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

古代汉语(WLKC080920103) > 考研辅导考研辅导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报考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暂行办法根据阜阳师范学院与安徽大学签订的《阜阳师范学院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精神,2010年阜阳师范学院与安徽大学将在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历史学、化学和数学等6个学科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

联合培养研究生采用两段式培养方式:课程学习阶段在安徽大学完成;学位(毕业)论文阶段在阜阳师范学院完成,由安徽大学遴选出的阜阳师范学院导师独立指导。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学籍管理由安徽大学负责,在学期间的待遇、培养要求和各项管理规定与安徽大学在校生相同。

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时发安徽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授予安徽大学硕士学位。

为了鼓励考生报考阜阳师范学院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阜阳师范学院对报考或调剂到我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在学位(毕业)论文阶段对每位硕士研究生,一是一次性资助学费5000元;二是发放生活补助费共2000元;三是提供硕士学位论文资助经费2000元;四是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考研真题01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科目代码:437研究方向:以上专业所有方向考试科目:古代汉语与语言学一、填空(15分)1.与国际音标[x]和[y]对应的汉语拼音是和2.和是语言的两大关系。

3.“在火车上写字”有歧义,其一是,其二是指。

4.日文属于表音文字的。

5.《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著作着是,他开创了。

6.德语属于语系语族。

7.从形态角度来分,汉语属于,日语属于。

8.和克里奥耳与是的特殊形式。

二、请证明下列各组音素在普通话里是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8分)[A]/[а][ι]/[ψ][t∫]/[ts][x]/[k]三.“美丽”和“漂亮”都是形容人长的好看的形容词,请说明为什么可以说“美丽的姑娘”而不能说“美丽的小伙儿”,但“漂亮的姑娘”和“漂亮的小伙儿”却可以说。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6
5
(二)中古声母 有36个,即“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
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是宋朝人在唐末 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三)中古声调 有4个,即“平、上、去、入”。“四声”为
南北朝人发现。 从中古到近代,汉语声调主要发生了以下三
个变化:1、平分阴阳;2、入派三声;3、浊上 变去。
(2)古无舌上音:是清代人钱大昕对上古声母 研究的一种观点。他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 等字母在上古应同舌头音“端、透、定”分别同音, 上古不存在“知、彻、澄”这一组字母。
4
三、中古音
(一)中古韵母
按《广韵》的记载,中古韵母分为206韵。 《广韵》,是北宋陈彭年等人编修的《大宋重修广 韵》的简称,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 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根据 “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 《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 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 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
管韵头。 2、上古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 (1)系联韵语;(2)声符归类;(3)纵横比对。 3、上古韵部的情况 清初顾炎武最早归纳韵部,分为10部。今天通行的
是王力先生归纳的30部。 4、叶音说:六朝以后,人们为了说明古诗押韵,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就是“叶音说”。 “叶音说”的错误在于不了解汉语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古代汉语语音
古代汉语语音知识
1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上古音(先秦两汉): 以《诗经》音为代表。
(二)中古音(三国到唐宋):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北宋《广 韵》)。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课件

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一字而可以三声四声,若《易》爻之上下无常,而唯变所 适也。 《诗》三百篇中,亦往往用入声之字。其入与入为韵 者什之七,入与平上去为韵者什之三。以其什之七,而知无 人未尝无入声也,以其什之三,而知入声可转为三者也。 ——《音学五书· 音论》
顾炎武的这种看法,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 上古韵文中的韵脚字,其声调在中古看来不同,并 非意味着在上古也不相同,很可能在上古它们本来 就属于同一声调。
上古調類 中古調類
平 平
上 上

長入 去
短入 入
第七章 上古到隋唐语音系统的发展
第一节 上古到隋唐声母系统的发展 表现在四方面: 1、舌上音的产生 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到了唐代它们才从 舌头音中分化出来。分化条件: (一四)端 答打多低嫡帝都堵笃 端< (二三)知 折卓知质置株竺
注音: 被注字和注音字 重文: 古字形和今字形 谐声字:被谐字和主谐字 两个不同方面的声母在上古是相同或接近的,如果在今音 (指中古音)中读音不同,就说明它们在两汉以后发生了分 化。如童(定母)撞(澄母),在上古它们或者都读作澄 母,或者都读作定母,意思是,其中一个声母在上古是不 存在的。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古无轻唇音。 清人钱大昕得出。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声 母在上古不存在。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 此结论的证据有: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左传》:“及甫田之北竟。”《释文》:“甫,布(帮) 五反,本亦作圃(帮)”
5、谐声字。谐声字即形声字。 童——撞蹱 二、研究上古声母的方法 方法是:通过以上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某些声母在上 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 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声母。 具体来说,以上五种材料每一种都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 异文: 两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声训: 被释词与训释词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上古三十韵部字母表

上古三十韵部字母表
歌[ ai ]
月[ at ]
元[ an ]
脂[ ei ]
质[et ]
真[ en ]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第三类
收唇音韵尾
-p、-m
缉[ əp ]
侵[ əm ]
葉[ ap ]
谈[am ]
中古〔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擦音〕
次清
〔带音的擦音〕
唇音
重唇
双唇音
帮[ p ]
滂[ p ]
並[ b ]
明[ m ]
轻唇
唇齿
微[ ]
舌音
舌头
舌尖中音
端[ t ]
透[ t ]
定[ d ]
泥[ n ]
舌上
舌面前音
知[ ]
彻[ ]
澄[ ]
娘[ ]
齿音
上古三十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第一类
收舌根音韵尾
-o、-k、- ŋ
之[ ə ]
职[ ək ]
蒸[ əŋ ]
幽[ u ]
觉[ uk ]
冬[ uŋ ]
宵[ o ]
药[ ok ]
侯[っ]
屋[っk ]
东[っŋ ]
鱼[ a ]
铎[ ak ]
阳[ aŋ ]
支[ e ]
锡[ ek ]
耕[ eŋ ]
第二类
收舌尖中韵尾
-i、-t、-n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古汉-音韵

古汉-音韵

4、 近体诗,齐梁时,诗体开始讲究平仄,当时出
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朓
(二)近体诗的格律
1、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八句以上 的为排律(长律)。古体诗则不固定句数。 2、押韵严格。 近体诗一般只能用平声韵(正格),不能出韵。
声训(用同音字解释) 《尔雅· 释名》:“负,背也,置项背 也。”“雾,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 粤语中“文、门;雾、幕”……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古多舌头音(黄侃) 周——雕,调,凋;啁,淍,赒 重——懂,董,動(动);锺(钟),穜 (种),踵 尚——党,當(当),堂;掌,赏,裳
《荀子· 天论》“星隊(坠)木鸣” 闽北、闽南方言, 知[ti] 致[ti] 猪[tu] 追[tui] 抽[tiou] 耻[t`i] 古多舌头音(上古正齿音的一部分) 是——题,提,踢,惕,醍 首——道,導(导),噵(说,解释) 真——滇,颠,阗(充满),填;慎
关于古音通假: 古书里同音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假借: ①“六书”中的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 事
“天帝之山,有鸟,黑文而赤翁。”《山海经》 《说文》:“翁,颈毛也,从羽,公声” 《史记· 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父亲”
②用字的假借——本有其字又依声托事
“硕鼠硕鼠……逝将去女”《诗经· 魏风· 硕鼠》 “逝”——“誓” “女”——“汝”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黑伯之丘,而柳生其肘,其 意厥厥然恶之。”《庄子· 至乐》 柳—从木卯声 瘤—从疒留声 “冬以圉寒,夏之圉暑”《墨子· 节用》 圉——御 “百仁之高,始于足(下)”(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老子》甲本) 仁——仞
“六书”的假借无本字,在上古音里借用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尚无字形的某一概 念;古音通假是一种临时现象,须借助于 上下文环境,离开语言环境则无该意义。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雍冠生前言一、为使初学古诗者了解上古韵部到中古韵部的流变,特编写本对照表。

二、本篇所用上古韵部,采纳了近代学者王力教授的上古韵部分类体系。

三、为了便于读者查找,各韵部韵类的声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同音异调字,则按照现代汉语四声读音(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排列。

四、各字韵后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是中古韵部(即采用《平水韵》的韵部分类体系)。

对于多音字,则标明其所分属的各中古韵部。

为了方便阅读,对于较生僻的字特别标出汉语拼音。

五、为了使读者了解广韵到平水韵的韵部变化情况,特附录《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以供参阅。

(1)上古之部:B倍(贿韵)、鄙(纸韵)、不(物韵)、C才(灰韵)、、材(灰韵)、财(灰韵)、采(贿韵)、茝(chai三声;纸韵)、蚩(支韵)、持(支韵)、耻(纸韵)、齿(纸韵)、慈(支韵)、辞(支韵)、D殆(dai四声贿韵)、怠(贿韵)、迨(dai四声,贿韵)、待(贿韵)、戴(队韵)、E而(支韵)、耳(纸韵)、F负(有韵)、妇(有韵)、G改(贿韵)、H海(贿韵)、悔(hui三声,贿韵、队韵)、晦(hui四声,队韵)、贿(贿韵)、J基(支韵)、忌(寘韵)、纪(纸韵)、久(有韵)、玖(有韵)、L来(灰韵)、貍(支韵)、里(纸韵)、理(纸韵)、李(纸韵)、吏(寘韵)、M煤(灰韵)、每(贿韵)、敏(轸韵)、谋(尤韵)、某(有韵)、母(有韵)、畝(有韵)、N乃(贿韵)、能(蒸韵)、P陪(灰韵)、佩(队韵)、否(pi三声,纸韵;fou三声,有韵)、Q欺(支韵)、期(支韵)、其(支韵)、淇(支韵)、起(纸韵)、丘(尤韵)、邱(尤韵)、裘(尤韵)、S诗(支韵)、时(支韵)、埘(shi二声;支韵)、使(纸韵)、始(纸韵)、士(纸韵)、仕(纸韵)、市(纸韵)、事(寘韵)、恃(shi四声,纸韵)、司(支韵)、思(支韵;寘韵)、丝(支韵)、巳(纸韵)、祀(纸韵)、寺(寘韵);俟(si四声,纸韵)、涘(si 四声,纸韵)、耜(si四声;纸韵)、嗣(寘韵)、T臺(灰韵)、態(队韵)、X喜(纸韵)、Y贻(支韵)、疑(支韵)、以(纸韵)、矣(纸韵)、尤(尤韵)、友(有韵)、又(宥韵)、右(宥韵、有韵)、宥(宥韵)、Z灾(灰韵)、宰(贿韵)、在(贿韵、队韵)、再(队韵)、之(支韵)、止(纸韵)、沚(zhi三声,纸韵)、芷(纸韵)、趾(纸韵)、志(寘韵)、治(zhi四声,寘韵;chi二声,支韵)、兹(支韵)、滋(支韵)、子(纸韵)、字(寘韵)、(2)上古职部:B北(职韵)、背(队韵)、備〖备〗(寘韵)、偪〖逼〗(质部)、C侧(职韵)、D得(职韵)、德(职韵)、F伏(屋韵)、服(屋韵)、福(屋韵)、辐(屋韵)、富(宥韵)、G革(陌韵)、国(职韵)、H或(职韵)、惑(职韵)、J棘(职韵)、亟(ji二声,职韵;qi四声,寘韵)、極(职韵)、稷(ji四声;职韵)、戒(卦韵)、K克(职韵)、L力(职韵)M麥〖麦〗(陌韵)、牧(屋韵)、S塞(sai一声、se四声职韵)、色(职韵)、穑(se四声;职韵)、識〖识〗(shi二声,职韵;shi四声,寘韵)、食(职韵;寘韵)、式(职韵)、试(寘韵)、饰(职韵)、T特(职韵)、X息(职韵)、Y意(寘韵)、億〖亿〗(职韵)、異(寘韵)、翼(职韵)、Z则(职韵)、贼(职韵)、直(职韵)、殖(职韵)、职(职韵)、置(寘韵)陟(zhi四声,职韵)、(3)上古蒸部:B崩(蒸韵)、C曾(蒸韵)、称(chen四声,径韵;cheng一声,蒸韵)、惩(蒸韵)、承(蒸韵)、乘(cheng二声,蒸韵;cheng四声径韵)、D登(蒸韵)、等(迥韵)、G弓(东韵)、H薨(蒸韵)、宏(庚韵)、K肯(迥韵)、L凌(蒸韵)、陵(蒸韵)、M梦(送韵)、P朋(蒸韵)、冯〖憑〗(ping二声,蒸韵、径韵)、R仍(蒸韵)、S勝〖胜〗(sheng一声,蒸韵;sheng四声,径韵)、X興〖兴〗(x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雄(东韵)、Y應〖应〗(y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媵(ying四声,径韵)Z烝(zheng一声,蒸韵)、蒸(蒸韵)、征(庚韵、蒸韵)、(4)上古幽部:B苞(肴韵)、保(皓韵)、寳〖宝〗(皓韵)、报(号韵)、、C曹(豪韵)、草(皓韵)、抽(尤韵)、瘳(chou一声,尤韵)、仇(尤韵)、讎(chou二声,尤韵)、醻(chou二声,尤韵)、醜(有韵)、臭(宥韵)、D道(皓韵)、稻(皓韵)、F俘(虞韵)、浮(尤韵)、郛(fu二声,虞韵)、H好(hao三声,皓韵;hao四声,号韵)、皓(皓韵)、瓠(hu二声,虞韵;hu四声,遇韵;huo四声,药韵)、J膠〖胶〗(jiao一声,肴韵;jiao三声,巧韵)、纠(有韵)、鸠(尤韵)、九(有韵)、韭(有韵)、酒(有韵)、就(宥韵)、舊〖旧〗(宥韵)、舅(有韵)、咎(有韵)、K考(皓韵)、L牢(豪韵)、老(皓韵)、流(尤韵)、懰(liu二声,尤韵;liu三声,有韵)、M矛(尤韵)、牡(有韵)、P袍(豪韵)、Q秋(尤韵)、囚(尤韵)、求(尤韵)、逑(尤韵)、R柔(尤韵)、S慅(sao一声,豪韵;sao四声,皓韵)、埽(sao三声,皓韵、号韵)、收(尤韵)、手(有韵)、守(有韵)、首(有韵)、受(有韵)、授(宥韵)、夀〖寿〗(shou四声,有韵、宥韵)、蒐〖搜〗(sou一声,尤韵)、T綯(tao二声,豪韵)、讨(皓韵)、蜩(tiao二声,萧韵)、W務〖务〗(遇韵)、X萧(萧韵)、潇(萧韵)、休(尤韵)、羞(尤韵)、脩(尤韵)、朽(有韵)、、Y憂〖忧〗(尤韵)、幽(you一声,尤韵;you三声,有韵)、攸(尤韵)、由(尤韵)、猶〖犹〗(尤韵)、游(尤韵)、逰(尤韵)、幼(宥韵)、诱(有韵)、Z早(皓韵)、枣(皓韵)、蚤(皓韵)、造(号韵)、州(尤韵)、洲(尤韵)、舟(尤韵)、周(尤韵)、胄(zhou四声,宥韵)、鑄〖铸〗(遇韵)、(5)上古觉部:C畜(chu四声,屋韵;xu四声,宥韵)、D督(沃韵)、F復(屋韵)、覆(fu四声,屋韵、宥韵、职韵)、G告(号韵)、J觉(jue二声,觉韵;jiao四声,效韵)、L六(屋韵)、戮(chuo一声,屋韵)、穋〖稑〗(lu四声;屋韵)、M目(屋韵)、睦(屋韵)、穆(屋韵)、Q慼〖戚〗(qi一声,锡韵)、R肉(屋韵)、S叔(屋韵)、淑(屋韵)、菽(屋韵)、夙(屋韵)、宿(su 四声,屋韵;xiu三声,宥韵)、肃(屋韵)、X學〖学〗(觉韵)、Y薁(yu四声;屋韵)、鬻(yu四声;屋韵)、Z逐(屋韵)、祝(屋韵)、築〖筑〗(屋韵)、(6)上古宵部:A敖(豪韵)、傲(号韵)、B表(篠韵)、C操(豪韵)、巢(肴韵)、朝(萧韵)、D刀(豪韵)、盗(号韵)、弔(啸韵)、G高(豪韵)、羔(豪韵)、H豪(豪韵)、昊(皓韵)、號〖号〗(hao二声,豪韵;hao 四声,号韵)、J交(肴韵)、郊(肴韵)、骄(萧韵)、缴(zhuo二声,药韵;jiao三声,篠韵)、皎(篠韵)、矫(篠韵)、教(jiao一声,肴韵;jiao四声,效韵)、L劳(lao二声,豪韵;lao四声,号韵;liao二声,萧韵)、僚(萧韵)、燎(liao三声,篠韵;liao四声,啸韵;liao一声,萧韵)、M毛(豪韵)、髦(豪韵)、芼(mao二声,豪韵;mao四声,号韵)、苗(萧韵)、廟〖庙〗(啸韵)、Q悄(篠韵)、S懆(皓韵)、少(shao三声,篠韵;shao四声,啸韵)、绍(篠韵)、T桃(豪韵)、逃(豪韵)、窕(篠韵)、X宵(萧韵)、殽(xiao二声;肴韵)、小(篠韵)、孝(效韵)、效(效韵)、笑(啸韵)、Y妖(萧韵)、葽(yao一声;萧韵)、瑶(萧韵)、摇(yao二声,萧韵、啸韵)、要(yao一声,萧韵;yao四声,啸韵;yao三声,篠韵)、Z昭(萧韵)、兆(篠韵)、召(啸韵)、照(啸韵)、(7)上古药部:B暴(baos四声,号韵;pu四声,屋韵)、D悼(号韵)、J爵(药韵)、L樂〖乐〗(le四声,药韵;yue四声、lao四声,觉韵;yao四声,效韵;luo四声药韵)、N虐(nue四声,药韵)、R弱(药韵)、Y藥〖药〗(药韵)、约(yue一声,药韵、啸韵)、Z酌(药韵)、(8)上古侯部:C躕(chu;虞韵)、D斗(有韵)、豆(宥韵)、鬭(dou四声;宥韵)、G苟(有韵)、诟(gou四声,有韵、宥韵)、H侯(尤韵)、厚(有韵)、后(hou四声,宥韵、有韵)、後(hou四声,有韵、宥韵)、J講〖讲〗(讲韵)、拘(虞韵)、驹(虞韵)、俱(虞韵)、具(遇韵)、聚(ju四声,麌韵、遇韵)、屦(ju四声;遇韵)、K口(有韵)、寇(宥韵)、L屡(遇韵)、O耦(ou三声;有韵)、Q驱(qu一声,虞韵、遇韵)、躯(虞韵)、趋(虞韵)、取(麌韵)、娶(遇韵)、R儒(虞韵)、孺(ru二声,虞韵、遇韵)、S殊(虞韵)、输(shu一声,虞韵、遇韵)、姝(shu一声;虞韵)、竖(麌韵)、戍(遇韵)、树(shu四声,遇韵、麌韵)、T偷(尤韵)、投(尤韵)、W侮(wu三声,麌韵)、X须(虞韵)、需(虞韵)、Y俞(虞韵)、踰(虞韵)、隅(虞韵)、愈(麌韵)、遇(遇韵)、喻(遇韵)、Z骤(宥韵)、朱(虞韵)、诛(虞韵)、主(麌韵)、走(zou 三声,有韵、宥韵)、奏(宥韵)、(9)上古屋部:B卜(职韵)、D獨〖独〗(屋韵)、讀〖读〗(du二声,屋韵;dou四声,宥韵)、F赴(遇韵)、G榖〖谷〗(屋韵)、J角(觉韵)、K哭(屋韵)、L鹿(屋韵)、禄(屋韵)、绿(沃韵)、M木(屋韵)、P僕(pu二声,屋韵、沃韵)、Q曲(沃韵)、R辱(沃韵)、S属(沃韵)、束(沃韵)、数(shu四声,遇韵;shu三声,麌韵;shuo四声,觉韵;cu四声,沃韵;su四声,屋韵)、速(屋韵)、粟(沃韵)、Y欲(yu四声,沃韵、遇韵)、Z濁〖浊〗(觉韵)、足(沃韵)、族(屋韵)、(10)上古东部:B邦(江韵)、C寵(腫韵)、聰(东韵)、從〖从〗(cong二声、zong一声,东韵;cong二声,宋韵;zong三声,董韵)、D东(东韵)、動〖动〗(董韵)、F封(冬韵)、豐〖丰〗(东韵)、奉(腫韵)、G公(东韵)、工(东韵)、功(东韵)、攻(gong一声,东韵、冬韵)、恭(冬韵)、拱(腫韵)、贡(送韵)、共(宋韵)、J江(江韵)、K孔(董韵)、恐(kong三声,腫韵、宋韵)、L龍〖龙〗(冬韵)、M蒙(东韵)、R容(冬韵)、S送(送韵)、讼(宋韵)、诵(宋韵)、T通(东韵)、同(东韵)、X凶(冬韵)、讻(xiong一声,东韵)、Y雍(冬韵)雝(冬韵)、庸(冬韵)、傭(冬韵)、勇(腫韵)、用(宋韵)、Z锺(冬韵)、鐘(冬韵)、重(zhong四声,宋韵、腫韵;chong二声,冬韵)、緃(zong四声,宋韵;zong一声,冬韵;zong三声,董韵;song三声腫韵)、豵(zong一声,东韵)、(11)上古鱼部:B補(麌韵)、布(遇韵)、C车(ju一声,che,鱼韵、麻韵)、初(鱼韵)、樗(chu一声,鱼韵)、除(鱼韵)、楚(chu三声,语韵、禦韵)、褚(语韵)、處〖处〗(chu三声,语韵;chu四声,禦韵)、徂(cu二声,虞韵)、D都(虞韵)、杜(麌韵)、F夫(虞韵)、扶(虞韵)、甫(麌韵)、府(麌韵)、辅(麌韵)、撫〖抚〗(麌韵)、父(麌韵)、赋(遇韵)、傅(遇韵)、G孤(虞韵)、姑(虞韵)、古(麌韵)、股(麌韵)、鼓(麌韵)、盬(gu三声,麌韵)、蠱〖蛊〗(麌韵)、固(遇韵)、故(遇韵)、顾(遇韵)、瓜(麻韵)、寡(马韵)、H乎(虞韵)、呼(虞韵)胡(虞韵)、狐(虞韵)、壶(虞韵)、虎(麌韵)、户(麌韵)、怙(hu四声,麌韵)、華〖华〗(hua二声,麻韵;hua四声,祃韵)J家(麻韵)、贾(gu三声,麌韵;jia三声,马韵;jia四声,祃韵)、假(马韵)、嫁(祃韵)、稼(祃韵)、居(鱼韵)、苴(ju 一声,鱼韵、语韵;cha二声,麻韵;zu一声,虞韵)、砠(ju一声,鱼韵)、琚(鱼韵)、举(语韵)、據(鱼韵)、遽(ju四声,禦韵)、懼(药韵)、L鲁(麌韵)、旅(语韵)、慮(禦韵)、M马(马韵)、莽(养韵)、N怒(nu四声,麌韵、遇韵)、女(语韵)、P蒲(麌韵)、圃(麌韵)、Q且(马韵)、去(qu四声,禦韵、语韵)、R如(鱼韵)、汝(语韵)、S舍(祃韵)、社(马韵)、書〖书〗(鱼韵)、疏(鱼韵)、舒(鱼韵)、纾(shu一声,鱼韵、语韵)、黍(语韵)、鼠(语韵)、素(遇韵)、所(语韵)、T帤(ru二声,鱼韵)、圗〖图〗(虞韵)、徒(虞韵)、荼(虞韵二声,鱼韵)、塗(虞韵)、瘏(tu二声,虞韵)、土(虞韵)、W吾(虞韵)、诬(虞韵)、吴(虞韵)、無(虞韵)、毋(wu 二声,麌韵)、芜(虞韵)、五(麌韵)、伍(麌韵)、武(麌韵)、舞(麌韵)、寤(遇韵)、X瑕(麻韵)、遐(麻韵)、下(xia四声,马韵、祃韵)、夏(xia四声,祃韵、马韵)、邪(麻韵)、虚(鱼韵)、吁(xu一声,虞韵、遇韵)、胥(xu一声,鱼韵、语韵)、徐(鱼韵)、许(语韵)、栩(xu三声,麌韵)、序(语韵)、Y野(马韵)、予(语韵)、余(鱼韵)、於(鱼韵)、娱(虞韵)、鱼(鱼韵)、虞(虞韵)、馀(鱼韵)、舆(鱼韵)、雨(麌韵)、羽(麌韵)、语(语韵)、與〖与〗(yu三声,语韵;yu四声,禦韵;yu二声,鱼韵)、圉(yu三声;语韵)、御(禦韵)、禦(yu 四声,禦韵)、誉(yu四声,鱼韵、禦韵)、豫(禦韵)、Z者(马韵)、诸(鱼韵)、著(zhu四声,禦韵;zhuo二声,药韵;chu二声,鱼韵)、助(禦韵)、字(寘韵)、阻(语韵)、祖(麌韵)、(12)上古铎部B霸(祃韵)、白(陌韵)、百(陌韵)、柏(陌韵)、伯(陌韵)、步(遇韵)、C赤(陌韵)、措(遇韵)、错(药韵)、D妒(遇韵)、F缚(药韵)、G各(药韵)、H赫(陌韵)、獲〖获〗(陌韵)、穫(陌韵)J籍(陌韵)、戟(陌韵)、脚(药韵)、L路(遇韵)、赂(遇韵)、略(药韵)、落(药韵)、M莫(mu四声,遇韵;mo四声,药韵)、幕(药韵)、暮(遇韵)、慕(遇韵)、墓(遇韵)、N逆(陌韵)、诺(葉韵)、Q卻〖却〗(药韵)、R若(药韵)、S赦(祃韵)、釋〖释〗(陌韵)、庶(禦韵)、朔(觉韵)、愬(su四声;遇韵)、T讬(药韵)、X夕(阳韵)、昔(陌韵)、郤〖隙〗(陌韵)、谢(祃韵)、Y亦(陌韵)、懌(yi四声;陌韵)、Z澤〖泽〗(陌韵)、擇〖择〗(zhai二声,陌韵)、蹠〖跖〗(zhi二声,陌韵)、作(药韵)、胙(zuo四声,遇韵)、(13)上古阳部:B兵(庚韵)、秉(梗韵)、並(庚韵;迥韵;敬韵)病(敬韵)、C倉(阳韵)、蒼(cang一声,阳韵;cang三声,养韵)、藏(cang一声,阳韵;zang四声,漾韵)、昌(阳韵)、长(chang 一声,阳韵;zhang三声,养韵;zhang四声,漾韵)、常(阳韵)、場(阳韵)、嘗〖尝〗(阳韵)、D當〖当〗(阳韵;漾韵)、黨〖党〗(养韵)、蕩(养韵)、F方(阳韵)、芳(阳韵)、房(阳韵)、防(阳韵)、访(漾韵)、放(漾韵)、G岡(阳韵)、剛(阳韵)、更(geng一声,庚韵;geng四声,敬韵)、庚(庚韵)、觥(庚韵)、光(阳韵)、廣〖广〗(养韵)、H衡(庚韵)、荒(阳韵)、黄(阳韵)、皇(阳韵)、遑(阳韵)、J疆(阳韵)、京(庚韵)、景(梗韵)、竟(敬韵)、兢(敬韵)、K康(阳韵)、亢(gang一声,阳韵;kang四声,漾韵)、匡(阳韵)、筐(阳韵)、狂(阳韵)、况(漾韵)、贶(漾韵)、L良(阳韵)、涼(阳韵)、糧(阳韵)、梁(阳韵)、粱(阳韵)、两(养韵)、量(liang四声,漾韵;liang一声,阳韵)、谅(漾韵)、M盟(庚韵)、猛(梗韵)、孟(敬韵)、明(庚韵)、N囊(阳韵)、Q斨(qiang一声;阳韵)、彊〖强〗(阳韵)、慶〖庆〗(敬韵)、R讓〖让〗(漾韵)、S桑(阳韵)、丧(sang一声,阳韵;sang四声,漾韵)、商(阳韵)、裳(阳韵)、傷〖伤〗(阳韵)、赏(养韵)、上(shang四声,漾韵;shang三声,养韵)、霜(阳韵)爽(养韵)、T湯(阳韵)、堂(阳韵)、W王(wang一声,阳韵;wang四声,漾韵)、亡(阳韵)、枉(养韵)、罔(养韵)、往(wang三声,养韵;wang四声,漾韵)、忘(wang四声,漾韵、阳韵)、望(wang四声,漾韵、阳韵)、X郷〖乡〗(阳韵)、襄(阳韵)、相(xiang一声,阳韵;xiang四声,漾韵)、详(阳韵)、祥(阳韵)、享(养韵)、饗(养韵)、向(漾韵)、象(养韵)、行(xing二声,庚韵;hang二声,阳韵;xing四声,敬韵;hang四声,漾韵)、兄(庚韵)、Y央(阳韵)、鞅(养韵)、羊(阳韵)、揚〖扬〗(阳韵)、陽〖阳〗(阳韵)、飬〖养〗(养韵)、英(庚韵)、永(梗韵)、Z臧(阳韵)、葬(漾韵)、张(阳韵)、章(阳韵)、壮(漾韵)、(14)上古歌部:B罷(ba四声,蟹韵、纸韵、祃韵;pi二声,支韵)、被(bei 四声,纸韵;bi四声,寘韵;pi一声,支韵)、彼(纸韵)、波(歌韵)、C瘥(chai四声,卦韵;cuo二声,麻韵、歌韵)、池(支韵)、驰(支韵)、侈(纸韵)、垂(支韵)、D地(寘韵)、多(歌韵)、墮(duo四声,哿韵;hui一声,支韵)、E阿(e一声,歌韵)、饿(箇韵)、G歌(歌韵)、戈(歌韵)、果(哿韵)、過(guo四声,箇韵;guo一声,歌韵)、H和(he二声,歌韵;he四声,箇韵)、何(歌韵)、河(歌韵)、贺(箇韵)、化(祃韵)、货(箇韵)、祸(哿韵)、J羁(支韵)、加(麻韵)、嘉(麻韵)、驾(祃韵)、嗟(jue 一声,麻韵)、K可(哿韵)、虧(支韵)、L罹(li二声,支韵)、離(li一声,支韵;li四声,寘韵)、醨(li 二声,支韵)、纚(li一声,支韵;shi三声,纸韵)、羅(歌韵)、蘿(歌韵)、M靡(mi三声,纸韵;mi二声,支韵;mo二声,歌韵)、P皮(支韵)、R蘂〖蕊〗(纸韵)、S施(shi一声,支韵、寘韵;yi四声,寘韵;yi二声,支韵;shi 三声,纸韵)、隨(支韵)、T他(歌韵)、W爲(we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僞(寘韵)、我(哿韵)、Y猗(yi一声,支韵;yi三声,纸韵)、宜(支韵)、移(支韵)、儀(支韵)、義(寘韵)、Z佐(箇韵)、坐(哿韵)、(15)上古月部:A艾(泰韵)、B拜(卦韵)、败(卦韵)、敝(霁韵)、弊(霁韵)、毙(霁韵)、别(屑韵)、C蔡(泰韵)、察(黠韵)、徹(屑韵)、D逹(曷韵)、大(泰韵;箇韵)、带(泰韵)、掇(duo一声;曷韵;屑韵)、奪(曷韵)、E佴(er四声;寘韵)、F發(月韵)、罚(月韵)、伐(月韵)、廢(队韵)、G蓋(泰韵)、葛(曷韵)、H害(泰韵;曷韵)、曷(曷韵)、褐(曷韵)、秽(队韵)、会(泰韵)、J祭(霁韵)、桀(屑韵)、竭(月韵)、介(卦韵)、決(屑韵)、厥(月韵)、绝(屑韵)、K渴(曷韵;屑韵)、快(卦韵)、括(曷韵)、L赖(泰韵)、厲(霁韵)、列(屑韵)、烈(屑韵)、捋(曷韵)、M邁(卦韵)、蔑(屑韵)、滅(屑韵)、N奈(泰韵)、P斾〖旆〗(pei四声;泰韵)、Q阙(月韵)、S殺(黠韵)、世(霁韵)、势(霁韵)、逝(霁韵)、筮(霁韵)、说(屑韵)、歳(霁韵)、T泰(泰韵)、W外(泰韵)、衛(霁韵)、X洩〖泄〗(霁韵)、Y刈(yi四声;队韵)、藝(霁韵)、曰(月韵)、月(月韵)、越(月韵)、Z折(屑韵;合韵)、哲(屑韵)、制(霁韵)、(16)上古元部:A安(寒韵)、岸(翰韵)、B班(删韵)、半(翰韵)、邉〖边〗(先韵)、鞭(先韵)、變〖变〗(霰韵)、辨(铣韵)、C餐(寒韵)、廛(chan二声,先韵)、D單〖单〗(dan一声,寒韵、先韵;shan四声,霰韵)、旦(翰韵)、诞(旱韵)、憚〖惮〗(翰韵)、斷〖断〗(duan四声,旱韵、翰韵)、锻(翰韵)、F蕃(元韵)、繁(元韵)、烦(元韵)、反(阮韵)、返(阮韵)、飯〖饭〗(fan四声,願韵)、G干(寒韵)、官(寒韵)、觀〖观〗(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冠(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闗(删韵)、管(旱韵)、館〖馆〗(guan三声,旱韵、翰韵)、H寒(寒韵)、韓〖韩〗(寒韵)、旱(旱韵)、翰(han四声,翰韵、寒韵)、歡〖欢〗(huan一声,寒韵、翰韵)、還〖还〗(huan二声,删韵;xuan二声,先韵)、貆(寒韵;元韵)、桓(寒韵)、缓(旱韵)、J奸(删韵)、姦(删韵)、間〖间〗(jian四声,谏韵;jian一声,删韵)、简(潸韵)、翦〖剪〗(铣韵)、涧(谏韵)、见(霰韵)、谏(谏韵)、建(願韵)、賤〖贱〗(霰韵)、踐〖践〗(铣韵)、薦(霰韵)、K宽(寒韵)、L涟(先韵)、鸞(寒韵)、孌(luan二声;铣韵)、亂(翰韵)、M蔓(man四声,願韵;man二声,寒韵)、免(铣韵)、勉(铣韵)、面(霰韵)、N難(nan二声,寒韵;nan四声,翰韵)、P泮(pan四声,翰韵)、叛(翰韵)、Q遷〖迁〗(先韵)、愆(qian一声,先韵)、前(先韵)、遣(铣韵)、泉(屑韵)、權(先韵)、勸(願韵)、R然(先韵)、S善(shan四声,铣韵、霰韵)、T檀(寒韵)、歎〖叹〗(tan四声,翰韵、寒韵)、W完(寒韵)、宛(wan三声,阮韵;yuan一声,元韵)、萬(wan四声,願韵、职韵)、X鲜(xian一声,先韵;xian三声,铣韵)、閒(删韵)、顯〖显〗(铣韵)、霰(霰韵)、獻〖献〗(願韵)、宣(先韵)、縣〖懸〗(先韵)、選〖选〗(xuan三声,铣韵;xuan四声,霰韵;suan四声,旱韵)、Y燕(yan四声,霰韵;yan一声,先韵)、焉(先韵)、言(元韵)、延(先韵)、颜(删韵)、筵(先韵)、偃(阮韵)、巘(yan 三声,阮韵)、宴(yan四声,霰韵、铣韵)、晏(谏韵)、谚(霰韵)、元(元韵)、原(元韵)、援(元韵)、辕(元韵)、爰(元韵)、遠〖远〗(阮韵)、怨(yuan四声,元韵、願韵)、願(願韵)、Z展(铣韵)、戦(霰韵)、専〖专〗(先韵)、傳〖传〗(chuan二声,先韵;zhuan四声,霰韵)、(17)上古支部:B卑(支韵)、俾(bi三声,纸韵)、C此(纸韵)、E兒〖儿〗(支韵)、爾〖尔〗(纸韵)、J解(xie四声,蟹韵;jie三声,卦韵)、M彌〖弥〗(支韵)、弭(mi三声,纸韵)、S是(纸韵)、氏(shi四声,纸韵;zhi一声,支韵)、斯(支韵)、W危(支韵)、X兮(齊韵)、徙(纸韵)、攜〖携〗(齊韵)、懈(卦韵)、Z支(支韵)、知(支韵)、只(zhi三声,纸韵、陌韵;zhi一声,支韵)、訾(zi三声,纸韵;zi一声,支韵)、(18)上古锡部:A隘(卦韵)、B璧(陌韵)、嬖(bi四声,霁韵)、C策(陌韵)、刺(寘韵)、赐(寘韵)、D狄(锡韵)、敵〖敌〗(锡韵)、帝(霁韵)、E轭(e四声,陌韵)、J撃〖击〗(锡韵)、迹(陌韵)、绩(ji一声,寘韵、陌韵)、(ju二声,锡韵)、L曆〖历〗(锡韵)、歴〖历〗(锡韵)、P辟(陌韵)、S適〖适〗(shi四声,zhe,陌韵、曷韵;di二声,ti四声锡韵)、X锡(锡韵)、析(锡韵)、繋〖系〗(霁韵)、Y益(陌韵)、易(yi四声,陌韵、寘韵)、缢(yi四声,寘韵、霁韵)、Z责(陌韵)、適〖谪〗(zhe二声,陌韵)、寘(zhi四声,寘韵)、(19)上古耕部:C成(庚韵)、诚(庚韵)、酲(庚韵)、逞(梗韵)、骋(梗韵)、D鼎(迥韵)、定(径韵)、G耕(庚韵)、J荆(庚韵)、旌(庚韵)、儆(jing四声,梗韵、敬韵)、敬(敬韵)、靖(梗韵)、L靈〖灵〗(靑韵)、领(梗韵)、令(ling四声,敬韵;ling二声,庚韵、靑韵;lian二声,先韵)、M名(庚韵)、鸣(庚韵)、冥(靑韵)、命(敬韵)、N寜〖宁〗(靑韵)、P聘(pin四声,敬韵、庚韵)、平(庚韵)、屏(ping二声,靑韵;bing三声,梗韵;bing一声,庚韵)、Q清(庚韵)、輕(庚韵)、情(庚韵)、顷(梗韵)、请(梗韵)、R榮(庚韵)、S生(庚韵)、牲(庚韵)、甥(庚韵)、聲〖声〗(庚韵)、省(sheng三声,xing三声,梗韵;)、聖〖圣〗(敬韵)、盛(sheng四声,敬韵;cheng二声,庚韵)、T聽〖听〗(靑韵)、庭(靑韵)、X星(靑韵)、刑(靑韵)、醒(xing三声,靑韵、迥韵、敬韵)、姓(敬韵)、幸(梗韵)、Y缨(庚韵)、盈(庚韵)、楹(庚韵)、Z贞(庚韵)、征(zheng一声,庚韵、蒸韵)、争(庚韵)、整(梗韵)、正(zheng四声,敬韵;zheng一声,庚韵)、政(敬韵)、鄭〖郑〗(敬韵)、(20)上古脂部:B比(纸韵)、庇(寘韵)、C遲〖迟〗(支韵)、次(寘韵)、D氐(荠韵)、坻(荠韵)、弟(荠韵)、E二(寘韵)、贰(寘韵)、J躋〖跻〗(ji一声,齊韵、霁韵)、稽(ji一声,齊韵;qi三声,荠韵)、几(ji三声,纸韵)、濟〖济〗(霁韵)、皆(佳韵)、喈(佳韵)、階〖阶〗(佳韵)、L禮〖礼〗(荠韵)、利(寘韵)、履(lv三声,纸韵)、M湄(支韵)、美(纸韵)、迷(齊韵)、P毗(pi二声,支韵)、Q妻(qi一声,齊韵;qi四声,霁韵)、凄(齊韵)、萋(齊韵)、祁(支韵)、啟(荠韵)、S師(支韵)、屍(支韵)、矢(纸韵)、示(寘韵)、视(纸韵)、私(支韵)、死(纸韵)、四(寘韵)、肆(寘韵)、驷(寘韵)、T梯(齊韵)、體〖体〗(荠韵)、X偕(佳韵)、Y夷(支韵)、荑(ti二声,齊韵;yi二声,支韵)、伊(支韵)、咿(支韵)、Z脂(支韵)、祗(支韵)、旨(纸韵)、指(纸韵)、咨(支韵)、姊(纸韵)、自(寘韵)、(21)上古质部:B八(黠韵)、必(质韵)、閉〖闭〗(bi四声,霁韵、屑韵)、畢〖毕〗(质韵)、H惠(霁韵)、J疾(质韵)、吉(质韵)、即(职韵)、繼〖继〗(霁韵)、計〖计〗(霁韵)、季(寘韵)结(屑韵)、詰〖诘〗(质韵)、袺(jie二声,屑韵)、節〖节〗(屑韵)、届(卦韵)、L涖〖莅〗(li四声,霁韵)、戾(li四声,霁韵)、慄(质韵)、隸〖隶〗(霁韵)、M密(质韵)P辔(寘韵)、匹(纸韵)、Q七(质韵)、器(寘韵)、棄〖弃〗(寘韵)、竊〖窃〗(屑韵)、阕(屑韵)、R日(质韵)、S瑟(寘韵)、失(质韵)、實〖实〗(质韵)、室(质韵)、穗(寘韵)、T替(霁韵)、X缬(xie二声,屑韵)、卹(xu四声,质韵)、恤(质韵)、穴(屑韵)、Y噎(屑韵)、一(质韵)、壹(职韵)、懿(寘韵)、抑(职韵)、逸(质韵)、Z質〖质〗(质韵)、至(寘韵)、致(寘韵)、(22)上古真部:B賓〖宾〗(真韵)、C臣(真韵)、陳〖陈〗(chen二声,真韵;zhen四声,震韵)、塵〖尘〗(真韵)、D颠(先韵)、E恩(元韵)、J堅〖坚〗(先韵)、津(真韵)、矜(jin一声,文韵、蒸韵;guan一声,删韵)、盡〖尽〗(轸韵)、進〖进〗(震韵)、均(真韵)、钧(真韵)、L鄰〖邻〗(真韵)、M民(真韵)、N年(先韵)、佞(ning四声,径韵)、P偏(先韵)、Q千(先韵)、親〖亲〗(qin一声,真韵;qin四声,震韵)、R人(真韵)、仁(真韵)、忍(轸韵)、S申(真韵)、身(真韵)、神(真韵)、慎(震韵)、T天(先韵)、田(先韵)、X賢〖贤〗(先韵)、新(真韵)、薪(真韵)、信(震韵)、徇(震韵)、Y因(真韵)、引(轸韵)、淵〖渊〗(先韵)、匀(真韵)、Z真(真韵)、蓁(真韵)、(23)上古微部:A哀(灰韵)、B悲(支韵)、C摧(灰韵)、F飛〖飞〗(微韵)、非(微韵)、肥(微韵)、匪(尾韵)、G歸〖归〗(微韵)、鬼(尾韵)、H淮(佳韵)、懷〖怀〗(佳韵)、壊〖坏〗(卦韵)、回(灰韵)、毁(hui三声,纸韵、寘韵)、諱〖讳〗(未韵)、J譏〖讥〗(微韵)、饑〖饥〗(ji一声,支韵、微韵)、幾〖几〗(纸韵;微韵)、K匮(kui四声,寘韵)、L壘〖垒〗(支韵;纸韵)、罍(灰韵)、累(纸韵;寘韵)、Q祈(微韵)、豈〖岂〗(尾韵)、S衰(支韵)、水(纸韵)、雖〖虽〗(支韵)、綏〖绥〗(支韵)、T推(tui一声,支韵、灰韵)、隤(tui二声、灰韵)、W微(微韵)、嵬(wei二声,灰韵、贿韵)、威(微韵)、唯(支韵)、惟(支韵)、维(支韵)、圍〖围〗(微韵)、韋〖韦〗(微韵)、違〖违〗(微韵)、煒〖炜〗(尾韵)、委(wei三声,纸韵;wei一声,支韵)、畏(未韵)、魏(未韵)、Y衣(yi一声,微韵;yi四声,未韵)、依(微韵)、遗(y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Z罪(贿韵)、(24)上古物部:A愛〖爱〗(队韵)、C黜(chu四声,质韵)、D對〖对〗(队韵)、F弗(物韵)、G贵(未韵)、J既(未韵)、K慨(队韵)、匮(kui四声,寘韵)、馈(卦韵)、L類〖类〗(寘韵)、率(质部)、M寐(寘韵)、没(月韵)、N内(nei四声,队韵;na四声,合韵)、Q乞(物韵)、S術〖术〗(质韵)、帥〖帅〗(寘韵)、遂(寘韵)、隧(寘韵)、T退(队韵)、W未(未韵)、谓(未韵)、勿(物韵)、物(物韵)、Z卒(月韵)、醉(寘韵)、(25)上古文部:B奔(ben一声,元韵;ben四声,願韵)、C辰(真韵)、川(先韵)、春(真韵)、漘(chun二声,真韵)、鹑(真韵)、存(元韵)、D典(铣韵)、殿(霰韵)、敦(元韵)、頓(願韵)、F分(fen一声,文韵;fen四声,问韵)、焚(文韵)、愤(吻韵)、H昏(元韵)、J艱〖艰〗(删韵)、斤(文韵)、谨(吻韵)、近(吻韵)、君(文韵)、軍〖军〗(文韵)、K困(願韵)、L淪〖沦〗(真韵)、輪〖轮〗(真韵)、M門〖门〗(元韵)、P贫(真韵)、Q勤(文韵)、悛(quan一声,先韵)、囷(qun一声,真韵、轸韵)、羣〖群〗(文韵)、S顺(震韵)、孫〖孙〗(元韵)、飧(sun一声,元韵)、损(阮韵)、T腆(tian三声,铣韵)、W温(wen一声,元韵、问韵)、文(文韵)、聞〖闻〗(文韵)、問〖问〗(问韵)、汶(问韵)、X西(齊韵)、先(先韵)、欣(文韵)、釁〖衅〗(xin四声,震韵)、勳(文韵)、训(问韵)、Y殷(文韵)、隠〖隐〗(吻韵)、雲〖云〗(文韵)、允(轸韵)、陨(轸韵)、Z震(震韵)、振(震韵)、尊(元韵)、遵(真韵)、(26)上古缉部:H合(合韵)、J缉(緝韵)、及(緝韵)、急(緝韵)、集(緝韵)、給(ji三声緝韵)、L立(緝韵)、N纳(合韵)、Q泣(緝韵)、R入(緝韵)、S十(緝韵)、什(緝韵)、X襲〖袭〗(緝韵)、習〖习〗(緝韵)、隰(xi二声,緝韵)、Y揖(緝韵)、Z執〖执〗(緝韵)、(27)上古侵部:C参(can一声,覃韵;shen一声,侵韵)、骖(覃韵)、D耽(dan一声,覃韵、感韵)、F凡(鹹韵)、風〖风〗(东韵)、H憾(han四声,勘韵、感韵)、J僭(jian四声、豔韵)、今(侵韵)、金(侵韵)、禁(jin一声,侵韵;jin四声,沁韵)、L林(侵韵)、臨〖临〗(侵韵)、N南(覃韵)、男(覃韵)、念(豔韵)、Q潜(qian二声,盐韵、豔韵)、侵(侵韵)、琴(侵韵)、寝(寝韵)、R任(ren二声,侵韵;ren四声,沁韵)、S三(覃韵)、深(侵韵)、沈(寝韵)、審(寝韵)、甚(shen四声,沁韵、寝韵)葚(shen四声;ren四声,沁韵)、T贪(覃韵)、X心(侵韵)、尋〖寻〗(侵韵)、Y音(侵韵)、隂〖阴〗(侵韵)、淫(侵韵)、飮〖饮〗(yin 三声,寝韵;yin四声,沁韵)、Z譖〖谮〗(zen,沁韵)、(28)上古冬部:C冲(chong一声,东韵、冬韵)、崇(东韵)、蟲〖虫〗(冬韵)、D冬(冬韵)、G宫(东韵)、躬(东韵)、J绛(绛韵)、降(jiang四声,绛韵;xiang二声,江韵)、戒(卦韵)、N農〖农〗(冬韵)、Q窮〖穷〗(东韵)、R融(东韵)、S宋(宋韵)、Z中(zhong一声,冬韵;zhong四声,送韵)、忠(东韵)、衷(东韵)、终(东韵)、仲(送韵)、衆〖众〗(送韵)、宗(冬韵)、(29)上古葉部:F乏(洽韵)、法(洽韵)、H盍(曷韵)、J夾〖夹〗(洽韵)、甲(洽韵)、接(葉韵)、劫(葉韵)、捷(葉韵)、Q妾(葉韵)、S攝〖摄〗(葉韵)、涉(葉韵)、X狎(xia二声,洽韵)、恊〖协〗(葉韵)、Y葉〖叶〗(葉韵)、業〖业〗(洽韵)、(30)上古谈部:B贬(琰韵)、C讒〖谗〗(chan一声,鹹韵、陷韵)、D膽〖胆〗(感韵)、淡(dan四声,勘韵;yan三声,琰韵)、F犯(豏韵)、G甘(覃韵)、敢(感韵)、H歛(han一声,覃韵)、J兼(盐韵)、監〖监〗(鹹韵)、檢〖检〗(琰韵)、渐(jian 四声,琰韵;jian一声,盐韵)、劍〖剑〗(豔韵)、L覧〖览〗(感韵)、廉(盐韵)、T談〖谈〗(覃韵)、惔(tan二声,覃韵;dan四声,勘韵)、X險〖险〗(琰韵)、Y巌〖岩〗(鹹韵)、奄(琰韵)、掩(琰韵)、厭〖厌〗(豔韵)、Z瞻(盐韵)、斬〖斩〗(豏韵)、占(zhan一声,盐韵;zhan 四声,豔韵)、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辅⾳―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韵尾,即直接以元⾳收尾的韵。

⼊声韵 “⼊声韵”指以塞⾳―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了,⼊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声基本上只有南⽅⽅⾔⾥还保留上古⼗⼀韵类三⼗韵部表王⼒先秦古韵三⼗部阴声⼊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多数学者把上古⼊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个阴声韵变成另⼀个阴声韵,⼀个阳声韵变成另⼀个阳声韵,⼀个⼊声韵变成另⼀个⼊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是⼀个⾳节的收尾⾳不变,主元⾳的⾆位⾼低发⽣了变化。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有⾆位⾼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韵字。

把诗经各章⾥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韵字串联成若⼲个押韵单位,从⽽得出若⼲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中的⼊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的,⼀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种利⽤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法。

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类,每⼀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上古音

上古音
《礼记· 射义》:“《诗》云:‘发彼有的,
以祈尔爵。” • 祈、求,古群母字,双声。
• (2)以叠韵字相通法。 • 《尔雅· 释言》:“流,求也。” • 流、求,古幽部字。 • 《白虎通义· 五行》:“辰,震也。” • 辰、震,皆属文部。
以双声叠韵字相通 • 以双声叠韵音近字相通 • 《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 毛传:盗,逃也。 • 盗、逃均属上古定母宵部。
上古声母的几个论断
• • • • • • • 钱大昕:古无轻唇 古无舌上 章炳麟:娘日归泥 黄 侃:照二归精 照三归端 曾运乾:喻三归匣 喻四归定
• 古无轻唇:谐声材料如,“古读冯为慿,本从 冰得声”,“古读發如撥”,“古读汾如盆”, “敷读如铺”,“方读如旁”,“古音逢如蓬 (薄红切)”。 • 假借如,《左传· 襄公廿四年》:“部娄无松 柏。”《说文》:“附,附娄,小土山也。 《春秋传》曰:‘附娄无松柏。’”据《说 文》,“部娄”是“附娄”的假借字,“附” 是正字。 • 经传异文如,《诗经· 邶风· 谷风》“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作“扶服”,《家语》引作 “扶伏”。 • 汉人声训如,《说文》:“方,併船也。” 《风俗通》:“伏者,别也,变也。伏羲始别 八卦,以变天下。”
“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是蟲、桐同音之证。)
• “彫雕琱鵰皆从周声,调亦从周声,是古读周亦如 雕也。”“古音竹如笃……笃、竺并从竹得声…… (竺)经典多用笃,以其形声同耳。”
• 娘日归泥
• 谐声如,而声有耐;如字从女,女声又有奴;乃声 有仍,日声有涅,等等。而、仍、如、日今读日母, 女今读娘母,耐、奴、涅读泥母。 • 声训如,郑玄注《易》“宜建侯而不宁”,高诱注 《淮南子》“行柔而刚,用弱而强”,皆读“而” 为能,能字读泥母。 • 同源如,古文以入为内。 《释名》:“入,内 也。”内字读泥母。 • 假借如,《庄子· 逍遥游》:“淖约如处子。”李颐 曰:“淖约,柔弱貌。”明古音弱与淖同。弱,日 纽;淖,泥纽。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音韵学常识4(上古音)

2、通假異文 《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親。 《汗簡》(宋人所著,收集古文字)云: 篤端古文作竺知。
三、上古聲調 • 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兩個聲調。 • 段玉裁主張上古只有平、上、入三個聲調。 • 孔廣森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去三個聲調。 • 王念孫、江有誥認為上古存在平、上、去、 入四個聲調,不過與後代四聲不同。 • 王力認為上古聲調有平、入兩大類,平聲分 長平和短平,入聲分長入和短入,共四類。
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 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陳第《毛詩古音考》序言
• 科學的古韻分部開始于清初的古音學家顧炎 武。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 何為? (《鄘風·相鼠》一章)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 委蛇。 (《召南·羔羊》一章) 其告維何?籩豆靜嘉。朋友攸攝,攝以 威儀。 (《大雅·既醉》)



上古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研究上 古音的主要依據是《詩經》的用韻和漢字 的諧聲系統。
一、上古韻部 • “叶音”說(又稱“叶韻”、“協句”) 所謂“叶音”說,是指臨時改讀字音以求押 韻和諧。例如: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于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詩經·邶風·燕燕》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周南·桃夭》一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家, 叶音穀。) 《詩·召南·行露》二章 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 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家, 叶格空反。) 《詩·召南·行露》三章
顧炎武 十部 江永 十三部 段玉裁 十七部 孔廣森 十八部 王念孫、江有誥 二十一部 章炳麟 二十三部
二、上古聲類 對古音聲類研究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清 代乾、嘉時期的學者錢大昕。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音韵学:上古音研究概说

陽聲十部 寒(元) 先(真) 痕(文) 青(耕) 唐(陽) 東
冬 登(蒸) 覃(侵) 添(談)
入聲十部 曷(月) 屑(質) 沒(物) 錫 鐸 屋
沃 德(職) 合(緝) 帖(葉)
3、王力
《詩經》分29部,戰國分30部,區別在與冬、
侵是否合併。
王力在《漢語音韻學》裏說“這三十部比黃侃多 了兩部”,即分開了沃、覺(江有誥已經分出覺 部,但黃侃局于古本韻的限制,只在一四等韻範 圍內設置古韻部,覺是二等韻,故在黃侃系統中 不能獨立)及脂、微。
《關雎》之“采友”,《詩本音》“古音以考友字, 詩凡十見,楚辭一見,並同,後人混入四十四有 韻。”
顧炎武把上古音分為十部,每部列舉所 包含的《廣韻》韻目,代表該部的範圍:
第一部:東冬鐘江。
第二部:支半脂之微齊佳皆灰咍尤半,祭泰夬 廢,此部配臻攝、山攝、梗攝的入聲。
第三部:魚虞模麻半侯,配通攝、江攝、宕攝 入聲之半,梗攝入聲大部。
陰聲:歌類、支類、脂類、魚類、侯類、 幽類、宵類、之類、合類。
孔廣森在古韻分部上的貢獻是:東、冬分部
孔廣森將《廣韻》冬韻字和東韻三等字從諸家的 東部中獨立出來,立為冬部。他認為冬類字“古 音與東鐘大殊,而與侵聲最近,與蒸聲稍 遠。……蓋東為侯之陽聲,冬為幽之陽聲”。
《邶風·綠衣》第四章協“風心”;《小雅·何 人斯》第協四章“風南心。”
上去三聲外,其他有平上去入四聲。 2)至、祭:只有去聲和入聲。(後來的觀點認為這
兩部都是入聲:至部(質部)配脂、真;祭部 (月部)配歌、元) 3、入聲:盍部、緝部,只有入聲。(後來分別配陽 聲談部、侵部) 晚年接受孔廣森東、冬分立的觀點,分古韻二十 二部。
江有誥的古韻分部:
1、陰聲:之、幽、宵、侯、魚、歌、支、脂、祭;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之上古音
古代汉语常识26— 上古音简说
中文系
要求:
了解上古声、韵、调基本情况 掌握诗经押韵情况 掌握上古音声母的分化
复习旧课
指出下列概念的含义及所属字母
唐守温和尚结合梵文拼音原理,制定30字母。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阴声歆、阳声韵、入声韵
叶音说
一、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
夲: 土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 汉字的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 “古读猪如都”。可判定“猪、都”古代同 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 “雅,夏也。”“邦,封也”。“法,逼 也。”这些声训,许多情况下声母音应该是 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 术界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 是可靠的,学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二、 反切
一、反切产生前的注音方法 (一)譬况法 譬况法是用打比方,作比较,以及描写说明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心”“南”为韵 ”“南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也可作 重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 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 丁丈反。
(BACK)
二、上古韵部研究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 明末古音学家陈第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格,音有转移”的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 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观点,彻底推翻延续已久的“叶音说”,使古韵研究走上正确的道路。 (1)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分古韵为十部。 )顾炎武利用韵文研究古韵:著有《音学五书》 分古韵为十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 (2)、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十七部 )、段玉裁利用谐声偏旁研究古韵:著有《六书音韵表》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 段玉裁首创古韵谐声表(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诸、著、煮、渚、 ): 箸、褚、堵、睹、赌、都、者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古韵标准》 十三部。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孔广森: 诗声类》 分十八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江有诰: 音学十书》 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音略》 二十八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声类表》 二十五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王念孙: 古韵谱》 二十一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章炳麟: 成均图》 二十三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PPT课件

.
26
• b. 从韵头和韵腹角度分类
• 开合:开口韵:没有u 韵头、也不以u 作韵腹的 韵

合口韵:u 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
• 四等:涉及韵头和韵腹。一二四等是主要元音 的问题,三等是韵头i的问题。
• 洪细:江永《音学辨微》说,一等洪大,二等
次大,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一二等为洪音, 三四等为细音,因为一二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大的 元音,三四等的韵腹是开口度小的元音。如山摄, 一等韵寒桓韵腹是后ɑ,二等韵山删韵腹是前a, 三等韵仙元韵腹是ɛ和ɐ,四等韵先韵腹是e。
.
5
• 同一个组的反切上字注同一个声母。例如: “可”枯我切,“枯”苦胡切,“苦”康 杜切,“康”苦冈切,由此可以推断 “可”、“枯”、“苦”和“康”注同一 个声类。“空”苦红切、“楷”苦骇切、 “口”苦后切、“客”苦兼切、“牵”苦 坚切,由此可以推断“空”、“楷”、 “口”、“客”、“牵”五个反切上字和 “苦”属于同一声类,因此和“可”、 “枯”、“康”也属于同一声类。
.
32
《广韵》的韵母
• 1. 《广韵》的韵类 •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
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 至四个韵类,206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 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和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 《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不尽相同。 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 结果也是290类 ,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周祖谟的研究结 果是324类,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 ,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 326类 。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 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 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多采用比较简单的290类的说法。

古音常识

古音常识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与归,言秣其马。《诗经汉广》 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郑风大叔于田》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与归,皇驳其马。《豳风东山》 吉日庚舞,既差我马。《鲁颂吉日》 古公潭父,来朝走马。 率西水浒,至于其下。《大雅绵》
以韵文考拟古音例-1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髻彼两髦,实为我仪。
《邶风柏舟》
以韵文考拟古音例-3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邶风燕燕》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小雅何草不黄》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大雅公刘》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久野 。
韵 、韵部
韵: 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 传统音韵学中的韵是 指为了声韵和谐诗词 入韵字的韵腹和韵尾 要相押,而不管有无 韵头和韵头如何。因 此韵的外延要比韵母 大。 韵部:韵书中的同韵字 归纳在一起,叫韵部。 从这个意义上说,韵就 是韵部。
韵 目、韵类
韵目: 韵部的代表字叫韵目。 在语音的不同发展时 期,韵的组合和实际 读法有所不同。音韵 学家沿用了《广韵》 的韵目名称。如一东 二冬三钟四江等。 韵类:一个韵部的字,除了 韵腹和韵尾相同外,还有韵 头的差别。如果在一个韵部 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韵 类。同一韵类中的字,韵头、 韵腹、韵尾、声调均相同。 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韵母。 一个韵部里往往包含几个韵 类。
《楚辞云中君》
以韵文楚词考拟古音例-5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旦余济乎江湘。
《楚辞.涉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①①根据连线的需要,本图对段氏第六部各章的次序作了调整。

图中“烝”与“蒸”、“赠”与“增”虽非同字,但声符相同,故系联在一起。

兢冰小旻五章薨梦憎齐鸡鸣三章兢冰小宛六章蒸雄兢崩肱升无羊三章烝烝烝烝烝烝烝烝文王有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章蒸梦胜憎正月四章胜乘承商颂元鸟恒升崩承小雅天保六章绳承抑六章乘縢弓綅增膺惩承鲁颂閟宫五章掤弓郑大叔于田三章膺弓縢兴音秦小戎三章弓绳采绿三章薨绳周南螽斯二章来赠女曰鸡鸣三章兴陵增小雅天保三章陵惩梦雄正月五章崩腾朋陵鲁颂閟宫四章腾崩陵惩十月之交三章陵惩兴沔水三章陵朋菁菁者莪三章升朋唐椒聊一章登升生民八章薨登冯兴胜大雅绵六章兴梦斯干六章二、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

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

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

例如:芝诗榯之——寺——時志待鰣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

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上例中的“待”字与其声符读音即不相同,与其他字的读音也不相同。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

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诗·豳风·东山》三章“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

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一章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之——蚩芝寺志诗持時侍待丝——蕬兹某——媒煤谋其——淇期欺旗祺琪骐丘——蚯邱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

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

例如《诗经》“之”部的主谐字群是这样的:才台采呂 (以) 宰梓絲里思其而之市事兹辞司疑己止已士耳史喜子某母负妇龟久邮牛友丘舊有又尤不啚意異佩再亥乃矣咅戒灰来能甾在寺蚩齿散字:裘这些主谐字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合起来就是上古“之”部的内容。

第二节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上古音不同于中古音,中古音也不同于现代音。

《诗经》等先秦韵文在汉魏以后的人看来,许多地方已不押韵,这是自然的。

古人不明此理,提出了错误的“协句”、“协韵”、“叶音”之说①,更有甚者,竟妄据今音擅改古代韵文。

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改经的著名例子:开元十三年,敕曰:‚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

每读《尚书〃洪範》至‘无偏无颇,遵王之義’,三复兹句,常有所疑。

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

又《周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云,陂字亦有颇音。

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书〃洪範》‘无偏无颇’,字宜改为‘陂’‛②。

这是由于不明古音而改字,还有因不明古音而将形声字解释为会意字的,如王安石在《字说》中解“波”为“水之皮也”,解“滑”为“水之骨也”,这就更可笑了。

上古音不同于后代音,这在汉代就引起了有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例如刘熙在《释名》中说: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但是,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一些个别的语言现象,还没有成为正式、系统的理论研究。

对上古音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字才老)在《韵补》一书中将古韵分为九部。

吴棫之后有一个叫做郑庠的人写了一本《古音辨》③,分古韵为六部。

吴棫和郑庠对古音的分部都不够科学,他们是用中古韵的简单合并去归纳古韵,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且分韵过宽。

到了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力排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这一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人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

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

兹将他们的贡献简述如下: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顾炎武(1613—1682年) 清初崑山(今江苏崑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

他在陈第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音,并考订出上古有韵部十个,这部学术巨著以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材料和科学方法吸引、影响了江永、戴震、段玉裁等整整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

《音学五书》共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

其中《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即上古读音),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考订方法是,通过《诗经》用韵字的比较,分析确定出其上古读音,并证以他书。

凡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仍保持一致的,即在其下方标出《切韵》的韵目,凡《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不一致的即用反切注出其本音。

例如:南有乔木,不可休(十八尤)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十八尤)思。

汉之广(三十七荡)矣,不可泳(古音羊向反,后人混入四十三映韵)思。

江之永(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韵。

《说文》引此作“江之羕矣”)矣,不可方(十阳)思。

《诗·周南·汉广》《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实为《广韵》)的读音的。

顾氏认为《唐韵》中凡不同于古音的读音都是韵书相传之误,所以要纠正,使之恢复古音面目。

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顾氏根据《诗经》用韵等材料考订出了《唐韵》中每一字的上古读音,这对于离析《唐韵》、将《唐韵》所属字归入上古各韵部的工作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

《唐韵正》的具体方法是,凡《唐韵》中的字音与古音相同者,不作注①协句、协韵、叶音: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觉得《诗经》的一些篇章用韵不和谐,于是改读某些韵脚字以求和谐,这叫做协句。

例如《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北周沈重《毛诗音》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

”“协句”至唐陆德明时称作“协韵”,宋朱熹称作“叶音”。

②见《音学五书》卷首。

顾炎武指出,颇字不误,其古音读同“我”,《礼记·表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可证。

③该书已佚,清夏炘《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首列其分部。

郑庠,宋人,余不详。

释,不同者即在字下注明古音读作“某”,并引《诗经》用韵等材料进行证明①。

例如:十阳十一唐古与十阳通为一韵十二庚此韵当分为二庚古行切古音古郎反。

《诗〃七月》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大东》六章:‚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

及旦摄政,二叔不飨。

杀鲜放度,周公为盟。

太任十子,周以宗强。

‛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

或放或殛,并祸武庚。

‛《韵补》:‚庚,居郎切。

‛《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

‛《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

‛《庄子》‚庚桑楚‛,《音义》曰:‚庚桑,姓也。

‛《太史公书》作‚亢桑‛。

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

‛又按:《说文》‚唐‛、‚穅‛,皆以‚庚‛得声。

《古音表》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

这张表根据《诗本音》和《唐韵正》的考订对《唐韵》进行了离析、组合,分古韵为十部②: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二部:(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陌麦半昔半(入声)四部:(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五部:(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六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七部:(阳)阳唐庚半(平声)八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九部:(蒸)蒸登(平声)十部:(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