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大学语文-古代文《庄子秋水》(节选)译文
教学素材第31课《庄子·秋水》(节选)译文秋天的雨水依时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秋水》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
《秋水》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文章主旨: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和作用因为受 客观限制是有限的, 因此,人不能自满自足, 要不断开拓进取。
.
《秋水》
文章写作特色: 第一,采用了寓言的形式,使抽象的道理变的生
动形象; 第二,采用了对话形式,北海若的话代表了庄子
的思想,黄河伯的话代表了庄子要批判的思想!
.
.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篇》
庄子
(约前369年—前286 年)
.
庄子,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 地人,生卒年未能确定,大约生于公元 前369至前286年之间,与梁惠王、齐宣
王、孟子、惠施等差不多同时代的人 ,与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 ,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曾任蒙 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
2024年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精选8篇)大学语文秋水教案篇一[导言]:选自《庄子》的《秋水》是一篇寓言故事。
故事虽短小,情节也简单,但是主人公河伯的形象丰满动人,惟妙惟肖。
此外,全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值得好好体会感悟。
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引导学生串讲了课文,学习了需要掌握的几个词语,练习运用了“望洋兴叹”和“见笑大方”这两个成语,分析了故事中何伯的人物形象,学生对课文十分熟悉,这就为下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蕴含其中的哲理,获取生活的智慧,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一切显得那么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以下是引导学生感悟本文哲理启示的一段课堂实录。
[生]我谈一下整篇课文给我的启示。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人所能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而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懂得了很多,是非常渊博的,而应当时时刻刻做到谦虚。
[生]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比别人都伟大,那是很可怕的,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生] 任何时候不能太骄傲,自我感觉不能太良好,狂妄自大只能让内行嘲笑。
[师]这几个同学都从文章整体得到了一定的启示,非常好,再有没有别的见解?[生]我觉得文章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戒骄戒躁。
[师]还有吗?[生]我读了第一句话有点想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说明黄河水以前并没有这么壮观,许多河流的注入才壮大了它的声势,学习就像黄河一样,需要积累,才能积少成多。
[师]非常好!*同学非常善于挖掘语言深层的意义。
谁再说说?[生]何伯看见自己壮观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广阔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觉得人在生活中要经常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要能正确看待自己,给自己正确地定位,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师]太好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生]人不但要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还要善于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进步,《劝学》里面说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大学语文-庄子·秋水
闻道百莫己若(对比)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自感浅陋) 非至于子之门--自多--贻笑大方--乃知尔 丑(深感惭愧)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 、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 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 别。
《庄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 子》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 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 态,一切认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是违逆人 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 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 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庄子给后世留下很多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庄周梦蝶 、井底之蛙、庖丁解牛、邯郸学步越俎代庖等等。 《中国成语大辞典》收入庄子成语148条,有 些成语至今被人们经常运用。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罍[léi ]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 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运,三王之所 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 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 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 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深邃的思想:人只有不断超 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 即道的体认。 此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庄子汪洋恣肆 的语言风格。
文章内容: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 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 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023年贵州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翻译
《秋水》节选——《庄子》1、加点字: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 穷尽。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 被。
大方之家: 明白大道理旳人。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 危险。
5、拘于虚也。
——于: 被。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 夸耀。
7、天下之水, 莫不小于海。
——莫:没有谁。
8、此其过江河之流, 不可为量数。
——量:数量。
9、计中国之在海内。
——中国: 中原地区。
10、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望旳样子。
11、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
——时: 按照季节。
1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
——少仲尼之闻: 认为孔子旳学识少。
闻:学识, 学问。
轻伯夷之义: 认为伯夷旳义行轻。
少、轻,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少: 小看, 轻视。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自以比形于天地, 而受气于阴阳。
——自多: 自我夸耀, 自我赞美。
于是焉河伯时旋其面目。
——旋: 转, 转变。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不见水端。
——东面:面向东, 脸朝东。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笃:固, 局限。
2、翻译: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乎, 河伯洋洋自得, 认为天下旳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4、闻道百, 认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听到了多种各样旳道理,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旳, 说旳就是我呀。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并且我曾听有人小看孔子旳学识, 轻视伯夷旳义行。
6、计中国之海内,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盘算着中原在四海之内, 不就像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同样吗?7、伯夷辞之认为名, 仲尼语之认为博, 此其自多也。
——伯夷以辞让君位来博取名声, 孔子以谈说天下来显示学识渊博, 这就是他们旳自我夸耀。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束于教也。
——不能与穷乡僻壤旳读书人谈论道, 是由于他们被受到旳教育所局限。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
——没法和夏天旳虫子谈论冬天里旳冰, 由于受到了时令季节旳限制。
庄子秋水教案大学语文
课程:《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庄子《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体会其深邃的哲理。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4. 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2. 分析《秋水》中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庄子·秋水》全文、相关背景资料、PPT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庄子是谁吗?请简要介绍一下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引出《秋水》一文的背景。
二、阅读课文,分析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
三、重点词语解析1. 介绍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讨论与分析1. 分析河伯和北海若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2. 讨论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秋水》,那么请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
二、深入探讨1. 分析《秋水》中庄子对人生、自然、宇宙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庄子“逍遥”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庄子哲学思想对人生、价值观的指导意义。
四、作业布置1. 阅读庄子其他作品,如《逍遥游》、《齐物论》等,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庄子·秋水》,使学生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译文词解知识点
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1)时:按时令。
(2)灌:奔注。
河:黄河。
(3)泾:jīng通“径”直流的水波,此指水流。
(4)不辩:分不清。
(5)旋:转,改变。
(6)望洋:仰视的样子。
(7)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
(8)子:原指海神若,此指海水。
(9)长:永远。
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鼃:同蛙。
(11)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大学语文《秋水》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秋水》一文的中心思想,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掌握《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
2. 分析《秋水》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庄子有什么了解?2. 介绍庄子及其代表作《庄子》。
二、课文阅读1. 学生自读《秋水》,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三、课堂讨论1. 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秋水》的中心思想,强调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 提出本节课的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秋水》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秋水》的现实意义。
二、深入分析1. 分析《秋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讲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中的观点对现代人的启示。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秋水》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秋水》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秋水》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后作业:1. 阅读与《秋水》相关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异同。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秋水》中观点的理解和感悟。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
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校语文秋水节选练习题及答案,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行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熟悉受空旬限制B.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先天素养限制D.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熟悉受时间限制B.人的熟悉受空间限制C.人的熟悉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熟悉受知天素养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熟悉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赞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美C.为河伯转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熟悉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行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行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熟悉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方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6、下列作品中,写到大海并采纳了拟人化手法的是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大学语文之秋水-PPT课件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背 景 简 介
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朗 读 欣 赏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在理解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了解庄子的哲 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使学 生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 的思想,培养其积极进取 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形象化 说理的风格。培养学生的 审美想象能力和对文学的 审美鉴赏力。
返回
内容述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 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第二部分是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 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 行嘲笑。 总括起来,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下列三点特别值得深 入思考: 一、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二、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三、关于庄子的相对主义。
返回
译文
秋雨不停地下,河水上涨,千百条河流都灌注到黄河,使黄河干流大大加宽。两岸之间, 河中小洲之上,相互望去,连牛马都辨认不清。于是乎河神欢欣鼓舞自满自足起来,以为天下 之壮美尽在于此了。顺河流东行,到达渤海,往东面望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乎河神开始 改变自满自得的神态,望着浩瀚无边的大海对海神感叹说:“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 自以为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曾听说有以仲尼之闻见为少,以伯夷之 义为轻的人,起初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这等浩瀚无边,难于穷尽,假若不到你这里来,就 糟了,我将长久为深明大道的人所笑话。” 海神说:“井里的蛙不可以和它讲大海,因其拘束于所居土井;夏天的虫类不可以同它讲 冰,因其局限于季节;见识偏狭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同他讲说大道,因其束缚于所受的教育。 现在你走出河流两岸,看见无边的大海,则知道自己的鄙陋,就可以同你讲说大道理了。天下 的水,没有比海再大的了,千万条河都流归于它,没有休止之时,而不盈满;从尾闾往出宣泄, 没有停止之时,而不空虚;不因春秋季节流入水量多少不同而变化,对陆上的旱涝也没有感觉。 大海超过长江黄河,没有办法估量、计算。而我未曾以此自我夸耀,因为我从天地那里具足了 形体,从阴阳那里秉受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如同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之中,正有自以为少 的想法,又哪里会自我夸耀呢?约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不也就象蚁冢在大湖泊中吗?约计中国 在四海之内,不也就象一粒稗米在大谷仓中吗?称谓物类数量叫作万,人只居其中之一;人住 满九州之地,凡谷物可以生长,舟车可以通行之处,皆有人居,个人只是众人中之一;人与万 物相比,不也就象一根绒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微小吗?五帝以禅让相传承的,三王以武力相争 夺的,仁人所担忧的,贤能之士所操劳的,完全都在这里了。伯夷辞让以博得好名声,仲尼谈 论以显示博学,这种自满自足,不就象你以前自夸黄河之水为多一样吗?”
自考大学语文议论文学习要点:秋水
自考大学语文议论文学习要点:秋水2.《秋水》(节选)学习要点(单选)(1)本文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一篇议论文。
此内容宜在单项选择题中考查。
(选择)(2)本文以寓言方式、对话形式说理,把一个非常深刻、抽象的哲学道理用具体的、形象的、通俗的、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浅显性,很有特色。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盲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不雅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方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
(选择、简答、简析)(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不雅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简要地说,就是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
庄子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伯夷的道义“轻”,圣贤的学说是“自多”,就是基于这一宏不雅理念。
这一中心旨意,在今天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面前,还有着消解自我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意义。
(选择、简答、简析)(4)文章第一段以两种景物的描写,隐喻空间的变化带来认识的变化,第二段以海若的论述直接阐明中心论点:首先用?井蛙不成以语于海者,拘予虚也;夏虫不成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成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人的认识有极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和教育程度的限制;接着用“礨空之在大泽”、“梯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来比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阐明个人的地位、认识之渺小;最后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简答、简析)(5)文章开头关于“百川灌河”和北海“不见水端”的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又为后面的类比论证做了形象、生动的铺垫。
浙江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
X专升本大学语文《秋水》原文译文和鉴赏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X,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假设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X假设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X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 1,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米之在X乎?〞2,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
〞〕米之在X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X假设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假设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假设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
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
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今天给大家带来了2020自考语文《04729大学语文》秋水(节选)重点及精选习题供大家练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秋水》(节选)【知识点1】作家作品基础知识P5☆☆作者:庄子,名周,战国人。
老子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政治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
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阶级合作。
代表作:《庄子》【知识点2】文体基础知识☆☆1.文体:以寓言方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以对话方式展开的议论文。
知识点扩展:善用寓言说理的文章:《秋水》《种树郭橐驼传》(0910多)(1107单)2.中心论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3.分论点: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的限制。
4.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对比论证;例证法;演绎法【历年真题】【单选题】1.下列议论文中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是(B)P81107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知识点3】作品阅读分析☆☆☆1.说理特点: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整体构思特点:虚构寓言故事)(2)文章开头采用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1510单)(3)善于援譬设喻(善用比喻或者善于类比)。
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2.段落分析:第一段:因为河水上涨,河伯欣然自喜,觉得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直到见到北海的宽广,才自叹不如。
第二段:海若告诉河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认识要受到地点、时间和教育的制约,因而是有限的。
宇宙浩渺无穷,人似毫末居于其中,并没有自夸的资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 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 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小故事
庖丁解牛
别人解牛用坏了无数刀,庖丁那把 刀用了19年还像新的,没有损坏,原因 何在?因为他了解牛的结构,知道哪里 有缝隙。别人是劈,他是割。解牛是庖 丁的职业,因为了解全牛(社会),所 以他可以不损害自己(刀)。这故事便是庄子的生 存智慧。
三、庄子其文
庄子既是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 庄学的后人,也受他感染。因而,《庄 子》这部哲学著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 色彩。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 录体的形式,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 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是《庄 子》的一大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许多篇 章,如《逍遥游》、《秋水》等,几乎都 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 事联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这些故 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这就超出 了以故事为例证作比喻的意义,而成了一 种思维方式。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 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 鹏小雀,无奇不有,千形万状,出人意表, 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庄子小故事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二位 大夫前来聘请他:“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 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 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 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 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用竹箱珍藏神龟,用锦 缎盖着,供奉在庙堂上。请问二大夫,此龟 是宁愿死后留骨而尊贵,还是宁愿活着时在 泥水中拖着尾巴行走呢?”二大夫道:“自 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 “二位大夫请回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 行哩。”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 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 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 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 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 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 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 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 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 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 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 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 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章二十五)
《老子》的思想
二、以辩证法思想为其思想的精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 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 之。”(章七十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之所伏。 (章五十八)
《老子》的思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 言之教。(章二)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 常以无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 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 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庄子的生平思想
庄周,宋国蒙(今 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因曾隐居南华山,唐 玄宗时追号为南华真 人。生活年代与孟轲 相仿,可能年岁略小。 只做过地位卑微的漆 园吏。
• 据《庄子》中记载,他生活贫 困,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织 履为生,弄得面黄肌瘦。但据 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 相,他却拒绝了,说是做官戕 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 生活中自得其乐。
• 老庄的道家思想 • 庄子生平思想 • 《庄子·秋水(节选)》赏析
一、老庄的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 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 “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 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作《老子》(又称 《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
一、以“道”为核心。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 了七十多次。老子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物存 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 律。
《庄子》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一书共 有52篇,流传至今只余33篇:内篇7篇, 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逍遥游》、 《齐物论》、《养生主》等篇表现了庄子 恬淡寡欲、不慕名利的个性,肯定了人与 物的独特意义,其思想广为后世传诵。
老庄之别
《老子》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 的中心,则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 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在作者看来,最 理想的社会是上古的混沌状态,一切人为的制度和 文化措施都违逆人的天性,因而毫无价值。
庄 周 梦 蝶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四境界说”。 自然境界:层次最低的人生境界。“行乎其所不 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是一种自然的、生物 学意义上的生活。 功利境界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 行为已有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仅限于自身,所以 “为自己谋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特 征。 道德境界: “尽伦尽职”是这一境界者 的特征。冯友兰把这一特征概括为 “行义”,即“为公”。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
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 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出于山,舍 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享之。竖子请 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