的不满和抗议。
如贾珍的妾室尤三姐,在被贾母赶出贾府之后,选择了自己的幸福,不想再沦为别人的玩物;王熙凤对自己的命运不服从,通过巧妙的手段在贾府中立下了一片天地。
这些女性角色的反抗和抗争,彰显了她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抗议。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体现在对命运的思考和选择上。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是由父母、丈夫和家族来决定的,缺乏真正的自主权。
但在《红楼梦》中,一些女性角色积极思考自己的命运,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活。
如薛宝钗放弃了贾宝玉,选择嫁给了贾兰,过着安定的生活;贾元春明确表示不愿意继承贾母的衣钵,选择了出家修行。
她们的选择和思考,表明女性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对生活和道德选择的追求。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社会和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浅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
浅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明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女性反抗意识觉醒的开端。
在此时期,女性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掌握着极少的社会资源和权力,受到男性的压迫和束缚。
然而,随着明初社会思想的变迁和女性文化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并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源于思想启蒙。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思想,强调男尊女卑,认为女性的使命是侍奉丈夫、育儿教育。
然而,在神秘主义等新的思潮的影响下,不少女性开始对儒家思想进行质疑和反思,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而随着世界观的转变,女性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顺从和依赖,开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表现出对权威和规范的质疑和反抗。
其次,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得到了文化传统的支持。
明初时期是诗词文化的兴盛时期,很多才女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婉约派的李清照、辛弃疾、晏殊等诗人,都创作了很多以女性为主题的诗歌,反映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同时也为女性开拓了新的思想空间。
此外,女性文学的兴起也是明初女性反抗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蔡文姬与铸钟》、《赵婉娴救诸葛亮》等文学作品都塑造了众多具有坚韧毅力和奋斗精神的女性形象,传达了女性的自尊和自强。
再次,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得到了历史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变革,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繁荣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明初时期,经商渐成常态,许多女性从事商业活动,独立经商,从而获得了经济自主权。
同时,由于战乱频繁,很多男性不得不离开家乡而去远方,女性则在家中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和经济源泉,具备了一定的权利和地位。
综上所述,明初女性反抗意识的觉醒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女性身处边缘,但同时也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支持。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开始觉醒,并表现出了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意识的特质。
虽然女性的地位依然不高,但是女性逐渐走出了家庭,走向了社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开始在全社会蔓延。
元明清女性意识的觉醒
提起"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名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化和女权运动影响、推动下的我国两次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思潮:五四时期和新时期。
诚然, 这两次文化思潮的勃兴是基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权力为中心这样一种事实,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追求平等自由的表现。
尤其是新时期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更是把目光对准了探讨女性自身价值、命运、感觉方式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把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思潮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我国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深化。
这些女性自身具有很高的典型性,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反观出当时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女子的心路历程。
同时,她们也促使更多的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呼唤着更广泛意义上的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
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不可分。
元朝是异族统治时期,统治者本身的封建伦理纲常观念淡薄,但是随着封建统治的进一步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了用封建教义统治、约束人们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提倡宋代所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宣扬"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来束缚人性,巩固其封建统治。
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并未能改变这种专制的统治,相反,以理学压制人欲的态势有增无减。
虽然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但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男权统治却成为女性身上更重的枷锁。
"女性基本的生存权利和愿望几乎被男权主义抹煞和替代。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重,反抗也就越猛烈。
因此,元明清时期表现女性受压抑、受迫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女性在压迫中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和争取个性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从这一时期的代表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时代缩影的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情婚姻是文学领域古往今来永恒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类的最大幸福和美好未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写爱情婚姻的可谓汗牛充栋。
《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是写爱情的文学杰作,作为爱情缔造者的一方——女性都是重点刻画的对象,描写了她们爱情的幸福甜美,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及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
一《西厢记》在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崔莺莺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花落水流红”引起的“闲愁”是什么呢?是红娘所说的“愿俺姐姐早寻一个姐夫”?不是。
因为在第一折的楔子中,老夫人交代过:“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
既然终身有主,为何“心中无限伤心事”?原来自己要嫁的丈夫郑恒是个人品卑劣的人。
从第五本第三折郑恒争婚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纯粹是一个无赖:既会造谣,凭空捏造张生中举后做了王尚书家女婿,以骗娶莺莺;又会使野,要将莺莺“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子,到下处脱了衣裳,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
”莺莺是为自己将来嫁非其人而伤心发愁,她想追求两情相悦的真正爱情。
这是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蔑视门第和权势的。
她在佛殿与张生邂逅相遇时,对这个陌生男子的注视,并没有感到害羞或者躲避,而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临走还“回顾”、“觑末”。
这与崔莺莺以前“往常但见了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退;但见了那人(指张生),兜的便亲”的表现很不一样,她已经感觉到对方磁石般的吸引力,对张生萌生了爱慕之情。
她这一“回顾”与“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封建礼教箴规是相违背的。
而且事情发生在佛寺六根清净、修心养性的场所和自己的父亲棺材尚未入土之时,这无疑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嘲弄。
如果说佛殿相逢是出于对张生外表的中意,那么后来的墙角吟诗、隔墙酬韵已是爱慕张生的文才了。
此后莺莺坠入了爱河,毅然把自己“千金之躯”托给了不知底细的寒酸的白衣秀才。
莺莺这么做,不在乎功名利禄,只在乎张生能忠贞不二,“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顶住母亲的责难、亲朋的鄙弃和社会舆论的无形压力,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就是崔莺莺身上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正是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比崔莺莺更为严酷。
已到了少女怀春花季年龄的杜丽娘被锁在闺房,与外界隔绝,并受《四书》思想的禁锢。
但是在这样一位千金小姐身上,却有对美与爱的潜在意识。
她在衣裙上绣上成双结对的花鸟,认为《关雎》并不是歌咏后妃之德,而是对自由相爱的鸟儿、浪漫相亲的君子淑女的礼赞。
这种潜意识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迸发出来。
一次偶然,小丫头春香把发现后花园的事告诉杜丽娘。
杜丽娘听说之后欣然游园,为了游园赏春,事先经过精心准备,仔细梳妆,悉心打扮,俨然新娘出嫁时的盛妆场面。
见到美好春光,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和“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光阴如过隙耳。
(泪介)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的叹息。
杜丽娘大胆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面对“花落水流红”,还只是“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切想法埋在心底。
不仅如此,杜丽娘在诱人春光的感召下,得到了梦中情人的及时抚爱。
这梦境寄托着她全身心的憧憬和追求,说明她追求的是现实中的理想人物。
此后,杜丽娘能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说明这不是她的一时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生命中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与崔莺莺见到张生就一见倾心是不同的。
所以说,杜丽娘追求爱情的大胆表现出了较强的女性意识。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寄居于贾府门下。
这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情况不由地林黛玉不处处留心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林黛玉任情率性和孤高自许,用尖刻的话语揭露虚伪和庸俗,自然知心人就很少。
唯一能够成为知音的就只有贾宝玉。
贾宝玉本被认为是贾府兴旺的希望所在,应该走一条仕途经济的道路,娶一个“德言工貌”的妻子,然而他“最不肯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对于贾府来说,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
黛玉在他面前从未提过“仕途经济”的大道理,因而博得他的好感。
在大观园这个特殊环境里,林黛玉与贾宝玉每天“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于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经过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拌嘴吵架、互诉肺腑,终于达成心灵上的默契、思想上的共识,爱情萌发了。
他们的相爱正是源于两颗纯洁高尚的“心”的相互碰撞、沟通和彼此认同。
宝玉挨打送帕子给黛玉,黛玉在帕上题诗后,他们再也未发生争吵,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真正的爱情。
然而,这种爱情不符合封建家长的观点。
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曾公开为宝玉择偶的两条标准:一是模样儿,二是性格。
对于黛玉来说,模样超群;而性格,贾母有评价“提起姊妹,……(黛玉)全不如宝丫头。
”除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林家家道中落。
因为在封建社会,婚姻是服从政治需要的,首先考虑的是家世利益而不是婚姻双方有没有感情。
恩格斯指出过:“对于骑士或男爵,以及对于王公本身,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可见宝黛爱情是注定要夭折的。
最终贾家在确定宝二奶奶人选的重要时刻,撕去温情的面纱,用薛宝钗代替了黛玉。
不知情的林黛玉以为是贾宝玉辜负了爱情,为了维护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爱情,毅然与之同归于尽。
二三部经典,皆以女性为主角,写她们的爱情,写她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正反映了我国古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三个阶段。
这三位女性的女性意识觉醒一位高似一位,而林黛玉则是她们在女性意识觉醒上的高峰。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意识只是一种初步的觉醒。
她的爱情更多的是根基于人的自然本性,由对外表的中意到对文才的爱慕,是一种典型的“才子佳人”式一见钟情的爱情。
这与林黛玉相比较,只是基于男女原本的性爱,不是生命之爱,即不会为爱去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缺乏长时间的相处和沟通,缺乏心灵上的共鸣,一旦出现过大的阻力,爱情就注定会毁灭。
这一点在《西厢记》中是很明显的。
张生计退贼兵后,由于应允他们婚姻的老妇人突然赖婚,崔莺莺无法可施,只是“粉颈低垂,蛾眉频蹙,芳心无那”,未能在母亲面前有反抗的表示。
倘若她母亲再坚持一些,不让他们结合,又会怎样?莺莺会为爱情而死?不会。
从她与张生“非法”同居后对张生说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所以说,《西厢记》中莺莺的女性意识还只是一种初步的觉醒。
《牡丹亭》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较《西厢记》明显。
她大胆表露了自己的心声,不似崔莺莺将一切想法埋在心底。
能够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说明这不是她的一时心理冲动,而是凝聚着生命中对这一理想的执着追求。
固然,《牡丹亭》在以情反理,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等方面功莫大焉,不过,仍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思路。
杜丽娘生还后,柳梦梅迫不及待地要与她交欢,她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这分明是亮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黄牌,说明杜丽娘身上受封建礼教束缚而挥之不去的阴影的存在。
其他如科考及第、皇上恩准等也都说明后半部戏在总体上回归到遵理复礼的常套。
这与《红楼梦》否定封建婚姻制度和否定“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继承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但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它们。
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林黛玉具有比崔莺莺、杜丽娘更强烈的女性意识。
林黛玉的爱情观与崔莺莺、杜丽娘有实质上的区别。
崔莺莺、杜丽娘的爱情是一种“男才女貌”式的一见钟情或者追求肌肤交欢的爱情,都含有一种性的冲动。
林黛玉追求的是一种以敢于违背传统伦理观念为共同思想基础的爱情,一种志同道合的爱情,摒弃了崔、杜二人一见钟情或者追求肌肤交欢的爱情,把爱情的追求引向注重精神共鸣的全新境界,从而把对女性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重视推向了更深的层面。
宝、黛爱情不是闪电式的,而是诸多条件下经过长期酝酿而成的。
并且林黛玉为了维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爱情,毅然而死。
“为情而死”是《红楼梦》对《牡丹亭》的继承。
但《牡丹亭》是为寻找爱情而死,《红楼梦》是为捍卫爱情而死。
这是继承中的发展。
《红楼梦》女性意识还表现在女性的地位、才干、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
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时时处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理法低下高贵的头。
即使对真心爱她的贾宝玉,她也从不会贬低自己来牵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
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
这在崔莺莺、杜丽娘身上,则并无明显体现。
所以说,《红楼梦》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高峰。
参考文献[1]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M].北京:三联书店,1995.[2]汤显祖.汤显祖全集[ M ] .徐朔方笺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1290.[3]汤显祖.牡丹亭[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作[4]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50.[5] 金圣叹.金圣叹评《西厢记》[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2.[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5.总的来说,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体现着女性意觉醒的三阶段。
崔莺莺是由爱生欲, 杜丽娘是由欲生爱, 而林黛玉则是根本脱离了欲望, 是一种至真至纯的感情。
这三个女性在婚姻爱情的背后, 也有所不同。
崔莺莺体现出来的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 强调“有情” ;杜丽娘体现出来的是对“人性复归”的追求, 表现人性的不可扼杀, 强调“人欲” ;林黛玉体现出来的是对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勇猛冲击, 表现出一种十分可贵的“制天命”的斗争精神。
但是她们三人却奏响了一曲反叛的最强音, 她们的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