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

合集下载

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三个重要术语

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三个重要术语

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三个重要术语
1.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活动。

通过文学批评,人们可以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探讨作品的结构、风格、主题等方面,并评价作品的优缺点,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 社会批评:社会批评是对社会现象、问题或制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活动。

社会批评旨在揭示社会不公、不平等、不合理的现象,批评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或解决问题的建议。

社会批评是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历史批评:历史批评是对历史事件、人物或时代进行评价和分析的活动。

历史批评旨在揭示历史真相,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功过得失,探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

历史批评是历史学、文化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有助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

第十七讲:文学批评(二)·社会历史剖析

第十七讲:文学批评(二)·社会历史剖析

“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 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 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同样我 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 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 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 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精神文明的产物和 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 解释。” ——《艺术哲学》,42
• 强调文学为社会环境所制约。从政治制度、
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民族性格等方面剖析 文学现象。(参阅《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 系论文学》)
3、丹纳(1828—1893):在《英国文学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序言中论述了文艺发展所依赖的 “种族、环 境、时代”三要素,并且在《艺术哲学》中 以具体的文艺现象予以说明。 “要了解艺术家的趣味与才能,要了解他为 什么在绘画或戏剧中选择某个部门,为什么 特别喜爱某种典型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感情, 就应当到群众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中去探 求。”——《艺术哲学》40
5、20世纪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由对环境、时代、 道德倾向等因素的关注转向文学与社会之间的更为隐 秘的深层关系的探究 ① 卢那察尔斯基: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互 动中考察文学现象。《论俄罗斯古典作家》
② 卢卡奇: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开创者,“总 体性”。《小说理论》
③ 戈德曼:提出“文学辩证社会学”批评方法:一部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作者所属的社会阶级的精神、社会、 经济结构是对应的。《隐蔽的上帝》
第十七讲: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从社会—历史的角度
来评价文学现象,强调文学批评应该把
作品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考察。西 方19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之一。

《社会历史批评》课件

《社会历史批评》课件

文化唯物主义
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文化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文化唯物主义主张从文化的角度 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认为文 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
成的。
文化唯物主义认为文化具有相对 独立性,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 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社会历史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及作品对社会 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特点
跨学科性
社会历史批评融合了文学、历史 、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
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实证性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对文学作品产生 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实证研究,以 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价值判断
社会历史批评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 描述和分析,还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探究作品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分析
总结词
揭示文本中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的表现
详细描述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冲突,探究它们背后的权力关系和不平等现象,以 及如何通过文本进行表达和传播。
04 社会历史批评的案例分析
CHAPTER
《红楼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 总结词: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情节和背景 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家族 衰落。
《红楼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阶级矛盾
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的描述,展现了封 建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家族衰落
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命运描写,反映了封建家族 的衰落和没落。
《红楼梦》中的社会历史批评
• 总结词:通过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命运和家族关系 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示例:李善注阮籍《咏怀》诗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 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2、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和政 治倾向 A、研究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倾向 和艺术追求 B、追踪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中的主题和价值 取向; 取向; 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C、收集作家的创作自白和文学见解。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一、概说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角度观察、分析、 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 方法。 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 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 作用。 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历史的联系,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 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 意义。 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 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任何艺术现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 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 术作品的产生, 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 代背景相关。 代背景相关。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 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准,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 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 品的思想意义。 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 示例:杜勃罗留波夫对《大雷雨》的分析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 认为《大雷雨》女主人公卡杰林娜在宗教迷信、封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 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 自己的抗议。她的投河自尽,标志着在俄国革命日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 益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善良、美好的女子终于忍无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 可忍,跨出空谷足音的一步,这是革命巨浪即将到 来的先声。 来的先声。“最强烈的抗议最后总是从最衰弱的而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且最能忍耐的人的胸怀中迸发出来的”。

文学批评第二章+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第二章+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是特定时代的 产物,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 化环境的影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 想、情感和价值观。
文学对时代精神的塑造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在反映时 代精神的同时,也参与了时代精神的 塑造,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文学的社会功能
道德教化功能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具有道德教 化的功能,能够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文学批评第二章 社会历 史批评
汇报人: 202X-12-28
contents
目录
• 社会历史批评的定义与背景 • 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观点 • 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与技巧 • 社会历史批评的实践与应用 • 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01
社会历史批评的定义与背景
定义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之间 的联系,通过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 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作品的主 题、意义和价值。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但对于作者的个人经历、情感和审美选择等方面的 探究相对较少。这样的批评视角可能无法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审美追求。
难以全面评价文学作品的多元价值
总结词
社会历史批评在评价文学作品时,难以全面 考虑作品的多元价值。
详细描述
文学作品往往包含多个层面的价值,如文学 性、艺术性、思想性、审美体验等。社会历 史批评可能难以全面评价这些价值,尤其是 作品中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为其更侧重于
题。
02
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观点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像,通过文学作品可以观察到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着名的“三要素”说.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可以看出,丹纳的精神气候,就是由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构成的,丹纳将此作为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乃至出现或消亡的力量.时代,从丹纳的分析来看,主要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继承关系.艺术作品由于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时期,它必然受到先驱者的影响,所以“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其实,最早的社会—历史批评文本当属18、19世纪之交法国文坛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这位以作家和文论家双重身份饮誉世界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在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一文中,主张从社会环境与文学的关系来考察文学,她的着名观点是:任何文学,只有把它和创造这种文学的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状况联系起来,只有把它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被理解,才能加以研究和评析.从文学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观点出发,斯达尔夫人强调,时代和社会造就一种文学,也造就一个作家,即使是最罕见的天才,他的水平也总是与同时代人的水平有联系的.同样的天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作为.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方文学的激情浪漫形态.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注人生的痛苦,从而使文学趋向忧郁的现实气质.——斯达尔夫人研究的权威学者、法国文学理论家保尔·梵第根指出:“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未有的.”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却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五四”以后,鲁迅、矛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建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受到很大损害和歪曲.总之,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二、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社会—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可以视为西方社会—历史批评观念的源头,亚氏认为悲剧摹仿人的行为,西塞罗说,戏剧是对人生的摹仿,是生活习惯的镜子.这一观念雄霸欧洲几千年.歌德说:“我的全部是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巴尔扎克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到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那里,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成为鲜明突出的理论主张.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脱离了生活,假使也能够产生杰出的作品,这该是一般规律的奇怪例外.但这种事情是从来就不会有的.”这些批评家的观点影响极为深远.我国东汉时期的何休谈到诗歌时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唐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自己的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这是中国早期比较明确的社会历史文学观念.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文学也就会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培根认为,“诗可以使人提高,使人向上.”狄德罗说:“假如政府在准备修改某项法律或者取缔某项风俗的时候利用戏剧,那将是多么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啊.”这是社会历史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展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即使考察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是看这种形式能否有利于主题内容的表达.三、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在一定的文学观的指导下,社会—历史批评总是或显或隐地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也就会有一定的评判尺度.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社会—历史批评十分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而这种内容是否真实就成为首要的尺度.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首要条件.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等.当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出版后,有人认为作品的结局既没有悲剧性的死亡,也没有大团圆的喜剧.针对这一指责,别林斯基认为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真实的.奥涅金“绝非魔鬼或浪子,虽然他也绝非是道德的典范.这是普希金的伟大的优点之一:他摧毁了那些流行的观点,以为一个人不是十足的恶魔就是纯粹的正人君子;他仅仅描写生活中的平常人.奥涅金是一幅忠实地描写在一定特定时代的俄国社会的诗体画”.鲁迅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而有一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的倾向性.所谓“正确的倾向性”,主要是从道德、人性或正义的角度出发去评判作品的主题内容.譬如杜勃罗留波夫曾这样批评一些创作中的不良倾向:“有这样的作者,他们把自己的才能都献给歌颂色欲的场面和各种放荡的行为;他们把色欲描写成这样子,如果人要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这里了.还有另一批更加荒唐的作者,他们歌颂穷兵黩武的封建领主的武功——这些领主使鲜血流成大河,烧毁城市,掳掠自己的臣民.在对于这些强盗们赫赫武功的描写中,自然不会有彻头彻尾的谎话;可是它们却被作者涂以这样的光彩,致以这样的赞美——这些赞美清楚地证实,在这些歌颂它们的作者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人性的真实的感情.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片面性和偏狭性都将妨碍艺术家去完整地观察真理.”②——不过我们由此会产生疑问:如果需要考虑文学的倾向性,要使文学的表达与人类共同的道德律令、公平正义和人性善恶相一致,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06页。

文学批评方法1: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1:社会—历史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第一节社会一历史批评社会一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一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

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也不断成熟。

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一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真正使社会一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一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

“五四”以后,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地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

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一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

建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受到损害和歪曲。

总之,社会一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一、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社会一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

考察社会一历史批评,有必要先讨论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间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还常常以意识形态的标
准来评价一部作品的价值与局限,进
而发挥其社会影响。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狄德罗: 文学为启蒙运动服务
狄德罗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梁启超:“小说救国”
茅盾:审美的三条标准
梁启超
第四节 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文学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和表现, 而且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也可以介入生 活,并在特定时期担负起启蒙和匡正时 弊的任务。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尺度
真实性: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倾向性: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社会效果: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其臵于特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
考察作品是否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倾向
和潮流。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特别关注贴近生活和时代、反映社会变革题
材的作品。
从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
社会历史内容,使之产生震聋发聩的效果。 对作品的阐释根据不同文类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自主性、创造性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 庸俗社会学
庸俗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的泛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初露端倪:对萧也牧的小 说《我们夫妇之间》 的批判;“四人帮”时 期发展到了极端。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 必要性和必然性
“显而易见,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 系——永远会如此——社会批评无论具有 特定的理论与否,都将是文艺批评的一支

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 神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 求真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 故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 的描写,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 样写。 茅盾:《文学与人生》
根据这样的理论原则,茅盾批评活动中的理论支 柱便形成了,在他阅读视野中的“五四”时期的 文学创作,都可以用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进行衡 量、分析、批评,或者说,一切作品都可以纳入 到他的写实主义理论之中。 在茅盾看来,一部作品取得成功。是因为它真实 地描写了现实,一部作品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 为“无经验的非科学的描写”.
“为什么伟大的‘五四’不能产生表现时代的文 学作品呢?”
“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以外, 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与人们以怎样的 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 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 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说,即是怎样地由于 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 ——茅盾《读〈倪焕之〉》
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敀文学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敀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10根据这样的理论原则茅盾批评活动中的理论支柱便形成了在他阅读视野中的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都可以用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迚行衡量分析批评或者说一切作品都可以纳入到他的写实主义理论乊中
茅盾(1896~1981) 本名沈德鸿,字雁冰, 是现代著名小说家、 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 者之一,我国革命文 艺奠基人之一。1896 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 乡县乌镇。
“在阶级社会内,文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
——《夜读偶记》 “把暴露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作为写真实的要求, 在旧社会里,也还说得过去,可是在我们这新社 会里,却是荒唐透顶的。” ——《关于写真实》

第4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4章 社会历史批评

关于真实性
• 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展 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 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 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 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 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 的统一。
根· 奥涅金〉》
•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的〈欧
真实性的具体内容
• 1、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 • 2、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 • 3、作品细节的真实
刘姥姥告贷
只见周瑞家的回来,向凤姐道:“太太说了,今日 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 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 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 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 有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 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 未语先飞红的脸,欲不待说,今日又为何而来?只得 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太太,却不该说,只 是大老远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这 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儿我带了你侄儿 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 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越没得个派头儿,只得带了 你侄儿奔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 里怎么叫你来?打发咱们作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
经典的文学细节真实 1、《阿Q正传》中的阿Q被枪毙前划的圆圈
2、《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
手指头
3、《红楼梦》的细节真实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 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一无所知, 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得无不应承。于是刘 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来到荣府大门石 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 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 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 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前 来问道……。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2.文学负担着社会历史使命
社会历史批评关注文学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在 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 派的伏尔泰、狄德罗都十分强调文学对民众的宣传、 启蒙作用,把文学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俄国的别 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革命民 主主义者,也把文学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联系 在一起,要求文学家们勇敢地、无情地揭露当时农 奴制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先进的积极的社会理想和 美学理想衡量文学作品的价值,推动社会与文学的 进步与发展。
2.考察作家与他所生活、创作的时代、环境的关系
作者的生平际遇对作品的产生有直接影响,通过对作者在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创作及其社会理想、思想观念 等方面的研究,能更好地理解评价作品。
1、把握作家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首先 要注意作家所处的社会政治条件对作家的制约,以便于从 更广阔的背景上探讨作家的创作动机。其次作家批评还应 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环境及文学思潮对其创作的作用。
值得赞美的,什么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以影响读者的思想
道德和世界观,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增强改造世界的
勇气和力量,激发他们追求真理的欲望。
第三,要求“寓教于乐”,文学作品应具有陶冶性情、
愉悦身心的娱乐性质。不过文学作品的这种审美作用只是作
为一种媒介,最终目的是要教育读者。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魏伯·司各特
1、从文学和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其一,文学史作家创作的,而这个创作主体就是社会的一员。 其二,文学作品本身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三,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 结论,只要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不被割断,社会历史批评就有
其存在的价值。
2、从批判对象和批评家两方面论证必要性和必

社会历史批评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批评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批评名词解释
社会历史批评指密切联系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分析、评价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一种批评形态。

这种批评的要旨在于将一定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产生、影响和成败得失与一定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状况相联系,与作家的生平遭际相联系,既评价社会历史对文学的影响,也评价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影响,从而判断文学的特点、地位及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的出现,是在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形态。

它强调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反映和表达。

因此,社会历史批评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更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

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意义,评价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作用。

在社会历史批评的视野中,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的。

因此,社会历史批评的评价标准也不再是单纯的艺术价值,而是包括艺术价值、社会历史意义和社会历史作用等多个方面。

社会历史批评的兴起,对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文学批评从单纯的艺术批评向社会历史批评转变,使文学批评更加贴近社会现实,更加关注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作
用。

同时,社会历史批评也促进了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意义。

《孔乙己》资料整理

《孔乙己》资料整理

孔乙己——社会—历史批评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树人,曾用名周樟寿,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社会——历史批评概念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方法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判断。

它的评价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社会历史批评的三种操作方式一、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1、人物形象分析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

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

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

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历史批评一、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概说: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人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

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

……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丹纳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186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在丹纳看来,文学艺术是人类所建立的道德形态之一,而“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

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

”而所谓“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在丹纳所说的环境中,其实包括了如气候、国家政策、社会的种种情况等诸多因素。

如果说种族的遗传特征是形成一种文化的内在动力的话,那么环境则起重要的外力作用。

显然,丹纳的“环境”既包括了由地理条件和气候状况等构成的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丹纳首创了“精神气候”重要概念。

丹纳认为,自然界有它的气候,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

“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可以看出,丹纳的精神气候,就是由一个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构成的,丹纳将此作为决定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乃至出现或消亡的力量。

关于时代,从丹纳的分析来看,主要是指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继承关系。

艺术作品由于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时期,它必然受到先驱者的影响,所以“当民族性格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时候,它们不是影响于一张白纸,而是影响于一个已经印有标记的底子。

”其实,最早的社会—历史批评文本当属18、19世纪之交法国文坛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斯达尔夫人。

这位以作家和文论家双重身份饮誉世界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先驱在1800年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学的关系论文学》一文中,主张从社会环境与文学的关系来考察文学,她的著名观点是:任何文学,只有把它和创造这种文学的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状况联系起来,只有把它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被理解,才能加以研究和评析。

从文学受社会环境制约的观点出发,斯达尔夫人强调,时代和社会造就一种文学,也造就一个作家,即使是最罕见的天才,他的水平也总是与同时代人的水平有联系的。

同样的天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作为。

斯达尔夫人将当时的欧洲文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文学类型,南方有着清新的空气,茂密的丛林,清澈的溪流,这种自然条件在诗人内心激发起强烈的热情,从而形成南方文学的激情浪漫形态。

而北方阴暗多云的天气条件则使得诗人更关注人生的痛苦,从而使文学趋向忧郁的现实气质。

——斯达尔夫人研究的权威学者、法国文学理论家保尔·梵第根指出:“把文学的历史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思想源于孟德斯鸠,但无论是孟德斯鸠还是维柯,是莱辛还是赫尔德,都没有把这种思想提出来,而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这在1800年还是前所未有的。

”真正使社会—历史批评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却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

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既有经验,也有教训。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

“五四”以后,鲁迅、矛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

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

建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受到很大损害和歪曲。

总之,社会—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

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社会—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

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问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的摩仿说可以视为西方社会—历史批评观念的源头,亚氏认为悲剧摹仿人的行为,西塞罗说,戏剧是对人生的摹仿,是生活习惯的镜子。

这一观念雄霸欧洲几千年。

歌德说:“我的全部是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

”巴尔扎克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

”“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

”到了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那里,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成为鲜明突出的理论主张。

别林斯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脱离了生活,假使也能够产生杰出的作品,这该是一般规律的奇怪例外。

但这种事情是从来就不会有的。

”这些批评家的观点影响极为深远。

我国东汉时期的何休谈到诗歌时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唐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他自己的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

这是中国早期比较明确的社会历史文学观念。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文学也就会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

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培根认为,“诗可以使人提高,使人向上。

”狄德罗说:“假如政府在准备修改某项法律或者取缔某项风俗的时候利用戏剧,那将是多么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啊。

”这是社会历史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展开。

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特别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即使考察文学作品的形式,也是看这种形式能否有利于主题内容的表达。

三、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在一定的文学观的指导下,社会—历史批评总是或显或隐地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从而也就会有一定的评判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

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社会—历史批评十分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而这种内容是否真实就成为首要的尺度。

在社会—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

在社会—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首要条件。

社会—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等。

当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出版后,有人认为作品的结局既没有悲剧性的死亡,也没有大团圆的喜剧。

针对这一指责,别林斯基认为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真实的。

奥涅金“绝非魔鬼或浪子,虽然他也绝非是道德的典范。

这是普希金的伟大的优点之一:他摧毁了那些流行的观点,以为一个人不是十足的恶魔就是纯粹的正人君子;他仅仅描写生活中的平常人。

《奥涅金》是一幅忠实地描写在一定特定时代的俄国社会的诗体画”。

鲁迅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①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而有一个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

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

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的倾向性。

所谓“正确的倾向性”,主要是从道德、人性或正义的角度出发去评判作品的主题内容。

譬如杜勃罗留波夫曾这样批评一些创作中的不良倾向:“有这样的作者,他们把自己的才能都献给歌颂色欲的场面和各种放荡的行为;他们把色欲描写成这样子,如果人要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这里了。

还有另一批更加荒唐的作者,他们歌颂穷兵黩武的封建领主的武功——这些领主使鲜血流成大河,烧毁城市,掳掠自己的臣民。

在对于这些强盗们赫赫武功的描写中,自然不会有彻头彻尾的谎话;可是它们却被作者涂以这样的光彩,致以这样的赞美——这些赞美清楚地证实,在这些歌颂它们的作者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人性的真实的感情。

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片面性和偏狭性都将妨碍艺术家去完整地观察真理。

”②——不过我们由此会产生疑问:如果需要考虑文学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06页。

②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卷,第362-363页。

的倾向性,要使文学的表达与人类共同的道德律令、公平正义和人性善恶相一致,这样会不会干扰文学的真实性?或者说,仅从某种倾向出发的所谓真实再现,尤其是从某种政治倾向性出发的所谓真实再现,是否还存在真正意义个的真实性?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所以文学的社会效果是社会—历史批评的重要尺度。

社会—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

社会—历史批评对社会效果的注重与文学的倾向性问题颇有关联,倾向性是从作家作品方面讲的,社会效果是从读者方面讲的。

——问题是:注重社会效果很容易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利用,成为它的传声筒,甚至成为权力阶层利用文学向民众强行灌输国家意志的工具!或者,注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也很容易扭曲文学的审美性和真实性,使文学成为一种抽象生硬的道德教条。

四、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1、侧重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社会—历史批评特别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深入具体的阐释。

中国古代的所谓“风雅比兴”之说,就是强调《诗经》中的社会历史内涵。

《毛诗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汉经学大师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直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谄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