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源远流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探讨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传承方式与挑战,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对麒麟舞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论部分将展望麒麟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潜力,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以推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
这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麒麟舞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传承、发展、历史渊源、旅游资源开发、经济影响、传承方式、挑战、现状、未来发展、结论、潜力、保护、呼吁。
1. 引言1.1 介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舞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艺术,起源于广东省岭南地区。
麒麟舞通常由两名舞者共同演绎,他们身着华丽的麒麟服装,手持麒麟道具,通过舞蹈动作模仿麒麟的神态,展现出一种神秘、祥和的气质。
麒麟舞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有轻盈优美的舞蹈动作,也有热烈欢快的舞蹈节奏,每种变化都展现了麒麟的不同形态和寓意。
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视为民间的一种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通过麒麟舞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可以体验到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当地的文化底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魅力。
1.2 阐述麒麟舞的重要性麒麟舞作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舞蹈形式。
这项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广东省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麒麟舞通过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承载着特定的宗教信仰和民俗传统。
麒麟舞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更是民众生活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参与麒麟舞的表演和传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历史的记忆,并且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日期: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1民间音乐梅州客家山歌梅州市梅州市群众艺术馆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广东音乐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4 台山市台山市文化馆5潮州音乐潮州市潮州市民间音乐团6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7 广东汉乐大埔县大埔县文化馆8民间舞蹈龙舞湛江人龙舞湛江市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文化馆9 汕尾滚地金龙汕尾市陆丰市文化馆10狮舞(广东醒狮)佛山市南海区文化馆11 遂溪县遂溪县文化馆12 广州市番禺区沙溪镇文化站13英歌普宁英歌揭阳市普宁市文化馆14 潮阳英歌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15传统戏剧潮剧汕头市广东潮剧院16 潮州市潮州市潮剧团17 正字戏陆丰市陆丰市正字戏剧团18粤剧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艺术研究所19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20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21 广州市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22 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项目保护单位23传统戏剧西秦戏海丰县海丰县西秦戏剧团24 白字戏海丰县海丰县白字戏剧团25 花朝戏紫金县紫金县花朝戏剧团26 皮影戏(陆丰皮影戏)汕尾市陆丰市皮影剧团27木偶戏高州木偶戏高州市高州市文化馆28 潮州铁枝木偶戏潮州市潮安县文化馆29 曲艺龙舟说唱佛山市顺德区顺德区文化馆30民间美术佛山木版年画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31剪纸(广东剪纸)佛山市佛山市群众艺术馆32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馆33 潮州市潮州市群众艺术馆34粤绣广绣广州市广州市群众艺术馆35 潮绣潮州市潮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36 象牙雕刻广州市广州市大新象牙工艺厂37 潮州木雕潮州市潮州市湘桥区文化馆38 灯彩(东莞千角灯)东莞市东莞市莞城文化服务中心39传统手工技艺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市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40 端砚制作技艺肇庆市肇庆市端砚协会41凉茶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42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43 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44民俗瑶族盘王节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45 小榄菊花会中山市中山市小榄菊花文化促进会46 瑶族耍歌堂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1民间文学雷州歌雷州市2 谜语(澄海灯谜)汕头市澄海区第一批扩展项目3传统音乐惠东渔歌惠州市4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5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6传统舞蹈麒麟舞海丰县7 灯舞(沙头角鱼灯舞)深圳市8 禾楼舞郁南县9 蜈蚣舞汕头市澄海区10 瑶族长鼓舞连南瑶族自治县11 龙舞埔寨火龙丰顺县第一批扩展项目人龙舞佛山市荷塘纱龙江门市蓬江区乔林烟花火龙揭阳市醉龙中山市12 狮舞(席狮舞)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3 傩舞(湛江傩舞)湛江市麻章区第一批扩展项目14传统戏剧广东汉剧广东汉剧院15 潮剧揭阳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6 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梅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7 曲艺歌册(潮州歌册)潮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18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蔡李佛拳江门市新会区19传统美术石雕(雷州石狗)雷州市20 玉雕广州玉雕广州市荔湾区阳美翡翠玉雕揭阳市21 核雕(广州榄雕)增城市22 彩扎(佛山狮头)佛山市23 灰塑广州市24 镶嵌嵌瓷汕头市嵌瓷普宁市25 新会葵艺江门市新会区26 盆景技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英德市27 内画(广东内画)汕头市第一批扩展项目28 潮州木雕揭阳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汕头市29 泥塑(大吴泥塑)潮安县第一批扩展项目30 灯彩佛山彩灯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潮州花灯潮州市湘桥区序号类别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备注31传统技艺枫溪瓷烧制技艺潮州市枫溪区32 广彩瓷烧制技艺广州市33 香云纱染整技艺佛山市顺德区34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江门市35 龙舟制作技艺东莞市36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东省安琪食品有限公司37 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州市第一批扩展项目38 传统医药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广东省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广州陈李济制药厂39 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 深圳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40 民俗灯会(泮村灯会) 开平市 41庙会(佛山祖庙庙会)佛山市 42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中山市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市 吴川飘色 吴川市 河田高景陆河县 43 汉族传统婚俗(斗门水上婚嫁习俗) 珠海市 44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潮州市45中秋节(佛山秋色)佛山市第一批扩展项目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高州八音锣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乐。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明 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嘉 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
201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八音锣鼓纳入为第五批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 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该亭(柜)用竹、 木制作而成,长1.3米、宽0.9米、高1.8米;亭(柜)用绣锦布或土花布 装饰;亭(柜)内可装载演奏用的打击乐(桶鼓、扁鼓、竹简、木鱼、文 锣钹、京锣、大钹、大奶钹、拱锣、高边锣、叮赞等),吹奏乐(长笛、 大笛、长筒、公笛、短筒等)、民乐(二胡、中胡、扬琴、秦琴、三弦、 椰胡、横箫等)。
历史的车轮转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州山歌曾盛极一时,在广东享 有“南有高州山歌、北有梅州山歌”的盛名,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文化部门 及文艺团体前来高州学习取经,名声远播南粤大地。
谢谢观看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广东省高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 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州木偶像头雕 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 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 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2006年,木偶戏(高州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高州木偶戏)经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 Ⅳ-92。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仔戏,属仗头术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类型。从明 朝发展至21世纪初,已具有400多年历史。
广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广东木偶戏:广东木偶戏是广东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它以木偶为主要表演工具,配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传统音乐伴奏,展现了广东的民俗文化。
2.广东花灯:广东花灯是广东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元素。
它采用精细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形式,以灯笼、龙舟等形象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美好。
3.八会皮雕:八会皮雕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在皮革上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象。
它具有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寓意,展现了潮汕地区的独特艺术风格。
4.广东牙雕:广东牙雕是广东特有的工艺传统,使用象牙等动物牙齿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
它以细腻的雕刻技法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代表了广东的工艺美术水平。
5.广东南音:广东南音是广东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被视为粤剧的前身。
它以悠扬的音乐和独特的唱腔风格为特色,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6.口琴艺术(潮汕)、二胡艺术(潮汕):口琴艺术和二胡艺术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口琴艺术以小型口琴为主要乐器,二胡艺术则以二胡为主要乐器。
7.龙船节:龙船节是广东地区的重要民俗节庆活动,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人们会划龙船、舞龙、放烟花炮竹等,庆祝丰收和祈求吉祥。
8.广东舞鼓(潮汕):广东舞鼓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以舞者手中敲击鼓、舞动身体的形式表达情感和节奏。
9.书画技艺(潮汕):潮汕地区的书画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技艺。
10.七彩岭竹编制:七彩岭竹编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使用竹子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工艺品和日常用品。
其以多彩的颜色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11.扬州木版年画:扬州木版年画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以木板雕刻和彩绘的形式展现各种祝福和吉祥图案。
12.潮汕妈祖文化: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和相关文化,包括潮汕妈祖庙会、庆典活动等。
广东省入选第一批国家非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目录
汕尾滚地金龙表情丰富、
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 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滚地金龙体现了龙能刚能柔, 善静善动,能显能藏,自强 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返回目录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
/view/21098.htm?fr=ala0_1_1
返回目录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
返回目录
广东汉乐“乐圣” 何育 广东汉乐“乐圣”—何育 斋
罗九香
州、汕头、韶关、惠阳 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 埔县为代表,旧称客家 音乐、外江弦、儒家乐、 汉调音乐等。据查是古 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 入的,有"中州古乐"之 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 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 /view/902379. 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 htm?fr=ala0_1_1 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 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 八音、中军班音乐)等 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 潮乐(如大锣鼓)的一 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 大乐种之一。
/vi ew/297925.htm?fr=ala0_ 1_1
返回目录
中国的舞狮分"北狮 "(北方狮)、"南 狮"(南方狮)," 北狮"重形,"南狮" 神似。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
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 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 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共计31项 入选0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 项,入选 项) 民间文学 共计 民间音乐(共计 共计72项 入选5项 二、民间音乐 共计 项,入选 项) 民间舞蹈(共计 共计41项 入选3项 三、民间舞蹈 共计 项,入选 项) 传统戏剧(共计 共计92项 入选8项 四、传统戏剧 共计 项,入选 项) 曲艺(共计 共计46项 入选1项 五、曲艺 共计 项,入选 项) 杂技与竞技(共计 共计17项 入选0项 六、杂技与竞技 共计 项,入选 项) 民间美术(共计 共计51项 入选6项 七、民间美术 共计 项,入选 项)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 共计89项 入选3项 八、传统手工技艺 共计 项,入选 项) 传统医药(共计 共计9项 入选0项 九、传统医药 共计 项,入选 项) 民俗(共计 共计70项 入选2项 十、民俗 共计 项,入选 项)
广东省清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11
龙南武术
佛冈石角文化站
2011
第四批
民间文学
凤城的传说
清城区文化馆
2014
传统音乐
十样锦
连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4
壮族八音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杨万凯
2014
传统舞蹈
舞鸡公狮
佛冈县文化馆
2014
万兴貔貅狮舞
清城区文化馆
2014
传统技艺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
广东瑶族博物馆
唐大打十斤
清城区文化馆
2018
广东省清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次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保护单位
传承人
入选时间
第一批
民间文学
阳山贤令
阳山县博物馆
刘英杰、吴春华、李纯宏
2007
民间音乐
禾楼歌
清城区文化馆、清新县博物馆
刘普、邓瑞田、陈福林
2007
十点梅花锣鼓乐
英德市文化馆
张方焕、张方绪、赖石光
2007
瑶族八音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赵广福
2009
舞木猫狮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虞与高、虞泽和
2009
抢花炮
佛冈县文化馆
2009
鲤鱼灯
佛冈县文化馆
2009
民间音乐
八音锣鼓
清新县文化馆
2009
第三批
传统技艺
舂白糍
连山壮族瑶族文化馆
2011
瑶族扎染
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
房二贵沙
2011
传统舞蹈
舞布龙
连山壮族瑶族文化馆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嵌[qiàn]瓷
嵌瓷是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工艺品。它作为建筑物的装 饰品或供欣赏的摆设,是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品种,俗称“贴饶”或“扣饶” 。
灰塑
广州灰塑,民间又称为灰批,以耐酸、耐碱、耐高温的石灰为主要原料。
石湾陶塑
“石湾公仔”陶塑技 艺形神兼备,高度写实和 适度夸张相结合,兼有生 活趣味和艺术品味,形成 了鲜明的地方风格。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端砚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 省肇庆市,是中国四大名 砚之一。端砚历史悠久, 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白沙茅龙笔
白沙茅龙笔以国家森林公园新会圭峰山特产的茅草为主要材料,经选裁、 锤砸、浸泡、刮青削草、捆绑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
广州彩瓷
潮州彩瓷
枫溪瓷
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主要由佛山 剪纸、潮阳剪纸和潮州剪 纸构成。
潮 州 木 雕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 、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
石雕(雷州石狗)
雷州石狗以当地的玄 武岩石(俗称青石)为材 料,用锤、凿、琢等较为 简单的工具雕刻而成,虽 形态各异,寓意不同,通 称石狗。
揭阳阳美翡翠玉雕
大吴泥塑
潮州大吴泥塑以人物塑像为主,题材丰富,门类繁多 。
盆景技艺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
英石假山盆景主 要以英石为构件。英 石具有瘦、皱、漏、 透的特点。
彩扎 (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以竹篾、藤 条和纸、绸、布、毛等材 料扎制,工艺精细,轻巧 耐用。
灯彩
潮州花灯
佛山彩灯
东莞千角灯
河源忠信花灯
新会葵艺
新会葵艺以本地特产 的蒲葵为原料,主要代表 为著名的烙画扇或称火画 扇。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
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
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
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35名)。
广东省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广东省高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 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州木偶像头雕 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 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 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东省汉族客家戏剧剧种、广东三大剧种(粤、潮、 汉)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称为“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 向邻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 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省东北部的 梅州市。广东汉剧的唱腔音乐包括“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 声腔,而以“西皮”、“二簧”为主,此外还有昆曲、民间小调和少量梆 子曲调。广东汉剧的角色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个行当, 各行当唱腔均有明显特点,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普通话,表演中唱、 念、做、打的程式十分丰富。广东汉剧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 家文化及南方戏曲艺术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雷剧角色、表演程式、排场及击乐、服饰有异其它剧种,声腔带有鲜 明的民歌风格。唱腔兼具板腔体和曲牌体的特点,分雷讴、高台、混合体 三大体系,有散板、复板等五种板工。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发展阶 段,其产生的年代,据“明正统十一年胡文亮《天妃庙祀田记》碑在宫前 戏台前”论证,应在明代已形成。雷剧唱作并重,尤重唱。唱腔属于以板 腔体为主的综合体,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唱腔分“雷讴”、“高 台”、“混合”三大体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复板五种板式。 雷剧唱白用雷州话,唱词分传统、变格两类。
(完整word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注:国务院(国发[2008]19号)2008年6月7日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名录扩展项目147项。
我省推荐8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共有45项列入第二国家级名录(其中第二批国家级名录项目29项;扩展项目共16项)
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民间文学(5项)
二、传统音乐(5项)
三、传统舞蹈(3项)
四、传统戏剧(1项)
五、曲艺(5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项)
七、传统美术(3项)
八、传统技艺(26项)
九、传统医药(3项)
十、民俗(21项)
第二部分扩展项目(共48项)一、传统音乐(2项)
二、传统舞蹈(19项)
三、传统戏剧(6项)
四、传统美术(6项)
五、传统技艺(2项)
六、传统医药(3项)
七、民俗(10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35名)
234
麒麟村爬刀梯湛江陈日畅男73
235 陈文田男69。
广东省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音锣鼓表演均以一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为独特标志。
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具有 鲜明地域色彩的汉族音乐,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 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 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 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进入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 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 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 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 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
咸水歌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自古以来,家人浮家泛宅, 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散居在中山、珠海、 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地带。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 姑妹歌和叹家姐等;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2。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 国文化门类。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 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 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 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 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广东,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东非遗传统文化是广东省的宝贵财富,也是广东人民的独特精神符号。
广东非遗传统文化包括了广东省内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粤剧、岭南木雕、陶瓷艺术、广彩、客家潮音、广绣、腰鼓等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承载着广东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粤剧,作为广东非遗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戏曲剧种。
粤剧以其婉约、细腻的表演形式,及其丰富多样的剧情和角色形象而闻名。
粤剧是广东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木雕是广东非遗中的瑰宝之一,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广东的木雕工艺历史悠久,代表了广东人民对木材的巧妙运用和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岭南木雕作品通常以人物、动物和花鸟为主题,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岭南木雕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明珠”,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陶瓷艺术是广东非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陶瓷以其独特的技艺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广东的陶瓷制作历史悠久,代表了广东人民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广东陶瓷作品在造型、装饰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深受广东人民和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广彩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瓷器绘画技法。
广彩瓷器以其鲜艳多彩、精美绝伦的特点而闻名。
广彩瓷器的烧制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雕琢和细致描绘。
广彩瓷器的花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元素,展示了广东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才华。
客家潮音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是客家人民的重要文化表达方式。
客家潮音以其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特点而闻名。
客家潮音通常以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为伴奏,以客家方言演唱,歌词多与田园生活、家庭情感等内容相关。
客家潮音富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广东人民独特的文化精神体现。
广绣是广东非遗中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绣技和精美的作品而闻名。
南沙非遗文化简介
南沙非遗文化简介
南沙非遗文化是指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南沙区的传统技艺、手工艺、音乐舞蹈、戏曲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
南沙非遗文化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南沙区的传统手工艺非常有特色,如木偶制作、篆刻、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代代相传,凝聚了南沙民间智慧和创造力,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此外,南沙区的传统音乐舞蹈也十分丰富。
南沙歌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展示了南沙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情感。
而南沙的传统戏曲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南沙傩戏、南沙潮州戏等,这些戏曲形式在南沙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南沙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
南沙区政府对非遗项目进行了认定、保护和培训,组织了多次展览和演出活动,提高了社会对南沙非遗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度。
同时,南沙区还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使南沙非遗文化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南沙非遗文化是南沙区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南沙人民的精神文化寄托,也是丰富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选文档
广东凉茶
据了解,“广东凉茶”是广东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国凉茶年销量已达到50亿,而“广东凉茶”的市场 份额占一半以上。业内人士透露,三年后凉茶销售额至少 将达60亿元。去年仅红罐“王老吉”销量就超过10亿元, 仅温州一地,其销量就达1.8亿元,这个数字早已比肩可 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而如果算上其他的凉茶品牌数量更为 惊人!我们从广东省食品协会获悉,千百年来一直囿于岭 南的凉茶,如今旺销全国31个省市区,2019年产销量已突 破400万吨,历史性地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总销量,凉茶 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大江南北。 省食品协会会长张俊修说,“非典”之后短短两三年,广 东凉茶便创造了“出岭南、下江南、闯关东、走西北”的 奇迹,年产销量以一年翻几倍的速度飙升到400万吨,市 场规模超过120亿元——并且有2/3销往省外。图
产业化传统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 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 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 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 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 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 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亟待拯救。 图
。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 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 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 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 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 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的发展
广东非遗文化文学作品
广东非遗文化文学作品广东非遗文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涉及多个领域和题材。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广东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作品广东的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作品包括五羊传说、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故事富有地方特色,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记录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广东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二、曲艺类非遗文化作品广东的曲艺类非遗文化作品如竹板歌等,是一种以说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传统曲艺。
这些作品以客家方言为基础,通过竹板等乐器伴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竹板歌等曲艺作品在广东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获奖非遗文化文学作品在广东的非遗文化文学作品中,不乏一些获奖作品。
如《鼓》、《“麒麟王”义救观澜村》等作品在各类文学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等荣誉。
这些作品以广东非遗文化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文笔和丰富的情节,展示了广东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文学作品除了上述几类作品外,广东还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文学作品。
如澄海灯谜等,是一种以猜谜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
澄海灯谜融合了本地民间方言和谜语元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广东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1. 《潮汕歌谣故事》:收录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汕歌谣和民间故事,其中包含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如潮剧、英歌舞、潮州音乐等。
2. 《广府童谣集》:广府童谣是广东地区独特的口头文学形式,富含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不少作品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岭南民间故事选》:集中展现了广东各地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涵盖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龙舟制作技艺、醒狮、粤剧、木偶戏等。
4. 《佛山木版年画的艺术世界》:该书深入探讨了佛山木版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渊源。
5. 《梅州客家山歌史话》:通过搜集整理梅州客家山歌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非遗文化艺术形态。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新)
中山市 清远市 汕尾市 广州市 汕头市 梅州市 潮州市 肇庆市 梅州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深圳市 清远市 惠州市 云浮市 茂名市 中山市 揭阳市 珠海市 广州市 揭阳市 潮州市 梅州市 东莞市 河源市 东莞市 江门市 揭阳市 梅州市 湛江市 中山市 深圳市 深圳市 梅州市 揭阳市 梅州市 佛山市 汕尾市 湛江市 湛江市 韶关市 湛江市 中山市 肇庆市 梅州市 梅州市 清远市 湛江市 湛江市 梅州市 肇庆市 汕尾市 深圳市 中山市 深圳市 潮州市 深圳市 深圳市 东莞市 东莞市 中山市 东莞市 惠州市 东莞市 珠海市 汕尾市 广州市 深圳市 茂名市 揭阳市 佛山市 广州市 湛江市 揭阳市 汕尾市 揭阳市 韶关市
1 传统戏剧 Ⅳ
2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6 传统戏剧 Ⅳ
7 传统戏剧 Ⅳ
7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5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3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4 传统戏剧 Ⅳ
1 传统戏剧 Ⅳ
7 曲艺
Ⅴ
2 曲艺
Ⅴ
4 曲艺
信息项名称
批次
最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类别
6 民间文学 6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2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1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4 民间文学 7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3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5 民间文学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6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7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2 传统音乐 5 传统音乐 4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3 传统音乐 1 传统音乐
广东非遗景点
广东非遗景点广东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拥有众多非遗景点值得游客前往探索。
下面将介绍几个广东非遗景点。
1. 陶瓷艺术之乡:广东是中国陶瓷之乡,这里有许多著名的陶瓷窑址和陶瓷艺术家。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广州南沙陶溪川,它是一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陶瓷窑址,已成为广东非遗的象征之一。
在陶溪川,游客可以观看到陶艺家们制作陶瓷的整个过程,欣赏到不同风格的陶瓷作品。
此外,陶溪川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老的文化氛围。
2. 高陂民间木版年画:高陂是广东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之一,这种花纹鲜艳、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年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高陂民间木版年画传承至今,成为广东非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陂,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年画的制作过程中,学习到这种古老的画法和手艺。
此外,高陂还举办有关年画的展览和比赛,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欣赏年画的机会。
3. 广府造纸术:广府造纸术是中国传统的纸张制作工艺之一,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是制作广府纸的主要产地之一,这种纸质细腻、质地坚韧,被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和文化艺术等领域。
游客可以前往广府造纸术的工坊,亲自参与到纸张的制作过程中,了解到广府纸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同时还可以购买到纸张制品作为纪念品。
4. 粤剧艺术:粤剧是广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它结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艺术,是广东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广东的一些剧场,游客可以观看到粤剧的演出,体验到这种戏曲的独特魅力。
此外,一些粤剧团也会举办巡回演出和培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中。
5. 广东传统糕点制作:广东的传统糕点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鲜美。
广式月饼、鸳鸯糕、莲蓉酥等都是广东传统的糕点之一。
游客可以前往广东的一些老字号糕点店,亲眼见证糕点的制作工艺,并尝试着制作一些糕点。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广东美食,还能感受到广东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以上是几个广东非遗景点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凉茶
? 据了解,“广东凉茶”是广东食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国凉茶年销量已达到50亿,而“广东凉茶”的市场 份额占一半以上。业内人士透露,三年后凉茶销售额至少 将达60亿元。去年仅红罐“王老吉”销量就超过 10亿元, 仅温州一地,其销量就达1.8亿元,这个数字早已比肩可 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而如果算上其他的凉茶品牌数量更为 惊人!我们从广东省食品协会获悉,千百年来一直囿于岭 南的凉茶,如今旺销全国31个省市区,2019年产销量已突 破400万吨,历史性地超过可口可乐在中国总销量,凉茶 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大江南北。
? 产业化传统
?
佛山剪纸具有产业化的传统,加强对其挖掘
和保护将有助于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动和民间
文化形态,同时还可以繁荣民间文化市场,增强
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纸专业人员队伍青
黄不接,最具特色的铜凿剪纸由于工具散失、作
为主要材料的铜箔不再生产而无法制作,加上老
艺人退休或病故,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制作的佛山木版年画市场逐渐萎缩,
传承人只剩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和
儿子冯锦强两人。由于表现形式单一,木版年画的青睐者从普通
家庭变成收藏者和游客。市场有限,销量不大,甚至逐渐淡出群
众视野,木版年画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
一次偶然的上门推广,冯锦强结识了广州新觉文化发展公司
。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 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 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 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 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 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 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堂齐上阵舞狮者,常有之。此外,还有女子狮队。
?
广东醒狮舞不单国内有名,且扬名海外,海外的华人
华侨均有舞醒狮的习俗。近年华侨、外国人到南海地区的
舞狮馆学醒狮、习武者甚众。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艺术
的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把醒狮这
一优秀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 图
盈利
? 开业开市节假日表演 : 收取门票 ? 参与影视产业:电影《醒狮》 ? 价格不详
醒狮的发展
? 传承发展
?
醒狮舞在广东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自改革开放
以来,作为传统项目的醒狮队,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就
从南海地区十七个镇和县属机关、企业,便有醒狮队1800
多个;大沥镇1990年元宵节举行的 生菜会 ,就有500多
个醒狮队来贺庆;里水镇的每一间小学都建有少年醒狮队;
南海县各镇更有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醒狮队,三代同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盈利情况
文化遗产
广东剪纸 广东醒狮 广东凉茶 佛山木板年画 九江双蒸 广东粤剧 广东粤绣
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 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 的潮州剪纸构成。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 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纸是由当地 民俗活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 艺术
产业状况
总经理陈睎。在学创业的陈睎及同伴认为,年画只要改变表现形
式,就能开拓年轻人市场。冯锦强则希望,学生开办的企业能更
剪纸拍卖屡现高价 在拍卖市场上,剪纸的价值其实早已被认识。在2019年的北京瀚海春拍上,名为《太平意境》的剪纸装置作品以280万元人民 币的惊人价格成交。 不仅在中国,剪纸艺术在西方也颇受关注。比较著名的案例是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剪纸作品,201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 办的一个拍卖会上,安徒生大约作于1864年的一幅剪纸作品以52万克朗(约合6.9万美元)的高价成交。 在北京潘家园经营剪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浙江、广东佛山、潮汕的作品是涨价最快的,一幅一年前售价50元的作品现在 可卖到500~600元。” 虽然南方作品在北方市场非常受欢迎,但在“大本营”广州,剪纸艺术市场却并不活跃。“据我所知,在广州能够叫得出名 的作者在10个左右。而在北京、天津,剪纸的作坊、店铺大量存在,买卖市场活跃。”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世界最长剪纸的吉 尼斯纪录保持者韩艳说。 要收藏剪纸,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注意:首先就是要区分是否真正手工。剪纸讲究“刀味纸感”,工艺水平是衡量作品价值的 关键所在。据记者了解,机器批量制造的普通剪纸不具备收藏价值,市场零售价约在20~100元。而名家手工制的精品往往单幅售 价可高至数千至万元。 其次,作品“出生”的地域、时间、尺寸也关系其“身价”。作品越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尺寸越大,一般而言价值越高。
? 佛山木版年画签约“经纪人”
? 希望通过与年轻一代进行市场合,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找出新 路
? 佛山木版年画找了个年轻的“经纪人”。
?
2009年10月21日,木版年画的传承者与广州一家由在校大学
生运作的公司签约,将年画的设计和经营策划权移交出去,期望
通过市场运作为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谋求更好的未来。
? 省食品协会会长张俊修说,“非典”之后短短两三年,广 东凉茶便创造了“出岭南、下江南、闯关东、走西北”的 奇迹,年产销量以一年翻几倍的速度飙升到 400万吨,市 场规模超过120亿元——并且有2/3销往省外。图
佛山木版年画
? 佛山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永乐年间,至今 有600多年的历史,以清代乾隆、嘉靖年间 至抗日战争前为鼎盛时期。包括门画(俗 称门神)、神像画、灯画、榜边画以及民 国初专销越南、柬埔寨等国俗称“安南画” 的木版画等,以门神年画为最大宗。分为 原画、木印、工印工笔三种。
亟待拯救。 图
? 广东剪纸北热南冷(图)
? 韩艳剪纸《赏灯》。
?
佛山潮汕作品涨价最快广州市场并不活跃
藏良玉、藏美石、藏牙雕……收藏界中,也有这么一拨人以藏剪纸为宝,而剪纸,确是我国被联合国批准命名的世界艺术文化 遗产之一,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
除了传统久远、工艺讲究外,剪纸还有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的特点,而恰恰是因为后者,令许多人误以为剪纸不具有收藏价 值。事实上,无论是在交易市场还是拍卖场上,剪纸作品的价值在近5年来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