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oc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主学习讨论】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⑴实例:。
⑵基础:调节。
⑶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不受损害)的能力。
⑵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⑵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3.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缸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应给予缸内生态系统适当的光照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6.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原创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外界干扰因素的 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增强最初发生变化的那 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注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 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就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 性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有关。
(3)实验流程
制作生态缸框架 缸底部的铺垫
注入水
放入动植物 密封生态缸
标准:100cmX70cmX50cm
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 沙土层厚5~10cm
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
水中放浮萍、水草、小乌龟 沙土上移植仙人掌(或仙人球) 花土上移植蕨类植物和杂草 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
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表现: 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不同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外来干扰的 能力,即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组成成分越少,营 养结构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弱。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5.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补充

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②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之后,其恢复 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与受干扰的 程度、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有 外界干扰 关。
稳定性
正常作 用范围
抵抗力 作用指标 恢复力作 用指标
总稳定性指标
时间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 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需要有阳光提供能量,但不可将生态缸放在阳光下直射,以免 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死亡,应采用较强的散射光,这样才能 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变式训练 3】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
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
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以免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 死亡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原生动物和
分解者 蒸馏水中缺少植物所需的无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态缸 机盐,也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 一些水生微生物 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 生态缸稳定性高低的指标 间的长短,以生态缸中生物全 部死亡的天数为指标
制作生态缸所运用的基础原理 ①满足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②要保证太阳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生态瓶。
【例 3】以下关于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把生态缸放在阳光直射的环境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 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所选择的生物的生存能力以及数量,还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生态缸必须是密封的 生态缸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里面的水 相关分析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便于为绿色植物提供光能,观 察实验结果 便于实验操作,为生态缸留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探讨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极地附近的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
但是现在依然基本保持着正常的森林、草原与苔原景观,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讨论:为什么这些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呢?本节聚焦: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2、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ecosystem)。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很多。
例如,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这是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旁栏思考:你还能举出说明生态系统中负反馈调节的其他实例吗?思考与讨论经小组讨论后,用文字、箭头,构建一个食虫鸟种群与害虫种群之间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计算机上用Flash动画来模拟这种调节过程,构建动态的模型。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
例如,一场火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降低;但是由于光照更加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图5-1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图5-16),就是原有森林生态系统崩溃的鲜明例子!想像空间想像你每时每刻都在被病菌攻击的情景。
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生态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表现: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两稳定性表现之间 力稳定性较 较低 。 的关系: 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力稳定性较 较高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来源: 来源:
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恢复原有的数量。 物种变异能力强,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 变化着。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导航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一
二
三
四
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 统,应实施相应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 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近十几年来, 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还远远没有恢复原 貌。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 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因为破坏程度极其严重,所 以恢复到原状的难度极大,需要的时间极其漫长。
-14-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导航
J 基础知识 Z 重点难点
ICHUZHISHI
IHONGDIANNANDIAN
D典型例题 S随堂练习
IANXINGLITI
UITANG LIANXI
一
二
三
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 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是由它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所决定的。 一 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总之,生物多样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也就越高。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田防护林
随堂练习
1、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 因是( C ) A、马尾松林营养结构复杂 B、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C、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 D、松毛虫适应环境弱 2、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试 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加网 罩的草地反而长得较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害虫减少 鸟少吃害虫 害虫增加
负反馈调节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
定。
意义: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思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现在的黄河
现在的黄土高坡
以前的黄土高坡
以前的黄河
过 度 放 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 原状的能力。
随堂练习
3、下列哪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低( B ) A、温带草原 B、北极冻原 C、热带雨林 D、北方针叶林 4、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C ) A、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缺水干旱 C、自我调节能力 D、食物被破坏 5、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 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 A )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 D、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小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 量应为容器的4/5。
将小生态瓶放在有较强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而使水草死亡。 的地方。
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减少对O2 的消耗以免破坏食物 链。
生态瓶
高中生物《第五章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同时存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 关系 一整体。
1.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4种生物,它们可以形成下面 几种营养结构,如图所示,其中最稳定的是( B )
丁 甲 乙 丙 乙 丁 甲 丙 甲 乙 丁 丙 甲 丙 乙 丁
A
B
C
D
2.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
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的结构 功能不会破坏,还能促进森林的更新。
措施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
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 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对农田生态系统要不断施肥、灌溉,增加投入, 控制病虫害,才能保证高产出。
适度捕捉生态系统中的动物, 也不会导致种群严重减小,更不会 灭绝。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 净化作用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是,能通过什么方式消除污染?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微生物的分解 2)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害虫数量增加 食虫鸟数量减少 食虫鸟数量增加
害虫数量减少
2)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环境资源与人的比例严重偏小
恐怕还有比例不对的原因,在真的生物圈中平均每人所 对应的大气,水,植物等是那么的广阔,而二号呢?环境资源与 人的比例严重偏小,就那点大气,水,植物等,哪怕就是生活一个 人也已严重不够了,更何况是几个人. 二氧化碳多、氧气少是结果而非原因,二氧化碳多、氧 气少是因为植物相对太少了,不足以将人和植物自身产生的 那么多二氧化碳转化并释放氧气.氧气的消耗速度高于产生 速度,而二氧化碳的产生高于消耗.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 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 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 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 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 合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阅读课文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实例有哪些? 思考讨论:构建负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大小:一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样,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 力越?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森林中,如果害虫数量增加,那么森林会 实例一: 被破坏吗?
生物圈2号的启示
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
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
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
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
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间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
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
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 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 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列选项中,可以增加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A.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保持平衡 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 的数量
农田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高的原因是
A 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B 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等人为劳动 C 种植地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且 环境条件好 D 其产品运输到系统外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 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 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 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 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 量多。
抵抗力很强
甲
乙
甲 乙
丁
乙 丁
甲 丙
丁
A
丙
B
C
D
3.下列哪种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 C) A.减少寄生生物和捕食者的数量 B.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对生态演替进行限制 4.2002年底“食人鱼”的报道随处可见,外 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给当地生态环境 造成重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 A.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 B.会破坏入侵地的非生物因素 C.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 D.增加物种多样性,使当地生态平衡更稳定
复杂 (2)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__ , 强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 高 。 2.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恢复到原状 的能力。 __________
(2) 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 破坏) 后,其恢复
5.(多选题)“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 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值物引进,上世纪80年 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它的根系极为发达 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 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 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林乃至棉化、玉米、大 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能改变道路、宅 旁、荒地的景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D) 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后可 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B.“一枝黄花”成 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 C.为控 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 D.为控制“一枝黄花”应从本地寻找其天敌
原创2: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
2、内容
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恢复原状的能力。
其他生态系统也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吗?
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
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2(以、府少南量河地中钓通“鱼过水后草自,→府我鱼南调”河这节中条生能食物力物的链抵数为量抗例还干分能析扰保)持,相对稳定吗? 鱼数量减少→水草维数持量增原加状→鱼数量随之增多
——负反馈调节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自我调节能力
资料2:污染后的府南河,动植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资料3:治理后的府南河,动植物虽然所剩无几,但可用的资源
和空间更充裕,动植物数量逐渐增多,水质改善。
思考:1、既然府南河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呢?
这说明破了坏什么后?,生通态过系自统的我抵调抗干节扰能的力能力,是有限的。 2、调治节理能后力,?府南河恢的变复化原是状否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任务一: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调查哪些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进 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反馈练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
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D )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
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的干扰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 定 性 抵抗力
稳定性
恢复力 稳定性
生态系统复杂程度等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一方面要 控制 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
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 适量放牧 适量捕捞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 相应的 物质 、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 能的协调。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 的生态系统呢?为什么?
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 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亿美 元于1984年建造了一个完全 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由于该 实验室是模拟生物圈的结构和 功能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 物圈Ⅱ号”。这是一个占地 1.3亿平方米 的钢架结构的玻 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 巨大的温室。
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
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 生态系统抵抗 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
抵抗力稳定
构与功能保持 原状 的能力。
性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 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态系统具有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
制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设计要求 生态缸需是
相关分析
封闭 ;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生物的种类要 齐全 ; 生物要有很强的生活力 生态缸的材料 透明 ;
生态缸在 光线良好的地方 , 避免阳光直射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中学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中学2014年高中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对比法、讲述法四、教学课时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板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讲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4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4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4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4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34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