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60年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金融改革: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与发展趋势孙天琦 2007年09月29日 15:23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至今已走过了55年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经过30年的曲折历程和改革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壮大,金融宏观调控不断加强,金融业在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改革开放前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1 1978年以前新中国金融体制的形成及其特点1. 1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新中国金融业的萌芽,可追溯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其真正诞生,则是在解放战争年代。

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之时,为了统一货币、促进物资交流、支持生产恢复和发展,中央开始着手创建完整的金融体系。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组建成立。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开端,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诞生,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之后,通过合并解放区银行、没收并改组官僚资本银行、取缔外资银行的在华特权、改造私人银行与钱庄,以及建立农村信用社组织等途径,新中国金融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在人民银行统一领导下的几家专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格局;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了统一管理,有效调控了市场货币供求。

新中国金融体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制止了存在多年通货膨胀,稳定了金融体系;通过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和《共同纲领》的金融政策,便利了城乡物资交流,支持了国营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 2“大一统”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从1951开始,国家便按照一切信用归国家银行的原则,使人民银行成为“信贷中心、现金中心和结算中心”,承担了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的资金供应和货币监督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各类金融机构按照苏联银行模式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即“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并于1953年开始建立了集中统一的综合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实行“统存统贷”的管理方法,银行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为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的金融监督和服务。

60年栉风沐雨,乐平市经济发展综述

60年栉风沐雨,乐平市经济发展综述

1949年4月,在解放大军的隆隆炮声里,千载古邑乐平开启了一页崭新的时代篇章。

从此,乐平紧紧跟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从一穷二白走上了初步发展的繁荣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载辛勤耕耘,30载改革创新。

乐平人民经过艰苦探索和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3年来,是乐平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凸显的一个重要时期。

乐平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出了“重振乐平雄风,实现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通过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学浙江、善谋实干快发展”、“解放思想深化年、项目建设落实年、和谐社会进步年”以及“争做合格乐平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坚持站在全省想乐平、跳出乐平看发展、立足乐平干事业,努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江南菜乡”的转变,老工业基地向省级“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转变,千年古县向园林工贸城市的转变,2008年,乐平昂首阔步迈入全省“七项考评体系”十大先进县(市)行列。

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

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再次重温60年的沧桑巨变,共同见证60年的辉煌历程。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1949年乐平生产总值仅为1473万元,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06.5亿元,三产比例由54.79:17.58:27.63优化为12.38:56.53:31.09;财政总收入再创新高,达到8.4亿元;解放初期乐平人均生产总值只有55元,处于世界贫困地区水平,2008年,乐平人均GDP达到12694元,比1949年增长229.8倍。

——工业发展态势强劲。

1949年,乐平工业总产值为677万元,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24.3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9.63亿元,形成了化工、医药、建材、能源、食品及蔬菜加工成为五大支柱产业。

蓬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工业经济新亮点;工业园区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

79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刘赛飞,生于1995年,硕士,研究方向为金融。

1978年以来的中国金融业改革聊城大学 刘赛飞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成就卓著,商业银行通过境外上市和公司制改革使资产负债健康化,成功抵抗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自我国进行金融业改革以来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制度较为完善、机制较为灵活、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充分和监管较为有效的金融体系;本文在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金融业发展历程过程的同时,对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思考,提出相关建议,旨在让金融业在中国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服务于实体经济,切实防范化解了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改革;商业银行;监管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079-0002一、引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中国实际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因为当时的中国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的体系下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变成财政活动,企业的全部利益都需要上交,企业的支出全部是财政拨付,社会生产由国家计划,此时的金融服务业完全处于一个零的状态。

计划经济中国采取了几十年,但是国民经济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全部原因。

自此,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的国家走向了一个伟大复兴的道路,后来经过历史证明也正是如此,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稳步进行,并且逐渐发展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

由此提出,我国未来金融的走向是金融体系现代化以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

这时候建立了双层银行体制,有了中央银行来执行或制定货币政策,有了商业银行来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银行分业监管的权利也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由统一监管演变成为由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专职监管,主要的事件包括: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成立,这一历史性事件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的形成。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刘树成刘树成简介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

祖籍河北省武强县。

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

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批示原文

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批示原文

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批示原文风雨沧桑一甲子,金融报国六十载。

60年前,中国建设银行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序幕中应运而生;60年间,建设银行始终矢志不渝坚守“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的理念,服务于“一五”至“十二五”的共和国经济建设之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化大型国有银行的兴行强国之路。

漫漫60年,建设银行在发展中找准定位,在改革中成就事业,在转型中实现升级,在创造中体现价值。

漫漫60年,不仅仅记录了建设银行的成长与奉献,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进步与飞跃。

60年巨变历程,也是中国金融业从计划迈向市场、从传统走进现代、从探索图存到变革强盛的过程。

60年后的今天,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在日日焕发勃勃生机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监管要求并位居全球前列,市场表现引人注目:资本充足率、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拨备覆盖率等7项核心监管指标,建设银行在国内同业中4项第一、3项第二,领先国际先进银行。

最近英国《银行家》和美国《福布斯》杂志对2013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和2014年全球2000家大企业综合排名,建设银行均名列第2位,在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中列居第一。

先后多次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告诉记者:“建设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高度一致。

国家强盛银行兴旺。

如今的建设银行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空前增强,已成为全球盈利、市值、存贷款和品牌价值位居全球最前列的大型金融集团。

”据统计,上市9年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4100亿元,其中累计国家税收5530亿元,国有股份获得现金红利2551亿元,国有股份市值增长6024亿元。

在今年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上榜数已达111家,是25年前的13倍。

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金融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取得了丰硕成果。

陕西金融60年:发展、改革、壮大的历史轨迹

陕西金融60年:发展、改革、壮大的历史轨迹

陕西金融60年:发展、改革、壮大的历史轨迹陕西金鼬60年:发展,改量,壮大昀历史轫迹刘贵生(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西安710075)摘要:新中国的金融事业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诞生,一起成长的,这60年里,我国不但创建起完备的金融体系和货币制度,而且凭借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稳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调控能力,在国际金融舞台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中国金融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陕西金融业同样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改革,壮大的历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后(1949-1978年);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1978至今).经过60年的发展,陕西金融业在支持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金融;发展;经验中图分类号:F83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09(10)一0005—09 一陕西金融发展的第一个30年: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一,重要的前奏: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共和国金融的孕育(1935—1949年)对建国60年以来陕西金融业发展的总结,必须从一段重要的前奏说起,即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共和国金融的萌芽和发展,她对抗El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坚强的支撑作用.(一)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的成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西省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4年】1月,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成立,受边区政府财经委员会领导并联合办公.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成立,后编为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参加长征.1935年l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陕北瓦窑堡改组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成立和发展1937年1O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在延安改组成为陕甘宁边区银行,下设三边,绥德,庆阳,关中4个分行,是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中心.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银行西安办事处成立.由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会计科代理,未公开挂牌,主要办理汇兑业务.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西北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决定将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西北农民银行.原陕甘宁边区银行总行为西北农民银行总行.1948年l0月.中共中央根据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华北财经委员会主持,统一华北,华东,西北的财政,经济,金融,贸易等工作,并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成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8年10月5日,华北财经委员会决定在西北解放区(延安)设立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1949年4月15日对外正式办公,由西北农民银行兼理西北区行的一切业务.1949年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由延安迁至西安.(三)陕甘宁边区银行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法币,发行辅币,开办信贷业务并兼营光华商店,以壮大资金业务,恢复和发展经济,支援抗日战争的持久战.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后,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货币.边区的货币发行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8年6月至1941年2月):边区未发行主币,根据国共谈判议定,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收稿日期:2009—8作者简介:刘贵生(1963-),男,湖南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S军饷法币,在边区市面流通,边区银行于1938年6月以所属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辅币,解决交易中的找零困难.第二阶段(1941年2月至1944年6月):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1940年1O月至11月问.国民党策划第二次反共高潮时停发了八路军军饷.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边区实行了经济封锁.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边区政府于1941年1月30日发布《边区境内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并于2月18日起发行边区银行币.边币发行后,收回光华商店代价券.第三阶段(1944年7月至1947年12月):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为了提高边区币值,打击法币,整顿金融,活跃市场,由西北财经办事处决定,责成边区银行于1944年7月1日起发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规定流通券l元比边币20元同时流通,逐步以流通券收回边币.后因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给市场交易带来诸多不便,1945年5月1日西北财经办事处发出通知,自6月1日起,实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为陕甘宁边区本位币,至1947年12月共发行2177341万元. 西北局决定,自1948年1月起,停止发行商业流通券,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统一以西北农民银行币为本位币,已发行的流通券为辅币,两种货币等价使用.至1948年7月,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在陕甘宁边区发行了15520155万元.l2月1日人民币发行后,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1比2000元,逐步收兑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和流通券,实现人民币本币一元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我党探索建立的金融事业是"经济生活的中心","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坚强的支撑作用.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随着全国大一统银行体系的确立,陕西省也逐步建立起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不仅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也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一)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各级人民银行的建立(1949—1953年)建国初期,为维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中央银行体系.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1949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在延安成立,5月20日西安解放后迁入西安市,与中国人民银行解放军西安市军事管理委员会金融处合署办公,积极贯彻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边接管,边建行"的方针,一方面接管官僚资本主义银行,整顿私营金融机构,另一方面迅速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1949年5月25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并布告人民币为唯一的本位币.1950年4月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西北区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在西安正式成立,与西安市分行合署办公,负责领导全省(西安市除外)所有行的工作,行政和业务隶属于西北区行领导.陕西省各级人民银行建立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肃清敌币,禁止外币和黄金,银元的流通,建立统一的人民币流通市场.采取政治的,经济的手段,制止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1950年中央政府下发《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人民银行吸收存款,建立金库,实行现金管理,办理转账结算,集中信贷资金,统一调拨使用,金融状况迅速好转.1950年5月26日,根据政务院《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贯彻这一决定的通令,西安市各级国家机关,主要的公营企业,部队和合作社正式实行现金管理,执行现金管理决定,把库存现金集中到人民银行.(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的形成和发展(1953-1979年)从1953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银行实行国有化,建立单一的国家银行一人民银行体系;货币发行和一切信贷,结算集中于人民银行,建立统一的,严格管理的信用制度.这一时期,陕西省的金融组织,虽然曾经有农业银行机构的几次成立和撤销及农村信用社的大量发展等变化,但单一国家银行体系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在信用管理制度方面,也曾经有过若干次修改和变通,但由国家银行"统存统贷"的基本原则也没有改变,几经变化,高度集中统一的央行体系基本建立.1954年10月1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西北大区一级党政批准,撤销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1955年3月,为了加强农村信贷工作,支持和扶植农业生产,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同年5月,6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分设,业务上受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指导.1957年7月1日,根据国务院决定,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其所属机构,人员和业务全部并人各级人民银行.1958年,公私合营银行西安分行并人人民银行,两度分设的农业银行机构重新并人人民银行,撤销国营保险公司.1954年新设的建设银行承担财政拨款任务,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也成为了人民银行的附属机构.随着高度集中统一的银行体制的形成,对信贷资金也建立了纵向型的管理体制,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从而使人民银行成为全省经济运行中的信贷中心,转账结算中心和现金中心.1960年以后,国家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有了很大的增长.为了统一管理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贷款,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负责领导陕西省农村的信用合作工作.1963年1O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再次建立中国农业银行各级机构.同年12月,陕西省委,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并从各级人民银行现有人员中划出三分之一给农业银行.1965年1O月1日,为了精简上层机构,改进工作,充实基层,根据中共中央同意部署.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合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70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军管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军代表的报告,决定把建设银行并人人民银行.同年8月1日.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并人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1972年4月18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加强对基本建设财务的管理和监督.同年7月14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分设出来.1977年,根据中国银行总管理处意见以及陕西外经,外贸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设立中国银行西安分行.根据统计,建国初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陕西省各项存款总额增长11倍(比1952年末),城乡储蓄存款增长26.7倍,各项放款总量增长107倍,市场现金流通量增长5倍.建国前夕发行的人民币于1955年改发新人民币,以1元比l万元收回旧的人民币,消除了过去通货膨胀的痕迹,并一直保持了币值的基本稳定,1978年人民币100元的币值相当于1952年的84.3元.这一时期,我国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用}[分口管理,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二陕西金融发展的第二个30年:改革开放至今(1979—2009年)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调整与职能变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从而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随着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陕西省金融业同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一)从"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到中央银行体制的初步建立(1979—1993年)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以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更好地为宏观经济决策服务.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与地位,即:作为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是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应主要用经济办法对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另设中国工商银行办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所办理的全部工商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于1985年1月l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正式分设.1984年1月1日,中国银行西安分行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分设,单独立户;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分局从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划出,与人民银行合署办公.中国人民银行完全摆脱具体银行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变革的一项重大转折,中央银行体制正式建立. 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以法令形式确定了人民银行在领导和管理金融事业中的职责.保证了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1987年3月26日,陕西省金融领导小组成立,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合署办公,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列入省政府序列,负责领导和管理全省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二)以大区分行成立为标志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探索(1993—2003年)1993年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7《西部金~}2009年第1O期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中,明确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对经济运行进行有效调控,具有一定权威,即能够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体系.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这部法律是中国建国四十六年来第一部金融大法,是中国的中央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并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从而强化了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自1998年底开始,人昂银行按经济区划在全国设置9大跨省市的分行(#lqJn两个营业管理部),彻底改变了我国几十年来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的框架,这对减少行政干预,推进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陕西,1998年l2月18日,根据《国务院批转人民银行省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撤销设在西北五省区的省级分行和西安市分行,设立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西北五省区行政区划内履行央行职能,领导管理辖区内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县支行和分行所派出的金融监管办事处.1998年,人民银行取消"信贷限额管理",改为实行间接调控货币信贷总量,在调控方式上形成了以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和利率等手段构成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在这一阶段,以间接手段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逐步形成.(三)以相关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为标志的中央银行职能的调整一一宏观金融调控职能加强(2003至今)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部分监管职能划给银监会.2003年12月,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将人民银行的职能调整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三大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在人民银行体制的不断调整,改革过程中,人民银行在陕机构认真履行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推动金融服务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改革开放以后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从人民银行统一监管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一)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的金融监管体制(1979-1993年)在"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在履行央行职能的同时,肩负着金融监管的职能.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金融机构管理司,负责研究金融机构改革,制定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审批金融机构设立和撤并.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指出必须强化中央银行职能,明确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集中力量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与管理,研究和制定金融方针政策,加强信贷管理,保持货币稳定,规定人民银行设立有权威的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负责陕西辖内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统一监督管理.(二)"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的形成(1993年至今)1,中国人民银行大部分监管职fi~,J给银监会,但还有存款准备金管理,清算管理等多项监督管理职能.199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从法律角度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1998年,随着中央银行实行大区分行制的改革,取消了省级分行的管理,设立九大区行外加二十一个地方监管办.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对西北五省区(陕,甘,宁,青,新)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机构除外,下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并依法查处辖区内金融违法违规案件.2003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人民银行主要承担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开展金融宏观调控,维护金融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原来承担的很多银行监管职能划给银监会,但人民银行还担负存款准备金管理,同业拆借市场管理,外汇管理,黄金管理,清算管理,征信管理,人民币管理,国库管理,反洗钱等多项监督管理职能.2,成立证监会,统一监督管理证券期货市场.1992年l0月26H,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秩序,保障其合法运行.1997年11月,原来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证券经营机构划归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8《西部~}2009年第10期1999年7月1Et.中国证监会西安证券监管办公室正式组建成~_(2004年更名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主要职责是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对辖区内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咨询机构及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证券期货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辖区监管范围内的违法,违规案件,调解证券期货业务纠纷和争议,以及中国证监会授予的其它职责.3,成立保监会,统一监管保险保险市场.1998年l1月18El,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进一步把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从人民银行的职能中剥离出来.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维护保险业的合法,稳健运行.2001年2月,中国保监会西安保监办成立(2004更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主要职责是对辖区内保险机构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辖区内保险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依法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监测,分析辖区内保险市场运行情况,预警与防范辖区内保险风险,并将有关重大事项及时上报.4,成立银监会,主要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成立.银监会专门负责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2003年l0月1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成立,主要职责是统一监督管理陕西省辖内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辖内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集货币政策与各项监管于一身的时代宣告结束,标志着中国金融监管领域"一行三会"体制的基本形成,"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最终完成.同步,陕西省金融业经历了由综合经营走向严格的分业经营.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从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走向了由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和保监局"一行三会"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三,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陕西各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从"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系演化为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金融机构,证券,保险,信托及其它金融机构等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体系.(一)银行类金融机构恢复并取得长足的发展,成为金融支持经济建设的主力军1,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恢复并不断发展的历程,已成为经过股份制改革的现代商业银行,其分支机构在陕西金融市场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得以恢复并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有专业银行的恢复与设立(1977—1986年).1978年5月,中国银行西安分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陕西省恢复的第一家商业银行;1979年2月23Et,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管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同年12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分设;1985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中分设,承担了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金融经营业务:1986年起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及其分支机构由财政系统转入金融系统,成为既办理全省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和拨款,又经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以及对建筑安装企业信贷业务的专业银行.第二阶段:专业化银行的企业化改革阶段(1986—1993年).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为以后确立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目标提供了依据,也为这种转变做了准备.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机关式管理方式向企业化管理方式过渡,目的是全面推行责,权,利相。

中国保险业60年发展历程综述

中国保险业60年发展历程综述

中国保险业60年发展历程综述刘平,王贺,窦乐(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摘要:60年的发展,60年的成长,在停业、复业,分业、混业的起伏中,中国保险业历经艰辛、一波三折,经历了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

至2008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已由1家发展到130家,从业人员320多万人,实现年保费收入近万亿元。

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保费收入晋升世界第六,成为新兴保险大国。

保险业在快速发展壮大中,正不断发挥着自身特有的功能。

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关键词:保险业;改革发展;中国经济中图分类号:F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10}06删34—04新中国保险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49年10月20日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新中国建立刚刚20天,为迅速发展经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全国统一的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下简称中国人保)11l。

中国人保60年的足迹,印证了新中国保险事业历经艰辛、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发展史。

以改革开放为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

一、新中国保险事业的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从而也揭开了中国保险史的崭新一页,使保险事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福利服务。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保险业可分为整顿改造旧的保险业、人民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期和国内保险业务的中断期三个时期。

(一)整顿改造旧的保险业(1949""1952年)1949年上海解放后,设立了保险组,专门负责接管官僚资本的保险机构和管理私营保险公司。

当时复业的华商保险公司有63家,外商保险公司42家。

121随着国营外贸系统和新的海关建立,外商保险公司招揽不到业务,到1952年,外商在华保险公司全部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口(二)人民保险事业的蓬勃发展期(1952—1959年)从1949年至1959年这10年,经过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努力,中国保险业迈开了第一步。

与时俱进 筑就辉煌——农行60周年

与时俱进 筑就辉煌——农行60周年

与时俱进筑就辉煌——中国农业银行走过60年光荣历程2011年是党的90年寿辰,也是中国农业银行成立60周年。

60年的砺精图治,60年的改革建设,对于一家满载着光荣、期待和梦想,正高扬风帆,朝着国际化水准的现代农业银行这一宏伟目标加速前进的金融企业来说,正是成熟与收获的季节。

60年的党的领导,60年的发展壮大,60年的创新超越,对于一家正在推行‚脱胎换骨‛式的体制变革,进行全新现代化农业银行重塑的金融企业来说,其间却是一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程。

中国农业银行随着党的领导,伴随着共和国铿锵的脚步,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的艰苦创业,60至70年代的曲折前进,80年代的蓬勃发展,90年代的锐意改革和新世纪初叶的开拓进取,创新图强,如今已成为实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务精良、技术先进,支撑着共和国煌煌大厦的一支举足轻重的金融劲旅,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整体改制(以下称‚改制‛)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于2009年1月15日依法成立。

股份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将完整承继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所有业务,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上批准/核准的业务。

这不仅是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重大成果。

今天,当我们回首这60年难忘的历程,多少曾经身在其中的人们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往事如歌……中国农业银行最初成立于1951年,1979年2月再次恢复成立后,成为在农村经济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专业银行。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设,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总部设在北京。

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金融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模式逐渐兴起,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本文将以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为题,探讨绿色金融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

1. 起源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绿色金融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全球范围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1972年联合国举办了首届环境会议,标志着环境问题进入国际议程。

然而,当时的金融体系对环境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绿色金融才开始受到关注。

2. 发展阶段(90年代-201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绿色金融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92年,联合国举办了里约地球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环境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这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加剧,许多国家开始制定环境政策和标准,推动金融机构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绿色金融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金融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和不可持续性,需要转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金融模式。

绿色金融的概念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政府、金融机构和公众的普遍认同。

3. 现阶段(2020年至今)进入21世纪,绿色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和法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资。

同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也不断创新和完善,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等,为推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也纷纷加入到绿色金融的行列中。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了绿色金融倡议,国际金融公司发行了一系列绿色债券,跨国公司纷纷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以提高自己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透明度。

未来趋势方面,绿色金融有望继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绿色金融将成为金融业的主流趋势。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六十年发展历程2011年11月18日15:23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手机看新闻∙∙字号六十年激情岁月,一甲子光辉篇章。

农村信用社60年发展历程,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

——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大跃进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普及和大发展时期。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提出首先在华北试办信用社(部)。

1951年5月,第一届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人行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等。

1955年人行又颁布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新的政策环境下,一场合作金融发展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到1957年底,全国农村信用社达88368个,存款20.6亿元,社员股金3.1亿元。

——从1958年大跃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农村信用社的跌宕波折时期。

在这段特殊的历史年代,信用合作事业受到“左”的思想严重干扰,先后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又交由贫下中农管理,最后来交由国家银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的干部队伍、资金和业务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害。

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发展策略的频繁调整、管理主体的几经更迭,使得刚刚步入正轨的农村信用社在历史的折腾中走上了“官”办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行社脱钩前,是农村信用社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1984年,国务院转发《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决定恢复农村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

农村信用社向着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从1996年行社脱钩到2003年深化改革试点前,是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时期。

1996年8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

农村信用社进入了自我管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中国成立 周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

回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建国初期,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

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高。

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世界第3位。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9.8%,快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6.8个百分点。

2008年的经济总量比1952年增加了77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1952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为6.4%,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

根据世界银行资料,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

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一农历:乙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西历:1949年10月1日。

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是在这个乙丑年,人民币出现在国人视野,仅仅1年,人民币就结束了国民政府时期混乱的货币秩序,根治了上海外汇、黄金、物资投机,超级通货膨胀在新中国从此成为历史。

有人说,秦赢政第一次统一了中国货币,其实真正在中国统一货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也正是这个伟大的成绩才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中国货币、金、银在市场同时混乱流通的历史,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也才有了“一五计划”——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圆,神话般设立了四大专业银行,奇迹般地让人们再次认识了保险和证券。

1992年,中国摆脱了“姓社还是姓资”的桎梏,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此,中国金融业又开始姹紫嫣红。

1992年,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华夏银行开业。

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成立。

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专业银行开始转向商业化经营……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金融的威力,一个国家枯荣之间似乎全拜金融所赐。

世人开始为中国金融体系担忧:足以拖垮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是悬在国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没有全流通的股市,是吸吮股民鲜血的机器?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中国的金融体系才更加健康: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不断剥离不良资产,注资、改制、上市……;中国证券市场开始讨论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中小企业版、创业板……60年前,我们只知道中国人民银行;60年后,我们有了一行三会,有了名列全球上市银行资产总值的前“三甲”,有了横跨银、保、证的金融控股集团 (60)年前,国人曾不知股票为何物;60年后,我们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种种金融业务: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代理、投资银行……60年前,我们曾面对强势美元一筹莫展:60年后,人民币开始执行跨境贸易结算……60年,是中国经济走向辉煌的一个甲子:60年,是中国金融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甲子:60年,更是中国金融学科从襁褓成长为巨人的一个甲子。

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发展历程
消费金融是指基于个人消费需求发展的金融服务,其历程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国家。

当时,一些金融企业开始将个人信用评级和零售贷款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美国的“消费信贷协会”,并在随后几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始于21世纪初。

2004年,首次有企业开始推出消费分期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家电、数码、家具等产品的分期付款。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消费金融业务逐渐走向线上化,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在线消费信贷平台,如“人人贷”、“拍拍贷”等。

2015年,我国央行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消费金融业务的指导意见》,对消费金融业务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此后,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不少金融机构纷纷涉足此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灵活的服务。

目前,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了我国金融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保险建国60周年征文

人民保险建国60周年征文

人民保险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六十年弹指一挥间。

伴随着共和国六十年曲折而又伟大的建设和改革征程,作为新中国金融行业重要组成部分,人民保险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值此新年元旦之际,回顾新中国保险事业六十年辉煌历程,以此纪念中国人保建司六十周年。

(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与新中国同生共长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作为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保险公司,中国人保创造了无数辉煌的业绩和光荣。

中国人保的每一步变革,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在时代激流中的一次跨越性的发展。

翻阅中国人保的发展史,就可以清晰读懂中国保险业走过怎样一段光辉的历程。

中国人保的历史是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缩影。

人民保险事业的开创,可以追溯到建国前夕。

1949年8月,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有华东、华北、华中、东北、西北5个地区的财政、金融、贸易部门领导干部参加的财经会议。

会议期间,金融小组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议案,会议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负责筹备。

上海财经会议结束后,自9月份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以原有的储蓄处干部为基础,并从上海调两批有一定保险经验的干部开始进行筹备工作,9月17日总行正式向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呈请核准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9月21日,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副主任薄一波就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事报请中共中央,并获批准。

北京西交民巷108号——一个见证历史、铸刻荣耀与梦想的地址。

1949年10月20日上午9时30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此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结束了外国资本操纵、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开创了中国保险事业的新纪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后,隶属中国人民银行,各分公司受总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双重领导。

195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领导关系由中国人民银行划归财政部领导,当年各级分支机构发展到1XX个左右,同时依托中国人民银行当时的机构网点,建立了3000多个代理处。

1958年10月,国务院召开的西安财贸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人民公社化以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即停办。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知识讲解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知识讲解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

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

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

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业60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金融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和国家的货币经济政策紧密相关的产业,金融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领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国六十年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业经历的波折不断的发展历程,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金融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1、新民主主义时期金融业发展的历程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开始摧毁旧的金融制度,具体措施有废除高利贷,废除实物高利贷和货物高利贷,摧毁旧得金融机构,清除旧币等,并建立了新的金融机构如海风劳动银行,东谷平民银行,川三省苏维埃政府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等。

同时,对货币发行和管理也采取了措施,通过货币发行建立根据地的货币制度,通过银行组织货币发行,保持币值稳定,加强币值管理,防止现金外流,打击扰乱根据地的金融破坏活动。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同时就发行了人民币,并作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统一流通的货币, 1949年5月5日发出收兑旧币通令,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建国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一个崭新的系统的货币体系已经形成,为建立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新民主义经济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创造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对建国后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基础的作用。

2、1949-1978年期间的金融业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收兑各解放区货币,到建国时,各解放区的旧币已经基本收回,货币发行流通已经基本统一于人民币,标志一个崭新的系统的货币体系形成。

一五期间面对大规模的建设,为了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银行立足与开展各种业务以广泛吸收资金。

1954-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财政部协商,统一清理了国营工业间,以及国营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间的贷款,贷款与资金往来一律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到一五计划末,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目的已经实现。

大跃进这个时期金融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济盲目发展,制度多变,权力盲目下放,信用控制失败,出现许多失误。

1962年3月10日又做出“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该决定金融史上叫做银行工作六条:收回原下方的一切权力,银行业务实行严格的垂直领导;严格信贷管理,严格信贷计划;划清银行资金和财政资金界限;加强现金管理,严格结算制度;加强各级银行的工作制度,加强各级银行同当地党委联系;严格财政管理)。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金融业出现了混乱局面:金融业务收到冲击;储蓄业务受到冲击,银行鼓励无息存款,认为利息是剥削阶级的产物,使群众储蓄积极性招收重创;国外保险业务收到巨大冲击。

侨汇业务受到巨大冲击,认为是为国外资本家服务,异常冷清。

银行机构被大规模的合并,银行难以形成统一系统,金融政策贯彻执行形成巨大障碍。

长达十年动乱使中国金融业收到巨大冲击。

拨乱反正时期和调整时期国家开始加强整顿银行机构,充实领导力量整顿规章制度,加强金融工作,1977年基本恢复了银行秩序,保证提高了银行的工作质量,为保证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3、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业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1978年12月,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这段时间的发展,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成型,资本市场上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融体系初显雏形。

这段时间的主要标志性事件有: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打破了只允许银行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老框框;1979年3月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恢复成立。

1979年3月,决定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去,作为国家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统一经营和集中管理全国的外汇业务。

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设立;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托业发展的序幕。

1983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决定》同时规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针对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业务,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

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

至此,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

1984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不偿还的股票。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揭开了资本市场的神秘面纱。

4、1985-2001年,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历程和成就这段时期,金融开始向法制化发展,体系更加完善,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商业银行的职能开始逐渐明晰,业务范围开始扩大,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资本市场开始发展,股票交易,期货等陆续规范,使金融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并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5年1月1日,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使中国银行业监管向法制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8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合作社管理暂行规定》。

城市信用社的发展从此步入正轨。

1986年至1988年的三年间,我国的城市信用社规模迅速壮大,构成了我国城市信用社现行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自此,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10月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宣告成立。

证券委和证监会的成立迈出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至此,专业银行的发展正式定位于商业银行。

5、1994-2001年:金融业的深度发展阶段的历程和成就这个时期的金融改革继续深化,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调控职能加强,银行外的金融监管职能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承担,政策性银行建立,银行证券法制化继续深化,金融体系各系统职能更加清晰完善,分工更加明确,期货等新兴金融业继续发展。

1994年3-4月,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标志着政策性银行体系基本框架建立。

1995年金融体系法制化的一年,标志金融监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

1996年7月,全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开启,1996年9月开始,全国5万多个农村信用社和2400多个县联社逐步与中国农业银行顺利脱钩。

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保险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机制和分业管理的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1999年5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金融发展历程及成就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改革步伐加快,并正式得分步骤的对外开放。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QFII制度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这是将中国资本市场纳入全球化资本市场体系所迈出的第一步,虽然也带来巨大的资本市场风险。

2003年3月10日《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国务院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

至此,中国金融监管“一行三会”的格局形成。

中央银行在三次变革后,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的分离,同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全方位地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分工监管体制形成,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成立,从而明晰了国有银行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国有银行的运行机制。

2004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开展人民币业务,2004年6月,《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颁布实施。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金融业的重要贡献:金融业由于其在国家经济和财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六十年来金融业发展改革历程不仅在一方面见证了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金融业从单一的存贷款功能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之一。

统计报告显示,金融业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

同时,到2007年底,我国城镇金融业单位数为51645个,从业人员389.7万人,从业人员是1978年的5.13倍;金融业创造的现价增加值为11057亿元,是1978年的162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9%,比同期GDP增长率高3.1个百分点。

1、建国初期金融业对于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重要贡献建国初期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国家的建设需要巨额资金,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各级银行,通过广泛开展储蓄业务,现金业务,多方吸纳外汇等方法,最大程度的集聚资金,支持了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稳定了国防。

一五时期完成的金融体制改造,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银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使得国家开始真正而有效的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彻底进行,国家计划的实施成为可能。

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和协调,所以明显表现出其调控经济的优越性。

2、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集中财力,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体系由改革开放前单纯银行体系发展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体系,极大服务了经济建设。

第一,资金融通的渠道极大拓展,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利用多种手段吸纳存款发放贷款,微观经济体得到巨大发展。

第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标准化,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外贸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成为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