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学案
知识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意义:带来了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知识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表现(1)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加速阶段。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2)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的现象。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3、应用“推拉理论”说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知识三、地区差异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导致世界城市化进程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城市中心“岛屿”效应(1)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是: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2)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3)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高。
(4)干岛效应: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5)湿岛: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 .逆温现象B .水土流失C .热岛效应D .“臭氧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 带来的污染,应该( )A .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B .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 .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D .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答案:(1)C (2)A(11江苏高考)下图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
b b
(1)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意义和动力机制。 (,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总结共同的本质成 )通过对比城市化的地域差异(, 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 因,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 ) 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热爱祖国、 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情感。
思 考
下列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下列表格反映了什么问题?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城市
人口( 人口(万) 东京( 1.东京(日本) 东京 日本) 2880 墨西哥城(墨西哥) 2.墨西哥城(墨西哥) 1780 圣保罗(巴西) 3.圣保罗(巴西) 1750 占墨西哥总人 1740 孟买(印度) 4.孟买(印度) 口的16.8% 口的16.8% 1650 纽约(美国) 5.纽约(美国) 上海(中国) 6.上海(中国) 1400 洛杉矶(美国) 7.洛杉矶(美国) 1300 拉各斯(尼日利亚) 8.拉各斯(尼日利亚) 1280 占阿根廷总人 口的30% 口的30% 加尔各答(印度) 9.加尔各答(印度) 1270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230
三、学法指导
1、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 、抓主线,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 2、自主学习 、 3、合作探究学习 、 4、联系实际运用知识 、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瑞安城旧貌 瑞安城新貌
老外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范文大全
人教版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优秀范文一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2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管道运速较快较慢最快最慢--运量较小较大最小--运价较高较低最低--灵活性居中好差最差连续性居中好差最差其它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受天气影响较大受自然条件限制大设备投资大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思考:为何古代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优质课教学设计封面)
范进中举学科:高中地理学校:南和县实验中学姓名:杨娜题目: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内页不准署名)金瓯学校瓯北校区小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___语文________班级:___九年级______任课教师:张海涛________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使学生从身边的事学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例。
【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Ⅱ必修》的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学情分析】1.由于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2.学生对一些生动的图片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和城市有关的生动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能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总结可能不全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城市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城市化的优秀教学设计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以下就是的城市化的优秀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
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到达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
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开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开展水平上下;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那么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开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预习】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三、城市化特点【协作指导】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P39活动问题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拓展训练】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5、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6、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B.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7、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9.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参考答案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图说 出城 市化 的 含 义 和 标 志?
在 原理上我们 明白 了城 市化 的含 义 ,下 面我们 来看 在欣 赏上海城 市发展 相关 原理用案例加 以形 象化 。加深 将 看中 国最大城 市—— 上海在城 市化过 程其标志 的变 图片资料的过程 中感悟 上 学生理解 。 化特点。 出示3 年代 、8 年代和今 日上海滩景观 图 0 O 海的变化 ,并对城 市化 的 片、近年来上 海用地、人 口、产 业结构 变化 图,介 义和指标 、城 市化 水平 含 绍其变化特 点,对城 市化的含 义和标志进行 总结, 的衡 量标志进行 区别与联 并 指 出衡 量 城 市化 水 平 高 低 的重 要 标 志 为 城 市人 口 系。
高 地 中理
20 第 0年 1 1 1 期
堡 鲎 垒 _
黑 龙江 省哈 尔滨市 第三 中学 ( 0 0 孙 1 0 1) 5
瑜
一
、
课标 分析
四 、教 学 目标
知 识 与技 能
标 准 :运用 有关 资料 ,概 括城 市化 的过程和 特 点 ,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 建议 :搜 集所在 城市 不 同时期 的地 图 、照
感 ,并对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行一定思考 ;在对城市化
意义和问题分析 中,反思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 立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观。
五 、教 学重 点 、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 ;城市化对区域发展
的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难点 :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化的概念 、标志、意义 、动力机制 、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城市化 的特点及 中国城市化 的特点在 内的七个知识 点 ,突出了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这两个重点 ,而且通过 活动与材料 的设计 ,体现 了课标 中重视 资料运用的要
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3、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 ①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 虚假城市化: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又 过度城市化” 称“过度城市化”。 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 (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 ②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本 滞后城市化: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亚洲的一些国家) 亚洲的一些国家)
5、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 规律的是: ( A 规律的是: )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回答下列小题。
万人
1
1961
1967
1970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1964
1973
2006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城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市 化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75%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国家
40%
1、特点 、
类 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目 起步
时间
发展 水平
目前 速度
城市人 口比重
发展趋势或问题
发达国 家 发展中 国家
2、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孟加拉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3、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城市化》教学设计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出一套关于城市化的测试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并附上答案。
5.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城市化”的短文,要求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对城市化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定期进行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质量。
-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典型现象,如城市扩张、高楼林立等,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现象的关注。
-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说学情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从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自身的生 活经历,已对“城市化”这一社会现象有了亲 身体会,为学习本节课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可以适当完 成一些自主学习任务。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说教法和学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邯郸市第一中学
廖艳平
说教材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说 教 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地位作用
从教材内容上看,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 会和经济现象之一,大多数的学生都知道、了解、甚 至亲身经历过这个过程,要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这一现 象,学习这一节就尤其显得重要。 从教材结构上看,在本章第二节安排这一课,其 目的是在上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城市 化过程与特点作一个概括,为下一节《城市化过程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做好知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本 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化、思想、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渗透,影响着 观念 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 开放程度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 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2.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3.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 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国 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 城市与环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纲展示考查方向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数据统计图表、示意图、文字材料(畅通工程、私人汽车、绿色住宅、生态城市)等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以某一地域的特定文化现象为载体,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含义指人口和错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错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错误!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错误!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1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2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错误!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错误!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对应初期中期后期后期阶段人口农村→城市→郊区城市→农村或小周边地区→中心流动方向城市城镇城区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成为主导第一、二产业比重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城市化问题不明显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土地供应紧张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续表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原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环境恶化,交通拥堵,城市产业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追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城市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图示(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城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根据表中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画出1800--2020 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折线图。(世界、发达、 发展中国家折线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
城市人口比重(%)
80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60
全世界
40
20
0 1800 1850 前工业社会
1900 1950 2000 2020
年
工业社会
当代社会
分析表中数据,找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联系
崛起的重庆
猜猜这是哪里? 这里发生了什么?
一、城市化
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 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人口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2.两个方面
地域城市化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认真阅读材料和图片,思考问题,并从中提炼关键语, 作好记录
1、找出材料中所提到的重庆近年来发生的主要变 化(从人口变动、城市面积的变化、劳动生产等方 面分析)。
城镇(万人)
1529.55 1474.92 1419.09 1361.35 1311.29 1265.95 1215.42 1174.55 1123.12 1058.12 1013.88 981.11 935.86 890.74 848.21
乡村
1355.07 1384.08 1419.91 1454.65 1496.71 1532.05 1577.90 1628.64 1691.71 1771.09 1834.94 1879. 26 1934.89 1982.62 2027.09
重庆城市大扩容
到现在主城区5473平方公里
2010年
60年前的“以 半岛为中心, 沿江两岸60平 方公里”
◎在城市规划中,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引入外来投资,形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教学过程预习学案:1.城市化的含义:又叫,是指和在、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3个指标1.2.3.3.城市化的意义1.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缩小差距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3.城市文化向乡村和,影响乡村的方式4.城市化动力机制1.动力: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越高2.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并为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
3.与第三产业的关系: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6.逆城市化指7.虚假城市化指8.滞后城市化指9.引起逆城市化的原因10.引起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原因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数量急剧,城市化水平不断12探究问题一试分析“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探究问题二读当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表,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哪个更多?城市化水平哪个更高?2、1960年-2000年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哪个更快?【当堂训练·能力提升题】1、城市化意义的主要表现正确的是A 、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使城乡差距扩大B 、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C 、乡村文化广泛地向城市扩散和渗透,影响着城市的生活方式D 、城市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但工业化却阻碍着城市的进程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城市化就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的过程B 、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乡村人口的大量过剩C 、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D 、城市化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结果 3、关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正确叙述是A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在90%以上B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正在逐渐下降C 、出现了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D 、城市中心区发展迅速,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缓慢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 (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4~6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城镇化过程的理解难度、对我国城镇化现状和问题的认识不足等。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通过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分析。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采取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观察和分析身边的城市化现象,从而加深对城市化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则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板书将包括城镇化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供清晰的视觉辅助工具。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用关键词、图表和流程图等形式,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地展示教学内容。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在导入环节,我会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城市化问题的看法和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在案例分析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案例中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五原一中张文慧
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深圳为例)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
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
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
(三)城市化的特点本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活动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学生比较容易了解,容易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学习起来更容易参与活动,探索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题(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绝大部分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学习难度不大。
3.课型目标的弹性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
由于学生来自农村,对城市环境及其发展可能感到陌生,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设置难度适中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独立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
板书设计:
(一)城市化
1、定义
2、城市化意义的表现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发展
(三)城市化的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2、我国的城市化
教学反思
本课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基本凸显了教学模式应用和本课教学思路,尤其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现了较好的教学功底,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在教学环节安排方面,给与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裕,没能特别好的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张文慧
2014年6月13日于五原县四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