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节日习俗

合集下载

安徽除洲过年风俗

安徽除洲过年风俗

安徽除洲过年风俗安徽除洲过年风俗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和和美美,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是屋外烟花闪耀,为大家分享了安徽除洲的过年风俗,快来看看吧!安徽除洲的过年风俗1腌雪菜(雪里蕻hong)腌雪里蕻别名:雪菜。

冬天腌雪里蕻,又香又鲜,咸度适口,质地脆嫩、无根须,老梗、泥沙、污物。

过年腌上一坛咸菜,能吃好长时间。

2腌咸货腌咸肉又称腌腊肉,是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气候湿润地区独有的一道地方美食,属于卤酱菜,口味咸鲜,多见于南方,且多见于入冬春节前,因为冬季天气较冷,不易变质且用于迎接新年、招待客人用。

年夜饭上一盘腊肉,满满的年味。

3祭灶神祭灶神又称送灶神,中国传统民俗,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老滁州人于二十三日晚祭灶为灶神夫妇送行,旧时,祭灶一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4炸圆子过年前,滁州人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会炸圆子。

圆子的种类很多,糯米圆子、胡萝卜圆子、肉圆子等。

圆子有很美好的寓意,炸圆子象征着来年生活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5掸尘掸尘俗称打扫卫生,过年前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迎接农历新年。

6办年货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

过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无非吃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

7打年糕打年糕,又名搡年糕。

习俗在浙江地区由来已久,每到农历年底,农村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惯,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并作为新年中走亲串户送亲戚的传统礼物,因而“年糕”便成了民间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8开门炮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9贴春联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安徽淮北的节日风俗

安徽淮北的节日风俗

安徽淮北的节日风俗
淮北之地,自古风物淳厚,节令之俗,尤为讲究。

岁首春回,民以桃符悬门,驱邪避祟;端午则挂艾佩兰,以香囊馈亲友,取其芬芳而逐瘴疠。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赏月品桂,团圞共饮,谓之团圆酒。

至若上元佳节,灯火辉煌,城乡街巷,彩灯争艳,人影婆娑。

童子挥舞龙灯,长者献技狮舞,锣鼓喧天,欢声雷动。

男女老幼,皆以猜谜为乐,智谋角逐,喜气洋洋。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哀思绵绵。

人们或植树造林,或放飞纸鸢,以此寄托对先人之缅怀与对未来之祈愿。

重阳之日,登高望远,饮菊花酒,以袪湿邪,亦寓长寿之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淮北人民于节令之际,不仅传承古礼,更以节日为契机,强化乡情家谊,敦亲睦邻。

其间风俗,或简朴或繁复,皆蕴含深意,不啻为传统文化之瑰宝。

此等节俗,非但见诸文献,亦深入人心。

世代相传,恒久弥新。

淮北之地,以其节日风俗之盛,昭示着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民俗风情,乃国之瑰宝,民之所系,文化之根脉也。

身边的文化遗产----淮北文化遗产简表

身边的文化遗产----淮北文化遗产简表
(16)
临涣城夜转亳州
市级(第一批)
相传,很久以前,皇帝下来巡视,来到涣河和包河交会之处,李天师奏到:“以微臣看来,此处地势平坦,瑞气缭绕,物产丰富,百姓安份,乃吉祥之地,宜在此建城池,设为州,城内再建亭台楼阁,作为行宫。城临涣水,就曰‘临涣’也好。前边是涣河和包河交会之处,就称它浍河吧。”皇帝准奏,命亳州人华英任临涣知州。拨银四百八十万两,限期两年建好,并定城周长为九里单一十八步。又御书:“包浍增光,永镇山河”八个金字。至今遗迹犹存。
(12)
淮北泗州戏
省级(第五批)
泗洲戏的老一辈艺人多数生长在泗县一带,所以这一剧种在语言运用上又具有泗县一带语言粗犷、幽默的特色。
(13)
淮北剪纸
省级(第五批)
淮北地区的剪纸艺术,融合了南方的纤巧秀逸,北方的浑厚苍劲。而每一位艺术家又独成一体,令人目不暇接。剪纸是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柜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
(14)
高山流水的故事
市级(第一批)
梧桐村位于杜集区石台镇的东部,由梧南和梧北两个行政村组成,是个山清水秀的山村,相传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15)
张果老传说
市级(第一批)
据记载,张果老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张果,由于他年纪很大,所以人们在他的名字上加一个"老"字,表示对他的尊敬。
(6)
淮北口子窖
省级(第三批)
口子窖酒系安徽口子酒业主导产品。口感“香气馥郁,窖香优雅,富含陈香、醇甜及窖底香”,为中国兼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品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同,被评定为中国十八大名优酒标准样品,荣获"中国白酒典型风格金杯奖“并被国家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评定为全国首届三绿工程畅销白酒品牌、中国白酒工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并通过了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定。

身为安徽人你应该知道的事,十六地婚嫁习俗大合集

身为安徽人你应该知道的事,十六地婚嫁习俗大合集

⾝为安徽⼈你应该知道的事,⼗六地婚嫁习俗⼤合集中国⽂化博⼤精深,婚俗更是中国传统⽂化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66带你了解安徽⼗六地的婚嫁习俗,有的是⽼传统,现代的婚礼可能多已弃⽤,有的还在延续使⽤,快来了解⼀下吧~⼀、合肥——新娘上车站糕上,亲友⼝念吉祥句接亲出发前需要准备门缝钱(包5元、10元的⼏⼗封以及100的⼏封,红包等)。

新郎进门后有个⼩礼节,带花或给新娘穿鞋之类。

敬拜⽗母“改⼝”,⼀般以敬茶代替,⽗母需给红包,⼀般为1001,也有少数是10001,寓⽰万⾥挑⼀。

新娘很多是哥哥或弟弟、表哥表弟、堂哥堂弟等(背之前要给红包)背出家门,也有新郎抱出来的。

上车时要在地下放糕,新娘脚踩糕上,再坐进车内,⽽有些地⽅则要带⼀条糕回男⽅家,寓⽰“⾼来⾼去”。

新娘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念吉祥语句,⼿向地下撒花⽣,红枣之类的果⼦,叫做“撒喜果”。

⼆、芜湖——男童持盘候新郎,新娘头上插稻穗男⽅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先祭拜祖先。

礼车⾄⼥⽅家时,会有⼀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此时新郎下车,给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家。

新娘头上要插稻穗和红花,新郎给捧花之后,媒婆将新娘挽出⼤厅。

在新娘上礼车后,⼥⽅家长应将⼀脸盆挽脸的洗脸⽔泼出去,代表⼥⼉已是泼出去的⽔,并祝⼥⼉事有成。

礼车⾄后,由媒婆带着拿两个橘⼦的⼩孩来迎接新⼈,新娘要轻摸⼀下橘⼦,然后赠红包答礼。

这两个橘⼦要留到晚上让新娘亲⾃来剥,意谓可招来“长寿”。

新娘进⼊⼤厅后,要跨过⽕盆,并踩碎⽡⽚。

过⽕盆寓意去邪,踩碎⽡⽚则⽐喻“过去时光如⽡之碎”。

结婚当天,任何⼈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年到头都病倒床上。

三、蚌埠——喜期挑选要注意,新娘车⾥脚踩糕喜期注意避开双⽅⽗母出⽣⽉份和⽣⽇。

定后忌改,因旧时有以此定终⽣之说。

结婚当⽇清晨,男家向⼥⽅下礼,沿⽤旧时“⽔礼”习俗。

礼品亦⼤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包、罐头取代旧时所送的馒头、猪⾁等。

也有的不下⽔礼,是因为⼥家在⼥⼉回门时须款待亲友或在饭店设宴,商定让男⽅出钱。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沛县的风俗作文

沛县的风俗作文

沛县的风俗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沛县,古称沛国,位于安徽省淮北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淮北家乡的风俗250字作文

淮北家乡的风俗250字作文

《淮北家乡的风俗》在淮北,有很多独特的风俗。

每逢过年,那可热闹了。

从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年货。

蒸馒头、炸丸子,那香味能飘出老远。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先放一挂鞭炮,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然后晚辈们就开始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红包。

到了正月十五,还有赏花灯的习俗。

各种造型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孩子们提着小灯笼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大街小巷。

淮北的风俗,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淮北家乡的风俗》淮北的风俗丰富多彩。

结婚的时候,有很多讲究。

迎亲的队伍要热热闹闹的,一路上敲锣打鼓。

新娘进门时,要跨过火盆,寓意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婚宴上,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祝福新人。

还有在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插艾草。

粽子的口味有很多种,有红枣粽、豆沙粽、肉粽等。

插艾草可以驱邪避灾。

在淮北,老人过生日也很有特色。

子女们会为老人准备丰盛的寿宴,还会送上寿桃和长寿面,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这些风俗承载着淮北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淮北,那独特的家乡风俗》在淮北,有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大年初一拜年。

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一家老小出门去拜年。

走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敲门,送上新年的祝福。

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热情地招呼着。

小孩子们最开心了,因为可以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

拜年的时候,还会端上糖果、瓜子等小吃,让大家一起分享新年的喜悦。

淮北的这个风俗,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加亲近,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淮北家乡风俗之婚俗》淮北的婚俗很有特色。

结婚前,男方要带着礼物去女方家提亲,双方家长商量好结婚的日子。

到了结婚那天,一大早新郎就带着迎亲队伍去新娘家。

一路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新娘家会设置一些小关卡,让新郎和伴郎们完成任务才能接走新娘。

接到新娘后,回到新郎家举行婚礼仪式。

在仪式上,新人要向长辈敬茶,长辈们则会给新人红包和祝福。

晚上还有热闹的婚宴,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幸福时刻。

安徽淮北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安徽淮北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

安徽淮北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安徽淮北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篇1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

典型的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因为它长得胖胖的,缩成一团旧像是一个毛绒球,所以我给它起名叫“球球”。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

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

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

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安徽淮北的风俗600字作文六年级篇2“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特色。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萧山的民风民俗吧!麻糍——俗称麻团。

我和许多小朋友一样,只吃过麻糍,可没看见过麻糍是怎么做的。

每年的冬至,每户人家都要做麻团,因为吃了麻团之后,就意味着我们又长了一岁。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淮北民风民俗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淮北民风民俗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淮北民风民俗【相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

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

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

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

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音乐舞蹈】淮北市民间音乐舞蹈源远流长,门类繁多。

由于风土、语言等原因,虽长期相互各有渗透,但仍保持着一定的区域性特色。

唢呐:俗称喇叭。

淮北市唢呐艺人多分布在市郊农村,他们自由组班,每班五至七人不等,为民间婚丧嫁娶、节日欢娱时所聘用。

演奏的曲牌因环境场合而异,一般办喜事常用“凡字四调”、“叫句子”、“柳金”等曲牌,并有大、小把攥子模仿地方戏曲、曲艺吹奏。

腰鼓:腰鼓气氛隆重、热烈、节奏性较强。

一般以多支腰鼓组成腰鼓队演奏,边击边舞或配以节奏强而有力的词曲伴唱,或在短暂的停顿用夹以简捷雄壮的口号渲染气氛。

腰鼓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较为流行,以后日渐冷落,1978年以来,市区部分中小学又恢复了这一活动,多用于重大节日游行队列。

狮子舞:狮子头是用纸制成型,狮子身为布毛合制的狮皮。

由二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及加有艺术色彩的各种表演。

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

它流行于市郊农村,分厂矿俱乐部也开展此项活动。

龙灯:龙灯的龙身是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七至九节,龙头造型生动、雄伟,口、须、角、目栩栩如生,“龙衣”(龙皮)用布绘以龙甲,头尾各节有一木棍支撑龙身。

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引珠、龙头抢珠、龙身各节及尾随龙头的活动而舞动向前。

本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

活动时,龙灯多与狮子、竹马、旱船等配合。

竹马: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马毛(用彩纸剪成),马头可活动,马脖子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

表演时,马身系于演员腰间,随着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

安徽淮北家乡的习俗作文

安徽淮北家乡的习俗作文

安徽淮北家乡的习俗作文
淮北市的民俗,可谓是丰富多彩。

有的习俗让人听了就笑,有的习俗让人看了就想哭,有的习俗让人看了就觉得有意思。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民俗吧!
首先,淮北市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的。

这时人们会蒸年糕,炸年糕,做糍粑。

还有的地方会把年糕做成各种造型,有鱼、兔、龙等等。

在春节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扫屋子了,首先是清理地上的垃圾。

其次是用石灰水抹墙壁和门等地方。

然后把窗户重新贴上新的窗花,还有的人家会贴上对联。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就可以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的饭。

饭桌上都要放一碗糖果和一碟瓜子,以示吉利。

第二天早上又是一个大好日子——拜年。

孩子们都要给长辈拜新年。

大人们则要给孩子们发红包和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人们又忙着“打糕”、“元宵”、“煎堆”和“火烧”等风俗活动了。

还有一个节日——三月三——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给孩子们发许多玩具和吃的东西。

—— 1 —1 —。

安徽淮北的风俗

安徽淮北的风俗

安徽淮北的风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安徽淮北是一座充满着文化和风俗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热情好客,传统文化得到了高度的推崇,而这些美好的风俗不仅丰富了生活,也让这座城市更加美丽动人。

婚俗婚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淮北的婚俗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淮北,新人在结婚前要将礼单送给长辈,以示尊重和感谢。

结婚当天,新娘穿上婚纱,向新郎敬茶,表示对丈夫的尊重和信任。

新婚之夜,会举行接亲、上房、吃喜饼等传统仪式,让新人更加亲密。

饮食淮北是一个美食之都,这里的人们饮食十分讲究。

在淮北,人们喜欢吃时令的蔬菜,保障了营养的均衡。

淮北的特色菜肴有草鱼、熘肝、辣油鸡等。

草鱼蒸得入味而不腥,熘肝切得薄而不老,是淮北老饕口中的必选。

文化淮北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

在这里,古代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淮北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是秦腔,它既具有粗犷豪放的气质,又充满了民间艺术的特点,深深地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欣赏和学习。

还有古老的杂技、锣鼓、民歌等,充分体现了淮北地区的文化美。

节日淮北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淮北大胥山祭祀文化。

每逢祭典之日,人们会穿戴整齐,挑着竹筐装满了食品、水果和蜡烛。

在街道上沿街走唱,祈求神灵保佑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总之,淮北的风俗传统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光辉,也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和美丽。

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个美好的家园。

淮北的习俗作文

淮北的习俗作文

淮北的习俗作文篇1淮北有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

在我看来,面灯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只不过上下两部分在一起罢了。

上面部分很像碗的形状,下面部分则是圆柱体。

别看它有点“其貌不扬”,但可好吃呢!点面灯也好玩。

天一黑下来,就可以点面灯了。

在面灯凹下去的地方插一根棉签,然后倒一些油,不要太满,但是要把棉签浇透,最后用打火机把棉签点燃,一个面灯就点好了!这时候关上电灯,捧着面灯就可以把屋子照亮。

送面灯也不错,人死后三年,家里的人是不能蒸面灯的,但可以点面灯,面灯是由乡亲们送的。

奶奶拉着我的手,给别人家送面灯。

人缘好的人可以收几十到几百个面灯呢!淮北贴福字有讲究,虽然把“福”字倒过来贴,可以寓意福到、财到,但是别忘了“倒”的本意,可是比喻财气倒光啊。

其实家里的大门和室内主要房门,讲究贴正“福”,只有房中犄角旮旯和冰箱、柜子等地方,贴个倒着的福字,寓意“福气到了”。

转眼间,年过完了,大家由各忙各的了。

淮北人过春节,也有跟别的城市不同的地方。

篇2淮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生活习俗使得这片土地更添几分魅力和色彩。

无论是春夏秋冬,这里的人们总是忙碌而又充实,他们用生活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习俗故事。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淮北地区亦不例外。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象征着除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好运。

接着,人们开始忙碌地准备年货,尤其是饺子、年糕等传统食品,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除夕夜,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边看春晚边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初一早上,孩子们穿着新衣,向长辈拜年,接受长辈们的压岁钱,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学业有成。

淮北地区的婚嫁习俗也别具一格。

在婚礼前,男方家要向女方家送聘礼,以示尊重和诚意。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红色的婚纱,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新郎则要前往新娘家迎娶,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新娘才会被迎接到男方家。

在婚礼现场,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标题:安徽宿州的民俗风情画卷
正文:
坐落在安徽省北部的宿州市,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遐迩。

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习俗,这些独特的地方文化元素犹如璀璨繁星,点亮了淮北平原的文化天空。

每逢农历新年,宿州地区的年俗尤为热闹且富有传统特色。

大年三十之夜,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会点起两支红烛,象征着红红火火、吉祥如意。

蜡烛之间摆放着精心准备的贡品,如整鸡、鱼以及各式美味佳肴,以此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安康。

贴春联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寓意辞旧迎新、纳福避邪,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寒冬中格外醒目,为新的一年带来勃勃生机。

此外,宿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民俗活动也融入了地方戏曲、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

例如,埇桥马戏、砀山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节庆或重要活动,都能看到它们活跃的身影。

宿州人民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传递给了下一代。

同时,宿州还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庆典,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拜月、重阳节的登高敬老等,每个节日都蕴含着深深的人文情感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总的来说,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是一幅生动而立体的画卷,它融汇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地域特色的完美结合。

这些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不仅是宿州人民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江苏淮安-中国南北过渡地带

江苏淮安-中国南北过渡地带

中国南北过渡地带淮安地处我国北方南端,南北气候、文化的过渡地带,这些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淮南爱吃米,淮北爱吃面从地理角度来说,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中学地理课本上都有记载。

而从淮安本身的情况来分析,气候、地貌提供了很多依据。

自然南北差异,包括地貌、气候是个渐变过程,淮河南北分界线建筑标志两岸差别自然不大,但以此为界,越往南北去,差别越大。

从自然景观地貌来说,淮安境内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淮河以南多是丘陵地带,由盱眙到南京逐渐明显。

而淮河以北,往徐州宿迁一带去就是平原居多。

从气候特点来说更为明显,淮河以南是亚热带气候,而以北则是暖温带气候,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上,而以北就稍微冷一些,越往北多是0℃以下。

而从降水量来看,在淮安以南降水量大约在900多毫米,而往北徐州一带降水量只能在600-700毫米之间。

淮安以南有明显的梅雨季节,以北则没有梅雨季节特征。

淮安以南多是水田,种植水稻、甘蔗、茶叶为主,以米食为主。

而北面多是旱地,主要是小麦和杂粮,以面食为主。

而从植被种植来看,淮安以南多是常绿阔叶林植物,针叶林少。

而越往北针叶林越多,落叶阔叶林大面积存活。

从节日习俗上来看,春节时,淮北(如淮阴区等)通常与北方大部分地区相同,吃饺子,而淮南(如楚州区等)则通常吃元宝(即汤圆)。

值得注意的是,地处淮南与淮阴区一河之隔的清河、清浦两区,由于与淮阴区地理相近、人员来往密切,饮食、风俗习惯、方言等已在向淮北地区靠拢。

淮海戏豪放,淮剧柔情。

从历史人文方面来看,淮安历来就有“南船北马”之称,古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人,都是到淮安河下下船登陆,换乘马车,由此向北。

而北方人也是在淮安弃车马坐船南下。

所以不难看出,自古淮安就是南北分水岭。

别看现今的这条古黄河(古淮河)河道仅有五六十米宽,元代,《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马可波罗乘船经这一带时,河宽一英里,也就相当于近2公里的宽度。

也许是两岸相隔甚远,所以淮河南北两边的民风民俗也有差别。

淮北民俗文化作文

淮北民俗文化作文

淮北民俗文化作文English:Huai Bei is a region rich in folk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folk culture of Huai Bei is a reflection of the hardworking and simple lifestyle of the local people. It includes traditional festivals such as the Lantern Festival, DragonBoat Festival, and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s well as folk arts and crafts such as paper-cutting, embroidery, and clay sculpture. The local people also have unique folk customs, such as the worship of local deities, traditional weddings, and funeral rituals. Thes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enrich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uai Bei.中文翻译:淮北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淮北的民俗文化是当地人勤劳朴实生活方式的反映,包括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

当地人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如对本地神灵的祭祀、传统婚嫁习俗、丧葬仪式等。

这些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丰富了淮北的文化景观。

淮北市文化遗产

淮北市文化遗产

淮北市文化遗产
一、《世界遗产名录》:濉溪柳孜运河遗址
二、淮北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淮北花鼓戏》。

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淮北大鼓》《临涣酱培包瓜制作技艺》《口子窖酒酿造技艺》《淮北泥塑》《殷派面塑》。

四、被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
(一)民间文学:高山流水的故事、张果老传说、临涣城夜转亳州
(二)民间音乐:唢呐古曲《八句娃娃》《抱妆台》、唢呐古曲《柳瑶吟》
(三)民俗:临涣茶馆、剪鸭尾、留满发
(四)曲艺:淮北大鼓、皖北南派临涣唢呐、坠子戏、夏派唢呐、淮北琴书
(五)戏曲:淮北花鼓戏、泗州戏
(六)传统手工艺:石雕艺术、泥塑、口子酒、临涣包瓜加工技艺
(七)民间手工技艺
丁庄村竹编、抱元洞端午茶、虎头鞋虎头帽、面灯制作技艺、手指画、二郎庙粉皮制作技艺、穆浅子柳编制作技艺、殷派面塑制作技艺、意境绘画剪纸制作技艺、百善硬面大卷制作技艺、南坪杠子馍、葛聋子膏药、花轿制作、商派面塑。

淮北地区的风俗习惯

淮北地区的风俗习惯

淮北地区的风俗习惯淮北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底蕴丰厚的城市,属沛郡故址,泗水旧治,淮海心腹。

做为一个建城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淮北显得既古老又青春,既古典又现代。

淮北地区的风俗习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婚姻习俗、饮食习俗和节日礼仪习俗。

1、婚姻习俗:淮北地区的婚嫁习俗与一般皖北地区相似。

当代淮北婚俗有三个特点:“千里不同俗”,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城市简俭与农村繁复并存,婚俗表现丰富多彩。

具体表现为:1.订亲: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订亲的凭据。

2.过大礼: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撤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利是。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4.嫁妆:在女方收到大礼后,女方的嫁妆也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之前送到男方家。

嫁妆是女方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祭祖:出t迎娶新娘之前,男方要先祭拜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5.迎亲:近年来,迎亲(接新娘)成为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

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6.燃炮:迎亲礼车在行列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7.餐桌:出发前,新娘将与父母、兄弟姐妹共进晚餐。

即将离别。

新娘通常看起来很悲伤,每个人都说一些吉祥的话。

8、等待新郎:在女方家门口,应有一男童手持茶盘等候新郎礼车的到来,新郎下车后,应赏男童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9、10、拜别:离开新娘家前,新娘应叩拜父母道e,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鞠躬行礼即可。

礼品车:当新娘的礼品车刚刚启动时,女性的父母应该在车后洒一碗水和一碗白米。

清澈的水代表着女儿被溅出来了。

在未来,一切都将不再干涉。

White rice祝愿她的女儿吃穿万事如意。

六年级作文老雁馍

六年级作文老雁馍

六年级作文老雁馍昨天上街,一街两巷的商贩都推着老雁馍叫卖:“老雁馍!刚出笼的老雁馍!”听着这熟悉的乡音,看着那憨态可掬的“老雁”,不禁勾起了我对老雁馍的回忆。

送雁馍是淮北大部分地区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女儿出嫁后,每年正月十五直到清明前,都要给父母送老雁馍。

关于送雁馍的习俗由来已久,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皖北地区多称“龙抬头节”。

很久以前,沿颍河一带在二月二时,常见有大雁起落在河岸,久之,有人把这种现象与“龙抬头节”联系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谣传。

说二月二这一天是老龙王(老人)升天的日子,如何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不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把大馍蒸制成雁状,让女儿送给老人,老人吃了老雁馍就可以避凶化吉了。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女儿们都送老雁馍给老人,这一风俗也很快在我们淮北地区流传起来;还有一说是,大雁是候鸟,有两个家,就像出嫁女儿有婆家和娘家一样,虽然相隔千里万里,但每年都会往返奔波。

大雁就是女儿的象征,女儿虽然出嫁了,就像长大的雁飞出了巢,但她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仍记得报答父母,那牵扯不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不会被淡忘的。

我家送雁馍的习俗却与众不同。

人家都是女儿给父母送,没女儿的老人通常是吃不上雁馍的,而我家的老人无论有女儿还是没女儿都能吃上雁馍。

从记事起,每年正月十五过后,母亲都会蒸老雁馍。

那时还是农村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粮食都不够吃,但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会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一点钱拿出来,买来面,然后精心制作雁馍。

母亲的手很巧,制作的雁馍非常好看。

母亲先和好发面,把面团捏成大雁的形状,再用筷子在雁身上压出翅膀的纹路,然后取两个黑豆做眼睛,再用剪子剪出大雁的尖尖嘴。

成型后,就放在大锅里用旺火蒸。

过了十几分钟,馍馍的香味飘出,这时母亲麻利地掀开锅盖,用筷头蘸上红颜料,分别在雁的头顶和翅膀两侧点上圆点,这样,栩栩如生的老雁馍就可以出锅了!我们姐弟四人只有望着雁馍流口水的份儿,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淮北地区节日习俗篇一:安徽风俗安徽风俗小记在我的家乡安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十七日的媳妇节,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农历三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春季二月底或三月初的“娘娘会”,农历三月三日的盲人节等等。

此外,一样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过法。

例如在安徽,春节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家家都会蒸很多,足够吃到二月二,而且蒸馒头时不许孩子数数;元宵节期间,很多人家会蒸面灯,既好玩又好吃;清明节要插柳和抬“城隍老爷”出巡;“上已节”要把玉米爆花,谓之“炸鬼眼”等等。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安徽的祭龙节。

在安徽,人们把二月二称做“祭龙”。

在二月初一下午,家家户户都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

二月二这一天每家水缸挑得满满的,让龙净身,祈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还有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围仓在我爷爷辈的时候,每年这天天未亮人们就起床,男人用灶内的草木灰,在门前、院内外,画“同心圆”数圈,名叫“灰仓”、“围仓”或“围仓龙”。

并在圆心扒一小洞,放入五谷杂粮、硬币,俗称“粮仓钱库”。

又用草木灰沿墙根洒一遍,说可防蛇、蝎、蚊、蝇等等,现在鲜少有人这么做。

2.敲门枕妇女起床梳洗后,手持木棍敲门枕,并大声念道:“二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

又用木棍敲面瓢,并念道:“二月二,敲瓢砖,十个老鼠九个瞎,剩下一个不瞎的,拾掇拾掇搬了家”,以表达生财,守财的美好愿望。

3.炒虫、吃虫这里的"虫"并非昆虫,而是妇女做饭前先炒的“杂花子”,即五谷杂粮。

传说炒了后庄稼就不生害虫了。

炒的杂粮,有咸有甜,大人小孩都抓着吃,叫“抓虫吃”。

4.做“土地会”在农村,这天要做“土地会”,携带香纸果品到附近的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公、婆保佑年成好。

5.为小孩剃光头俗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

有些孩子出生后,剃胎毛时要在脑后留一撮头发,这叫“看家毛”,这是祈求小孩不夭折。

当孩子长到10岁时,就要在龙抬头的好日子剪去脑后的一撮头发。

剪发那天,亲友都要送礼祝贺。

二月二的食品也是有讲究的,而且是百里不同俗。

淮北一带,早上摊煎饼吃,叫“贪收”,希望农作物能丰收。

晚上吃扁食,春节食品要吃完,表示年节过完了要开始春耕生产了。

淮南一带,这天做凉粉,蒸面口袋,包扁食,馏元宵节蒸的面灯。

寿县早上吃水饺,叫“吃龙耳”,中午吃圆馒头,叫吃“龙蛋”,晚吃面条,叫“吃龙须”。

这象征龙与人融为一体了,能争取风调雨顺,有一个好年成。

篇二:安徽(:淮北地区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安徽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与中秋、春节并称为三大节。

又称蒲节、天中节、端阳节。

端午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民间防疫的活动。

〔贴端午符〕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

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

姜子牙为周初名臣,武王尊之为“尚父”,武王伐纣时,立过战功。

“封神榜”这部神话故事说姜子牙封了神位,在民间流传很广,视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飞雄)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

皖西山区还挂钟馗像或蜈蚣图形。

〔龙舟竞渡〕划龙船是端午节中普遍流行的民俗。

凡有江河湖泊之处,在节日前后,各地龙舟竞赛,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传说是为吊念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

龙舟竞赛也是体育活动,是舞蹈和锣鼓轰鸣的集体表演。

〔吃粽子〕粽子为端午节的食品,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投汨罗江自杀,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了。

〔吃水果〕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插艾悬蒲〕艾叶和菖蒲均为中草药,艾性温,有香味,并有去湿、暖肾、通筋、消毒、驱虫的功效。

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首屋檐等处,插上艾和菖蒲,俗叫蒲剑、艾虎。

淮北有民谚:“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王八盖”。

端午节,妈妈和姨娘为小孩做“香包”,系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叶和白芷等香草药,挂在身上,异香四溢,小虫不敢近身。

小姑娘们还将艾叶插头发上。

菖蒲艾叶有挥发性香味,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卫生有作用。

〔小孩节日装饰〕淮北一带,端午节那天,母亲用各色丝线合成彩绳,系在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叫“缚花线”,又叫“拴花线”、“长命缕”、“红耍线”。

据说可防溺水。

此线要到七月七才可去掉。

并要扔到屋顶上,传说是让喜鹊衔去飞天上搭仙桥,好让牛郎织女会面。

还有外祖父、姑母要用黄布为外孙和小侄儿们缝好肚兜、黄鞋,让他们节日时穿戴。

肚兜和鞋上绣虎头及“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名为“避五毒”。

年轻的姑娘将硬纸叠成棱锥形,内放白芷等香料,分别用各种丝线做成彩色粽,或用各种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内放香料,外缀“同心结”穗和其它饰物,分别赠送女伴,系内衣裤带上,名曰“送香包”。

〔饮雄黄酒〕端午节,家家户户中午都要饮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肚脐处涂抹雄黄;有的地方,还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兽中之王”。

蛇、虫、蚂蚁不敢侵犯,要保留三天时间,才将字洗去。

有的地方,在端午节那天,房间打扫之后,特别是厨房内,要洒上雄黄水,这可以灭虫杀菌。

用白酒浸雄黄,再泡上几块白矾,酒挥发后,成为雄黄矾。

这种雄黄矾打湿后,涂在被虫蚊叮咬的皮肤上,能起消毒止痒作用。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起过灭菌作用。

而按现代科学化验,雄黄是含有害物质硝、汞的矿物质,饮用对人体则是大有害处的。

〔端午节节令食品〕全省各地,城乡都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为亲邻间馈赠的礼品。

皖西怀宁一带还吃“端午粑”。

这种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

和县一带,节日中午饭,谓之“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

中午时,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

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苋菜、雄黄酒。

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蚁”,小孩就不会被虫蚊干扰了。

〔其他习俗〕端午节前,分居的儿子要给父母送鸡、鱼、肉、酒。

女婿也要给岳父母送节礼,以示孝敬。

有些地方,娘家要接已嫁女儿回家过节。

已订婚的姑娘,亦由婆家接去过节,并赠送草帽、雨伞、毛巾、扇子等礼物。

皖西、皖南一带,农村小学家长要给老师送粽子、鸭蛋等礼物,以示敬重师长。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