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阅读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①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②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③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④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⑤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⑥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⑦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甲]”“[乙]“[丙]”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1.第一段中表述“事实和根据”对做学问有重要意义的一句话是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2.第一段中加横线的“做学问也是一样”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做学问同什么是“一样”的?(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国难危急中口头的消息说得凶险,但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已亲自去观察,做学问同是这样。

3.根据第二段中下面这个句子填空。

我们相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加线的“是”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对(或正确);加点的“非”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不对(或不正确),不对(或不正确)强调。

这两个词加引号是为了表示强调。

4.第二段阐明做学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说, 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说为什么用一个自然段论述

这个问题?

答:对待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因为事实和根据是做学问的基础,事实和根据又不能每一个都亲自考查,有时不得不利用传说,传说不一定可靠。

5.据第二段的内容说说什么是怀疑精神?

答:对待传说做一番事前的思考,不应当随便轻信,这就是怀疑的精神。

6.第二段举出哪两个事例?直接证明的是哪一句话?

1. 2. 34. 5. 6. 7.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8.⑤⑥。9.B。人们

正确地认识一本书或真正得到某一种学问的过程(提示:先持怀疑的态度,再认真地加以思索,这样才能辨别是非、真伪),也可以根据前文表述的内容:“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10.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11.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2.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13.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B

13.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14.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15.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