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必修)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

新教材高中政治必修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是什么1、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2、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为什么/意义/影响/作用1、总述:①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当代价值(1)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对中华民族的意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3)对今天解决问题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4)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怎么做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侗族的大歌、回族的花儿、壮族的山歌等几十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③各民族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的特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千百年来,以黄河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和以运河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在L市
大地上相融共生,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相融,哺育出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9.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
产生于约公元前 3500年,先后希腊 化、罗马化、伊斯 兰化,现沉睡千年
产生于约公元前3500年,
5.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 孝老爱亲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社《会论和语谐》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向国上志向》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1.中华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经济、社会 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当时人们的认识水 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 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
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包容性)。
唐朝和尚玄奘,到天竺(印度)
≠ 全盘吸收
游学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 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32学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门高校人文素质类必修课程,旨在通过两大系列课程《中国古诗文赏析》和《传统文化精义》全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独特发展历程与特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并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扩大文化视野,理解传统的人文精神、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及其中的现代因素。

同时,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地、科学地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从文化的视野准确而深刻地分析、解读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包括两大系列课程,分别是《传统文化精义》和《中国古诗文赏析》。

其中,《传统文化精义》包括中国传统建筑概说及文化上的总体特征,道德观、社会观、生命观、艺术观,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的内涵,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的内在关联性,传统美德的路径,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XXX时期的哲学,家国情怀意蕴下涵养,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观(自然观)、宗教观,不断实现文化创新;《中国古诗文赏析》则包括散文漫步、古诗词赏析、唐诗宋词赏析、元曲赏析、明清小说赏析等内容。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本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学时数为32,学分数为2.考核方式为考查,先修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续课程为暂无。

由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负责开课。

义和文化内涵,以及不同流派的发展和地位变迁。

同时,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古代诗歌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9)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才。

4.1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教版必修3)

4.1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教版必修3)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
预习提纲: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传统文化的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茶道
剪纸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皮影戏
中国结
你应该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
京剧
书法
针灸 的 起 源 (远古 时 期 )
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石 器时代。砭石是最原始的针刺工具,砭 刺是针刺的萌芽。除砭石外,古代还有 骨针、竹针、陶针的应用,并逐步发展 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 代的不锈钢针。 古人在烤火或不慎被火灼伤某些部 位后,反而减轻了病痛,因而得到启示 ,发明了灸法。 拔罐法亦起源于 原始社会,古代称 之为"角法"(古代用兽角做饮具,借燃 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可使其吸 附在皮肤表面以治病,故称"角法"。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剔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怎么办——具体要求(启示)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 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 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0、下列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
1)具有民族特色 2)一旦形成永不变 3)具有强大的继承性 4)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感 A、124 B、234 C、134 √ D、123
11.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C、传统文艺
B、传统建筑 D、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
主 讲 侯 光 复
课件设计制作
侯光复
前 言
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 自己的文化,任何民族和国家所 有的社会生活都在本民族的文化 影响下进行,民族文化是民族之 根,国家之根,人性之根。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风貌独特,汇聚 了中国人无穷的创造力,成就灿 烂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 的伟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 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 ”的涵 义
历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 创造的文化,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500 年。 范畴 从新石器时代到“五四”运动前的 中国文化属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 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 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 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 ”的涵 义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对象
广义的文化 指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 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 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它主要指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 “非物质文 化”,如民间艺术等) 文化 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 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 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包括哲学、宗教、科 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 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绪 论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国家指定 的。 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站在东西方文 化传播交流最前沿,必须了解传统文 化,才能完成肩负的东西文化传播、 交流的使命。 相信我们民族的,祖国的传统文化 必将世代传承,并对中华的振兴、发 展,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涵义 代表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中 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 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2.《雨巷》3.《念奴娇·赤壁怀古》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二、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概述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四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雨巷》、《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四篇课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课文内容梳理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唐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描绘了长沙秋景的美丽和壮丽。

诗中通过对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2.《雨巷》《雨巷》是唐代诗人戴望舒的作品,描绘了一个雨夜里孤独漫步的女子。

诗中通过对雨巷、独行女子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憧憬。

3.《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面。

词中通过对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历史名将的敬仰和对英雄事业的向往。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通过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很高的价值。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高二政治(统编版必修4)

和谐相处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中华人文精神
向上向善
➢ 淄博烧烤“仁义”文化体现中华文化什么特点?中华文化为什么绵延至今从未中断?
3.特点——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 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对 点 练习
尽管经历了葡萄牙长期的殖民统治,中华文化仍然是澳门文化的根基。四百多年来,澳门与 中国内地的文化关联从未间断。从古老妈祖信仰、节庆民俗的传承,到如今与内地频繁的文 化交流,越来越多的澳门人透过文化增进了对祖国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的认同。20多年来, 澳门不仅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更实现了人心的回归。这体现了( ) ① 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决定因素 ③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 中华文华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结晶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如何解决?
我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 思想能提供有益借鉴。
对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 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 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对 点 练习
选一选
1.“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 和左眼的朱彦夫,几十年奋斗不止带领老百姓蹚出脱贫新路;“小巷总理”武荷香,把社区 当成自己家,把社区居民当亲人……在这几位道德楷模的身上,人们能够( ) ①领略明理正直的德性纯真 ②看到他们命中注定的幸运 ③感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 ④发现师夷长技的开放精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传统文化的知识点是政治必修三的内容,高三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一)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高三政治必修3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二)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解读:通过学习文化的含义,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明确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的第二框题。

本框题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的当代价值,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教学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由你们来介绍,你们会向外国朋友介绍哪些中华文化呢?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文明的薪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中华儿女留下熠熠生辉的文化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纵览世界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与其民族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息息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之一。

十八大以来,无论在国内考察还是国外出访,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每一次演讲中都饱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摘要:一、引言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三、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文学名著2.文化传承3.当代价值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本文将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包括了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建筑工艺、医药养生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三、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课文内容梳理(1)文学名著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包括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这些作品,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2)文化传承除了文学名著,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还包括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这些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观念、社会伦理和人生哲学,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当代价值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还包括了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废都》等。

这些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它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

四、结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
民族融合、天下一家
西汉至明 中后期
发展成熟期 汉代新儒学、宋明理 学
明后期至 清前期
衰落期
八股取士;明清之际 进步思想
近代前期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 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 疫精神。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 身而出的凡人。向国家英雄致敬!
3、中华传统 文化走向世界
1、一带一路
共享共富与和谐发展
2、孔子学院遍布全世界
3、首倡“和平共处五原则”,逐步成为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和谐之路、共享之路
推崇天下为公,崇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周太史伯“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为政以德”、“见贤而思齐”;墨
德尚贤 设五经博士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曾子杀猪
家“尚贤”、尧舜“禅让”
崇尚自强不息,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汲取着中华农耕文明的丰富营养,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吸引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
近代前期 向西方学习
(1840— —五四前)
转型期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维新 思想、三民主义、新 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 复兴新时期 五四精神、毛泽东思
1.春秋时期
孔子(1)简介: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代表没落
的奴隶主阶层利益。(2)思想主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
人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中国传统文化》是教育部建议设立的高校人文素质类教育课程,在我校为各专业公共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对象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主要特点,并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服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所包含的内容范畴,深刻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当代文化创新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通过课堂讲授和课外学习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系统掌握中国传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戏曲、教育、节日、礼俗等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要有一定的理解。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4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对文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能够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5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第二章生命的律动:中国传统哲学第三章心灵的家园:中国传统宗教第四章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文学第五章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第六章艺苑的奇葩:中国传统戏曲第七章至善的境界:中国传统教育与科举第八章先民的创造:中国传统科技第九章岁月的烙印: 中国传统节日第十章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民俗与礼仪第十一章多彩的生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三、教学时数分配:共开设34课时,开一学期。

周课时2节。

详情如下:第一单元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2课时第二单元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4课时第三单元心灵的家园:中国传统宗教 6课时第四单元诗意的栖居:中国古代文学 4课时第五单元璀璨的星空:中国传统艺术 4课时第六单元艺苑的奇葩:中国传统戏曲 2课时第七单元至善的境界:中国传统教育与科举 2课时第八单元先民的创造:中国传统科技 2课时第九单元岁月的烙印: 中国传统节日 2课时第十单元大国的风范:中国传统民俗与礼仪 4课时第十一单元多彩的生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课时四、教材:《中国传统文化》张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五、课时分配详细方案第一单元历史的天空:中国传统文化 2课时目的要求1.了解什么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2. 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学内容1.什么是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背景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第二单元生命的律动:中国古代哲学 4课时目的要求1.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熟悉中国传统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开设学期:第2、3学期总学时:64学时(4学分)编制人:审核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中国传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旨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院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

(二)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一)课程理念本课程整部教材分绪论、上编、中编、下编四个部分。

其中上、中、下三编,根据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暂不涉及,实际教学内容共涉及绪论及上中下编十三章内容。

由于本课程服务于专业必修课——书画装裱与文献修复,因此将民俗学的相关内容也贯穿其中。

(2)设计思路学生了解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能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字和典籍、教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道德等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价值系统。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通过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2、学生对课程中不同领域的学科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结构。

(三)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四、课程内容五、课程实施建议(一)师资要求1、能够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授课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教师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符合本专业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共15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共15张ppt)
结合议学情境,说明中国戏曲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议议学议学情学情境提境一示一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中国戏曲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发展至今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 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各民 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汉族戏曲和少数 民族戏曲的交流与融合。 ③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 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0世纪西方戏剧进入中国,中国在吸收借鉴其 有益成果的过程中也走出国门,受到了国外戏迷的欢迎。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华传统美德(敬业乐群) 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中华人文精神(社会和谐)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中华人文精神(向上向善)
相关链接P95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 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我国在天文学、气 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我 们的先民崇拜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医学就是 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传统医学。中国医学的世系, 亦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 材料三: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 国)中有三个已经消失或没落,唯有中华文明从未间断,延续 至今,并继续传承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源远流长(从纵向时间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②博大精深(从横向内容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是世界文明古国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单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梳理
摘要:
1.介绍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
2.阐述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3.提出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的方法和建议
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古代诗词、散文、名著摘要等多种形式,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课文的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

首先,它们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这些课文都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它们的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呢?我认为,首先,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高中语文必修上第3 单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内容丰富,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学时学分:108/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开设学期:不限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从业的主要知识
来源。

(二)教学目的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
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
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

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
讲授,为学生学习旅游管理及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学习及从业打下基础,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养。

(三)教学内容
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多元化和丰富性,本课程主要包
括中国文化形成的背景、发展的脉络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重点讲授中国传统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典章制度、社会习俗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

(四)教学时数
1.时数:5课时/周,总计:108课时
2.进度:见《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进度表。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教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统文化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A00005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类别:必修先修课程:无学分:2学时:32(28理论+4实训)适用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开课学院:所有学院二、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本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教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七大专题。

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来源、历史文脉、思想精髓和辉煌成就,学生还会了解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并将如何发扬下去。

并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课程是专科学生的人文公共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特征,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培养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审美水平,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必修课,在教学中旨在落实四项根本教育任务: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让学生畅游于优秀文化海洋,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世社交能力。

在课程中通过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讲解,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处世社交提供方便。

三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课程中通过传统生活风俗、礼仪的讲解,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是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和深远的,通过课程学习,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内容、主题人物、欣赏经典传统文化、评析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等环节,促进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读解的方法:分别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视角、文化的研究等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独树一帜、灿烂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诸子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中国古典优秀文学艺术、中国汉字艺术与书画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文化品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工作态度都大有裨益。

二、教学目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人文素质课程。

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而形成充分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1.认知目标(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2)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4)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逻辑进程。

2.能力目标(1)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新世纪社会生活。

(3)能够用哲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3.素质目标(1)使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和经验智慧,更加重视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

2新石器时代的礼类玉器主要有璧、琮、璜。

3中国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不断地向天神、天命观念挑战,提出以下观点:老子的“天道自然”观点、荀子的“天人相分”观点、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观点。

4孔子提出的五种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

五种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之为“仁”。

5史学著作:《史记》纪传体、《汉书》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

6佛教,在中国史书上曾有“释教”、“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7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成果及活动: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

二名词解释1、古陶的功能古陶的首要功能是生活用品,其造型原则主要是满足实用需要,反映当时经济生活。

另一方面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的社会生活信息,体现了它们是对自然事物艺术加工的产物,陶器上的纹样都始于模仿自然又注入了人的情感,成为巧夺天工的美术作品。

2、诗情诗人摄取的是引起感情强烈共鸣的诗材,然后通过诗人的感情熔炉,熔铸成诗的意象,再按照诗人感情的韵律加以组织提炼,成为引起广大读者感情共鸣的诗作。

可见,诗是从始到终离不开感情作用的。

诗人感情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强烈、真诚、有典型性、个性化。

3、官学西周时,学校制度初具规模。

西周学校包括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国学是中央官学,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里;乡学则是地方官学,设在郊外的乡、州、党、闾等地方行政区域之中。

西周时期还形成了以“六艺”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西周建立了初步的教学管理制度。

据《学记》记载,西周国学中的大学已建立了隔年一次的考核制度。

4、书法艺术的概说书法艺术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笔法,二是结体,三是笔意。

笔法、结体是技法,求其形质美;笔意是在两者的基础上,通过作者的字外功夫而抒发出的神采。

神采固然为上,但不能脱离形质,两者兼备才算优秀的书法作品。

5玉器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玉器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以其质坚、润泽、美观大方而久享盛名。

商代贵族对祭祀空前重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秦汉之际,玉器中除圭还有一点礼仪性质外,其他玉器都明显成为仅具装饰意义的东西了。

在原始、朦胧的美引导下出现的玉器,历经七千多年的曲折发展,从简单的装饰品发展为古代宗教祭祀和礼仪用品,又发展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的配饰,最后上升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

6、私学私学是在西周末官学衰朽过程中脱颖而生的新兴办学形式。

它的出现不仅繁荣了学术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最终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一,形成了相对自由的办学方针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推动了中国国待审会学术思想和科技文教事业的综合发展;其二,私学承担了但是社会的启蒙教育任务,弥补了国家官方办学的不足,并在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7基础医学理论(两者考其一)(1)《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完成了中医从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

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失传后再经后人整理分成两本书:《伤寒》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主要论述各种急性热病的发作规律和辩证施治方法。

《金匮要略》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也涉及妇、儿、外、五官等科疾病。

书中用药精炼合理,配伍精当,疗效确切,称为“经方”被后人称为“众方之宗,万方之祖”,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内经》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受到中外医学界的推崇和敬仰。

(2)张仲景东汉末年,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勤学古训,博采众方,撰著《伤寒杂病论》一书。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由“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根据所辨症候,定出适当的治疗方针。

这就确定了“审证辨因,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三、简答题1、中医学派与中医养生学派(1)中医学派,金元医学,学派争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世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提出“火热论”的病因学说,提出“降心火,益肾水”的治疗原则,后人称为“寒凉派”;②张从正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专论药攻”,因他善用功法后人称之为“攻下派”;③李杲倡“内伤学说”,主张治疗多采用补益脾胃,升举中气的方法,被后世称之为“补上派”;④朱震亨提出“相火论”,在临床上他擅长滋阴降火之法,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金元四家的争鸣,丰富了医学的内容,在国内国外有很大影响。

②、温补学派的形成,与张介宾同时代的赵献可继承了薛己的学术思想,其突出贡献是发挥了中医学的命门学说。

清代中叶后,温病学派日趋成熟,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主张与经验著书立说,使温病学派最终形成,这一学派中影响较大的有叶桂和吴瑭。

叶桂是温病学派的尊基人物,其代表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成为中医温热学派的一代宗师。

(2)中医养生学派,我国历代医家在防治疾病的实践中,把养生方法纳入中医学的轨道,从而使养生学逐渐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养生学。

中医养生理论可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服饵金石法、吐纳导引术、房中术;第二阶段是宋代以后,动植物类养生药的兴起和老年保健理论逐渐确立。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养生家廷栋撰《老老恒言》,主张从节饮食、调精神、慎起居、辅导引等方面养生。

内容丰富,简单易行2、书法精品——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321-379,又作303-361)东晋书法家。

字逸少,琅琊(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世更尊称为“书圣”。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书法,兼行兼楷,从首至尾信手写来,浑然天成。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

行与行虽大致相等,然时有宽狭,略带曲折,相映成趣。

结字变化多姿,点画映带而生。

如20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各具奇妙而不雷同。

用笔精妙至极,粗者健壮而不臃肿,细者清秀而不纤弱,轻重疾徐,自称节律。

遒丽爽健的线条,圆融中和的体态,把我们带进一个洗练、细腻、丝丝入扣的美学境界。

3、药物学(针灸和药物炮灸考其中之一)宋元时期王惟一创针灸铜人和针灸学著作《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使针灸学有较大发展。

《针灸大全》是明代著名针灸学家徐凤的一本综合性针灸学著作。

高武的《针灸聚类》反映了明代中期针灸学发展到较高水平,对发扬中医针灸学的优势做出新贡献。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更是明代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药物炮炙是中华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炮炙内容的记载。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用方药也有不少注明需要炮炙品。

南朝刘宋时,雷敩总结了前人的炮炙经验,整理编著《雷公炮炙论》三卷,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书。

雷敩是我国制剂学的鼻祖。

他的《雷公炮炙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药传统炮炙的17种方法就是在其基础上改进发展的。

中药制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

五论述1清明清明节是一个悲喜交加、内涵丰富、相反相成的节日。

一方面,追忆故人、纪念先烈令人悲从中来,难以掩饰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一方面,面对逝去的生命,反思和审视现实人生,在春天的明媚和清新中,人们也会有更多的欢愉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清明期间,民间有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拔河、走绳等活动。

①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历史很古老。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②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充塞。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相传由黄帝发明,本用来训练武士③踏青: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④放风筝:风筝不仅白天可放,夜间也可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系上彩色的小灯笼,闪烁不已,被称作“神灯”。

民间旧俗,把风筝放飞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吹拂,任凭风筝遨游,据说可以除病消灾,招来好运。

⑤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⑥插柳:插柳有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将柳条插在门楣上。

插柳戴柳除了据说有辟邪的功用外,在某些地方有“纪年华”的意思,青年男女和儿童戴柳预示着长大成人或岁齿增加。

⑦拔河:拔河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又名牵钩、藏钩、拖钩等。

⑧走绳:也叫走索,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艺人们在高空悬挂的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的文娱活动。

⑨此外,在江苏上海一带,有些地方在清明时节还有吃青团的习惯。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的清明,政治的清明,心境的清明。

①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气象更新,天气晴朗,适合于人们踏青游玩,这是气候的清明。

②由自然环境的清明,联系到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于是在古人那里,清明还有一种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政治清明,当然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渴求的政治清明不过是圣君贤相的政治局面,但这也有助于减少统治阶层对人民的盘剥和压迫,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体现了社会大众向往和谐的理想,客观上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③在古代关于心物相互作用关系认识的影响下,人们日益发现,心境的清明洒脱,不受名缰利索的束缚,没有异化的困扰,淡泊自然,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和美妙。

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陶养自己的身心,达到心境的清明,那么对社会和自然的清明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清明节不仅仅是祭奠先祖先烈,同时也是生命娱乐的节日,还是富有哲学反思的节日。

一、 2 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有民族特的的节日,俗称“新年”,百节年为首,足见其重要性。

是最具有凝聚力的节日,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春节主要包括除夕、元旦、元宵等部分。

除夕,旧称“除日”、“除夜”、“岁暮”、“岁尽”、“暮岁”等,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除夕伴有贴门神、贴年画、贴对联、祭祖等活动。

①贴门神,在汉晋时期,主要张贴神荼、郁垒的形象。

到唐代五代时,门神形象变为钟馗。

宋代时直至今天,门神形象演变为初唐秦琼和尉迟敬德,传说两人因替太守守门,祛除邪祟。

②贴年画,年画题材最初源于门神,后来日渐丰富多彩。

各地年画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与当地的风土民情和区域思想文化有明显联系。

传统年画线条简明,色彩鲜丽,构图饱满,富于喜庆色彩,题材以历史人物、花鸟风景、五谷六畜、民间习俗为主。

③贴对联,也是有贴门神、挂桃符等演变而来的。

春联又称对子、对联、门对、门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