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2、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解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C

4、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静制动”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答案:B

5、解析: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墨家兼爱的思想否定阶级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了积极有为,与无为而治相反,故D项错误。

答案: B

6、解析:出仕与否与是否以民为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故A项排除;由“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可知,庄子因为崇尚清静无为的生活而对做官不感兴趣,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君主无为而治”的相关信息,故C 项错误;同样,材料中并没有“关爱”和“战争”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B

7、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初儒学既吸收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观,这些为汉代儒学的发展尤其是董仲舒新儒学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不是强调继承而是强调融合,故B项排除;D项“开始”说法错误。

答案: C

8、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董仲舒认为天意与人事相互感应,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故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故选B项。

答案:B

10、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汉太学开设的主要是讲解儒家经典的课程,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是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官方教育机构,儒家经典课程由太学讲解,体现了儒学教育的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项正确;太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不能体现儒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以及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D 两项错误。

答案:B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皇帝几乎都以“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答案:D

12、解析:汉代时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定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

13、解析:材料反映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但不能推断其与社会动荡的关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道家思想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A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婚姻不再遵守朝廷良贱不通婚的规定,只论钱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B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故B选项错误;C明朝中后期,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但是并没有彻底瓦解,理学思想的兴盛了反映这一点,故C选项错误;D明朝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所松弛,但是并没有难以为继。故D选项错误。

答案:A

15、解析: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于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项。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6、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 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 项错误。

答案:C。

17、解析:据材料“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可知守仁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体现了对人自我价值的肯定,故选A项;王守仁的观点是对孔孟学说的发展,不是回归本源,排除B项;王守仁的观点不属于早期民主思想,排除C项;明朝儒学并没有遇到危机,何来重建?排除D项。

答案:A

18、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大家听说老虎伤人都很惊讶,而只有田夫被老虎伤过,像田夫这样才属于“真知”。由此可知材料强调人们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事物的本原,该思想与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相符,故选C项。答案:C

19、解析:根据材料“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不如其自谋”“不若各自经纪之责”,可知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商皆本”,故排除A项。主张对外开放也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在于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故排除D项。

答案:C

20.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A项正确。B 项与题干不符,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其思想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排除。C项与题干不符,题干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与题干不符,题干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第(1)问,据材料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可知国家政权的兴衰,与统治者个人是否贤明有关;据材料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注重教化的作用;据材料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