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管理规则
MSA管理规范
MSA管理规范文件编号:1.目的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2.范围控制计划中规定使用的测量系统并且离最近一次MSA评价六个月以上者。
3.权责由品质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
4.定义4.1 MSA:测量系统分析;4.2 EV:重复性——设备变差;4.3 AV:再现性——评价人变差;4.4 XYR:重复性和再现性;4.5 PV:零件变差;4.6 TV:总变差;4.7 ndc:测量系统分辨率。
5.作业内容5.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5.1.1本公司计量型测量系统见“计量器具台帐”;5.1.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均值和极差法;5.1.3 具体操作步骤:5.1.3.1 测量系统的选定:品质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来选定。
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
5.1.3.2 评价人的选定:由品质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员中挑选2-3人进行测量。
另外,品质部负责MSA研究的人员进行记录和计算评价。
5.1.3.3 测量参数的选定:填写在“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的表格中。
5.1.3.4 被测零件的选定:研究人员和评价人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整个生产过程的10个零件(有时,每天取一个,连续10天)。
然后由研究人员按1到10给零件编号,在测量时评价人看不到这些编号,可测量2-3次。
5.1.3.5 让评价人员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由研究人员计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再让评价人B和C测量者10个零件并相互不看对方的数据,由研究人员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6行和第11行。
5.1.3.6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如果需试验三次,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于第3、8和13行中。
5.1.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采用一个替换的方法。
让评价人A测量10个零件,并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该表的第2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MSA管理规定
MSA管理规定受控状态:发放编号:发布日期2023年1月20日实施日期2023年1月25日有限公司发布修订履历表1对测量系统变差进行分析评价,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确保测量数据质量。
2范围适用于公司对测量系统分析(MSA)的管理。
3职责3.1质量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的管理。
3.2各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测量系统分析工作。
4定义4.1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是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5管理内容5.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和时机5.1.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控制计划中所识别的每种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
5.1.2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1)APQP过程中“产品和过程的确认”阶段,按“过程的设计和开发”阶段确定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
2)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测量系统分析。
每年12月底前,质量部制定下一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3)对新购置的与现有不同的测量设备,由品管部组织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其他情况:如顾客要求;对测量结果有异议时;质量改进需要等。
5.2测量系统变差的分布特性5.2.1位置变差1)偏倚: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测量结果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线性:在整个测量范围(量程)内偏倚大小的变化。
3)稳定性:在某阶段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总变差,是偏倚随时间的变化。
5.2.2宽度变差1)重复性:同一评价者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多次测量获得的测量变差。
通常被称为E.V.一设备变差,系统内变差。
2)再现性:不同评价者使用同一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多次测量获得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通常被称为A.V.一评价者变差,系统间变差。
5.3测量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5.3.1评价者:必须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员中选择。
5.3.2样件:必须从过程中选择,并且该样件能代表整个生产作业范围。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办法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办法1 / 12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办法一、目的1.1为规范地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确保测量系统分析准确、有效,特制定本文件。
1.2本文件适用于新的或改进后的,用于产品测试和测量中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的管理。
二、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三、术语和定义3.1 MSA:即测量系统分析,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目的是发现哪种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影响,验证一个测量系统是否可行,并保持持续的恰当统计特性。
3.2测量系统:系指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体(包括:量具、测量者、测量方法等)。
3.3“计量型”数据:测量后所给出的具体测量数值。
3.4“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途径:包括“稳定性”、“重复性”、“再现性”、“偏倚”及“线性”(五性)的分析、评价。
3.5稳定性:系指测量系统变差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3.6重复性:系指于测量某零件的某一特性时,一位测量者同一量具多次执行这一测量所获得的变差结果。
3.7重复性:在确定的测量条件下,来源于连续试验的普通原因随机变差。
3.8再现性:测量过程中由于正常条件改变所产生的测量均值的变差。
系指于测量某零件的某一特性时,由不同测量者使用同一量具执行这一测量所获得的变差的结果。
3.9偏倚:系指测量所得数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距。
3.10 线性:系指在量具预期工作量程内,各量测数据与相应基准值之间的差值(偏倚)之变化情况。
3.11量具的分辨力:若被测特性的变差要求为0.01,测该量具应能读出0.001的变化(分辨能力),即:量具的分辨能力应至少能直接读取被测特性预期变差的十分之一。
3.12计数型测量系统:属于测量系统中的一类,其测量值是一种有限的分级数。
与结果是连续值的计量型测量系统不同。
最常见的是通/止量具,只可能有两个结果。
四、职责4.1品保部: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及测量工具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MSA 分析管理规定 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方案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4.术语和定义 MSA :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屡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屡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 5.1 测量系统分析方案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工程组。
6.工作内容 6.1 在控制方案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到达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 试生产阶段,凡控制方案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 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方案中的量具。
6.2.2 用于控制方案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 用于控制方案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MSA分析管理规定
MSA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本程序的目的是评价测量系统的适用性,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需求。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控制计划中要求的和/或顾客要求的所有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
3.引用文件《质量记录控制程序》4.术语和定义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偏移(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以随机抽样方式进行测量,且评价人之间的测量结果不能相互看到或知道。
5.职责5.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制定:质量部。
5.2 测量系统分析所需涉及到的产品测量工作和数据的收集:使用单位。
5.3 数据收集后之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质量部。
5.4 测量设备的测量系统分析之结果评价和审查:新产品项目组。
6.工作内容6.1在控制计划中选择和配备的量具分辨率应达到公差的十分之一或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的要求。
6.2试生产阶段,凡控制计划中规定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设备均需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同时包括:6.2.1新购和更新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用于控制计划中的量具。
6.2.2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位置移动,并经重新校准。
6.2.3用于控制计划中的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经周期检定不合格,通过修理并经重新校准合格的量具。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通过对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确保关键测量设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测量数据,以及准确、精密地评定产品与过程的质量,为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过程是否稳定提供可靠保证。
2.适用范围公司各基地所有的关键测量设备。
3.定义3.1 关键测量设备:用来监视或者测量产品/过程的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
关键测量设备从以下测量设备中评选:3.1.1控制计划中列出的用来测量关键/重要特性的测量设备;3.1.2SPC时涉及到的测量设备;3.1.3客户指定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3.1.4PPAP中要求做MSA的测量设备;4.职责4.1 计量中心4.1.1负责整体策划、制定MSA计划;4.1.2负责评定MSA方案;4.1.3负责监督数据收集过程;4.1.4负责分析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4.1.5负责监督不合格机台改善过程;4.2 需求部门Demand departments4.2.1负责向计量中心提出MSA申请;.4.2.2负责选取分析样本;4.2.3负责收集分析数据;4.2.4负责实施不合格设备的改善;5.作业流程Operation process6.作业说明6.1 需求申请6.1.1分析时机1)首次使用前分析:关键测量设备在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MSA;2)计划外分析:当关键测量设备涉及到以下情况,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计划外的分析;A 设备维修(例如对IV测试仪的滤光片、暗房、底座进行维护后,需进行MSA);B 升级后(包含软件升级和硬件升级);C 设备的使用地点有变动(搬动过程中对设备进行了拆卸及重新组装);D 设备的使用人员出现变动;E 新控制计划;F PPAP要求;3) 周期性分析:根据每一种关键测量设备的重要程度、数量以及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周期,定期给所有关键测量设备进行MSA分析。
6.1.2关键测量设备的状态符合“6.1.1分析时机”中的条款时,需求部门需向计量中心申请进行MSA,由计量中心判定是否需要进行分析。
MSA管理办法
5.4.3.3 具体操作步骤
5.4.3.3.1 检测设备的选定:周期MSA分析由质量管理部按《检验设备仪器周期检定计划表》,新产品MSA分析、新购或新制检测设备验收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按试生产控制计划来选定。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1/5.
4)所有评价人自己和两两间一致并且与基准一致
5)UCL和LCI分别是上、下置信区间边界线。
5.5评审
5.5.1R&R的接受准则,质量管理部经理最终批准测量系统的适用性。
5.5.1.1R&R<10%,测量系统可接受。
5.5.1.210%< R&R<30%,要根据该检测设备的重要性和其成本以及维修费用,同时考虑有无顾客抱怨等情况,综合起来决定是否对该测量系统进行改进,可有条件接受。
5.5.1.3R&R>30%,该测量系统必须改进,不能接受。
5.5.2若需对测量系统采取改进措施时,一定要先分析EV和AV值,找出真正原因后方可采取措施。改进后的测量系统还需作MSA,直到可接受.
5.5.2.1当重复性A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 EV 时
1)量具的结构需设计增强;
2)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检验点)需加以改善;
4.2生产部、质量管理部等使用部门负责按MSA计划要求进行实际操作及数据的提报。
5内容
5.1 计划编写:质量管理部责新产品MSA计划编制;负责量产产品周期MSA计划、客户要求MSA计划、新检测设备MSA计划编制。
5.2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由质量管理部经理批准。
5.3质量管理部将批准后的“MSA计划”分发相关部门。
5.4.3.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换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10个零件,并将读数记录下来;然后让评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记录人员将结果记录下来;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公司MSA管理规定定稿版
公司M S A管理规定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程序名称: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MSA-01001 版本:A生效日期: 2002-10-04编写人:日期:(副管理者代表)审批人:日期:(厂长)如此印章并非红色<受控文件>,代表此文件不会受到<受控文件>印章1.0目的1.1了解测量器具量测的性能,是否能满足测量要求。
1.2 对新进或维修后的量测设备,能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变异分析及评价量测质量。
1.3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测量系统之再现性及重复性,作为下列各项事项之参考:1.3.1试验设备是否需要校验;1.3.2是否可供使用;1.3.3是否有人为因素造成之失准;1.3.4是否需要修正校验的周期及频率。
2.0适用范围2.1适用于公司车载产品量测设备及量具的统计变差分析。
3.0定义3.1测量仪器:任一用来量测产品特性之仪器皆称为测量仪器。
3.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3.3测量系统分析:应用统计方法,基于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以研究分析主要变差原因。
3.4再现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平均值变差。
3.5重复性: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4.0职责4.1计量室:负责制定并实施测量仪器校验计划。
4.2各使用部门负责使用仪器之变差分析(主要指重复性、再现性)及送校。
4.3设备维修部负责测量设备(不包括工具)之维护保养;各使用部门负责测量工具之维护保养。
5.0内容4.1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流程图常用量具测量系统分析周期(参考控制计划):5.2.1量测仪器、量测物及人员选择5.2.1.1对用于测量产品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被测物公差的1/10,报告采用附录中MSA-01001-03B;对用于测量过程变差的量具之精度,必须高于过程变差的1/10。
MSA测量系统管理办法
流程签名MSA测量系统管理办法三级文件页次14 生效日期此看到结果。
6.3.4用不同的随机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2、7、12 行中相应的列(试样号相同的测量数据输入同一列,例如测量的是7 号试样,则把结果记录在7 号试样所对应的列中)。
再次重复该循环。
6.3.5 当10个试样不可同时获得时,可用以下步骤来代替:6.3.5.1 若每次只能获得一个试样时:让测量者A 重复测量第一个试样3 次并在第1列1-3 行记录数据,让测量者B 重复测量第一个试样3 次并在第1列6-8 行记录数据,让测量者C 重复测量第一个试样3 次并在第1列10-12 行记录数据。
重复此循环把数据分别记录在第2-10 列。
6.3.5.2 若每次可以获得大于两个试样时,即可以分少于5 次完成数据采集时,每次均可采用步骤1-4 中的方法,以减少测量者记忆所带来的误差。
6.3.5.3当测量者属于不同的班次时,可以使用以下替代方法:让测量者A 测量所有的10个试样并把数据记录在第1 行,然后测量者A以不同的顺序再次测量这10个试样,读数分别记录在第2、3 行。
测量者B、C 同样进行测量。
数据收集表见附录1。
6.4数值的计算6.4.1 第1、2、3 行中最大的读数减去最小的读数,结果记入第5 行。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6、7、8 行和11、12、13行,将结果记入对应的第10、15 行。
(第5、10、15行记录的均为极差,所以为正值)6.4.2. 求第5 行的总和再除以试样的数量,得到第一个测量者试验的的极差均值,用同样的方法处理第10、15行得到。
6.4.3. 将第5、10、15 行数据记入第17行,求其平均值,结果记为(所有极差的均值)。
6.4.4. 将输入到19和20 行,分别乘以D4、D3得到上下控制限。
D4、D3具体取值见附表MSA测量系统管理办法三级文件页次14 生效日期1中说明。
6.4.5. 对于任何大于计算的值的极差读数,使用原来的测量者和试样重新读数,或者剔除那些值,基于新的样本容量重新计算和UCLR值。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
某公司MSA管理办法1. 引言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为了规范和有效管理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MSA),提高开发和运维的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本文档旨在对公司内部的MSA架构和相关组件进行管理和规范。
2. MSA架构概述MSA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拆分为一组小型、独立的服务的架构模式,每个服务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可以单独进行开发、部署和扩展。
MSA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公司内部,MSA架构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业务领域,每个服务都专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为了保证服务之间的协同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管理办法。
3. 服务规划在设计和开发新的服务之前,需经过以下步骤的规划和设计阶段:• 3.1 确定服务边界:明确每个服务的责任范围和业务领域,避免服务之间功能重叠和耦合度过高。
• 3.2 定义服务接口:为每个服务定义清晰的API接口,包括请求参数、返回结果和可能的异常情况。
• 3.3 设计数据库模型:每个服务独立管理自己的数据库,需要定义合适的数据库表结构和数据访问接口。
• 3.4 考虑服务间的通信方式: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如RESTful接口、消息队列等。
4. 服务开发在开发服务时,需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4.1 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根据业务需求和团队技术栈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框架,保证开发效率和性能。
• 4.2 服务独立性原则:每个服务应该独立于其他服务进行开发和部署,避免相互依赖导致开发进度延迟。
• 4.3 异常处理:合理地处理异常情况,对于无法处理的异常需要进行适当的错误处理,如返回错误码和错误信息给调用方。
• 4.4 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对每个服务进行充分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5. 服务部署和运维为了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部署和运维阶段需遵守以下规范:• 5.1 容器化部署:将每个服务封装为Docker镜像,并通过容器编排工具进行部署,如Kubernetes。
MSA管理办法
文件会签/ 审批记录文件修订记录1.目的本程序文件针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与管理,使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确保过程输出所测得的数据有效。
2.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有在用计量器具和测试设备,亦适用于其它客户及本公司内部要求。
3.定义3.1测量过程:是指给具体实体或系统赋值的过程。
3.2 测量系统:是指操作、零件、评价人、测量工具、设备的集合(整个获取测量结果的过程)。
3.3 MSA:全称为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是指对测量体系进行分析的过程。
3.4 分辨率:是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又称最小刻度读数。
3.5 测量系统的术语与评价参数3.5.1偏倚:是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3.5.2线性:是指测量设备在正常工作量程内偏倚的变化量;3.5.3稳定性:是指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3.5.4重复性(设备EV):是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3.5.5再现性(评价人AV):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6GR&R(测量设备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是指测量系统的可重复性与可再现性的联合估计值,英文全称为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3.5.7分级数(ndc):是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复的97%的置信区间的数量,其值等于零件变差除以GR&R再乘以一个系数(1.41),用于判断测量体系分辨力是否可接受。
3.6零件间变差(PV):由同一或不同的评价人,采用同一个的测量仪器,测量不同零件的同一特性时零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7 评价人变差(AV):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3.8 总变差(TV):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MSA管理办法
(3)可能需某些夹具协助作业者,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具。
(4)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校正后须再做量测系统分析并记录之。
5。2。5允收水准
5。2.5。1量具R&R的可接受性准则
(1)误差在10%以下:量具系统可接受。
(2)误差在10%~30%量具视情况接受(依其应用的重要性,量具费用及修理费用需定)。
5。2。3。4再现性量测
请作业者B.C量测相同10个零件,但不使他们看到他们的量测值,将量测分别记录.
5.2.3。5重复这个循环,但以不同的随机顺序进行量测。
5。2。3.6计算
a。量具再现性及再生性计算,应用整个研究的数据表及个别项目的记录和依规定公式的计算表.
b。线性计算公式如下
斜率:a=;截距:b =
5.1.5作业者需了解一般性操作,避免操作之不一致性.
5。1。6使用量具之精度值为被量测物公差的1/10。
制订日期
核准
审查
制订
生效日期
版本
1。0
5.2量测仪器及人员选择
5. 2。1量具之选择,其最小刻度应能读至1/10,制程变异或规格公差之较小者,以避免量具之鉴别力不足
(例如最小刻度0.01mm,则应读到0。015或0。002或0。005).
EV—设备变差。
3。5线性:线性是指量具在使用范围内偏倚(准确度)差异之分布状况.
4。权责
品管人员主导进行MSA分析。
5。作业内容
5。1量测系统分析研究
5。1.1研究主要变异形态之对象决定.
5。1.2使用全距及平均数方法。
5.1。3基于统计配合实际之制程选择适当之作业人数.样本数及重复测试次数。
MSA管理规定
MSA管理规定1.目的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接受准则。
通过了解变差的来源,判断计量器具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评价价生产环境中的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统计研究所用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相一致。
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也可以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和接收准则。
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应与替代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起保留。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产品或过程特性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指定的测量设备和仪器。
3.职责3.1质量部3.1.1负责组织本公司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年度的MSA分析和制定MSA分析计划,且将分析计划下发到相关部门。
3.1.2负责监督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使用部门提供的MSA分析数据取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2检验.测量和实验设备使用部门3.2.1负责根据MSA分析计划,按时配合质量部对检测设备进行MSA分析。
4.定义4.1量具:可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且仪器的分辨率至少是规格限或过程变差的1/104.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量特性附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所用的量具测量系统对每个零件能重复读数4.3测量系统分析(MSA):是指通过分析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4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4.5基准值:又称为可接受的基准值或标准值,是充当测量值的一个一致认可的基准,一个基准值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4.6重复性: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4.7再现性: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4.8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值;4.9稳定性: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4.10量具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综合变差的估计值;4.11参考值:被认可并同意基于参考或基准值作为一被测量物的数值比较,它可能是:一个理论值或基于科学原理而建立的数值;基于一些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一个指定值;基于在一科学或工程组织主持的合作研究实验工作下,一致确定的数值;或者用于一特定用途,利用一可接受的参考方法所获得一致同意的可接受数值。
MSA(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
MSA(测量系统分析)管理规定1.目的对测量系统偏差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规定要求,确保测量系统满足测量要求,反映测量结果的真实性,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要。
2.范围适用于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监视和测量系统的分析和评估管理。
3.职责3.1品质部负责MSA(测量系统分析)的组织、计划、分析、评估。
3.2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本规定实施。
4.程序4.1 定义4.1.1MSA是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的缩写,指测量系统分析。
4.1.2ANOV A-方差分析法4.1.3计量型数据:一个样品的测量值4.1.4计数型数据:一个样品的质量和通过/不通过测试结果4.1.5分辨率—测量系统检测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的微小变化的能力4.1.6重复性((Reproducibility):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一位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的偏差4.1.7再现性((Repeatability):测量一个零件的某特性时,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测量的平均值偏差4.1.8偏移: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4.1.9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4.2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4.2.1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必须在前期质量策划中予以考虑,由品质部具体制定。
4.2.2制定测量分析计划的时机:由品质部明确的、为度量产品质量所必须的检测任务(项目)、计量器具及其准确度要求各部门在人、机、料、方、环(4M1E)等任一方面发生改变时4.2.3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要求突出关键工序、特殊工序。
4.3 明确可接收性判定原则4.3.1测量仪器R&R值低于10%的任何使用情况均可接收;R&R值在10%-30%范围内,基于仪器应用的重要性、测量装置及其维修成本等因素,由品质部批准后可以接收使用;R&R 值超过30%的情况则不接收。
4.3.2在零件评价人极差控制图中,如极差分析表明极差都受控。
MSA管理规则
M S A管理规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评定的方法,使本公司之量测系统能得到有效的管制与评估,同时可以用于评估新的测量仪器、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进而确保量测系统的精确性与稳定性进,确保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XXX公司IQC所有测量系统的评估。
3.用语定义3.1 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3.2 测量:给被测对象赋值;决定数据的过程就是测量过程,决定出来的数据就是测量数值(数据)。
3.3 量具:用来得到测量结果的任何装置。
3.4 测量系统:用来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程序、量具、仪器、软件、人员、操作的集合。
3.2 R&R(G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3.3 重复性(EV):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3.4再现性(AV):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偏倚: 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6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7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4.1本程序由IQC SQE人员实施和维护4.2 MSA测量系统分析由IQC SQE进行分析4.3 相关检测人员配合实施4.4 对于评价不适合的测量设备由管理部进行维修或更换。
5.作业内容5.1测量系统分析基本要求1)测量系统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2)过程是统计受控制的。
3)产品控制,变异性小于公差。
4)过程控制:▲变异性小于制造过程变差.5)分辨率(分辨力、可读性、分辨率):▲别名:最小的读数的单位、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度或探测度▲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分辨率经验法则: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在公差与过程变差两者中较小者的1/10以下。
MSA管理规定
MSA管理规定1.0[目的]规范测量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找出测量系统的变差及引起变差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特殊原因,改进测量系统,以减少测量的变差。
2.0[范围]适用于车载产品测量系统的分析。
3.0[职责]3.1由检查技术课规定MSA的使用范围与频次。
3.2由检查技术课制定MSA分析计划,并按计划与相关人员共通执行。
3.3相关部门根据MSA分析计划提供测量数据,由检查技术课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
4.0[定义]4.1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包括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殊特性的关系。
4.3量具:任何用来获得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4.4重复性(Repeatability)4.4.1指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监测设备,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4.4.2是在固定的和已定义的测量条件下,连续(短期内)多次测量中的变差;4.4.3通常被称为E.V —设备变差(Equipment Variation);4.4.4设备(量具)能力或潜能;4.4.5系统内部变差。
4.5再现性(Reproducibility)4.5.1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监测设备,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4.5.2在对产品和过程进行鉴定时,误差可能是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4.5.3通常被称为A.V —评价人变差(Appraiser Variation);4.5.4系统之间(条件)的误差。
4.6偏倚(Bias)4.6.1观测到测量值的平均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差值;4.6.2是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所构成.4.7稳定性(Stability)4.7.1随时间变化的偏倚值;4.7.2一个稳定的测量过程在位置方面是处于统计上受控状态;4.7.3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过程 MSA管理
监视与测量设备管理过程 MSA管理、实验室管理(7.6、7.6.1、7.6.2 、7.6.3、7.6.3.1、7.6.3.2、4.5.1)1)本过程定义了对监视和测量装置、专用检具检定/校准、运行检查、失效评价、测量系统分析(MSA)、实验室要求、外委计量的管理要求。
2)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确保质量、环境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为产品和环境符合确定的要求提供证据。
3)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3.1)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
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必须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3.2) 进行调整或必要时再调整;3.3) 能被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3.4) 防止可能使用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3.5)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环或失效。
3.6)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必须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
必须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必须予以保持。
当机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必须在初次使用前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并在必要时予以重新确认。
4) 7.6.1测量系统分析为分析每种测量和测试设备系统得出的结果中出现的变差,应进行统计研究。
此要求应适用于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所用的分析方法及接受准则应符合顾客关于测量系统分析的参考手册的要求。
如果得到顾客的批准,也可使用其它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
5) 7.6.2 校准/验证记录用以证明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的所有量具、测量和测试设备,包括员工自备和顾客所有的设备,其校准/验证活动记录必须保存并包括:5.1) 测量装置的鉴定和校准所用的测量标准;5.2) 由工程更改所发生的修订;5.3) 在校准/验证时获得的任何偏离规范的读数;5.4) 对规范以外情况的影响的评估;5.5) 在校准/验证后,有关符合规范的说明;5.6) 如果可疑材料或产品已被发运应及时通知顾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介绍测量系统评定的方法,使本公司之量测系统能得到有效的管制与评估,同时可以用于评估新的测量仪器、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进而确保量测系统的精确性与稳定性进,确保产品的质量。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XXX公司IQC所有测量系统的评估。
3.用语定义3.1 MSA: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3.2 测量:给被测对象赋值;决定数据的过程就是测量过程,决定出来的数据就是测量数值(数据)。
3.3 量具:用来得到测量结果的任何装置。
3.4 测量系统:用来得到测量结果而进行的全过程,包括:程序、量具、仪器、软件、人员、操作的集合。
3.2 R&R(GR&R):即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缩写。
3.3 重复性(EV):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量变差。
3.4再现性(AV):由不同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5偏倚: 是测量结果的观察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3.6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3.7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职责4.1本程序由IQC SQE人员实施和维护4.2 MSA测量系统分析由IQC SQE进行分析4.3 相关检测人员配合实施4.4 对于评价不适合的测量设备由管理部进行维修或更换。
5.作业内容5.1测量系统分析基本要求1)测量系统具有足够的分辨率。
2)过程是统计受控制的。
3)产品控制,变异性小于公差。
4)过程控制:▲变异性小于制造过程变差.5)分辨率(分辨力、可读性、分辨率):▲别名:最小的读数的单位、测量分辨率、刻度限度或探测度▲为测量仪器能够读取的最小测量单位分辨率经验法则:测量系统的分辨率在公差与过程变差两者中较小者的1/10以下。
6)零件之间的差异必须大于最小测量刻度;极差控制图可显示分辨率是否足够看控制限内有多少个数据分级不同数据分级(ndc)的计算为:ndc(有效分辨率)=(零件的标准偏差(PV)/ 总的量具偏差(GR&R))* 1.41 一般要求它大于4才可接受7)确定检验人员,样本部件数量,测量次数,人员必须从正常检验操作的人员中选取,样本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能代表整个过程工作范围。
8)保证测量方法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保证测量必须是随机进行的▲读数时必须估读到最近似数,如有可能估读到最小刻度的1/2以下。
▲每个测量员必须按照相同的操作程序和相同的步骤进行。
5.2稳定性(Stability)分析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5.2.1 稳定性分析步骤:5.2.2 对于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只要控制图稳定及可接收。
5.3偏倚(偏移)分析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真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等级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5.3.1 本规定中的偏倚分析采用控制图法,(依照MSA手册第三版)。
5.3.2 α水平为通用的0.05计算,表示0落在偏倚值的95%置信区间之内,偏倚等于0的假设在α=5%的水平上是可以接收的。
5.3.2 偏倚非0的原因可能有:(1).基准值误差;(2).仪器磨损;(3).仪器制造尺寸的误差。
(4).用仪器测量了错误的特性;(5).仪器未得到完善的校准;(6).评价人操作仪器不当;(7).对仪器的修正运算不正确。
5.3.4 偏倚分析步骤5.3.5 数据的选取是同一测量系统对同一样本随着时间的变化进行测量取得,来检测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5.4 线性(Linearity)分析测量系统的线性便是表征在量具工作范围内其偏倚变化规律的一个统计特性。
5.4.1 以下方法参照MSA手册第二版,拟合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5.4.2 判定基准区分判定基准措施制程变异对比不到1% 很适合 : 无改善的必要%线性制程变异对比1~5%不到适合 : 几乎不需要改善制程变异对比5~10%不到一般 : 一部分需要改善制程变异对比10% 以上差 : 需要改善5.4.3 线性拟合度R2>0.855.4.4线性分析步骤:5.5、重复性(EV)和再现性(AV)分析(GR&R)5.5.1 本分析依照MSA手册第三版实施,采用均值极差法进行分析。
5.5.2 重复性(Repeatability)重复性的意义:一个人一把量具对同一个被测特性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测量值落在重复性(5.15δe)范围内的概率为99%。
5.5.3 再现性(Reproducibility)再现性的意义:由不同操作人员,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5.5.4 数据收集要求1.选择三个测量人(A, B,C)和10(n>5,一般为10PCS)个测量样品。
A、测量人应有代表性,代表常从事此项测量工作的QC人员或生产线人员B、10个样品应在过程中随机抽取,可代表整个过程的变差,(即在控制图稳定的情况下,选取的样品应覆盖整个正太分布范围)否则会严重影响研究结果。
2.校准量具3.测量:让三个测量人对10个样品的某项特性进行测试,每个样品每人测量三次,将数据填入表中。
试验时遵循以下原则:A、盲测原则1:对10个样品编号,每个人测完第一轮后,由其他人对这10个样品进行随机测试,避免主观偏向。
B、盲测原则2:三个人之间都互相不知道其他人的测量结果。
5.5.5 数据分析1、以每一个人对同一个零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值为子组(容量为重复测量的次数r),计算均值X和极差R2、作X-bar控制图:A、 X图控制线计算:Uclx=X+A2*R;Clx=X;Lclx=X- A2*RB、R图控制线计算:Ucl R=D4*R;Cl R=R;Lcl R=D3*R其中:X为所有测量值的平均;R为所有极差R的平均;D3、D4为常数。
C、以每一个人对同一零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值为子组按照人员A、B、C人员的顺序作成X-bar控制图。
3、X-bar控制图的判读A、R chart : 用以判定量具的鉴别力若全距值皆落于管制图内则此量测仪器之鉴别力足够 ; 若很多点落于管制图外则表示此仪器鉴别力不足.B、X chart : 用以判定量具的量测误差若大多数点皆落于管制界限之外则表示此量具之误差小于样本误差.(与一般管制图判断准则相反)5.5.6 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测量单元分析%总变差分析(PV)其中:R位没组极差的平均值;R P为每个被测量零件所有人测量值为一组,计算零件测量值的平均值,每个零件的平均值Max-Min;X DIFF为每个评价人测量值的平均值的Max-MinK1、K2、K3、为常数;n为测量零件个数;r为测试次数5.5.7 计算所用常数表如下:D3、D4选择:K1、K2、K3选择:D 3D 4K 1K 2K 320 3.267 4.56 3.65 3.6530 2.574 3.052.72.740 2.282 2.350 2.114 2.0860 2.004 1.9370.076 1.924 1.8280.136 1.864 1.7490.184 1.816 1.67100.2231.7771.6278910评价人/零件数23456测试次数5.5.8 如果量具共用于检验新产品是否合格,总变差应选公差,而不是选用过程总变差。
5.5.9 GR&R 判断原则:1.GR&R <10% 表示该量具系统可接受。
10%≦ GR&R ≦ 30% 表示该量具系统可接受或不接受,决定于该量具系统之重要性、修理所需之费用等因素。
3. GR&R > 30%表示该量具系统不能接受,须予以改进。
5.6 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5.6.1 依照MSA 手册第二版采用小样法进行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6.2 测试、样品选用规则(1)样品应选定代表整个过程的样品。
(2)把平时检查的作业者选定为作业者的选定对象,并实施盲测 (3)任意选定25个样品时,以下能成为向导。
很难区分良/不率的样品 20%~30% 不易区分良/不率的样品 30%~40% 比较容易区分良/不率的样品30%~40%很容易区分良/不率的样品0%~20%5.6.3 将样品编号,将检测结果记入下表: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A评价人B评价人C评价人基准值(XT)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5.6.4 建立交叉表格并进行计算:r1=a+b; r2=c+d; C1=a+c; C2=b+d;N=a+b+c+d a为A、B评价人同认定为NO的数量;d为A、B评价人同认定为GO数量;b为A评价人认定为NO,B评价认定为GO的数量;C为A评价人认定为GO,B评价认定为NO的数量;5.6.5 Kappa值判定:Kappa>0.75,一致性好;Kappa<0.40,一致性差。
5.6.6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对比两个评测人的差异,不能评价测量系统的好与不好,如要对测量系统进行评测必须与基准X T进行交叉计算Kappa值。
6、MSA实施频率6.1测量结果有疑问时;6.2上述情形外,测量重要特性的量具每年依照MSA计划实施一次。
7、参考文件ISO/TS16949 《MSA手册》。
8.附属文件8.1《MSA测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