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思想品德要求: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业务素质要求:面向农业工程实际,采取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方式,培养学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在在电气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分析、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3.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科方向根据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研究领域,结合培养目标定位与本校优势特色,制定了面向电网企业、新能源企业、智能用电企业培养输配电与供用电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研究方向。
1. 配电网智能装备与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包括配电数据通信网络,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保护控制技术,高级配电自动化,高级量测体系,分布式电源及并网技术,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2. 配电网规划、运行与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包括负荷预测、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无功优化、配电网自动化及其规划、配电网运行方式优化、故障诊断、在线监测。
3. 配电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仿真:主要研究基于地理信息与配电网属性数据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包括基于GIS的网络信息系统与SCADA 系统的集成技术,涵盖状态监测、规划支持工具、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与恢复的智能支持系统技术;研究配电网运行、控制技术与系统拓扑的数字化仿真技术。
4. 电能质量监测与扰动抑制:主要研究基于网络信息系统的电能质量监测理论与控制技术、扰动抑制技术、监测仪表与抑制控制装置。
5. 户用风光电源及微电网技术:主要研究风光等电源新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太阳能等非燃料发电技术,以及利用这些能源发电所遇到的电能输送、并网、维护、管理等相关技术。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林业、渔业)相关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因此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管理工作的能力,能独立担负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相关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农产品贸易与电子商务2、农业科技信息化管理3、农村电子政务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为2年,学习年限为2-3年。
因客观原因未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可申请延长学习年限。
脱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2年半,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二)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负责制订和调整培养计划,协助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学位课为必修课(公共学位课和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为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8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为从事农业科技教育、管理和推广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技术传授技能、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崇尚科学研究精神,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要求掌握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问题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手段;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技术传授技能、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农业科技管理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农业示范与推广项目管理、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兴农、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农业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条件、科技经费、对外技术引进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以及科技政策和科技预测的管理等方面,重在研究农业科技管理中与科技组织和科技服务相关的内容。
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能够促使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业科技教育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农民技术培训与农业技术进步、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与管理、农业推广与职业农民培养等,重在研究探讨有关农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模式、效果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4-浙江海洋学院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海洋学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 订)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等精神,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专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我校目前涉及7个专业领域:养殖(095105)、渔业(095108)、农业机械化(095109)、农村与区域发展(095110)、农业信息化(095112)、食品加工与安全(095113)、设施农业(095114)。
1.养殖领域养殖领域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水产养殖种质与种苗工程、安全养殖技术、现代养殖设施工程技术、水域环境管理与评估等方面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水产养殖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主要设置方向包括:(1)种质与种苗工程方向:主要涉及种质与种苗生物学、遗传育种技术、种质改良与评价、种质资源管理与保护、苗种繁育理论与技术、育苗设施工程等。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代码:095110)为规范全日制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一)本领域主要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毕业后能够胜任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和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农(林)业资源利用、农(林)业教育、农(林)业技术推广、农(林)业生产资料生产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二)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农(林)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立足“三农”和生态建设,积极为我国农(林)业现代化和农村(林区)经济发展服务。
(三)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解决农(林)业问题的先进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备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及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建立适合农村(林区)与区域发展领域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正导师由校内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导师担任;聘任校外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领域专家做为副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一)课程设置本领域课程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领域特点设置。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设置方案一、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开展〞战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开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决定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二、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拥护党的根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辛奋斗,##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开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根底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与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开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
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辩论。
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相应推广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表达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应是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包括针对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问题,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与工作量。
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表达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对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用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辩论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农业推广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
考研频道资讯: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
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的报告。
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培养领域从最初的4个拓展到15个,培养方向涉及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三个学科类别,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农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今年7月,第三届教指委第三次会议对定名问题进行了专题审议,并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了定名为“农业硕士”的建议报告。
有关此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国务院学位办近期将正式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研招办相关负责人提醒,今后研考网报时,考生要注意专业名称的变更,不要因找不到“农业推广硕士”而以为该专业停招。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与复合型人才。
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应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外国语要求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培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土壤质量管理等技术。
2.植物营养学主要研究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复混合肥料及专业肥料的二次加工与应用技术,养分资源管理与高效利用技术,新型缓控肥料研制与开发,植物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3.农业环境保护主要研究农业环境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
4.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土地信息处理等技术。
5.水资源与农业节水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技术,旱作农业与保护地节水灌溉技术。
6.资源与环境微生物主要研究水环境微生物,土壤环境微生物,农业资源微生物利用等技术。
三、培养方式1.教学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阶段集中在校学习,实行学分制,采取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2个月;同时注重实践环节培养,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6个月。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设施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设施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及农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应掌握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园艺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科的新发展,本学科设置了3个研究方向:1.设施园艺作物栽培研究北方地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特点、设施生产条件下环境变化规律和作物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研究开发设施蔬菜、水果、花卉栽培新技术、新产品。
2.设施品种选育针对设施栽培作物品种改良问题,研究设施农业种业产业发展特点、主要设施作物抗逆、抗病和品质性状遗传规律,重点开展现代生物技术在设施园艺作物品种改良上应用的研究,探索新的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创制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
3.设施园艺环境工程研究具有北方设施园艺生产特点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形式及特点、生产园区规划设计、设施结构设计、设施环境特点及调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应用。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4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环节等。
四、培养方式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院
农业硕士农村发展领域(09513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一、领域概况农业硕士,原名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014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将“农业推广硕士”定名为“农业硕士”的报告。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农业农村发展、农村发展规划、农村社会发展。
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道德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与研究伦理,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严格遵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
2.专业素质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系统掌握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3.职业精神应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立志于农村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自觉履行职业责任,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坚守优良的职业作风。
二、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农村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95110)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企业、农业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具体要求如下:(一)该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该领域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农村区域发展和当代农村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村发展调查分析、规划设计、项目评估与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农村区域、社区发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三、研究方向四、课程设置(一)课程体系(二)课程学时每学分对应于理论授课、实验或实践16学时。
(三)专业技能课程说明1、《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主要是从结构的视角分析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过程,考察农村社区构成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介绍农村社会的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农村社会成员及其结构与变迁;农村家庭结构、功能与变迁趋势;农村组织构成与发展;农村资源及其产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农村文化的变迁与优秀农村文化保护;农村制度的功能与创新;农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等。
2、《农村公共管理》:本课程是专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领域主干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农村公共财政管理以及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等,课程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公共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机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管理任务、管理政策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深入的剖析,构筑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资源利用领域47010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农业资源利用领域470103)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1)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该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实践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四、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1、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攻读本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须完成以下课程的学习和必修环节,总学分应不少于 30学分。
2、必修环节要求(1)开题报告及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需按时向学院提交培养计划、选题报告各一份。
(2)实践环节:在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研究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提交实践总结报告。
五、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农学院)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1.农村社会学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及农村社会问题;农业推广的原理、推广的方式方法、推广技能及农业推广在促进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2.农业科技产业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内容农业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和运行规律、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3.农村社区发展与农业推广主要研究农村社区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
开展农业技术科学、农村社会学与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揭示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产生各种发展效应的外因及内因,研究技术管理设计、规划和研究、试验、推广、示范等整个发展过程的有效干预和管理。
4.农村发展与管理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调控、农村劳动力合理开发与利用、农业与农村发展资金问题等。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
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0分,选修课不低于6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招生方式:全日制培养,参加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招生对象:农业推广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
录取标准:根据考合评定
招生政策与流程
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普通高等教育的同等学历),毕业后在相关领 域工作满3年以上。
报名时间:每年7月份左右开始报名,具体时间以教育部通知为准。
职业发展方向与机会
添加 标题
农业技术推广: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具备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可从事农业技 术推广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添加 标题
农业企业管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具备农业企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可从事农业 企业管理和经营工作,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
添加 标题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解决农村贫困、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大,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滞后: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课程设置: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包括农业科 技、农业经济、农业管理等领域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课题研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 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实践活动,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项 目策划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农业管理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推广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设置方案一、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连续进展”战略,更好地习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决定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二、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要紧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差不多原理,拥护党的差不多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困难奋斗,求实创新,能主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进展服务;把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有关的治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进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要紧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体会的优秀在职人员。
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考取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农业推广实践两至三年,结合工作实际完成学位论文,方可进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
五、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按相应推广领域并结合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有用性,课程内容要反映相应领域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应直截了当来源于实际,应是农业推广中存在的关键咨询题,包括针对有重要应用价值或应用背景的咨询题,应有先进性和一定的难度及工作量。
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咨询题的能力。
七、对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者,实行导师负责制,采纳导师小组集体指导、高等学校与实际用人部门合作培养方式。
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来自农业推广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施农业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设施农业专业硕士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设施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及农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 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应掌握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园艺产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科的新发展,本学科设置了3个研究方向:
1.设施园艺作物栽培研究北方地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特点、设施生产条件下环境变化规律和作物生长发育特点,以及研究开发设施蔬菜、水果、花卉栽培新技术、新产品。
2.设施品种选育针对设施栽培作物品种改良问题,研究设施农业种业产业发展特点、主要设施作物抗逆、抗病和品质性状遗传规律,重点开展现代生物技术在设施园艺作物品种改良上应用的研究,探索新的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创制设施栽培专用新品种。
3.设施园艺环境工程研究具有北方设施园艺生产特点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形式及特点、生产园区规划设计、设施结构设计、设施环境特点及调控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应用。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2分,选修课不低于4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环节等。
四、培养方式
1.培养方式实行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
第一年以在校进行课程学习为主,第二年参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协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要提交实习总结报告,并结合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也可在校内科研基地从事应用型技术研究并完成论文。
2.指导方式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双导师负责制。
两位导师均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当水平。
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在校期间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指导研究、指导论文和答辩等工作。
校外导师协助指导实践过程、项目研究。
3.课程学习课程学习的方式采取听课、讨论和自学相结合,考试及格方能取得学分。
4.学术活动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参加国际、全国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或学院、学科或组织的大型学术活动(报告会)不少于1次。
各二级学科的各研究方向每周应组织一次研究生读书报告会,每名研究生在毕业之前要做2次以上读书报告,并在开题报告之前做文献综述报告,第三学期做课题研究进展报告。
5.实践教学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环节研究。
实践环节研究应深入实践教学基地,和当地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
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2年基准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六、考核方法
1.课程考核课程考核一般以笔试为主,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 分为及格。
2.文献综述要求阅读文献80 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占50%以上,并根据综述内容和生产实际提出学位论文题目。
3.开题报告入学后第二学期末学生必须参加由所属二级学科组织的开题报告会,由5人以上本学科(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或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所做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确定是否通过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
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中期考核入学后第二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
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课程学习、实践情况、开题报告情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
具体办法按《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一)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实施
1.选题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包括产业发展模式、特点、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和生产关键任务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课题),重点选择解决园艺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产业发展问题、技术攻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形式可采用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等多种
形式。
2.开题论文题目确定后,由二级学科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拟订和修订论文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3.实施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掌握本领域科学动态,并能对本课题范围内的重要文献有全面的评述,完成综述报告。
论文内容必须以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第一手实验、观测或调查的材料为主。
在研究过程中每学期期末要向导师提交论文研究进展调查报告。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
必须严格按学校规定的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撰写,否则不接受答辩。
详见《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书写格式》。
(三)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
研究内容应在该领域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提交论文前必须进行科技论文写作查重检测,提交检测报告,符合学校对查重结果相关要求才可申请答辩。
(四)学位论文提交
1.时间申请夏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3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4月1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审查。
申请冬季答辩硕士研究生应在当年10月1日前向导师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在10月15日前向学科秘书提交“沈阳农业大学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审批表”和学位论文(电子版和纸质版),由学科秘书统一提交给学院学位分委会。
2.程序向学院学位分委会秘书提交的论文必须由导师亲笔签署“同意提交”,学院学位分委会组织各二级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对论文质量进行初审,并由二级学科带头人签名同意方可进入质量审查程序。
3.质量审查所有提交的正式论文必须通过质量审查方可参加答辩。
每篇论文都要经过一名校外专家和一名校内专家盲审。
质量审查有一名专家结论为不同意答辩,则取消该论文本次答辩资格。
八、答辩与学位授予
1.答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沈阳农业大学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在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学位论文通过质量审查之后,可向园艺学位评定分委会提出答辩申请,经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论文评审和答辩。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必须有 1 名以上外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专家。
论文答辩对所有教师、学生开放,答辩学生宣读论文时间不少于15 分钟,回答问题时间不少于15 分钟。
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
2.学位授予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园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