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2、体系的确立《难经》: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二)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专著。
《脉经》: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中西汇通: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生理: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病理: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2
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以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中医药理学理论
中医药理学理论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及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 效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的种类和性质
草药
草药是中药中最常见的种类, 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学、治疗学、 药理学,以及各种种类和性质的中药,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论,养生保健和 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草药丸剂
草药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 再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使用。
贴剂
中药贴剂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 在患处来治疗病症。
中医针灸学理论
中医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刺方法和调气法等,针灸疗法 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医推拿理论
中医推拿理论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和技巧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和调理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包括饮食调理、药膳疗法、锻炼养身等,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植物类药物
植物类药物主要来自植物的 根、茎、叶、花等部分,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包括珍珠、牛黄、 麝香等,具有特殊的药用效 果。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避免不适当的组合导致不良 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考纲直击本章预计分值:10~15分章节预计分值重点提示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0~1辨证论治第二节阴阳学说1~3阴阳的属性、阴阳的相互关系第三节五行学说1~3五行的生克乘侮第四节藏象1~3五脏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精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主宰是心。
配合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系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学习中医学宜从这一观点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情况和病理情况。
2.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结合与统一。
3.物质与功能一体观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与其相关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协调统一。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也可称为“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的整体关系,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的适应调节,病理上的内外影响,诊断上的内外审查。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因素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人也在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与协调平衡。
二、辨证论治(一)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也称“施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二)症、证、病症、证、病的区别见表1-1。
表1-1症、证、病的区别名称范围内容举例症个别现象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鼻塞流涕、嗳气、肢冷、脘腹痞满证某一阶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部位、原因、性质、邪正关系肾阴虚、风寒犯肺、肝胃不和、痰火扰心、气滞血瘀病完整的全过程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西学中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应注重养肾、养元, 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进补,以顺应冬季的 闭藏之气。
饮食调理
01
02
03
食物的五味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即 酸、苦、甘、辛、咸,不 同味道的食物对人体的作 用不同,应合理搭配。
食物的五色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色,即 青、赤、黄、白、黑,不 同颜色的食物对人体的作 用也不同,应合理搭配。
03
中医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判断
病情。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 来了解病情。
问诊
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 等,以获取详细信息。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 肌肤等来了解病情。
八纲辨证
01
02
03
04
寒热
判断病人的寒热状况,以确定 病情性质。
表里
判断病人的病情在表在里,以 确定病位。
虚实
判断病人的病情虚实,以确定 病情轻重。
阴阳
判断病人的病情阴阳属性,以 确定病因。
脏腑辨证
肝与胆
肝主疏泄,胆主贮 存胆汁。
肺与大肠
肺主气,大肠主传 导。
心与小肠
心主血脉,小肠主 分泌。
脾与胃
脾主运化,胃主受 纳。
肾与膀胱
肾主水,膀胱主排 泄。
经络辨证
经络系统
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 和奇经八脉等。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中医认为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很大 的影响,应保持心情愉悦、乐观
向上。
调节情志
中医认为人的情绪有七种,即喜 、怒、忧、思、悲、恐、惊,应 避免过度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
定。
修身养性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专家讲座
第26页
二、十五别络
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 脉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 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效:
(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络;
(2)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筋肉体系。经 筋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屈伸。正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也。”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8页
二、 经络学说应用
(一)阐释病理改变 1、传递病邪 —(1)外邪经过经络内传脏腑:
外邪 皮毛 孙脉 络脉 经脉 脏腑 (2)脏腑之间疾病经过经络相互传变:如
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
2、反应脏腑病变 牙痛 胃肠火盛;目赤肿痛 肝火上炎; 两胁、少腹胀痛 肝气郁结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3页
五、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指端
头面部
足趾端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4页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5页
第三节 奇经八脉
阴、阳维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
三阴经交会处,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
督脉会合。 2、基本功效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4页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 概念:经别,即别行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 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主要支 脉。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2
脏腑概念 • “脏腑”既是解剖型态的概念,也是包括解剖、
生理、病理在内的般笼统功能为
“化生和储藏精气”。 •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
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 粕”。 •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1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的精气。 后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 的水榖之气。 • 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 • 人体内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 • 气的运行失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 不调”。 气的运行失常表现形式: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 气闭等。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
四种形式。
•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 化收藏”。
•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 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 应”。
•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没落 明朝时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标志中药药理 学没落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4
• 清朝时期 现代医学涌入中国 冲击中医发展 国内医学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用西医思维模式检视中医 中医存废之争
文革期间: 中医“古为中用” 中医为体 西医为用
现代中医发展
• 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 • 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 • 数理阴阳; • 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讲义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2016A.根据中药理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胸痹B.心悸C.气虚血瘀D.胸胁胀满E.胸痛彻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胸痹是病;心悸既可以是疾病也可以是症状;气虚血瘀是证;胸胁胀满、胸痛彻背是症状。
2015A.中医理论认为“病”、“证”、“症”含义不同,下列表述中,属于“证”的是A.感冒B.咳嗽C.风寒犯肺D.鼻痒喷嚏E.恶寒发热『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感冒是一种病;咳嗽既可以是病也可以是症状;风寒犯肺是证;鼻痒喷嚏、恶寒发热是症状。
2014A.下列属于症状的是A.嗳气B.食积C.热淋D.虚劳E.鼻渊『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属于症状,其余的都属于病,注意食积还可以是证。
2013A.属于疾病名称的是A.湿热B.肝郁C.瘀血D.暑湿E.感冒『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ABD都属于证,瘀血是一种病理产物,感冒是疾病。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一)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二)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确定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即补其不足,泻(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2.归纳药物的性能2015A.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属于阴阳的A.相互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相互转化:即由阴转阳,或由阳转阴,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所说的“物极”,所以本题选择E。
2016A.根据阴阳理论,下列属阳的是A.滋润B.兴奋C.抑制D.凝聚E.收敛『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B属于阳,其余的都属于阴。
2014A.下列功效属阳的是A.补中益气B.清热利尿C.潜阳息风D.消积导滞E.降逆收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属于阳,其余的属于阴。
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与五行学说(一)五行的特性(二)五行的分类二、五行的生克乘侮(一)五行的相生相克(二)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和相侮,都是异常的相克现象。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中医基础理论》(The Basic Theory of CM)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P)。
它几22乎包括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理、法、方、药四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所有基本知识,是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和向导。
俗话说:“基深建高墙”。
所以,学习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医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中医学在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比如我们的教材组织在逻辑程序上就是先抽象后具体的演绎框架),其独特的认知方法和理论常常使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初学者感到难以理解并产生一时的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
为了有效地克服这一现象,就“教”这一因素而言,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在心理程序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上)落实“AAA”原则,即①教材的绪论与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适当放慢进度,控制信息量,确保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安全感”(Assurance);②自第二章藏象开始,随着知识点抽象程度的相对降低,适当“加快进度”(Acceleration),增加信息的输入量;③通过以上技术处理最终使学生获得“成就感”(Achievement)。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讲求设置“窗口、接口、缺口”(简称“三口”设置)[1],“窗口”旨在引导大家向窗外的世界(相关的现代科技与前沿、中国古代文化、临床以及生活现象等)望一望,以开阔视野,克服中医理论的抽象性。
“接口”是对于某些领域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教材未为它们留下接口,交代一下由此延伸出去的领域和课题,以培养大家的研究型学习的习惯。
“缺口”则针对理论的不严密处、前后矛盾或悬而未决之处,加以揭露,引导大家正确地认识,以培养大家的批判精神。
三、注重“过程论”,讲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旅途就是目标本身”(奥修《沙的智慧》)。
中医基础知识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用于诊断阳阴色泽鲜明晦暗脉浮、数、洪、滑沉、迟、细、涩八纲热证、实证、表证寒证、虚证、里证2.用于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阴阳平衡
人体的健康状态与阴阳平衡密切 相关,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
化都可以用阴阳理论来解释。
五脏与五行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可以 用五行理论来解释。
养生调理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调节 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 体健康,预防疾病。
05
04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在液为涕,开窍于 鼻,通于秋气。
六腑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胃
受纳和腐熟水谷,即主受纳也主 腐熟。
小肠
主消化和吸收食物。
三焦
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的作用。
膀胱
贮存和排泄尿液。
大肠
主传导和排泄糟粕。
04
中医的经络理论
经络的分类和作用
03
中医的脏腑理论
五脏
心
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开窍于 舌,为阳中之阳脏,通于夏气。
02
肝
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 泪,开窍于目,为刚脏,通于春气。
01
03
脾
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 涎,开窍于口,通于湿土之气。
肾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代 谢,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开窍于耳及二阴,通于冬气。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体内外环 境变化有关,病因包括六淫、七 情、饮食劳倦等,病机则涉及到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等。
02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阴阳对立
阴和阳代表相互对立、相 互制约的两个方面,它们 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相互 制约、相互依存。
阴阳互根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脏:心、肝、 脾、肺、肾
腑:胆、胃、 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 子胞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B主脉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
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 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方法。
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明白什么是藏象 了吗?
视其外应 以知其内脏
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脏腑包括
脏腑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确立护治原则 6.归纳药性 7.指导养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气的生成(宗气)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
宣 发
肺气
A.呼出体内的浊气 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 外达皮毛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 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
谢后成为尿液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 理论
内容提要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 经络 病因 病机 诊法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பைடு நூலகம்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
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能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
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概念
阴阳属性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2.阴阳的相对性 3.阴阳的普遍性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生 我 者 为 母 , 我 生 者 为 子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
第三节 藏象
概念
1.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 生理病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