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班级:20131-2班教师:熊章强时间:2003.4-7月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绪论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教学要求: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 弹性理论概述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2.折射波的形成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2.地震波的衰减3.地震波的频谱教学要求: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勘探的分辩率教学要求: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第六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2. 地震介质的划分3. 地震地质条件教学要求: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教学建议: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发现实践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

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更能促进地震勘探专业人才的培养。

- 1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基础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具体目标如下: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方法;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初步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三、学习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⑶重视实验课,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掌握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规律;3.熟悉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分析地震数据;5.能够操作地震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6.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1.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的定义、原理和分类;2.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地震波的类型、产生机制和传播规律;3.地震数据采集: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和质量控制;4.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和地震图绘制;5.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地震勘探技术在石油、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安排地震数据处理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地震数据处理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性和应用;2. 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中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关键概念,了解地下构造的识别方法;3.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下构造;2. 提高学生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见解并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2.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勘探领域的国家战略和环保要求,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原理的相关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特性,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

(对应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勘探概述)2. 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设备与流程,包括地震源、地震仪、数据采集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对应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数据采集)3.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包括预处理、噪声压制、波形整形、速度分析等。

(对应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震数据处理)4. 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剖面图的识别与解释,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地质构造的识别。

(对应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解释)5. 实践活动:运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操训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对应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勘探软件应用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共5个课时。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地震勘探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总学时:60学分:3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

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

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

地震勘探(一)

地震勘探(一)

一、反射波法 反射波法研究的是波在不同弹性介质分界面上按一 定规律产生反射的原理。 定规律产生反射的原理。 二、折射波法 折射波法是研究在速度分界面(波在这个界面以下 折射波法是研究在速度分界面( 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波在其上面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波在其上面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上滑行波引起的振动。 上滑行波引起的振动。 三、透射波法 透射波法是观测和研究通过某种岩层的直达穿透波。 透射波法是观测和研究通过某种岩层的直达穿透波。
0.2 1.63
0.25 1.73
0.3 1.87
0.4 2.45
0.5

面波 面波又分为瑞雷面波和勒夫面波。 面波又分为瑞雷面波和勒夫面波。 瑞雷面波: 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沿自由界面传播的 波,它的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但在水平方向衰减 它的强度随深度呈指数衰减, 很慢。具有低频、低速、强振幅的特点。 很慢。具有低频、低速、强振幅的特点。 勒夫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层介质 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界面的 在低速带顶、 波动,其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波动,其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这种波 就叫勒夫面波,它实际上时一种 波 就叫勒夫面波,它实际上时一种SH波。
应力与应变 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正)应
表示。 力,用 σ 表示。 在弹性力学中把相切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 剪切应力, 表示。 剪切应力,用 τ 表示。 应变 弹性介质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体积 的变化叫做应变。 的变化叫做应变。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膨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用 θ ),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表示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叫做剪切应变, 叫做剪切应变,用 eτ 表示 剪切应变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

应力与应变 应力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 单位面积上的法向内力称为法向(正)应
表示。 力,用 σ 表示。 在弹性力学中把相切于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 剪切应力, 表示。 剪切应力,用 τ 表示。 应变 弹性介质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形状和体积 的变化叫做应变。 的变化叫做应变。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正应力作用下,体积发生变化(膨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胀或压缩),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用 θ ),体积的相对变化就是体应变 表示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弹性介质在剪切应力作用下,形状发生变化, 叫做剪切应变, 叫做剪切应变,用 eτ 表示 剪切应变
粘弹性体
物体在小外力、 物体在小外力、长时间作用下会出现不
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能恢复原状的形变,这种外力撤销后形变仍然存在的 性质与粘滞性的液体性质十分相似,称这种性质为粘 性质与粘滞性的液体性质十分相似,称这种性质为粘 滞性。运动(或波动)在粘滞性的介质中传播时, 滞性。运动(或波动)在粘滞性的介质中传播时,介 质中会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应力, 质中会产生一种阻碍这种运动的应力,这种力称为粘 滞力或内摩擦力。我们称既有弹性、 滞力或内摩擦力。我们称既有弹性、又有粘滞性的性 质为粘弹性,称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为粘弹性体。 质为粘弹性,称具有这种性质的物体为粘弹性体。 粘弹性
地震波实质上是一种 地震波实质上是一种 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地震波在岩层介质中的振 动是弹性振动, 动是弹性振动,是一种有 阻尼的弹性振动
爆炸对岩石的影响
纵、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纵波:由胀缩力的扰动,弹性介质产生体积应变, 纵波:由胀缩力的扰动,弹性介质产生体积应变, 体积应变所引起的波动称为纵波(又叫P波)。 体积应变所引起的波动称为纵波(又叫 波 横波:由旋转力的扰动,弹性介质产生剪切应变, 横波:由旋转力的扰动,弹性介质产生剪切应变, 剪切应变所引起波动称为横波(又叫S 剪切应变所引起波动称为横波(又叫S波)。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与处理学院:测绘学院专业:地球物理学地点:校内班级:201111401组号:第 1 组姓名:**学号:*************教师:***2014年 11 月 30 日至 2014 年 12 月 20 日第一章实习概况 (3)第一节实习目的 (3)第二节实习时间、地点和人员 (3)第二章野外资料的采集 (4)第一节实习场地和仪器 (4)第二节实习原理 (4)第三节数据初步分析 (6)第三章室内数据处理 (6)第一节理论基础 (6)第二节理论数据处理 (7)2.1 建立数据模型 (7)2.2 产生模拟数据 (8)2.3 修改道头信息 (9)2.4 抽道选排 (10)2.5 频谱分析 (11)2.6 频率滤波 (13)2.7速度谱分析 (15)2.8动校正 (16)2.9水平叠加 (17)2.10 综合处理 (18)第三节折射波数据处理 (20)3.1 数据格式转换 (21)3.2 数据的集成 (22)3.3 观测数据增益调节 (22)实习感想: (23)参考文献: (24)摘要:学习完地震勘探这门课后,张丽琴老师带领我们2011级地球物理班学生在武汉大学国软操场进行了地震实习,接下来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我们这一组的实习数据不理想,与理论不符,所以只好采用第二组的数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是一个比较难的工作,首先我们必须学会用unix,在su平台下完成理论的演示,而后才可以处理实际数据。

由于取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出了一点错误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判断有效波时也不尽相同。

关键字:SUnix 合成记录抽道选排 cdp道集叠加第一章实习概况第一节实习目的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测线布置原则及布置形式,具体任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观测系统的确定,观测参数的选取等,掌握地震勘探仪器的实用,并学会处理野外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2.通过室内数据处理上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各处理环节所解决的问题、所起的作用,各处理方法的特点和相互间的衔接。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

勘探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和传播规律。

2.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

4.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具备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地球物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1.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规律,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以及如何被地面上的地震仪接收。

2.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和地震波的衍射等,以及常用的地震勘探方法,如地震折射法、地震反射法和地震tomography等。

3.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教授如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提取地下地质信息,并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讲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地震剖面图的分析和解释。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勘探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勘探的应用和效果。

3.实验法:安排地震波传播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增强对地震勘探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的地震勘探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震勘探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震勘探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地震波传播、地震勘探方法和地震剖面图的图像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地震勘探知识。

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

浅层地震勘查在第四系分层及基岩调查中的应用李家棒;崔勇;吴昊龙【摘要】在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调查中,浅层地震勘探是主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横波反射、纵波反射和面波勘探等.根据探测目标深度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取得高品质地震勘探资料的关键.在南京查区、南通查区和云南查区分别采用横波反射和纵波反射方法,选取合适的震源,结合调查区的区域地质和钻孔资料,对勘探测线上的第四系分层和基岩构造进行分析和推断.【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5(039)002【总页数】4页(P314-317)【关键词】横波反射;纵波反射;震源;第四系;基岩构造;江苏;云南【作者】李家棒;崔勇;吴昊龙【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南京210049;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南京210049;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江苏南京21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70 引言浅层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来研究浅部地层结构及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利用人工方法激发弹性波(地震波),沿测线不同位置用专门的检波器及地震仪记录这些地震波;由于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震动强度和波形将随所通过的介质的结构和弹性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根据接收到的地震波旅行时间和速度资料,就可以推断解释地层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态(熊章强等,2001)。

近年来,浅层地震勘探作为第四系沉积区隐伏断裂构造调查常用的手段之一(陈蜀俊等,2004;刘保金等,2008),常被用来对第四系松散沉积覆盖层进行分层(陈相府等,2007),以及调查基岩面展布特征等(缪卫东等,2010)。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选择1.1 反射方法选择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根据地震波的类型不同可分为纵波反射法、横波反射法和面波法。

面波法勘探深度较浅,在基岩构造勘查中应用较少。

通常纵波反射勘探深度比横波大,但横波勘探的分辨率更高。

1.2 震源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和勘探深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地震反射方法和人工震源,势必会取得理想的勘探效果。

地震勘探法在探测岩溶塌陷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法在探测岩溶塌陷中的应用

地震勘探法在探测岩溶塌陷中的应用岩溶塌陷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发生。

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采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查技术。

地面岩溶塌陷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较薄的覆盖层下伏基岩岩性(一般为灰岩),易受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沟、溶槽和溶洞。

基岩中断层、破碎带发育,为地下水溶蚀作用提供了水流通道。

过量开采基岩裂隙岩溶水,水位下降并在覆盖层底界面和基岩顶界面上、下摆动,也是形成溶沟、溶槽和溶洞的原因。

在岩溶发育区建造大型工程,需要查明基岩浅埋区覆盖层厚度。

灰岩地震波速度为3000~4500m/s,而上覆第四系松散层波速为800~2000m/s,因此具备地震技术要求的地球物理条件。

此外,基岩中断层、破碎带和溶沟、溶槽、溶洞也需查明,它们也同时具备各自相应的地球物理特点。

2.地震勘探法的原理地震勘探法是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

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

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地震勘探的难题是分辨率的提高,高分辨率有助于对地下精细的构造研究,从而更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

3.探测岩溶塌陷的技术方法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表明,要提高地震勘查的分辨率,就需提高地震波主频,同时增加信号的频带宽度。

因此应做到:(1)选用小药量沉入含水孔中激发,当使用锤击或夯击时,要用圆形垫板激发地震波。

(2)使用高频检波器接收。

(3)选用小道距,道距一般不宜超过5m。

(4)选用短排列、小偏移距接收。

(5)仪器采样间隔要小,或称高采样率接收,一般宜用lm、l/2m、1/4m等小采样间隔。

(6)提高仪器的低截频率到50Hz以上,让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占有A/D转换器的高位。

高密度地震映象勘查方法及应用实例

高密度地震映象勘查方法及应用实例

高密度地震映象勘查方法及应用实例
熊章强;张学强;李修忠;谢尚平;张大洲
【期刊名称】《地震学报》
【年(卷),期】2004(26)3
【摘要】介绍了高密度地震映象勘查方法,论述了其不同于常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特点; 并通过陆上和水域3个工程地质勘察实例地下空洞勘查、江底沉船探测以及河道淤泥层厚度调查,阐述了该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页数】5页(P313-317)
【作者】熊章强;张学强;李修忠;谢尚平;张大洲
【作者单位】中国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学院;中国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学院;中国江西抚州,344000,东华理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陆域高密度地震映象技术在九洲江特大桥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J], 林济南
2.地震映象法与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塌陷勘察中的联合应用 [J], 彭超
3.陆域高密度地震映象技术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J], 林济南
4.水域高密度地震映象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J], 吕邦来
5.高密度地震映象在南干渠回填垃圾坑中的应用研究 [J], 林万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实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流程。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剖面图,识别常见的地质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地震勘探设备,进行实地数据采集。

2. 学生能够运用专业软件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地震剖面图。

3. 学生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推断地下地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球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实习任务,培养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 学生在实地勘探中,培养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培养学生地震勘探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本科生,已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和地震勘探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传播理论、反射折射定律、波动方程。

教材章节:第三章“地震波传播理论”2. 地震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方法、设备操作流程、采集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四章“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3. 地震数据处理:数据预处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剖面图绘制。

教材章节:第五章“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解释:地质结构识别、断层判断、岩性分析。

教材章节:第六章“地震剖面图解释与应用”5. 实习操作:分组进行实地地震勘探,操作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使用专业软件处理数据,绘制地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原理学习及讨论;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学习及设备操作训练;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学习;第四周:地震剖面图解释及实习操作;第五周:实习总结与成果汇报。

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地震勘探在油气资源探测和地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事件,识别地震波形图上的地质结构特征。

2. 学生通过案例学习,能够设计简单的地震勘探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数据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在资源勘探和国土安全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在实际勘探项目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选修课,旨在通过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地理知识,对科学探究有好奇心,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应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波的类型与传播- 地震波的反射、折射与透射- 地震勘探的应用领域2. 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设备与工作原理- 数据采集方法与过程- 采集数据的质控与评估3. 地震数据处理- 数据预处理与滤波-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分析- 地震剖面图的绘制与识别4. 地震勘探应用案例- 油气资源勘探案例- 地质灾害防治案例- 地震构造研究案例5. 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 设计原理与方法- 方案制定与优化- 数据解释与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地震勘探基本原理第二周:地震数据采集第三周:地震数据处理第四周:地震勘探应用案例第五周:地震勘探方案设计与实践教材章节关联:《地球物理学》第三章 地震勘探《地质学》第十章 地震勘探与地质构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地震勘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优化设计与教学方法探索

“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优化设计与教学方法探索

“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优化设计与教学方法探索
宋先海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年(卷),期】2015(0)2
【摘要】“地震勘探原理”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要的地球物理专业必修课.本文针对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理论复杂、难度大和需要的知识面宽等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合理地优化设计,并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密切配合,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宋先海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地震勘探原理”教学中引入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 [J], 张大洲;熊章强
2.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J], 宋先海
3.海洋科学专业《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谢辉; 石红才; 蒲晓强
4.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复合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J], 周洁玲;吴勇;周路;赵虎;朱仕军
5."地震勘探原理"课可视化教学方法探索与方案设计 [J], 刘晓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学野外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学野外课程设计

地震勘探学野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勘探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波的类型、传播特点及其在岩石中的反射、折射现象。

2. 学生能够描述野外地震勘探的主要流程、方法及设备功能。

3. 学生能够解释地震勘探数据,识别并分析地下构造的基本特征。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操作野外地震勘探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勘探原理,设计简单的野外勘探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完成野外地震勘探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震勘探工作对环境的影响,并在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负面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勘探学野外实践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勘探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勘探学基本原理:地震波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包括纵波、横波的特性及其在岩石中的传播差异。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及其传播原理2. 野外地震勘探设备:介绍地震勘探常用的设备,如地震仪、震源、检波器等,及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野外地震勘探设备与操作3. 野外地震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反射、折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等,着重讲解实际操作流程。

教材章节:第四章 野外地震勘探方法4. 数据采集与处理:野外数据采集技巧、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分析地震勘探数据。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震数据采集与处理5. 地震勘探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设计野外勘探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地震勘探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循序渐进地组织,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地震勘探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1地震勘探方

1地震勘探方

摘要: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地质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如果需要确定地下矿藏的方法,那么地震勘测就能利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规律来识别。

地震勘测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地质找矿、固体资源天然气资源和钻探前勘测石油四方面的应用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1.地震勘探的起源19世纪中叶就开始运用地震勘探技术了。

R.马利特早在1845年的时候,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就开始了,R.马利特曾用地震波去测量弹性波的传播速度,这种地震波是人工在地壳中激发的。

于1913年前后地震勘探开始了运用反射法,当时的应用的水平比起地震勘探技术尚未能够达到实际水平。

J.C.卡彻于1921年间,实际的应用了反射法地震勘探技术,在清晰的反射波被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首次的记录到了,这是利用人工地震产生的,在1930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通过在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中发现了三个油田,最终,工业应用的阶段正式的运用了反射法。

2.地震勘探的过程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处理和地震数据这三个阶段组成了地震勘探技术。

2.1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作业时来接收地震波信号需要布置多个检波器,一般要求是等间距的沿地震测线,单个检波器相当于每个检波器组的中心处,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使得每个检波器组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号,记录道就是需要得到一道地震波形然后再去记录数据。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要求的地震勘探,那么不同的排列方式就会在各检波器组之间进行排列,常见的有端点放炮排列和中间放炮排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教案
班级:20131-2班
教师:熊章强
时间:2003.4-7月
第一堂课
教学内容:绪论
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
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 弹性理论概述
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
2.折射波的形成
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
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2.地震波的衰减
3.地震波的频谱
教学要求:
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地震勘探的分辩率
教学要求: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
第六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
2. 地震介质的划分
3. 地震地质条件
教学要求:
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
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
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
教学建议:
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七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1. 直达波及折射波时距方程和理论时距曲线
教学要求:
1. 掌握直达波、水平层状介质中折射波和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理解弯曲界面折射波及垂直构造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教学建议:
1. 折射波、反射波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八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2. 反射波时距方程及理论时距曲线
教学要求:
2. 掌握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的概念,掌握倾斜界面反射波、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了解复杂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教学建议:
强调讲清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运动学特点,以及时距曲线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九堂课
教学内容: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1. 特殊波时距曲线
2.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要求:
3.理解连续介质中的曲射线方程公式及物理含义,了解连续介质中的回折波时距方程及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特点。

4. 掌握全程多次反射波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掌握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建议:
2.强调讲清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运动学特点,以及时距曲线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十堂课
教学内容:浅层地震勘探仪器简介
1.仪器的特点及主要组成部分
2. 常用浅层地震仪介绍
2.数字叠加式浅震仪主要部件介绍
教学要求:
1.了解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要求以及地震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了解模拟叠加式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
3.掌握记录系统、回放系统及控制与显示系统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是本章重点。

2.讲清楚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教学手段:
板书讲授。

第十一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1. 地震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
2.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教学要求:
1.了解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和布置形式,掌握观测系统的概念、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掌握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和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教学建议:
1.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以及多次覆盖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第十二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1.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3. 有效波和干扰波
教学要求:
2.了解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条件。

3.掌握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了解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性及干扰波调查的方法。

第十三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3.抗干扰技术
教学要求:
4.掌握组合检波、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的概念,了解组合检波的实现过程,掌握多次覆盖方法技术,了解抗干扰与分辩率的关系。

第十四堂课
教学内容: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 两种有效的浅层地震反射技术
4. 6. 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5.掌握最佳窗口技术和最佳偏移距技术。

6.掌握PS测井工作原理。

教学建议:
1.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以及多次覆盖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1.强调讲清组合检波、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四种方法的基本概
念及其特点,以及它们压制干扰波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