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
中国禅的启示
![中国禅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cd40ec38bd63186bcebbc12.png)
中国禅的启示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
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
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
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
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
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
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
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
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
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
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
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
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
禅宗正解
![禅宗正解](https://img.taocdn.com/s3/m/12ae152e4b73f242336c5fdc.png)
一、禅、禅宗和禅宗文化(一)、什么是禅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主要作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菩萨禅、次第禅、顿超禅。
这个“禅”字本来是从巴利文音译来的,但到了中国人这里,实际上意义有很大差别。
“禅那”是指一种精神的集中,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而“禅”以中国祖师所了解的,那是指对本体的一种领悟,或是指对自性的一种参证。
他们一再地提醒学生,冥想和思索,都会失去禅的精神。
胡适曾说:“中国禅并不来自印度的瑜伽或禅那,相反的,却是对瑜伽或禅那的一种革命。
”也许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革命,而是自然的转变,但无论是革命或是转变,“禅”不同于“禅那”却是事实。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禅,在印度是没有的。
”他认为中国人把禅解做顿悟,是一种创见,也足以证明中国人不愿囫囵吞枣似的吸收印度佛学,他说:“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实践精神的想象力,创造了禅,使他们在宗教的情感上得到了最大满足。
”(二)什么是禅宗和禅宗文化1、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的方式将心专注在一法竟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
我国佛教按语系分为汉传佛教、藏教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又分成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八个宗派。
而禅宗是八大宗派中的最大一派,它与其它宗派相比,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来成就圆满。
但各宗在修持方法上存在差异。
如净土宗以念佛为方便,强调阿弥陀佛之愿力的殊胜;律宗重研究学习戒律,以戒为师;而禅宗强调实践,认为每人都“具足如来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因此,禅宗强调真修实悟,以期内心觉悟。
2、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禅宗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我国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我国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成为了具有中华特质的禅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510b26a9b6648d7c1c746ca.png)
禅的最高境界和禅宗的精髓是什么?2011-07-01 01:49:0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你不再是你,我不再是我,心若止水,万物皆空。
禅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就是自然,最高的境界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人都有欲望,因欲望的引动长期熏习修炼成为习惯,也就是佛教讲的贪欲!好比一杯水在外界的接触下因缘相合杯子的水就开始摇晃不定!那么我们会认为是水在摇晃,那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佛教讲颠倒我执就是这个意识!水不会自生摇晃,好比欲望并不是来自自心,而是外界的引动,只要驱除对欲望的执着,守戒行慢慢的通过戒定慧修善行安定内心,内心没有对立善恶是非的对立那么水就会自然恢复平静!与道自然合一也就是现在讲的天人合一,没有境界的境界,因为里外如一自然没有动摇的可能,更没有一个境界可寻因为这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会因为外界的欲望引动身心不得自在,为欲望而劳心动神,造成身心烦恼不和谐安定,计较善恶是非不能一心为善安定内心!那样本就是违反了道的自然,也是自然宇宙变化和谐的真实道理!那么要实践就要修善行处水柔居下随缘顺自然之道另身心自在与道相应!禅的最高境界---心如止水古人尤其是名人,向来盛行谈禅论道!因为,禅可以净化人之心灵,可以感悟人生之真谛!而谈禅的最境界就是-----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简言之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达到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波澜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住的地方与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主持是位得道高僧---佛印禅师,苏东坡经常与禅师谈禅论道,时间久了,俩人交往十分密切,感情也很深厚,可谓同道知已!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写了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与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看后便回信一封。
苏东坡看完禅师的信后便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但是万万没想到禅师的回信竞是带有悔辱性的“放屁”二字。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ab40cb1700abb68a882fb01.png)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参禅方法举要
![参禅方法举要](https://img.taocdn.com/s3/m/da4322cead51f01dc281f138.png)
上面举的这几则公案,全是棒子在舞,作为参禅的方法,这棒子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雪峰义存是德山的高足弟子,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禅师,他曾往真诚虚心地问德山:“禅宗的无上大法,象我这样的人有资格,有能力得到吗?”德山狠狠打了他一棒,说:“你胡思乱想些什么。”雪峰说:“我委实不明白啊!”第二天,雪峰又来讨教,德山说:“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们禅宗是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实在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传授给人的。”雪峰于是就有所省悟了。
“机”的含义极深,如《周易》说:“知机其神乎?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也。”周敦颐在《通书》中说:“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运而于有无之间者,机也。诚神机曰圣人。”都极重视机的作用。用今天的话来说,机就是某种事物的潜在因素。参禅开悟,也有其开悟的内在因素,这个因素就“机”。“锋”就是刀刃,就是枪尖,就是剥除包裹在“机”外面的外壳,而使开悟的因素得以显现。人与人不同,各人的心态、知识的积淀都不同,而禅宗的机锋,就是剥除那种种不同的外壳,而让你的“真机”显现和完善,即所谓“脱颖而出”。
在生活中,人们老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就是把思维和思维的内容混为一谈。眼耳鼻舌身意无不给我们提供思维的内容,但那些内容并不等于是思维本身,思维本身是不同于这些内容的。所以六祖说:“成一切相即心”——我们认识的一切内容,都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和思维活动。“离一切相即佛”——你若能在这种种认识的内容中把精神和思维解脱出来,不受其染污和束缚,你就是佛了。马祖扭百丈的鼻并说:“‘这个’又飞过去了吗?”就是用这个刀子剃除了百丈精神中的“外壳”,使他看到了自己那个“不与万法为侣”的本来面目。
参禅方法举要
选自《生活中的大圆满法》
前面我们已经举出了不少的参禅方法,这里集中地对参禅的方法作一些较为系统的介绍。当然,禅是一种佛教内专门修持后在精神中所获得的一种高级深沉的精神心理状态,并不是浅薄虚浮的人懂得一些“禅八股”就了事的。资深的丛林老禅师们常说,要以通达佛教的经教为基础,要籍教悟宗,才不会在参禅中走入歧途。这是必须的,没有佛教的基本理论基础,所谈的禅,只能是虚浮不实的“花花禅”,用武术界的话说,只能算是一些“花拳绣腿”而已。另外,应要培养“顿悟意络”,没有这个敢于追求的“心”,就没有恒久不懈的动力。这是参禅的必须具备的前提。禅宗虽然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若没有相应的佛学基础,你要“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中国哲学之禅宗
![中国哲学之禅宗](https://img.taocdn.com/s3/m/b398c2f326fff705cc170ad9.png)
• 第四则 “佛是干屎橛”
• 在草纸普及之前,中国人用“干屎橛”这种工具擦屁屁。 干屎橛用竹片制成,水洗后可循环往复使用。著名的南唐 后主李煜诚心礼佛,居然亲自为僧侣削干屎橛。给僧侣使 用前,还要经过严格的自检——用自己的脸颊测试竹片上 有没有毛刺…… 但早在唐朝时,有人请教高僧宣鉴和尚 ,“佛是什么?” 宣鉴回答的很客气——“佛就是干屎橛 !”这下把大家吓坏了,怎么这样侮辱佛祖呢? 宣鉴和 尚甚至说:释迦摩尼是干屎橛,达摩是老躁胡(达摩是天 竺人,也算胡人),文殊普贤菩萨都是担粪汉…… 宣鉴和 尚并不是诽谤佛祖,而是从一个最浅显的角度印证佛法— —“众生平等”。 南唐后主李煜为了礼佛为僧侣削干屎 橛,而宣鉴说佛是干屎橛。两人到底谁更接近禅心,由大 家见仁见智吧!
• 第十则 龙潭吹烛
• 德山宣鉴反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一天,他 与龙潭禅师聊到夜深。龙潭说:“你回房去吧。”德山走 到门口又返回,说:“师父,外面黑,看不见。”龙潭点 燃一支蜡烛递过去,德山伸手来接,龙潭突然把烛吹灭, 问: • “你见到了什么?”德山大悟,立即跪下顶礼,说:“从 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都不再怀疑了。” • 启示:在黑暗中摸索方向,只有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 内心的禅光才会亮起。
• 第六则 捉虚空
• 石巩和西堂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 ,石巩问西堂:“你会捉虚空么?”西堂道:“ 会捉。”石巩问:“怎么样捉?”西堂用手在空 中抓了一把,说:“就这么捉。”石巩摇了摇头 ,道:“你不会捉。”西堂不服气,反问道:“ 那你说该怎么捉?”石巩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 疼得西堂大叫。石巩笑着说:“虚空必须这么捉 才行。”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说:“多谢师兄指 点!”
• 第十六则 学僧背柴
• 唐代高僧马祖和希迁,一个住江西一个住湖南,学僧们两 边跑,“走江湖”以学法。一次,希迁问江西来的学僧, “你见过马祖吗?”“见过。”希迁指指院子里一堆柴: “马祖像这堆柴吗?”学僧答不上,跑回去找马祖。马祖 问:“那堆柴有多重?”“有百把斤吧。”“那你力气很 大啊!”学僧不解,马祖道:“你背着那么重一堆柴,从 湖南走到了江西,岂不是力气很大吗?” • 启示: 马祖是否像柴,本来不是问题,无端背起,不懂 放下,烦恼自寻。
佛学常识
![佛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407f25b869dc5022aaea0088.png)
佛学常识什么是佛教?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佛是神吗?答:不是,他和我们一样,他的名字叫悉达多,他姓乔达摩,出生在今尼泊尔境内,因为他是释迦摩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的意思是什么?答:佛是佛陀的音译简称。
佛的意思是“觉者”。
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答:禅宗,律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学派),华严宗,净土宗,三论宗,密宗(藏族)。
禅是什么意思?禅宗是什么?答:禅,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
此法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识心见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以心传心”之法.禅的种类很多,但在中国兴起而发展的是“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的禅宗,也叫“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的祖师是达摩。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凡抱有广大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并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地觉悟--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所以说是人皆有佛性,有佛性皆能成佛。
什么叫皈依?皈依也叫归依,是指身心归向它,依靠它。
皈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
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法,僧。
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
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大乘着重利他,小乘着重自己解脱。
大乘的观点是人人皆可成佛,小乘观点佛只有一个。
什么是“度”?“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是从烦恼此岸度到觉悟彼岸的意思。
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第一是布施,包括财施和无畏施;第二是持戒,戒也有三种,最根本的是情戒;第三是忍,忍受毁骂打击,及饥寒苦等;第四是精进,即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
什么是四摄?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什么是禅禅是什么二
![什么是禅禅是什么二](https://img.taocdn.com/s3/m/5aecf529bcd126fff7050b6b.png)
慧律法师《什么是禅禅是什么》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慧律法师发布时间:2010-1-2 21:35:33繁體版好,禅定有三昧的正定。
简单讲,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很好,就是修行。
所以,不一定要出家,你在家居士,你能够把你的情绪控制得很好,你就是修行,就进入禅。
换句话说:你只要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显现在你前面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任何一个我、人、众生、寿者,一切相,你要了悟当体即空,没有一样是真实的。
什么是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世间哪一种东西是真的?哪一种东西是永恒的?没有,没有!所以,没有一件东西是真的,那么就是: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了。
因此,我们那个观念稍微改变一下,这个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叫做你的,没有!我的,我所拥有的,统统是如梦幻泡影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
那个“我的”,要稍微慢慢放下,要慢慢改变,没有一种东西是我的,没有一种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包括房地产、汽车,包括你的现金,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
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没有一样东西是你所拥有的。
你所拥有的,你试试看,拥抱不代表拥有。
来啊!譬如说,你跟你的女朋友拥抱一下,年轻人喜欢这样,这个口味,好!拥抱一下,那我问你了:你要抱多久?抱着吃饭?抱着上班?好!没关系!就那二个,连体婴就每天都抱在一起了。
连体婴,进进出出,最多怎么样?他会死的,有一天他会断气。
拥抱不代表拥有!这个世间,你一定要很清楚的了解这个世间的真相,就是万法都是假相,这样你所过的日子,每天都是奇迹。
有大般若智慧的人,每天过的都是奇迹。
但是,有奇迹的人,不一定有实力;有实力的人,一定有奇迹,因为有实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奇迹。
对不对?所以,那个电视上说:“喔!圣母玛利亚,这个圣像眼睛流血了。
”天主教徒看了是一种神迹,当然我们也随喜功德;可是,佛的义理就更深一层了。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https://img.taocdn.com/s3/m/d68214a8941ea76e58fa04ce.png)
最早对“禅”有文字描述是在秦代以前,但当时没有具体名称。
汉代开始,随着佛教传入,天竺的“jana”这个词引进到中国,当时人们将这个词翻译为“禅那”,后来逐渐简化确定为“禅”。
胡适在《胡适说禅》中考证说:“佛教之禅法也名‘瑜伽’,习禅者名为“瑜伽遮罗”,禅法名为“瑜伽遮罗布迷”,即是‘瑜伽师地’,译言‘修行道地’”。
“瑜伽”最初是印度史前农业母系社会专由妇女修炼的一种让身体阴阳和谐相应的功法。
经过漫长发展,被赋予精神文化内涵,衍生出瑜伽哲学。
禅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植根于印度,兴盛于中国。
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步融汇本土的魏晋玄学、老庄哲学、儒学等文化思想,并且使得“禅”在自身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禅文化。
禅与诗融合,成为“禅诗”;禅与茶融合,成为“禅茶”;禅与画融合,成为“禅画”等。
禅文化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影响巨大。
什么是禅?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的内容下了定语,也成为禅的宗旨。
确实如此,禅的博大精深是文字所无法描述和穷尽的。
然而,禅无处不在,是一种智慧,直达人的内心,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感悟与把握。
禅,讲求“静”,告诉人们静静思考,执着进取。
禅,讲求“定”,告诉人们要有内心的定力,守住本份,心怀忠厚。
禅,讲求“顿悟”,顿悟思维也是一种直觉思维,告诉人们要思悟人生真谛,以到达人生的新境界。
它从各个方面渗透于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体现出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和态度。
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禅的智慧,从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认准生命的意义,走向美满幸福的人生。
“禅”作为佛学研修方式,强调“心”的会意和“性”的自修,其实就是要自己努力,“自修自悟”、“自食其力”、“自尊自爱”,正如禅语所言:“人贵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强。
勿依赖人,勿强求人,他人无论亲疏,皆不可依赖。
”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禅。
禅是什么意思
![禅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634d7a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7c.png)
禅是什么意思
“禅”这个词含义很广泛,有世间的禅,有出世间的禅,有祖师禅,有如来禅。
那么我们怎么称呼禅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禅就是佛心,佛心就是现实,一个真正的法界。
禅离开了区分、坚持、治疗,所以叫“无二”,进入自洁心就是禅。
如何修禅?
那么修这个禅从何下手呢?有很多方法,八万四千法门也都要以戒定慧作为它的宗旨。
但这里可以给你介绍一个最直接的方法,你就修念佛禅好了。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心,就是实相。
所以我们念佛当下就契入到禅的最本质的内涵,这就是佛开示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你念阿弥陀佛就不是一般的禅了,是无与伦比的极为深妙的禅,直接在这个禅当中跟阿弥陀佛的心在沟通。
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光中极尊,法王,跟一切佛的法王来进行沟通。
所以我们念佛就安住在禅的世界,禅的境界当中,这就是“已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了。
你已经到了含元殿——皇宫里面最好的一个宫殿,不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了。
所以你好好念阿弥陀佛,从这里下手。
阿弥陀佛的正念也可以确定。
为什么?因为这个佛名里面有无限的生命。
无限生命是自性的静止,是一切三摩地之王,是至高无上的决心。
当你的专注力不够的时候,赶紧念佛,用佛名来加强我们的专注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
什么是禅
![什么是禅](https://img.taocdn.com/s3/m/aca621d326fff705cc170a83.png)
什么是禅?禅本是实相,无以言说。
但若勉强从对治义上说,禅,是禅那的简称,也叫止观、思维修、弃恶。
从禅的含义来讲,它是止观。
“止观”这是个佛教名词,大家可能比较少听到,止观其实就是定慧。
我们修定的开始叫止,这个止就是止息妄念;观,就是观照,洞察或觉知事物的真相。
所以从这个禅的含义来讲,基本上分为止的部分和观的部分,止的部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有定力;如果观的部分成功了,就会有智慧。
这两部分是我们生命当中最可贵的地方。
我们往往认为只要得到财、权力、地位、婚姻、家庭等等这些外在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快乐。
实际上,很多人都得到了,但并没有得到所谓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我们的内心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安顿下来。
我们身心通常所处的一个状态就是妄想纷飞,或者内心焦虑、不安,烦恼不断。
所以我们应该要多去思维人生的价值,生命的真相。
因此观就是要我们在头脑思维能够停下来后,再去观察我们整个身心的活动,通过这样去了解到生命的真相。
思维修,一般的思维,我们每天都有,但这种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妄念,就是我们主观的执着、观念、想法,这种思维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思维。
比如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是我们却要追求永恒。
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妄想,并由此产生了我们的烦恼,比如贪,嗔,痴,这是我们最根本的烦恼。
而正确的思维就是一种观照,洞察,觉知。
这样的观察必须要在一种怎样的身心状态下呢?就是止,必须要把你过去身,口,意这些错误的行为活动停止下来,之后你坐下来,身心放松,这样你整个身心就处于一种相对宁静,和谐,安详的状态,然后你运用“无我”,“无常”,“空”这些佛教的根本原理去观察,去体验。
不断体验之后,你的思维完全符合真理,那你整个生命状态就与真理相应。
我们禅修最后要修到什么样呢?“止息妄念”。
那有人会说,人都有思想,如果修行修到连思想、念头都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这里面其实是有思维的,但这个思维是理性的,正确的,符合客观事实的。
弃恶,就是要抛弃给自己,甚至给别人造成烦恼痛苦的身心行为。
禅是什么--乔布斯心中的佛禅
![禅是什么--乔布斯心中的佛禅](https://img.taocdn.com/s3/m/818cad75a26925c52cc5bf39.png)
禅是什么乔布斯心中的佛禅作者: zenkywong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佛与禅都好像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羡慕于他的逍遥自在,渴望于他的心胸坦荡与博大精深,无形中让禅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距离。
其实生活就是禅,经历生活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修禅悟道的一个过程。
而禅在更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智慧,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智慧。
我对禅的理解:禅就是对自身以及周围现象和事物的了解与感悟的过程。
首先,禅是一个过程。
从数学的角度讲,它是一个线段,不是孤立的一点或几点。
其次,禅虽然是以了解和学习为基础的,但关键却在悟而非学。
了解和学习是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而悟却是对外界事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人都可能了解学习到了相同的东西,但却领悟出了完全不同的道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牛顿却悟出了万有引力。
如果苹果掉到了其他人头上,或者只是悟出了不要随便在苹果树下睡觉的道理。
所以悟者,禅也。
最后,禅分大小,重在自身。
小禅者,只能领悟相关联的事物;大禅者,思维可以纵横跳跃,发散无限。
但是无论如何,人是根本。
这是因为人的智力存在差异,一些人能想到的东西另一些人不一定想得到。
另一方面,一个不了解自身本性的人是无法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他的悟性也会受到限制。
因此,当你第一次学习如何挑选白菜的时候你已经是在参禅;当你第一次遇到错误而反省时,你也是在参禅;当你在创新进取时,你更是在参禅。
禅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乔布斯更是把禅与工业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很多人从乔布斯身上了解到了“简约”,但却并不明白从禅的角度来说“简约”是如何得来的。
有人更会说,既然简单能解决的事为什么还要用复杂的方式解决呢?答案就是人们的境界不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每个人都不是傻子,人都会先用最简单的思维去考虑事情,最后发现解决不了问题;之后随着考虑的细致入微,会想出复杂一点的办法来更好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对问题本质的深入了解,最终发现了一个又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b316e268a45177232f60a23a.png)
易中天禅宗的境界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说明什么呢?成佛在瞬间,人人可成佛,关键在觉悟,方式无所谓。
这是一个智慧的境界,一个自由、自觉和自然的境界。
禅宗是一种中国的学问,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流派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最早是周易,然后是先秦诸子,再然后后是禅宗,禅宗代表了中国智慧的一个新的阶段。
什么是禅宗什么是禅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禅。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但禅宗不是坐禅,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是怎么产生的呢?据禅宗自己的说法,是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祖在灵鹫山开大法会说法时产生的。
因为佛祖自己是没有著作的,他的弘法传法就是靠开大法会,办讲坛。
弟子们把说法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个就叫做佛经。
所以佛法上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意思是说我当年就是这样听佛祖说的。
这一次佛祖开大法会讲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金莲点地,顽石点头,天花乱坠。
这个时候佛祖就拿下一朵花,问你们明白吗?所有人都不明白。
只有一个叫摩诃迦叶的弟子笑了,他笑了以后,佛祖就说了这样一段话:“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从此,禅宗就产生了。
而且佛祖还给摩诃迦叶指定了接班人,那就是阿罗陀。
一路传下去之后,到了第第28代就是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到了广州之后,一路北上到了当时的南京,当时的皇帝是梁武帝,非常信奉佛教,他说我皇上不做了,我去做和尚。
后来文武百官又把梁武帝从寺庙当中赎回来。
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我有没有功德呢?菩提达摩说你没有功德,因为你赞助是为了求回报,所以你没有回报。
后来就谈不拢了,菩提达摩就继续北上,来到长江边上。
菩提达摩从江边摘了一片芦叶扔到江里,然后就过江了,这是“一苇渡江”的典故。
禅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禅的含义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0c6fc2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e.png)
禅的含义是指排除杂念,静坐。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先秦时期就有关于此种行为的记载,但是未有固定称呼。
直至印度词汇jana传入,汉语音译为“禅那”,后世便以“禅”字称谓此类行为。
“禅”这个字最初传入中国的时候,其语义并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它最初的意思是: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以数息观、循身观为主的修习方式,也就是现在南传佛教所强调的“四念住”。
但“禅”这个字传到中国以后,特别是被禅宗使用了以后,“禅”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像“安那般那”那样慢慢的培养禅定,一步一步的修习四禅八定,而是加入了开悟和明心见性的禅观,直指人心。
因此,“禅”在禅宗这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其实所谓的“禅”,就是六祖所说的:“吾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论禅定解脱。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681cc2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1.png)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曙提法师:禅宗,⼜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曙提法师: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发展出的三个本⼟佛教宗派。
其中⼜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宗旨为:“不⽴⽂字,教外别传;直指⼈⼼,见性成佛”,意指透过⾃⾝实践,从⽇常⽣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我。
如本法师:禅宗的⾏者是难能可贵的,发⼤愿⼼今⽣了办⽣死⼤业,为明⼼见性⽽精进菩提,所谓:断⼀分⽆明,增长 如本法师:⼀分法⾝,渐断渐增,如是⽽办道,终结为证得法⾝(梵语dharma—kaya)为宗。
赵朴初: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专注在⼀法境上⼀⼼ 赵朴初: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在中国有⼀⽀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是直指⼼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多识仁波切:佛教中的“密法”⼀词有两种含义: 多识仁波切: ⼀是⾦刚乘密法。
另⼀种是将与⼴⾏般若波罗蜜多(⾏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
只有慧根⾼之⼈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会产⽣顽空,堕⼊虚⽆主义⽽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向普通弟⼦讲性空妙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
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刚乘密法。
什么是道
![什么是道](https://img.taocdn.com/s3/m/55dc1812fad6195f312ba63c.png)
什么是道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什么是道”。
“道”是修行界常用的词汇,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得“道”,可是有很多人辛苦修行了一生也没能得“道”。
想得“道”的人却没能得“道”,甚至连什么是“道”都不知道就这样死去了,这样的人如果在天有灵,死后也不会瞑目的,只能留下终生的遗憾!什么是“道”呢?中国有很多读音为DAO 的字,例如“到”、“倒”、“盗”、“悼”、“稻”,祖师们为什么要选用这个“道”字呢?“道”字是由“走”与“首”组成的,“首”代表头,也就是有思想有头脑的生命,另外还有首领的意思,首领就是起指导率领作用的人,为什么“首”要加一个“走”字底呢?也就是告诉我们“道”是为行走而提供方便的。
由于我们这种生命是由精神与肉体两部分组成的,为了生存,肉体就要在物理世界里行走,也就是走路;精神也要在心理世界里行走,也就是思路。
有了道路就可以方便在物理世界里行走了,同样有了道理就可以方便在心理世界里行走了,所以这个“道”字兼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两部分内容,“道”有两种含义,也就是道路与道理。
人在物理世界里行走必须要有道路,因为有了道路我们走起路来才会更方便快捷;我们的精神是有思想的,是能够思考的,思考就需要有思路,思考时所用的思路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有了道理就可以方便我们的精神在心理世界里行走了,所以“道”就是给我们身心活动提供方便的路。
道路畅通了我们活动起来就自由了,也就是解脱了,道路畅通了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往各个地方了,这样就可以了解清楚我们所面对的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了,也就是明白宇宙实相与生命实相了。
所以“道”的作用体现在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两方面。
我先说物理世界的“道”。
如果我们把物理世界的道路修得四通八达了,那么我们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会很方便了,但是路修的太多了也会有副作用的,比如我们把地球的表面统统都修成了路,这样虽然四通八达了,但是弊端也就出现了,我们就没有地方盖房子也没有地方种庄稼了,那我们就没有办法生存了。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d0b21de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f.png)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禅茶一味”,恐怕是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茶是什么?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胸变得宽广,就能从容不迫,安静下来,就像一个空茶杯,空空如也。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1》中国是世界茶的发源地,也是最大的产茶国。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因其清淡恬静的性质而受到宗教系统的青睐。
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文化离不开禅的关照感悟,也离不开茶的人生日用。
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2》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喝茶有助于清体降浊,是最自然的养生之道。
在佛教徒看来,茶是禅修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禅其实就是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修养。
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
译曰弃恶,功德丛林。
思惟修等。
新译曰静虑。
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
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
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
思惟而修得之。
则名为思惟修。
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
故名静虑。
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
见禅定条。
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
禅,秦言思惟修。
’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
’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
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
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番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
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
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 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
一曰祖师禅。
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
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
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
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
是如来禅之宗源也。
故称为佛心宗。
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
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
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
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
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
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
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
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
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
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
总别合称,则曰禅定。
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
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
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
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
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
观念真理,必依此禅。
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
今先明四禅也。
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
(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
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
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
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
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
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
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
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
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
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
动触发时,功德无量。
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
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
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
故名初禅。
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
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
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
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
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
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
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
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
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
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
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
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
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
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
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
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
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
(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
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
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
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
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
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
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
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
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
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
(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
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
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
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
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
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
B、念支念名爱念。
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
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
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
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
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
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
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
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
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
(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
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A、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
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
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
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
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
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
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
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
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
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
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
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
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
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
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
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
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
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
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
(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
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
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
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
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
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
此定安隐,清净寂静。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
(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
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
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
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
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
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
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
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
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
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 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
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
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
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