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合集下载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中医五行辩证头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

”“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若六淫之邪上犯清空,恶阴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经络,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

对于头痛的形成的因,中医各经典皆有描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也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日:”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

”意思是说头痛等赖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

导致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

张景岳日:“巅,顶巅也,上实下虚,故病如此。

”《素问•风论》日:“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意思是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

又日:“新沐中风,则为首风”刚洗过头后受了风邪就会成为首风病。

《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而上升于头,故头痛而昏闷也。

”《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意思是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巅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好像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已不满一天了。

故,张景岳日:“厥,逆气也,气逆于上,则为疼痛,或为眩仆,而成为巅顶之疾也。

”《伤寒论》用六经论证头痛病,在条文中明确分类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一、太阳病《伤寒论》开篇第一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病而恶寒。

“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执业中药师--常见病头痛、眩晕、胁痛、中风、汗证的辩证论治

执业中药师--常见病头痛、眩晕、胁痛、中风、汗证的辩证论治
补养心血
【方剂】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炒),各一钱(3g),人参一钱(6g),木香五分(1.5g),甘草(炙,)三分(1g))加生姜、大枣)
【中成药】归脾丸、健脾生血颗粒、参茸卫生丸
19
阴虚火旺证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络脉通颗粒、软脉灵口服
肺卫不固证
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固表
【方剂】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60g),白术(60g))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复芪止汗颗粒、虚汗停颗粒
18
心血不足证
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舌苔白,脉细
执业中药师--常见病头痛、眩晕、胁痛、中风、汗证的辩证论治
序号
常见病
证候
症状
治法
方药应用
1
头痛
风寒头痛
头痛时作,痛连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伴恶风畏寒,受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疏风散寒
止痛
【方剂】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
【中成药】川芎茶调颗粒、天麻头痛片、都梁软胶囊
2
风热头痛
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或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
和络
【方剂】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藁本、羌活、菊花)
【中成药】清眩片、芎菊上清丸
3
肝阳头痛
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平肝潜阳
息风

悬壶医案|辨证论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悬壶医案|辨证论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悬壶医案|辨证论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全文字数:2749字阅读时间:5分钟1、辨外感内伤可根据起病方式、病程长短、疼痛性质等特点进行辨证。

外感头痛,一般发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掣痛、跳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每因外邪所致。

内伤头痛,一般起病缓慢,痛势较缓,多表现隐痛、空痛、昏痛、痛势悠悠,遇劳则剧,时作时止。

2、辨疼痛性质辨疼痛性质有助于分析病因。

掣痛、跳痛多为阳亢、火热所致;重痛多为痰湿;冷感而刺痛,为寒厥;刺痛固定,常为瘀血;痛而胀者,多为阳亢;隐痛绵绵或空痛者,多精血亏虚;痛而昏晕者,多气血不足。

3、辨疼痛部位辨疼痛部位有助于分析病因及脏腑经络。

一般气血、肝肾阴虚者,多以全头作痛;阳亢者痛在枕部,多连颈肌;寒厥者痛在巅顶;肝火者痛在两颞。

就经络而言,前部为阳明经,后部为太阳经,两侧为少阳经,巅顶为厥阴经。

4、辩诱发因素因劳倦而发,多为内伤,气血阴精不足;因气候变化而发,常为寒湿所致;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与肝火有关;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多为阳亢;外伤之后而痛,应属瘀血。

治疗原则头痛的治疗“须分内外虚实”(《医碥·头痛》),外感所致属实,治疗当以祛邪活络为主,视其邪气性质之不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化湿、清热等法,外感以风为主,故强调风药的使用。

内伤所致多虚,治疗以补虚为要,视其所虚,分别采用益气升清、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若因风阳上亢则治以熄风潜阳,因痰瘀阻络又当化痰活血为法。

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并举。

分证论治一、外感头痛1、风寒证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

方中川芎、羌活、白芷、细辛发散风寒,通络止痛,其中川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外感头痛要药;薄荷、荆芥、防风上行升散,助芎、羌、芷、辛疏风止痛;茶水调服,取其苦寒之性,协调诸风药温燥之性,共成疏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若鼻塞流清涕,加苍耳、辛夷散寒通窍。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中医医案——头痛(九)

中医医案——头痛(九)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和解少阳、清化痰热治愈头痛病案:翁某,男,63岁。

初诊:1981年3月6日。

主诉及病史:罹患偏头痛二十余年,呈间断发作,每发于左侧眉棱骨、太阳穴处痛不可忍。

伴恶心、头昏,常持续数日不休,致失眠、烦恼,长期靠服用止痛片、头痛粉等镇痛剂及安宁、眠尔通等镇静药缓解。

经某医院神经科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服用麦角胺咖啡因等药无显效。

此次因多发性肛门瘘管术后,偏头痛发作,左侧太阳穴及眉棱骨痛不可忍,并有恶心、烦躁、不思饮食、夜不能寐,遂请赵老会诊。

诊查:阅其舌,质红苔黄而腻,诊其脉,弦而数。

辨证:属少阳胆郁,痰湿化热之证。

治法:和解少阳,清化痰热。

处方:陈皮9g 云茯苓9g 半夏9g 枳壳9g 竹茹3g 钩藤9g桑寄生9g 葛根9g 白芷3g 甘草6g6剂,日服1剂,水煎服。

二诊:1981年3月25日。

服上方药4剂后,头痛即减轻,恶心悉除,食欲增加,6剂后头痛消失,精神转佳,惟心烦失眠。

1药见效机,大法不变,药味略为增损。

处方:茯苓12g 陈皮9g 半夏6g 竹茹12g 枳壳9g 黄芩6g桑寄生15g 钩藤9g 丹皮9g 川芎6g 夜交藤20g 甘草6g7剂,日1剂,分2次服。

三诊:1981年4月2日。

服上方药7剂后,头痛未再发作,食欲明显好转,夜能入眠。

苔由黄腻转为薄白、脉弦。

原方加党参9g,再服药7剂,至今头痛未再发作。

按语赵老认为,头为诸阳经所会,清阳之气随经上升于头,脉络疏通、血液流畅,则头脑清灵。

凡外感内伤,尤其是内伤如少阳胆气郁遏、肝气不疏、肝经血热、肝血瘀滞、肝肾不足、肝寒胃逆、痰湿化热诸因素,均可致清阳之气不能循经上升,头失濡养,而引起头痛。

本案,赵老根据左侧太阳穴及眉棱骨痛不可忍、恶心纳少、舌红苔黄腻,断为少阳胆郁、痰湿化热之证,采用疏解胆郁、清化痰热之法以治。

因胆禀少阳春升之气,胆气升则万化安,胆气郁则为病。

【国医大师张磊:谷青汤治头部疾患】

【国医大师张磊:谷青汤治头部疾患】

【国医大师张磊:谷青汤治头部疾患】
谷青汤治头部疾患
药物组成:谷精草30g,青葙子15g,决明子10g,蝉蜕6g,薄荷10g(后下),菊花10g(后下),酒黄芩10g,蔓荆子10g,生甘草6g。

适应病症:凡风热引起头部疾患,如头痛、头昏、头晕、耳鸣、眼胀、鼻流浊涕等病。

方源:个人经验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目珠胀痛者加夏枯草30g,头昏重者加荷叶30g,便秘者决明子改为30g,鼻塞者加苍耳子10g、辛夷6g,阴虚火旺者加元参15~30g,阳亢者加生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

按语:方中多为轻清上浮而又凉散的药物。

因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风热之邪,易犯人之高巅。

只要把握住因风热引起头部的诸多疾患,皆可治之,效果明显。

这是我在临床上摸索出来的方子,用之比较顺手,也是我治疗内科杂病“八法”中轻清法的代表方。

头痛中医经典条文

头痛中医经典条文

在中医经典中,关于头痛的记载较为广泛。

以下是一些与头痛相关的经典条文:
1. 《伤寒杂病论》:“头痛者,风也。


这句话出自《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头痛的原因是风邪侵袭所致。

2. 《金匮要略》:“头痛,风也,桂枝汤主之。


这段文字表明头痛属于风邪所致,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

3. 《内经》:“头痛,多虚者补之,多实者泻之。


这句话强调了根据头痛的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虚证多补,实证多泻。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痛者,寒中生热也。


这句话指出头痛的原因是由于寒气入侵体内,导致寒中生热引起的。

这些经典条文提供了一些中医对于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是个体化的,应根据具体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你有头痛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国医大师治头疼痛

国医大师治头疼痛

国医大师治头疼痛行之医话2019-11-02头痛是指病人自觉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可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比如说西医学中的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紧张型头痛。

丛集性头痛以及感染发热性疾病引起的头痛等等。

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几位医学大家对于头痛的治疗。

刘启庭头疼按病因可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按头的部位可分太阳头痛(痛在太阳穴连耳部),阳明头痛(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厥阴头痛(痛在巅顶连目);按疾病分感冒,热病及内伤头痛外,耳,鼻,眼,颈的疾病,都可引起头痛。

1、风寒头痛,症见恶风畏寒,头痛连项,沉重如裹,鼻塞流涕,舌淡苔白,脉浮,治宜疏风散寒:艾叶30g、荆芥15g、川芎15g、薄荷10g、细辛6g、川羌15g、葛根15g、葱头5个为引。

2、风热头痛,症见头痛昏胀,甚则如裂,满头皆痛,恶风发热,面红口渴,舌红,脉浮数,治宜疏散风热:菊花20g、冬桑叶20g、白芷15g、蔓荆子15g、川羌15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薄荷10g、甘草10g、3、风湿头痛,症见前额至巅顶都痛,昏胀如蒙,肢体沉重,面湿润紫暗,舌苔白黄厚,脉滑,治宜祛风胜湿:苍术20g、苍耳子10g、羌活15g、独活15g、川芎15g、白芷15g、茯苓20g、半夏12g、陈皮12g、生姜3片,饭后服。

4、肝阳头痛,即高血压,症见头痛而胀,以两侧及巅顶为甚,痛甚头如裂,面红,体胖,多心烦意乱,舌红,脉弦,治宜平肝潜阳:夏枯草15g、菊花15g、桑叶15g、石决明20g、草决明20g、天麻15g、钩藤30g、枸杞子15g、川牛膝20g、竹叶10g、饭后服。

5、气虚头痛,症见缠绵日久,多隐隐作痛,过劳则痛甚,体倦神疲,口淡,纳呆,舌淡,脉缓,治宜益气升阳:黄芪30g、焦白术20g、高丽参10g、当归30g、川芎20g、炒白芍20g、桂枝15g、升麻6g、炙甘草12g、煎3次混合,分3次饭后服。

6、血虚头痛,症见头痛而晕,有空虚感,心悸易怒,面色少华,体弱,舌淡,脉虚,治宜滋阴养血:当归30g、川芎20g、熟地30g、制首乌3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炒白芍30g、蔓荆子12g、炙甘草10g、煎3次分3次饭后服。

活用经方辨治偏头痛头痛辩证治疗头痛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各类顽固性头痛

活用经方辨治偏头痛头痛辩证治疗头痛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各类顽固性头痛

活用经方辨治偏头痛头痛辩证治疗头痛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各类顽固性头痛活用经方辨治偏头痛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为临床特征,属于中医“头风”范畴。

头风为病,具有作止无常,或左或右、卒发卒止,愈后退触复发的特点。

具有善行数变之风象。

头为诸阳之会,居高巅之位,惟风邪可到,据证求因,头风多由风邪所致。

邪气上壅,清窍失和,脉络闭阻为偏头痛发病病机。

头痛多风,这也正是古今医家大量用风药治疗头痛的依据之所在。

如清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头痛》中说:“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与用风药者何也?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

”头风就外感而言多为风夹时气之邪为患,致成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候,经方可有较多适宜症,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发热用小柴胡汤;风湿用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等;湿热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内伤则多风寒痰瘀郁热致病,风火为重要致病因素,其中风邪是头痛最常见的致病因素。

风为阳邪,旺于春而流行于四季,在脏属肝。

厥阴肝脉与督脉会于脑巅,上出额,下颊里,环唇内,故头面疼痛,与肝关系最为密切。

肝病易郁,郁则化火、生风、动气。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无论阳盛化火,还是邪郁化火、情志化火或阴虚龙雷之火,均可上扰清窍而致头痛。

故火热上扰是偏头痛的重要病理因素。

火生于内,其病可以涉及心、肝、胃,而以肝为主。

头风属于内伤者常见风火、风痰、风寒、风痰火、风火痰瘀等证候。

《景岳全书·头痛》云:“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痛者必兼元气。

以暂痛言之,……有里邪者,此三阳之火炽于内者,……治宜清降,……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上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

”因火而致头痛,临床以肝胆风火上扰为多见,则四逆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黄芩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风引汤、侯氏黑散等皆可随证选用。

肝血不足、肝阳偏旺是偏头痛的常见证候,《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为首选,临证酌加珍珠母、天麻;若血虚受寒,则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可用。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引起,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临床常见者多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几种类型。

内伤头痛,是脏腑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者,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发作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辨治并非简易。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有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证候有寒热虚实之辨,既涉及脏腑、经络,又与五官有联系,主要有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几种类型。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分析清楚,辨证施治才能确切。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统帅全身。

若遇外感诸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则为头痛。

又或内伤诸不足,精血无以上荣于脑,或瘀滞、痰浊,壅阻不通,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多由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以风寒、风热、湿邪三种为常见。

风寒之邪伤于络脉,营血失和则头痛作。

风热之邪易于化火,邪火热毒侵扰清空则发头痛。

风湿之邪易蒙清阳,浊阴不降而头脑胀痛。

更有邪火热毒上冲于脑也会头痛。

内伤头痛以肝、脾、肾三脏病变为多。

肝主情志,为情志不悦,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犯巅顶而头痛。

肝肾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易于上亢亦会头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和,易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发生头痛。

脾失健运,又易聚湿生痰,痰湿上扰,清阳被遏,亦会头痛。

肾主藏精。

肾精耗失太过,或者素来禀赋不足,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则耳鸣头痛。

还有外伤跌仆,以及久病气滞、血瘀,头部经络被阻,既所谓“久病入络”,亦可发生头痛。

一、风寒型【病因病机】: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主证】:头痛多发于风寒侵袭之后,头痛剧烈,为紧束感,或痛连项背,恶风寒,口不渴,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祛风散寒,【选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8克,荆芥12克,薄荷10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细辛8克,防风15克,葛根15克,甘草5克,生姜lO克。

头痛辨治八法

头痛辨治八法

头痛辨治八法头痛辨治八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此法主要用于风寒湿邪夹杂者,多因冒雨涉水,感受风寒湿邪,阻碍经络,经久不愈,每遇风邪入络,气血经脉阻碍清阳而发病。

症见头痛胀重,甚则剧烈疼痛,或偏于两太阳穴处痛,舌淡苔滑腻,脉沉细而滑。

方用自拟蠲痛汤: 方药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20克,细辛5克,白芷10克,白蒺藜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若寒湿之邪化热,加葛根、蔓荆子、生石膏、野菊花,祛风清热止痛;若因鼻渊(鼻炎)引起的头痛,酌加辛夷、苍耳子、黄芩、升麻、桔梗以宣肺清热,通阳开窍止痛。

疏肝解郁、清热和胃本法适用于因情志抑郁,伤及肝脾,肝郁化热,脾虚聚湿生痰,痰热上扰清空,经络气血逆乱而致的头痛。

常因情绪波动而诱发。

症见头痛、头昏,痛时两目发胀,偶尔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两胁胀闷,口苦咽干,妇女月经先后无定期,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弦滑或弦细而滑。

方用自拟清肝泻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白芍12克,蔓荆子10克,夏枯草15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瓜蒌12克,甘草6克。

若兼失眠者,酌加黄连、栀子、紫石英、珍珠母等;便秘者,加决明子、大黄等。

益气养血、补肾充脑本法主要用于体虚久病,产后失血较多,或月经过多等,致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导致的头痛。

症见头部隐隐作痛,劳累则加重,立则血难上达而痛增,卧则血易达大脑而痛减,常伴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腰酸痛,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脉沉细而弱。

方用归脾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

方药组成:党参12克,炙黄芪20克,白术12克,制首乌15克,当归12克,菟丝子30克,山药20克,熟地12克,川芎15克,炙甘草6克。

若血虚兼风阳上扰者,酌加桑叶、蔓荆子、菊花。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本法主要用于感受风邪时毒,热毒蕴结,上攻于头而致头痛。

症见突然出现头痛如雷鸣,头面红赤肿痛,目不能开,恶寒发热,咽喉不利,口渴舌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2)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3)方药:通窍活血汤或血府逐瘀汤。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麝香、葱:通窍散瘀止痛; 黄酒:辛窜活血;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
【辨证论治】瘀血头痛
(4)临床应用: ①气虚血瘀:加参、芪以益气; ②头痛剧烈:加虫类药搜风通络。
【辨证论治】其它
【概说】
一、头痛的发生机制
头痛的发生因素: ☆ 血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3)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川芎、白芷、菊花、羌活、生石膏:疏风清热止痛; 黄芩、栀子:辛凉清解;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辨证论治】风热头痛
(4)临床应用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 通腑泄热。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辨证论治】风湿头痛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张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09
【摘要】@@ 头痛一证,在中医学中记载已有二千余年,早在<素问·奇病论>中就有头痛记载数条,为后来头痛的辨证分型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论述头痛一般分外感和内伤头痛两种,认为凡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络均可引起头痛.本文仅以病因分型论述之.
【总页数】1页(P69-69)
【作者】张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黑河市中医医院,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2.穴位注射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
3.分析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头痛症的临床效果
4.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研究近况
5.中医辨证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体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谷万里
【概说】
流行病学资料: 1 近年来发病率上升,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 发病率达到5% 2 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 3 男女比例:1:4管的收缩与扩张,以及脑血流变化; ☆ 大脑功能障碍; ☆ 脑膜受到炎症、出血和水肿的刺激和牵张; ☆ 颅周及颈项部肌肉收缩异常等; ☆ 脑神经痛觉纤维的活化; ☆ 神经组织中致痛物质增加,如5-羟色胺 (5-HT)、
【概说】
(2)《伤寒论》 遵《内经》六经头痛之名,但提及的只有太阳病, 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头痛。 (3)《东垣十书》明确将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 (4)《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属于“痰”与“火”, (5)《证治准绳》“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 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 痛…;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 复发也…”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 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 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 一种病证。
【概说】
(二)症状特点 1、自觉头部疼痛为共同特征 2、疼痛部位 部位:前额、颞部、顶部、枕部 经脉:阳明、少阳、厥阴、太阳 3、疼痛性质 (1)外感头痛:突然发作、疼痛剧烈、痛无休止,其痛以 刺痛、灼痛、跳痛、胀痛为主。 (2)内伤头痛:缓慢起病、痛势绵绵、时痛时止,久而不 愈,其痛以空痛、隐痛、昏痛为主。
【概说】
(三)源流
1、命名: (1)《内经》称“头风”,“脑风” (2)《难经》提出“厥头痛”(气逆于上,痰逆于 上)、“真头痛”
【概说】
2、病因病机:
(1)《内经》责之于外邪(风邪)、寒邪及内伤。 《素问·奇病论》“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 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 《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素问·五藏生成篇》“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概说】
(3)《丹溪心法》则强调头痛需用引经药:“头痛 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 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阳细辛,厥阴吴茱 萸。” (4)《医林改错》开创血瘀头痛用血府逐瘀汤
西医疾病范围
•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 中。
• 我们所讨论主要为内科常见的头痛,如血管性头痛、紧张 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 官能症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五官科疾病的头痛等。
【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真头痛等相鉴别。 真头痛:突发剧烈头病,爆炸样,持续不止,伴颈 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喷射状呕吐。 见于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即轻重(久暂) 内伤头痛:病势轻(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多 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 外感头痛:病势剧,起病短暂,多表现为掣痛,跳 痛、灼痛、刺痛、胀痛、重痛。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2)治法:疏风散寒。 (3)方药:川芎茶调散。 川芎:辛温气香,上达巅顶。行血中之气,祛血中 之风,为治外感头痛之要药; 羌活、白芷:疏散太阳、阳明之风邪寒邪; 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祛风散寒解 表; 甘草:和中缓急。
【病因病机】
1、外感头痛——风、寒、湿、热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风寒 寒凝血脉 风热 上炎清窍 脉络拘急、失荣 风湿 蒙蔽清窍
外感头痛
【病因病机】
2、内伤头痛——肝、脾、肾 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 上扰清窍 肝肾阴亏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蒙蔽清阳 气血亏虚 脑海失养
禀赋不足 劳欲无度
肾精亏损 髓海失养
久病入络 跌仆损伤
【辨证论治】
(二)治疗要点
审证求因,审证论治 外感头痛:祛风散邪(活络) 内伤头痛:滋阴养血补虚 虚实夹杂(肝阳、痰浊、瘀血)、虚实兼顾
【辨证论治】风寒头痛
(三)分证论治--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1)辨证依据: ①主症: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 ②兼次症:恶风寒,口淡不渴; ③舌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④脉象:脉浮紧。
【概说】
3、治疗
(1)《伤寒论》:“少阳头痛,往来寒热,不可发 汗,用柴胡汤调解之”。“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用吴茱萸汤”
【概说】
(2)李杲分经用药治疗:“太阳头痛,恶风而脉浮紧,川 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 来寒,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 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 半夏、南星为主;少阴经头痛,三阴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厥阴头顶痛者,或 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
【辨证论治】
2、辨部位:
太阳头痛:后枕部,下连于项 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 少阳头痛:颞侧、连及耳部 厥阴头痛:巅顶,或连于目部
3、辨性质:
【辨证论治】
胀痛、重坠:痰湿 跳痛:肝火 隐痛、空痛、昏痛:气血不足,肝肾阴虚 刺痛:瘀血
【辨证论治】
4、辨诱因(影响因素)
劳倦加重:气虚 变天加重:寒湿 情绪变化加重:肝火 失眠加重:肝肾阴虚
3. 脑神经痛、原发性顔面痛和其他头痛。
每类头痛又可分为若干亚型,每一亚型仍可继续细分,最多 可达四级。
三、头痛的诊断程序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

有无值得警惕的发现
结合辅助检查判断有无引起
继发性的疾病


考虑原发性头痛、推敲

有无不典型之处

无?
明确继发性头痛类型
明确原发性头痛类型
【概说】
(一)中医的定义
内啡肽等。
二、头痛的分类
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 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IHS)将头痛分为三部分:
1. 原发性头痛 疼痛类型 ;
多为功能障碍而无结构损害,是最常见的
2. 继发性头痛 局部器质性损害或全身性疾病的一种症状, 包括感染、肿瘤、创伤、脑血管病等;
瘀血阻滞 脑络不通
内伤头痛
【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头痛为主症,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 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2.外感头痛者当兼有外感证候,且起病较急,病程较短暂, 内伤头痛者则兼有内伤证候,且起病缓慢,呈反复发作。 3.血常规、脑脊液检查,测血压及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头颅CT或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