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地扶贫搬迁文献综述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扶贫开发工作需要。自2001年开始,国家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以及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地区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到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致富,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生存问题。易地扶贫政策从试点到实施至今已有十几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同时为了更好推进和完善易地扶贫政策,许多学者对政策实施过程带来的成果和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下为一些围绕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产生的观点。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到70年的时间,国家经历了从落后到繁荣,而贫困问题却成为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影响着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民生问题。有许多学者对于国家在较长的建设发展时期中如何解决贫困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彭玮(2017)基于湖北省调研分析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6亿多人成功脱贫,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静态贫困到动态贫困、短期贫困到慢性贫困的新特点。[1]”而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师生王宏新、付甜、张文杰(2017)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总结了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根据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实践,并结合我国15年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本的演进特点,可将21世纪以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演变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试点探索阶段(2001-2010年),仅在宁夏、云南、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实施试点;二是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4年),实施范围由4个试点省(区)扩展到17个省(区),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要求对自然村落整体外迁,政策发布数量明显增加,政策类型和内容更加多样;三是脱贫攻坚阶段(2015年至今),扶贫搬迁范围扩大到22个省(区),着重强调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扶贫搬迁,搬迁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统筹主体涉及扶贫办、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多个中央部门。[2]”
[1]
彭玮.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的调研分析[J].农村经济,2017(3):
26-30.
[2]
王宏新,付甜,张文杰.中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演进特征--基于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通过对中国解决贫困问题历史进程的回顾,研究各个阶段脱贫政策的主要目标,把握各阶段脱贫政策的特点以及变化,对于抓住现阶段脱贫政策的重点,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攻坚事业取得了重要历史实践,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五千多万人脱离了贫困,国家各项脱贫政策所带来的成绩是瞩目的。但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到,在大部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良好的情况下,部分地区出现了政策实施困难、效果不好等问题。李雯(2017)基于山西部分贫困乡村调研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困境:“‘十三五’期间,各个部门都有脱贫攻坚任务,如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教育部门、医疗部门等,但由于各部门条块分割严重,各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不同,也都要对自己所管扶贫资金的使用负责,部门利益有时候和易地扶贫搬迁总体利益是存在一定矛盾的,而相关扶贫部门没有能力对这些资金进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的整合只能通过县级政府来统筹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的整合只是一个较低层次的整合,即‘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各负其责、各记其功’[1]”。王晓毅(2016)在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后认为:“中国的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自然资源严重不足,造成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口,将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去,无疑是一种帮助他们脱贫的有效方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许多贫困户的生存问题,被证明是在保护环境基础上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2]”
黄海卫、李现红(2016)在河北省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工作时,作为驻村干部在涞源县土安村工作,经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查阅贫困户资料等,对该村村情、民情、贫困情况及村民对易地搬迁的意见等进行了较深入的了解,发现了易地搬迁中贫困人口缺乏就业信心、社保政策兜不住底、贫困人口融不进城镇生活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3]其研究真实反映了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在基层村落扶贫工作的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
2017(3):48-53.
[1]
李雯.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基于山西部分贫困乡村的调研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8):50-53.
[2]
王晓毅.“2020 年后的扶贫减贫战略”笔谈之三--易地扶贫搬迁方式的转变与创新[J].改革,2016(8):71-73.
[3]
黄海卫,李现红. 易地搬迁扶贫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驻土安村工作干部易地搬迁调查分析[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15-19.
题,进一步推进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周强、王斌(2015)以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的关系为出发点,立足于甘肃省扶贫攻坚具体情况,认为必须准确把握易地搬迁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提出“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搬迁扶贫目标,并建立了“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1]王永平、袁家榆、曾凡勤、陈妮(2008)总结分析了“十五”以来贵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主题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根据贵州地形、地势以及人口分布状况,在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搬迁安置方式: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整体搬迁,分散安置;部分搬迁,集中安置;部分搬迁,分散安置。
[2]”并对进一步推动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政策制定与实施需要因地制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更是具有其针对性,对政策的正确理解与适时创新才能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各异、情况不同的各阶层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来源于现存贫困人口的现状,现在面临着的实际就是要结合具体情况,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指导解决现阶段剩余符合易地搬迁贫困人口脱离贫困。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建构问题,它内嵌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制度框架,因此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扶贫搬迁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各个领域的相关政策互相联系,不同领域的学者善于从不同的理论角度研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如从动员的视角和社会文化转型视角等。有些学者则运用了基于准实验的政策评估的分析手段深入研究,分析政策的合理性,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研究。周恩宇、卯丹(2017)从社会文化转型视角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及其后果时发现:“在政府的扶贫设计与行政逻辑中,‘易地扶贫搬迁’能成为一种脱贫致富的方式,首先是知识的话语支配力与传媒引起的贫困自觉。深山区的群众被发展的话语界定为‘贫穷’,分解到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是落后,通过传媒的宣传,让贫困群众内化和认同,使贫困成为其标签,等待和祈求政府等外界发展干预力量的帮
[1]
周强,王斌.依靠易地搬迁,搞好精准扶贫[J].中国经济导报,2015(7):1-2.
[2]
王永平,袁家榆,曾凡勤,陈妮.欠发达地区易地搬迁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从贵州扶贫主题
调研引发的思考[J].西部大开发,2008(1):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