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在中国已发现的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殷墟甲骨卜辞是年代最早的一批,从这批资料来看,当时汉字已经成熟,书面语言的应用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金文又称“钟鼎文”或“吉金文”。

是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记录了战争、争讼券书、祖先颂词、天子册命、结盟誓约等,多为西周和春秋时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春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其代表有西周的大盂鼎上的铭文,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郭沫若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西周、东周、东周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史学史

史学史

中国史学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见书001)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性:•中国史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先秦、秦汉时期,这是史学从产生到成一家之言的时期。

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是古代史学的发展和转折时期。

三是五代至清代前期,这是古代史学的繁荣和嬗变时期。

四是清代后期以至于今,这是史学的近代化趋势和走上科学道路时期。

什么叫史学史史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专业性的学术史范畴。

史学史是对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科。

简言之,史学史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史学史的任务(见书001)为什么要研究史学史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ppt简单了解)(一)中国史学史之提出的学术背景1.“史界革命”与文化史的兴起2.关于专史与通史之关系的认识(二)中国史学史的提出——梁启超的功绩(三)中国史学史之研究的发展道路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先秦《尚书》分虞、夏,商、周四代。

后人把夏、商、周称三代,唐虞属于五帝,因此《尚书》也可说是一部五帝三代之书。

(见书006-008)《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是宗周至春秋时期诗歌的总集。

其思想内容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诗经》与《楚辞》比较《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

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的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们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1、《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史学史线性史观名词解释

史学史线性史观名词解释

史学史线性史观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

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名词解释:阐明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批判地总结史学遗产(包括史学传统),为促进历史科学的发展提供成果和借鉴。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名词解释:史家或史书所反映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历史文献的积累和发展,历史编纂和历史文学的发展,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修史工作和修史制度的发展等。

人类的历史,果何自始、曰,不知所自始。

果何由终,曰,不知所由终。

在此无始无终,奔驰前涌的历史长流中,乃有我,乃有我的生活,前途渺渺,后顾茫茫,苟不明察历史的性象,以知所趋向,则我之人生,将毫无意义,靡所适从,有如荒海穷洋,孤舟泛泊,而失所归依。

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史学史名词解释外国史学史是研究外国历史学发展过程、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在外国史学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和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历史材料,以揭示过去的真相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2. 史学史,史学史是研究历史学发展过程的学科,它关注历史学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派,以及历史学家们的思想和贡献。

3. 学派,学派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或地区形成的、在某些理论和方法上有共同特点的历史学家群体。

不同的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方法和观点,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学思潮和学术传统。

4.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历史问题的学派。

它强调历史的阶级性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关注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的历史过程。

5. 客观性,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指历史研究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事实,不受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影响。

历史学家应该根据可靠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6. 主观性,主观性是指历史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主观意识和观点的影响。

历史学家在选择研究课题、解释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时,难免会受到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的影响。

7. 史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指用来研究历史的各种文献、文物和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

史料的种类包括史书、档案、纪实文献、考古遗物等,历史学家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

8. 史学方法,史学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指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史学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不同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历史真相。

9.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指对历史学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和规律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的学科体系。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尚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上起尧舜下到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期间14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与甲骨文金文相参而证,是研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

其包含的体例有典、训、谟、诰、誓、命,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也开了编年体的先河,其中的《禹贡》关于九州的记载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的根源。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14年(前481)。

主要记载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同时涉及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等等。

表述历史的方法上严格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事,对后来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有典范作用。

其中比事在对待史事处理、史书编辑上更是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春秋》的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尊周礼。

孔子修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书籍来伸张“王道”。

书籍内容重人事,把人事从神秘的气氛中分离出来,是它在历史思想上进步的方面,也是他在史学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孔子所作的《春秋》也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

《左传》编年体史书,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工于记事,长于记人。

内容多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史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世本》:先秦史官著,刘向编订,定名为“世本”。

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七略》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

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目录学家刘歆在公元前6~前5年间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

先是公元前26年汉成帝刘骜命光禄大夫刘向领导政府的校书工作:由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校定本既成,概由刘向写一叙录,随书奏上。

刘向所写叙录单行录出后,汇编为《别录》,计有20卷。

公元前6年刘向死。

汉哀帝刘欣命刘歆继承父业,将新校本集中于天禄阁,综合编目成《七略》七卷。

《七略》是一部分类目录,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1.《左传》:儒家经典之一。

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悼公十四年(前454)。

全面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左传》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历史观,强调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

该书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前四史:二十四史中前四部的总称。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体例上均为纪传体。

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偏重使用“春秋笔法”,在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字子玄,徐州彭城人。

680年中进士,授狄嘉县主簿,以善文辞而知名。

702年,任著作左郎兼修国史,旋迁左史,撰起居注。

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期年而成。

710年,写成《史通》内外篇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刘知几提倡“实录”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反对溢美之词。

他还提出史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以史识最重要。

刘知几的这些主张对后代史学、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20卷,分内篇、外篇各10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5.《通典》: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

唐杜佑撰。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编成。

本书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全书200卷,附考证1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和史学史

史学和史学史

史学和史学史史学(Historiography)是指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作品的学科,而史学史(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专门研究史学发展的历程,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历史学家是如何撰写历史的,以及这些方法和视角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演变的。

史学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包括:什么是历史?怎样研究历史?历史应该如何被记录和解释?史学家们运用各种方法论,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口述历史、档案研究等,来研究过去的人类活动。

史学的主要分支包括:通史:涵盖全面的历史时期和主题,如世界历史、各国历史等。

专史:聚焦特定的历史领域,如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

地区史:针对特定地区的历史研究,如欧洲史、亚洲史等。

断代史: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如古代史、近现代史等。

史学史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究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轨迹。

它不仅仅是对历史著作的编年史式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思想、方法和趋势,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

史学史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学思想的变迁:从古代的“英雄史观”到现代的“人民史观”,不同的史学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史学方法的革新:从传统的叙述史到计量史学,再到现在的后现代史学,史学方法的发展和创新。

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历史学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的。

史学机构的发展:大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和档案馆在史学发展中的作用。

史学的全球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史学、比较史学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史学史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学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并且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书写和诠释是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官史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学现象,殷朝以来就有了史官,周时史官分工已经很明确,唐朝开始有了史馆制度。

史官制度对中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关系。

史官制度使历史记载一代一代地接续下来,使历朝史料得以保留下来,但史官掌管的范围只限于官府的材料,且史官未见得就有史才、史学,所以质量未见得就高。

中国史官制度包括史官设置、史馆机构、官方对修史的政策和规定、官方的史学活动和具体措施等。

2、《尚书》《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方文书聚集而成的档案汇编。

《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为主的历史记载,尤其以西周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此外也含有部分对往古历史的追述。

《尚书》又简称《书》,保存较难,至春秋时孔子曾经加以重新整理和编纂。

今本传世的《尚书》由三部分不同时期形成的材料构成:古文、今文、和伪古文,一般认为今文28篇较为可靠。

今文传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的记载以纪言为主,记言兼及神情,记事能顾及首尾。

《尚书》的题材后人一般分为:典、谟、训、诰、誓、命。

但是《洪范》、《禹贡》两篇不属于六类之中。

《尚书》仍然处于史学的萌芽阶段。

《尚书》形成了明确的历史借鉴思想。

3、《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立于学官,奉为儒家经典,尊为《诗经》。

收录西汉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亦“诗”亦“史”,是研究殷周社会最有价值的史料。

有大量记叙西周农奴生产情况的农事诗,有反映两周阶级关系和劳动人民抗争精神的战斗诗,有大量人民控诉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忧国伤时的爱国诗,有大量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情爱诗,有揭露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

内容丰富,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

4、《春秋》孔子所修《春秋》是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是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著作。

以鲁国国史的记事为中心,并且参考诸侯国国史中的史事而修撰《春秋》。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

西方史学史重点知识**史学史概念(名词解释)史学史是历史学科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即“历史的历史”,以历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史学史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梁启超—李大钊—胡适—何炳松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西方历史学的发展阶段:古典史学:人本史观,理性的觉醒,“人是万物的尺度”。

中世纪史学:神学史观,近代史学:人文主义,史学思想又一次将人置于历史发展的中心位置。

现代史学***古典时期的史学:(一)古希腊史学、(二)古罗马史学**(一)古希腊史学一,(形式)神话与史诗及其史学价值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反映了整个自然界和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从中可见古希腊人处于朦胧中的历史意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二,古希腊哲学及其批判精神爱奥尼亚地区最早产生了史学,这一地区最早产生了哲学,是古希腊哲学最繁盛的地区。

有科学和哲学就会有批判怀疑的精神,而理性批判精神的运用,最终使历史与神分离,导致历史学的产生。

三,古希腊三大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希罗多德(“史学之父”—西塞罗评)及其著作1.生平简介:(Herodotus BC484—425)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名门望族之后。

后因政治原因出走,再也没有回去,但是他用了30年游历,终于写成《希波战争史》。

2.《希波战争史》(亦称《缪斯书》)特点:(简答)第一,内容丰富。

记载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名胜古迹等;西方社会文化史的开始。

第二,取材广泛、史料充实。

充分利用了他所能看到的所有的史料,如谱系、神话、史诗、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著作;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材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史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第一篇: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史名词解释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

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

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卿。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

生于世宦之家。

杜佑在地方及中央任上均有出色政绩,用了三十五年完成了《通典》,创立了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了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其孙之一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

《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

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的专书。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内分九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

永隆年间(680年)以弱冠举进士,历任著作佐郎、中书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余年。

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

开元九年,六十岁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

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

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

此书花了九年时间编纂而成。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世本》:又作世或世系。

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

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

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儿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陈寿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后移居江南。

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

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三国志注》:为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

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与《三国志注》(裴松之),《世说新语注》(刘孝标),《文选注》(李善),并称“四大名注”。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

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

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马端临:(1254年宋理宗宝佑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贵舆,号竹洲。

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

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

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马端临编撰。

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

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

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

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谱牒:就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