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特定要素模型 一、特定要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

合集下载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一、特定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

第一节特定要素模型一、特定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

第⼀节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第⼀节特定要素模型⼀、特定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要素投⼊在⼀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间可以⾃由移动,⽽在不同国家间却是完全不能移动的。

但实际上,即使在⼀国内部,⽣产要素的流动还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要素投⼊在产业间的转移,但许多要素在短期却是⽆法移动的。

例如,实物资本(像⼯⼚和机器)通常只能⽤于特定的⽤途,⼀台为计算机⽣产⽽设计的设备不能⽴即⽤于制造喷⽓式飞机。

同样,⼯⼈掌握的技能往往也只适⽤于某种特定的职业,⽆法满⾜其他职业的要求。

这类(在⼀定时期内)专属于某⼀产品⽣产的⽣产要素就是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在实际中,特定要素与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是⼀个调整的问题。

因⽽特定要素也就可以理解为那些调整速度⽐较慢、重新达到新的均衡所需时间较长的⽣产要素。

在这⾥,长期和短期是相对的。

所谓长期是指所有要素充分流动所需要的时间;所谓短期是指这样⼀个时期,期间⾄少⼀种要素在⽣产函数中是固定的。

特定要素理论分析的是要素投⼊⽆法在产业间移动时,贸易对收⼊分配的短期影响。

实际上,该理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短期版本,即特定要素模型可以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揭⽰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国收⼊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出⼝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降低进⼝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对劳动实际收⼊的影响则不确定。

这⼀模型对⼈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常有益的启⽰。

⼆、基本模型⽐较典型的是,在短期内,资本成为不能⾃由流动的特定要素,这⾥以资本为特定要素为例来说明特定要素模型。

假定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它们均使⽤两种⽣产要素(K, L)⽣产两种产品(X, Y),其中资本K 要素是特定要素,劳动L 则具有部门间的完全流动性。

再假定⽣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并且所有消费者偏好相同。

X 和Y 的⽣产函数分别为:),(X X X L R F X = (5-1)),(Y Y Y L S F Y = (5-2)式中,R X 、S Y 表⽰在X 、Y ⽣产中使⽤的特定资本要素。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

第一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和相关概念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定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建立在以下严格的假定基础之上:1. 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和B),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生产两种产品(X 和Y),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

2. 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

生产要素在国内可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3. 关于生产函数的假定,有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函数是线性的,且为不变的规模收益(constant return to scale);生产要素边际生产率为正数但递减。

第二,各国相同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没有技术的差距。

第三,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 reversal),即不同的产品以不同的要素组合生产,相同产品的要素组合总是相同的。

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4. 两国对两种产品的需求形态(demand pattern)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即收入水平和偏好不决定贸易类型(pattern of trade)。

5. 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 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在各项假定中,与李嘉图模型假定不同且特别关键的假定是:各国要素禀赋不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二、要素价格与要素比率当假定了两国生产函数相同且均是固定规模收益时,生产要素的物质边际产品(physical marginal products)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投入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就决定于生产要素的比例。

要素市场竞争和使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将确保使生产要素比率与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得出的生产要素边际替代率(the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actors)相等,作为结果,要素价格与各产业的要素比例将存在一种稳定的(monotonic)关系:一种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会伴随着其他相关生产要素使用的增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

2020/1/26
4
在生产要素禀赋论理中,俄林认为贸易的首 要条件是商品在地区间存在价格差异。这种 价格差异从需求的角度讲,由消费者的欲望 和生产要素所有权(这影响消费者的收入)来 决定;从供给的角度讲,由各地生产要素的 生产规模决定。
2020/1/26
5
在各地对商品的消费偏好相同,需求状况不 变和各地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同,规模报酬不 变的假定下,俄林认为区域贸易的‘充足’ 条件是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平等。
30
3.贸易条件
在经济学中,我们把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 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 格(PM)的比率称为该国的贸易条件 (terms of trade,简称TOT)。
贸易条件(TOT)=PX/PM
2020/1/26
31
当国际贸易中交易的是两种以上的商品时, 进出口价格都要用加权的方法进行计算,具 体如下:
5、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 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6、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020/1/26
13
三、要素禀赋与相对供给
(一)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的定义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
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 例。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 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 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2020/1/26
25
H-O定理: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 丰裕而便宜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 相对稀缺而昂贵要素的商品。换言之,劳动 丰裕型国家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资本丰裕型国家应该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特定要素模型》课件

《特定要素模型》课件

06
特定要素模型的发展与未来研究方向
特定要素模型的发展趋势
特定要素模型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成为研究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方
面的重要工具。
随着数据获取和计算能力的提高,特定要素模型将更 加精细化和复杂化,能够更好地模拟现实经济系统的
复杂性和动态性。
特定要素模型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如 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态学等,形成更加综合和跨
新古典贸易模型
假设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自由流动的,不受任何限制。特 定要素模型则更注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分割对国际 经济的影响。
新古典贸易模型
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特定要素模型则更注重不完全理性行为和信息不对称对 国际经济的影响。
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比较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学科的研究范式。
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微观机制研究
深入探讨特定要素模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完善理论体系。
特定要素模型的实证研究和应用
通过实证分析检验特定要素模型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进一步拓展其在产业组织、企业行为、市场结构等领域的应用。
特定要素模型的参数估计和优化方法研究
强调资源禀赋和要素价格对国际经济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则更注重不完全竞争市场和 不完全信息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假设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自由流动的,不受任何限制。特定要素模型则更注重生产要素 的流动性和市场分割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假设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完全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优决策。特定要素模型则更注重不完 全理性行为和信息不对称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件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课件

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概述
实证分析的结果将揭示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中的 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及各国之间 要素禀赋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程度。
结果解读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 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背后的经
济逻辑和影响因素。
结果应用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为各国制定 国际贸易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和 建议,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课件
目录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理论基础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公式与推导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分析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局限性与改
进方向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应用案例
0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是一种解释国际贸易的经典 理论模型,主要探讨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背景
该模型由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菲德纳尔(Erik F.G.Feder)和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和比较优势原则解释了 国际贸易的成因和模式。
模型的主要假设
假设一
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是 既定的,且生产要素在 不同国家间不可流动。
假设二
生产要素的市场是完全 竞争的,且生产要素的 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出。
总结词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为国际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理解国际贸易 中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详细描述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分析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从而制定出有利于本国产业的贸易政策,如关税、配额等措施。这些政策能够保 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威胁,同时促进本国出口的发展。

资源和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资源和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4-16
图 4-5: 资源的配置
增加 生产粮食所用的劳动 LF OF 生 产 粮 食 TF 所 用 的 土 地
生 产 棉 布 所T C 用 的 土 地 OC 生产棉布所用的劳动 增加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Slide 4-14
w=PC·MPLC=PF·MPLF r=PC·MPTC=PF·MPTF 以棉布和粮食价格衡量的实际工资: 以棉布和粮食价格衡量的实际工资: w/PC=MPLC, w/PF=MPLF 以棉布和粮食价格衡量的实际地租: 以棉布和粮食价格衡量的实际地租: r/PC=MPTC, r/PF=MPTF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 要素禀赋 的相对比例。 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 如果一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 ,劳动数量为 , 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K/L。 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 。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和土地(T) ,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有限的。 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是有限的。 和土地 • 粮食的生产是土地密集型(land-intensive)的, 粮食的生产是土地密集型 的 棉布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的。 棉布的生产是劳动密集型 的 • 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所有的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Copyright © 2003 Pearson Education, Inc.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定理分析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定理分析
可以推导出两国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 线及其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2020/3/2
24
二、局部均衡分析
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
(A)中国大米市场
(B)国际大米市场
(C)美国大米市场
P(千元)
P(千元)
P(千元)
S
Sx
1.0
出口 S 1.5
1.0
0.5 0.5
D
1.5
1.0
D
DM
进口
Q
Q
Q
图 大米贸易及其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
2020/3/2
38
假设A国是劳动力丰裕 的国家,X产品是一个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X 具有比较优势
劳动力(工资率)的相对价 格较低
专门从事X商品的生产,减 少生产的Ÿ商品
假设B国是资本充足的国家,Y 是资本密集型商品,Y是具有 比较优势
资本的(利率)的相对价格 较低,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较 高
专业生产Ÿ商品,减少生产 的X商品
2020/3/2
37
一、要素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 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商品作为生产要素的载 体),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 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也即是 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也会使各国利 率相等。由于这一命题是H-O模型的引申,因此 又被称为H-O-S模型。
2020/3/2
5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 禀赋贸易模型
2020/3/2
6
一、H-O模型的前提假设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产品(X和Y)、 两种生产要素(K和L)。
2、生产技术相同。即假定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

特定要素模型与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模型与国际贸易

与比较优势理论的比较
总结词
特定要素模型与比较优势理论在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上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特定要素模型强调特定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而比较优势理论则基于相对成本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 特定要素模型更适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更适用于解释发达国 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评估贸易政策的可持续性
贸易政策应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采 取措施减少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04
特定要素模型面临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理论挑战
假设限制
特定要素模型基于一系列严格的 假设,如完全竞争市场、无交易 成本等,这些假设在现实中很难 完全满足。
相互影响
贸易和投资政策也相互影响。例如,政府可能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影 响,这可能会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决策也可能会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
03
特定要素模型对国际贸 易政策的启示
贸易政策的制定
贸易政策应考虑要素禀赋差异
特定要素模型指出,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拥有的要素禀赋 存在差异,因此贸易政策应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鼓励各国发挥
模型适用性
特定要素模型在实证分析中可能无法完全解释现实 中的贸易现象,导致模型适用性受到质疑。
政策影响
国际贸易政策对特定要素模型的实证结果有 很大影响,如何准确评估政策效应是实证分 析面临的一大挑战。
未来发展方向
放宽假设条件
综合考虑多种生产要素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尝试放宽特定要素模型 的假设条件,使其更接近现实情况。
3
政策建议

第三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第三章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图3-2的(b)描述了机会成本不变这一情形。 该PPF是一条直线。两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 1、若X和Y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 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 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两个部门的 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 -∆Y/∆X保持不变, 所以机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 2、如果生产X、Y仅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也就是古典贸易 理论里面出现的情形。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 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 会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 状之一。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即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即各国的资源禀赋和生产可 能性曲线不变 );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 产品; 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 都是完全相同的。(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labor and capital)
图3-8 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PX/PY
PX/PY
B NS X
A NS X
2
B NDX
1
A NDX
O (a)A 国
X
O
(b)B 国
X
封闭经济中X商品的均衡产量与均衡消费量 图3-9 封闭经济中 商品的均衡产量与均衡消费量 1、NS与ND反映一国供给与需求的各种潜在可能。两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经济 中均衡产量、均衡消费量和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2、A国的X产品具有比较优势,B国的Y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第3章要素禀赋理论

投入两种生产要素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Y
X
O
T
U
E
由于要素边际替代率递减,使边际机会成本递增,故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
其斜率就是E点的斜率,即E点的边际机会成本。国内均衡时等于国内价格比率
国内均衡时最佳的产量组合与消费组合
X0
Y0
Y I2 B PB YB EB A EA YA I1 PA O XB B’ XA A’ X
图3-4 贸易前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进而导致相对供给的差异。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
因此,A国在X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而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
两国相对供给的差异将导致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国际贸易的前提条件。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将引起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
X
A
A’
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比B国更偏向于X坐标轴,B国更偏向于Y坐标轴。即资本相对丰裕的B国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更偏向资 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裕的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图3-5 A、B两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均衡状况
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正好相反。两国的均衡点分别下移(上移)到E’A、E’B。E’A与EA相比,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减少,同理,B国Y的产量增加,X的产量减少。两国的消费组合CA、CB点,对应的无差异曲线为I’1、 I’2,两国福利提高。
U0
U
C
贸易后,该国消费者可以按国际市场价格T1消费产品,相当于预算约束发生了变化。无差异曲线外移至U1。消费组合移动到C。U1的位置高于U0,故消费者获得更大的效用满足,福利改善。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配置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社会福利分别来自于“交换所得”“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两个部分,前者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后者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

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比率。

提供曲线: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在他的实验中,美国1947年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换取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进口产品,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低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关键比率为0.77,而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这个比率应该远大于1。

可能的解释: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其他自然资源不同。

要素密集型逆转: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对要素密集型的基本假定是,如果按生产要素价格的某一比率,某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比另一商品高,那么,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下,这一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都比另一商品高。

举中美差异的一个例子说明。

斯托尔玻-萨缪尔森定理: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重定向自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1、定理
当商品价格在均衡时在国际上均等化了,
要素价格作为国际自由贸易的结果也均等
化。
2、证明
自由市场上,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商品的
成本
令W、r分别为工资率和租金
PC aLCW aTC r
(3.1)
PW aLWW aTW r
(3.2)
两国技术相同,展开贸易后,商品价格会 趋同。
商品价格趋同,则工资和租金都会趋同。
t T L
除非我们知道需求条件,并且展开贸易以 后要素价格并不均等化,否则我们只能知 道两端的分布,却不知道中间两个产品的 分布。
生产结构不能完全确定,从而贸易模式也 无法确定。
3.8.2 两国家、两商品、多要素
1、难以确定要素密集度。 2、考虑商品,假设三种要素劳动、土地、
资本,两种商品布和麦。
PC PW
aLCW aLW W
aTC r aTW r
,
PC* PW*
aL*CW aL*W W
* *
aT*C r* aT*W r*
PC PW
PC* PW*
,
aLC aTC
aL*C aT*C
,
aLW aTW
aL*W aT*W
W W*
r
r*
3、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了要素的交 换,使要素的价格在国家之间趋于一致。
3.9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检验
一、里昂惕夫悖论
1、实证检验结果与理论相反
2、
资本 (1947年价格)
出口产品
$2550780
进口替代产品 $3091339
劳动 (人/年)
182.313
170.004
资本/劳动比例
$13991 $18184

4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4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20
2013-8-4
(二)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要素丰裕会影响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 形状。如下图所示:
Y
B
A O X
B
A
2013-8-4
21

如果A国劳动丰裕且X为劳动密集型产 品,B国资本丰裕且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那么,A国生产可能性曲线AA将相对偏 向X轴,B国生产可能性曲线BB将相对偏 向Y轴。
2013-8-4
9
第二节 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贸 易模型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二、H-O模型的前提假设 三、要素密集度与要素丰裕度 四、H-O模型分析 五、对H-O模型理论意义的分析
20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
10
一、赫克歇尔—俄林简介
赫克歇尔和俄林是师生关系。 赫克歇尔1919年发表了《国际贸易对 收分配的影响》一文,提出了要素禀赋 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素禀存在差异是 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 俄林于1933年出版其代表作《域际贸 易和国际贸易》,更进一步地解释了赫 克歇尔的理论,最终形成了要素禀赋理 论。 2013-8-4 11
2013-8-4
38
一、要素均等化定理
(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含义 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 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 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将会趋于 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 也即是说,国际贸易会使各国工资相等, 也会使各国利率相等。由于这一命题是 H-O模型的引申,因此又被称为H-O-S模 型。 2013-8-4 39
2013-8-4
7

由于每一地区的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大 比例相对丰裕而廉价的要素,从而这些 要素变得比以前稀缺了。而进口中包含 着很大比例的稀缺要素,从而这些要素 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因此区域贸易的 后果是使商品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的 价格也有趋向均等化的趋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 MODEL)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重定向自赫克谢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 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 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

国际贸易 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贸易 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图3-3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
表示了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一 种产品的组合情况。 Q1、 Q2、Q3表示等产量线。产 量水平Q1< Q2<Q3,离原点 越远产量越大。 A B K2
Q1 O Q3 Q2
K
K1
L1 L2 由A点到B点,劳动增加△L(L1L2),则资本减少△K(K1K2),此 时产量保持Q1水平不变。MRTSLK = dK/dL,边际技术替代率 等于等产量线的斜率。
3.1.2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本内容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票赋理论的逻辑思路是: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 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 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 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 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因此,生产要素 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
该理论模型对于古典模型,尤其是李嘉图单一要素模型做出
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 因,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3.1.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前提
1. 要素禀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 须投入的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 三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5:规模收益不变假定。假定两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保持 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增 加的比例。f(tK、tL)= tf(K、L); 6:技术相同假定。假定两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具有相 同的生产函数,投入同样数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同等数量 的某种商品。强调技术不是不变,而是,两国生产同种 商品的技术保持相同; 7:要素密集度假设。假设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一 种为劳动密集型,另一种为资本密集型。两国生产技术 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两国同种产品素密集度相同) 8:消费者偏好相同假定。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在形状和 位置上一致。在假定7、8的基础上,要素禀赋的两种计 量方法是确定一致的; 9: 资源充分利用假定。假定两国在贸易前后都能生产出 最大可能的产量,生产点总是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特定要素模型一、特定要素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要素投入在一个国家的不同产业间可以自由移动,而在不同国家间却是完全不能移动的。

但实际上,即使在一国内部,生产要素的流动还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尽管在长期内会发生要素投入在产业间的转移,但许多要素在短期却是无法移动的。

例如,实物资本(像工厂和机器)通常只能用于特定的用途,一台为计算机生产而设计的设备不能立即用于制造喷气式飞机。

同样,工人掌握的技能往往也只适用于某种特定的职业,无法满足其他职业的要求。

这类(在一定时期内)专属于某一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就是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

在实际中,特定要素与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是一个调整的问题。

因而特定要素也就可以理解为那些调整速度比较慢、重新达到新的均衡所需时间较长的生产要素。

在这里,长期和短期是相对的。

所谓长期是指所有要素充分流动所需要的时间;所谓短期是指这样一个时期,期间至少一种要素在生产函数中是固定的。

特定要素理论分析的是要素投入无法在产业间移动时,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短期影响。

实际上,该理论是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短期版本,即特定要素模型可以看作是短期内某些要素不能流动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收入,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而对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

这一模型对人们认识贸易政策的制定有非常有益的启示。

二、基本模型比较典型的是,在短期内,资本成为不能自由流动的特定要素,这里以资本为特定要素为例来说明特定要素模型。

假定有本国和外国两个国家,它们均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 L)生产两种产品(X, Y),其中资本K 要素是特定要素,劳动L 则具有部门间的完全流动性。

再假定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并且所有消费者偏好相同。

X 和Y 的生产函数分别为:),(X X X L R F X = (5-1)),(Y Y Y L S F Y = (5-2)式中,R X 、S Y 表示在X 、Y 生产中使用的特定资本要素。

如果将R X 、S Y 理解为不同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土地,特定要素模型也可以视作两国两产品三要素模型。

考虑到要素供给的限制并假定所有要素充分就业,必有:X R R = (5-3)Y S S = (5-4)Y X L L L += (5-5) 其中,R 、L S 和是所有可利用的R 、S 和L 要素,公式表明所有R 要素用于X 产品的生产,所有S 要素用于Y 产品的生产。

将劳动的报酬(工资率)表示为w ,X 和Y 产业所用资本(R 和S)的报酬分别是r 和s 。

如图5-1,图的上半部分表示,当X 部门增加更多的劳动要素与既定的资本存量R X 配合时,X 部门劳动的总产出(total product of labour)增加,但是边际产出率递减;在图的下半部分画出X 部门的边际劳动产出曲线,即劳动的总产出曲线各点斜率的连线。

图5-1 劳动总产出与边际产出曲线劳动总产出函数是该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增函数。

现在假定,在X 部门增加使用资本10%,增加使用劳动5%,我们将其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R 和L 同增5%;其二,R 还有额外的增长。

由于规模报酬不变,第一个方面对劳动的边际产出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第二个方面即R 的额外增加会导致任何给定就业水平劳动边际产出的增加,如图5-1,要素R X 的增加会使得劳动的总产出和边际产出曲线上移,总产出曲线从F X (R X , L X )移至F X (R’X , L X ),边际产出曲线从MP LX 移至MP’LX 。

假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X 和Y 产品的生产者既是价格接受者又是利润最大化的最求者,他们支付给每一个生产要素的报酬等于每个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

于是对X 产业就有:w P MP VMP X LX LX == (5-6)r P MP VMP X RX RX == (5-7)同理对Y 产业也有:w P MP VMP Y LY LY == (5-8)sP MP VMP Y SY SY == (5-9) 式中,VMP LX 和VMP RX 代表X 部门劳动L 和特定资本要素R 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L Y 和VMP SX 代表Y 部门劳动L 和特定资本要素S 的边际产品价值;P X 和P Y 分别是X 产品和Y 产品的价格。

从上述条件可以得出劳动和资本的实际报酬,以X 商品生产为例:LX X MP P w =/ (5-10)RX X MP P r =/ (5-11)这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在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一经确定便可得知,如在图5-1中,相对于既定就业水平的资本存量增加带来了更高的实际工资。

进一步,由于边际产量是对应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函数,如果我们知道一种产品的边际产出如何变化,也就立即知道另一产品的边际产出朝相反方向变化,因此,一个部门劳动边际产出的增加意味着该部门资本边际产出的下降。

换言之,如果w/P X 上升,那么r/P X 必定下降。

三、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现在将X 、Y 两个产业同时置于一个短期一般均衡框架下来考察,这要求两个产业之间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并形成一致的工资水平,意味着两个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品相等,这将导致劳动在X 、Y 两个产业间的重新配置。

图5-2中,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其长度O X O Y 代表该国劳动总量,从O X 向右表示X 产品部门的劳动使用量,由O Y 向左表示Y 产品部门的劳动使用量。

纵轴表示劳动的报酬即工资率。

曲线VMP LX 和VMP’LX 分别表示封闭时和自由贸易时X 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VMPL Y 表示Y 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

图5-2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关系在每个产业,劳动力(L)与一定数量的其他要素(资本R 或资本S)相结合生产出产品。

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均向下倾斜。

边际产量价值(VMP)是指产品的价格(P)与劳动力的边际产量(MP)的乘积。

VMP 曲线就是劳动力需求曲线。

这是因为在竞争条件下企业会发现,当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率)等于VMP 时,雇用劳动力获利最大。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即每增加1个单位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贡献递减,所以VMP 曲线向下倾斜。

因为VMP=P×MP ,MP 下降意味着多雇用劳动力VMP 会减少。

假定X 的价格P X 是给定了的,X 产业的资本存量也是固定的,当该部门使用更多劳动时,劳动的边际产出下降,即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线VMP LX 向右下方倾斜。

类似地,VMP L Y 代表Y 部门的边际产出。

A 点是无贸易时本国劳动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均衡点。

当经济走向自由贸易时,如果X 的价格P X 提高,将导致VMP LX 右移到VMP’LX ,VMP LX 增加的幅度∆VMP LX /VMP LX 由图5-2中的BA/AL 表示。

例如,P X 提高20%,边际产出曲线也将有相同比例的移动。

B 点不能成为自由贸易后新的均衡点,因为在这一点X 产业的工资率高于Y产业,劳动要素将由Y产业转到X产业,X产业使用的劳动从L增加到L’,使得X产业获得额外资源扩大生产、增加出口。

劳动要素的移入降低了X产业的边际劳动产出,Y产业的劳动边际产出提高,整个经济沿着边际产出曲线变动至C点达到均衡,在C 点,生产X产品的劳动要素增加,两个产业的名义工资都提高了(从w到w’)。

从图5-2还可以看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X行业的特定要素R的总收入和整个经济的总工资都增加了,Y行业的特定要素S的总收入减少了。

因此,名义要素价格r和w更高了,而s就更低了。

所以,以对Y的购买力来衡量,X行业的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获得了更高的实际收入,而Y行业的资本所有者获得的实际报酬降低了。

即使用X产品衡量,由于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Y行业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即Y行业特定要素S的实际报酬也降低了。

经济由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时,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提高该部门特定要素的真实报酬,减少进口部门特定要素的真实报酬,并且它对可流动要素的真实报酬的影响无法确定。

从特定要素模型可见,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出口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增加。

相反,如果某一要素被转为固定地(或较专业地)使用在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着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下降。

四、特定要素模型中的要素价格与要素禀赋假定不可流动要素资本S的供给增加,作为Y部门的特定要素,这可使Y部门使用的劳动的边际产出提高,如图5-3。

图5-3 要素价格与要素禀赋图5-3中,VMP LX与VMP L Y分别表示资本S增加前X部门和Y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曲线,也即劳动需求曲线,此时均衡的工资水平为w。

特定要素资本S的增加导致Y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提高,因此,VMP L Y曲线向上平行移动,变为VMP’L Y,此时,均衡的工资率w’,即专用要素资本提高了可流动要素劳动的报酬。

假设可流动要素劳动的供给增加,即劳动的总量由原先的L变为L’,这便导致图中的初始的原点O X O Y变为O X O Y’,同时,右边纵轴也向右平行移动,变为WO’Y。

这时Y部门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 Y向右平行移动,变为VMP’’LY,移动距离等于劳动的增加量LL’=O Y O Y’劳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等的均衡点由点Z表示。

由点Z可知,Y与X 部门的均衡的工资率是W’’,它低于劳动供给增加前的工资率W。

从要素禀赋与要素价格的关系看,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任何特定要素的禀赋增加会提高可流动要素如劳动的报酬,并且降低两种专用要素的真实报酬;可流动要素禀赋的增加将会减少其自己的如劳动的真实报酬,提高专用要素的真实报酬。

从要素禀赋与产出水平的关系看,一种特定要素的增加将提高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水平,同时它会降低另一部门的产出水平;可流动要素的增加将提高两个部门产品的产出水平。

现在来看一个例子,如图5-4,假设美国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投入生产钢铁和计算机,并且劳动力在钢铁与计算机产业之间可以完全自由移动,但资本专属于特定的产业:钢铁资本不能用于计算机生产,而计算机资本也无法用来生产钢铁。

同时还假设美国的总劳动力为30名工人。

图5-4 美国的计算机和钢铁产业计算机产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为DL(C),而钢铁产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为DL(S)。

由于假定劳动力是一种可移动的要素,所以它将从低工资的产业流向高工资的产业,直到两个产业的工资率相等。

令两条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为点A ,由此决定的均衡工资率为15美元/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