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节日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淮北地区节日习俗
篇一:安徽风俗
安徽风俗小记
在我的家乡安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例如,农历正月十七日的媳妇节,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农历三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春季二月底或三月初的“娘娘会”,农历三月三日的盲人节等等。此外,一样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过法。例如在安徽,春节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家家都会蒸很多,足够吃到二月二,而且蒸馒头时不许孩子数数;元宵节期间,很多人家会蒸面灯,既好玩又好吃;清明节要插柳和抬“城隍老爷”出巡;“上已节”要把玉米爆花,谓之“炸鬼眼”等等。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安徽的祭龙节。
在安徽,人们把二月二称做“祭龙”。在二月初一下午,家家户户都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二月二、龙抬
头”的好日子。二月二这一天每家水缸挑得满满的,让龙净身,祈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此之外,还有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围仓
在我爷爷辈的时候,每年这天天未亮人们就起床,男人
用灶内的草木灰,在门前、院内外,画“同心圆”数圈,名叫“灰仓”、“围仓”或“围仓龙”。并在圆心扒一小洞,放
入五谷杂粮、硬币,俗称“粮仓钱库”。又用草木灰沿墙根
洒一遍,说可防蛇、蝎、蚊、蝇等等,现在鲜少有人这么做。
2.敲门枕
妇女起床梳洗后,手持木棍敲门枕,并大声念道:“二
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又用木棍敲面瓢,并念道:“二月二,敲瓢砖,十个老鼠九个瞎,剩下一个不瞎的,拾掇拾掇搬了家”,以表达生财,守财的美好愿望。
3.炒虫、吃虫
这里的"虫"并非昆虫,而是妇女做饭前先炒的“杂花子”,即五谷杂粮。传说炒了后庄稼就不生害虫了。炒的杂粮,有咸有甜,大人小孩都抓着吃,叫“抓虫吃”。
4.做“土地会”
在农村,这天要做“土地会”,携带香纸果品到附近的
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公、婆保佑年成好。
5.为小孩剃光头
俗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有些孩子出生后,剃胎毛时要在脑后留一撮头发,这叫“看家毛”,这是祈求小孩不夭折。当孩子长到10岁时,就要在龙抬头的好日子剪去脑后的一撮头发。剪发那天,亲友都要送礼祝贺。
二月二的食品也是有讲究的,而且是百里不同俗。淮北一带,早上摊煎饼吃,叫“贪收”,希望农作物能丰收。晚上吃扁食,春节食品要吃完,表示年节过完了要开始春耕生产了。淮南一带,这天做凉粉,蒸面口袋,包扁食,馏元宵节蒸的面灯。寿县早上吃水饺,叫“吃龙耳”,中午吃圆馒头,叫吃“龙蛋”,
晚吃面条,叫“吃龙须”。这象征龙与人融为一体了,能争取风调雨顺,有一个好年成。
篇二:安徽(:淮北地区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习俗
安徽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与中秋、春节并称为三大节。又称蒲节、天中节、端阳节。端午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民间防疫的活动。
〔贴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
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姜子牙为周初名臣,武王尊之为“尚父”,武王伐纣时,立过战功。“封神榜”这部神话故事说姜子牙封了神位,在民间流传很广,视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飞雄)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
皖西山区还挂钟馗像或蜈蚣图形。
〔龙舟竞渡〕
划龙船是端午节中普遍流行的民俗。凡有江河湖泊之处,在节日前后,各地龙舟竞赛,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传说是为吊念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龙舟竞赛也是体育活动,是舞蹈和锣鼓轰鸣的集体表演。
〔吃粽子〕
粽子为端午节的食品,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投汨罗江自杀,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了。〔吃水果〕
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
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插艾悬蒲〕
艾叶和菖蒲均为中草药,艾性温,有香味,并有去湿、
暖肾、通筋、消毒、驱虫的功效。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首屋檐等处,插上艾和菖蒲,俗叫蒲剑、艾虎。淮北有民谚:“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王八盖”。端午节,妈妈和姨娘为小孩做“香包”,系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叶和白芷等香草药,挂在身上,异香四溢,小虫不敢近身。小姑娘们还将艾叶插头发上。菖蒲艾叶有挥发性香味,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卫生有作用。
〔小孩节日装饰〕
淮北一带,端午节那天,母亲用各色丝线合成彩绳,系在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叫“缚花线”,又叫“拴花线”、“长命缕”、“红耍线”。据说可防溺水。此线要到七月七才可去掉。并要扔到屋顶上,传说是让喜鹊衔去飞天上搭仙桥,好让牛郎织女会面。还有外祖父、姑母要用黄布为外孙和小侄儿们缝好肚兜、黄鞋,让他们节日时穿戴。肚兜和鞋上绣虎头及“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名为“避五毒”。年轻的姑娘将硬纸叠成棱锥形,内放白芷等香料,分别用各种丝
线做成彩色粽,或用各种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内放香料,外缀“同心结”穗和其它饰物,分别赠送女伴,系内衣裤带上,名曰“送香包”。
〔饮雄黄酒〕
端午节,家家户户中午都要饮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孩
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肚脐处涂抹雄黄;有的地方,还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兽中之王”。蛇、虫、蚂蚁不敢侵犯,要保留三天时间,才将字洗去。有的地方,在端午节那天,房间打扫之后,特别是厨房内,要洒上雄黄水,这可以灭虫杀菌。用白酒浸雄黄,再泡上几块白矾,酒挥发后,成为雄黄矾。这种雄黄矾打湿后,涂在被虫蚊叮咬的皮肤上,能起消毒止痒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起过灭菌作用。而按现代科学化验,雄黄是含有害物质硝、汞的矿物质,饮用对人体则是大有害处的。〔端午节节令食品〕全省各地,城乡都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为亲邻间馈赠的礼品。皖西怀宁一带还吃“端午粑”。这种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和县一带,节日中午饭,谓之“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中午时,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苋菜、雄黄酒。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蚁”,小孩就不会被虫蚊干扰了。
〔其他习俗〕
端午节前,分居的儿子要给父母送鸡、鱼、肉、酒。女婿也要给岳父母送节礼,以示孝敬。有些地方,娘家要接已嫁女儿回家过节。已订婚的姑娘,亦由婆家接去过节,并赠送草帽、雨伞、毛巾、扇子等礼物。皖西、皖南一带,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