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与假借字
举例说明通假和假借的异同
举例说明通假和假借的异同
通假和假借都是古代汉语中的用字现象,但它们有以下异同:
1. 异处:
1)通假: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借用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
例如:《诗经》中“说怿女美”(《邶风·静女》),这里的“说”实通“悦”;还有“止征毋伐”(《小雅·鹿鸣之什·采微》),“止”实通“之”。
2)假借:假借字是指没有本字而直接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例如:“其雨
其雨”(《邶风·谷风》),其中的“其”字并没有实际的表意功能,只是一个假借字,用来表示语气。
2. 同处:
1)通假和假借都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通假是本有其字,只是因为某种原因(如避讳、书写习惯等)而借用另一个字;而假借则是本无其字,直接借用同音字来代替。
2)通假和假借都是汉字使用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具有一定难
度。
综上所述,通假和假借虽然都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但它们在是否本有其字方面有明显差异。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帮助到你。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词类活用
3.语气助词,放在时间名词之后,可不译。
4.“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 类。
练习
1.淳于髡(kūn)者,齐之赘婿也。 者:语气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 尾,起判断作用。 2.今者臣从东方来。 者:语气词,放在时间名词之后,可不译。 3.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2.读“xiàn”。 (1)引见,使......见。 (2)同“现”。
练习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见:看见。 2.见其二子焉。 见(xiàn):使(让)……拜见。 3.使子路反见之。 见:拜见。
(三)“之”的用法(P113)
1.代词。 (1)代人、物、事。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2.结构助词。 (1)定语、补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3)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 用,可不译。 3.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 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 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古 代 汉 语 常 识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二、古今异义词
三、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 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 的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不同的字来 代替应该写的正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蚤:通“早” ,早些,乘早。通假字。
见笑于大方之家: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 。
2.“为”、“为……所”表被动。 如: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也谈“假借”与“通假”
也谈“假借”与“通假”在学习和研究古汉语时,经常会遇到假借和通假问题,有关文章对这两个术语的理解和解释各种各样,差别很大。
我们认为,假借与通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区别。
一、假借与通假现象在术语使用上的问题假借与通假现象在上古就已经产生了,古人对此很早就有了认识。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过:“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这里说的就是传统的六书之“假借”。
东汉学者郑玄曾对通假现象进行过探讨,他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郑玄的意思是,某字仓卒间忘了怎么写,就临时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并且他也用了“假借”这一术语。
可以看出,早在汉代,假借就有所谓“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两种理解;而后一种应该就是后人心目中的“通假”。
在术语上,古人对“假借”与“通假”往往不加区分,一般都用“假借”来表示,上面提到的郑玄就属这种情况。
又如宋代的戴侗,他在《六书故·六书通释》中说:“所谓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
”清代学者孙诒让《与王子壮论假借书》:“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假借一例……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
”他们所说的“假借”指的是六书上的“假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至于经传子史,不用本字,而好用假借字,此或古古积传或转写变易,有不可知。
”段氏所说的“假借”则是所谓“用字之假借”,即“通假”。
王引之则把通假包括在假借之中,他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它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
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文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王氏认识到了通假与假借是两种不同现象,也看到了它们的根本区别,但又把它们看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所说的“假借”,都有类似情况存在。
历史上是这样的,现在的状况又如何呢?仅举两个例子就可见一斑。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999年版)上说:“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
透析古汉语假借与通假
内容摘要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
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
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关键词假借通假区别与联系一滥用通假的做法,古今皆有,现在还普遍盛行。
一本现时非常流行的初中教辅资料——《文言文解读一本通》,对于通假的处理,有多处值得商榷。
现摘录其解释如下例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例二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例三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
以上字例都不是通假关系。
坐,本义坐下,引申为座位的意思,后来为这个引申义造了区别字座。
属,本义是连属,《说文》属,连也。
引申为托付;委托、叮嘱;告诫的意思。
后来为这些引申义造了区别字嘱。
火,本义是物体燃烧所发出的光与焰,引申为生火做饭;古代兵制,十人共一火即灶炊煮吃饭,故称火伴,此义后来造了区别字,写作伙。
其实,古人,甚至是古之名人,亦免不了犯滥用通假之病。
现举例如下《诗·魏·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
胡取禾三百亿兮。
胡取禾三百囷兮。
《毛传》一夫所居曰廛。
《郑笺》十万曰亿,禾秉之数。
孔疏方者为仓,圆者为囷。
廛、亿、囷都当量词用,都为言其多之意。
前人已经把这三个字解释得清清楚楚,可俞樾《群经平议》却说这三个字都是通假字,都是束的意思。
这就是滥用通假。
而这种说法,还被有的教材采用。
王力先生已经批评过俞樾的这种说法。
既然今人与古人都未跳出滥用通假的窠臼,那么,通假的问题就更值得在这里重新讨论,以引起更为广泛的注意。
二通假和假借有紧密的联系,要谈通假,首先要明了假借这种现象。
假借本是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出的六书造字法之一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照许慎的解释,应该是本来没有一个现成的字,依照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用另一个字来代替。
其实许慎所说的假借还没有完整地包括所有假借现象。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通假和假借
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
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
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
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
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
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
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
“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
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
“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
“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
“方”通“横”。
“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
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古书用字—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古代汉语课件)
字形法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 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穿在身上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仓猝间
积累法
3.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 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例5: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罢—疲(古代同读pí),而今音“罢”读bà,与“疲”pí不同。 疲惫 例6: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内——纳(古代同读nà),今“内”读nèi,与“纳”nà读音不同。接纳
汉字的发展——通假字、假借字、避讳字
一、通假字
通假字,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通假字:音同本字, 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 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 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 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 写,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 同音关系。B就是个通假字。
字音法
(二)怎样辨析通假字? 1.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 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倡导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背弃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推断技巧
一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二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2、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3、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4、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5、某所,而母立于兹6、入则无法家拂士练习:写出下面通假字的本字7、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张衡传》)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关系说略
通假字与古今字、假借字关系说略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发音的演变或者地域方言的影响,导致原本不同的字在某些情况下读音相同。
而古今字则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文字的演变和改革,导致原本相同的字在不同时期的书写形式上有所差异。
假借字则是指在语言交流过程中,由于某个词语的发音与另一个词语相似,导致两个词语之间意义的混淆和借用。
通假字与古今字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
因为通假字是在古代汉语中形成的,而古今字则是对通假字进行书写形式的改变和演化。
通假字的形成大多源于发音的演变,例如在古代汉语中,"月"和"说"的发音分别为"zuò"和"yuè",但由于发音的相似,两个字的部分读音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了交换。
这种交换导致了读音相同的字在书写时使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唐代以前,月亮的字写作"肉"(读音:yuè),后来改为现在的形式"月"(读音:yuè)。
这就是古今字的演变。
假借字则是通假字的特殊表现形式。
当两个词语的发音相似或相近时,人们有时会误将其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借用到另一个词语上。
这种借用不仅指的是词义的转移,也包括了拼音、发音的借用。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炎热"的发音为"rè",而"热闹"的发音也为"rè",由于发音的相似,人们将"热闹"中的"热"字的意义借用到了"炎热"上,使其意义更加丰富。
通假字、古今字和假借字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研究语言变迁和文字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通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发音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方言对文字表达的影响。
通过对古今字的研究,我们可以追溯和比较文字的演化过程,了解汉字的书写形式和规范的变化。
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假借与通假的关系摘要:假借和通假是有关古汉字同⾳替代现象的两个术语。
假借与通假在某些⽅⾯有⼀定的相似性,但⼆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假借字的出现,是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假借的本质是“本⽆其字,依声托事”。
通假字的产⽣是汉语在缺乏严格规范化的情况下出现的⼀种历史现象,通假的本质是“本有其字,依声借字”。
关键词:通假;假借;联系;区别假借和通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现象,关于两者的概况及相互关系,历来争论很⼤。
通假与假借在⼀些⽅⾯有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从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不同的。
本⽂通过对假借和通假这两种现象进⾏具体的分析,分析两者的内涵及外延,阐明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关于假借假借作为中国传统汉字学六书理论之⼀,它的出现⾄少应该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作品《周礼》,《周礼·地官·保⽒》:“保⽒以六艺教国⼦。
”六书乃六艺之⼀,但六书的内容并未得到进⼀步说明。
东汉时期,班固《汉书·艺⽂志》中:“古者⼋岁⼊⼩学。
故周官保⽒掌养国⼦,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在《说⽂解字·叙》中指出六书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者对六书的解释,虽各⾃名称和排列顺序有所不同,但关于“假借”之名却是相同的。
许慎在《说⽂解字·叙》⾥给“假借”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其意为:语⾔中已有某个词,但是却没有造出表⽰这个词的字,于是便依据它的读⾳,借⽤⼀个和它⾳同和⾳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令、长就是如此。
假借字的出现,是有着特定历史背景的,是汉字发展阶段的产物。
早在汉字形成时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事繁⽽字少”的⽭盾⽇益突出,已有的造字⽅法不能满⾜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些虚词义更不容易表达出来,于是假借造字之法便应运⽽⽣。
“本⽆其字”是假借产⽣的先决条件。
正是因为实际的语⾔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词,⽽原有的⽂字中没有表⽰这个词的书写符号,所以急需⼀个书写符号把它记录下来,如:“乌”,《说⽂解字》中说:“孝鸟也,象形。
关于假借字,通假
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通假字:本有其字,同音代替 假借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共同点:都是借用 用其它字代替 代者音同(音近)
不同点:
1.假借是汉字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规律 通假是汉字使用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2.假借字是指那些约定俗成,以一个概念和读音借用且独占了其他字 (书写形式),至使原字承载的概念虚化,甚至另造新字分担其义。 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亦 腋 , 其 箕 3.通假字是在使用过程中的同音别字和仿古同音别字,即使多次出现, 并非约定俗成——不能取代本字,本字书之于典,不会动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பைடு நூலகம்
1.以莫代暮是通假现象,而在“傍晚”这个意义上这是一 对古今字。“莫”古字,“暮”今字,在明明有“暮”的 存在,而写“莫”以示傍晚,是用古字代今字,又因为此 二字读音相同(近),是代用的最根本原因,所以符合: “本有其字,同音代替”的通假原则,只不过所用借字是 一古字而已,可称为借古字通今字。 值得指出的是“莫”是个假借字,字典中确定的意义 是不要、不能,“否定义”。在这个意义上,借用了原为 傍晚意义的会意字“莫”。而且仅仅是因为读音相同。正 是“本天其字,依声托事”。这里,“字”是“莫”, “声”是mo,“事”是“不要”。
反返 队坠 要腰 知智 名铭 敛殓 邪耶
思考题:
古今字中,古字承载本义,今字承载后起义,对 不对?那么相反呢?
2.古今字的演化途径有两条
1.引申 如 支——肢 益——溢 2.假借 如 莫——暮 采——彩 然——燃
古书中常见的古今字
取娶 辟避 刑型 县悬 见现 错措 奉俸
假借字和通假字
个意思未造出字. 畔: 本义为田埂,通叛,当时有叛这个正确的写法.
所以畔是通假字.
我
我
造字:
• 第一人称,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口语中念:wǒ 借用读音是wǒ的我
假借 我,其他的,代词 意义比较抽象
造字:
口语中念:qí
借用读音是qí的 其
假借 其----他的,其他的,代词
• 其: 一般的意思是他的,他们的,代词,本义是
簸箕的意思.借用来表示代词的意思,所以也 是个假借字.
•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豚:做 熟的小猪.
归: 通馈.
• 罢夫羸老易子而齩其骨.
罢: 通疲.
•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运用十分广泛的用 字现象,这一点在出土的简帛文献中表现得 尤为明显.通假字在战国简中极多,稍后的秦 汉简帛中也有不少.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共有字1123个,其中 通假这类同音代替字300个,占总字数的26.7 %.汉代著作中通假字大大减少,但总数依然 不少,先秦典籍中还有大量未被改动的通假 字.
它
• 它:
现在指表示动物的第三人称,或其他. 本义就是蛇,假借为代词.后来蛇的本义被排 挤,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蛇.
• 通假字:
本来应该写成某个字A,但偏偏不写, 写成另一个错别字B,A和B有同音关系.B 就是个通假字.
• 邹忌脩八尺有余. 脩: 通修. 论语 述而:子曰:自行束脩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脩的本义: 干肉,所以下面是月.
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
• 假借字是本无其字,根本没造出这个字,没办法,只 得借用另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叫无可奈何型.
• 通假字是本身有一个正确的字不用,故意写一个错 别字,属于明知故犯型.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古今字与假借字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如“然”是“燃”的古字,“然”用作连词、代词和形容词词尾时,它又是一个假借字。
古今字与假借字也有区别,从字形上来说,古今字涉及了两个字,而假借字只有一个字;两者的关注点也不同,假借侧重于本义与假借义,古今侧重于同一个义项在不同时代表达时所使用的字。
(二)古今字与通假字对于古今字与通假字,它们的相似之处较少,如古今字与通假字都是两个字形表示一个义项,都涉及两个字,这两字往往音同或音近。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从词性上来说,古今字是由假借和引申产生的,属于造字方法,而通假字属于用字方法;从意义上来说,古今字中,具有引申关系的古字与今字联系密切,具有假借关系的古字与今字偶尔也有联系,而通假中本字与通假字一般没有联系;从时间上看,古今字中古字在前面的时代被使用,而今字在后面的时代被使用,它们是相承的关系,不同时存在,而通假中本字与借字同时存在。
(三)通假字与假借字关于通假与假借,通假早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临时借用某字的用字方法,假借是不造新字而产生新义的造字方法,也就是说通假一般是两个字形一个意义,而假借一般是两个意义一个字形。
通假一般是有借有还的,而假借大多数是有借无还的。
同时,在假借字中,本义与借义的读音是一致的,而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读音有时不一致,有时一致。
通假侧重于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假借侧重于本义是否留存。
笔者认为,假借现象扩大了原字的功能,且有意而为之,带有一定的创设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较为积极的语言现象;通假现象中一个字被其他字借用,大多是由于无意的笔误造成的,创设意味较少,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阅读的障碍,是一种稍显消极的语言现象。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假借字在古汉 语中较为常见, 现代汉语中较
少使用
假借字的使用 可以增加语言 的丰富性和表
达力
通假字的定义和分类
通假字的概念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由于书写、发音、意义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字被用来代替另一个字,以达到表达相同或相 近的意思。
通假字的分类包括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形近通假、义近通假等。
假借字:借用 已有的字来记 录新的字音, 如“我”字借
用“吾”字
通假字:古代 汉语中,一个 字可以代替另
一个字,如 “知”字代替
“智”字
假借字的特点: 借用已有的字 来记录新的字 音,如“我” 字借用“吾”
字
通假字的特点: 古代汉语中, 一个字可以代 替另一个字, 如“知”字代
替“智”字
假借字和通假字 的区别:假借字 是借用已有的字 来记录新的字音, 通假字是古代汉 语中,一个字可 以代替另一个字
假借字的分类
同音假借: 借用同音字 表示原字
近音假借: 借用近音字 表示原字
形声假借: 借用形声字 表示原字
转注假借: 借用转注字 表示原字
假借为通假: 借用假借字 表示通假字
假借为异体字: 借用假借字表 示异体字
假借字的特点
借用其他字的 音和义来表达
自己的意思
假借字与被借 用字:根据借用的方式 和目的,可以分为同音假借、音 近假借、形近假借等
同音假借:借用读音相同的字来 记录新的词或意义
音近假借:借用读音相近的字来 记录新的词或意义
形近假借:借用字形相近的字来 记录新的词或意义
假借字的特点:借用的字与被借用 的字在字形、字义上可能没有直接 关系,但在读音上存在一定的联系
如何正确使用假 借字和通假字: 了解假借字和通 假字的含义和区 别,避免混淆使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借字
莫
暮
然
燃
其
箕
假借字
假借字是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所想表达的 字或意。
产生背景如下:汉字是由象形 、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 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 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 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代表。
通假字与假借字
通假字
(1)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论语〉十二 章》)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 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本有其字)
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就是这一类。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本来已有"慧"字, 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 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 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 来表示"自己"之意。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