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专题讲解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课件 (一)随着高三学生们即将迎来高考,语文课程逐渐引入《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的课件。

这个专题通过送别诗,让学生触碰到诗歌的内在,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和意境。

一、送别诗概述送别诗是诗歌的一种,广泛见于唐诗和现代诗歌中。

送别诗是诗人用诗歌的语言表达对离别者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愁思、乡愁和冤屈。

送别诗意情并茂,通过具象的形式诠释离别的苦痛和眷恋,表达人生短暂而珍贵的价值观。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意境送别诗主题的共性是文化传承,个别差异是诗人主观情感。

送别诗的意境则不同寻常。

以《离骚》为例,诗人为了向国家和人民献上真挚的哀思和期冀,用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描绘了自己横渡大河,登上高山,走过沙漠,面对挫折和磨难而不折不挠的强烈意志品质。

以《秋风词》为例,诗人感慨自己的爱人已离去,引发的回忆如浓浓秋风,飘荡在空气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时间的飞速流逝。

三、送别诗的表现形式送别诗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字句和结构来实现。

字句的运用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比如《将进酒》中的抒情辞藻;结构的运用,则能通过开头和结尾的点染,画龙点睛,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协调,如李商隐《锦瑟》中歌乐繁华的描绘,最终化作诗人内心的感受。

四、送别诗的诗人和作品唐诗中的送别诗是我国诗歌的精华之一,唐代诗人曹操、陆游、白居易、杜甫、王绩等代表性诗人都有著名的句子,如“燕过来时,心情好比西子捧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现代诗歌中的送别诗也有着极大的价值,如舒婷的《离别》,其韵律和音质都是完全的现代风范,使这首古典文化的送别诗,在现代呈现出了别样的情感和内心。

从唐诗到现代,送别诗一直都是诗歌中的珍品,饱含古人的文化底蕴和现代人的生活意蕴,课件《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的展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提高写作和欣赏能力。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资料链接】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送别的古诗讲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

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的古诗讲解《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以下是“送别的古诗讲解”,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送别唐代: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⑴饮君酒:劝君饮酒。

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

之,往。

⑶归卧:隐居。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
送别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 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通过送别诗,我们可以窥见 古人的情感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送别诗的文化背景还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士人追求功名等 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许多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和祝 福,希望友人前程似锦、功成名就。
02
“送别诗”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1 2 3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纽带
送别诗所表达的离别之情与思念之意,成为人们 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增进人 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弘扬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
送别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取向,传递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正气、凝 聚民心。
跨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学的瑰宝
送别诗作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和文化内涵,为跨文化交流与世界和平作出 了贡献。
05
“送别诗”的创作技巧与心 得
创作“送别诗”的技巧与方法
选取恰当的主题和情感
在创作“送别诗”时,要选择与离别 相关的主题,并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 法,以及描绘生动的意象,增强诗歌 的表现力。
送别诗的起源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 不畅有关,人们常常因为出行、迁居 、征战等原因离别,送别诗成为表达 离别之情、祝福之意的最佳方式。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
送别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 分。唐宋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送 别诗篇。
送别诗的历史发展与文学发展紧密相连,随着文学形式的演 变,送别诗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变化,但表达离别之情、祝 福之意的主旨一直未变。
“送别诗”专题课件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

《送别》唐代诗章解析送别是唐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题材,它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离愁别绪、别离之痛等情感。

本文将对唐代的几首代表性送别诗进行解析,以揭示其中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第一首送别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登高望远之景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人首先描述鹳雀楼高人所难及,隐喻友人的远行;接着,描绘楼台旁的美景、万里江山,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交融,王之涣既展现了离别的苦痛,又表达了人生万物的无常和离合的感慨。

第二首送别诗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中,杜甫借助月夜的寂静,回忆起已故的舍弟,表达了浓烈的亲情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写月色和回忆,勾勒出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凄凉。

诗中充满了离别之痛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展现了杜甫对兄弟深深的眷恋与感念。

第三首送别诗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中,王维以送别使者为主题,描绘了途中的艰险和沙漠的荒凉景象。

诗人以行者的身份,抒发了自己对友人远行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行者的感受的交融,王维展示了离别时的别离之痛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第四首送别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中,白居易以古原草为离别的背景,表达了离别之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原的描绘和自己内心的交融,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诗歌语言表达简练,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唐代送别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登鹳雀楼》、《月夜忆舍弟》、《送元二使安西》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几首代表性的诗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和思考,体味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美学价值。

唐代送别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源泉和参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送别诗鉴赏ppt课件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联系在一起。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正当今夕断肠处,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劳劳亭歌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

送别诗专题一、送别诗的概念和历史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别离的感慨和对离别者的祝福。

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和喜爱。

这种诗歌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辞章到后来的别赋,再到唐代的送别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1 辞章辞章是送别诗的起源,它来源于古代酒宴上的辞谢之辞。

在古代社会,人们经常在酒宴上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感谢,同时也会在宾客离开时送别。

这种送别辞谢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送别诗的雏形,奠定了送别诗的基础。

1.2 别赋别赋是送别诗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别赋以散文形式表达情感,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比较注重描写离别时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别赋的主题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包括对国家、山川河海的离别。

别赋开创了送别诗的新篇章,为后世的送别诗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1.3 唐代送别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送别诗的鼎盛时期。

唐代的送别诗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多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唐代送别诗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亲友离别,还表达了对爱情、友情和志同道合者的离别之情。

唐代送别诗以其深情和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二、送别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送别诗的主题主要包括亲友离别、情人分离以及离别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描写和抒发表达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1 亲友离别亲友离别是送别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也是最具感染力的。

人们在亲友离别时往往会产生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表达出送别者的内心感受和祝福之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王之涣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别离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2.2 情人分离情人分离是送别诗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恋人之间的离别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思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诗通过描写情侣离别时的场景和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将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

古代送别诗知识点古代送别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古代送别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代表作以及诗歌鉴赏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古代送别诗的定义1. 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一种古代诗体,是古人在离别时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一种诗歌形式。

它通过抒发作者对被送别者的思念、祝愿和留恋之情,表达出友情、爱情、亲情的深挚内涵。

2. 送别诗与其他诗体的区别送别诗主要与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等古代诗体有关。

与七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较少;与五言绝句相比,送别诗的句数和音节数一般更多。

此外,送别诗常常具有别离的主题,使其表达方式更为独特。

二、古代送别诗的特点1. 情感真挚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著称。

在送别诗中,诗人常常表现出对离去的人的深深思念和留恋之情。

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真实性和内心的痛苦。

2. 语言简练古代送别诗的语言通常以简练为主。

受到格律和字数等限制,诗人必须用简洁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简练的表达方式能够使诗歌更加直观洞察人心。

3. 寓情于景在古代送别诗中,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自然环境相融合,使诗歌更为质朴、生动。

三、古代送别诗的代表作1.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送别时的情景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草原、河流和牛羊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被送别者的留恋和思念。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

诗中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通过对楼高、江水流动等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离别时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四、古代送别诗的鉴赏1. 表达情感古代送别诗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课件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课件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详细 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 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 、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送别诗中的意象
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长条故惹行客, 似牵衣带话, 别情无极。
——周邦彦《六丑》
你知道古人送别之际常会做哪些事吗? 1.折柳赠别
2.唱歌送别 3.饮酒饯别
❖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 ❖ 时间:黄昏、月夜 ❖ 物象: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
“长亭〞、“南浦〞、“柳〞、“芳草〞、 “酒〞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 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共同负起衬托、渲染或 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
⑴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
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
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风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此 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可 以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长亭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南浦〕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送别诗专题讲解

送别诗专题讲解

四、送别诗一、导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

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

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二、文题(送、赠、别等)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三、表现要点:(一)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它们常常表现: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伤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

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

(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

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

送别诗专题复习知识点送别诗专题复习一、送别诗风格和抒情方式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

传统文化传播
送别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 承和弘扬,有助于传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认同感
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价 值观,有助于增强人们对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 感。
文化创新发展
在传承送别诗的基础上, 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和 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文 化的现代化转型。
感谢您的观看
04 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把握主题思想
送别诗的主题思想通常表达离别之情、思念之苦以及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在鉴赏 送别诗时,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写登高望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 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分析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中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柳、酒、 月等。意境则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所营造出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象与意境有助于深入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03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意象的运用
总结词
送别诗中意象的运用是表达情感的重 要手段。
详细描述
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物象,如柳、长 亭、酒等,来表达离别的情感和意境 。这些意象富含象征意义,能够引发 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语言的锤炼
总结词
送别诗的语言精练、含蓄,富有表现 力。
详细描述
诗人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和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对仗等,来增强诗 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更具有 文学价值。
THANKS
理解背景与文化内涵
送别诗往往与时代背景、文化传统、诗人个人经历等方面 有关。理解这些背景与文化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 诗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创作于唐代边塞,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苦寒和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 归京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 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送别诗一、导入: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诗歌是诗人感情宣泄的主要形式。

而情感不外于亲情、友情、爱情,当遭遇这些感情分离时,诗人们一般会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生活或是自己的理想追求,诗又因为古代交通闭塞,而且联系的方式以书信为主。

人们多要经历离亲别友,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常常是一别动辄多年,很多年不得见面(“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再会难期,甚至永无见期,像贺知章十多岁离家,八十岁才能回乡,“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决不止他一人。

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送给行者(送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文题(送、赠、别等)二例:送××:《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友人》(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赠××:《赠汪伦》(李白);别××:《别董大》(高适)三、表现要点: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它们常常表现:(一):伤感。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1、离别之愁(离愁别绪、离情别恨),多迷恋、”“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相逢之喜。

如唐·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多赞美、留恋。

(或依依不舍、或别后切切思念、或安慰激励勉励)。

赞美友人深厚情谊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依依不舍、别后切切思念的如柳永的《雨霖铃》等。

心情:孤独、寂寞、怅惘、惆怅、失落、担忧,,。

如高适的《别董大》:(二)也有豁达、豪放的(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三)也有另有借题发挥的,主要不是表现离情而是表达自己志向或抒发内心的愤懑的。

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既表达自己志向又抒发内心的愤懑的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四、特征(意象):(一)地点类1、长亭、短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与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南浦意象的运用与我国古代南北地理气候、交通工具等因素之间紧密联系。

一般地说,北方多高原山脉,气候干燥,交通以车马为主。

在车马所行的古道边,早在秦汉时就已设置亭台,供行旅休息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长亭,五里置短亭,所以古代送别诗歌中经常出现“长亭”、“短亭”的意象。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而南方雨水多,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多用舟船,所以南方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要少一些,而“浦”或“南浦”等意象却是常见。

送别诗第1页共5页譬如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最早见此意象。

后来,江淹《别赋》中写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南浦”便经常见于送别诗中,将离愁别绪与“南浦”联系起来,从此以后,成为一个蕴涵离别愁绪的特定意象。

有时也写作“别浦”,或与“北梁”对举(谢朓tiǎo《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均写离别。

甚至后来,成为曲调词牌名,其内容也多写离别。

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谢(公)亭:送别之地。

2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渭城、阳关、古道、北梁: 送别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阳关”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古道”,李叔同《送别》中的“长亭外,古道边”。

江淹:“视乔木兮,诀北梁兮永辞。

”4、灞陵、灞桥、柳岸:送别地。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5、西楼, 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西楼:闺怨之情。

李清照词《一剪梅》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许浑的《谢亭送别》)楼。

”(此处西楼确指诗题中的谢亭。

,盖水常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绪。

望江楼:西楼如若临水,就成为典型的“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蘋洲。

”肠断白(二)歌:《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阳关》)、劳歌——送别时唱的歌曲。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许浑《谢亭送别》”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三)植物类:、杨柳:暗寓离别、留恋、伤感。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作为诗中的意象,“杨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微》“”。

此诗写战后幸存的征人,归途中抚今追昔的感慨。

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至唐代,折柳送客之风盛行。

因此,送别诗词中“杨柳”意象逐渐增多。

古人在送别之时,这是由于“柳”和“留”谐音,送别诗第2页共5页往往折柳相送,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惜别、“依依不舍”之情。

而行旅之人见到柳就会引起起缕缕离愁,生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

因此说,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2、浮萍、飞蓬:孤寂的游子。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3、草、芳草、青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暗喻离恨。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何处合成愁?吴文英《唐多令》”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花蕾结而不绽,诗词中多以喻愁思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5、丁香:(牛峤qi áo《感恩多》)“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戴望舒《雨巷》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动物类:秋蝉、杜鹃/ 鹧鸪/ 1: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2、班马送别诗多用以抒”班马为离群之马,后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猿猴3(五)乐器类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画角(秦观《满庭芳》词:(吹)笛、(吹)箫、(吹)笙/ “”)角声断谯门。

(六)景观类1、残阳/ 残月/ 明月/ 秋月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3、(细)雨/ 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水/江水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七)季节天气时间类:1、阴天/ 破晓/ 晨/ 晓风/ 黄昏/ 夕阳/ 夜/2、早春/春风/暮春/残红,秋季/ 西风/落叶,败荷。

(八)人造物象类1、酒/ 美酒/ 浊酒:离别、愁绪。

美酒与文人很早以来就联系在一起。

友人分离,常以酒饯别,所以,酒也是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2、船/(兰)舟/帆3、(青)灯/烛/蜡/炬五、写作手法:(开头多描写久别的境况,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抵不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有的还捎带点明时间。

有的则全然融情入景,只字不提离别的感受),怀友时则较诗人写的较多。

但情韵悠长。

以婉约派词人、联想塑造形象,多的借助于想象、凭空描述,(一)、抒情方式上:第1、借景抒情为间接抒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具体解释见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点“情与景的关系”)如:5A、欧阳修《踏莎行》②③①。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寸寸送别诗第3页共5页④⑤⑥尽处是春山,行人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驿馆、旅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草熏:草香。

薰,香气。

征辔:征人手中的缰索。

辔:马缰,即以代表马。

③迢迢:绵长貌。

④盈盈粉泪:泪水满眼的样子;盈盈喻指美人,古诗:“盈盈楼上女”。

⑤平芜:俯视远方,野草平碧。

芜:丛生的草。

⑥行人:此指心上人。

B、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是用来说明一首诗词“整体创意”方面的常用术语。

它和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均属于“间接抒情”的方式。

此语多用于“写景”诗中,指的是通过具体可感的“景象描写”(多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来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情绪。

“景象”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这些物象的性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近或相反。

即:A、景情一致,情景交融。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B、景情相反,以乐景写(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其境更哀。

”王国维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诗经》②许浑的《谢亭送如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