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城市生态---论述题
论述题1.试述不同逆温现象形成的原因。
P1301. (1)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强烈冷却降温,而上层空气降温较慢,因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称为辐射逆温;(2分)(2)在盆地和谷地,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斜坡下滑,在盆地和谷地内聚积,较暖空气被抬至上层,形成地形逆温;(2分)(3)当高空有大规模下沉气流时,在下沉运动终止的高度上可形成下沉逆温;(2分)(4)在两种气团相遇时,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可形成锋面逆温。
(2分)(具体表述2分)2.试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的生产功能。
P632.(1)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利用城市内外系统提供的物质和能量等资源,生产出产品的能力,包括生物生产和非生物生产;(2分)(2)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是指城市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类生物交换、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分为生物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1分)(3)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特有的生产功能,是指其具有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满足城市人类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性质,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非生物生产两大类;(2分)(4)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和服务;(1分)(5)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1分)(具体表述3分)3.试述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增加降水量的影响机制。
P135-1363.(1)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气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3分)(2)城市阻障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障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在城区滞留的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3分)(3)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区域污染大于郊区,凝结核大于郊区,下风方向的凝结核数量最大,有利于降水所需的冰粒形成,所以在城市区域比郊区易于形成降水。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思考题1-3章
第一章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2、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②对植物的伤害;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④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⑤对臭氧层的破坏。
3、简述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4、论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严格环境管理;③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④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⑤控制污染的产业政策;⑥绿化造林⑦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5、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有哪些?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
6、叙述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及作用?种类:A、按其用途可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等;B、按其使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作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大气污染的依据和手段。
7、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为目标,而对各种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允许浓度所作的限定规定。
它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8、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有哪些?我国是如何分级分区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规定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铅(Pb)、苯并[a]芘(B[a]P)和氟化物(F)。
第3章 温度
第三章温度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
即T平均=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 时,最低温度出现(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 ,最冷月在(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 。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8) 。
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C干松土<C紧湿土;λ干松土<λ紧湿土土壤的春季增温和秋季的降温比较:沙土春季升温比粘土(11) ,秋季降温,沙土比粘土(12) ,沙土温度日较差比粘土要(13) 。
气象学要点——精选推荐
⽓象学要点⽓象学资料第⼀章地球⼤⽓1、什么是天⽓?什么是⽓候?两者的区别?天⽓:某⼀地区在某⼀瞬间或某⼀短时间内⼤⽓状态和天⽓现象的综合。
⽓候:在太阳辐射、⼤⽓环流、下垫⾯性质和⼈类活动,在长时间互相作⽤下,在某⼀短时间内⼤量天⽓过程的综合。
区别:①天⽓是短期过程,天⽓系统简单;②⽓候是长期过程,⽓候系统复杂,其中⽓候系统包括(⼤⽓圈、岩⽯圈、⽔圈、⽣物圈、冰雪圈)2、什么叫⼲洁⼤⽓?⼤⽓中除去⽔汽和悬浮在⼤⽓中的固态、液态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体。
3、关于CO2的时空变化、⽇变化、年变化和长期变化?低层嗲⽓中CO2含量随时间和空间⽽略有变化。
在时间上,①由于卢瑟植物光合作⽤对CO2消耗,在⽩天、晴天、夏季时的CO2浓度⽐⿊夜、阴天、冬季要⼩;②⼯业⾰命前⼩于⼯业⾰命后。
在空间上,⽔平⽅向:城市⼤于农村;垂直⽅向:0—20kmCO2含量⾼,20km 以上,含量逐渐减少。
CO2的⽇变化:⽩天午后最少,⽇出前后达到最⾼CO2的年变化:秋季最低,冬季最⼤CO2的⽇变化:不断增加4、⽔汽⽔汽的来源:主要来⾃江河湖海等⽔体和潮湿地表的⽔分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最重要的是:⽔汽是可变成分。
⽔汽时空变化:时间上,夏季多于冬季;空间上,⼀般低纬多于⾼纬,下层多于上层⽔汽特点:①⽔汽是实际⼤⽓中唯⼀能在⾃然条件下发⽣⽓、液、固三态相变的成分,在天⽓变化、⽓候形成中扮演了⼗分重要的⾓⾊。
②⽔汽还能强烈的吸收地⾯和⼤⽓长波辐射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存在保温效应,因此⼤⽓中⽔汽含量多少对地⾯和⼤⽓的温度情况有着重要的影响③⽔汽是⾃然界潜热最⼤的物质。
5、⼤⽓的热⼒学分层(图P16)根据温度、⼤⽓成分、电荷、随⾼度的分布特点将整个⼤⽓层划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低纬度温度低,⾼纬度温度⾼,因为低⾼纬度地区的地⾯受热不平均,低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17—18km,⾼纬度地区的平均厚度为8—9km。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逆温地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
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
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
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
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
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
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一名词解释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内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有: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
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二简答题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义?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逆温的形成条件
逆温的形成条件
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与通常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逆向情况相对应。
逆温的形成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形条件:逆温通常出现在山谷、峡谷、盆地等地形复杂、气流受限的地区。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山谷或盆地中的空气很容易被阻挡住,难以流动,导致空气在这些地区堆积,并在夜间逐渐冷却。
2. 太阳辐射和地面特性:太阳辐射会使得地表升温,如果地表反射率较低,吸收辐射的能量较多,则地表温度升高,可以引发逆温现象。
此外,特定地物或地表特征也能影响逆温的形成,如建筑物、柏油路面等可以吸收和储存热量,使得邻近的空气温度升高。
3. 天气条件:逆温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无雨、无云的夜晚。
这是因为晴朗的天气不会有云层遮挡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下降迅速;无风的气候条件使得空气流动减弱,难以将冷空气排走,从而使逆温形成。
总的来说,逆温的形成取决于地形、太阳辐射、地表特性和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地区的逆温形成条件可能有所差异。
14植物本科《农业气象学》试题答案B
2015 —2016 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试卷B卷考试科目农业气象学考试方式闭命题人审核人 2015 年 10 月 22日系植物科学专业植物科学年级 14级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2分)1.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被叶绿素吸收并参与光化学反应的太阳辐射光谱成分。
3.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4. 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
5. 气团:大范围内水平方向上各种物理属性比较均匀,铅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6. 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土壤供水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平衡,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造成产量下降的灾害性天气。
7 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
如某年的某时段内降水量超出多年同期内平均降水量,出现降水量异常,而发生水涝灾害8.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9. 反气旋:又称高压,是一个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空气涡旋。
在北半球,反气旋内气流顺时针自内向外辐散。
10.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二、填空(共20分,每题2分)1.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2. 冬半年,在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减小) 。
3.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谷) 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陆) 风。
4. 某地某月1~6日的日均温分别是10.2,10.1,9.9,10.5,10.0,10.2℃,若某一生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其活动积温为(51) ℃,有效积温为(1) ℃。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教师用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及作用1.低层大气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连线。
3.水汽和固体杂质的作用。
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大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续表分层气温垂直变化与人类关系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能量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增温过程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的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大气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动状态。
命题视角(一)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案例法学习[把握教考导向]一、教材这样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P75“活动”)如图所示,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全部被地面所吸收,其中又有一部分被地面反射回宇宙空间。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
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
气象学复习题(1~9章)
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干洁大气?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高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大气中臭氧浓度最大的高度是20~30km 。
4、大气中的臭氧具有什么作用?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白天、晴天、夏季比黑夜、阴天、冬季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什么作用?6、列举大气中水汽的重要作用。
7、列举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重要影响。
8、根据大气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大气有哪些主要特点?10、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强度、可照时数、光照时间、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2、理解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
3、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因素。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分别计算春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广州、上海和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广州:23︒N,上海:31︒N,北京:40︒N)4、北半球昼长的变化规律。
北半球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规律。
5、光照时间与可照时数的区别和联系。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有吸收、散射和反射。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的因素有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性,其吸收光谱主要是紫外线和红外线。
8、解释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旭日和落日呈橘红色的原因。
9、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
太阳高度角如何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10、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 150~400nm之间,其中,可见光区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50% ,红外线占 43% ,紫外线占 7% 。
11、什么是温室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H2O、CH4等。
12、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逆温影响牡丹江大气环境质量的调查研究
监测天数 为 1 2 8 6天 , 二级 以上天数 为 14 6 8天 , 占五 年有 效监
近年 来虽然牡丹江市 区环境 空气 质量整体处于 处于 良好 测天数 的 9 .% 超二级天数为 18天, O2; 7 占五年有效监测天数的
水平 , 但每年个 别月份 , 可吸入颗粒 物浓度有超 过环境空 气质 9 8 。超 二 级 天 数 中 9 % 上是 由逆 温 造 成 的 。 () 丹 江 污 .% 0以 2牡
级标准 。 见表 1 详 。从变 化 趋 势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吸 入纬度
显著 下降趋势 : 二氧化硫 、 降尘 呈下 降趋 势, 降趋势不 明显; 下
二氧 化 氮 呈 上 升 趋 势 。
的地 区高。牡丹江市 低空大气温 度层结全年 以弱稳定 为主 . 一 年 四季 都存在逆 温层 , 根据 市气 象局统计 , 市区常年 主导风 向 为西南风 , 年平均 风速在 2 5 /秒 以下 , .米 是黑龙江 省风速最 低 的城 市, 而逆温产生 的临界风速 为 2 5米 /秒 , . 造成 逆温 时 , 污染物 即无法 垂直扩 散, 同时 由于风速偏低 , 污染 物水平扩 散 也不大 , 致使在逆温 的气象 条件下污染物 无法 扩散 出去, 导致
企业 导报 21 年第 0 期 2 5 02 4 3
晚正是上下班 高峰和 居民起 火做饭的时间,污染物排放量 大。
般情 况下 , 大气温度 随着高度 增加而 下降 , 每上 升 1 0 通过 图 5 以看 出, 0 可 逆温 时可吸入颗粒物 、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 转第 2 3页) 下 4
米 ,温度降低 0 6C左右 。这种大气层结容 易发生上 下翻滚 即 最 高污 染时段基 本上是在 1  ̄2 时之 间,其 次是 8 I时之 ." 8 1 ~1 “ 对流 ” 动 , 运 可将近 地面层 的污染 物 向高 空乃至远 方输散 , 从 间 。
第一章练习题(DOC)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1、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气象要素;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3、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使气温降低到达水汽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4、绝对湿度;单位容积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也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密度。
5、水汽压;大气所含水汽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6、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称为相对湿度。
7、饱和水汽压;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达到最大含量时的水汽压强又称为饱和水汽压。
8、气温直减率;垂直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的改变值。
二、判断题:1、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8、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三、填空题:1、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氩和。
2、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辐射。
4、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夏天比冬天。
5、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根据大气中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8、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逆温形成的条件
逆温形成的条件
1、盆地的地形是其中之一
冷空气进入盆地后,盆地周边气温上升得更快,相应的,盆地上空的空气气温也会上升,形成逆温。
2、暖平流也会促生逆温
周边有温暖的气流过来,覆盖在盆地上空,也会形成逆温。
3、高压环流也会导致逆温
高压系统中,空气会下沉。
下沉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气温会比近地面的高,逆温形成。
4、地面逆辐射也会形成逆温
晚上地面向外辐射热量,近地面的空气随着地面温度下降而降温,远离地面的空气吸收热量后气温上升,形成逆温。
逆温现象的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下沉逆温现象。
纬线±30°地区,干燥空气下沉,压缩并自热,晴天多,雨水少。
自热后气温比下层的空气高,较易导致逆温现象的出现。
②时间因素:逆温层的分布则会随时间产生变化,以赤道为例,夏至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更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③天气因素:夜间少云时,地面热量散发较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随之增加,是地面温度和上部空气温度的差值降低,第二日早上出现辐射逆温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降水天气则会减少逆温的出现概率,大雾天气将增加逆温的出现概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雾霾与逆温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雾霾与逆温现象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雾霾常见于城市。
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雾霾的形成既有“源头”,又有“帮凶”,其“源头”可谓是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甚至火山喷发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
其“帮凶”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1. 什么是雾,雾是怎么形成的?雾是水汽凝结成的小水滴,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或者说雾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透明度差的空气和微小水滴混合物。
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2. 什么是霾?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在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
霾和雾的区别有三个:①雾是液态水滴,霾是固态灰尘微粒;②雾的形成必须湿度大,而霾的形成必须是空气相对湿度较小;③霾通常出现在城市和人类活动比较多的地方,雾在城市和野外森林山区都会出现。
3. 什么是雾霾天气?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天气预报说雾霾天气不恰当,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实际上,是雾天和灰霾天气。
霾和雾的共同点都使空气变混浊,是视程障碍物,尤其对交通安全造成危害,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会致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思考题1-3章
第一章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含义:实质上就是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2、大气污染的主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②对植物的伤害;③对器物和材料的影响;④对大气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⑤对臭氧层的破坏。
3、简述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表面接触、食入含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
4、论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②严格环境管理;③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④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⑤控制污染的产业政策;⑥绿化造林⑦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5、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有哪些?计入空气污染指数(API)的项目: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
6、叙述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及作用?种类:A、按其用途可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等;B、按其使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作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及防治大气污染的依据和手段。
7、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基本要求为目标,而对各种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允许浓度所作的限定规定。
它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8、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有哪些?我国是如何分级分区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规定的污染物: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铅(Pb)、苯并[a]芘(B[a]P)和氟化物(F)。
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五 绿化造林
绿色植物除有调节气候、吸尘、降噪的功效外,还可 吸取大气中的有害的污染物,起到净化大气污染的作 用。针对大气污染区的特点,结合多个绿色植物的特 性,筛选多个对大气污染物有较强的抵抗和吸取能力 的绿色植物,努力扩大绿化面积,既能美化居室环境, 又能大大减少大气污染的危害,是进一步改善大气环 境质量的重要方法。
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 2.山沟风 3.海陆风 4.都市热岛环流
一、重要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一)烟尘 1.机械式除尘装置 2.袋式除尘装置 3.湿式除尘装置 4.电除尘装置
(二)SO2 1.燃料脱硫
2.燃烧脱硫
3.流化床燃烧脱硫
全方面规划、合理布局 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变化燃料构成 绿化造林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对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垂直递减率进行比较 能够判断大气与否稳定。
在对流层中,普通状况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 减,每上升单位高度气温减少的度数称为气温直 减率,以r表达 。在对流层中,气温直减率平均是 0.65℃/100m,但有时在局部地区气温随高度的增 加而逐步升高,即出现逆温。也有时在局部地区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很快。
一、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一)地球上天然水资源的分布
(二)天然水在环境中的循环。
海洋:2500年,深层地下水:1400年,湖泊:17年, 土壤水:1年,河川水:16天,大气水:8天,生物 水:几小时。
二、天然水的水质:
(一)天然水水接触的物质的成分和溶解度;另首先取决于 这一作用进行的条件。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 (二)大气稳定度 (三)逆温 (四)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因素
(一)气温垂直递减率
干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绝热条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反温是指温度下降的一种现象。
它通常可以分为暂时性反温和长期性反温两种。
暂时性反温:1、过冷空气的影响:过冷的空气可使冬季的气温反常下降,从而引起暂时性反温现象。
西北多年有关西部过冷空气攻击的广泛研究表明,气象场处于过冷空气的影响下,一般可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3-5摄氏度,甚至较低温度可以持续数日之久。
2、冷锋效应:冷锋效应也是一种暂时性反温现象。
当一块空气较低温度的冷锋移动到一个地区,它会带来一场暴风雪,这种冷空气会使气温骤降,海洋表面的温度也会降低很多,从而给暴风雪带来更多的雨量和风力,暴风雪会将天气系统吹向另一个地区,这就是所谓的冷锋效应。
3、太平洋西经-东移效应:太平洋西经-东移效应是指太平洋西经陆地上的空气,以大量的湿度和冷空气,从太平洋西经陆地转移到太平洋东经陆地,从而改变了近岸温度,主要形成反温现象。
1、拉加拉流:拉加拉流,又称拉加拉效应,是指改变太平洋潜力(PV)梯度的大气现象,它是由偶然暴风雨发生时伴随而来的,可使从北太平洋移动到南太平洋的潜力梯度受到扰乱,气温受此影响也可受到扰乱,导致出现长期反温现象。
2、拉尼威特现象:拉尼威特现象(La Ni帽a)是指偶尔在太平洋西部出现的一种带冷气团的现象。
它通常会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形成,但并不是每年都会形成,只有当太平洋西部的潜力梯度不断变强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拉尼威特现象。
它的出现会对太平洋西部的气候发生巨大影响,会造成温度的长期反温现象。
3、大气环流变化:这种现象是由大气环流改变导致的,比如,出现北极涡旋失量,该涡旋将低纬度气候系统南移,使南部出现高纬度气候,从而产生长期反温现象。
反温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气象现象,而其原因也不一样,可以归结为大气中过冷空气、冷锋效应、太平洋西经-东移效应和拉加拉流等因素,以及大气环流改变等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
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
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
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
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
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
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温度
温度[单项选择题]1、土壤导温率与导热率、热容量的正确关系是()。
A.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反比B.与导热率和热容量均成正比C.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无关D.与导热率成正比,与热容量成反比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2、夜间,土壤表层的热量平衡方程是()。
A.Q=-R-M+B+LEB.Q=-R+M+B+LEC.Q=-R-M-B+LED.Q=-R-M-B-LE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3、土壤热容量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
A.增大B.呈线性递减C.不变D.呈指数递减参考答案:A[多项选择题]4、地面热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总辐射B.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C.蒸发潜热D.凝结潜热E.暖空气以乱流传向地面的热量参考答案:A,B,D,E[填空题]5热量交换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热交换、()、流体流动、().参考答案:分子传导;潜热[填空题]6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冷而重的空气下沉,这种空气的升降运动称为对流;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为()。
参考答案:湍流或乱流[填空题]7流体流动主要包括对流、平流、()三种形式。
空气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有对流、()和乱流。
参考答案:湍流或乱流;平流[单项选择题]8、土壤表层温度的日变化随纬度升高而()。
A.减小B.增大C.不变D.先减小后增大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9、以下各种地形中温度日较差最大的是()。
A.凸地B.凹地C.平地D.坡地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0、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中日射型是()。
A.从土壤表面向下和向上都降低B.从土壤表面向下升高,向上降低C.从土壤表面向下和向上都升高D.从土壤表面向下降低,向上升高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1、潮湿的土壤和干旱的土壤相比,干旱的土壤表层昼夜温差()。
A.小B.大C.相同D.不一定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12、土壤表层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时左右。
A.12B.13C.14D.15参考答案:B[多项选择题]13、土壤表层热量累积量取决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温的种类及原因————————————————————————————————作者:————————————————————————————————日期:逆温的种类及原因在对流层大气中,一般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有时在某些层次会出现气温不随高度变化或随高度的升高反而增高。
气象上把温度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层称为等温层,而把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增高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无论是等温层还是逆温层都表示大气层结是稳定的,如果它们出现在地面附近时,则会限制贴地气层强烈乱流运动的发生,如果它们形成在对流层中某一高度上,则又会阻碍下方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
因此等温层和逆温层又统称为阻塞层。
但两者中对云雾和垂直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对其它天气现象影响较大的是逆温层,所以下面对各种逆温层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进行讨论。
逆温层形成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产生了它的家族。
逆温按高度可以分为“近地面层的逆温”和“自由大气的逆温”两大类。
前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下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融雪逆温”和“地形逆温”等,多是由于热力条件形成的;后者是指发生在一百米高度以上的逆温,这里面又可分为“下沉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多是由于动力条件形成的。
一、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是夜间因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的强烈辐射冷却,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有较大的降温而形成的。
近地层的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在日落前后由地面开始形成,夜间随着辐射冷却的加强,逆温层逐渐加厚,黎明前达到最大厚度,日出后从地面开始逐步消失。
它的垂直厚度可以从几十米到300~400米,其上下界温度差一般只有几度,很少能够达到10~15℃。
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在冬季大陆被高压控制的天气条件下,由于长时间的辐射冷却的结果,地面和近地层空气的温度显著下降,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冬季辐射逆温。
这种逆温层的厚度可达几百米到2~3千米,其上下界的温度差可达15~25℃,有时可持续若干天不消失。
形成辐射逆温的有利条件是:晴朗(或少云)而有微风(2~3米·秒)的夜晚。
这是因为云能减弱地面的有效辐射,不利于地面冷却。
风太大时,大气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强,不利于近地面气层的冷却;无风时,冷却作用又不能扩展到较高的气层中去,也不利于逆温的加厚;只有在风速适当时,才能使逆温层既有相当的厚度而又不至于因乱流混合作用过程而遭到破坏。
因夜间云层顶部的辐射冷却作用比其上的空气强,所以,在贴近较厚云层的大气层中也可形成辐射逆温,但这种逆温通常厚度不大,上下界间的温差也很小。
二、地形逆温在低洼地区(谷地、盆地)因辐射冷却,冷空气沿斜坡下沉流入低洼地区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称为地形逆温。
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
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
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在山区,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把谷地中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而形成上暖下冷的逆温現象。
这种逆温是要在一定的地面条件下才会形成,故称为地面逆面。
中国南部的山地,冬季常有地面逆温,在谷底或山坡下方因为气温低,不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这种逆温现象。
三、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就是平流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平流逆温的形成也是由地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的,其强弱由暖空气和冷地面间温差的大小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它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出现,有的还可以持续好几个昼夜。
单纯的平流逆温没有明显的日变化。
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甚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
这种逆温常伴随着平流雾的形成。
与辐射逆温不同,出现平流雾时,不但不要求晴朗少云,而且风速也可以较大。
暖空气流经冰、雪表面产生融冰、融雪现象,吸收一部分热量,使得平流逆温得到加强,这种逆温又称为“雪面逆温”。
四、乱流逆温乱流逆温是由于低层空气的乱流混合,在乱流层的顶部所形成的逆温。
因乱流逆温出现在乱流混合层的顶部,所以其离地的高度随乱流层的厚薄而定;乱流强时,乱流层厚,它所在的高度就高;反之,高度就低。
一般它都位于摩擦层的中上部。
乱流逆温的厚度不大,一般不超过几十米。
从湿度的垂直分布来看,在逆温层以下,经过强烈的乱流混合后,气层中水汽的垂直分布已比较均匀。
在逆温层的底部,由于下层的水汽和杂质向上输送和温度的下降。
容易产生层云和层积云。
五、下沉逆温下沉逆温又称为压缩逆温,是由于稳定气层整层空气下沉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
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
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
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
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下沉逆温形成的有利天气条件是:极地冷高压或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好天气,高压中心附近有持久而强盛的下沉运动。
下沉逆温出现在距地面1~2千米以上的气层中,厚度可达数百米。
六、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
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
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
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锋面上暖气团中的温度露点差一般比锋面下冷气团中的要小些,当锋面上有凝结现象时,逆温层以上的温度露点差可以为零。
以上所说的,只是几种经常出现的逆温的一般情况,而实际天气过程中,还有其它各种不同原因形成的逆温,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但要注意在分析逆温的成因、判断逆温的性质时,应根据逆温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天气条件等,抓住其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1。
山地与同纬度平原地区气温较差的差异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流不通畅,湍流交换弱,又处于周围山坡的围绕之中,**在强烈阳光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因此气温日较差很大。
以山地为例,不同的地形条件在山地气温日变化中的作用也不同。
山顶处的气温日较差最小,山谷的气温日较差最大,而山坡平地介于二者之间。
如黄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只有7.9℃,年较差也偏小,仅为20.3℃。
说明山顶的气候状况与山下地区的气候状况相比较,更接近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夏凉冬温,年较差不大,适宜于人们生活。
冬季山谷带出现临时性逆温现象,即冬季夜晚冷空气密度大,沿山坡流入山谷底部,在一定高度的山坡地带,温度反而比谷底高。
与同纬度平原区相比,除谷地外,山区的气温日变化一般较小。
2.同纬度地区高原与平原气温较差的比较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原相比,高原的气候资源一般具有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的特点。
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
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1)日较差以青藏高原为例,在我国,青藏高原气温因为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和如春;日落后,由于空气稀薄、水汽含杂质少,地表容易散热等项原因,降温迅速;所以青藏高原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如拉萨、日喀则等地年平均日较差均在14~16℃。
与此相比较,北京、西安为10~12℃,成都、武汉、南京为7~8.5℃。
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
另外高原地区内部日较差也还有差异,其具体差异的大小与地形、植被、干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
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2)年较差青藏高原与同纬度中国东部地区相比,气温年较差稍小(按特征来说,也算是大的),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纬度的影响:海拔高,本身气温就很低;夏季云量增多、太阳辐射减弱,加上高原上空的空气又不断向四周散发热量,所以夏季气温不高;而冬季,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北来冷空气的入侵,没有“象东部平原地区受近地层纬寒冷的冬季风的影响”这样的强降温因素,而且冬季晴朗而海拔高的优势也更使其能受到较多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下降不甚剧烈。
这样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使年内气温变化有所减缓,年振幅相对较小。
如青海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在26℃以下,其中班玛县和囊谦县气温年较差均在20℃以下,较中国相近纬度的华东、华中、华北地区都小。
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较差为18-20℃,而纬度相近的武汉、南京是26℃;西藏北部的气温年较差略大,一般达26~30℃,但比起来纬度接近的兰州气温年较差也达到了 30~31℃。
此外,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内部各地气温年较差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东南部气温年变化较小是由于所处的地理纬度较低,冬季干燥,冬季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
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可见,气温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有关,南部较差小,往北逐渐增加;其次是与水分状况密切相联,随大陆性加强而增大,呈现东南小、西北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