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并逐渐普及到民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园林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二、哲学思想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这些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三、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被誉为“移步换景”,它以小巧精致的空间布局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变化,通过巧妙运用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平衡和谐的价值观。
四、文化符号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风格、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观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诗意、哲学和人文精神。
五、园林与社会中国园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达,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中国园林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园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丰富而深厚的国学文化精髓。
从古至今,中国园林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构图方式而备受世人推崇。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和“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通过布局、建筑和植物安排等手段,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地。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园林中,人们能够领略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常常借助文学表达手法,通过诗词、对联等形式,来传达园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文学表达的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情趣和内涵。
通过运用文学典故和隐喻等手法,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之中,从而感受到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装饰上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如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出现在园林的建筑和石雕中,象征着尊贵、权威和吉祥。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园林艺术打造了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山水行园”和“幽境胜境”的美学追求,通过布局和设计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选择山水之处修建园林,以追求山水结合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与自然山水交融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学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之处。
浅谈中国园林文化
浅论中国园林文化摘要:本文从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南北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国南北园林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园林、南北园林、苏州园林一、园林的定义: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描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二、中国园林的发展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园林都是当时的佳作。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园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达形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中国传统园林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通过极富创意的景观布局和建筑风格,将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和精神环境。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理念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追求人类与自然的一体化。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通过对山水、植物和建筑等元素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空间。
二、园林布局中的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体现在其极富创造力的布局中。
园林以山水为主题,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为构成要素,通过精巧的布局和设计,创造出一种天然美和人造美的完美结合。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也采用了曲线、回廊、迂回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产生连续、意境丰富的空间效果。
三、景点与人的和谐共生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景点的设计和布局考虑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身体感受,使得游客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与自然的连结。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和休憩需求。
同时,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如水池的倒影、风吹树叶的声音等等,使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四、园林与精神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园林不仅是一种物质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抒发。
它以抽象的方式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园林景观和建筑的布局,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园林中的诗文、题刻等文化景观,更是加强了人们与景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使人在园林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享受。
五、天人合一与现代园林设计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园林设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风格。
然而,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对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注重打造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共生,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使现代园林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源于儒家思想,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修身养性和社会伦理。
这种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建设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山水远景石景,体现了儒家的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此外,园林的布局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内外相连的设计,增强了人与自然的感召力和互动性。
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道家强调虚无缥缈、自然无为的境界,倡导人与自然的融合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和欣赏上。
园林中的假山水景、湖泊和草木等元素,都是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再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自然无为的境界。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佛教强调净土的追求和禅修的修炼。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禅意和净土意象,都是佛教思想的体现。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禅房、禅堂等建筑,以及禅修和禅意的庭园,都是对佛教修行的倡导。
此外,园林中的水榭、曲廊、假山、亭台等建筑元素,也是对佛教净土境界的再现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发扬、衰落和复兴等过程。
随着历史的进展,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构逐渐变得精细和复杂,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清朝以后,古典园林逐渐衰落,一度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导致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忽视。
直到20世纪,随着中国的文化复兴和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典园林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古典园林风格被重新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它们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高尚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是对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模拟和再现自然山水等元素,来营造一种和谐、舒适、净化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衰落和复兴的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被世人所珍视和传承。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
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美学文学艺术文人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
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
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
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
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
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
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
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
(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
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
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
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总结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总结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是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指导下,通过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来表达皇权和体现美学理念的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发展于宋、元、明、清等朝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总结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自然美学。
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将自然界的美景融入园林设计中。
园林中常见的元素如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都是对自然的再创造和再表达。
园林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山水画,追求“山水一色”和“画景如真”等理念,力求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相结合,使人们感受到纯净、美丽和宁静。
其次,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空间布局和整体性。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通常占地较大,其中蕴含着严谨的空间布局。
园林空间被分为前、中、后三进,并采用回廊式布局,使人在游览园林的过程中产生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感受。
整体性是中国皇家园林的一大特点,园林设计力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不仅突出各个景点和构筑物的个性,同时保持整体布局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第三,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意境和情趣的表达。
园林造园不仅是一种美学的追求,更是一种情趣和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有诗词、对联等文学作品镶嵌其中,以表达主人的情感和内涵。
如清代的颐和园,园内处处可见古代文学作品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使园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和审美价值。
最后,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造园不仅要顺应自然环境,同时也要为人类提供一个舒适与和谐的居住环境。
在中国皇家园林中,常采用水景、林木等自然景观来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创造一个宜人的生活和游玩场所。
同时,在园林中人们可以尽情欣赏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总之,中国皇家园林造园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通过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来表达皇权、体现美学理念以及展示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
园林造园思想注重自然美学、空间布局和整体性、意境和情趣的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融合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园艺技巧和艺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中蕴
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避难所、
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中国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生态学、建筑学、
园林艺术、诗词歌赋等。
中国园林中常常运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增色园林景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中国园林中还常常运用材料,如竹子、树木、矿物、的色彩和纹理等,来营造自然、清新的氛围。
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存。
中国园林中常常通过布局、道具、建筑等方面来表现这一思想,如通过建筑和植物的布局,营造出一幅山水自然、生态文明的画卷。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背景、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精髓与独特之处。
一、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园林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在古代,园林除了作为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之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寄托文化的方式。
园林建筑体现了尊崇自然,讲究环境,尤其重视人文情感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尊重自然,二是讲究空间,三是强调阴阳调和,四是强调人文情感。
园林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这是中国园林设计的根本。
自然风景跌宕起伏,有峰有岭,水流环绕,树木丛生,花草盛开,这些自然元素令人流连忘返。
设计者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尊重自然,根据园林周围的地形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合理构建出园林的形态。
园林的设计空间必须讲究合理和协调。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观念就是讲究空间的布局,以达到合理的空间融合和协调。
园林空间不仅要注重平面的空间布局,还要把握空间的高低,体现出高低起伏的景观效果,这样的高低错落有致才能令游人为之销魂。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注重阴阳调和。
园林的设计要根据园林周围的环境来规划,在园林的设计中既要重视阴地的营造,又要重视阳地的营造。
阴阳间的调和,象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美学中的一大特色。
园林的设计必须强调人文情感,强调园林与人的感情的融合。
中国园林设计不仅追求景色的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景色的人文意义。
园林建筑不仅有一定的风景,还表达了主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三、艺术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艺术形式多样,包含了建筑、园林状况、陈设和摆设等方面,其中的每个地方都有深厚的文化含义。
庭院是古典园林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中国园林的庭院布局设计以空间与时间为最大特点,空间上是环境的变幻,时间上则是一日四季环境的轮替;同时,庭院还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情感之和、精神生活之丰富与其特别的体验方式有着巨大作用。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然之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园林景观强调自然美。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了自然环境的美感。
园林中的山水结合、湖泊荡漾、绿树成荫等,都是对自然美的极致呈现。
同时,园林设计中的曲径通幽、疏影横斜等手法,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其次,中国园林景观强调人文精神。
中国园林景观中的建筑、雕塑、假山等都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园林中的建筑物如亭、榭、楼、阁等,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园林中的雕塑和假山,则通过形态、材质和造型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人们对世间万象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中国园林景观强调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中国园林景观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园林景观通过景物、音乐、香气等多种手段,创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意境。
这种意境往往与诗词、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使园林景观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物质存在,更是对人情世态的一种诗意呈现。
第四,中国园林景观强调空间的变化和秩序的整合。
中国园林景观注重通过不同景点之间的衔接和排列,创造出开合、曲直、叠放等多种空间变化。
遵循"虚静宜宽,实动宜缩"的设计原则,中国园林景观通过巧妙地把握空间和景点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和谐的整合。
第五,中国园林景观强调色彩的表现。
中国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花木等都具有丰富多样的色彩。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色彩的植物和花木,园林景观表现出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韵律。
同时,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物、雕塑等也通过色彩的运用,丰富了整个景观的层次和魅力。
总的来说,中国园林景观凭借着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自然美、人文精神、意境营造、空间变化和色彩表现等方面的追求,中国园林景观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的重要方式,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远离纷扰的空间。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传承悠久,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表达形式,更是展示中国历史、哲学和审美观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渊源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
从最早的园囿、宫苑到后来的私家园林,中国园林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中国园林艺术注重自然和人文的结合,强调“明者自得”的审美效果。
它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建筑艺术为融合的核心,追求极致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山水、亭台、廊桥、假山等元素都精心布局,构建出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空间。
同时,园林中融入了文人墨客的意境和诗意,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1. 反映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其中蕴含的思想有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空灵境界和道家的自然观念等。
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和智慧。
2. 烙印历史记忆: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个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壁画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社会面貌。
通过欣赏园林艺术,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历史的厚重。
3. 体现审美观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神韵”、“意境”和“气势”,这种审美观念贯穿于整个园林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
园林中的景观和建筑都注重平衡、谐调和内外一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品味。
四、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独特风格和审美特点被各国园林设计师借鉴和模仿。
中国园林艺术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的敬仰和神秘主义的认识。
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从设计理念到构成规律,都传承了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理念。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弘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意思是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
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设计者常常通过模仿自然景观的形态和特征,使园林空间与自然相融合。
园林设计中重视“意境”,依据“以形寓意”的思想,赋予园林空间以深远的哲学意义,折射出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共生精神。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景观构成法则具有深刻的美学价值。
园林设计中,宾主分明、布局合理、流水顺畅、远近通透,可以让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协调作用,领略到美的感觉。
园林设计中常运用“曲径通幽”、“回避平凡”等构成法则,因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气韵的意境美,既具备自然景观的原始美与精细美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和谐”的美学观念。
第三,中国园林艺术还崇尚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园林常被视为文人墨客的休憩场所,因此设计者常通过园林中的文化陈设,表达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尊重和崇敬,让人们在沉浸在美景中的同时,获得已被历史淘汰和升华至精神高度的道德滋养。
第四,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观念和思考。
园林中的构成往往需要思考、观察、调整与再造,因此设计者们需要具备明确的构思思路,同时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判断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园林艺术更强调从自然中获取灵感,通过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美的感受。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众多的中式园林、江南水乡等景点更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热门选择。
同时,园林艺术也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崭露头角,成为许多大型城市公园、城市景观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中国园林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今日依然起着潜质的作用,并渗透在哲学、美学、伦理、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其文化特质一是王权之上,二是天人合一。
1、王权至上中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讲求“王者至尊“、政权威力、血缘伦理和尊卑等级,这便是传统礼制,而礼制又以四权为中心(神权、君权、父权及大权),所谓四权其实只有神化的三权,君权化的二权。
这种礼教,在意识形态上起了宗教的作用,并将王权、意识、道德和行为准则四者结合为一体,这种君主专制与人文思想在以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融合,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逐渐演变为王权主义,主要表现为君主能参天地,赞化育,把握着必然之理;“天道及人道”,人们要遵从“天意",首先必需遵从君王、王权至尊的礼法制度,相应地渗透到中国古典园林及各种造园手法之中。
在古典园林建筑方面,礼制规定了从皇家宫殿到贵族府宅及平民住所的各种等级,几乎所有细则都有明确的等级,看上去仿佛是为了表现某种威严气派,实质体现的是一种统一的秩序感,以此反映国家政治及社会关系的秩序,使人们时刻不忘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
这种建筑等级制的直接反映便是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皇家气派;在皇权制约下的私家园林的白壁灰瓦,清秀淡雅,小桥流水;汉化的寺庙园林则置身于风水宝地,仿皇家园林而筑之。
2、天人合一(1)崇尚自然山水成功产生于古代夏商时期的园囿是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目的,而后则变为统治者再现祖先生活方式的一种娱乐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及生产,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人们对灵池和灵台的崇拜所体现出的对山岳和水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帝王的封禅活动,使大自然在人们心目中保持一种浓厚的神秘性,至此,谋求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已扎根于中国古代的造园活动中。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内涵摘要:中国园林设计主要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中国园林如诗如画,集建筑、园艺、书画、文学等艺术的精华于一体,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在营造空间环境时,突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艺术生命力长存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园林设计美学思想文化内涵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改造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外部环境。
园林是镶嵌在大地上的立体图画。
园林城市不同于田园城市、山水城市和森林城市,不仅在于园林城市不囿于城市自然风貌,更在于园林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史和文化史。
园林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师法自然,但其灵魂是文化艺术。
园林文化则是人们把自己的观念、情趣、精神归宿投入到山水地貌,或者开辟山水地貌并结合植物栽植,建筑布置的外围环境中,或者投入到花木的养、赏及花木的有序组合之中,使之升华为高雅的、有韵味的立体画卷,典雅的艺术品,既有生态作用,又具有游憩、欣赏、审美的情趣。
一、中国园林设计特色中国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的有亭、台、楼、榭、阁等,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
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强调移步换景之妙。
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收敛,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有特色。
二、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美学之间的关系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其主观成分源于文化。
园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蕴藏着人类文化的结晶。
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古典园林艺术、现代园林艺术,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总结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总结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设计思想在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被应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中国园林设计思想的核心要点。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考,主张将人们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园林设计中,这一思想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热爱上。
园林设计师力图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以促进人们与自然的交流和互动。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布局都以达到这一目标为出发点,营造出宜人的环境,使人们感受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重视空间感”。
空间在园林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空间的设置和布局直接影响人们的感知和体验。
中国园林设计追求“开敞变幻”的空间感,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的多样性,突出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空间的运用要符合人们的习惯和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便利的环境。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中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注重意境表达”。
园林设计师追求通过景观和建筑的表达来传达特定的意境或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园林视为表达情怀和意境的场所,对园林进行诗词和绘画的艺术创作。
园林设计师则借鉴并发展了这一思想,通过精心布局和景观元素的选择来呈现特定的意境,如雅致、宁静、恬淡等。
这种意境的表达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美和安宁。
中国园林设计思想中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则是“注重细节处理”。
中国园林设计师注重对细节的观察和把握,追求细腻、精巧的设计和施工。
在园林中,细节的处理包括建筑的装饰、植物的选择和摆放、小景观的布局等。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展示了设计师的才华和技巧,还影响人们对园林的感受和评价。
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和惊喜。
总结起来,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空间感”、“注重意境表达”和“注重细节处理”等核心要点。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
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哲学思想,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广纳天下之景,创造奇妙之境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之一是“广纳天下之景,创造奇妙之境”。
这一理念来源于中国的自然观念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善意的,并相信通过人类的努力,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自然景观。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更注重选择景观元素,如山水、花草树木、水池等,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陶醉的境界。
二、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二是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中国人秉持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注重营造一种能够令人心灵宁静的环境。
他们利用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以及亭台楼阁、廊道走廊等人工构筑物,创造出一种和谐、平衡的景观,使人在其中感受到与自然一体的美妙体验。
三、融合人文与自然,展现审美品味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三是融合人文与自然,展现审美品味。
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认为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展现独特的美感。
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会将古建筑、人文雕塑、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元素融入自然景观之中,创造出一种既具备人文气息又与自然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审美品味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体现变化与流动的美学观念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与哲学思想之四是体现变化与流动的美学观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万物皆有生命。
因此,在园林艺术中,设计师们注重利用水的流动、树木的变化以及季节的变迁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园林中的池塘、溪流和瀑布等水景,以及枯木、腊梅等四季景观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瞬息万变、生机勃勃的景观,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变化的美。
中国园林传统理念
中国园林传统理念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更体现在园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上。
以下是中国园林传统理念的主要内容:1.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之美,强调“师法自然”,注重模仿自然山水。
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利用地形、水系、植物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天然的美感。
同时,园林也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追求意蕴中国园林追求意蕴之美,注重表现园林的内涵和意境。
园林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体验。
通过借景、叠山、理水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园林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3.讲求人文中国园林强调人文之美,注重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
在园林中,常常会融入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使园林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同时,园林也注重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通过营造不同的景观和空间,让游客感受到一种温暖和舒适。
4.崇尚水景水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视为生命的象征。
在园林中,注重运用水景,如池塘、溪流、瀑布等,营造出一种灵动的美感。
同时,水景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使园林成为一个宜人的休闲胜地。
5.注重意境中国园林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一种超越形式的艺术境界。
通过运用借景、藏景、漏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空间效果,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追求幽雅中国园林追求幽雅之美,注重表现园林的静谧和幽深。
在设计中,常常会运用植被、假山、回廊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氛围。
同时,也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对植被的修剪、对假山的堆砌等,使整个园林显得精致而高雅。
7.注重细节中国园林注重细节的刻画,追求一种精细入微的美感。
在设计中,注重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握,无论是植被的修剪、还是假山的堆砌,都力求精益求精。
同时,在园内服务设施及景区构建上也是十分注重细节的打造,以此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融合了众多的美学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进行探讨,以展现其独特之处。
一、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将自然和人文融合在一起,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古人常常将园林设置于山水之间,以山峦、水流和树木等自然元素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将其整合在一起,营造出宛如仙境般的景观。
在中国园林中,山石通常被用作构建园景的核心元素。
古人认为山石具有灵性,通过合理的布置和取舍,可以呈现出自然山水之妙。
而水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人常常通过运用水文工程来营造出流水潺潺、池塘清澈的景观,使人感受到水的静谧和动感。
除了自然环境,中国园林艺术中也充满了人文的痕迹。
建筑物、亭台、廊架等人工结构与自然景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人文元素的加入,使整个园林更具有文化内涵,使人在欣赏园林之余,也能感受到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二、追求意境的凝练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强调凝练和意境的追求。
通过合理地布局景观元素和构思园林情趣,使观者在一瞥之间,便能沉浸其中,体会到园林所传递的独特情感。
中国园林常常以“小巧玲珑”为特点,以小见大。
观者步入园林之后,往往发现一个小小的湖泊、一座小桥或者一条小径,在这些细小的景观中,体验到了宏大的意境。
这种凝练的手法,既展示了作者的智慧,也给观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
园林艺术中的意境追求还表现在对情景变化的追溯。
中国园林常以四时变化为基础,在植物、水景、建筑等方面展示四季之美,以此反映出世事更替、光阴流转的哲理,更能启人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追求虚实的互动中国园林艺术的美学思想中,虚实的互动是一种重要手法。
在园林中,虚是指虚空的空间感,实则是具体的景观元素。
通过虚与实的对比,园林艺术创造了立体而有层次的空间感,增强了景观的艺术效果。
中国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有“借景”和“重重叠叠”。
借景是指利用远处山水,将其作为园林背景的一部分,以扩大园林的视野和空间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中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历史渊源及受到的文化影响,形成中国特色园林过程。
宗教、哲学、美学和一些有识之士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园林宗教哲学
美学文学艺术文人
中国园林是从实用的园、圃、囿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园林式,同时兼收各种建筑风格,创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它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中国园林的天人关系
中国园林注重山、水、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关系处理上,偏重于人的成分,如人的狩猎种植,居住生活和吟诗作对等。
因此越到后来,人工味越浓,把诗词、歌赋、文联匾对、亭台、楼阁、廊榭宫馆过分夸大,以致于江南园林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都有拥挤的感觉。
在置石上,多用立石,表明顶天立地的思想。
建筑上则精雕细刻、珠帘画栋,极尽人工之能事。
强调“境造桃源,巧夺天工”,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人意境。
例如我国在2003年的德国罗斯托克国际园艺展中中国园林就是一组仿宋园林。
这组园林得到了德国朋友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中国园林”中山水亭园的艺术特色。
二、佛学思想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两汉之际)由天竺传入我国。
经过与我国传统思想和宗教的冲突与融合,以及理论形式上自我调整,自四世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扎根和光大。
(它的主要代表建筑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这时它宣扬的世事无常和因果轮回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吻合,对园林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当一批文人弃世从佛,遁入空门,隐逸于自然山水之间,于是园林形式由秦汉建筑宫苑转变到自然山水园。
其中山水园的形式从此固定下来,直到今天,为后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遗产和学习的素材。
如今天的布达拉宫、敦煌壁画、四川乐山大佛、金山寺、雷锋塔、西安大雁塔等历史遗迹。
寺庙园林的发展和禅宗思想的影响对明清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上有其深刻的影响,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佛教文化思想。
三、儒学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是儒学,二千年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山之后,一直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儒学正式走上历史顶峰时期是从西汉武帝时懂伸舒霸除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儒家的核心在人,即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提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宇宙观上提出气理两说,在伦理道德上提倡三纲五常,在政治上提倡仁政和保民,在教育上倡导开办学校。
主要代表的建筑长沙的岳鹿
书院,山东曲阜等。
在魏晋时期儒学与老庄哲学融合手玄学、代表人物有杨雄、王弼等,对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园林布局中的和谐即是儒家中的中庸思想的表现。
(也就是当今人们说的创建和谐社会)。
园林中的书屋、书房常作教育的学馆,置身于园林相当于治国平天下之前的准备运动,即正心与修身。
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坦坦荡荡、山高水长。
同乐园、承德避暑山庄的淡泊敬诚殿等,无不透出儒家与民同乐和勤政爱民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王羲之及其兰亭,绍兴的沈园、明朝大儒方孝儒、诗画造园景于一身元代四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和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与造园大师计成等都为中国园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园从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以入世治国为目的的园林作品是人工味较重,这也是现代中国园林中的“以人为本”。
四、道教思想
道家以先秦老子和庄子的“道”的学说为中心,奉老子为教主,内容上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的思想行为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强调“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人,弃义”。
在园林上表现在崇尚自然山水,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
例如,苏州的掘致园、苏州同里的退思园、网狮园等。
都有老庄思想的存在。
从中国历史上看,三国到隋朝开皇元年360年里(即公元220-581年)战乱之后,儒学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而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受到士大夫阶层的青睐。
周易的阴阳变化,老庄的无为思想,款款走入园林,从而创造了自然山水园。
中国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歌咏也来自于老庄的自然观。
中国在园林建筑上的道观亭台。
如武当的真武顶、泰山的玉皇顶等等。
五、园林文人在园林历史的贡献
中国的园林文学最早应从《诗经》开始。
《诗经》的《大雅、灵台》写的灵沼、灵囿、灵台都是中国上古园林的形式,从周朝到魏晋时期的园林文人主要停留在以诗和赋的形式来描述园林之上,除了《诗经》之外还有,战国时宋玉的《高唐赋》、汉朝司马相如的《上林苑》、杨雄的《甘泉赋》张衡的《两亲赋》等,它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皇家园林的辉煌。
从两晋以后的文人的行动主要是按照园林诗画表达的形态和意境来影响和创作文人山水园。
文人的贡献主要包括文学和绘画两种。
南齐画家谢赫的《古画名录》所提的方法,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的白居易、五代郭熙宋代的苏东坡、明代计成、清代的张然和张琏父子;他们不但有书画而且还有传世的园林作品。
清代以后的文人表现为观望和赞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入,文、理、工分科,文人更少参与造园活动,甚至连评论也少参与了,最后由于现代公
园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文人对园林的影响日渐减少。
六、园林美学思想
中国人的园林美学是综合孔夫子儒家理性主义和道家非理性主义,到了魏晋时期在玄学的指导下形成感伤主义,其本质还是情与理的平衡,与主理的理性主义强调一致,主张园林联系现实、重视园林的外部影响,是在于维持秩序,主情的非理主义则强调差别,主张园林表现个人的情感和个性重视内部联系,目的在于追求的境界。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与追求造园中各要系之间的协调与均衡,达到完美的境地。
七、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不单纯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兼收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精髓,对设计的风格也有所突破,在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基础上,创建一个又一个的现代园林佳品,在复古与造园上,不在受地域、文化、时代、思想、历史条件的束缚,而是无国界、无地域、资源共享、共创美好的和谐社会,即有拿来主义,又有创造主义、更有超前的抽象主义,现代的园林不单纯是设计师的事、雕塑家的事,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
主要表现在现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全民参与性日益增强,突破历史与国界,突破地域与文化,创建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是当代园林的最高要求。
总结:园林不在是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景一石上的园林,而是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是在多元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①《中国哲学思想史》
②《园冶》
③《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