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练习课《100以内的加减法》听课评课稿
练习课《100以内的加减法》听课评课稿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同时也因为所涉及到的计算内容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本节课安排了练习课重点加强学生的练习,整堂课张莉老师的把握能力还是挺好的,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教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亮点:
1.教学语言。
杨老师的教学语言丰富而不累赘,总的来说恰到好处,不拖泥带水,也不节省语言。
最主要的是杨老师的普通话是我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学习的,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也能够把每个环节听得很清楚。
2.教学过程紧凑而丰富。
杨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楚,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的个人练习,一堂课30分钟下来,她总是能分出分出很多时间让学生练习;知识点的讲解也很切合网课多学生的要求,
个人建议:
1.课堂时间分配。
第一题占了整堂课时间的1/3,后面5-6题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2/3,时间分配不尽合理,所以后面几道题显得比较仓促,学生参与度较低。
2.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评价。
尤其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应该及时鼓励,而不是没有评价,这里应该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连加-练习课》评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连加练习课》评课稿
一、上出了练习课的特点
1、练习的内容精,设点少。
由于学生是农村小学生,上节课的计算还没有过关,因此这节课定位为承接性练习课,即巩固三位数连加的竖式计算,同时运用三位数连加的知识解决问题。
2、练习层次分明,环节清晰。
口算(连加)、提高口算能力——竖式计算、梳理竖式计算方法——判断对错、运用竖式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全课总结。
在“竖式计算”这个环节,学生独立做后汇报做题的过程,最后小结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判断改错”这个环节设计很有针对性,都是学生上节课出现的问题。
学生独立做后汇报,汇报的学生先说错因再说怎么改错,同时板演。
这些环节,3C的程序性知识体现十分充分,也非常地落实。
二、值得思考的方面
解决问题的第二小题难度不大,但是教师却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先理解题意勾画重点词,然后独立完成,最后汇报。
这个过程花的时间较多,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独立的思考,可改为独立做后汇报。
这样就会节约几分钟时间。
把这个节约的时间用来完成预设的创新题“简算”,就会达到与口算题前后呼应,更具有深度的效果。
五年级上数学评课稿小数除法练习课_人教新课标
《小数除法练习课》评课稿【评《小数除法练习课》】5月20日,在数学骨干班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周俊琳老师执教的《小数除法练习课》,使我深受启发。
周老师的淡定、沉着、大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首先,上这节练习课的目的在哪里?那一定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周老师通过课前测试题的反馈,使学生认识到,大家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学习小数的除法,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
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而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这一点足见周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二,计算练习课如果依赖于单纯的练习、评价,只会让已经会做的学生徒增厌烦,让还不会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失败的滋味,也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周老师特别注重计算方法与策略的梳理。
在教学的过程中,她不断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让学生叙述计算的方法。
而且,周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寻找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了很多的困惑。
这是周老师对学生的充分的信任与尊重,更是源于周老师对自身驾驭课堂能力的那份自信。
第三,记得学校里一位老师这样说过: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策略,比策略更重要的是反思。
因为,只有通过反思,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在这节课中,周老师就特别注重让学生去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探究。
比如,当学生计算中出了错时,老师没有立即进行纠正,而是反问学生:“遇到了错题,你会怎么办?”学生们在交流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策略。
这样,学生不仅完善了认知结构,更发展了智慧,提高了能力。
第四,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的一个总结过程,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十分注重对每一个知识的归纳小结。
梳理出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周老师牢牢抓住商不变的规律,突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难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周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填空的方法进行小结,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与掌握,更沟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评课稿
让练习更有“深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评课稿这学期的教研课采取自己定课按时刻的方式,教师们更多地选择了新讲课,新讲课更多地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讨学习,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更好地释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地进程中,一步步冲破难点,一步步地巩固学习重点……每一名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九字原那么”。
而在这十多节教研课中,夏芬教师选择了一堂练习课,而且是一节很有“难度”的课,整堂课围绕着“化归思想”的渗透,旨在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此一节“深度”的练习课,尽管最终呈现的课堂成效并非如人意,可是如此的一堂练习课,却让我有更多的试探。
接下来,我从课堂设计及教学成效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方式。
所谓的化归思想,确实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纳某种手腕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将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将难解的问题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化为已解决的问题。
在本节练习课,夏教师以“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知识点为抓手,以一组练习题从易到难,一步步地深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但进一步地把握“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那个知识点,而且灵活地运用那个知识点,巧妙地通过等积变换,变复杂难解的题为简单,从而更好地渗透“化归思想”。
一、有序设计,循序而教,增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级提升“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关于这一结论,学生都把握,可是在具体的解题进程中运用“等积变形”进行转化的意识与能力却很缺乏,本节练习课的目的很明确,确实是要培育学生的这种转化意识,那如何通过学习材料的有序设计,增进教与学的层级推动,最终增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级提升呢?在本堂课中,夏教师安排了四个练习题,专门好地表现了有序性。
活动一:感受并明白得“等底等高、面积不变”规律。
活动二:体验“未知转化为已知”。
活动三:体验“复杂转化为简单”。
活动四:体验“多策略解决问题”如此4个有层次的练习设计,层层推动,让学生的思维慢慢提升,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练习课评课稿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
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
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
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练习课评课稿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练习课》评课稿鳌头镇第二中心小学李剑辉在第六周,四年级数学科按照学校的要求在教师中开展人人上一节优质课活动。
我科组有4位数学教师都拿出自己的好课来研讨学习。
我对于同行们精彩的课堂展示,表示热烈的赞同,我本人也收获良多。
下面我张小东老师的课作简单的评点,如有不实或不对的地方,还请其本人和有听其课的老师批评指证。
1、教师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3.注重归纳小结,通过练习指导,使不同学生享受到成功。
4、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有所用。
5、教师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6、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有各自的侧重训练点,练习的设计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练促忆环节的练习,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定律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以练促深环节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练习设计体现多样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充分发挥,充分交流。
使学生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8、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题以及多向思维的材料,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013年3月6日。
小学数学评课稿(12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2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今天听了汪蕾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
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
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
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
,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
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
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2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下午好!本次联片教研活动在仁河中心校的精心组织和四位承担公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组长学校的统一安排,我就四位老师的公开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指正。
小学数学评课稿12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12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1王老师的这节练习课内容设计非常丰富,题型形式多式多样都紧扣本单元的重难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数学生活化练习课对学生来说数学味太浓,但王老师以我们学校庆祝六一游园活动情境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先写出今年六一用两中不同格式表示年月日,到最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餐厅营业时间多长和妈妈出差几天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练习层次性本节练习课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并且又有针对性,每题练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以及知识上的补充,如计算经过的天数和周年,方法上有相似又有不同,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比一比,对知识的一种延伸。
三、学习方式单一整节课几乎采用个人独立思考方式,虽然学生独立思考空间很多,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淡化了与同伴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应在其中找到这些学习方式整合的一个平衡点。
四、优化教学设计一节课知识点很多,没办法做到每个点都落实,我们要有选择性地选几个点。
王老师一开始用今年六一儿童节引入,是否将这个情景把所有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学得有趣,教师引得轻松。
总之,行走在练习课这条路上,我们的思考不断,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2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公开课评课稿格式
《小数加减法练习课》公开课评课稿
今天听了潘老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一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感受:
一、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这节练习课的练习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的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适时的引导有利于重难点的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了这种及时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和突破了难点。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时,通过学生独立练习,老师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通过改错我们应该提醒同学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小数计算的重要方法。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服务者,引导者,让学生去讨论、小结。
而不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听。
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小结提高,生活情境题适时引
导,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思考,小组讨论解决,学生始终是处在探究的地位,学生得到了真正的锻炼。
四、教师的基本功还有待提高。
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口水话比较多,过渡语的衔接有的地方不够自然,教师的课件水平还有待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7篇
小学数学教学评课稿7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评课稿篇一本节课,费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 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 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小数点移动练习课 评课稿
《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练习》评课稿马屿镇曹村小学孙东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听到了四节精彩的数学课,感受颇深。
下面我就来讲讲第一节黄蓓蕾老师的《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练习课。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上公开课,你会选择什么课型?我想,大多数的老师,可能会把练习课放在最后一位吧。
练习课一直以来总是给人以单调、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之感而不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
而今天黄老师选择一堂练习课作为公开课,对此我非常钦佩她的勇气。
黄老师的课,语言亲切又有激情,教态自然亲和,整节课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练习有层次。
黄老师犹如这小数点的跳动一般,在各环节的引领调控之下,整节课都牵动着所有学生的心、听课老师的心,使学生的学习劲头高涨,非常活跃。
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整合黄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小数点的移动这个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黄老师先是在课件中出示计数器中拨了一颗珠子,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几,紧接着出现小数点,再让学生说说它是几。
我们都知道,小数的大小变化与小数点位置息息相关,小数点的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一教学重点,黄老师并没有用抽象的数字进行讲解,而是在课件中用非常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小数点向左跳动,向右跳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演示之后,黄老师适时提问与追问:“现在是多少?现在这个1在什么位上,表示多少?移动了几位?它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算式表示吗”,进而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小数的扩大和缩小。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生动又有趣,易于学生接受数学,感受数学,黄老师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对知识进行了回顾复习,提高了不少。
2、时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练习课并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若是让学生一味地埋头苦作,气氛沉闷,这样的练习课老师也上得如同嚼蜡。
从课始的计数器引入,到练习环节,黄老师时刻调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促进上课的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果。
《小数除法练习课》评课稿
《小数除法练习课》评课稿《小数除法练习课》评课稿在龙三小,我们进行了又一次骨干培训,观摩了周俊琳老师的一节小数除法练习课,现就本节课做如下点评:一、课堂“真实”,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在数学课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由此可见,数学这门学科不仅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要求也很高,很多学生的反应很快,能很快给出正确答案,但是却说不清楚为什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为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所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是借班上课,又是陌生的环境,在课前交流时,老师问了学生几个问题:在这里上课有什么感觉?(有点紧张)教室大该怎么办?(大声的回答问题)向身边的老师介绍自己吧!这几个问题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使学生“敢说”。
对于声音小的学生,老师一再鼓励大声回答问题,使学生养成大胆发言——敢说的好习惯。
2、重视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
本堂课是计算练习课,重在说算理和算法。
这堂课在说算理和算法上花了很大的功夫。
口算过程中,出现了3道乘10、100、1000的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再现了“小数点搬家”的相关知识,为这节课的小数除法练习打下基础。
1.2÷和14÷这两道题做后,老师也让学生说算法,再现了“商不变的规律”,算理和算法相结合,这也是本堂课的重点。
当做完4个竖式计算后,通过多种形式说算法,个人说,小组说,诵读说,黑板前说,说错因。
二、教学思想“新”1、计算练习课融入“统计”。
本课运用了两次统计,一次在课前,展示出前测得统计结果,让学生说统计情况,形成本节练习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一今天,听了《分类与整理》一课,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语气和蔼,有足够的耐心启发学生,符合低段教师教学的要求。
2、开课教师设计的热身训练为学生铺设了很好地台阶,很自然的渗透了分类整理的作用,让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整节课教师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如:板演这个环节中把书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在练习题设计中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扑克牌的分类,教室里的人可怎样分类。
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4、注重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如强调一一对应,在统计图下写出对应的颜色或画出相对应的图等。
建议:教师的提示语应该置前: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会比学生已活动开始后效果好。
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二组合和排列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组合的知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课的资料比二年级更系统、更全面。
庄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增长点(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有序搭配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庄教师经过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等方式,很好的落实了这一重点。
另外教材里仅仅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一样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
并没有出现2×3这样的乘法算式,而今日的课堂中出现了,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后,学生能意识到有序搭配,在这个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几轮磨课下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个乘法算式还是能能够理解的,优生更倾向于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计算练习课评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整理和复习》评课稿《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教学的重点内容。
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能灵活运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而且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时在黑板上板书出各定律和性质并用字母表示公式,使本章学过的内容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并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能力。
整节课主要分为两大板块:1、通过几道计算题的练习,让学生回忆运算定律,采用框架式板书,对整个单元做一个系统性的归纳与总结。
2、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全方面的习题巩固。
包括基础题型、经典例题、错例分析。
一、加强基础练习本节课翁老师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通过各种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在练习中翁老师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
在交流过程中他还要求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二、注重经典例题分析在练习中翁老师出示了很多学生容易搞混、出错的一些经典例题提高学生对运算定律与性质的灵活运用能力。
如出示102×99 、 12×125针对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题型,进行重点讲解,并注重解法多样化。
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得出102×99可以把102拆成100+2再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把99拆成100-1;还可以拆成102×100-102再计算。
三、错例分析提高计算正确率在简便计算中学生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治病又防病的目的。
课堂上翁老师出示12×125,拆成4×8×125,让学生辨析,学生明白了如果将12拆成4×8就改变了原数的大小,应该拆成4+8,然后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篇二:简算评课稿复习课就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一次梳理,通过回忆与看书,搜集与本单元相关的内容,有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很快会出现,而有的知识可能被遗忘。
小学数学评课稿5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5篇小学数学评课稿1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雷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引领又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
教学中雷老师不断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中体会、领悟单位1,共同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就是单位1;之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教师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雷老师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雷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了分数,有效推动了学生知识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
在课堂中,雷老师还很注重数学史学知识的渗透,让学生知道这个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经过一定时期慢慢形成的。
通过适当的习题,引导学生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理解。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7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选7篇小学数学评课稿篇一第一次听吴教师的课,用六个字总结,那就是沉稳、扎实、高效。
下头我就对这节课亮点与不足,发表一些自我的看法。
如有不到之处,还请见谅!亮点:1、习惯养成有成效。
也许是出于一个班主任的。
敏感,从孩子们一进到阶梯教室,我就开始观察他们,虽然刚刚深入三年级,但孩子们安静、有序。
坐到座位上后,整理好自我的学具。
然后开始进行成语接龙,经了解,这是双港小学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孩子们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添砖加瓦。
在学生单独完成小卷的时候,教师不忘提醒一句写字姿势,全班的姿势很标准,我想这应当是平时训练的结果,靠一时的装是装不来的。
孩子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吴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是很用心的。
2、学生有必须的数学素养上课伊始,教师针对粉花和黄花提问:你们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它们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学生的回答有:粉花比黄花少2朵;黄花比粉花多两朵;粉花和黄花一共有6朵;黄花的朵数是粉花的2倍。
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能用完成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思路,可见教师在平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也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
3、在设计上研究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对于谁是谁的几倍,不是一个难理解的知识,可是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就会找不准一倍数和几倍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引导”的方式,指名回答,帮忙指正,学生一个比一个说的好,再经过同桌互练,直到大家都能掌握。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当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教师再带领学生总结方法,吸取精髓。
4、练习层层递进有层次。
这堂课中的练习很多,充分体现出了精讲多练,并且从基础到提高,顾忌到了每个层次的学生。
不足:教师的教态得体大方,可是我感觉这堂课缺乏活力,虽然我们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不像语文那样富有感情,不像英语那样富有活力,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气氛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能够增加一些爬山式或闯关式再或者竞赛式的方式到练习环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的方式再多样一些,那么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6篇)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1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精选16篇)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篇1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节课一改以往传统复习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复习教学改革的新路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教学本节课时,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活泼,更贴进学生的实际。
比如:课本上是传统的相遇问题,而这节课出示的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情景:发生在本校校长和教课教师之间的求两校距离的问题。
例题的结构没变,但是呈现形式却是鲜活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求“两校之间的距离”。
这样的设计更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渴望。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六、一儿童节是每个学生都瞩目的节日。
接受来自于陌生人的祝福和了解别人为这个节日所准备的活动,更是学生乐于倾听的,更有兴趣的事情。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六、一”儿童节这个话题,创设出了一个个鲜明的现实情景,使学生学习的材料变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利用这个话题引出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再让学生解决在这个话题里情景里产生的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复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使学生得到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愉悦,体验到了用数学的快乐。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应用题复习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注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本节课的复习教学,第一题让学生口头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两个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梳理两种算法的解题思路;第二题着重复习,先让学生做出这道题,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得出算术方法与方程法的联系与区别:都是使用同一个数量关系式,不同的是算术方法需要把数量关系式变形,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而方程则是直接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一种顺向思维的方式。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种方程的解答过程,让学生得出方程与方程在解答上的联系,方程与算术法在思路上的一致性。
而第三题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做,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用学习第二题的方法的去主动复习整理。
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一议,想一想,去争辩,去探索。
像这样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愿意去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使有限的课堂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4、评价方式多样,并且来自于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新课标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性评价为主的同时,多次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
如:学生说等量关系后,全班学生一起判断对错;两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后,全班评,那个学生(说得比较复杂的)自已评;当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请学生批改。
尽管投入的时间并不多,但能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来自学生群体的评价。
加上教师非常亲切的话语和积极的鼓励,课堂成了十分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课堂教学也成了有血有肉的师生之间的心知交往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从而也在评价他人和被他人肯定的教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篇二:数学复习课评课数学复习课评课本周三上午,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数学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总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特别是孟老师的《乘法口诀》和朱老师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课堂,真是有效复习的典范,让我们受益匪浅。
一、提供思维空间,激活分散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小学数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以便能由此出发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间的关联。
孟老师的喜欢怎样背乘法口诀,朱老师的关于周长问题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回忆、提取相关内容,加深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交流。
从而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的知识点的目的。
二、突出沟通整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并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
三、重视实际应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复习中光讲不练,难以取得复习的效果。
只有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才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孟老师的课在练习设计上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重视数学知识的练习,更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朱老师的课件出示习题新颖,实用。
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互相结合,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总之,两节课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课堂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篇三: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
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
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
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
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
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
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
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
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
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
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
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
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