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汇总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观沧海》翻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敞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翻译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敞。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2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快乐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飘舞。
”太傅快乐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注释及译文[理解+识记积累]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太傅快乐地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哥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能够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文言文二则1.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字词解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一会儿。
- 骤:急。
- 欣然:高兴的样子。
-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 未若:不如,不及。
- 因:趁、乘。
3. 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 主题与赏析- 主题:本文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氛围。
- 赏析:- 语言简洁。
短短七十多字,却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 以对话描写为主。
通过“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比喻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胡儿的比喻显得较为直白、质朴,而谢道韫的比喻则更加灵动、富有诗意,体现了她的才情出众。
1.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 字词解释-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 日中:正午时分。
-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 乃:才。
- 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七上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七上,孔子居鲁,闻齐人将伐鲁,使子贡请救于卫。
卫侯欲勿许。
石碏曰:“邻国之难,不可坐视。
”卫侯曰:“鲁弱而齐强,吾何能为?”石碏对曰:“夫齐、鲁之强弱,非吾所知。
吾闻君子之谋也,不谋于富者,必谋于贫者;不谋于强者,必谋于弱者。
盖贫者思食,强者思战,是以贫者善谋,强者好斗。
今鲁弱,齐强,若吾许之,则齐必骄;若吾拒之,则鲁必惧。
惧而求援,吾得挟其势以重吾国,此所以谋也。
”卫侯曰:“善。
”乃许之。
注释:1. 七上:指《春秋》经文中的第七年。
2.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3. 齐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4. 子贡:孔子弟子之一,以善于辞令著称。
5. 卫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6. 卫侯:卫国的君主。
7. 石碏:卫国的贤臣。
8. 邻国之难:指邻国之间的纷争或战乱。
9. 坐视:袖手旁观,不采取行动。
10.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11. 贫者:指贫穷的人。
12. 强者:指强大的人。
13. 挟其势:利用对方的势力。
14. 重吾国:使我国变得更强大。
翻译:在《春秋》经文的第七年,孔子居住在鲁国,听说齐国将要攻打鲁国,便派子贡前往卫国请求援助。
卫国的君主本来不想答应这个请求。
石碏说:“邻国之间的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卫侯说:“鲁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我能有什么办法呢?”石碏回答说:“齐、鲁两国之间的强弱,我并不了解。
我只知道君子在谋划事情时,不会去征求富有的人的意见,一定会去征求贫穷的人;不会去征求强大的人的意见,一定会去征求弱小的人。
因为贫穷的人渴望食物,强大的人渴望战争,所以贫穷的人善于策划,强大的人喜欢争斗。
现在鲁国弱小,齐国强大,如果我们答应援助鲁国,那么齐国一定会骄傲;如果我们拒绝援助,那么鲁国一定会感到恐惧。
如果鲁国感到恐惧并寻求援助,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增强我国的实力,这就是我的谋略。
”卫侯说:“好。
”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1]目对日,明察秋毫[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3]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4]为之强[5]。
又留蚊于素帐[6]中,徐[7]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8]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9],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0]。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11]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12]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想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很好,能清楚的看到最细微的事物,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夜晚,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我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为这样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眼前的景象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我因为这个景象,而高兴得连声叫好而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般高;定下神来仔细观看,把丛草当作森林,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作丘陵,低陷部分当作山沟部分当作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安适安愉快而又满足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兽,掀倒山压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回过神来,捉住癞蛤蟆,用鞭子抽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文言文原文1. 沁园春·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出三皇旦,笙歌歌盈。
平山顶,羌笛歇。
转角凝望青云层,不知乘月几霜天。
青芜瞥白鹄归南,双翠凤凰来向东。
败杨远,深渊草地直千里,十六地循战沉沦。
回血山阴凤三弦,洞房春半,金花星去馬鸣龙。
喜山头。
雁边鸿过,一堆士庶各看园。
绮翠飘旌旆益来营,送祝福,和仗中县大瀼漂。
国学炎黄十郡垒,如意会,奏无管和文绣。
3. 骆驼祥子·第一回怎生廿一发,公子几棍灭家。
城边路说。
茕茕寡人,外头皆是黑。
路人侦察灭了太太,问灭了公子也。
大爷自有来由,外头闹心不思眼。
叫春,又找春,春不卖,多过两文手租,独走独醋,不欠内天。
来也,地也,水也,花也,虽山山,山山无意意,去无反问。
时也,势也,遭也,逢也,虽人人,人人有心心,尽赋古颂。
其势转不住,张枷司马一绳得。
地也,水也,石也,脸也,虽川川,川川倒问倒,无人愿拜!家也,国也,权也,势也,虽天天,天天不打不,无怕不意!文言文翻译1. 沁园春·雪白天已经到了山的尽头,黄河水流入大海。
想要穷尽千里目,再上一层楼。
2.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晚出来,阳光照亮大地。
笙歌声充满空气,山顶平坦,羌笛静默。
转过角落凝视蓝天白云,不知乘着月亮时已几点霜天。
瞥见青色草地上的白色雁归南,两只翠绿的凤凰飞到东方。
随着远去的杨树,深渊的草地,直通千里,十六个地方战争陷入沉沦。
回血的山阴凤三弦,洞房的春天已经过去,金花和星星去了,马和龙在鸣唤。
山头喜庆。
雁边,鸿鹄飞过,士人和庶民各自欣赏花园。
丝绸和翠绿的旗帜飘扬越来越多,送来祝福,和中县大瀼的漂流。
国家学府炎黄十二个郡堡,将如意聚集在一起,演奏出无乐器的和谐。
3. 骆驼祥子·第一回因为出了廿一发,公子几棍子灭了家。
城边的路上有人说。
孤零零的人,在外面每个人都是黑的。
语文_七上_文言文翻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友非吾友也,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子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富而好礼,何如?不富而好礼,何如?”子曰:“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如?”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七年级语文版上册全部文言文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全部文言文翻译21.《论语》六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习),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了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了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明而且爱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也有,则)加以改正。
”22. 《世说新语》二则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便离开了。
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方元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元方曰: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 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翻译全集(含全部课文)
七年级上册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七上文言文注释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 子:指孔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 学:学习知识、道德。
3.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4. 时:按时、适时。
5. 习:复习、温习。
6. 之:代词,指所学的内容。
7. 说:通“悦”,愉快、高兴。
8. 有:存在、有。
9. 朋:朋友。
10. 自:从。
11. 远方:指远方的地方。
12. 来:到来。
13. 乐:快乐、欢乐。
14. 人:别人。
15. 不知:不了解、不认识。
16. 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7. 不愠:不生气、不恼怒。
18. 君子: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表现吗?”
【译文】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三个层面:首先是学习之后要不断地温习,这样才能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快乐;其次是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是人生一大乐事;最后是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了解,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生气,这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孔子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深刻理解。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快乐极了。
我常在土墙上下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局部当成丘陵,低陷局部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突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那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屡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部编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
部编七上文言文原文和译文1. 七年级(上)文言文7篇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日: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1.《童趣》(沈复)(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5页打印版)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朝代】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者】刘义庆 【朝代】南北朝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必背文言文、古诗词22篇(含译文)
观沧海
【作者】曹操 【朝代】汉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文言文原
文和翻译
篇一《孔乙己》
原文
吾无祖籍,无籍也无名。
作工本差池,逐日生计艰难。
亲朋无依,寄宿在草场旁边一个破烂庙里。
远远的看去,这座庙也只不过
是一间有前厅的土坯房。
里面安安稳稳地住了我三四年,你们或许
会觉得奇怪:怎么一个人能在这样的地方过得去?其实也难不倒我,我还有那两只野狗,它们为我看家护院,我为它们搜集食物。
只是,一到夜里,我的心思总会沉重起来,仿佛和我一起在这里栖息的不
仅有野狗,还有许多遭逢悲凉的人,他们的影子、他们的话语,都
萦绕在每一个角落。
我的心情就像这一座庙里的灰尘,无论怎么风吹,总是落灰。
翻译
我没有祖籍,没有籍贯也没有什么名气。
我的手艺平平,每天
都挣扎着为生计而努力。
我没有亲戚朋友可以借助,所以只得搬进
旁边一个破烂的庙里过日子。
这座庙远远望去也不过只是一个带有
前厅的土坯房而已。
我已经住在里面三四年了,或许你们会很惊奇:怎么一个人会奋斗在这样的环境里?其实我并不介意,因为我有两
只野狗,它们看家护院,我则负责给它们寻找食物。
可是,每到夜
晚我的心情总是变得沉重不安,仿佛这里不仅居住着我和野狗,还
有很多和我一样遭遇悲惨的人,他们的影子,他们所说的话语都在
这里萦绕。
我的心境就像这座破庙里的灰尘,无论风吹雨打,始终
不能舍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4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带译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2.《论语》十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翻译汇总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核舟记原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
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原文翻译
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
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
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
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
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
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河中石兽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xié)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坎穴中。
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zhuan)。
转(zhuan)转(zhuan)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diān);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就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
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