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谈家风

〈公文写作〉

领导干部谈家风

作者:枣娃娃

我们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交往中,经常会言必谈“家风”两个字。古有潘岳作《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今有习近平主席“学父亲的俭朴生活”作为榜样,家风,无论是于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发挥着具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家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大家口中经常会提到的“门风”。

一家之风,立于自身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又是组成这个基本细胞的有机单元。家风的形成和树立,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守”。

“家风”一般都是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家庭作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每个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每个成员,又能促使每个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一家之风,要能立住,就需要家庭成员之间首先能够做到一个“守”字。守规、守则、守本分,守信、守义、守道德。

守住了这一家之风,长此以往,就如同一个人有气质、

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便形成了一个家庭的文化,这就是家风。

一族之风,传于大人

“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一家之风,立于个人,但一族之风,传于君子,多是有德行大义的,能够作为家族典范的人。司马光著《家范》,就是家族内优秀成员诞生而改变族约的例子。司马光其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其父司马池官拜兵部侍郎、天章阁侍制(天章阁属于翰林学士院,侍制是皇帝的藏书阁顾问。),这样世代簪缨的诗书之家,定有家规、家训。司马光成为司马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后,撰写《家范》,系统地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个人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至此,《家范》中的思想便成为了司马氏的家风。

当然,许多家风、家训并不会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区分得非常清楚,因为简单明确的表达更利于流传。这种简单明确还体现在对典籍的高度概括上,往往几个字就浓缩了一个思想或一种道理;同时又必须是接地气的表达,因为家族中

文化程度不同,若写得艰深拗口,则不易流传。

一国之风,成于大家

对于整个社会,国家,我们也经常会提到“社会风气”,这便是国民对于“一国之风”的基础认知了吧。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5年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就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成国,一瓦顶乃家。总书记的讲话阐释了家与国的关系。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重要软实力,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璀璨不绝的基本基因。

二〇一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