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 第一讲

合集下载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第一讲 中西翻译理论史

译文: 因为距离远,交通工具缺乏,使农村社会与 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而变得更加严重。

Definition: Foreignization: If the translator’s preference is placed on preserv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source text, we call this kind of approach or its translation foreignizing or foreignization.
译文1:(董秋斯) 我 爱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 “ E”, 因 为 她 是 Enticing ( 迷 人 的 ) ; 我 恨 我 的 爱 人 为 了 一 个”E”, 因为她是Engaged (订了婚的);我用 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 人从事Elopement (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 (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 (东方)。


Domestication: Conversely, the method or practice of adapting the translation to the norms and valu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called domesticating or domestication.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 译范围的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 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 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 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 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 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第一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马祖毅(陈福康,2005:v) ):五四运动 (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 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陈福康( 2005:v ):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 以后四个时期。 我们综合学者的见解,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 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东汉到宋的佛 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 个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




从东晋到隋朝,是佛经翻译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释)道安、鸠 摩罗什、真谛、彦琮。 道安 东晋僧人。形貌奇丑,博闻强记。东晋时被 前秦王符坚(所以又称符秦时代)带到长安, 因主张僧侣以释为姓,又称释道安。 道安是中国翻译史上总结翻译经验的第一人。 到了东晋时期,佛经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官办 译场开始出现,佛经译本日多,但译者水平参 差不齐,到处可见刻板死译、增删无度的现象。 针对此道安提出著名的是“五失本,三不易” 之说。 五失本(five devi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指 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 文与原文不一致: “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 为什么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君主, 何以还在泥浆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 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 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 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讲课教案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讲课教案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4) traduire(法语)、tradurre(意大利语)、traducir(西班牙语)、perevesti( 俄语) :行动者引导X 跨越。 2.kaanta (芬兰语) :“翻“或”转”。强调差异,强调新方向,不强调同一性。 3.印欧语系的不同语言中,“翻译”的意义差异也很大。 (1) 现代希腊语:“翻译”metafrazo”意为“跨越....而说”,强调差异性;口译”ermeneo意为 “解释”、“协调” (2 )捷克语”翻译”pfeklada,pifelofit 表示“带过去”,强调相似性;“口译”tlumoait,强调协调。 (3) 乌克兰语“翻译”perekladaty意为“带过去”,“口译”tlumatsyty,强调“协调”。 (4) 斯洛文尼亚语prevajalec既指“翻译”也指“口译”,表示“带过去”。 (5) 梵语:译者“bhasantarakari表示另一种语言的创造者,强调异; Chayanuharanam指”自 由 的翻译“,强调相似性;anuvadah指”跟着说解释“强调协调;口译 “dvibhasavadi指讲两种语言的人; bhasantaravakta指将其他语言的人,强调差异性;

翻译简史

翻译简史

Lesson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Standard in China and Abroad 1 Translation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八: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开始主要是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等传入的西方文明),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八。

这三次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国,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传入的方式和性质的不同,而在中国发生了不同的作用。

1.1佛经翻译家(1)娄迦谶娄迦谶,简称支谶西域大月支国人。

生卒不详。

东汉桓帝末年(公元167年),从月支国东渡洛阳。

在灵帝光和、中平(公元178——189年)间,住洛阳翻译讲经。

他比安世高稍晚些。

支谶的操行淳厚深沉,性格开朗敏捷,出家后,在学佛过程中,严禀法度戒律,以精勤着于世。

他博闻强记,讽诵群经,志在宣扬佛法,不辞万里来到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洛阳。

支谶在洛阳译经十分勤奋,前后共译经十四部、二十七卷。

这些佛经中,最主要的有二部,《般若道行经》和《般舟三昧经》,都是在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一年中译出的。

原本都是由竺朔佛从西域传来。

这两部佛经由支谶口译,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张莲(字少安)笔受。

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于佛寺中校定。

支谶通晓汉语,在译经中,他主张朴实中肯,不加修饰。

但有些梵文不能用汉语对译时,他就用原音译起来。

所以,诵读时,佛徒们深感难懂真意;而佛学者研究这些佛经时,认为文字的表达和内容的真实性,都有问题,错误严重,当时,从译经的发展眼光来说,不无正确,但在当时能够将经译出,并得以传播和学习,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了。

支娄迦谶所译佛经,与安世高所译佛经恰恰相反,几乎全是属于大乘佛经。

支谶是大乘佛经翻译、传播的先驱者。

西方翻译简史1PPT课件

西方翻译简史1PPT课件
5
西塞罗主要观点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 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 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 n scholar who produced the Vulgate, the first authentic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 from Hebrew
4
Cicero (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43年, 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
"I saw that to employ the same expressions profited me nothing, while to employ others was a positive hindrance… Afterwards I resolved to translate freely Greek speeches of the most eminent orators". As a consequence, "I not only found myself using the best words, and yet quite familiar ones, but also coining by analogy certain words such as would be new to our people, provided only they were appropriate" (Robinson 1997a: 7).
He insisted on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budding orator's freely ranging imagination“.

中西翻译史Chapter 1

中西翻译史Chapter 1

History of Buddhist translation:
1. Dong Han dynasty --Western Era representatives: An shi-gao 安世高 Lokaksema 支谶(chen) Zhi qian 支谦 2. Western Jin Era -- Sui dynasty representatives: Kumārajīva 鸠罗摩什 Dao an 道安 Hui yuan 慧远 3. Tang Dynasty (early --middle) representatives: Xuan zang 玄奘 Bukong 不空


(1) Translators from the country Yuezhi(西汉时 中亚有一个月支国)




①Zhi Loujiachen(支娄迦谶) : translator of over ten volum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②Zhiliang(支亮 ): Zhi Loujiachen's student ③Zhiqian (支谦 ): Zhi Liang’s student (See P5) ④Zhufahu(竺法护): translate 175 volumes of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ion Practic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 was officially organized on a large scale in China. A State Translation School was founded for this purpose.

第36课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1)

第36课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1)

西⽅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份宝贵的⽂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法,以便继续提⾼我们的翻译⽔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页的。

从⼴义上说,西⽅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之间,七⼗⼆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希腊⽂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的第⼀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的翻译活动⾃古⾄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发展的⼀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翻译活动简介 (⼀)古代西⽅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的翻译在历前后曾出现过六次⾼潮或可分为六个⼤的阶段。

⾸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时的希腊奴⾪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化仍优于罗马⽂化,因⽽对罗马有着巨⼤的吸引⼒。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学三⼤⿐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学家都⽤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庇得斯、⽶南德等⼈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历第⼀次⼤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把古希腊⽂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学的诞⽣和发展,对于罗马以⾄⽇后西⽅继承古希腊⽂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

第⼆个翻译⾼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在西⽅,宗教势⼒历来强⼤⽽顽固,基督教教会⼀向敌视世俗⽂学,极⼒发展为⾃⾝服务的宗教⽂化。

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

《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所普遍接受。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 8.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约公元前 18世纪)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国王的的政令、旨 意都要通过译员翻译传达下去。 • 二. 不同语言中“翻译”的词源 • 1. 均质欧洲言:以拉丁语为共同祖先的英、法、德及欧洲 其他一些语言。“翻译”在这些语言中的词源意义存有差 异。(1)translation→ translatio(拉丁语):将……搬 运到另一方” • A. 被搬运的东西(X)保持不变; • B. 涉及两个语境,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被搬运的东西 (X)从原文语境跨越边界转移到目标语语境。 • (2)metapherein(希腊语)、transferre(拉丁语)、 translate(英语):把X搬运走,行动者就像信使和X一起 搬运走; • (3)übersetzen(德语)、översätta(瑞典语)、 překladat(捷克语):行动者站在源头这一边,使 X过去, X被转移远离行动者,译成与行动者不同的语言;
• 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越语,经 过翻译才明白 • 5. 西方翻译起源神话说:出于《旧约.圣经》。人类繁衍 下来之后都讲同一种语言。当时人类共同修建巴别塔,上 帝认为如此的话,人类会无所不能,因此上帝让人们讲不 同的语言,使人们之间语言不通,从而成为翻译形成的动 因。 • 6.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笔译活动大约起于公元前3世纪: 公元前285年至公元前249年按照埃及法老托勒密二世旨 意,72名犹太学者云集亚历山大图书馆翻译《圣经.旧 约》,史称《七十子希腊文本》;公元前250年里维乌斯. 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荷马史诗 中的《奥德赛》。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

中西翻译翻译史 ppt课件
• 约翰.赖希林 Johannes Reuchlin翻译的目 的在于将读者引向原作 ,因为原作的完整 思想在任何翻译中是表达不出来的。原作 的形式与源语紧密融合,无法在译语中得 到保留。
中西翻译翻译史
• 阿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16C对文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翻译理论提
出新见解的杰出代表之一。 一、必须尊重原作 二、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圣经.旧约》 “巴别塔” Babel——巴比伦文 神之 门——古希伯来语 混乱、变乱
• 西方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笔译活动 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译荷 马史诗《奥德萨》,距今约2200多年
中西翻译翻译史
.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翻译”、“口译”一词 异大 均质欧洲语Standard Averrage European Lang (translation源自拉丁语translatio-字面意思to ca the other side )
中西翻译翻译史
• 菲尔蒙.荷兰德Philemon Holland 16世纪英 国最杰出的翻译家 被誉为伊丽莎白时代的 “总翻译家”(translator general),真正 懂得“翻译的秘诀”。
一、翻译必须为现实服务 二、讲究风格
中西翻译翻译史
诗歌翻译
• 乔治.查普曼Georga Chapman 反对过于严 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他说:“我鄙视 译者陷入逐词对译的泥坑,丧失本族语的 活的灵魂,用生硬的语言给原作抹黑;同 时,我也憎恨不求简练,使用繁文缛语以 表达原意。”
• 以翻译家阿文蒂诺斯Johannes Aventinus思潮为 背景,意译派提出:德语是 一种有自己规则、必 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 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德国翻译思想)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课时 翻译的历史

第一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佛经翻译
西汉哀帝刘欣时期的《浮屠经》当为我国最早的佛 经译本。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大举兴佛,开启了佛教发展的 新高峰,佛经翻译也走入高峰期。 玄奘以后,佛教活动逐渐走向平淡,以潜在方式成 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佛经翻译日趋衰落。 北宋译经尚有余响,南宋已将近销声匿迹了。
三支:支娄迦谶(支谶)和他的弟子支亮及 再传弟子支谦都博学多闻,以翻译佛经闻名 于世,当时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说。 支谦不仅译经多,而且对翻译理论有精深的 研究。其所著《法句经序》是现存最早的翻 译理论文字。文中提出了“文”与“质”两 种对立的翻译观,并对质派观点作了细致的 阐述。 Back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一时期在翻译范围、形式、规模和成果方面都是 历史上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 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 了突破性的进展。 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研究翻译过程中所有的重要因素, 包括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因素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产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解决翻译中的各 种问题,使翻译这门学科具有较为成熟的学科特征。
鸠摩罗什(350——409)从小熟悉梵文胡语,十几 鸠摩罗什 岁就通晓佛经,主持翻译的佛经多达400多卷。 主张“意译”,其译文不拘原文体制,变通达顺。 但其意译并非没有节制,依然“务在达旨”,达到 了很高的成就,“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鸠摩罗什倾向于“不可译论”。他说,改梵为秦,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 Back
二、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史概述
西方翻译理论可分为五个时期: 1. 古代时期 2. 中世纪时期(西罗马帝国崩溃至文艺复兴时期) 3.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14世纪至17世纪 初) 4. 近代时期(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 现(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