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请学生观看一部与中华文明起源或早期国家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五千年》、《大国崛起》等,并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不少于600字。观后感需体现学生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感悟。
1.学生对史前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已了解一些史前文化的基本概念,但对其地域特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
2.学生对早期国家的认识:学生对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了解多停留在表面,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需要深化;
3.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但还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的时空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史前文化的比较,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时空观念:通过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把握夏、商、西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考古等资料,探讨中华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4.问题探究:针对中华早期国家的形成、制度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史前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特色。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影响早期国家的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夏、商、西周三个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有何特点?
b.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有哪些影响?
b.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解读,撰写一篇分析性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c.设计一份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知识问答卷,要求包含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3.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分析这些制度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史实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上学期,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中华历史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具体史实、历史制度的认识尚显模糊。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
3.布置开放性作业,如让学生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认识,并撰写采访报告,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观点表达,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如在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如在讲解秦朝的统一时,先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六国?”让学生思考秦朝统一的原因,然后再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过程,最后提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何在?”让学生深入剖析统一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等历史事实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问题驱动、情境创设、讨论交流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更迭时,我提出问题:“夏商西周三个时期,哪个时期的国家治理最为稳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点,从而得出结论。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讲授新知
第0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关键点。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考古新发现,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通过这样的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知识的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整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线,标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阶段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讲授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
接着,我会深入讲解夏商周三个早期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我会强调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诞生,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这些讲解,学生将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三出几个关键问题,如:“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这些早期国家的文化成就对后世有何影响?”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教材,提取地图和文字信息,以表格或思维导图,归纳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相关信息。
2.经过研读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相关史料,能够总结出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3.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析,结合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认识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
4.通过对内外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学习,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学法指导】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地图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
2.了解部落联盟时期我国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特点,通过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形态。
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理解早期国家的特点。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学习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课前任务】1.绘制本课的时间轴。
R少益十叫中华早期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巴比:文明, J希町文明文明产生埃及文明'距今约1万年前公元前3100年左右约公元前29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1 -------- 1 ---------------------- ———I ---- 1 ------------------------- 1 --------------------- 1---------------------- 1/埃及初步统一苏美尔出现中国最早汉谟拉比基本城邦兴起----- 恒河流域---- ,建立起比较完善城市国家奴隶制国家统一两河流域城邦制度形成国家的官僚系统夏朝建立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种姓制度(《汉谟拉比法典》)佛教产生旧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夏朝时期商商周时期西周【课堂导学】导入新课思考:1.我从哪里来?2.我的祖先从哪里啦?新课导学一、文明的序幕——石器时代材料一:问题一: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3.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历史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multiperspectivism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探讨历史问题等,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重视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案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讲授,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案例引导学生运用multiperspectivism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学生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激发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态度。
5.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乐等,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以“探秘中华文明起源”为主题,组织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在此基础上,我将课堂搬到了户外,以“重走古文明之路”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访了附近的古代文明遗址,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历史纲要导引:本课程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以及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怀揣家国情怀,通达时空观念,我们可以掌握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古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及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0年,西周建立。
运用史料实证,我们可以探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以及夏、商、西周的政权更迭。
同时,我们可以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原始人群到民族公社,三皇五帝与夏商周。
立足唯物史观,我们可以认知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和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繁荣时期。
渗透家国情怀,我们可以感悟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通过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这些古人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其中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和更替,掌握古人类古文化遗存的分布,古代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的知识和商西周的相关史实。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始终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史料,帮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向学生展示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原始人类分布、夏商周的地图,以及周朝形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早期国家的历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夏商周的制度,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思维一、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总体:悠久性,本土性,兼容性,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记忆)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④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三)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四)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具有军队、司法等国家机器。
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质学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时空坐标】【课程导学】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问题导学]1.中华文明起源早,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
试扼要说明其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的特点。
提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了多个文化圈,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2.四千年前,出现了“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在辽宁西部地区分布得十分密集,堆积一般很厚。
赤峰水地遗址发现了大量磨盘。
收割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相对增多。
据此,提炼“丰下类型”的原始文化向我们透露出有关食物生产的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原始农业有较大发展;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定居生活出现。
3.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结合恩格斯的话,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与早期国家的关系。
提示: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标志着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知识梳理]1.旧石器时代(1)概念: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选必2)(3)文化遗存: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新石器时代(1)概念: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案
“导引---探究---提升”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案【探究5】:P8 学习拓展: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区,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呈现出多源性。
但中华文明起源又表现出统一性,即以中原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主干,对周边产生深刻影响。
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国家都是在这一区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当堂检测1.《三字经)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史书记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千启位,启杀之。
”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3.西周时--诸侯去世,按当时政治制度,以下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大哥(妾一所生,25岁)B.二哥(妾二所生,22岁)C.三姐(妻所生,22岁)D.四弟(妻所生,14岁)4.据《魏书·高祖纪》载:“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周人确立“同姓不婚”原则的目的在于A.强化礼乐制度B.巩固宗法制度C.促进民族交流D.控制地方诸侯5.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不但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成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国土”。
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全面推行 B.实现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C.等级分明 D.分封对象以同姓王族为主6.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
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7.如图所示的猪纹陶钵出士于河姆渡遗址,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名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基本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还有很大的不足。
本课的内容距离实际生活较远,关于考古的较多,可以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理解。
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明确问题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
2.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3.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4.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教学要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来讲,增强教学直观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共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时事导入」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叫什么吗?学生回答:宸宸、琮琮、莲莲。
出示图片:教师提问:那么大家知道琮琮头上的图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回答:琮琮代表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来源于代表性文物玉琮,全身以黄色为主调,头部刻有饕餮纹,这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教师提问:什么是良渚文化呢?老师来给大家做简单介绍。
教师总结: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而命名。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态度,认识到历史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3.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增强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史前文化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史料意识。
5.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考古发掘、古代礼仪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增强历史现场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图片,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文化遗址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华文明起源于哪里吗?”“史前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强调重点知识,如史前文化、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特点及代表性文化遗存,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及特点。
2.※知道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证据,认识神话传说与考古遗存、传世文献等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价值。
3.※结合史料,了解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状况。
认识分封制的作用,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4.★理解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科书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1课,共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是“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主要讲述中国境内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特点与私有制的出现。
第二子目是“从部落到国家”,主要讲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情况—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已经初具国家形态。
第三子目是“商和西周”,主要讲述商和西周的概况。
本课需引导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华先民的创造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本课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2018年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举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早期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更明晰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二、新课教学1.石器时代:遥远时空,人猿相揖别(1)旧石器时代创设情境:做个“人”好难!(出示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引导学生想象)在远古时代,某一天,一个森林古猿忽然站起来,发现能看到更远处更多可吃的东西,这个伟大进步叫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转变。
又过了很久,古猿发现用石头能砸开食物坚硬的壳,会使用工具,这是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
在某个电闪雷鸣的晚上,森林大火烧死好多动物,早期猿人饱餐一顿,知道“火”真是个好东西!被火烘烤后的食物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同时火还可防寒、照明、驱兽,改善生存条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人类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和 ;2、新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处产生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1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2代表: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3、经济: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主要耕作方式是以集体耕作为主的 ,后出现松土工具耒耜;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时期,各部落首领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继承,这种方式被称为“”;2、国家:夏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世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巩固训练1.右面是某书中一个章的目录,该章最合适的标题是A.从“大同”到“小康”B.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C.中华帝国的初步建立D.跨入信史时代的门槛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A.中华文明B.埃及文明C.印度文明D.希腊文明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禅让制形成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的确立4.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材料结论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B 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5.“史前”系一历史名词,大体是指人类社会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前所经历的历史阶段;既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那对它的研究主要依托于A.神话传说B.出土文物C.口述史料D.宗教典籍6.有人把文明的演进,分为部落聚落、部落联盟和国家三个阶段;下列属于部落聚落时期的考古遗址是A.黄帝陵B.姜寨遗址C.殷墟遗址D.二里头遗址7.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8.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9.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A.象形文字的起源B.出现在龟甲背上的刻画符号C.字母文字的起源D.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10.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A.史记·殷本纪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11.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应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12.与考古学上“青铜时代”对应的历史时期是A.史前时代B.夏、商、西周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13.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证据是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 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14.我国早期农耕文明形成南稻北粟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气候B.饮食习惯C.历史传统D.酋长喜好15.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③当时的居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6.报纸上一篇“拷问夏王朝”——来自二里头的遗址的最新报告,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其焦点是“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而证实夏王朝存在;你认为以下各项可以作为最佳证据的是A.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根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的夏商分界公元前1600年左右B.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于后世文献所说的伊河与洛河之间C.出土最多的酷似公鸡的陶器与传说中的夏部落图腾相吻合D.三座大型宫殿,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公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都城遗址17.“它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它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这举话评价的是A.铁器B.青铜器C.甲骨卜辞D.黄金18、历史上,关于夏朝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夏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但是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来看,夏朝应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因为该时期A.自禹至桀袭14世,共传17君,历四五百年; B.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文物价值非常高;C.大禹的父亲鲧,是传说中第一个筑城的人; D.广泛使用金属工具,文字发展成熟19.史料因标准不同而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以是否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而分为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按照这一方法,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荷马史诗C.甲骨卜辞D.资治通鉴20.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确立21.“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栽培谷物D.养蚕种桑22.“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墓……随葬品有100—200件不等;中墓……随葬品有几件至几十件不等;小墓…大都没有木棺,也没有随葬品;”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是A.平均分配共同耕作B.社会分化十分明显 C.等级森严王位世袭D.采集渔猎茹毛饮血23.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A.一万年B.五千年C.三千年D.两千年。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历史时空观。
2.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3.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主题一古人类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根据课本资料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经过多次考古挖掘,周口店遗址共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古人类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深厚的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化石。
这里因其丰富的远古遗存被称为“北京人之家”。
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化石在研究远古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用课本中的知识点来说明“深厚的灰烬”。
2.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和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
阅读课本,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体表现。
说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组织阶段及其社会特征。
3.课本中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主题二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依据材料,指出其中“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制度,并说明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否是历史的倒退,以及引发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主题三商周国家的管理制度1.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样的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年级:高一班级:学生姓名科目:历史制作人:高一历史备课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三、学科素养1.阅读教材,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及史料,认识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3.通过教材及史料,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四、高考考点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的代表、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2.早期国家的产生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3.奴隶制社会时期夏商周的社会制度,家国同构观念的制度关系;4.商周青铜文化、西周三大制度的历史影响。
五、自学指导与检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与检测知识梳理阅读课本2-4页通过自学互学群学完成右侧空格及变式训练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自主梳理知识,填写表格。
时代遗存距今时间地点基本特征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并快速记住知识点。
良渚文化2.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阶段时代发展状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3.结合教材第2页“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4.依据中国境内的文化遗存说说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变式训练1.恩格斯说:“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代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创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
”以下各项符合恩格斯对“蒙昧时代”定义的是( )A.北京人B.大汶口文化C.河姆渡文化D.黄帝时代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素养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重点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前预习】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文化遗址(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 ________人。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________文化、_______文化、龙山文化、________文化、良渚文化等。
2.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
(3)父系氏族社会①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②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1.华夏始祖——_______部落联盟。
2.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3.夏朝建立(1)建立:前2070年,_____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启以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
(3)夏文化遗址:_______遗址。
三、商和西周1.政权与政局(1)商朝建立:前1600年,汤。
(2)商朝迁都:殷朝。
(3)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京。
(4)西周灭亡:前841年,“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前771年,______灭西周。
2.政治制度(1)商朝:_______制。
(2)西周①分封制②宗法制:血缘关系、______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政权与_____结合。
③礼乐制:有关分封制、宗法制的规则制度。
3.商周经济(1)农业①井田制:土地不能______。
②__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班级姓名【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重难点]重点:$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基础知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总结:1、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开展基础。
2、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水平,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
部落权贵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1.部落联盟⑴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实行制③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1)建立者:禹2)时间:公元前2070年3)政治: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代替了禅让制。
②国家结构:夏王/中央/地方管理4)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5)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逐讨桀,夏朝灭亡【思考探究】1、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
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说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
另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有何影响国家性质:公天下 f 天下权力传承:传贤 f 传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一制三、商和西周一中华文明的开展1、商朝1)建立者:汤2)时间:公元前1600年定都:殷3)政治: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标要求】①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②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一)概况(二)特征:①起源早、本土性;②分布广泛的多样性到逐渐向以中原为核心的一体性方向发展;③发展具有连续性、发展性;④各地区相互影响,兼容并蓄。
(三)意义:①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②私有制出现和阶级分化,推动了文明社会的到来。
二、早期国家:奴隶社会(一)夏朝1、 建立:约前2070年,禹建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中央:夏王之下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对夏部族地区直接统治外,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出土海贝)4、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分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二)商朝1、建立:约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甲骨文:标志文字走向成熟;是研究商历史的重要资料;主要为占卜记录,神权政治)。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地方:内外服制(方国制度)。
4、经济: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商周时期已出现契约。
5、城市:城市初具规模,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6、历法:商朝(三)周朝1、起止:前1046年周武王建周朝,都城镐京。
前770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2、政治 管理制度 2、文化 3、政治①分封制:A.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封建诸侯,以藩屏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知识梳理】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人类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和。
2、新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处产生私有制,社会贫富分化,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和部落联盟。
(1)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代表:(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水稻、养蚕缫丝)、(黑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3、经济: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主要耕作方式是以集体耕作为主的,后出现松土工具耒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时期,各部落首领通过推举和考察的方式继承,这种方式被称为“”。
2、国家:夏朝(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世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
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
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
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巩固训练】
1.右面是某书中一个章的目录,该章最合适的标题是()
A.从“大同”到“小康” B.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中华帝国的初步建立 D.跨入信史时代的门槛
2.“一万年农业,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大一统”指的是()
A.中华文明 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3.“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
上述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禅让制形成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4.基于材料得出恰当的结论,体现了历史学的求真意识。
下列由材料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最严密的是()
材料结论
A 《礼记·礼运》中关于“家天下”的记载可以证明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
B 司母戊大方鼎可以证明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
C 《左传》中关于楚王“问鼎中原”的记载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礼乐彻底崩坏
D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以证明杜牧眼中的秦王朝暴政
5.“史前”系一历史名词,大体是指人类社会有明确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前所经历的历史阶段。
既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那对它的研究主要依托于()
A.神话传说 B.出土文物 C.口述史料 D.宗教典籍
6.有人把文明的演进,分为部落(聚落)、部落联盟和国家三个阶段。
下列属于部落(聚落)时期的考古遗址是() A.黄帝陵 B.姜寨遗址 C.殷墟遗址 D.二里头遗址
7.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8.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9.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是()
A.象形文字的起源 B.出现在龟甲背上的刻画符号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10.下列资料中,最能印证中华文明起源是“漫天星斗,八方雄起”的是()
A.《史记·殷本纪》 B.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
C.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D.各地发现的史前文明遗址
11.这张原始村落复原图中能反应出农耕时代特征的是()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12.与考古学上“青铜时代”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史前时代 B.夏、商、西周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3.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
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证据是()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 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 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14.我国早期农耕文明形成南稻北粟格局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气候 B.饮食习惯 C.历史传统 D.酋长喜好
15.在我们的历史书写中,有些仅仅是罗列史料,有些是对史料的解读,有些是史实的叙述,有些是对史事的评价。
①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有石铲、石镰、蚌铲、骨铲和蚌镰等;②发现了粟、黍之类颗粒;③当时的居民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④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资料。
以上属于对史料的解读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报纸上一篇“拷问夏王朝”——来自二里头的遗址的最新报告,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
其焦点是“二里头遗址”
是否为“夏都”,而证实夏王朝存在。
你认为以下各项可以作为最佳证据的是()
A.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根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的夏商分界公元前1600年左右
B.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于后世文献所说的伊河与洛河之间
C.出土最多的酷似公鸡的陶器与传说中的夏部落图腾相吻合
D.三座大型宫殿,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公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都城遗址
17.“它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它不是宫廷中的奢侈品、点缀品,而是政治权力斗争上的必要手段。
”
这举话评价的是()
A.铁器 B.青铜器 C.甲骨卜辞 D.黄金
18、历史上,关于夏朝存在着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夏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但是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来看,夏朝应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因为该时期()
A.自禹至桀袭14世,共传17君,历四五百年。
B.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文物价值非常高。
C.大禹的父亲鲧,是传说中第一个筑城的人。
D.广泛使用金属工具,文字发展成熟
19.史料因标准不同而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以是否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而分为间接史料和直接史料。
按照这一方法,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史记》 B.《荷马史诗》 C.甲骨卜辞 D.《资治通鉴》
20.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确立
21.“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栽培谷物 D.养蚕种桑
22.“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分为大、中、小三类。
大墓……随葬品有100—200件不等;中墓……随葬品有几件至几十件不等;小墓…大都没有木棺,也没有随葬品。
”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A.平均分配共同耕作 B.社会分化十分明显C.等级森严王位世袭 D.采集渔猎茹毛饮血
23.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