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全赏析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举世闻名的艺术巨作,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战争的痛苦和对于人类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怀。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观者的情感,也为全世界所津津乐道。
在这幅名作中,毕加索以他独特的风格表现了1937年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受纳粹德国与法西斯军队轰炸的惨状。
整幅画面以黑、灰、白等冷色调为主,画面上主要是一系列扭曲的人物、动物和物体构成的奇异形态。
这些形象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破坏,以及人类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悲惨。
在画面的中心,一个妇女举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作品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展现了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痛苦和绝望。
而画面右上角的灯火被炸成一片火光,更加强了整幅画面的悲壮氛围。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氛围,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所展现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它不仅仅是一幅传达战争惨状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抨击战争残酷的艺术呐喊。
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无尽悲伤和绝望,触动了每一个观者的内心深处,使得人们在面对作品时不能不为之感动并思考。
在《格尔尼卡》面前,人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在与战争、暴力、苦难进行着一场对话。
这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使得《格尔尼卡》成为了一幅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巨作。
除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之外,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被极大程度地扭曲和变形,色彩采用了冷色调和不同的灰度来表现。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整幅画面看上去鲜明而又混沌,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破坏。
毕加索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富含深意,让人不禁要去深入揣摩。
整幅画面的构图也十分巧妙,将人物和物体置于一个融为一体的空间中,使得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引人入胜。
毕加索《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Femme assise dans un fauteuil)》赏析
实际上,毕加索的《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Femme assise dans un fauteuil)》一共有两幅。
第一幅1910年详细资料创建日期:1910技术:布面油画尺寸:100 x 73厘米所有者:乔治·塞勒斯(Georges Salles)存放处:法国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流派:分析立体主义(拆解和分解事物的多个视角而利用重叠、组合、抽象手法去强调一个破碎的零散的结构形体)1909年夏天,在加泰罗尼亚南部的奥尔塔德尔埃布罗(Horta del Ebro),毕加索在他的同伴费尔南德·奥利维尔(Fernande Olivier)的一系列肖像的感染中继续他的立体主义研究。
回到巴黎后,他从塞尚那里借用了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的主题,完成了这幅费尔南德半身像的名作。
通过赭色、棕色和绿色的色调构成了立体派调色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仍然受传统视角影响的空间中,费尔南德半身像的分解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解构身体和脸部的各个部位,艺术家将他的模特转化为多个方面。
尽管如此,该作品仍然易于解读,因为,像雕塑一样,这幅肖像作在故意未完成的背景下脱颖而出,很容易感受得到。
毕加索的《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完成了对身体每个部分、人物每个元素的细致分解的过程,分成多个方面。
不仅是脸,还有半身像、手臂、脖子、椅子,都被划分成灰色的小多面体,或多或少有阴影。
这个过程强调了体积法的效果:它经过了三个时间段的创作才最终完成(分别是1909年夏天在奥尔塔,在巴黎,在毕加索居所)。
最初图案的结构仍然非常清晰,通过当时的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区分手臂的运动,甚至它所靠的扶手,而随着接下来的继续创作,图形/背景的区趋于被废除,从而导致接近作品趋向一个完整的抽象的符号系统。
在这里,毕加索尽一切可能将人物带到背景前面,强调体积的幻觉,以某种方式展开它,就好像它即将与观众的目光相遇一样。
他对灰色画的使用,传统上与体积的表达相关,也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也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是为了纪念1937年4月26日德国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它展现了对抗法西斯主义的义勇军和平民在轰炸之下的惨痛与悲壮。
作品整幅呈现死亡与破坏的恐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绝望和反对。
作品画面面积很大,17.3英尺高和25.6英尺宽,采用油画和丙烯漆创作。
毕加索不拘泥于传统的透视和比例,他用尽各种手法来强调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画面上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以片段和碎片的形式呈现,同时也使用了各种视觉变形和颜色碰撞的技巧。
整个画面布满了深红色、黑色、灰色、黄色和棕色等多种暗沉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
作品中心的主体是三个重要的形象,分别是倒下的战士、哭泣的母亲和被杀害的牛。
生命正在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哭声传达了对儿子离去和战争的愤怒和无能,牛的哀嚎也深刻地体现了生物间的共同感受。
毕加索用极简的线条和图案来表现人物形象,以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除此之外,画面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比如持枪战士、身躯折断的士兵、远处逃离的平民以及幸存者。
画面上空还有飞机和炸弹的影像,暗示了不断受到攻击的感觉。
整幅画以各种视觉元素来传达战争的残酷和不稳定的氛围。
作品有力地批判了战争的恶性,强烈地呼吁和平。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作品先展出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再由毕加索捐赠给西班牙政府,于1981年被安置于马德里的国家博物馆,成为现在观众们熟悉的经典画作之一。
作品触动人心,令人深思。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以及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杰作,也是战争反思的重要标志。
和平之人作品赏析
和平之人作品赏析
《和平之人》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
毕加索采用线条绘制了一个比较意象的图形呼吁和平,作品勾画了和平鸽、橄榄叶和一张充满期待与祥和的人脸。
口衔橄榄枝的白鸽是和平的象征均源自于《圣经》。
大洪水来临之际,诺亚(挪亚)造方舟。
水势渐退,诺亚放出鸽子打探水情。
鸽子叼回一片橄榄叶,诺亚知道洪水已退。
于是,诺亚离开方舟,开始过着和平的生活。
自此,人们便以鸽子和橄榄叶象征和平。
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人们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国际和平年"的徽标,就是用橄榄枝围绕着双手放飞一只鸽子的图案,它象征着和平、友谊。
毕加索作品赏析PPT课件
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 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2021/3/25
授课:XXX
8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912年起,毕加
索转向其“综合立
体主义”风格的绘
画实验。他开始以
拼贴的手法进行创
作。这幅题为《瓶
子、玻璃杯和小提
琴》的作品,清楚
地显示了这种新风
2021/3/25
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
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
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
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
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
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 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 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
紫2021色/3/25。色彩在这里只充授课:当XXX 次要的角色。
7
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 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
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 罗兰·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 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
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
巴勃罗·毕加索 。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 ,星座为 天蝎座,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 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 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 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 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 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 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 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 法西斯斗争。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ppt课件
作促进了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02 03
与科学家的合作
毕加索还曾与一些科学家进行合作,如爱因斯坦等,共同探讨科学和艺 术的交汇点,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对后世艺术家的传承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精神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 作理念和技巧被后来的艺术家广泛传承和发展。
06
总结:毕加索艺术魅力及 启示
创新精神与勇气
突破传统束缚
毕加索敢于挑战传统艺术观念,通过独特的创作 手法和视角,为艺术界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勇于尝试新事物
他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技法和材料,如拼贴、综合 材料等,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跨界合作与创新
毕加索积极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如诗人、 雕塑家等,共同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拓展绘画题材与表现形式
毕加索的绘画题材广泛,包括人物、静物、风景等,同时 他善于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如油画、素描、拼贴等 ,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
对当代艺术影响
启发艺术家创作思维
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他们打破传统束 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推动艺术多元化发展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对未来艺术发展思考
鼓励创新与实验
毕加索的艺术实践启示 我们,要鼓励艺术家勇 于创新和实验,为艺术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倡导多元文化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倡 导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让艺术成为沟通不 同民族、国家的桥梁。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艺术家应关注社会现实 问题,通过艺术作品传 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感,引导人们思考未来 发展方向。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 茂非常精辟)ppt课 件
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坐着的玛丽••泰雷兹》这是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人物外形柔和,当然是毕加索式的柔和,线条却又梗又硬,具有希腊式面孔的女人,在他的笔下变成了正面和侧面的缝合体。
构图简单、有趣、线条明快流畅,色彩明快。
人物富于表现力。
毕加索《格尔尼卡》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全画用黑、白,格尔尼卡(5张)与灰色画成。
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画家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性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
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
毕加索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
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
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毕加索《梦》赏析
《梦》赏析《梦》还是毕加索中期比较重要的作品之一,每当画家拥有一份新的爱情,他的画风都会为之一变,而这个阶段他相当喜欢明快、对比强烈的颜色,技法上则是平面化与立体化的完美结合。
他的作品《梦》就是他一次感情经历的写照。
就在1927年初毕加索与德雷莎在火车站相遇。
《梦》大部分对德雷莎的肖像画和线描都充满性感。
1927年,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少女便一直成为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
又过17年,64岁的毕加索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对我来说,今天是你17岁生日,虽然你已度过了两倍的岁月。
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
《梦》又称《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背景前。
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解,稍稍做了夸张划分,色彩也极其单纯。
这幅画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端自由———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梦》整体色调鲜明,用笔直接,线条使用较多,充分表现女人身体线条。
画面当中女人的脸被从中截开,是立体派表现的一种手法。
女人的面部表情安详,柔和,看得出她睡的好甜,让人有种欲睡的感觉,女人的身体比例不是很协调,上下半部分过于窄小。
两个用线条描绘的宽大的手臂置于椅子的两个扶手而向身前耷拉着。
显得那么的无力,完全进入睡的状态。
女人的上衣就用几个淡绿色线条勾勒出来,她的两个圆滑,挺拔的乳房是那么的迷人,真实展现女人身体质感。
女人脖子上的项链采用红与黄,显得那么的突出,给人视觉冲击。
整个画面视觉效果舒服,对比色的运用,补色的运用,对比中不失协调。
颜色的协调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那么的协调,整体有种梦的意境。
“无论我在失意或是高兴的当儿,我总按照自己的爱好来安排一切。
一位画家爱好金发女郎,由于他们和一盘水果不相协调,硬不把她们画进他的图画,那该多别扭啊!我只把我所爱的东西画进我的图画。
《曼陀林和吉他》赏析
《曼陀林和吉他》赏析
《曼陀林和吉他》这幅画是毕加索的杰作之一。
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以富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艺术语言,描绘了曼陀林和吉他的相互关系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首先,画中的曼陀林和吉他以一种极具形式感和力度的形式呈现出来。
曼陀林的形状以强烈的曲线和锐利的角度表现出来,与吉他的直线和柔和的曲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表达了曼陀林和吉他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毕加索在画中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质感,使画面充满了生动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
曼陀林的绿色和吉他的棕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以柔和的灰色作为过渡,使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此外,画家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质感表现出了曼陀林和吉他的不同质
地和形状,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最后,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曼陀林和吉他》也是毕加索对艺术、音乐和生活关系的探索和表达。
曼陀林和吉他是音乐中的两种乐器,也是生活中的两种符号。
它们象征着创造力和情感,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毕加索通过这幅画作,表达了他对艺术、音乐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曼陀林和吉他》是一幅充满创造性和独特性的画作,它以丰富的视觉效果、色彩和质感表现出了曼陀林和吉他的相互关系和深层次的意义。
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毕加索卓越的艺术才能和创新精神,也表达了他对生活、音乐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简介《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著名油画作品,创作于1937年,作品以西班牙内战中发生在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镇被纳粹空军轰炸的惨剧为题材。
这幅巨大的油画作品展现了被炸弹摧毁的小镇、哭泣的民众以及受伤的牛和鸽子,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毁灭。
《格尔尼卡》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他独特的表现主义风格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也成为了反战和和平运动的象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 正文2.1 作品内容分析《格尔尼卡》作为毕加索的杰作,内容上反映了1937年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空军轰炸格尔尼卡镇的残酷场景。
作品中心描绘了被炸毁的房屋和痛苦的人们,特别是哀嚎着的母亲和她死去的孩子。
画面中还包含了受伤的牛和鸽子,增加了悲惨的氛围。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等冷色调,并通过线条简洁而有力的描绘,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画面中心的哀嚎母亲和孩子构成了作品的核心,他们的姿态和表情都充满了绝望和悲伤。
母亲的眼神充满了痛苦和无助,而孩子则显得柔弱而无助。
整幅作品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毕加索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现方式,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深刻的悲剧元素,引起观者对于战争的深思和反思。
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这幅作品,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2.2 艺术风格特点分析:在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
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明显的立体主义风格,通过将人物、动物和建筑拆解重组,呈现出多角度的视觉效果。
这种不同于传统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让人感受到作品中的形式和空间的多样性。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例如黑白与红色的激烈对比,以及冷暖色调的巧妙搭配,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对比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作品中的主题,也增强了观众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
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
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
《格尔尼卡》鉴赏
《格尔尼卡》鉴赏一、基本信息《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
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二、创作背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
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
1937年,西班牙的格尔尼卡小镇为德国法西斯空军夷为平地,他闻讯后极为愤慨,就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画了《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孩;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
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
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赏析
毕加索------《哭泣的女人》赏析《哭泣的女人》1937年作,布面油画60.8厘米×50厘米,英国伦敦塔特陈列馆收藏作者毕加索。
这幅画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
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
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
《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于现代派艺术中最具先验性效应和性格特征的杰出肖像作品,是立体派理念的一个发展,他在艺术里果断地把丑化为美,同时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使美向丑沉沦。
《哭泣的女人》,也是毕加索后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
有人说,他把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而对于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给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朵拉·玛尔。
毕加索仅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线条、剧烈变化着的粗犷的颜色和挺直有力的笔触轻而易举地表现出来。
女人的面部因无法控制的情绪而痉挛,悲愤的大眼和前额颠倒支离,眼睫毛是齿轮般的,眉毛是倒悬的锯齿般的,特别是那引人注目的嘴唇和牙齿之间凄凉的蓝白色域上,由于悲伤而破碎;她面色忽黄忽紫,浸透着墨绿的苦涩;她长着钢丝般的头发,头顶的帽子红得让人心焦;她用手撕着自己的脸,泪如雨注,声嘶力竭地放声大哭,哭得使人心烦意乱。
扭曲和断裂的,不只是一种线条的表现方式,更是极度痛苦的心灵。
多拉·玛尔(Dora Maar)是著名的摄影师,她与毕加索之间保持了长达9年的情人关系。
多拉·马尔有时被人称为“哭泣的女人”。
她一直被认为是毕加索众多长期情妇中最扑朔迷离的一个女人. 自1936年起,多拉与毕加索同居了近十年。
在遇见毕加索以前,她曾是一名专业摄影师,活跃在超现实主义者的圈子内,在与他分手后,她花了近二十年时间孜孜不倦地追求当一名职业画家。
和平的面容的作品赏析
和平的面容的作品赏析
毕加索的《和平的面容》中,画家用线描的形式将鸽子与少女的面容组合,寓意和平是美好不容侵犯的。
读少女,读和平鸽
简单粗犷的线条,融进西班牙老人对,和平的理解,渴求与愿望。
不能分开的线条,紧紧的向世人深深提醒,和平,人类的想往,和平,生存的环境,和平,连接人和动物安宁。
少女的眼睛,读懂《奥德赛》宏大的诗篇,战争,人类的残暴,战争,文明的摧残,无奈的眼光,穿透岁月沉锭的星光。
和平鸽的翅翼垂下,少女的思维在叩问,翅膀你为什么不能飞羟?统治者的欲望,权力,刀与剑的拼杀。
枪膛里飞出的子弹,西班牙老人思想穿越时空,战火还在燃烧,波斯弯的文明成了一片废墟,逃难的人还在举步奔走,我不敢正视这幅画,里面有太多残暴和苦难。
少女的目光,鸽子的羽翎,是一种颤动的提醒,一切发生或将要发生,理性思维,理性举动,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
毕加索作品大全及赏析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作品及赏析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某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生命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97某横129厘米克里夫兰博物馆藏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画面右侧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象征着生活的重负,母亲一脸沧桑,注视着面前的一对青年男女,她的形神憔悴,神情专注,目光严厉,好像有责备的意味。
左侧男女两人紧紧相依,比喻放纵的爱情,画家把这一对恋人处理为裸体形象,与右面那位着衣母亲形成对比。
男青年左手微微抬起,指向那位母亲,似乎对母子俩承受的巨大痛苦感到怀疑。
男子的形象在写生阶段还像画家自己,作品完成时却已变成好友卡洛斯·卡萨赫马斯的形象。
卡萨赫马斯是一位立志绘画艺术的青年,却在巴黎失恋自杀身亡。
毕加索一直怀念这位因失恋而自杀的好友,所以在画面上将他描绘为爱情的象征,右边那对母子则是母性的象征。
画面上还有两幅作品,女人的姿势都是缩成一团,两幅画,由两人到一人,刻画的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的人们,从相依为命到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
毕加索永恒之心赏析
毕加索永恒之心赏析此件毕加索永恒之心(Princess of Giant)是为毕加索晚年的著名画作《永恒之心》创作的一幅画作,作品描绘了他在自己创作初期的绘画风格,主要是以抽象为主。
《永恒之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毕加索早年创作过的以蓝色为主基调的肖像画《圣母玛利亚》,画面中间的蓝色部分则是毕加索用来描绘人体和花图案的作品《大卫之眼》。
另一部分是用来描绘人物肖像(如肖像《亚维农与维纳斯》)和抽象画《女神头像》来表现毕加索晚年时期的绘画风格和形象。
这些画作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浑然天成的状态,人物与自然界自然万物之间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关联、相得益彰。
作为毕加索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永恒之心》中既有充满生机的少女群像;也有充满生气的大卫与女神头像;更有象征着宇宙大爆炸和人生最终极境界的永恒之心《女神头像》!这幅画作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左侧那幅充满着无限生机而又无限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肖像。
其中一组肖像中既有动态、也有静态之分,但画面中人的表情与动作却非常丰富,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毕加索为何会得到如此多人的喜爱?这位“印象派之王”又有着怎样超凡脱俗的创作之道?一、画室一角毕加索和母亲安利莎都来自法国的一个艺术世家。
安利莎的父亲在一家酒店里做了酒店经营者。
安利莎的母亲是毕加索的表姐妹,虽然毕加索还是名小学生,但从小也有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在等着她。
毕加索也是安利莎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安利莎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尤其是对人物肖像非常感兴趣。
安利莎说:“我父亲总是喜欢为我画肖像,他经常会画上几十幅肖像画。
”1880年毕加索13岁,他从巴黎的美术学校毕业后即进入位于巴黎近郊圣·皮卡迪利一家豪华餐厅当学徒。
1882年2月15日成为餐厅中第五个正式员工,并在1884年6月10日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
”二、绘画风格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总是带有一种冷静的气质。
他的绘画风格总是在宁静之中透着生机,在他的作品中,似乎能看到一种超然从容、不疾不徐、如春风化雨般挥洒自如、又似乎能在其中感受到某种禅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全毕加索作品全赏析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的作品通常被分为9个时期。
时期的名称尚有争议,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
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
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
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
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们》、《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
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毕加索绘画的主要趋势是丰富的造型手段,即空间、色彩与线的运用。
30岁以后毕加索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安分的探索时期,他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画家像毕加索那样以惊人的坦诚之心和天真无邪的创造力,以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
他不要规定,不要偏见,什么都不要,又什么都想要去创造。
他在艺术历程上没有规律可循,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
从具体到抽象,来来去去,他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所有神圣的看法,只有绝对自由才适合他。
梦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130×横97厘米私人藏创作《梦》之前,47 岁的毕加索与一位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满、容貌美丽的17 岁少女初次相遇,从此,这位妙龄少女便成了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绘画、雕塑模特儿。
在这一幅具有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中,画家既表现了少女肉体之美,也表现了他自己对精神和肉体完美结合的追求。
毕加索64岁时给她的生日贺信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与你相遇才是我生命的开始”。
这幅画作可以说是毕加索对灵与肉的最完美的体现。
画面用线条勾勒女人体轮廓,并置于红色背景之前,肢体没有做分解,只是稍稍夸张的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梦》与《镜前的女人》属于毕加索立体派和新古典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是形象极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用荣格的话说:“无意识的集合体。
”《梦》的少女为何是六个手指,谁能解答?格尔尼卡西班牙毕加索布上油画纵349.3×横776.6厘米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族人的城镇。
1937年被纳粹“神鹰军团”的轰炸机炸成一片废墟,死亡了数千名无辜的老百姓。
毕加索被法西斯暴行所激怒,毅然画了这幅巨作,以表示强烈的抗议。
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
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这幅《格尔尼卡》里面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
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
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
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
”“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
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
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
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
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
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亚威农少女 Avignon girl 油画尺寸244 × 234cm 1907年创作者表现手法:画家把这五个人物不同侧面的部位,都凝聚在单一的一个平面中,把不同角度的人物进行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人的身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几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色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行了组合,形成了人体、空间、背景一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一个建筑物一样。
女人正面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正面的脸上会出现侧面的鼻子,甚至一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面上呈现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的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极强的视角冲击力。
毕加索也借鉴和吸收了一些非洲神秘主义的艺术元素,比如画面上两个极端扭曲的脸,扭曲变形的部位,红、黑、白色彩的对比,看上去狰狞可怕,充斥着神秘的恐怖主义色彩。
创作思路: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大街”所见的妓女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立而闻名。
画上的女人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
画家曾多次易稿。
在这件作品的草图中,曾出现一个海员和一个刚进门的医学院学生。
毕加索大胆地画了五个姑娘和两个男人。
背景是妓院的客厅或饭厅。
后来几经修改,又作了大胆的突破。
毕加索曾对人说,他讨厌这个题目。
因为亚威农的姑娘并非是些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而是一些出卖爱情的妓女,她们与画上的女人毫无干系。
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给起的。
也许诗人根据这些裸女,才把她们与亚威农妓院联系起来。
由于这一幅以裸体女人为主的大型油画,与那个不光彩的亚威农背景相联系,使毕加索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在此画的第一幅稿子上,一如前述,还有两个男子,一个持花束,另一个从布幕后面走出来。
毕加索自己说,他原想画一个骷髅,以强调死亡。
如是这样,似乎又多了一层“劝人为善”的意义,以符合西班牙人对花街柳巷蔑视的传统。
但后来全部改变了,以立体主义方法来表现五个裸女。
在这幅画上,观者多少可感觉到画家着意于纯粹的田园风趣。
五个裸体女人的色调是以蓝色背景来映衬的。
蓝色使他想起戈索尔那美丽宜人的风光。
但观众看到的是一群几何形变异的女人。
右边坐着的一个女人像戴上假面具一般,当她转过身来,脸容十分可怕,就像从阴间爬出来的鬼魅,颜色却又像烤熟了的乳猪。
最左边一个女人,正拉开赭红色的布幕,为要展示她的姊妹们的菱形身体。
她那严肃的表情,侧面的轮廓,简直像埃及的壁画。
中间还有一堆水果。
创作背景:正当人们在期待毕加索以“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为起点而迈出新的探索阶段时,1907年,他画出了这幅《亚威农少女》。
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立体派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单独的图片,在许多幅画面的组合下显示他的创作目标。
.艺人从多视点来描述对象,把他们的图片,为了表达对象是最完整的图像。
.的每一个视点的视图对象重叠的放电引起许多垂直和平行线角,散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三维造成错觉。
背景和画面的主题是互动穿插,让立体主义的图片来创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征。
深远影响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
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同时这些形象使人观后产生作呕感。
当诗人把这些形象与亚威农相联系时,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
瓶、玻璃和小提琴毕加索 1912年,炭笔色粉画,56.4x 75厘米,斯德哥尔摩,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
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
这幅画里我们可分辨出几个基于普通现实物象的图形:一个瓶子、一只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
它们都是以剪贴的报纸来表现的。
在这里,画家所关注的焦点,其实仍然是基本形式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此时却是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
在分析立体主义的作品中,物象被缩减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为许多的小块面。
毕加索以这些块面为构成要素,在画中组建了物象与空间的新秩序。
他通过并置和连接那些笔触短促而奔放的块面,获得一种明晰剔透的画面结构,反映了某种严格而理性的作画程序。
以基本原素为起点,将基本的形状及块面转化为客观物象的图形。
这就是说,他在表现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经把一个抽象的画面结构,组织和安排妥当了。
通过对涂绘及笔触的舍弃,他甚至获得一种更为客观的真实。
他采用报纸、墙纸、木纹纸,以及其他类似的材料,拼贴出不同形状的块面。
这些块面,一方面显示着画以外的那个世界,另一方面则以其有机的组合而显示出画的自身世界的统一性和独立性。
难怪他的画商及好友卡恩维勒会如此地评价他:“即使没有摆弄画笔的本领,他也能搞出绝佳的作品。
”在这幅拼贴的画上,左边的一块报纸表示一只瓶子,那块印有木纹的纸,则代表着一把提琴。
而几根用木炭笔勾画的坚挺的线条,则使这种转换得以实现,并且将那些不相干的拼贴材料,纳入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
这种拼贴的艺术语言,可谓立体派绘画的主要标志。
毕加索曾说:“即使从美学角度来说人们也可以偏爱立体主义。
但纸粘贴才是我们发现的真正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