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重点难点(汇编)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拥有多种感觉器官,能够感觉外界环境的各样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含: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拥有不同的感觉器官,因此能够感觉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样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关于生物的生计、繁衍拥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觉不同刺激的原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谢的原由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觉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拥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响,痛觉能感觉对身体损害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踊跃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样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 ( 嗅觉感觉器 ) ,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进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色:嗅疲惫;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纪、动物种类随和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拥有味觉功能,能够感知酸、甜、苦、咸等各样滋味。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样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苦味酸味甜味咸味舌根舌双侧的中间部位舌尖舌双侧的前部(3)味觉感觉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样感觉亲密有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喊声源。

2.声音的流传。

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随和体。

流传形式:声波。

流传速度:声音的流传速度与温度、流传介质有关。

温度越高,声音的流传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流传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

在空气中(15 0C),流传速度为 340m/s。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浙教版新)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浙教版新)

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10、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综述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综述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推荐)浙教版初中《科学》全6册 知识要点汇编

(推荐)浙教版初中《科学》全6册 知识要点汇编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在我们身边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翻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本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科学开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在秋天感受到凉爽的秋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明白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物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性质,比如它的硬度、颜色、气味等。

还有有趣的浮力、重力等物理原理也会逐渐揭开面纱。

每一个发现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

1. 概述七年级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嘿,同学们你们好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那可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说到生活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背后可都藏着科学的道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咱们考试时会更有把握,生活中也会更加聪明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就是咱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科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哦,得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得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带着好奇心去听讲。

然后课后得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问老师或同学。

做实验的时候更要认真,亲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

还有个小秘诀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开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

大家要用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2. 引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首先得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份总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丰富,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吃力。

那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梳理、总结这些知识点,让大家能更轻松地掌握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结构安排上呢,本文首先会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让大家有个整体了解。

然后我们会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逐个展开详细的知识点解析和总结。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浙教版科学七(下册) (2)第二章运动和力 (2)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2)第二节机械运动 (3)第三节力的存在 (3)第四节力的图示 (3)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5)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5)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6)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6)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最复杂运动形式)。

2、每种运动形式都与一种能相对应,比如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核能)。

能也叫能量,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1、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被研究对象不能选做参照物,否则没意义。

2、机械运动分类: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v=v0)和变速直线运动(v≠v0)。

3、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即时速度=dV/dt )第三节 力的存在1.力:物体间相互作用。

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的弹性系数,测量对象不能超过弹簧系数范围。

)2.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第四节 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力的图示的画法: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而力的示意图只包含力的方向。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精编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024年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下载

2024年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下载

2024年最新七下科学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章“气候与气象”,具体包括第1节“气候的形成”,第2节“气象观测”,以及第3节“天气系统”。

详细内容涉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学会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天气观测。

3. 了解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能够分析常见的天气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气象观测方法、天气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重点:气候形成原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象观测方法、常见天气现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气候形成模型、气象观测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引发学生对气候形成原因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介绍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天气观测。

5. 例题讲解:讲解气象观测方法的应用,分析常见天气现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图,判断未来天气变化。

7.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气候形成原因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 气象观测方法4. 常见天气现象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候形成的原因。

(2)列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 答案:(1)气候形成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海洋流等。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海拔、地形、海洋流、大气环流等。

(3)天气变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候形成原因、气象观测方法等内容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天气图时存在一定难度。

2. 拓展延伸:(1)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修正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修正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修正版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修正版一、学科认识1、科学是一门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2、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将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以及能量转换等科学原理。

3、科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总结等步骤,旨在探索自然现象和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二、知识点梳理1、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例如水结成冰、铁生锈等。

2、生物的分类: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解生物的种、属、科、目、纲、门的级别划分。

3、地球的构造: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4、大气的组成与性质: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对地球的作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5、水的循环: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等环节。

6、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理解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原理,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7、基因与遗传:理解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了解基因突变和遗传病的基本知识。

8、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平衡: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平衡原理,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三、学习建议1、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拓展阅读:多阅读科学类书籍、文章,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难点解析1、抽象思维:科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逐步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2、知识点交叉: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存在交叉渗透的情况,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

3、实验操作: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五、易错点警示1、混淆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避免混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梳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归纳梳理



震中距
地震的预防
震源
发生地震时,要快速离开房间,跑到空旷的地方,或
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和桌子底下。
返回主页
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
复习要点梳理2 火山
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危害:毁灾坏、交甚通至、危埋及没人农类田生、命引起火
火山对人类造成的影响 好处:火无山机灰肥和料火,山并尘火可山为口农可田富提集供大
速度与温度
三、 1、声源
声波在介质中传播
和介质有关 (鼓膜振动
人耳听
听小骨等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到声音 2、声源振动
头骨、颔骨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返回主页
返回主页
光沿直线传播和光的色散原理
概念
现象
说明
图示
一、光 的直线 传播原
光在同种均 匀介质中沿 直线传播
日食、月食、小 孔成像、影子
光在真空中 的传播速度 为
白屏
三棱镜
光的色散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返回副页
原理:如图所示,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 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 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 孔 成 像
返回副页
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原理
一、平 面镜成 光的反射 像规律
返回主页
复习要点梳理5
方向: 自西向东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自然现象有哪些?
从地轴北端或北 极上方观察,地 球逆时针方向旋 转。
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方 观察,地球顺时针方向 旋转。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知识要点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第一章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2.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5.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7.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8.P13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双耳效应)9.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音调: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11.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

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1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16.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7.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8.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19.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0.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21.22.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23.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24.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25.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26.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27.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28.机械能:动能(运动着的物体所具有的能)和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形变多具有的能)。

29.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选择不同参照物,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0.运动(按运动路线):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改变):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1.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32.V=S/ t S=V t t =S/V33.1m/s=3.6km/h 1m/s意义: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距离为1米。

34.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3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弹簧秤),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越大,弹簧秤伸长越长)36.力的单位:牛顿(牛),符号:N3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改变一个要素,效果就改变)可以用力的图示(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来。

(注意:不要忘记标出单位线段表示力的大小)38.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施力物体:地球;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仪),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 m g m= G / g g = G / m )g=9.8牛/千克: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39.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40.增大有利摩擦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减小有害摩擦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加润滑剂4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2.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固体、液体、气体,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43.二力平衡:一物体在两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同线、等大、反向(知一个力求另一个力,判断二力是否平衡)结论:如果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则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第三章44.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5.变态发育:变态:两栖类(青蛙)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受精卵:蝴蝶、苍蝇、蚊子、蜜蜂不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成虫→受精卵:蝗虫、螳螂、蟋蟀46.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叫受精。

47.男性生殖系统:睾丸(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48.女性生殖系统:卵巢(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子)、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场所)、阴道。

49.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50.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女:声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达。

51.青春期特点:①出现第二性征②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③内脏功能日渐健全52.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3.受精方式:体内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

54.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假胎生(卵胎生)。

55.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和出芽生殖(水螅)56.5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又由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连结茎和叶的地方)、胚根(发育成根)、子叶(内含营养物质)四部分组成。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58.59.种子(按有无胚乳):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和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按子叶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60.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61.62.花的结构(P108)——主要结构:雄蕊(花药和花丝)和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其他结构:花托,花萼,花冠63.64.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65.无性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主要):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66.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

周期:约24小时(1天)。

自转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

周期:约365.2422天(1年)。

公转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67.68.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69.70.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东早西晚)71.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度经度宽。

72.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

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7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

(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南北两侧递减)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地球公转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74.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春分(3月21日):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23.50N,昼长夜短(白昼最长),(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秋分(9月23日):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23.50S,昼长夜短(黑夜最长),(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75.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北温带:(23.50N—66.50N)热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热量最多南温带:(23.50S—66.50S)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76.历法: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