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重点整理
马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构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构建)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马基复习重点(二班最新整理)
马基复习要点题型:1、选择题:以政治经济学部分为主2、简答题3、辨析题:对错观点明确+理由4、综合题5、材料题:提炼材料中所体现的主要观点马基哲学部分复习重点(以赖老师的课堂笔记为主)第一章何谓哲学一、哲学的本来意义(爱智慧)“哲学”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者西周首先采用它来译西语philosophia一词。
此语源自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爱智慧”。
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
智慧何意?智慧何为?智慧如何求得?这三个问题是哲学研究本身试图回答的问题。
但是可以通过区分智慧与具体的经验知识把“智慧”的意思稍稍透漏出来。
二、哲学的功能(3个)1)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爱知求真2)提高人文素质与升华思想境界——向善致美3)培养怀疑与批判精神——追求人格之独立与思想之自由第二章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两方面)一、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本体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二、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认识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注意:可知论可能为唯物主义也可能为唯心主义)第三章物质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课本32-33页)第四章意识(不考)第五六章实践与认识1、真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属于符合论A.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B.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C.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第七八章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分二者在什么情况下对立)2、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3、矛盾A.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及二者的关系B.矛盾分析法1)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2)是内因分析法3)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九章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1、社会发展规律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2、把中国的改革与社会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分析第十章社会道德论1、什么是社会正义2、正义的根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的关系)3、社会正义的分配原则A.贡献原则B.德才原则C.平等原则(不等于平均):基本权利完全平等和非基本权利比例平等(注意哈:以上是根据赖老师说的重点整理出的复习提纲,具体的问题答案及相关的深入思考还需要大家自己再对照咱们班早期整理的马基笔记及课本认真复习。
马基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义:物质是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划清了界限;2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各不相同;2二者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而存在,个性总包含着共性,共性同个性相联系而存在。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1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2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4.量变和质变及区别的标志: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更变,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质食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是否突破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相互渗透(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6.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3否定是事物的联系环节4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5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7.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造世界4意识自身具有前进行5一是对人的生理和病理有控制作用。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其中和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决定认识。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知识整理
马基主要知识点绪论:马克思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结果: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B、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构造及其内在矛盾逐渐显露;C、被雇佣劳动者开始独立行动,积极地主张自己的权益。
2、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本质: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是研究自然、社会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世界观:个人对整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的总观念或根本看法。
方法论:关于思维路径的倾向性意识;是对于已知的深度领悟和付诸应用。
马克思的几重属性: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马克思对于当代社会运动的指导意义:对于自然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对人文科学研究丰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物质和意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本体论”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能否反映客观实在,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能否对存在产生反作用。
世界是什么是本质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状态问题,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人类问题。
世界与人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第一、改造与被改造(建设城市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得出);第二、适应与被适应(人利用基因改造使自己适应环境得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于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基复习整理
马基复习整理1.1 物质世界和实践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 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可变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5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2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3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基重点再整理
一:导论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举行的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工人起义——三者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傅立页,欧文)→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6、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7、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8、《资本论》的第一卷的出版,系统性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
9、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10、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也是最鲜明的特征。
1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3、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基十个大重点
一、马克思物质观基本内容及理论意义内容: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②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③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④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⑤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提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5)矛盾同一性的作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资料
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第一、新事物有着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人们如何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次,必须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
再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A.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B.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第一、离开实践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
第二、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作是照镜子式一次完成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第一、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强调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第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全面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能动过程。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其次,两者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不是很重要)第一、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改造世界。
第二、它也是实践本身的要求。
实践只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马基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概括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2、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4、思想渊源:①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③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恩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中国的发展:①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
马基复习大纲.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本书的重点是在第一、二、四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了解)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基本派别3.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定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时空定义及其特点)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定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定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6.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原理的内容)7.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重点)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4.真理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和谬误的区别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了解)2.生产力的定义及其要素(本章重点)3.生产关系的定义极其要素(本章重点)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了解)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了解)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几个关系:如产品和商品关系,任何劳动生产过程的结果都会形成产品,所以说“产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包括: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交换)后才能成为商品。
所以,商品首先得是产品。
价值和使用价值关系,价值的实体是(B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价值的内涵,即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
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A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的大小C、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D、价值的大小决定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大小的是劳动时间,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大小。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任何有价值的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
马基重点(整理)
十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发展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十五、感性认识的概念理性认识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于联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十六、认识中两次飞跃即条件
1, 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认识到实践
2,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 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第二,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十九、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意识的定义,即两者的辩证关系
3,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马基复习知识点
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⒊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⒋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⒌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⒍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⒎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⒏物质的客观实在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⒑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⒒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⒓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⒖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是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⒗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⒘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马基重点整理
绪论1、马克思主义内容:马克思主义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
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标志《共产党宣言》)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③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英国的欧文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最鲜明的)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性、实践性。
4、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第一章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基课重要知识点总结,考前必看!
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成果(两大重要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 1、辩证思维方法的主要内容 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思维方法: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3、认识和理解规律客观性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含义 2、两者的联系: 3、两者的区别: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 概念及其两方面的含义 2、矛盾的斗争性 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作用的三个表现 矛盾的斗争性作用的两个表现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看 从它的阶级属性上看 从它在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 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 马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主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主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经济根源。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个对立派别)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者不能被完全认识的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和唯心主义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空间及其特征: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含义 ①马主哲学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立场 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马主哲学坚持辩证的唯主一元论立场 认为是姐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只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
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的联系。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普遍联系原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适应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1. 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迎合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败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①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②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无条件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有条件性、相对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体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主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质、量、度的概念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第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根本特点:客观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