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定风波》《临江仙》 《太常引》《浣溪沙》](https://img.taocdn.com/s3/m/eec63fc0de80d4d8d05a4f5d.png)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 析。
• 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 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 余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 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 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
• 5.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 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 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优美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 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 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 畅谈理想, 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
• 用意: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 5.能表达本词主旨游 》(陈与义)
• 1.《临江仙》全诗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 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 2. 请从语言、意境、表现手法任选角度,赏析“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 6.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的表达效果。 •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
把斜阳当做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 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清新喜悦之 情。
《定风波》苏轼
7.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
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 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 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3.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 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 所谓晴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_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_1](https://img.taocdn.com/s3/m/90e6f0e36137ee06eef9180b.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导入
几千年来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的 文化 瑰宝,唐诗、宋词、元曲……各领风骚, 让我们跟随诗词的脚步,慢慢欣赏,慢慢 感悟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种种 情感吧。 《南安军》、《别云间》 《山坡羊.骊山怀古》 《朝天子 咏喇叭》
新知讲解
主旨思想: 作者写自己被俘后押解途中经过 家乡时的思想感受,表达了自己 以死报国、取义成仁的心愿。
新知讲解
朗读诗歌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新知讲解
读懂诗意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新知讲解
赏析诗歌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 岭(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 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 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 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 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 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 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 累优美的句子并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https://img.taocdn.com/s3/m/dbc03e16453610661fd9f41e.png)
诗歌赏析
晚烟飘过,斜阳返照,边关那荒凉的营垒, 那破败的关城,染上了情绪的色彩,显得更加萧 索,更加寂寞。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 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天高地远,古今浑 茫,个体生命有限,浩浩宇宙无穷,这首词蕴含 着词人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 事的独特感悟。
诗歌赏析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人生中的政治 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只要坚守自己的 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 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 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 生活态度。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 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 影里,吹笛到天明。
词语解释
(1)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2)雨具先去:雨具先前被拿走了。 (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4)已而:向来。方才。过了一会儿。 (5)吟啸:高声吟咏长啸。 (6)料峭:形容微寒。 (7)斜照:偏西的阳光。 (8)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 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高声吟咏长 啸,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 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就可在江湖风雨 中度过一生。
词语解释
(1)那畔:那边。 (2)若为情:何以为情。 (3)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4)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参考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 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 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 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 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 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 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7-9年级教材必背古诗词、古文123篇(含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a0a67617f90f76c660371a52.png)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七年级上册 (4)1、观沧海 (4)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次北固山下 (4)4、天净沙.秋思 (5)5、咏雪 (5)6、陈太丘与友期行 (5)7、《论语》十二章 (6)8、峨眉山月歌 (6)9、江南逢李龟年 (6)10、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7)11、夜上受降城闻笛 (7)12、诫子书 (7)13、狼 (7)14、穿井得一人 (8)15、杞人忧天 (8)16、秋词.其一 (9)17、夜雨寄北 (9)1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9)19、潼关 (9)七年级下册 (10)1、孙权劝学 (10)2、木兰诗 (10)3、竹里馆 (11)4、春夜洛城闻笛 (11)5、逢入京使 (11)7、卖油翁 (12)8、陋室铭 (12)9、爱莲说 (12)10、登幽州台歌 (12)11、望岳 (13)12、登飞来峰 (13)13、游山西村 (13)14、己亥杂诗.其五 (14)15、河中石兽 (14)16泊秦淮 (14)17、贾生 (15)1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5)19、约客 (15)八年级上册 (15)1、三峡 (15)2、答谢中书书 (16)3、记承天寺夜游 (16)4、与朱元思书 (16)5、野望 (17)6、黄鹤楼 (17)7、使至塞上 (17)8、渡荆门送别 (18)9、庭中有奇树 (18)10、龟虽寿 (18)11、赠从弟.其二 (19)12、梁甫行 (19)13、钱塘湖春行 (20)1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15、富贵不能淫 (20)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17、愚公移山 (21)18、周亚夫军细柳 (21)19、饮酒.其五 (22)20、望岳 (22)21、雁门太守行 (23)22、赤壁 (23)23、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3)2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24)25、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24)26、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24)27、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4)八年级下册 (25)1、桃花源记 (25)2、小石潭记 (25)3、核舟记 (26)4、关雎 (26)5、蒹葭 (27)6、式微 (27)7、子衿 (27)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7)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8)10、北冥有鱼 (28)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8)12、虽有嘉肴 (29)13、大道之行也 (29)14、马说 (29)15、石壕吏 (30)16、卖炭翁 (30)17、题破山寺后禅院 (31)18、送友人 (31)19、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1)20、卜算子.咏梅 (31)九年级上册 (32)1、岳阳楼记 (32)2、醉翁亭记 (32)3、湖心亭看雪 (33)4、行路难.其一 (34)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4)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4)7、月夜忆舍弟 (35)8、长沙过贾谊宅 (35)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5)10、商山早行 (36)11、咸阳城东楼 (36)12、无题 (36)13、行香子.树绕村庄 (37)14、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7)九年级下册 (37)1、鱼我所欲也 (37)2、唐雎不辱使命 (38)3、送东阳马生序 (38)4、渔家傲.秋思 (39)5、江城子.密州出猎 (40)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0)7、满江红.小住京华 (40)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0)9、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41)10、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1)11、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41)12、曹刿论战 (41)13、邹忌讽齐王纳谏 (42)14、陈涉世家 (43)15、出师表 (43)16、十五从军行 (44)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1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6)19、过零丁洋 (46)20、山坡羊.潼关怀古 (46)21、南安军 (46)22、别云间 (47)23、山坡羊.骊山怀古 (47)24、朝天子.咏喇叭 (47)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155e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2.png)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一词,完成小题。
梅花南北路②,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初三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
![初三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https://img.taocdn.com/s3/m/e42f81f4f46527d3250ce040.png)
初三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8首(一)《行行重行行》1、《行行重行行》在形式上是一首诗体,在内容上是一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2、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的句子是、。
3、采用比喻的手法含蓄的表露对游子(实也是对自己的的命运)的担心的句子是,。
4、表现因思念远方亲人而日渐变瘦的名子,。
5、由于思念亲人使我变得苍老预示青春无多的句子是,。
6、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表达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的句子是,。
(二)《月下独酌》1、这首诗反映诗人政治上的、受人排斥的的感情。
2、由联想、想象写出诗人孤单凄凉变独酌为共酌的句子是,。
3、与苏轼《水调歌头》中“起舞弄清影”的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4、表现诗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庸俗关系厌恶与否定的句子是,。
(三)《羌村三首》(之三)1、描写村野生活情趣表现诗人意外来客的欣喜的句子是的句子是,。
,。
2、表现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的句子是,。
,。
3描写动荡时局“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反映农村凄凉破败景象也反映诗人心忧国事的情怀的句子,。
,。
4、包含诗人对时事关心和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叹句子是,。
(四)《登楼》1、与“感时花溅泪”意境相似,以乐写哀的句子是,。
2、开拓视野,就时间驰骋遐想,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以及对时局动荡形象描写子是,。
3、表达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感情的对偶句子是,。
4、运用典故,咏古讽今,感叹国君昏庸,寄托个人抱负的句子,。
(五)《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描写狂风猛烈的句子是,,。
2、交代出师原因的句子是,,。
3、表现将军随时待命,以示军纪严明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天气寒冷以烘托军威的句是,,。
5、预祝战争胜利的句子是,,。
(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运用对比手法,让人深感诗人获罪被贬命运急剧变化的句子是,。
2、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虽遭贬谪却毫无后悔,表明自己心迹的句子,。
3、表现作者回顾不见家,前瞻又生英雄失路之悲的句子,。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九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一](https://img.taocdn.com/s3/m/4dfb0dfea58da0116c1749fd.png)
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 默。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
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 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 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课堂小结
此词为醉 游遇雨抒怀之 作 ,作者以 途中遇雨的所 感所思,表现 了乐观旷达的 生活态度。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 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 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 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 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 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 行。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整体感知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学习目标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当年豪酣欢乐的生 活画面。“忆”字开篇,直 接把往事展开。“午桥”是 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 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 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 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 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整体感知 听读诗歌·感受诗情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 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 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 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 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 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 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 亡旧事,渔歌在夜半响起。
萧瑟
黄斜文教案课件试卷制作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 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字词解释及译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九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字词解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fdd6dc5acfa1c7ab00cc52.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字词解释及译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及译文词句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字词解释及译文词语注释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白话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PPT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109dce6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0.png)
2、其实,还有很多人写下了很多值得称颂的爱国主义诗篇。
①你认为“别云间”,除了别故乡,还有其它意思吗?
让我们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奋发图强,立志报国!
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
南明·夏完淳
自学提纲:
•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 4、诗中围绕哪个字抒情述怀?全诗如何抓住这个字进行抒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③为什么诗人觉得天地不宽广?
”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格调起什么样的变化?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pò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会“三看一查”: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探究与练 习;查工具书。
1、自主学习: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诗歌。
(试用现代汉语解释诗歌大意,有疑问字词查找工 具书,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合作学习: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 。
(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 ”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
诗人内心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依恋故乡之情。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
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浣溪沙、太常引、临江仙)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浣溪沙、太常引、临江仙)](https://img.taocdn.com/s3/m/9b18bceb1711cc7931b716a5.png)
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意义,是词人利用 神话材料,以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辛弃疾的这首词,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想象解决现实的苦闷,表现了 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 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的思想情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 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 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 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 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 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 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 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 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96667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0.png)
【结构图解】
临江仙•夜 登小阁,忆 洛中旧游
上片:忆旧 下片:感怀
沧桑 巨变
布置作业
1.整理知识点 2.背诵本词 3.预习《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 叔潜赋》
谢谢观赏
写作背景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 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 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 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 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 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 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 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作者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 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 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 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
夜登小阁
“闲登小阁”为何不按照标题写成“夜登小阁”?“闲”字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提示:结合“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等词句及写作背景理解。
墨剑飘雨 liyongqian
李永强g
任务二:整体感知,划分节奏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试着有节奏
地朗读。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69355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0.png)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以及诗词诵读技巧的掌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运用恰当的诵读技巧表达诗词的情感。
2.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精神。
难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古诗词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古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诗词诵读的范畴,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诵读技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熟悉并背诵九年级下册推荐的课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生平。
(3)参加学校组织的古诗词诵读比赛,锻炼自己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3.个性化作业: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1)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古诗词鉴赏的难度,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2)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帮助他们巩固基础知识。
3.诵读技巧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古诗词的停顿、重音、语调等诵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讨论,探讨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性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2.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翻译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a179533169a4517623a373.png)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17首)翻译诗词目录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1、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
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
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
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
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2、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https://img.taocdn.com/s3/m/922a54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c.png)
九年级下册定风波等四首课外古诗词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定风波》。
1、《定风波》原文: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译文: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d598a7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80.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今天我们将梳理的有四首古诗——《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骊山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
南安军1——文天祥梅花南北路2,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3。
作者、背景——看到注释1南安,今江西大余。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此地。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学过他的《过零丁洋》。
背景:帝昺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时写此诗。
翻译——我被押解着,经过梅岭,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江西一带,却身为俘虏!山河将千古长流、永远存在,城郭却面目全非、暂落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我将在梦里完成采薇之义。
结合解析来看——一二两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略略点出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行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连征衣都濡湿了,此时,一阵冰冷袭上了他的心头。
前两句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颔联两句“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结合下当时的背景,诗人被捕归来、不得自由,抗元大业始终未成,所以觉得心情沉痛、感慨万千。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音、情绪激荡起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12《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12《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f85b7caaea998fcc220e87.png)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 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 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 旨。(难点) 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新知导入定风波苏轼来自新知导入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代文豪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https:///video/BV19K411571N/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 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 防雨用具。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ce665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a0.png)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_料__峭__春__风__吹__酒__醒__,__微__冷___, _山___头__斜__照__却__相__迎__。”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 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 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一、定风波 苏轼
文本背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 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 雨无所谓晴了。
默写自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理解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 是:_古__今__多__少__事__,_渔__唱__起__三__更__。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诗句是:二__十__余__年__如__一__梦__, _此__身__虽__在__堪__惊___。
理解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 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_把__酒__问__姮__娥__:_被__白__发__, _欺__人__奈_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 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 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人__道__是__, _清__光__更__多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 . 为增强表达效果,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 . 这首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 品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完成小题。
序: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
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③吟啸:放声吟咏。
④芒鞋:草鞋。
⑤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与上片词人“”形成鲜明对比,小序中“已而遂晴”与下片“”相照应。
(用词中原句回答)(2)词人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此句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平乐·凄凄切切①
(清)纳兰性德
凄凄切切,惨淡黄花节。
梦里砧声②浑未歇,那更乱蛩③悲咽。
尘生燕子空楼④,抛残弦索⑤床头。
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思念已故妻子卢氏所写的悼词亡。
②砧(zhēn)声:捣衣声。
③蛩(qióng):指蟋蟀。
④燕子空楼:在江苏徐州,唐时张建封的爱妓关盼盼曾居于此,张死后,盼盼仍居燕子楼十余年不嫁;这里借指亡妻的居室。
⑤:弦索:指弦乐器。
4 . 词中的“黄花节”指的是______(填写某个节日),词中划线的“尘生”表达了词人______的情感。
5 . 本词运用了衬托、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任选一种进行简要分析。
6 . 古诗阅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船夜援琴》
(唐)自居易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元事。
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问无古今。
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诗歌鉴赏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