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群关系理论第⼀节梅奥的霍桑实验及⼈群关系理论⼀、梅奥和“霍桑实验”⼈际关系学说是由美国哈佛⼤学⼯业⼼理研究所的梅奥(Ecton Mayo)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

当时美国正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带给⼯⼈的是压抑、苦闷和反抗。

在这个背景下,从1924年开始,美国科学界组织⼀批专家到美国西屋电⽓公司的霍桑⼯⼚进⾏有关如何提⾼劳动⽣产率的实验。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924~1927年是第⼀阶段,1927~1932年是第⼆阶段。

梅奥和他的哈佛同事参加的是第⼆个阶段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是从⼼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理因素对劳动⽣产率的影响⼊⼿的。

“霍桑实验”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派所谓⽤⾦钱和严格分⼯制度所能提⾼劳动⽣产率的梦想,强调了对⼯⼈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种实验⼤⼤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对⼈的研究。

⼆、梅奥的⼈群关系理论梅奥就研究⼩组在1927~1932年间的研究,取得了⼤量的材料,并就这些试验及访问交谈的结果进⾏了总结。

在1933年出版了《⼯业⽂明中⼈的问题》⼀书,提出⼈群关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1)传统的管理理论,把⼈当作“经济⼈”看待,认为⾦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动⼒。

霍桑试验则表明,⼈是“社会⼈”,影响⼈的⽣产积极性,除物质利益等物质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和⼼理的因素。

因⽽,“⼈群关系理论”主张,把⼈当作“社会⼈”加以尊重,⽽不应该把⼈视为“机器”。

(2)传统管理认为,⽣产效率主要决定于⼯作⽅法和⼯作条件。

因⽽在管理上,它只强调实⾏⼯作⽅法的科学化,劳动组织的专业化,作业程序的标准化。

即传统管理是以“事”为中⼼的。

霍桑试验则表明,⽣产效率的提⾼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的⼯作情绪,即职⼯的“⼠⽓”,⽽“⼠⽓”⼜取决于两个要素:职⼯从家庭⽣活和社会⽣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群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了“正式组织”的问题,霍桑试验则表明,在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梅奥⽣平⼈际关系理论创始⼈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出⽣于澳⼤利亚。

毕业于澳⼤利亚的阿德莱德⼤学,获该校逻辑学和哲学硕⼠学位。

曾任澳⼤利亚的昆⼠兰⼤学逻辑学和哲学教授。

后到苏格兰的爱丁堡从事医学研究,并成为⼀位精神病理学副研究员。

1923年接受洛克菲勒基⾦资助移居美国,任教于宾⼣法尼亚⼤学。

1926年进⼊哈佛⼤学任教直⾄1947年退休。

⼆、霍桑试验背景在上个世纪的⼀⼆⼗年代,受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学家都认为,在⼯作的物质环境和⼯⼈的劳动效率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他们试图通过改善⼯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劳动⽣产率的途径。

⽐如,⼯作场所的通风、温度、湿度、照明等等都会影响到⼯⼈⼯作的数量、质量和安全。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西⽅电器公司的霍桑⼯⼚进⾏实验研究,以找出⼯作的物质环境与⼯⼈的劳动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这项⼀直持续到1932年的研究就是著名的“霍桑研究”或称“霍桑试验”。

梅奥在这项研究基础上提出的⼈际关系理论是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这项研究之所以著名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霍桑试验过程1、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的是为了弄明⽩照明的强度对⽣产效率所产⽣的影响。

2、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福利实验”的⽬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积极性的因素。

3、⼤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式与职⼯的⼠⽓和劳动⽣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对现有的管理⽅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式提供依据。

4、⼯作室实验——“群体实验”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员似乎感觉到在⼯⼈当中存在着⼀种⾮正式的组织,⽽且这种⾮正式的组织对⼯⼈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霍桑⼯⼚位于美国芝加哥西部的⼯业区中,有2万5千多名⼯⼈,是西⽅电器公司⼀家专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产和供应电信设备的企业。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
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
(“mind ,self and society”)。
理论观点: 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 用。 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 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 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
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 主要观点: 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
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
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 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
期望理论
照明实验
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 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
阶段一: 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 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 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 阶段二: 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 结果:产量任然提高。 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 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
主要观点:
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 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 通俗心理学) 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 的关系。
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 的力量)
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
增加结果
减少投入
减少结果
增加投入
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是现代化管理理论中重要学派之一,行为学派认为“人”是“社会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做“经济人”。

这句话也就是说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人的工作情绪又受到社会及人的心理所影响。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理论开始的,人群理论是通过对霍桑试验的总结进而发展提出的。

人群关系理论也为管理心理学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霍桑试验是由埃尔顿.梅奥等人与1924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

霍桑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主要做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以下表格是对四个试验的总结:针对对实验的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几个结论:1生产条件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热情,但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要素。

3改善劳动者士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功效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群关系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人群关系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能仅仅依据效率和成本来进行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强调人的重要性。

这就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相对与科学管理学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只强调了要重视人的行为。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都是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理论在某些上也是对人群关系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受到文化以及制度等的影响和限制,我们国家在自己的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等先进理论,但是不能盲目搬套。

徐国华《管理学》课后习题(管理思想发展史)【圣才出品】

徐国华《管理学》课后习题(管理思想发展史)【圣才出品】

徐国华《管理学》课后习题第2章管理思想发展史本章复习题1.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答: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1)早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2)古典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30年之间,以泰勒与法约尔等人的思想为代表;(3)中期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30年到1945年之间,以梅奥与巴纳德等人的思想为代表;(4)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

这一时期管理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一系列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将管理思想的发展按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只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不是说各阶段的管理思想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

管理思想的发展大多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的,很少是全部弃旧立新的。

不能认为仅有现代管理思想才是正确的,前期的管理思想已无用途。

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管理思想,我们都应该采取分析和扬弃的态度。

2.产业革命前有哪些主要的管理思想?答:产业革命前的主要的管理思想包括:(1)马基埃维利的四项领导原理①领导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a.群众要拥护他作为领导者;b.领导者做事要征得群众的同意。

②领导者必须维护组织内部的内聚力领导者必须把组织的成员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自己及所在的组织具有吸引力;③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生存意志力领导者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软弱,不气馁,能为组织和自己的生存不断奋斗;④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马基埃维利的四项领导原理是对当时出色领导人活动的概括和总结。

(2)亚当·斯密的思想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

该著作不但对经济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国富论》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之所以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为:①增加了每个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②节省了从一种工作转换为另一种工作所需要的时间;③发明了许多便于工作又节省劳动时间的机器。

管理学重点笔记

管理学重点笔记

《管理学》重点笔记第一节治理所要解决的差不多矛盾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是治理的差不多矛盾。

第二节治理的含义治理是通过打算、组织、操纵、鼓舞和领导等环节来和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和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治理获得全然目的。

第三节治理的作用在没有治理活动和谐时,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行动方向并不一定相同,以至于可能互相抵触。

即使目标一致,由于没有整体的配合,也达不到总体的目标。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经济的进展,治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美国经济进展速度比英国快,其要紧缘故确实是依靠较高的治理水平。

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讲过,美国经济的领先地位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治理。

没有现代财务、成本、质量治理和科学决策制度,没有扎扎实实的治理基础工作,就不能搞现代市场经济。

第四节治理学的特性一、治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治理学的要紧母的是要指导治理实践活动。

二、治理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治理学具有科学的特点:1客观性2实践性3理论系统性4真理性5进展性总之,治理学完全具备科学的特点,确实是一种反映了客观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治理学又是一门艺术:因为艺术的含义是指能够熟练的运用知识,同时通过巧妙的技能来达到某种成效。

而有效的治理活动正需要如此。

三、治理学是一门不精确的学科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科学称之为精确的科学。

治理学则不同,在已知的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形下,有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治理要紧是同人发生关系,对人进行治理,那么人的心理因素就必定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而在这种复杂的情形下,我们还没找出更有效的定量方法,使治理本身精确化,而只能借助于定性的方法,或者利用统计学的原理来研究治理。

四、治理学的系统观念系统确实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

作为系统观念有以下几点:1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性。

2 重视系统的行为过程。

3 按照研究目的来考察系统。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小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1)个体行为理论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A.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面的理论,可分为三类: a.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 b.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
两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但都是从单方面进行的讨论,我认为,管理行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概念,而不是单向的线性行为。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学”一样(“接受美学”认为一个作品只有被读者阅读以后才真正具有价值),管理行为只有引起了对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国也有句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学校系统中,管理者或是教师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学生,因此,仅仅强调管理者的积极性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动性的观点是片面的,这二者应该兼顾。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在决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时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视群体心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群体心理是任何管理行为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
(三)、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行为科学管理理的特点
1、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行为科学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点:
强调企业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主张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
重视社会环境,人们的相互关系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一种行为动机。

西方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西方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西方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在西方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中主要分两个方面:一、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二、组织理论一、霍桑与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试验简介: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之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

霍桑工厂当时有2.5万名工人,主要从事电话机和电器设备的生产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很强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

为了探究原因,1924月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进行试验。

试验分成了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厂小组试验(福利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谈话试验)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群体试验)。

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工厂照明试验是证明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因果关系;(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3)谈话研究:3年大规模访谈21000人次,发现行为动机的内隐性;(4)观察研究:对工人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通过以上试验,梅奥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这个结论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根据霍桑试验,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乔治.埃尔顿.梅奥出生于澳大利亚,1899年在阿德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后,在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

后来在苏格兰学习医学,并参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后移居美国。

从1926年起,他应聘于哈佛大学,任工业研究副教授,随后带队参加了霍桑试验。

管理学: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21页PPT

管理学: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21页PPT
管理学:霍桑试验和梅奥的人群关系 理论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

梅奥对霍桑实验的分析及其人群关 系理论主要内容
• 一、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物质、 经济因素不是决定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们 还需要精神心理的需要。友谊、安全感、归属感 、权利感、价值感等。 • 二、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逻 辑为行动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动标 准。正视非正式组织,分析利弊利用好。 • 三、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 关系。职工满足度高,士气高,生产效率就高。 重视职工精神需要。
(三)大规模交谈访问
• 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 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 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 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 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 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 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 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 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 幅提高。 • 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 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 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
梅奥教授
• 乔治.埃尔顿.梅奥 1880-1949,行为科学的奠基人 。美国管理学家,人群关系理论的创始人,美国 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一)照明试验
• 时间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 • 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 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 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 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 •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 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 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 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发现照明度的改变不是效率变化 的决定因素。存在着未被掌握的因素在起作用。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 ,失去了信心。 • 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 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

梅奥、霍桑试验与霍桑效应一、梅奥生平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 )出生于澳大利亚。

毕业于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大学,获该校逻辑学和哲学硕士学位。

曾任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教授。

后到苏格兰的爱丁堡从事医学研究,并成为一位精神病理学副研究员。

1923年接受洛克菲勒基金资助移居美国,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1926年进入哈佛大学任教直至1947年退休。

二、霍桑试验背景在上个世纪的一二十年代,受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许多管理者和管理学家都认为,在工作的物质环境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比如,工作场所的通风、温度、湿度、照明等等都会影响到工人工作的数量、质量和安全。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24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在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实验研究,以找出工作的物质环境与工人的劳动效率之间的精确关系。

这项一直持续到1932年的研究就是著名的“霍桑研究”或称“霍桑试验”。

梅奥在这项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是这项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也是这项研究之所以著名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霍桑试验过程1、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

2、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

3、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士气和劳动生产率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4、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霍桑工厂位于美国芝加哥西部的工业区中,有2万5千多名工人,是西方电器公司一家专门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生产和供应电信设备的企业。

2020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2020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管理学原理》2020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管理思想第一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二、填空1、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标志着人类系统的管理理论的诞生2、在管理理论创立与发展的早期,管理理论主要是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的:一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二是强调人的作用,注重对人的行为与人群关系的研究,而形成的()。

3、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组织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和()为目标。

4、古典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是以()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为重点,以()为中心;二是以()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以企业的()为研究重点,以()为中心。

5、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是()。

6、()亲身参与并指导了具有特殊意义的“霍桑实验”,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提出要重视管理中人的因素,从而创立了()。

三、简答1、简述古典理论产生的背景2、简述韦伯行政组织理论的管理思想3、简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四、论述1、试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贡献2、试述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管理科学2、行为科学3、系统管理理论4、权变理论5、企业再造二、填空1、进入50年代以后,管理理论出现了一种分散化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2、进入60年代后,管理理论的研究出现一种集中化的趋势,学者们先提出()理论,力求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后来又提出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的()理论3、管理科学的核心就是寻求()。

4、管理过程学派是在()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和西里尔·奥唐奈。

5、现代行为科学是在早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6、系统管理学说的基础是()7、卡斯特等人的系统管理学说,包括()、()和()三个方面8、非理性主义倾向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强调()9、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企业()的再造1、简述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背景2、简述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3、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观点4、简述经验学派的主要观点5、简述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6、简述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7、简述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8、简述系统论的主要思想9、简述非理性主义倾向的主要观点10、简述企业再造流程的过程第三节组织文化一、名词解释1、组织文化二、填空1、组织文化主要由()、()和()三层所构成2、组织文化的核心层是()3、()属于组织文化的中间层,具有将精神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的功能4、()是组织文化的表层,具有表达精神文化的功能,主要由()和()构成三、简答1、简述组织文化的功能2、简述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3、组织文化建设的阶段有哪些1、试述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梅奥和霍桑试验的案例

梅奥和霍桑试验的案例

知识学习与讲述(时间:35分钟)一、“霍桑试验”与梅奥。

梅奥(1880—1949),美国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1927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梅奥的代表作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他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成果,并阐述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从而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二、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工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梅奥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而且,还存在着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共同的感情而构成一个体系),他们有着自己的规范、感情和倾向,并且左右着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行为。

三、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行为科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赫兹伯格、麦格雷戈等。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重视人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

注重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2.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主张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要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

要改进工作设计,把员工满意于其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

3.员工自我控制,自主管理。

主张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和关系造成的紧张气氛,在组织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由命令服从变为支持帮助,由监督变为引导。

引导语: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讨论训练【步骤四】知识深化与技能训练(时间:30分钟)问:杨瑞与王经理应如何进行沟通?老师归纳: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管理者缺乏新员工导入机制理念而导致上下级沟通失败,最终使新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的案例。

从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三-人际关系学说分析

从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三-人际关系学说分析

它使成员对群体具有良好的向心力,为了维护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成员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诱惑。

梅奥由此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这项试验使研究者明确了“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工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共同生活、共同娱乐的集团成员,工人不仅受公司制度的制约,而且受自然产生的非正式群体的控制力的影响”。

①(三)人际关系学说分析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正式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1945年,梅奥又出版了《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

梅奥除了上述代表作以外,还有《组织中的人》、《管理和士气》、《工业文明政治问题》(1947年)等著作。

梅奥认为,“只有用有效的办法在现场进行试验之后,才能可靠地得出问题逻辑发挥和加以试验的诊断”②。

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和试验,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认识:首先,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18世纪下半叶,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首次将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定义为“经济人”。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继承了这一说法,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霍桑试验则证明,人是一个社会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

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

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把工人当成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部分,而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其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不仅是一个由各种生产要素构成的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由各类人员(包括经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构成的社会系统。

管理学判断题_大一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判断题_大一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判断题_大一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1.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方案。

方案改为决策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分在于,“非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规律为重要标准。

效率的规律为重要标准改为感情的规律为重要标准3.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由于他们的才智不同。

才智改为心智模式4.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由下属人员担当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改为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5.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猜测就是销售猜测。

销售猜测改为市场猜测6.根据猜测时间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猜测、中期猜测和长期猜测。

一般状况下,猜测时间范围的长短与猜测质量的凹凸成正比正比例改为反比例7.各级职务和岗位应当按等级来组织,每个下级应当接受上级的掌握和监督。

这就是韦伯的抱负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权等级。

对8.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也就是说,当组织规模肯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成正比改为成反比9.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对10.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必需时刻保持上下全都的组织来说,一般适合采纳分层掌握的方式。

“分层”改为“集中”1、惩处权力、嘉奖权力、法定权力是由组织规定和掌握的。

对2、在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中,物质层文化最终打算着精神层和制度层文化。

精神层打算制度层和物质层3、在公司组织内部,非正式沟通渠道与正式沟通渠道平行存在。

非正式沟通渠道是对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4、外部聘请比内部聘请的选择范围更大,所以总能够找到更优秀的人才。

外部聘请与内部聘请各有优缺点,应视详细状况打算实行哪种方法更利于获得优秀人才。

5、目标管理是以单纯“作业为中心”的管理。

管理学基础-期中测试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中测试及答案

期中测试注意:1.该试卷满分10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2.请认真阅读试题题目后进行作答,所有试题答案均需按照题目标号顺序写于答题纸上,并将答题纸按作答顺序标注页码3.测试开始半小时后方可交卷,否则将视为缺考处理4.交卷时学员只需将答题纸按顺序递交给监考教师,试卷部分由学员自行保留,如若试卷丢失概不补发一.单项选择(20*2)1.在计划工作的步骤中,计划决策的关键是( )。

A确定目标 B评价各种方案 C选择方案 D制订派生计划2.被称为一般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巴纳德3.提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的管理学家是( )。

A泰罗 B巴纳德 C孔茨 D法约尔4.群体行为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是( )。

A法约尔 B泰罗 C梅奥 D巴纳德5.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有( )。

A 5项B 6项C 10项D 14项6.计划的效率是指( )。

A踪制计划要快 B 计划的预期目标保证实现C 投入与产出比例高 D计划指标既先进又可行7.Y理论是建立在人性( )的假设之上的。

A恶 B 善 C 复杂 D 超越善恶8.要使目标能够对组织成员产生激励作用,一方面要使目标符合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求目标具有一定的( )。

A.全面性B.灵活性C.挑战性D.科学性9.历来管理的重心是关于组织目标与( )的关系问题。

A.个人目标B.长期目标C.中期目标D.短期目标10.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

这就是组织工作中的()原则。

A、责权利相结合B、分工协作C、目标任务11.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

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

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A、因人设职B、量才使用C、因才施教1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范文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范文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2掌握梅奥的“霍桑试验”及人群关系理论;3掌握西方管理心理学关于人性假说的主要观点;4正确评价西方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萌芽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其源头可追溯到西方管理学的形成和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

关于管理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在西方成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则公认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从其发展的历史及其内容来看,西方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形成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人群关系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

而管理心理学的萌芽时期主要在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一、泰勒及其同时代人的“科学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是公认的“科学管理之父”,他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篇章。

当代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都是在泰勒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泰勒认为,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工时和动作研究。

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把他们的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所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的总时间,据此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

(2)为了提高劳动率产生,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作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所谓经验工作法是指每个工人用什么方法操作,使用什么工具等,都由他根据自己的或师傅等人的经验来决定。

(7)实行“职能工长制”。

泰勒主张实行“职能管理”,即将管理的工作予以细分,使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精神需要——被关注 资料:精神需要——被关注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的。一次他来到 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 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 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 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 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 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 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 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科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 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 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 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 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 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 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这和霍桑效 应是异曲同工的,只不过前者是发现于教育界,后者产生在工业化车 间。
三、霍桑试验
1924年到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的以 1924年到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的以 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美国芝加哥郊区的 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研究。以此 得名。 霍桑工厂当时具有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 度和养老制度等福利保障,但工人们仍然有很强 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解开这个疑惑、探 究原因。 试验历时8 试验历时8年,分为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 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对接线板 接线工作室研究。
(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
为有效地控制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研究 人员单独分出一组工人在单独一间工作室 内工作,安排观察员加入这个小组,负责 观察室内发生的一切。研究人员事先告诉 工人:这项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产量, 而是为了寻找最适合的工作环境。要求工 人一切工作按平时状态进行。
试验过程中,研究小组改善了工作条件(休息 时间、午餐茶点、缩短工作时间、五天制、团 体计件等);允许工人自由交谈、观察人员态 度和蔼、平易近人;与这些改变相伴而来的是 产量的增加,可是当这些措施实行一年半后, 即使取消了工作条件(休息时间、午餐茶点等) 产量也仍然能维持在高水平上。 究竟是什么原因提高或维持了高水平的生产效 率呢?研究人员平排出了5 率呢?研究人员平排出了5种假设。 (1)材料供应情况和工作方法 (2)休息时间、减少工作天数减轻疲劳 (3)改善了工作时间缓和工作的单调性 (4)产量增加能带来奖金增加 (5)改善了监督和指导方式,对待工人态度 有所改善。 试验验证,前四项假设被推翻。
二、人群关系理论产生背景
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局限性(科学管理与传统管 理相比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也存在不足,评析科 学管理理论主要内容和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时代环境变化,古典管理理 论和方法对提高工人绩效方面呈现乏力势头。 背景分析:经济人理论、民主意识、职工素质等 方面分析 对人的因素的研究成为改善管理的迫切任务:人 群关系理论——应运而生。 群关系理论——应运而生。
(三)大规模交谈访问
试图通过交谈访问寻找工人自身认为影响 效率的因素,事先设计问答的内容有诸如 关于工作本身、工作条件环境、监工及公 司使他们烦恼的事等。 结果发现设计问答得来的内容不是研究所 需的材料,而征询、访问、交流本身使得 工人自由交谈大大发泄了心中闷气,意见 被倾听被重视,导致效率提升
(四)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资料: 资料:梅奥的言论
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 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 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 效应” 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 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 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 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 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 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 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 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 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 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梅奥教授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 Mayo) (1880—1949),行为科学的奠基人。美国管 (1880—1949),行为科学的奠基人。美国管 理学家,原籍澳大利亚,人群关系理论的 创始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梅奥
(一)照明试验
第二章
管理思想发展史 第四节
霍桑试验与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主讲人: 主讲人:李照作
一、一些有趣的现象
安慰剂效应(Placebo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 霍桑效应(Hawthorne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 ) 人的精神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被关注与心理暗示。 ——被关注与心理暗示。

五、对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评价
理论贡献。克服了古典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引发了管理的变 革,为管理思想开辟了新领域。导致了管 理措施的改进(六个方面) 局限性。(1 局限性。(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过多强调感情的作用。(3)过分否定 )过多强调感情的作用。(3 经济报酬。
管理学之父:泰勒 管理学之父: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年生于美国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1856年生于美国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科 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 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 理之父” 理之父”。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深深地扎 根在一系列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 一门真正的科学。当代许多重要的管理理 论都是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 继承和发展。
泰勒
特别致谢
1、郑州大学 2、公共管理学院 3、人力资源管理系 4、行政管理学系 5、感谢我院领导老师同学们 6、感谢今天在座各位的辛苦 7、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8、 再见!
研究人员在工人中组建两个小组:试验组和控制 组。试验组的照明情况(物理物理环境因素)不 断调整变化;控制组照明度保持不变。 结果,当试验组照明度增加时,产量如预期所料 开始增加;控制组照明度不变产量也在增加。 当工人要求更换灯泡时,即使更换了一个同样亮 度的灯泡,产量仍然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照明度的改变不是效率变化的决 定因素。存在着未被掌握的因素在起作用,试验 继续
研究小组持续观察他们的生产效率和行为 大6个月之久,结果发现: (1)大部分人故意自行限制产量 (2)工人对不同层次的上级所持态度不一 (3)成员中存在小圈子和小派系
四、梅奥对霍桑试验的分析及其人 群关系理论主要内容
一、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一、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物质、 经济因素不是决定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们 还需要精神心理的需要。友谊、安全感、归属感、 权力感、价值感等。 二、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以效率逻 辑为行动标准,非正式组织是以感情逻辑为行动 标准。正视非正式组织。分析利弊利用好。 三、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 关系。职工的满足度高,士气高,生产率就高。 重视职工精神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