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炭协作网2014杭州研讨会顺利举行-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合集下载

新型生物炭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新型生物炭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

第29卷第6期江苏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29,No.6 Dec.,20232023年12月随着工业的发展,含有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工业废水越来越多,传统的混凝反应沉淀等方法,已不能去除这类有机污染物。

采用操作简便、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炭材料通过吸附-催化等作用降解有机污染物,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处理技术[1-4]。

采用固体废弃物制备的新型生物炭具有成本低、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官能团丰富和电导率高等优点,具有较强的吸附和催化能力。

新型生物炭的制备原料通常是废弃物,这些原料特点是易得、成本低、可持续供给,能实现废弃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从而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与商业活性炭相比,采用废弃物做原料制备的新型生物炭材料不仅成本低,且对某些有机物,如氟喹诺酮、聚乙烯醇、苯酚、吡虫啉等的去除具有特异性[5]。

本文介绍了以污泥、厌氧发酵的沼渣、农林废弃物、食品废弃物、家禽粪污、含金属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制备得到的污泥基生物炭、沼渣生物炭、生物质基生物炭、铁负载生物炭等新型材料,对新型生物炭的制备工艺、结构和理化性质、吸附-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和总结,最后提出展望。

1制备生物炭的原料1.1污泥基生物炭污泥基生物炭是以生化污泥或工业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

生化污泥是城镇污水厂的副产物,含有机物多,以及无机盐和少量重金属等,含氮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污泥[6]。

由于有机物含量多,因此以生化污泥为原料制备的生物炭通常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多孔材料。

生化污泥中含有Fe、Ca、Al等多种金属元素,制备成的生物炭具有金属相结构和多种催化活性位点[7],可作为催化剂新型生物炭对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研究进展耿子韬1,戴雅2,唐悦1,程洁红1(1.江苏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2.杭州上拓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1100)摘要: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的新型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好,具有吸附和催化能力,可用在废水处理中,尤其是可去除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用植物解决环境问题从实验室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用植物解决环境问题从实验室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用植物解决环境问题:从实验室走向田间”2016年9月26-28日,浙江杭州第一轮通知植物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土壤和空气等环境介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技术。

2008-2015年分别在中国南京、美国圣路易斯、意大利帕尔马、美国波特兰、比利时哈瑟尔特、美国锡拉丘兹、希腊伊拉克利翁和美国曼哈顿等地成功举办第五至第十二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 第十三届国际植物技术会议将于2016年9月26-28日在浙江杭州之江饭店召开。

本届会议的议题广泛,覆盖从实验室机理研究、技术研发和中试验证,直到实际污染或退化环境的植物修复工程。

本届会议为科技工作者、工程师、咨询顾问、政府管理人员、学生等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探讨利用植物技术解决当前和未来环境问题领域的最新进展。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国际植物技术学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协办单位:∙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国立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科学委员会(按姓氏顺序)∙Joel Burken (美国)∙Stephen Ebbs (美国)∙Heather Henry (美国)∙Asha Juwarkar (印度)∙Nicolas Kalogerakis (希腊)∙高艳丽(中国)∙骆永明 (中国)∙Elena Maestri (意大利)∙Tomoyuki Makino (日本)∙Thrassyvoulos Manios (希腊)∙Nelson Marmiroli (意大利)∙Lee A. Newman (美国)∙Steven Rock (美国)∙Liz Rylott (英国)∙Jean-Paul Schwitzguébel (瑞士)∙宋静(中国)∙David Tsao (美国)∙Tomas Vanek (捷克)∙Jaco Vangronsveld (比利时)∙Jason White (美国)∙吴龙华(中国)∙Barbara Zeeb (加拿大)国际组委会(按姓氏顺序)∙Joel Burken (美国)∙Peter Christie (英国)∙Stephen Ebbs (美国)∙Jan Japenga (荷兰)∙骆永明(中国)∙马骏(中国)∙Tomoyuki Makino (日本)∙Lee A. Newman (美国)∙Markus Puschenreiter (奥地利)∙Steven Rock (美国)∙宋静(中国)∙David Tsao (美国)∙Jason White (美国)∙吴龙华(中国)∙杨肖娥(中国)地方咨询委员会∙赵其国(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沈仁芳(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朱利中(浙江大学,教授)∙刘维屏(浙江大学,教授)∙徐向阳(浙江大学,教授)∙朱荫湄(浙江大学,教授)∙徐建明(浙江大学,教授)地方组委会∙骆永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研究员)∙杨肖娥(浙江大学,教授)∙高艳丽(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Jan Japenga(浙江大学,教授)∙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铭洪(香港教育学院,教授)∙吴启堂(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龙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其英(南京大学,教授)∙赵方杰(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芳柏(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梁(浙江大学,教授)∙李向东(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潘响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仇荣亮(中山大学,教授)∙周东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滕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南忠仁(兰州大学,教授)∙冯新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会议主题∙植物耐受、富集、解毒和转化污染物的分子机制∙植物-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生物强化∙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室内外空气的污染控制与修复植物技术∙改善公共健康的植物技术∙土壤多余养分和富营养化水体的植物修复∙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填埋场植物覆盖∙暴雨管理∙边际土地能源植物生产∙植物监测与植物取证∙植物技术的大规模实地应用∙植物技术应用的经济、政策和农艺长期可持续性分析重要日期∙2016年4月1日:摘要网上提交及优惠注册截止∙2016年5月1日:通知摘要接受以及报告类型初步日程2016年9月26日:注册2016年9月27日:大会开幕、全体会议和分组报告、展板、欢迎晚宴2016年9月28日:分组报告、展板、会议闭幕会务费同时参加第五届土壤污染与修复国际会议(2016年9月24-26日)的代表,会务费可享受优惠。

“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在杭召开

“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在杭召开

“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在杭召开
王博
【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
【年(卷),期】2008(30)8
【摘要】2008年7月11日下午,由韩国环境署、环境保护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4次中韩共同研究成果研讨会·浙江”于杭州市世贸饭店成功召开。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技术指导处副处长李向农、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副巡视员陈茜、浙江环保产业协会会长李泽林、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德全和韩国环境技术振兴院出口资源部主任槎成颜、韩国环境技术振兴院出口资源部专家委员宋基勤、韩国驻中国大使馆环境参使安煤淳、韩国海外环境产业协会会长丁大济、韩中环境产业中心主任祝敬思等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总页数】1页(P109-109)
【关键词】研究成果;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保护局;环境技术;环境保护科学;环境产业;设计研究院;浙江省
【作者】王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4;X321
【相关文献】
1.中韩版权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出"促进中韩版权贸易与保护合作机制建立倡议书" [J], 钟翰
2.杭商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暨《杭商》新刊推荐活动举行 [J],
3.第五届中韩工程咨询年会暨中韩工程咨询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J], 中咨协会国际合作部
4.2014社区学习共同体研讨会在杭召开 [J],
5.中韩核技术农业与生命科学应用研讨会在杭召开 [J], 徐步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鼎湖山之窗

鼎湖山之窗

第8卷 3-4期 2005年 12月28日 本期目录§ 研究动态............................................................................................................................2 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01A 专题年度会议暨中国区域通量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重要方向性项目“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即将结题 (2)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专项子专题研究进入项目的总结阶段 (2)973项目子课题“森林植被蒸散的尺度转换模型”进展顺利 (3)台站野外监测与数据采集 (3)§ 学术交流 (3)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3)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样地基本建成 (4)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莫江明研究员参加“桉树论坛”学术会 (4)鼎湖山站人员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 (5)§ 保护管理 (5)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召开全体职工和研究生会议 (5)鼎湖山森林防火指挥部召开森林防火会议 (5)华南植物园、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领导拜访肇庆市政府副市长 (6)魏平副主任赴鼎湖山进行财务状况调研 (6)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行国庆联欢晚会 (6)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全度过重阳.....................................................................6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领导班子与鼎湖山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进行了工作会谈 (7)§ 简 讯 (7)§ 2005年度科研工作总结 (10)2005年度新增项目 (10)2005年度已发表论文和专著 (10)§ 研究动态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01A专题年度会议暨中国区域通量研究网络建设与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中国陆地与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01A专题2005年度会议于2005年11月28-29日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

活性炭学术交流会发言稿

活性炭学术交流会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活性炭学术交流会,与各位共同探讨活性炭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在此,我谨代表我国活性炭研究团队,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活性炭研究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一、活性炭概述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的炭材料,广泛应用于吸附、催化、电化学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活性炭在净化水、空气净化、吸附有害物质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包括活化、碳化、活化等过程;化学法包括酸活化、碱活化、氧化活化等过程。

根据制备方法和原料的不同,活性炭可以分为木质活性炭、果壳活性炭、煤炭活性炭等。

二、活性炭研究进展1. 制备技术近年来,我国活性炭制备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提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吸附性能等。

其中,纳米活性炭制备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

2. 应用领域活性炭在环保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1)水处理: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色度等污染物,提高水质。

(2)空气净化:活性炭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异味、细菌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3)吸附有害物质:活性炭可以吸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有害物质,提高产品质量。

(4)催化领域:活性炭在催化反应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3. 研究方向(1)活性炭制备技术:开发新型活性炭制备方法,提高活性炭的性能和稳定性。

(2)活性炭改性: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提高其吸附性能。

(3)活性炭再生:研究活性炭再生技术,降低活性炭使用成本。

(4)活性炭应用:拓展活性炭在环保、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三、我国活性炭研究现状及挑战1. 研究现状我国活性炭研究在制备技术、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活性炭制备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领域对活性炭性能的需求。

(2)活性炭改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改性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物质焦大会

生物质焦大会

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IBI-2012)暨第四届中国生物质焦协作网大会(CBN-4)第一轮通知--------------------------------------------------------------------------------作者:添加时间:2011-12-14 阅读次数:25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优美安全生态环境、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我国未来重要的国家目标,是我国政府和全体科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生物质焦(biochar)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是最具有现实前途的重要方法,特别适合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碳减排压力越来越大的国情。

生物质焦也称黑炭,是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的高温裂解产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生产中的副产物。

生物质焦可长久地将生物质固定的大气CO2以惰性碳的形式储存在土壤圈中,从而达到逐步降低大气CO2浓度的目的;同时,生物质焦还可增强土壤的生物转化功能,增加土壤的吸附性能,提高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减少N、P流失,因而具有明显的土壤培肥作用和消减面源污染的作用,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

2009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和水科学系与英国洛桑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国内第一次生物质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月,国际生物质焦促进会(IBI)正式接受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焦研究小组(China-CAU)为其首批会员,参与生物质焦的国际研究计划;2010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参加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三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向与会代表报告了中国生物质焦的发展状况,同时申请在北京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焦研究小组(China-CAU)成为IBI生物质焦标准制订工作委员会成员;2011年2月,IBI同意由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6月,教育部颁发文件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组织举办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2011年9月,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焦大会(IBI-2012)和第四届中国生物质焦协作网大会(CBN-4)组委会正式成立。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本次研讨会仍将聚焦于最新的纳米尺度半导体 制作工艺和合成方法,有望对材料的光学和电学特 性改性的新物理,评价技术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各种
具有新功能的新器件等科研领域展开讨论。其中的 主要议题包括以下 9 个方面:①光子晶体材料及其 器件;②量子点、纳米线和其他纳米结构;③纳米结 构物理学;④等离子体和左手物质;⑤太阳能电池; ⑥GaN LED 及其应用;⑦光子集成;⑧高速激光器 与探测器;⑨应用技术。
面源污染重点开放实验室和美国布莱曼基金的资金 各国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阐明生物质炭对缓解全
支持。
球气候变化以及对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等方面的
本次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 促进作用。浙江省科技厅沈维强处长简要地介绍了
西兰、奥地利、中国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 89 名专家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在低碳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进
Biomass Valorization、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Stephen Joseph 教授是 UNSW(The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Journal
New South Wales)材料学院教授,也是 IBI 组织副主 等权威 SCI 期刊编委。王海龙教授的报告从新西兰
效率、高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可移动的生物质热解炭 壤与环境科学领域专家、国际绿色技术与生态健康
化装置模型。尽管仍处于研究阶段,但他的研究思路 筹划委员会委员、新西兰土地处理技术委员会成员、
以及现有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可移动型生物质炭化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也是 Waste and
装置的潜在应用价值。
新工程,主要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土壤物质生物化 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研究站,被称为

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清洁低碳重大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清洁低碳重大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Torsten Fransson作 了题为 《21世纪 的能源挑 战:高等教 育在全球化视野 中的角色 的报告 。报告 指出 ,教育是非常 重要且全球化 的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 的发展 ,教育模式也将 发生相应变化 ,未来,大规模公开 网上 课程 (MOOCs)将会 变 成 更加 流 行 的 教 育 传播 方 式 。
INF0RM A TION

编辑 :傅雅琪 yaqi@esre.org.cn
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活动——清洁低碳重大技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5月25日,第2O届 中国科协年会分会场— —清洁低碳重大 技术研讨会在杭 州召开 。本次会议 由中国科学 技术 协会、浙 江省人 民政府 主办 ,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 、中国工程 院能源与 矿业工程学部和浙 江大学承办。会议 以 “全球 低碳背景下的 清洁能源技术挑 战和机 遇”为主题 ,通过主 旨报告、院士专 家论坛和重大技术难题 发布会等形式展开交 流研讨 。 中国 电 机工程学会理 事长郑宝森 ,浙江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岑可法 ,中国电力 科学 研究院名誉 院长、中国科学 院院士周 孝信 ,国 家能 源投 资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副 总经理 、中国 电机 工程学会副理 事长王树 民等领导 、院士 、专家,以及瑞典皇 家工程院院士Torsten Fransson等来 自美 、英 、德、 日、澳等 国家和地 区的知名 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 吸引了电力企业 、环 保企 业 、研究 院所 的专家、学者 ,以及24所高 等院校能源动 力学 院院长等200余位代表参会 。
浙 江 大 学 能 源 工 程 学 院 院 长 高 翔 代 表 岑 可 法 院 士 作 了 题 为 《能源清 洁高 效利用技术研究及挑 战 的报告 。报告指 出 ,多污染源 、多污染物高效协 同脱 除的超低排放技术 已成 为绿色发展需要 ,并介绍了燃煤机组 多污 染物 高效协 同脱除 超低 排放 系统 的研 究情 况。 报告 强调 ,未来 要通 过产学 研 用 ,积极推动超低排放技术产业化应用 。

沼渣生物炭的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沼渣生物炭的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12 期沼渣生物炭的制备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叶沁辉,陈红,于鑫,王凯,于露滢,曾可佳(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摘要:沼渣是生物质经厌氧消化后产生的固体残渣,也是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二次资源。

与填埋、焚烧等传统沼渣处理工艺相比,使用热化学法处理废弃生物质沼渣可更好地实现沼渣中有机物的固定,且制备得到的沼渣生物炭结构稳定、性能优良,能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吸附、催化降解、土壤修复等诸多领域。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常见的沼渣生物炭制备技术和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沼渣生物炭的结构、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

同时,汇总了现阶段沼渣生物炭的主要资源化应用途径,并对未来沼渣生物炭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沼渣;生物质;废物处理;吸附剂;催化剂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12-6554-13Prepar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biogas residue biocharYE Qinhui ,CHEN Hong ,YU Xin ,WANG Kai ,YU Luying ,ZENG Kejia(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Abstract: Biogas residue was a solid residue produced by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f biomass, which was also a secondary resource with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iogas residue treatment process such as landfill and incineration, the use of thermochemical method to treat waste biomass biogas residue could achieve the fix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biogas residue, and the prepared biogas residue biochar had stabl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performance, which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pollutant adsorption, catalytic degradation, soil remediation and many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mmon preparation technologie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of biogas residue biochar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iogas residue biochar.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resource application ways of biogas residue biochar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iogas residue biocha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words: biogas slag; biomass; waste treatment; adsorbents; catalyst 废弃生物质的沼气资源化利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根据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数量已超过10万个[1]。

“用于C0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项目年度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用于C0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项目年度交流会在杭州召开

·8·第7期河南科技科技动态科技部邀请世界银行专家作中国科技创新专题报告2018年7月5日,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国际合作司、人事司联合举办“培育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增长新动能”讲座,邀请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钦(Marcin Piatkowski )博士作了专题报告。

活动由创新发展司副司长张旭主持,部系统各单位200余位同志参加。

“培育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增长新动能报告”是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期两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将于今年底发布,马钦博士主要负责报告中与创新有关专题的研究工作。

在报告中,马钦博士用风趣的语言、丰富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从世界银行研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下一步发展建议,并分享了美国,英国、波兰等国家的典型经验。

他谈到,中国科技创新成绩突出,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企业专利创新能力弱,创新政策与科技计划监测评估不够、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等。

他建议,在创新政策设计方面,增加自下而上、市场驱动的创新政策,最大程度地吸收各类企业的创新创意,鼓励各地方创新探索和实践;在科技财政支出方面,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并加强对公共支出的效率评价;在监管评估方面,加强对创新政策、科技计划、公共科研机构绩效等评估,改善整体创新环境。

(来源:/kjbgz/201807/t20180710_140509.htm )“用于CO 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项目年度交流会在杭州召开2018年6月15日,由浙江大学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7年立项项目“用于CO 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在杭州召开了项目年度交流会。

项目咨询专家组陈健、梁志武、张建、张香平,项目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科研管理部门代表、课题负责人和骨干成员,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姚强和责任专家马新宾,以及专项办相关负责人约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绿色技术与生态系统健康

绿色技术与生态系统健康

5 差距和建议
我国学者在绿色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
大进步,如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超积累植物的研究
较多,在污染水体修复和资源化利用方面薄弱,总体 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①大多 数研究是以跟踪和模仿国外研究为主,自主创新不
够。原创性、标志性成果不多。②缺乏有较大国际影
响的学术团队和顶级科学家,总体水平在国际上的
绿色修复技术和环境生态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 一个广泛交流思想、信息的平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的 Donald A. Graetz 教授对会议的组织安排给予很 高评价,认为会议论文交流时间安排合理,专题分类 科学,同时会后轻松愉快的考察对于与会人员了解 中国文化、了解杭州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举办国际会议,有助于加强与国内外著名 学术机构的合作,使我们能够更好了解学科发展的 最新进展,掌握最新的发展动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 很好的导向作用。通过会议的举办,通过对国际同行 的认识和交流,为建立合作研究打下基础。这样我们 可以和国外先进的实验室进行合作,将他们先进的 技术设备很好地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弥补本学 科、本实验室在仪器设备上的不足,圆满完成课题的 实验内容。通过国际会议的举办,对于提高我国该领 域的专家学者在国际上声誉,提高本学科的国际水 平有很大帮助,这也为建立良好的国际学术关系打 下很好的基础,为完成课题提供很好的学术氛围。


钱彦敏: 副教授。
Tel: 13588481962
E-mail: yanminqian_ca@yahoo.com.cn
20
4 学术评价
本次会议共作了 40 余个报告,会议同时评选 出优秀的墙报予以奖励,会议日常安排紧凑,内容编 排合理,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为更好地举办大 型国际会议积累了的重要的经验。本次大会把农业、 环境科学、化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聚在一起, 研讨污染环境绿色修复技术与生态健康问题,为学 科的交叉结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为各国从事

“双碳”目标下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肥施用的若干探讨综述

“双碳”目标下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肥施用的若干探讨综述

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2817收稿日期:2023-06-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A20184);浙江省科技重点研发项目(2022C02058);浙江省 三农六方 项目(2021SNLF002)作者简介:周宣杰(2002 ),男,浙江衢州人,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双碳产业研究,E-mail:3200100401@㊂通信作者:唐建军,E-mail:chandt@㊂文献著录格式:周宣杰,陈佳杰,陈欣,等. 双碳 目标下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肥施用的若干探讨综述[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12):2817-2824.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671双碳 目标下农业生态系统中有机肥施用的若干探讨综述周宣杰1,陈佳杰2,陈欣1,唐建军1∗(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浙江杭州㊀310058:2.桐乡市崇福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桐乡㊀314511)㊀㊀摘㊀要:利用农业生物废弃物等制备生产的有机肥,以资源化循环利用为特色,具有改良土壤环境㊁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符合农业低碳发展的要求,对 碳达峰㊁碳中和 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㊂本文基于有机肥对农业废弃物高利用率和能源低耗的特质,以及改善土壤肥力和微生态的能力,综述了有机肥在资源利用与环境友好方面的低碳发展优势,并且分析了有机肥肥效低下㊁制造和储运成本高㊁存在重金属和抗生素潜在污染等问题对发展低碳农业可能存在的影响;同时,基于农田系统碳氮循环分析了有机肥参与碳固存㊁温室气体排放与养分循环的情况,指出有机肥的土壤固碳性能与土壤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有关,而有机肥过量施用会促进CO 2㊁CH 4和N 2O 等温室气体排放㊂作者提出了促进有机肥产业低碳发展助力中国双碳行动的有机肥 四板斧 计划:一是对有机肥产业开展体系性低碳化改造,在其生产源头构建高效率㊁低能耗㊁有机循环㊁低污染的制造模式;二是在田间用肥方面鼓励精准施肥㊁配方施肥提高施肥效率;三是在系统监管层面增加有机肥碳足迹评价;四是采取一系列市场与政府的协同措施以控制农业系统碳排放㊂关键词:养分管理;有机肥;土壤有机碳;碳固存;温室气体排放中图分类号:S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12-2817-08㊀㊀在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驱动下,减排温室气体㊁增加碳固存的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成为当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㊂世界各国纷纷为本国划定了碳中和的时间进程㊂中国政府也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通过政府㊁企业及个人等一系列的共同努力,争取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 双碳规划 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㊁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中农业生产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3以上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指出,人为排放的CH 4有40%来自农粮系统㊂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我国除能源消耗和工业外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1]㊂故如何稳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成为当下 双碳 规划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㊂工业时代化学肥料的发明使得人类能够在作物养分管理上突破自然要素的限制,为高产农业带来物质基础,但随之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如在化肥生产端和储运过程中的耗能排碳,化肥当季利用率低下所导致的养分流失与水体富营养化,以及使用过程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㊂作为 绿色肥料 的有机肥,不仅可以通过种养结合重新利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生物质废物进行循环利用,降低生产端的碳排放,还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等过程实现土壤固碳,实现土壤与植物间的养分循环,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及助力 双碳 目标的实现[2]㊂1 有机肥料在发展低碳农业中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㊂发展以资源利用集约化㊁化学品投入减量化㊁废弃物资源化㊁产业模式生态化为特征的生态低碳农业,正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3]㊂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使用,在资源利用与环境友好2818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方面,适应了低碳农业的发展需求㊂1.1㊀提高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能耗㊀㊀有机肥料的生产,常以农作物秸秆㊁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㊂这些农业废弃物主要来自种植业和畜牧业,数量庞大,我国每年产生秸秆量近9亿t,产生的畜禽粪污达38亿t,但这些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不到60%[4]㊂研究指出,从国家层面上大力发展有机肥能够相应地带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规范与利用㊂丹麦规定,至少有40%~50%的畜禽粪便需要进入循环利用;法国要求,污水和粪便须经处理后方可作为粪肥施到农田[5]㊂这些措施既能有效缓解农业废弃物污染,并使其得到再次利用,又能为有机肥的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从而兼顾经济效益㊁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6],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循环农业的实践㊂发展有机肥产业除了可以 变废为宝 外,还可以降低能耗㊂相比化工领域的化肥生产中每kg化肥需要消耗煤3.44kg㊁天然气2.220m3㊁油1.78kg㊁电1.8kW㊃h的高能耗,有机肥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则要少得多,若采用自动堆肥工艺,涉及的机械设备只有翻抛机㊁鼓风机㊁粉碎机等,生产每吨有机肥料仅消耗柴油0.95L㊁耗电155kW㊃h,其油㊁电的能耗仅占化肥生产的3%和18%[7]㊂因此,有机肥生产过程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显著低于化肥,从而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低碳生产㊂1.2㊀改善土壤生态,保持环境友好㊀㊀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㊁氨基酸㊁蛋白质等有机养分,同时也含有氮㊁磷㊁钾等无机养分[8],长期使用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与营养元素含量㊂季佳鹏等[9]发现,在秸秆归田条件下,以有机肥(畜肥)替代20%化肥施用量,与施加化肥处理相比,土壤有机碳㊁碱解氮㊁有效磷㊁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3.0%㊁18.5%㊁34.2%和18.5%,而玉米产量连续2a增产5.6%和20.8%㊂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施加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性质会产生显著影响,如中和土壤酸度㊁提高土壤孔隙度和团聚体含量[10]㊁降低土壤容重[11]等,有效改善土壤结构㊂张玉兰等[12]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碳脂肪族碳组分越多,芳构化程度越高,有机碳与无机微粒的结合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㊂施加有机肥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个规律,即长期施加有机肥或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后,土壤团聚颗粒含量和直径显著提升[10]㊂土壤环境与土壤微生物区系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学界一直在强化土壤微生物作为印证土壤健康程度生物学指标的重要性㊂随着有机肥对土壤环境的生态修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生物生态系统也得以发生有益变化㊂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较化肥更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13],因为有机肥施用通过改变土壤pH 值㊁养分含量㊁团聚结构㊁酶活性等环境因素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14]㊂已有研究证明,土壤盐分含量常与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呈负相关关系,而施用牛粪则能改善土壤盐渍化现象;由于土壤盐度的改善,使得土壤细菌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而进一步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起到改善作用[15]㊂2 有机肥施用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弊端虽然有机肥施用是肥料领域的当前低碳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但是由于有效养分含量问题㊁施用成本问题以及施用本身可能诱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全面普及推广有机肥在现实层面上仍面临不小的挑战㊂2.1㊀有效养分含量及肥效稳定性问题㊀㊀尽管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成分,但矿化分解后所含有的养分含量,相较化肥而言,却是较低的㊂以含氮量作对比,有机肥中除了个别饼肥㊁人畜粪外,含氮量一般不超过3%;在通常情况下,多数堆肥的含氮量一般不超过1%,猪㊁羊㊁牛等粪肥含氮量不超过1.5%,而常见的化学氮肥含氮量则基本上在15%以上,商品尿素含氮量一般在45%以上㊂如果有机肥使用量低,则增产效果有限㊂唐继伟等[16]在比较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化肥和有机肥施用对小麦增产效果时发现,尽管有机肥和化肥施用均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的提升效果,但在低施肥量下,化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优于有机肥,而只有当施肥量足够高,到达作物养分吸收上限时,有机肥与化肥的增产效果才基本一致㊂一般而言,南方稻田7.5t㊃hm-2稻谷产量水平时,平均氮素施用量为0.2t㊃hm-2左右能基本满足作物生长的氮素需要,可补充收获稻谷而带走的氮素,而有机肥施用量一般要在15~22.5t㊃hm-2㊂由于肥源和生产工艺存在差异,导致有机肥养分含量及肥效往往不稳定,从而使得商品有机肥质量不能保持稳定,生产厂家往往都只能给出一个最低养分阈值㊂这样常使得生产上使用者难以精确把握用量和养分矿化过程,影响肥效㊂2.2㊀储运和施用成本问题㊀㊀我国目前之所以尚无法大面积推广有机肥,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的施用成本(特别是运输和施用的劳动力成本)㊂相较化肥的简单高效而言,施用有机肥明显费工㊁费时,不符合当今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实际需要㊂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为前提,单位面积有机肥施肥数量要远高于化肥㊂虽然有机肥的来源广泛,也可以直接施用农业废弃物来实现低成本施肥,但未处理的肥料往往无法达到施肥目的且可能造成面源污染,另外腐熟不完全或未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土壤中会造成作物烧苗烧根㊁种子不发芽㊁增加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等危害[17]㊂因此,实际农业使用中的有机肥已经完成了消杀㊁发酵㊁颗粒化等工艺处理[18],但附加的工艺也意味着额外的成本投入,这无疑会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总成本㊂目前,国内精制的有机肥市场售价大致为每吨800~1200元,有机无机混合肥市场售价大致在每吨900~2300元,针对性地改善土壤性状的专用肥料产品市场售价则可能每吨高达3000元以上[19]㊂虽然有机肥单价低于化肥,但因其投入量大,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有效养分为标准,单是有机肥购买成本就高出化肥近4倍[7]㊂和施用化肥相比,有机肥施用数量明显巨大㊂将其转移至田间地头并在田间均匀施肥,十分费工费时费力,南方山区农田机械化程度又非常有限,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运输成本和撒施劳动力成本,这些劳动力成本的支出进一步拉大了两个施肥模式投入成本的差距㊂这样一来,虽然有机肥拥有养分全面㊁涵养土壤㊁改善整体肥力等优势,但成本高居不下始终是有机肥进入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当下更是如此㊂此外,我国常见有机肥肥源空间分布不均,像东北㊁华北地区的秸秆产生量大于利用量,秸秆资源密度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即出现了秸秆过剩的情况,而我国南方区域的秸秆密度则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㊂这种肥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情况也进一步导致不同区域的有机肥施用成本存在差异,也明显阻止了有机肥的应用推广㊂2.3㊀潜在污染问题㊀㊀商品有机肥主要由畜禽粪便和农业生物废弃物转化而成㊂其成分除含有营养元素外,还极有可能含有污染组分[20]㊂随着新型复合功能型饲料中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畜禽粪便的成分㊁性质等发生了较大改变,导致由此制备成的有机肥普遍呈现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的特点㊂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特别是畜肥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象㊂据浙江省2014 2016年对有机肥商品抽查结果显示,不合格产品中,重金属指标不符是主要原因[21]㊂海南省抽检样品近一半商品有机肥存在Pb㊁Cr㊁Cd㊁Cu㊁Zn㊁As㊁Hg7种重金属超标[22]㊂长期大量施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有机肥会造成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进而转入食物链,引发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污染风险㊂夏文建等[23]开展的长期定位试验发现,施用中㊁高量有机肥会显著提高土壤Cr㊁As和Fe有效态含量㊂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用,使得土壤和果蔬中可食用部分重金属积累显著提高[24]㊂除了引发传统重金属污染风险外,有机肥中可能含有的抗生素,对人类的健康与环境安全同样构成严重的威胁㊂抗生素目前已经作为新型污染物的一种,被我国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㊂长期大量施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会加速环境微生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产生与传播,诱导抗生素抗性细菌(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ARB)的出现[25-26]㊂ARGs进入土壤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有机肥施用㊂之所以有机肥会影响土壤ARGs,主要因为有机肥自身富含营养物质,使得土壤原有ARB得以增殖;而且有机肥含有的抗生素也为土壤细菌提供了选择压,促进ARB形成;加上有机肥中可能自带的ARB迁移至土壤中,从而导致施用土壤的ARGs丰度升高㊂在施用有机肥土壤和畜禽养殖场土壤中普遍检出了多种ARGs和可移动基因片段(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这些结果国内外均有报道[27]㊂3 有机肥施用介入土壤碳氮循环的过程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其碳储量约为大气碳库的3.3倍[28]㊂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较大波动[29-30]㊂通过农作措施的改进,增加农田土壤碳库容量(即增加碳固存),对于减少碳排放㊁缓解全球气候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㊂与周转周期较长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较少受到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周期相对较短㊂据统计,农业仅有10%的碳会长久地保存在各种农产2820㊀㊀2023年第64卷第12期品和土壤中,很多生物质碳会因为生物质的分解很快重新回归大气㊂农业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如何开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而配施有机肥提供了一个可以尝试的实践通道㊂有机肥在长时间施用后,会对土壤的养分循环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对土壤保肥与供肥能起到积极作用㊂在不同环境中,有机肥也有可能成为土壤产生温室气体的催化剂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追踪以防止大量土壤碳㊁氮的流失㊂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强度和碳固持能力正成为农业 双碳 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正引起农业生态学家的高度关注[31]㊂3.1㊀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碳固存的影响㊀㊀定位试验分析结果指出,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32]㊂研究发现,有机肥的配施对提高SOC含量有显著效果,并进一步实现土壤固碳㊂水稻土长期试验表明,相较于无机肥对SOC含量的有限提升效果, 无机肥+绿肥 或 无机肥+绿肥+猪粪 的配合施肥对提高SOC含量影响非常显著[33]㊂赵永存等[34]利用全国95个水稻土长期施肥和秸秆还田试验㊁102个旱地长期施肥试验以及157个农田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完成的Meta分析表明,氮㊁磷㊁钾配施有机肥的固碳速率可达(0.3ʃ0.04)g㊃kg-1㊃a-1,远高于未施肥或是单施化肥的结果㊂当有机肥施用后,大量有机物料进入土壤耕层,使得土壤有机碳水平整体提高㊂虽然有机肥的固碳优势显著,可以以碳源的形式向土壤输入,但这种土壤固碳实际上是一种输入输出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㊂有机肥中的碳具有自身活跃㊁易于转化的属性,这种类型的有机碳一般被称为营养型有机碳,能够作为土壤生物(尤其是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被很快地分解转化,在矿化作用下释放出CO2和矿质养分,从而造成有机肥有机碳的流失[35]㊂当然,土壤中营养型有机碳也会转化为稳定型有机碳,与土壤颗粒紧密结合,难以矿化分解,从而增加土壤中稳定的碳储存(图1)㊂图1㊀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㊀㊀SOC含量可视为动态平衡系统中固定和流失两个过程间的平衡枢纽和指示器㊂当输入的有机碳固定量大于流失量,则SOC上升直至平衡,实现固碳效果;反之,则可能导致SOC下降㊂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机肥施用多多益善,过高有机肥投入量下,极易打破SOC的平衡㊂由于养分充足,使得微生物活性群落水平上升,矿化强度也随之大幅增加,导致大量有机质无法固定而流失,并可能对土壤原先的稳定有机碳造成影响㊂一般在长期施肥条件下,SOC含量会最终趋于稳定,不再因外源碳输入而增加㊂3.2㊀施用有机肥对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㊀㊀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促进土壤固碳㊂但是,不合理的施用也会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㊂过量施用有机肥料可导致土壤大量排放CO2㊁CH4和N2O等温室气体[36-37]㊂像一些自身含有大量有机质㊁氮㊁水分的畜禽粪便,其在堆肥和储存期间会损失大量的碳㊁氮,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碳㊁氮类温室气体[35]㊂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㊂大量研究表明,有机肥施用会显著促进土壤排放CO2[38]㊂首先,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SOC含量,尤其是易于转化的营养性有机碳,促进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更多的CO2;其次,有机肥的施用可使土壤总孔隙度增加,能促使土壤中CO2的扩散和释放;加之有机肥中的营养物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促进了土壤呼吸,影响了CO2通量[39]㊂CH4的排放主要来自于产甲烷菌的作用㊂这个过程需要厌氧的还原环境㊂在旱地耕作环境中,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土壤呼吸作用,增加CO2的排放,而在水田环境则主要转化为CH4向空气中逸出[40]㊂研究发现,施用作物秸秆㊁畜禽粪便㊁堆肥㊁沼渣等有机肥,稻田的CH4排放量均有增加,但不同有机肥对CH4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施用秸秆条件下农田CH4的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别㊂土壤氮素形态的转化途径有两条:好氧条件下的硝化过程;厌氧环境下的反硝化过程㊂两条途径都会排放温室气体N2O,从而成为了农田系统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㊂当有机肥(主要是畜肥)施用在田间时,则会对土壤理化结构以及土壤微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温室气体排放㊂Huang等[41]研究发现,有机肥(牛粪)替代化肥情况下,N2O 排放量与仅施用化肥相比,增加了122%~203%,并使得一些反硝化细菌类型丰度降低,并认为这正是由于施用牛粪抑制了土壤反硝化菌群,从而促使N2O排放增加㊂但也有研究显示,在施加像绿肥㊁油菜籽饼等非粪肥型有机肥后,则能够有效降低N2O排放[42]㊂这表明,所施用的有机肥种类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存在显著差异㊂张楠等[43]也发现,在黑土地固碳培肥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种类有机肥对N2O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有机肥的组分特征是其中的关键因素㊂3.3㊀有机肥的养分循环㊀㊀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养分涵养与肥力保持起到重要作用㊂张璐等[44]研究发现,经过长达12a的养分循环再利用,耕层土壤有机碳㊁氮含量得到显著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明显改善㊂农田土壤管理实践中,最理想的养分循环情形应该是农田系统在养分自给自足的内循环条件下实现高产㊂但由于不同的农业经营措施导致归还农田的有机物料数量㊁方式和速率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养分循环途径㊂邢力等[45]发现,施用有机粪肥可改进土壤的供肥能力,秸秆直接还田可改进土壤保肥能力㊂以中国为例,20世纪40 50年代,农业经营模式以有机农业为主,养分通过人畜过腹归田,基本实现养分在农田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再利用;20世纪60 70年代,化肥使用开始兴起,施肥模式以化肥与圈肥相结合为主,农业经营模式变为有机㊁无机结合,农田系统仍能实现养分的循环再利用;进入20世纪80年代,石油农业迅速崛起,化肥开始成为农业生产施肥主品;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秸秆还田措施开始实施,中国农业转型成为 化肥+秸秆还田 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45]㊂2010年以后,基于避免秸秆焚烧导致大气污染而推行的秸秆归田政策得到强力推进,向农田投放的有机物料在土壤肥力保持与有机质含量提升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㊂吴晓晨等[46]对不同施肥措施进行元素示踪手段研究发现,实施秸秆归田的措施后,农田系统中氮循环率普遍高于75%,而未实施的组别则在40%以下,而其他的P㊁K元素亦反映出类似的结果㊂4 有机肥助力低碳农业发展的未来展望我国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产业整体存在生产企业规模小㊁农户施肥意识不强㊁成本较高和产品质量不一及使用机械化普及程度不够等问题[47]㊂因此,有必要对有机肥产业从整体上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进㊂(1)严格执行有机肥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从有机肥生产源头抓起,实现有机肥生产的规范化㊁循环化和产业化㊂在有机肥产业上,需要通过政府积极参与,整合现有土壤耕地整治㊁环保奖惩等有关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的优惠措施,引导有机肥料工厂化[48],推动有机肥市场繁盛㊂同时鼓励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攻克有机肥生产中存在的痛点问题,并及时对新型技术转化应用,提升有机肥质量与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流程中尤其是有机肥发酵阶段的能耗㊂目前我国在复合菌剂方面研究进展显著,许多复合菌剂在堆肥过程使用中,腐熟更为彻底,原料中营养物质分解效率更高,同时还兼具制备方法简易㊁成本低廉㊁分散性较好等优点,可以很好适应工业化生产[49-50]㊂在有机物料循环化利用方面,要大力推广农业固废资源化㊂鼓励农户和养殖场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充分利用秸秆㊁畜禽粪污为原料㊂同时,为了减少有机肥原料在储运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浪费,建议企业采用 就地生产,就地施用 的方法,通过田间就地堆肥或是就近设置堆肥场地低成本实现其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吴伟祥
【期刊名称】《国际学术动态》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由浙江大学、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和中科院土壤与可持续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9-11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项目、农业部面源污染重点开放实验室和美国布莱曼基金的资金支持。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吴伟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环境保护研究所,杭州3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2
【相关文献】
1.生物质炭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及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J], 赵青青;陈蕾伊;史静
2.生物质炭制备技术及其对土壤的环境效应 [J], 朱兰保;盛蒂
3.生物质炭对抗生素环境行为的影响及在热区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J], 李昉泽;俞花美;冯丹;葛成军;邓惠
4.从“第2届生物质炭生产、检测与应用国际培训班”看国际生物质炭产业化发展
[J], 潘根兴;俞欣妍
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 [J], 郭伟;李培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炭对雷竹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不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炭对雷竹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不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炭对雷竹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包骏瑶;赵颖志;严淑娴;白珊;李松昊;徐秋芳;叶正钱;沈颖;陈俊辉【摘要】以竹材边角料、玉米Zea mays秸秆和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蒲壳制备的生物质炭为材料,采集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集约经营模式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酸化土壤进行90 d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盆栽试验,探究不同原料生物质炭添加对黑麦草生长及土壤养分、酸度、微生物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炭和山核桃蒲壳炭显著提高了黑麦草生物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和pH值,而显著降低了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的质量摩尔浓度(P<0.05);竹炭处理仅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降低了交换性氢质量摩尔浓度(P<0.05).相比对照,玉米秸秆炭可以显著提高真菌丰度,提高幅度为53%;而山核桃蒲壳炭和竹炭可以提高细菌丰度,提高幅度分别为71%和66%.相比玉米秸秆炭和竹炭,山核桃蒲壳炭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土壤脱氢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山核桃蒲壳炭和玉米秸秆炭处理下黑麦草生物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这2种生物质炭对土壤酸度、养分、微生物丰度和相关酶活性的改善作用.综合而言,山核桃蒲壳炭和玉米秸秆炭对雷竹林酸化土壤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具有较好的改良能力,而竹炭效果较差.图1表5参34%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biochars pyrolyzed from different feedstocks (bamboo, maize straw, and peels of Carya cathayensis) on the soil properties, acidity,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an acidic soil collected from a bamboo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plantation in Lin'an, Zhejiang Province, a 90-day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with treatments of above three biochars and a non-amended control in three replicates. The biochars were addedto the soil at a rate of 2% (weight of biochar to soil) with ryegrasses being plan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Fungal 18S rRNA and bacterial 16S rRNA gene abundances were assessed via quantitative real-time (qR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 means were tested with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followed by Duncan's test at P<0.05.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iochars derived from maize and peels of C. cathayensis significantly (P<0.05) increased the biomass of ryegrass, soil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and pH, but de-creased (P<0.05) exchangeable H+ and exchangeable Al3+. Also bamboo bioch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decreased (P<0.05) exchangeable H +. The qRT-PCR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only additions of maize bioch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fungal community abundance by 53%; whereas, peels of Carya cathayensis biochar and bamboo biocha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bacterial community abundance by 71% (C. cathayensis biochar) and 66% (bamboo biochar). In comparison with maize straw biochar and bamboo biochar, the addition of peels of C. cathayensis biochar resulted in higher (P<0.05)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dehydrogenase, β-glucosidase, β-D-cellobiosidase, and acid phosphatase. En-hancement of ryegrass growth was noted with peels of C. cathayensis biochar and maize straw biochar. In sum-m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iochars pyrolyzed from maize straw and peels of C. cathayensis showed better amelioration effects in terms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bility than bamboo biochar. [Ch, 1 fig. 5 tab. 34 ref.]【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5)001【总页数】8页(P43-50)【关键词】森林土壤学;生物质炭;雷竹林;酸化;土壤改良;土壤酶【作者】包骏瑶;赵颖志;严淑娴;白珊;李松昊;徐秋芳;叶正钱;沈颖;陈俊辉【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 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 , 浙江杭州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土壤酸化是中国土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浙江大学研发成功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浙江大学研发成功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浙江大学研发成功煤炭清洁利用技术
国际煤炭网
【期刊名称】《煤炭科技》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由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翔教授和岑可法院士带领团队攻关研发的成果"高效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及应用",让人们看到了大幅改善大气质量的希望。

这项成果,获浙江省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治理雾霾已经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

【总页数】1页(P60-60)
【作者】国际煤炭网
【作者单位】国际煤炭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征文一号通知——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
2.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征文一号通知——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
3.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征文一号通知——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
4.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征文一号通知——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
5.第三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征文一号通知——煤炭绿色开发与清洁利用技术与装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十四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纪实

第十四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纪实

第十四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纪实胡元强【期刊名称】《蜜蜂杂志》【年(卷),期】2016(036)010【总页数】3页(P后插2-后插4)【作者】胡元强【作者单位】浙江省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浙江缙云321400【正文语种】中文第十四届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于2016年8月27~28日在国家生态示范县——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召开,本届会议由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联络组主办,浙江省农科院、浙江省缙云县蜂业技术协会、浙江省缙云县绿纯养蜂专业合作社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70余名代表欢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创新、开放、发展、绿色”,共商发展花粉产业大事。

本届研讨会收录学术论文22篇,其中14篇在大会上进行交流报告。

参加会议的70余名代表主要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中国蜂产品协会领导及专家、企业负责人。

整个会议在筹备过程、开会期间和会后服务都呈现出许多组织创新亮点。

全国花粉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是中国孢粉学会主持召开的花粉专业学术研讨会。

蜂花粉、松花粉是花粉的两大支柱产业。

中国蜂产品协会是行业协会,中国养蜂学会是蜜蜂产业的学术团体。

两会协调合作,促进我国蜂花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本届花粉研讨会承办单位是中国蜂产品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和中国养蜂学会的理事单位。

在征集论文过程中,中国蜂产品协会蜂花粉专委会主任章振东、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胡福良给予大力支持,征集论文22篇,其中浙江省递交了13篇。

这是中国孢粉学会主持,中国蜂产品协会、中国养蜂学会积极参与的结果,所以一会主持,多会参与是本届研讨会的组织亮点。

呈现在代表面前的论文集封面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缙云仙都风景图案和油菜花争艳怒放。

寓意蜂花粉生产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值得消费者信赖的绿色食品。

封二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紫金港校区彩色图片及文字说明。

浙江大学是我国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9所大学之一,是浙江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

封二寓意花粉产业的持续发展要以科技创新单位为支撑。

2018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

2018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浙江杭州顺利召开

2018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浙江杭
州顺利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沼气》
【年(卷),期】2018(036)006
【摘要】10月30日-31日.由中国沼气学会、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学院、德国农业协会(DLG)主办的2018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杭州顺利召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长张凤桐、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久臣、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蔡元杰、农业农村部科教司能源生态处处长陈彦宾、德国农业部能源司处长StefanMeierhofer、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王凯军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德沼气工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400余人出席此次盛会.
【总页数】1页(P1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题报道——自动化信息化企业化——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J],
2.2016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在山东济南召开 [J],
3.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即将拉开帷幕 [J],
4.2014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论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 [J],
5.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即将拉开帷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巨化与浙大合作开发环保产业

巨化与浙大合作开发环保产业

巨化与浙大合作开发环保产业
佚名
【期刊名称】《浙江化工》
【年(卷),期】2005(36)1
【摘要】近日,巨化集团公司和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签订协议,在环保产业领域开展合作,具体包括筹建环境技术联合研究院、浙大巨化环保产业基地,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巨化环保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巨化集团公司;环保产业基地;合作开发;筹建;环保治理;签订;举措;环境技术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13.26;X324
【相关文献】
1.成东药机与浙大合作开发的TH系列超临界CO2萃取装置获5项国家专利 [J], 杨华登
2.浙大网新破局环保产业 [J], 冀宁
3.巨化集团公司环保产业培育和循环经济推进结出硕果 [J], 廖建忠
4.巨化制药厂成功合作开发新产品 [J],
5.成东药机与浙大合作开发的TH系列超临界CO_2萃取装置获5项国家专利 [J], 杨华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生物炭协作网2014杭州研讨会顺利举行
通讯员:周晓瑜、虞露、虞竹韵
中国生物质炭协作网2014年度学术研讨会于本月12日至14日在我校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顺利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本次会议是继第四届国际生物质炭大会(IBI-2012)暨第三届中国生物质炭协作网会议后,我国生物质炭领域召开的又一次重大会议,本会议聚集了我国生物质炭领域研究的主要核心团队及重要专家,此外还有来自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主要围绕我国生物炭现行研究的四个方面开展了探讨,包括:1、碳固持及温室气体减排;2、粮食安全及土壤过程影响;3、污染及退化土壤修复;4产品标准及市场推广。

会议由我院土水所所长徐建明教授及爱丁堡大学Saran Sohi教授等主持召开,我院副院长徐向阳教授对参会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他还简要地介绍了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并预祝此次会议能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农业大学林启美教授就中国生物炭协作网及其发展现状做了简要介绍。

随后,与会代表通过报告形式展示了国内外生物质炭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
来自英国生物质炭工程中心的Saran Sohi博士报告生物质炭领域的起源、发展状况及未来十年可能的研究,并提出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所在。

吴伟祥教授等围绕生物质炭的土壤过程及其在农业中的利用进行汇报,指出生物质炭的施用可以不同程度上增加作物的产量,但其作用效果及作用时间则会受到土壤
性质、作物种类及施用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薛建明教授等做了关于生物质炭的碳库效应汇报,指出在土壤中施用生物质炭可以有效固定土壤碳素,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胡学玉教授从生物质炭减少土壤表面折射率的角度的出类似的观点。

Maria教授等提出生物质炭具有改良土壤退化的作用,且其施用方法会影响到其作用效果。

曹心德教授等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可以改善土壤重金属及有机质的污染,提高土壤质量,其作用效果会受到土壤特性、土壤微生物量以及生物炭的形成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用化学改良的方法提高生物质炭的作用效果。

Stephen Joseph教授等就生物质炭的经济效益与产品链做了相关汇报分享。

会议最后,Saran Sohi教授及中国农业大学林启美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

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总结评价了2012年以来我国生物炭的研究情况,为未来3-5年内我国生物质炭的研究提出思路与具体工作,对国内深入开展生物质炭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