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2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篇:《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长征》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培养学生对于仰望星空、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1. 学习《长征》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和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教授诗歌鉴赏技巧,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欣赏并理解诗歌。

2.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理解诗歌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2. 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抛出问题:“你们知道长征吗?有了解过长征的历史吗?”2.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Step 2:学习诗歌(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播放《长征》的音频或朗读诗歌。

2.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Step 3:诗歌鉴赏(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思想。

2. 教师指导学生提取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抒情语言。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诗歌背景(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征》的背景和写作意图。

2. 学生听取教师的介绍,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Step 5:展示学习成果(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七律·长恨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使学生了解《长恨歌》的背景和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运用七律写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七律·长恨歌》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长恨歌”寄托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写作七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三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两篇诗歌《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

本课时从语文教育的多重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审美涵养、文学知识普及方面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背景及意义;2. 理解诗歌的手法和翻译难度;3. 能够借助《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4. 引导学生拓展诗歌阅读广度,形成以情感为基础,以知识为辅助的阅读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诗歌的认读与体味,借助诗歌内容和形式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学生对两首颇具气势的诗歌不易轻松读懂,翻译难度较大,需要由教师带领学生较为深入地体味诗歌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如朗读诗歌、翻译诗歌、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A. 情境化导入课题1. 课前小组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分发两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带领同学们通读,自行翻译,表格整理感受。

2. 小组汇报教师从每个小组收集表格并随机邀请代表发言。

学生通过彼此的翻译和意见交换,探究诗歌的意蕴。

B. 详细分析课文1. 读《读罢马丹阳之《闺情谣》有叹,诗与画之交》和《春歌》原文2. 朗读和翻译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解答不理解之处,帮助学生补充或矫正有误的表述。

3. 进行文学翻译考虑相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来诠释英文单词和短语,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含义和诗歌的构成方式。

4. 进一步探究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结构、语汇、文学元素、修辞技巧以及生动的形象与比喻。

C. 文本中的感知1. 就文本中的美感展开讨论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感悟,比如阅读时的感观、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用法、理解和应用语境等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能够把握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郭沫若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两首诗歌的文本和解读。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女神之再生》和《炉中煤》两首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象征手法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4. 情感表达方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两首诗歌的symbolism and imagery.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所学手法的程度和创造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理解和创作。

2024年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

2024年语文教案-郭沫若诗两首

一、教案基本信息《郭沫若诗两首》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了解其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品味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了解诗歌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品味诗歌: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一步讲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诗。

2. 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在作文中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以及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以及如何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文学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解析:教师对两首诗歌进行详细解析,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想象手法。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5. 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验诗歌中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学生能够把握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分享,培养创作诗歌的兴趣和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和审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和背景知识。

学生准备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郭沫若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郭沫若诗歌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郭沫若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5.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郭沫若的两首诗《女神》和《天上的街市》。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

5.3 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5.4 诗歌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5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学习的诗歌创作技巧。

学生互相分享并给予反馈,促进写作技巧的提升。

5.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表达对郭沫若诗歌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的质量。

6.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在阅读笔记和问题思考中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六、扩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诗歌。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郭沫若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体会郭沫若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较为深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情感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 课堂讲解: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郭沫若的诗歌作品,掌握其文学特点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对诗歌进行初步的阅读和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掌握《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会运用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

诗歌的朗读和欣赏。

2.教学难点:郭沫若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天上的街市》1.导入新课简介郭沫若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意思。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静夜》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郭沫若的诗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静夜》与《天上的街市》的异同。

2.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3.分析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讨论诗歌的主题,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4.诗歌欣赏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5.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3.尝试创作一首现代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在诗歌欣赏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但在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浪漫主义精神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

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5则范文)第一篇:第26课《郭沫若诗两首》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共)(建议安排2课时)[学法引导]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1921年写这两首诗时的经历和思想情绪,准确把握这两首诗的主题。

联想和想像的运用是这两首诗的一个学习重点。

这两首诗都选自郭沫若的诗集《星空》,它们的结构、手法、情调都颇为相似,但描写的具体景致不同,由此唤起的联想和想像也不同。

《天上的街市》描写的是繁星满天的晴朗的夜空,想像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而《静夜》描写的则是白云遮空的夜空,想像了“鲛人”在天河岸边的“对月流珠”,突出了静谧的氛围。

学习中,要仔细体会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培养想像力。

此外,这两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学习中应反复吟咏,分清节奏,念准重音,把握其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读出其内含的感情。

[典题例析] 例题:《天上的街市》一诗中是如何运用联想和想像的?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文是考查学生对联想和想像这两个概念的了解和掌握。

所谓联想,就是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过程。

两个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彼此有一定的联系:或在空间或在时间上相接近;或相似;或有对立关系,或有因果关系……所谓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悟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

参考答案:在本诗中,诗人根据“街灯”和“明星”的相似点——星星点点,由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既描绘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顺着这一联想,诗人在后三节进而展开想像:天上有美丽的街市、天市上陈列着珍奇物品、天上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样,将虚构的“ 仙境”与现实生活相融合,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示例5doc初中语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示例5doc初中语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示例5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明白得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郭沫假设诗两首»包括«天上的街市»、«静夜»。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差不多上在写景的基础进行想象和联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明白得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整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辉煌,那儿,发生过多少漂亮的故事,产生过多少奇异的传奇,令人禁不住心驰向往。

今天,我们随着郭沫假设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漂亮,那份新奇。

二、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咨询题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正音、正字、释词。

3、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讨与赏析1、让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发觉咨询题。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上述咨询题,教师巡回指导。

a、全诗共四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的想象内容及想象过程。

2、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把不明白得提咨询〕,同学间互相回答。

〔鼓舞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咨询题,进行讨论〕a、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和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什么缘故要进行如此的想象,要对传奇中的故情况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显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四、拓宽与延伸学生举例讲讲这首诗的语言好在那儿?什么缘故?〔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判和鼓舞〕五、小结研讨体会六、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2、预习«静夜»第二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假设先生一起漫游仙境。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

《郭沫若诗》教学设计《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欢迎大家分享。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设计(4篇)1【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郭沫若诗两首《女神》和《天上的街市》的基本内容;(2)能够分析郭沫若诗两首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自己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女神》和《天上的街市》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郭沫若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诗歌原文、注释、译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郭沫若的生平介绍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两首诗歌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女神》和《天上的街市》,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3. 解析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2)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原文,逐句讲解诗歌,解答学生疑问;(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4.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各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例:通过分析《炉中煤》中的比喻手法,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比喻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引导、讨论、实例分析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课后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6.拓展阅读:推荐与郭沫若诗歌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深入理解郭沫若诗歌的主题、意境、手法等,培养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知力,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这里的“红旗”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向学生解释这一象征意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
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成果展示环节仍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专门的口语表达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成果。
至于小组讨论,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确保讨论始终围绕主题进行,同时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例:《天安门》中“天安门上红旗飘,亿万人民心欢笑”,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欢乐和团结。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目标:1. 理解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分析并欣赏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

2. 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郭沫若的诗集或选集。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时期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诗歌一:《女神之再生》(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二:《天上的街市》(15分钟)1.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郭沫若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二、诗歌分析与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比较它们的异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分享。

3. 各组分享对诗歌的分析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三、诗歌创作与展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一首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诗歌。

2.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创作写在纸上,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3. 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供改进的建议。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共3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1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政治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郭沫若的两首诗歌,掌握文学鉴赏和文化批评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辨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熟悉郭沫若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理解诗歌字义的具体含义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掌握基本的文学批评方法,既能从审美角度考察诗歌的文学价值,也能从文化批评角度分析其社会和历史意义。

难点:1. 如何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把握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色。

2. 如何从多个视角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既能从文本角度切入,也能从社会历史角度考虑。

三、教学方法1. 导入:运用多媒体等教具,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独立阅读:让学生先独立阅读两篇诗歌,探索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 分组交流:学生按照不同主题分组,就不同的文学题材和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4. 总结评价:从文学价值和文化批评两个角度出发,评价两篇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5. 互动实践: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对诗歌意义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内容本次授课的两首诗歌是《烽火岛》和《世界杯之歌》,分别从社会历史和现代文化两个角度出发,突显郭沫若的诗歌魅力和文化贡献。

1. 《烽火岛》烽火岛,位于福建与台湾交界处,曾是明清时期浸透着海盗和走私活动的危险之地。

诗人在此游历,感慨大海的浩渺和生命的脆弱,也追溯了这片土地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诗歌结构:五律绝句诗歌题材: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关键词汇:烽火、海滨、溯洄、绝岛、千古。

课堂讨论:①探究《烽火岛》中的诗画意境。

②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色。

③理解诗歌中渲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世界杯之歌》世界杯,是全球瞩目的足球盛事,也是国际体育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标志。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但现代诗歌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还较为陌生。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郭沫若及其诗歌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对郭沫若的了解仅限于历史课本,对其诗歌作品知之甚少。教师应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2.根据课堂上的创作练习,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老师,老师将挑选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展示。
"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对自己的创作作品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完成后,以电子版形式提交给我。我会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进行展示,让大家都来欣赏和学习。"
3.阅读郭沫若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郭沫若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字数不限。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感悟、表达中体验诗歌的魅力。
2.采用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郭沫若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第一章:郭沫若及其诗歌创作背景1.1 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1.2 郭沫若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1.3 郭沫若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第二章:《女神》诗歌赏析2.1 《女神》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概述2.2 分析《女神》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2.3 解读《女神》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三章:《天上的街市》诗歌赏析3.1 《天上的街市》诗歌的主题和内容概述3.2 分析《天上的街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3 解读《天上的街市》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第四章:对比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自然描写4.1 选取郭沫若不同诗歌中的自然描写片段进行对比4.2 分析对比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4.3 探讨郭沫若自然描写的意义和影响第五章: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表达5.1 分析郭沫若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5.2 选取具体诗歌进行情感解读和分析5.3 探讨郭沫若诗歌情感表达的艺术效果和影响第六章:郭沫若诗歌中的历史与文化反思6.1 郭沫若诗歌中的历史主题及其表现6.2 分析《恢复》等诗歌中的文化反思与民族自信6.3 探讨郭沫若如何通过诗歌塑造国家与文化认同第七章:郭沫若诗歌中的现代性问题7.1 探讨郭沫若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7.2 分析《瓶》等诗歌中的现代性焦虑与探索7.3 讨论郭沫若诗歌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八章:郭沫若诗歌中的女性形象8.1 郭沫若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8.2 分析《炉中煤》等诗歌中对女性美的赞颂8.3 探讨郭沫若诗歌中的女性观及其时代意义第九章:郭沫若诗歌的教学策略9.1 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郭沫若诗歌教学计划9.2 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和课外资源辅助教学9.3 分享郭沫若诗歌教学的成功案例和经验第十章:总结与评价10.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和目标10.2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10.3 对郭沫若诗歌教育的展望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解析: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郭沫若诗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郭沫若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深入理解郭沫若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郭沫若吗?谁知道他的诗歌特点?2.熟读诗歌学生自读《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歌意境学生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

4.探讨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

5.感悟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6.诗歌背诵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拓展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星空”为主题的诗歌。

四、作业布置1.背诵《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

2.写一篇关于郭沫若诗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郭沫若诗歌的意境。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讨论,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

但在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吃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附:教学资源1.郭沫若生平简介及照片。

2.《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的朗读音频。

3.诗歌意境相关的图片素材。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天上的街市》中的画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诗中的星星就像街上的灯火,那么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感觉?”教师继续引导:“是的,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案例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3、课时:2 课时4、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5、2011年参加国培教师。

教学课题:《郭沫若诗两首》教材分析:《郭沫若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格律诗歌。

分别包括《天上的街市》和《静夜》。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

诗歌借助丰富新奇的联系和想象加以再创造,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两首诗都用了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写法和风格相似。

诗人大胆的联想和想象的运用,是引导学生领悟现代诗歌优美意境、锻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学习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已有过现代诗歌的初步接触。

这首诗之前有《在山东那边》、《理想》等现代诗的学习;但学生的理解上来看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朗读和理解,对于探索诗歌深意和鉴赏诗歌的学习还比较陌生。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试着培养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对诗歌进行鉴赏学习。

以便做好将诗歌读化的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诗歌的节奏划分,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能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扩写、改写等再创造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1)注意有节奏地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诗中美好、自在、清新、恬静而稍有一些忧郁的感情。

(2)通过练习扩写、改写诗歌的再创造活动,进而进行简单的诗歌赏析及两首诗的对比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热爱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

预估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师资源: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郭沫若诗两首》教学过程描述:第一课时一 情景导入静静的夜空,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闭上你的眼睛,伴着耳畔的旋律,放飞你思绪的音符,尽情地联想,你会想到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清幽的轻音乐1—2分钟/UUAuth/wymp3/2009/200912/20091228/1125294648938834667.mp3?0c445b 7ee8cb6dad0a70a70054685124 百度音乐盒《星空》查理德)生1 :我想到了大闹天宫;师: 孙悟空闹的吧。

好,继续!生2 :我想到了月亮里砍桂树的情景;师: 不错,月宫里还有嫦娥,玉兔,月宫仙子,砍树的叫吴刚。

生3:我想到王母娘娘把牛郎和织女分隔在一条河的两边;师:那是传说中的天河,是一个美丽而缺憾的神话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伟大诗人郭沫若的诗中,看看他面对辽远而静谧的夜空时他想到了些什么!(多媒体展示课题)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料了解一下诗人。

百度搜索_郭沫若简介另外:他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螳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有《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

另有《沫若诗词选》《郭沫若全集》等。

二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1921年,此时,1919年的“五四”运动浪潮已平息。

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中国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这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到来。

在星空灿烂的仰望中,他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

三 朗读指导1 读一读(诗文后的词语)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展示)生 (全体) : 飘pi āo 渺mi ǎo 定然 珍奇 闲游 笼l ǒng 罩zh ào 疏sh ū星 (提示一些读音,同时请大家随口简介词义,老师作适当补充)2 听音频朗读 /files/zyFile /参考/预初/语文/天上的街市(9955).mp33 听音频朗读完后试着朗读。

指导:朗读时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宜过大,速度应适中,即声音舒缓、柔和、轻松。

4 朗读《天上的街市》(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舒缓),感情基调是恬静、自在、清新、乐观的。

5 全体同学再一次朗读,读完后大家一起试着划分节奏。

(老师补充更正)四 解读《天上的街市》1 推荐一名同学读第一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问题(展示)问题一、“街灯”与“明星”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把 “街灯”比作“明星”,又为什么把“明星”比作“街灯”?生1:“街灯”和“明星”的共同之处是“明亮”。

师:思考不错。

生2:老师,应该是“多”。

师:说得好,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呢?生2:“无数”一词。

师:好,同学们都非常聪明,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善于抓住关键字词理解,我们都知道,诗歌往往以较少的字数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当然,还可以找意象(即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再发挥想象来理解。

诗歌的跳跃性非常大,字里行间所包含的那些隐性的内容和思想,就需要我们大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填充。

同学们,再一次放飞你们智慧的光芒,踏入茫茫的夜空继续看看“街灯”和“明星”吧!生3:老师,“街灯”是“远远的”,距我们远,而明星离我们也远,当然就联想到“明星”了。

师:说得好啊,“街灯”远,星星点点,时隐时现,自然联想到“明星”,这位同学思维更细腻了,同样道理,这是看到“明星”也自然想到“街灯”对吧!那,这时作者是如何把这种联想表现出来的?生(全体):比喻。

生4:多个比喻。

师:就是四环往复比喻(第一节中)。

师:作者面对灿烂的夜空,为什么要这样想?与他生活中的事情有关吗?生5:有关,因为他希望眼前的现实变得像想象中那样美好、光明。

师:不错,有深度。

生6:因为他痛恨当时的黑暗现实,他希望黑暗现实里那血腥的战争早些结束。

师:好,说得不错,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师:是啊,这一节中,即描绘了迷人的夜景,营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同学们都有超好的理解能力哦!师生(归纳得出):“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就自然联想到明星。

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种联想表现出了。

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联想道街灯。

这样即描绘了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 全体朗读二、三、四节,然后分组讨论:展示问题二、读的后三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讨论后分小组回答)小组1:“定然”是“肯定”的意思,“定”也是。

师:好,能从字义入手。

小组2:“定然”和“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

师:能进一步从语调上来考虑,不错。

小组3:诗人把他想象的事物说得那样肯定,表明他很有信心,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他很坚信。

师:对,他很坚信,他坚信什么呢?坚信他所想象的那样美丽的街市、街市上的那些珍奇物品将来一定会出现的,那,现在有了吗?生(全体):有了,比诗人想象的还要好啊!师:是啊,那些美好的东西,在当时的人们只能是想象,只能像诗人那样把心中的愿望寄托于飘渺的空中,寄托于那虚无美丽的天上街市里。

从1921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多少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而牺牲于血泊之中;多少仁人志士奋力拼搏才换来了今天的蓬勃生机。

同学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今天的我们应该更好地珍惜和热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生归纳得出:“定然”“定”都表示肯定的语气。

所描绘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于想象的,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这表明了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让我们读了也同样受到鼓舞和感染。

问题三、诗中所描绘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结局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并请说说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思考后自由发言)生1: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没有在一起。

生2:隔着他们的天河不像诗中的那么浅,。

生3:诗中写的他们是自由的生活。

师:对啊,与传说中的不同,还可以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啊?生(全体):从“浅浅的”、“不甚宽广”、“能够骑着牛二来往”、“闲游”、“提着灯笼在走”可以看出来。

师:非常不错,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4:哦,可能是诗人把神话故事写错了吧。

师:是啊,是有区别的,但不是写错。

生:是诗人非常想表达自己心中的愿望。

师:对啊,诗人心中的愿望是什么呢?当时。

生(全体):诗人希望当时的人们都能像牛郎织女那样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

师:同学们都说得好!师(归纳):其实,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能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但在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影响他们自由往来,可以提着灯笼逛街。

这种美好幸福的天街,是诗人对理想世界的描绘。

表达了诗人想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对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再创造,描绘了一幅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的思想感情和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二板书设计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街灯(联想)明星(写实)街市——物品——人——生活(想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静夜》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诗名叫什么呀?生(全体):《静夜思》师:真是异口同声啊,今天我们把一个“思”字去掉,学习《静夜》吧。

二背景说明(/zxyw/Html/CZENJYWJA/285823wHnMC3Y1115120600.Html 百度百科)1、全体朗读《静夜》,并划分节奏。

(读出节奏,略带一点忧郁。

)2、图片欣赏/i?word=%BE%B2%D2%B9&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 e=gbk&fm=hao123#pn=123、请同学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把第一小节进行扩写或改写。

指导:像诗人那样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改写或扩写,可以写成一段或者一篇。

(10分钟)4、学生作品展示。

(自由发言)指导:把自己写好的念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自己的写法。

生1:在淡淡的月光下,村外的松林被笼罩着,天上白云团团,漏出了少许星星。

写法:我就是按自己理解的意思写下来的。

师:也不错,能理解诗意。

生2:在一片茂密的松林附近,有一个安静而美丽的小村庄,村里淳朴善良的人们,每天都辛勤地耕耘着。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一切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显得朦胧而又神秘;天上团团白云,仿佛不忍心遮住这美丽的天堂而从它们的空隙间留出隐约可见的几点星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