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全)
透视学
透视学基本原理一、基本术语:、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低远高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平行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
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
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
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
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
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
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
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
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
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
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
透视学(全)PPT课件
精品ppt
30
精品ppt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 会看到本来平 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 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 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 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 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 我们的视觉中 ,我们将这种 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透视 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
31
精品ppt
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 内部构造有关,我们生活 的物质世界是三维的空间, 反映空间的视像在视网膜 上是扁平的,如何在一张 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还原三 维立体空间,这就衍生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透视学。
32
透视分类
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 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 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 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 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精品ppt
17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丢勒:德国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建筑师
精品ppt
丢勒
1500年的自画像, 1500 年,板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 , 阿尔布雷希特·丢 勒
精品ppt
4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应 用
丢勒作品
精品ppt
5
四使徒,1526 年,板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 馆
精品ppt
6
精品ppt
7
精品ppt
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
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 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 焦点透视
透视学PPT课件
20、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标识 为PL。(PICTURE LINE)
21、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 无消失。
22、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 VARIABLE LINE )
23、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标识为h (VISUAL HIGH)
Perspective on Science
24、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标识为N (PLAN)
25、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标识为TP (TRACK POINT )
26、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 标识为VS(VANISHING OF SHADOW)
•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Perspective on Science
透视学的运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 第一节
•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 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Perspective on Science
•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7、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HORIZON )
透视学
1平行透视(二)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2成角透视(一)
物体 画面 眼睛—视点
俯视图
2成角透视(二)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成角透视图例
3 倾斜透视 — 平 行 转 为 倾 斜 ( 前 倾 )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平行转为倾斜(后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成角转为倾斜(前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3倾斜透视—成角转为倾斜(后倾)
物体 (侧面) 画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四、眼睛的三种位置
1高低
2左右
3前后
1高低 —— 视平线的变化
画面 物体 (侧面)
眼睛—视点
地面
侧视图
至天点
至地点
1倾斜透视的规律和画法
至天点
1倾斜透视的规律和画法
至地点
4圆形的透视画法
5物体高度的空间定位
七、作
1平行透视作业 2成角透视作业 3圆形透视作业
业
1张 1张 1张
4人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
的高度定位作业
1张
透
视
一、透视的概念
•透视是一种视觉现象
•透视是关于透视现象变化规律的科学
•透视是一种按照透视变化规律来表现
物象空间感觉的绘画技法
二、透视基本原理
透视原理示意图
画面 物体 眼睛—视点
三、物体的三种角度
1平行
2成角
3倾斜
立 方 体
透视学
二、透视的基本规律
1.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称为原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 2.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称为变线,其透视方向指向一 个灭点的方向 3.灭点:
三、透视图的分类
1.平行透视 2.成角透视 3.斜角透视
四、透视参数的选择
四、透视参数的选择
1.视距 2.视高 3.心点
五、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第三章、透视的概念
视点EP:画着眼睛的位置 站点SP:画着地面上的位置 视心cv:视点正垂直与画面的一 点 视平线HL :与画着眼睛同一高 度的水平线 画面PP :视点前方的作图面 基面GP :画着站立的地平面 基线GL :画面与基面交界的一 条线 灭点VP:即透视点的终点:其位 置在视平线上在两点透视中,灭 点又分左灭点(VL)和右灭点 (VR)在三点透视中,处左右两 个灭点外,还有垂直灭点(VV)
透视学(全)ppt课件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清明上河图局部
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 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
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 焦点透视
.
纵透视
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 面
.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 小。
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 而挡远部的表现。
.
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 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 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
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 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
透视学
注:成角透视动感强烈,画面生动、活泼,
表现范围较平行透视小,对称感强,纵深感 较弱,适合表现生动、活泼的题材,并为题 材的主题配景。视点位置与角度选择不得容 易出现畸变或失重。
四、成角透视图做法
成角透视立方体示意分析(图)
先画成角线的透视
1、起点法:
所谓起点,就象图中顶视图及示意图,将立
五、透视学发展史
艺术大师达· 芬奇将透视分为三支。
线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去愈远愈聚拢,直至汇合于 一点,则称为线透视。平行线远伸聚集一点,致使路面看上去 近宽远窄,等大物体看上去近大远小,圆桌变成椭圆形,方桌 变成梯形或扁的四边形,所有物体因位置不同而呈现轮廓线变 化都属于线透视。
③、立方体有一个可视的面与画面平行,称平行面
是空间平面中唯一不消失变形的平面,它的边线属 原线,立方体恰处在心点时,只能看到平行面,体 现不出立方体的深度变化,只有通过同类大小比较, 才能产生深度感。 ④、立方体含有直角边的水平面、直角面、斜面都 发生透视变化,比如水平面离视平线越远越宽、越 近越窄,指教面离正中线越远越宽、越近越窄,立 方体水平面只要与视平线等高,就会压缩为一条直 线贴于视平线,同理,直角面、斜面只要贴于正中 线或过心点的斜线也会压缩为直线。
(二)成角透视立方体的形态、两种:
立方体在视平线上,可以见到左右两个成角 面 立方体在视平线以外时,可见到3个面,两 个成角面加上一个成角水平面 注:以上是外观效果,如果对立方体作内部 观察分析,一般可见4个面,一顶面、地面、 两个侧面,另一种一点斜透视(成角特殊一 种)
二、成角透视的特点:
(1):立方体的边棱呈现两种状态,与基面垂直的垂
直边,与画面或水平90º 以外角的(左右)成角边 (2)两组成角变线,水平消失方向不一,形成两个 质点,属于二点透视,两个灭点都在视平线上。视 平线以上的成角边向下消失,视平线以下的成角边 向上消失。 (3)在同一视域中,由于立方体与画面所成的角度 不同,决定了成角透视的灭点在视平线上的位置是 可移的。
透视学(全)ppt课件
.
1
第一章: 透视的产生 发展和应用
.
2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应用
发展简述: 远古时期 - 岩画和洞窟壁画 公元前5世纪 - 世界上第一幅透视原理透视画 15世纪 -《绘画透视学》一书系统研究透视学
《绘画论》论述“线性透视” 《画论》达芬奇 17世纪以后 – 平行透视扩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10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11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12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13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
14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 又称动点透视,多视点透视,将移动视点所看到 的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
“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最早将西方图法带入中国。 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真正系统传授。
.
26
.
27
.
28
.
29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透而视之”---透过透明 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 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绘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 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
“透视学” 是在二维平面上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 感、立体感的绘画方法和与此有关的科学理论研 究。
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
.
37
线性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 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 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 画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 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 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 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 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透 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透视学
第四章 两点透视及应用
第一节 1、 两点透视是基本符合人的视 觉观看的一种透视。与平行 透视相对照,当放在水平基 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 面的画面PP构成一定夹角关 系时(不包括0、90、180度, 这样的立方体于画面构成平 行透视),称之为两点透视 (成角透视) 特征:有两个灭点;所有纵深线 消失于一个灭点,所有横向 线消失于另一个灭点;所有 竖线都是垂直的。
• •
元赵孟頫《水村图卷》
范宽《溪山行旅图》
北宋郭熙《早春图》
第二节 透视学的应用 1、绘画 2、建筑设计 3、室内设计 4、环境规划设计 5、工业造型设计
第二章 透视的定义
第一节 透视的定义 透视,即透而视之,通过透明平面看前方 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位透明平 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特点:近大远小。
• 成角透视:一点、两点、三点透视 • 散点透视:平远、深远、高远。
• 最早提出“三远”论的是我国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其所著《林泉高致集》中始有此 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 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
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 所谓“平远” 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 所谓“平远”,平远,就是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 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 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平远法以俯视的视角构图,最易表 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达平淡冲和之境界,呈现优美。 所谓“深远” 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 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 所谓“深远”,就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深远法最能表达深邃幽远之境界, 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视之有如心随重叠的物象逐渐释放。这种形式是很能表现含蓄的美。 所谓“高远” 就是“自山下仰山巅” 所谓“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 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 的山势。高远法表达崇高,使欣赏者视之有高大的感觉,是一种体现崇高美 不可缺的手法。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 不可缺的手法。范宽著名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以高远法的构图方法创作 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 的成功之作。他的艺术特色,除了用笔雄强、坚实之外,还善于以仰视的手 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 山势逼人。 法,表现山峰的高远,正如赵孟頫所评:“山势逼人。”
透视学(全)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做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lane):视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E)到停点(S)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E)到视心(VC)的垂直距 离。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 小。
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 而挡远部的表现。
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 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 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
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 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
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透而视之”---透过透明 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 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绘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 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
“透视学” 是在二维平面上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 感、立体感的绘画方法和与此有关的科学理论研 究。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 会看到本来平 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 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 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 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 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
透视学课件ppt课件
概述部分
考核标准:
线条清晰、准确。
返回
概述部分
训练方法:
1、个别指导:针对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 度及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尤其是对 透视常用术语的应用方面进行指导。
2、集体指导: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 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集中性问题进行指导。
返回
概述部分
训练方法:
3、集体提示:在设计(制图)过程中经常进行 提示,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同时对于线条的要求 也要经常提示。
词术语,理解平行透视所包含的基本特 征、原理,熟练掌握并能正确应用平 行透视进行效果图的绘制。
平行透视
基本理论 技能训练 能力体现
训练方法 课后练习
返回
平行透视
一、什么叫平行透视 二、平行透视的基本特征 三、平行透视的基本画法 四、透视的应用
返回
平行透视
——基本理论
一、什么叫透视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焦点透视,它是最常用的 透视形式,也是最基本的作图方式之一。以教室为 例,当我们站在教室前面向后看时,会发现左右两 侧前后门窗的大小、高低,在视觉上均有变化,呈 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现象,但它的实际大小、高 低是一致的,没有实质变化。教室的各墙角线和门 窗的顶线、底线等均向视中心消失,
平行透视
——基本理论
具体画法如下:(省略了正方形平面透视图求法) 1.A、B点分别向上作垂线,得正方体高E、F点。 2.E、F点分别向VP点作消失线。 3.C、D点分别向上作垂线,该线与E、F点向VP点 的消失线相交得G、H点。 4.E、F点作平行AB线、HL线,G、H点作平行与E、 F线得正方形上面透视形。这样便得出正立方体透 视图了。
以上为完成平行透视的基本要素。 2.然后根据正方形大小画一条与HL线平行的正方形 近处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站在宽广马路的中间, 会看到本来平 行的马路,远远望去他们之 间的距离越来越窄,进而消 失在远处的一点上。如果这 时候远处疾驰而来一辆汽车, 你会发现汽车越来越大,越 来越清晰,这种近大远小、 近实远虚的现象客观存在于 我们的视觉中 ,我们将这种 变化称之为透视变化。透视 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
2020/4/13
31
透视现象的形成与眼睛的 内部构造有关,我们生活 的物质世界是三维的空间, 反映空间的视像在视网膜 上是扁平的,如何在一张 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还原三 维立体空间,这就衍生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透视学。
2020/4/13
32
广义透视学指各种空间表现的方法 : 纵透视、斜透视、重叠法、近大远小法、近缩法、
1
第一章: 透视的产生 发展和应用
2
发展简述: 远古时期 - 岩画和洞窟壁画 公元前5世纪 - 世界上第一幅透视原理透视画 15世纪 -《绘画透视学》一书系统研究透视学
《绘画论》论述“线性透视” 《画论》达芬奇 17世纪以后 – 平行透视扩大到成角透视
丢勒:德国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建筑师
3
18
透视学的应用: 透视学作为表现设计思想,追求最后效果的一种最佳
手段,被广泛运用于插画、电脑动画、电子游戏、建 筑设计、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展示设计等多种领域。
19
20
插画
21
动画场景设计
22
电子游戏中的场景设计
23
对造型设计师而 言,正确的透视关 系,可以严格地体 现真实空间的尺度, 让设计者构思的理 想空间、环境、景 物得到最逼真的展 现。
近缩法。有意缩小近部,防止由于近部透视正常 而挡远部的表现。
36
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外物体偏蓝, 越远越偏色重,也可归于色彩透视法。
1、近处的景物较暗,远处的景物亮,最远处的景物往往和 天空浑为一体,甚至消失;
2、距离近的景物反差较大,距离远的景物反差较小;。 3、近处的景物轮廓比较清晰,远处的景物轮廓较模糊;
西方绘画:透视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 展,它是一种三进向空间的推理法,形成目极无穷,视线 失落与灭。其画面为单视域中心,空间形体表现常常有堆、 叠、灭的效果,给人一种近距离观察的集中现实感。
中国绘画:常以世外鸟瞰的高远之目、心灵的眼睛,游目 周览,体现了以大观小、以远观近、以上观下的方法,形 成回旋往复的空间。其画面视域中心多是分散的,空间形 体表现常常给画面带来散漫的、遥远的空灵感。
14
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理论:散点透视 又称动点透视,多视点透视,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 多角度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
“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意大利传教士朗世宁最早将西方图法带入中国。 留学法国的徐悲鸿、刘海粟真正系统传授。
15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 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 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 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色彩透视法。因空气阻隔,同颜色物体距近则鲜明,距远则色彩灰淡。
37
线性透视学的方法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产物,即合乎科学规则地再现物 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这种系统总结研究物体形状变化和规律的方法, 是线性透视的基础。15世纪意大利画家L.B.阿尔贝蒂的画论叙述了绘画 的数学基础,论述了透视的重要性。同期的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 弗兰切斯卡对透视学最有贡献。德国画家A.丢勒把几何学运用到艺术 中来,使这一门科学获得理论上的发展。18世纪末,法国工程师蒙许 创立的直角投影画法,完成了正确描绘任何物体及其空间位置的作图 方法,即线性透视。L.达·芬奇还通过实例研究,创造了科学的空气 透视和隐形透视,这些成果总称透视学。
9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10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11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12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13
清明上河图局部 藏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 全24.8x582.7
(2)高视点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 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 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 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17
中外透视:空间观念、观察方法、构图方式不同形成的。
26272829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透而视之”---透过透明 的平面来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 规律和图形画法。而所描绘的图形却如实表现了 空间距离和准确的立体感,这就是物体的透视形。
“透视学” 是在二维平面上在现物体的三维空间 感、立体感的绘画方法和与此有关的科学理论研 究。
空气透视法、色彩透视法 狭义透视特指14世纪逐步确立的描绘物体,再现
空间的线性透视和其他科学透视的方法 : 焦点透视
33
将平面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 面
34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重叠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
35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 小。
1500年的自画像, 1500 年,板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馆 , 阿尔布雷希 特·丢勒
4
丢勒作品
5
四使徒,1526 年,板 油彩 ,慕尼黑老绘画 馆
6
2020/4/13
7
2020/4/13
8
散点透视(动点透视) 它是多视点的透视,不像焦点透视那样只有一 固定的视点,而是将移动视点所看到的多角度 景物描绘下来的组合。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020/4/13
24
A、透视学的成因、分类 B、透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要求 C、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
25
达芬奇曾叙述过如何描绘对象:“取一 张对开纸张大小的玻璃板,将它稳固的 树立于眼前,即在你眼睛和你所要描绘 的物体之间,然后在使你的眼睛离玻璃 三分二壁尺(约76cm)的地方,用器皿 夹住头部使之动弹不得,闭上或遮住一 只眼,用画笔或红粉笔在玻璃板上瞄下 你透过玻璃板所见之物,在将它转描到 好纸上,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设色,画时 好好利用空气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