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一、教材分析1. 版本信息: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2. 教材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计算机编程等。
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了解网络应用,培养基本的编程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学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培养基本的编程思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和编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信息安全的意识。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开关机。
键盘和鼠标的使用。
桌面和窗口的基本操作。
2. 操作系统: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系统设置和维护。
3. 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使用。
表格处理软件Excel的基本使用。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
四、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度等。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任务的质量、创新性等。
3. 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文档、实践操作指导文档等。
3. 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网络设施等。
七、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的计算机教室,每台计算机配置齐全,网络畅通。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以及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全书介绍了计算机的基础只适合基本操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循序渐进的人去为导引,每课都配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例和素材,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掌握信息技术,提高动手能力。
本教材强调积极向上的思想性,重视客观严谨的科学性,依据学科和知识的系统性,突出求实创新的实践性,明确各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
二、学情分析: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开的学科,学生开始学习时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对此学科非常的感兴趣,好奇心很强。
有极少数同学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非常陌生,有畏惧感,不敢尝试。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自己它浓缩的而学习机会,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获得发展。
三、教学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主要的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外部组成,熟悉鼠标和键盘的操作。
2、通过画图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画图工具,绘画出完整的图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4、知道应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四、重点难点1、学会利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完成电子作文、名片、表格等的制作。
2、通过web邮箱的申请、使用,培养学生网络学习活动的意识、习惯。
3、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学习应用Word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制作一份完整的电脑小报。
4、让学生运用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等知识来研究身边存在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
3.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4. 学会使用办公软件进行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1 计算机的定义1.2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2. 操作系统的使用2.1 操作系统的概念2.2 操作系统的功能2.3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3.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1 硬件的概念和分类3.2 软件的概念和分类3.3 硬件和软件的关系4. 办公软件的使用4.1 办公软件的概念和分类4.2 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4.3 常用办公软件介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办公软件的使用2.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的分类和功能软件的分类和关系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演示法:展示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办公软件的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硬件和软件的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环境:计算机教室,每台计算机都安装有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
2. 教学材料:教案、PPT、演示文稿、练习题。
3. 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件。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5. 计算机网络基础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5.2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使用5.3 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6. 数字媒体及应用6.1 数字媒体的概念和分类6.2 数字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6.3 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七、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互联网的使用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数字媒体的概念、分类和处理技术数字媒体的应用领域6.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和工作原理数字媒体的编码和压缩技术数字媒体的创作和编辑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互联网的使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必修一: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201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理论依据为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认知结构。
4.课后线上互动:利用网络平台,学生发表学习心得、提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回复,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展示一组图片,包括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事物,并提问:“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物,你们知道它们背后的原理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我会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信息技术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组成、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互动。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及重难点教材分析
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教材之一。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相关知识,并帮助学
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该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计算机基本知识:教材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
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2. 文字处理:教材详细介绍了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3. 图片处理:教材介绍了图片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图片进行编辑、裁剪和调整。
4. 网络基础知识:教材讲解了网络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使用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和安全问题。
重难点分析
在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一些重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教学:
1. 计算机操作: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学生,让他们熟练掌握如何打开和关闭计算机,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2. 图片处理:图片处理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技能,学生需要学会使用图片处理软件进行编辑、裁剪和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巧。
4. 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
通过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以上是对四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及重难点的简要介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讨摘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个人的体会和思考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环节;无纸化考试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4-0000-02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教育,旨在以专业应用为目的,突出计算机应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深刻认识三个现状老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但在现实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呈现三大问题。
这三大问题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学所普遍存在的: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课堂成了教师利用语言、网络加多媒体形象进行表演的舞台,从而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是“以课堂为中心”,较少安排提高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很难发挥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优势,从而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以教材为中心”,课堂仅仅是重复课本内容,没有有效课堂观念,不利于满足学生获取多样化、复合化的知识的需求。
这三大问题是导致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搞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深刻认识并有效解决这三大问题。
2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
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对整个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信息安全、常用的办公软件等。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
(2)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学习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2)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如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
2.2 常用的办公软件(1)学习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文本、编辑、排版等。
(2)学习Excel的基本使用,如输入数据、公式计算、图表制作等。
(3)学习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如创建演示文稿、编辑幻灯片、动画设置等。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知识。
3.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3.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环境4.1 硬件环境: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4.2 软件环境:安装有相应教学软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5.2 期中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
5.3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六、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6.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6.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学会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2.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3. 计算机的软件组成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对信息技术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的定义、信息技术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2.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
3.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启动计算机,让学生熟悉操作系统的启动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操作系统进行基本操作,如打开文件、保存文件、关闭文件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提问:“你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什么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和排版。
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 文档编辑和排版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精美的文档,引发学生对文字处理软件的兴趣。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文字处理软件吗?”,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文字处理软件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如输入文字、编辑文字、设置字体等。
2. 教师讲解文档编辑和排版技巧,如设置段落格式、插入图片、设置页眉页脚等。
教科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引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性解释信息、数据和知识的概念阐述信息处理的流程强调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2 计算机的发展史介绍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阶段讲解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变化强调计算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1.3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介绍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案例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第二章:计算机硬件2.1 计算机硬件概述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强调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重要部件的作用2.2 主板与中央处理器(CPU)讲解主板的结构和功能详细介绍CPU的构造、性能指标和工作原理2.3 存储设备讲解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的作用和区别强调内存对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影响2.4 输入输出设备介绍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强调设备接口和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性第三章:计算机软件3.1 软件概述讲解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强调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区别与联系3.2 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常用类型讲解Windows、macOS、Linux等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3.3 应用软件介绍常见的应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演示软件等强调软件的正版意识和安全使用3.4 程序设计基础介绍编程语言的分类和功能讲解简单的编程方法和技巧第四章:网络与互联网4.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和分类强调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2 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讲解IP地址、域名、浏览器等基本概念4.3 网络通信协议讲解TCP/IP协议的作用和组成强调网络协议在保证网络通信顺畅中的重要性4.4 网络安全与道德规范介绍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防护措施强调网络道德规范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生活5.1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购物、通讯、娱乐等强调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挑战5.2 数字家庭与智能生活介绍数字家庭的概念和设备讲解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在生活中的应用5.3 信息技术与教育讲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影响5.4 信息技术与职业发展介绍信息技术在职场中的重要作用讲解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职业竞争力第六章:文字处理软件6.1 文字处理软件概述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重要性介绍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6.2 Word的基本操作讲解Word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强调文档编辑、字体设置、段落格式等的重要性6.3 高级文字处理技巧讲解插入图片、表格、图表等元素的方法强调文档审阅、引用管理等功能的使用6.4 排版与打印讲解文档排版的方法和技巧强调打印设置和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七章:表格处理软件7.1 表格处理软件概述讲解表格处理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介绍常用的表格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7.2 Excel的基本操作讲解Excel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强调单元格编辑、数据输入、公式计算等的重要性7.3 数据分析与管理讲解数据排序、筛选、分类等方法强调数据透视表、图表等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7.4 表格的高级应用讲解表格数据的高级分析方法,如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强调宏功能和VBA编程在表格处理中的应用第八章:演示软件8.1 演示软件概述讲解演示软件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常用的演示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Keynote等8.2 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讲解PowerPoint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强调幻灯片设计、动画效果、演讲稿编写等的重要性8.3 演示文稿的制作与展示讲解如何制作吸引人的演示文稿强调演讲技巧和互动环节在演示中的作用8.4 演示软件的高级应用讲解多媒体元素、图表、SmartArt等的插入与使用强调演示文稿的评估和反馈方法第九章: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9.1 电子邮件与即时通讯概述讲解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介绍常用的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如Outlook、QQ等9.2 电子邮件的基本操作讲解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管理等功能强调邮件格式、附件处理等的重要性9.3 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讲解即时通讯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9.4 网络沟通技巧与礼仪讲解网络沟通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强调网络礼仪和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第十章:信息素养与伦理道德10.1 信息素养概述讲解信息素养的定义、重要性及其构成要素强调信息检索、评估和应用的能力培养10.2 信息伦理与道德讲解信息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维护等道德规范10.3 网络安全与法律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用防护措施强调遵守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重要性10.4 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实践讲解如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方法和途径强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第十一章:数据库基础11.1 数据库概述讲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强调数据库在信息管理中的重要性11.2 关系型数据库介绍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常用语言讲解SQL语句的编写和执行过程11.3 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讲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强调数据库性能优化和事务管理的重要性11.4 数据库访问技术介绍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技术,如ADO、DAO等强调编程实现数据库访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第十二章:程序设计基础12.1 程序设计概述讲解程序设计的概念、方法和过程强调编程语言的选择和编程规范12.2 算法与数据结构介绍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讲解常见的算法思想和数据结构类型12.3 编程实践讲解编写、调试和运行程序的基本步骤强调编程技巧和代码管理的重要性12.4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强调类、对象、封装、继承等概念的应用第十三章:多媒体技术13.1 多媒体技术概述讲解多媒体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强调多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13.2 图像处理软件介绍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 Photoshop、GIMP等讲解图像编辑、特效制作和图像格式转换的方法13.3 音频与视频处理介绍音频和视频处理软件,如Adobe Audition、Premiere等讲解音频剪辑、视频剪辑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方法13.4 动画制作技术介绍常用的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Maya等讲解动画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流程第十四章:网络编程与Web开发14.1 网络编程概述讲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强调网络协议和编程接口的重要性14.2 常用的网络编程技术介绍Socket编程、编程等网络编程技术讲解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步骤14.3 Web开发技术讲解HTML、CSS、JavaScript等Web开发技术强调Web页面设计、响应式布局和前后端分离的重要性14.4 网页设计与网站搭建介绍网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网站搭建、运维和推广的步骤与策略第十五章:信息技术与创新思维15.1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讲解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和培养途径强调TRIZ、六顶思考帽等创新方法的应用15.2 信息技术与创新讲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创新和发展强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在创新中的作用15.3 创业指导与创业实践讲解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强调创业计划书编写、团队组建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15.4 信息技术与未来发展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展望强调终身学习、适应变化和积极应对挑战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至第五章重点是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了解网络与互联网的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教案
《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第一章至第五章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信息的概念、特征、分类;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信息的概念、特征、分类。
3. 演示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1.2 计算机简介【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讲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第二章:计算机基础2.1 计算机硬件【教学目标】认识计算机硬件设备,理解硬件设备的作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硬件的分类、作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分类。
2. 讲解计算机硬件的作用。
2.2 计算机软件【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掌握软件的分类和使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分类、使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2. 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使用。
2.3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使用输入设备、使用输出设备等。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
2. 讲解如何使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第三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3.1 操作系统概述【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概念、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
2. 讲解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
3.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教学目标】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桌面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章节名称:信息技术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原理。
3.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如通信、计算机、网络等。
3. 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如信息的编码、传输和处理。
4.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如提高工作效率、改变生活方式等。
5. 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大数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信息技术的应用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基本原理和社会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5. 总结: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章节名称: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
3.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3. 计算机的基本软件组成,如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4.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信息的编码和处理。
5.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计算机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硬件和软件组成、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演示:进行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实际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 操作练习: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掌握基本操作方法。
5. 总结: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学评价:2. 实际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 常用软件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 常用软件的使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使用。
2. 演示法: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3. 演示:展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 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 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 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2. 演示法:展示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 演示:展示常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2. 让学生掌握文件的管理和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 文件的管理和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2. 文件的管理和操作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文件的管理和操作。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册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办公软件使用、多媒体制作等。
1.2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等。
(2)让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安全上网。
(3)让学生学会使用办公软件,提高文字处理、表格制作等能力。
(4)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制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基本操作(1)开关机的正确方法(2)输入输出设备的使用(如键盘、鼠标、打印机等)2.2 网络知识及安全(1)互联网的基本概念(2)浏览器的使用(3)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2.3 办公软件的使用(1)文字处理软件(如Word)(2)表格制作软件(如Excel)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3.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使用。
3.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章共需10课时。
4.2 教学计划:第1-2课时:计算机基本操作第3-4课时:网络知识及安全第5-6课时:办公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第7-8课时:办公软件的使用(表格制作软件)第9-10课时:实践操作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知识和办公软件使用方法的掌握。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践性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3 实践操作考试: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多媒体制作基础6.1 教学内容(1)多媒体的概念与特点(2)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6.2 教学方法6.2.1 讲授法:讲解多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6.2.2 演示法:展示多媒体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制作的基本步骤。
6.2.3 实践法: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实际操作,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 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3. 演示:演示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4. 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熟悉基本操作和Windows操作系统。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二)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学会使用Word进行文档编辑。
3. 学会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Word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 Excel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讲解:讲解Word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3. 演示:演示Excel的基本功能和使用。
4. 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文字处理软件,熟悉基本操作和Word、Excel的使用。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学会使用互联网。
3. 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
教学内容:1.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互联网的使用。
3. 电子邮件的使用。
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讲解:讲解互联网的使用。
3. 演示:演示电子邮件的使用。
4. 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熟悉基本使用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一)第1讲:信息技术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技术。
3. 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3. 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
4. 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 发展历程: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 应用领域: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4. 基本技术: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现原理。
5. 影响:分析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列举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3. 思考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二)第2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硬件设备。
3.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4.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计算机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情况。
2. 发展历程: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3. 基本组成:分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分。
4. 硬件设备:介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实体部分。
5. 基本操作: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
五、课后作业2. 列举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3. 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第3讲:操作系统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根据2023新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根据2023新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介绍本文将根据2023新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进行分析和评价。
该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素养。
内容概述该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1. 单元一:计算机基本知识2. 单元二:操作系统与软件应用3. 单元三:互联网与信息检索4. 单元四:数据处理与电子表格5. 单元五:多媒体技术与应用6. 单元六: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每个单元都包含了理论探究、实际操作和应用实践等环节,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特点该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教学特点:1. 系统性:教材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内容连贯,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 实用性:教材注重将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综合性: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互联网应用等多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4. 渐进性:教材难度逐渐增加,内容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研究和掌握知识。
5. 互动性:教材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互动活动和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价根据对该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评价:1. 内容丰富全面:教材内容覆盖了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能够满足二年级学生的研究需求。
2. 合理的难度设计:教材的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逐步研究和提高。
3. 强调实践操作:教材注重实践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图文并茂:教材运用了丰富的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结论综上所述,根据2023新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的分析,该教材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指导,以确保教材的有效使用和研究效果的最大化。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各单元教材分析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各单元教材分析简介本文对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的各个单元进行分析和概述,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教授相关内容。
单元一: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学生将研究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硬件和软件,以及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此外,还将介绍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
单元二:信息处理这个单元侧重于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进行信息处理。
学生将研究到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输入、计算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使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存储和检索的基本操作。
单元三:多媒体应用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研究到如何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处理和编辑。
他们将研究到如何创建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文稿,编辑图像和音频文件,并了解到多媒体在日常生活和职业中的应用。
单元四:程序设计初步这个单元将引导学生进入编程的世界。
他们将研究如何使用简单的编程语言编写程序,掌握基本的编程概念,如变量、条件语句和循环结构。
通过编程实践,他们将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五:信息技术应用这个单元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演示软件和网页制作工具。
学生将研究到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文字编辑和排版、创建演示文稿,并初步了解网页的制作与发布。
单元六:信息技术与社会这个单元将探讨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生将研究到信息技术对社交网络、在线购物和在线研究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也会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对未来职业的影响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结论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多媒体应用、程序设计初步、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等各个单元。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学生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概念和应用,并培养相关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些知识和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研究和职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以上内容仅为对教材各单元的简要描述,具体内容以教材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我们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Email 赶走“一封家书”,网络电话取代传统拨号,乃至吃饭洗澡都可以刷卡。
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信息化趋势对每个人很公平,但对世界观改造却不公平,所以唯有掌握信息技术才能跟上时代,这就是这本教材的内容所在。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应有三个特点: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3,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但是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设置,内容只停留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windows 、office 等软件的操作能力上,陈旧而且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也就更不能利于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
今天要分析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按照“新课标”编写的,全书分为16章。
首先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分别介绍windows 2000操作系统、office 等软件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开发、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新课标”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有“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本书大体涵盖了除人工智能模块以外的其他模块内容,缺少“人工智能模块”是本书一个不足,因为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之一,且与一般的信息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具有独到之处,但不涉及此模块内容也是“新课标”所允许。
上图为本书与“新课标”模块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图。
如图:本书总体上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第1~8章)按照“新课标”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要求编写。
第二部分(第9~12章)按照“新课标”的“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要求编写。
第三部分(第13章)按照“新课标”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要求编写。
第四部分(第14、15章)按照“新课标”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要求编写。
第五部分(第16章)按照“新课标”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要求编写。
其中第一部分是学习第二~五部分的前提;而第二~五部分并行设计,相互独立。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第1~8章)第二部分网络技术应用(第9~12章) 第三部分 多媒体技术应用 (第13章) 第五部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16章) 第四部分 数据管理技术 (第14~15章)具体地说,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内容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第二~五部分的前提。
以信息处理和交流为主线,从硬件(#1、#2、 #3)和软件(#4、#5、#6、#7、#8)两方面教学,结构清晰: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发展历史和重要的数制编码理论,其中数制编码理论是信息技术基础的核心之一,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必备知识;第2章延续第1章的数制编码理论,并把知识延伸,概述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继而又引出了第3章的知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
从第4章开始转为介绍软件方面:不但讲述了与生活最贴近的Windows 操作系统,也涉及了MS-DOS 、UNIX/LINUX 、Mac 、Netware 、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在技术领域有重要影响和应用的操作系统。
6~8章对办公软件word 、excel 、powerpoint 作了应用性介绍。
这三章从头讲到尾,并没有对office 和word 、excel 、powerpoint 的关系作解释,这样对初学者理解是很不利的,我当初学了word 等以后,别人问我会不会office ,我毅然决然地说不会!我从学校网站学习和工作过三年,从我对网络的认识角度,操作系统这部分是本书的薄弱环节,书中讲解知识的文字缺乏推敲,而且过于理论和抽象,比如:书中对UNIX 的特性这样解释的——“UNIX 是一个用C 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为多任务提供一致的方式,并内置有创建、同步和终止进程的操作,它可在不同种类计算机间移植”,“什么是多任务一致的方式?”“怎么样是内置?” “操作系统还可以移植?”,于是学生不但学不明白,而且感觉非常迷茫。
再者作为网络操作系统的UNIX ,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展和应用,比如赫赫有名的Sun Microsystems 公司开发的Sun Solaris ,基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4.4BSD-Lite 的代码重写而成的FreeBSD ,还有使用非常广泛的Red Hat Linux 等等,本书中都没有提及,本书的基础过于“基础”,从而失去了很多实际价值,而且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书中知识体系如下图:注:上图文字旁的数字为此内容对应的章节号 一.信息技术基础硬件软件发展历史 #1 数制编码 #1计算机硬件系统 #2微型计算机组成 #3操作系统Windows #4其他 #5 应用软件 Word 2000 #6 PowerPoint 2000 #8Excel 2000 #7第二部分“网络技术应用”:第9章介绍了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通信协议和一些规范,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前提知识。
第10章介绍了Internet 的很多规范和应用,与之平行,第11章介绍了建立网站的方法。
最后在访问和被访问都介绍完了以后,引出了第12章网络安全技术的新内容。
“新课标”对网络技术应用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网站设计、制作的基本技术和评价方法,体验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按照这个要求,本部分的信息安全技术为“超标”内容。
但是结合实际生活,网络安全是一种新生技术,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也是为了更好的使用Internet 和建设网站,所以这部分作为10,11章内容的延伸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适合学生学习。
客观地说,本章内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网站建设内容里面,介绍网页制作软件时候采用Frontpage ,这个软件的特点是易上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得越多就越远离网页的本质,这就像Windows 一样,Windows 用的熟练了,就彻底远离操作系统的本质了,因为它把你所需要的功能都可视化了,于是你就“顺理成章”的认为这样很正常,其实Dos 都比Windows 来的更接近操作系统的本质。
从这个角度说,应该引出网站制作的专业软件——风靡的Macromedia “三剑客”之Dreamweaver 。
Dreamweaver 以它超强的功能以及和flash 动画的完美结合,早就把Frontpage 甩在后面了,是网页制作工具的不二选择。
书中知识体系如下图:第三部分“多媒体技术应用”。
这部分内容书中只有第13章涉及。
二.网络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基础 #9Internet 应用 #10信息安全技术 #12网站建设 #11三.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 13.1多媒体数据采集13.5数字压缩技术13.2 多媒体格式13.3 播放工具13.4多媒体数据处理13.6按照“新课标”的体系结构,书中此部分内容大体上遵循“新课标”要求,但是缺少“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这个主题的内容。
如上图所示13.1介绍的多媒体技术基础是后续13.2、13.3、13.4课程的前提,13.5节的数据采集是13.6节数据处理的前提,多媒体的基础技术和数据采集平行设立,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建议书中补充“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从问题解决的需要出发,规划、设计、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一般方法,并通过评价和鉴赏他人的多媒体作品,体验其创作思想,明了其中蕴含的意义。
第四部分“数据管理技术”。
书中第14章介绍了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是第15章学习Access 2000的前提课程。
两者又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这样能让学生更加生动灵活的掌握此模块内容。
书中强调介绍了数据库的模型、当前广泛应用的关系型数据库和access的实际操作,这两块内容是这部分的主要知识点。
书中知识体系如下图:四.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基本知识 #14数据库模型 #14.3关系型数据库 #14.4Access 2000操作 #15数据库建立使用数据库维护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第五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
书中16章的内容对应“新课标”中的这个模块。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参与到程序设计中来,程序设计语言已经成了人与计算机之间交流的必要工具。
本章主要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史和各种程序语言的特点以及简单程序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还要了解软件设计的基本步骤和通用程序设计模式,让学生懂得如何设计一个应用程序软件。
按照“新课标”要求,本章应分为三个主题: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2,程序设计语言初步;3,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本章从计算机语言发展与分类入手,与之平行介绍了算法的有关概念并进行举例,最后还阐明了程序设计步骤。
编排符合认知的时间阶段,有益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但是编排中缺少了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阐述,在这点上,又给学生一个困惑,学了程序设计以后还是不知道计算机怎么解决问题的。
应该把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作一个交待,不需要细致完善的讲解,只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即可。
书中知识体系如下图:五.算法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语言发展与分类 #16.1算法 #16.2程序举例 #16.2程序设计步骤 #16.3总体上说,本书扩充了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加强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知识。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除人工智能外的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但是书中所提供内容过于理论化,实用性差,包括实验环节在内,没有很深的研究,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编者的水平有待提高。
下面我来做本书第五部分软件开发基础(即第16章)的具体分析。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时,需要编写相应软件。
软件开发需要掌握一定的软件设计基础,掌握至少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本章就以此为出发点,介绍了关于软件开发的一些基础知识。
“新课标”“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规定本章的目的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涉及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事先算法解决问题。
教材围绕这个中心,主要介绍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历史和各种程序语言的特点以及简单程序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