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

合集下载

运动干预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

运动干预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
樊君 娜
E f t f x ri n eVn i l R h bla i f ai t w t e i sH at al e F N “ n fe e c eI t e t n 0 e a i tt n o t n s i s r u e r F i r ∥ A c0 E s r o l i o P e h o u
性 损害 等冷物 品等均 可引起动 脉收缩 或痉挛 。应保 持居 室 温度适 宜 , 不要将病 变部位 暴露在 冷空 气 中, 免接 触 避 冷水 。穿 吸湿 性 、 透气 性 好 棉织 衣物 , 每 日更 换 , 并 应 保持居室湿度适 宜 ; 防止皮肤 干燥 , 一 薄层羊 毛脂 或 涂 含水分的润滑剂 , 轻擦拭 皮肤 , 免使用 含 乙醇或 香 轻 避 料的润肤液 。同 时 , 日仔 细观 察 , 录皮肤 疼 痛 、 每 记 颜
其发生 机制 为交 感 神 经 活性 亢 进 和 循 环 系 统 儿茶 酚
胺 过多 , 全身皮 肤微 动脉 、 毛细 血 管痉 挛性 收 缩 , 导致 皮肤缺 血性损 害 及 坏死 , 不 及 时 治疗 及 护 理 , 如 同样 危及 生命 。我们在 对 嗜铬细胞 瘤 患 者进 行 心理 护理 、 监测并 稳定血 压等 共性 护理 的 同时 , 对其 皮 肤缺 血 针
2 5: 2O OO 1 8.
[] 顾叶华 , 云. 2 姜 ’ 腺 嗜 铬 细 胞 瘤 手 术 期 护 理 特 点 [] 肾上 J.
中 国f 床 实 用 医 学 ,O 7 1 1 :4 } 缶 2 O .( ) 7 .
( 文编 辑 丁 迎 春 ) 本
运 动 干 预 对 重 度 心 力 衰 竭 患 者康 复 的影 响
压稳定 , 现异 常及 时报 告 , 时遵 医嘱处 理 。 发 及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复杂、最普遍、最古老的一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类型的心脏、大血管疾病均可引起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其5年的生存率和恶性肿瘤相当。

对于心衰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让其平稳地回归家庭和社会,所以,要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综合的心脏康复,包括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监测、一般药物治疗、患者教育、定期门诊复诊以及运动康复等。

其中,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是心力衰竭治疗的主要目标。

一、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心力衰竭病人有明显的疲倦、呼吸困难等表现,所以他们所能承担的运动负荷通常较小,即便接受了强化的药物治疗,也常常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善,生活品质有明显的下降。

而运动康复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改善病人的运动耐力,可以缓解或消除呼吸困难和疲倦,运动耐力的增强能够改善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压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耐力锻炼可以提高心脏病人的有氧代谢能力15~30%,而锻炼是改善病人身体状况的最好方法。

Belardinelli等在一个以缺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为对象的随机控制试验中,发现经过2个月的锻炼,病人的心脏缺血和舒张性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Hambrecht和他的同事们的调查表明,运动训练使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峰值心排血量也增加,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周围的血液循环后的压力而导致的。

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持续的运动中,左心房重塑可以被扭转,并且在心脏收缩及舒张的后期体积会有明显的降低,同时增加左室射血分数。

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恢复,能有效地改善通气量与CO2排放的不正常联系,改善整体的通气效果,缓解病人的呼吸障碍等。

二、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ACCF/AHA)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建议,对于心力衰竭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进行运动康复,主要适应症为:稳定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心力衰竭治疗稳定后3~4周,以及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等。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并伴有缺血、心肌肥大和病理性重构的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耐量下降和心功能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运动康复护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规范的运动训练和心理支持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运动康复护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心功能进行改善:(1)心肌适应性:运动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肌适应性,降低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从而提高心脏的整体功能。

(2)氧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运动耐量下降,运动康复护理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氧耗能力,从而改善心肌供氧情况,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功能。

(3)心血管系统改善:运动康复护理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供血情况,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减轻患者的心力负担,从而改善心功能。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积极影响。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运动康复护理训练后,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运动耐量、心率和心肌收缩功能。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则表明,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不仅可以改善心功能,还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3.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与评估在开展运动康复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时长。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需要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不会出现意外。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按发展过程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在我国,34~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住院患者病死率为5.3%。

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病死率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运动康复是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运动处方、运动指导的方式采用适当的机体运动来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康复手段。

西方国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开展运动康复多年,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在我国开展较少,认识度不够。

为巩固临床医师心脏运动康复理念,现将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分别从神经、体液、组织、整体4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病理生理机制引言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共同结局,给个人、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运动康复通过多种途径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该文主要介绍运动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1运动康复对神经的调节自主神经之间的不平衡,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运动训练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时全身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促进心交感神经功能恢复。

其通过上调心脏交感神经元去甲肾上腺转运蛋白(NET)表达,促进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恢复交感神经末梢NE释放量;或通过上调β1-受体(β1-AR)和酪氨酸羟化酶(TH)、下调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基因表达,促使β1-AR恢复功能性偶联(复敏),增强心脏交感活性、抑制全身交感活性。

运动训练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时心副交感神经功能。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模型心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与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的节前神经元乙酰胆碱转移酶(ChAFir)兴奋性受体减少有关,运动训练阻止这两个核团内节前神经元ChAFir-兴奋性受体的丢失,使节前迷走神经元功能正常化。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

28家庭保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王莉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襄阳 441700)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明显增长。

为了进一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需要将心脏运动康复作为二级预防措施,延缓病情进展,优化康复结局。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方法耐力运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坚持耐力训练,可提高耐力,形式包括慢走、慢跑、骑行、爬山、太极等。

若患者运动能力较强,以6 min 最大步行距离的10%~20%作为基础运动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锻炼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

若患者运动能力较弱,则以太极等室内运动为主,以低强度锻炼发挥调心、调息的作用,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舒张血管,改善心功能。

抗阻运动老年患者通过抗阻运动能够锻炼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耐力。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借助于重量适合的手持器械、弹力绷带等,以举重、腿部推举、屈腿练习等方式进行抗阻训练,每次20~30 min ,每天2~3次。

低强度的抗阻训练对心肌不会产生较大负担,可作为心功能较差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耐力训练的补充。

柔韧性运动柔韧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组织韧带的弹性,提高灵活性,使身体能够接受更大幅度的运动。

柔韧性运动的锻炼部位主要为肩部、腰部以及腿部,可通过广播体操、瑜伽、八段锦等形式进行。

患者也可通过坐椅前伸、抓背、改良转体等动作,拉伸各部位10~15 s ,并随着运动耐力提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感受到拉扯但无明显疼痛感为宜。

每次锻炼10 min ,每周3~5次。

同时,老年患者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初级的瑜伽动作,每次30~40 min ,每周坚持3~4次,以提高机体柔韧性。

平衡性运动平衡性锻炼的形式包括闭眼站立位、脚跟站立位、足尖站立位以及单脚交替站立等,可预防老人跌倒。

在运动过程中,需由家人全程看护,避免摔倒。

平衡性运动在每次康复运动的开始与结束时进行,作为热身和放松环节,每次5~10 min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近年来,心衰的药物治疗等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仍受呼吸困难、疲乏活动耐量下降等症状的困扰,生活质量差。

既往认为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体力活动和运动,但近年来提出运动康复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研究进展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禁忌症和适应症目前很多学者,包括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心功能二级和三级患者,射血分数在40%以下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有的学者提出心功能四级患者也可行运动康复,但是并没有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2、评估运动耐量在进行运动锻炼前,药物治疗效果需要达到最佳状态,同时需要进行短时间内最大运动量、最大耗氧量、基础运动应激措施,基础心电图等多项运动训练前测试。

临床实践研究证明6分钟步行试验可以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最大耗氧量,是一种科学、简便的运动训练前测试手段。

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形式和方法运动康复的主要形式是:耐力运动、阻抗运动和柔韧性运动。

耐力运动是指通过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血管的舒缩能力、心率储备、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和自我效能感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传统健身功法——太极拳,多项研究均提示太极运动能够改善射血分数减低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运动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变异性。

阻抗运动是指用拉力或重量较轻的训练器械刺激骨骼肌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轻中度阻力,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的力量和新陈代谢,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柔韧性锻炼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

总之,运动康复主要是通过耐力运动提高有氧活动和肌肉舒张,再用阻抗运动刺激骨骼肌肉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质量,最后辅以柔韧性运动提高患者的身体灵活度,让心衰患者的整体康复时间大大缩短。

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康复护理措施(老年康复护理课件)

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康复护理措施(老年康复护理课件)
2.康复: 有氧运动:如步行、登山、游泳等。
运动方式: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 运动量:合理的每周总运动量为700卡~2000 卡(相当于步行10~32公里)。 请问同学们:最大心率的临床意义指什么? 运动强度:可用最大心率等方式表达。 训 练实施:每次训练都必须包括准备活动 (预热等)、训练活动和结束活动。
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康复护理措施—Ⅰ、Ⅱ、 Ⅲ期康复
Ⅰ、Ⅱ期康复
主要是通过适当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休息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包括上、下肢被动、主动运动;坐椅子; 床边、室内步行;床上或床边个人卫生活动;轻 度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
Ⅰ、Ⅱ期康复
1.基本原则: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兴 趣性、全面性(冠心病的 康复绝不仅仅是心血管系统的问题。对患者要从 整体看待,进行全面康复)。
适应症
Ⅰ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心绞痛,安静 心率<110次/min,无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 和心源性休克,血压基本正常,体温正常。
Ⅱ期:与Ⅰ期相似,患者病情稳定,家庭活动时 无显著症状和体征。
Ⅲ期:临床病情:Ⅲ期康复应该将恢复性生活 作为目标(除非患者没有需求)。
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康复护理措施—禁忌证、适应症
基本原则
个体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兴趣性、全面性 (冠心病的康复绝不仅仅是心血管系统的问题。 对患者要从整体看待,进行全面康复)。
禁忌证
凡是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诱发临床病情恶化的情况 都列为禁忌证,包括原发病临床病情不稳定或合 并新临床病症。

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

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

心衰患者的运动方式包括连续训练、间歇训练、 吸气肌训练和力量训练,不同的运动方式有各自的 优势。
1.连续训练
即耐力训练,其特点是低或中强度、持续稳定的 有氧运动(如慢跑)。能够改善呼吸气体交换、心 率储备,也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还有助于 减重,但需要坚持长期的训练。如果已经进行了心 肺功能测试,训练强度应该从VO2峰值的30%~ 40%开始,逐渐增加到50%~60%。心衰患者每周 进行2~3天(持续3~6个月)的耐力训练能够获益 [30]。
2.间歇训练 短时间的高负荷有氧运动与休息交 替,与低强度连续训练同样安全、有效。间歇训练 能够改善心脏预后,心肌梗死后稳定的老年心衰患 者同样能够获益,但要根据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训练方案。
3.吸气肌训练 吸气肌训练是一种训练呼吸功能的 运动方式。心衰患者呼吸困难主要由于低心排引起, 低心排可导致呼吸肌和骨骼肌功能异常,降低了心 衰患者的运动耐力。Bosnak-Guclu等发现,经过6 周呼吸肌训练后,慢性心衰患者的功能状态、呼吸 肌和骨骼肌力量、疲劳、情绪障碍和抑郁均有所改 善。
心肺运动试验
6MWT简便易行,在临床
的开展也较为普遍,特别 适合中、重度CHF患者。 在无条件开展CPET的基 层医院,可用6MWT代替 CPET。
CPET常用的指标及其意义如下:
(1)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peak V02或V02 max): V02max是指机体在极量运动时最大耗氧能力,受年龄、性别、体重、活 动水平及运动类型的影响。可根据VO2max的变化幅度对心功能进行分级。 反映了人体心血管的最大储备能力,其下降则反映心功能受损 (2)无氧代谢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T):运动负荷增加到一 定量后,组织对氧的需求超过循环所能提供的供氧量,组织必须通过无 氧代谢提供更多氧。AT是指机体从有氧代谢到无氧代谢的临界点,其正 常值一般大于40% VO2max。将AT和V02峰值结合在一起判断CHF患者 的运动耐力,是目前最科学、最准确的测定方法。 (3)最大心率(HRmax)和血压:血压一般随运动量增加而增高,若 随运动量增加反而下降,往往预示严重心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而综合的康复疗法,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和延长生存期。

康复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它包括日常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支持和教育指导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疗法与指导。

一、日常生活方式改变1. 饮食调整: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遵循低盐饮食,控制钠摄入量。

他们应限制高盐食物,并选择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

此外,适当控制饮水量也是必要的。

2. 戒烟限酒:吸烟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罹患心脏相关疾病的风险;过量饮酒则会直接损害心肌细胞。

“戒烟限酒”是心力衰竭患者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

3. 控制体重:过度肥胖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负荷,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非常重要。

饮食控制和适量锻炼有助于减轻体重,但是务必避免快速减肥。

二、药物治疗1. 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以及耐力运动能力。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脏长期过度负荷情况下也能提高治疗效果。

2. 利尿剂:利尿剂可帮助控制水肿和排除体内多余液体,从而减轻心脏负担。

3.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尺寸,并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4. 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和减轻心绞痛等不适。

5. 支持治疗:对于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来提供支持和治疗。

三、运动训练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是有益的。

通过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耐力和功能。

一般情况下,针对心力衰竭的训练应包括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自行车、游泳等),并结合适量抗阻力训练(如负重举重)来增强肌肉力量。

在开始锻炼之前,必须与医生商议并得到指导。

他们会根据您的健康状态制定一份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确保您在锻炼过程中不会过度用力导致恶化。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

【课题申报】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一、背景与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身体各个部位,导致疲乏、呼吸困难和体力下降等症状。

虽然药物治疗在心力衰竭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潜力在逐渐被认识和重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康复与运动,并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主要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在心脏康复与运动中的适应性、安全性及效果。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 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血流动力学和负荷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脏康复与运动中常用的评估工具和指标;-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安全性和适应性;- 心脏康复与运动的最佳实践指导原则。

2. 研究方法(1)人口学特征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等信息,使用标准评估工具如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等进行病情评估。

(2)心脏康复与运动方案设计: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力量锻炼和休息训练等。

运动方案应经过专业心脏康复团队的评估和指导,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3)心脏康复与运动效果评估:采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运动耐力、肌力、心功率产品等,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和体力功能的影响。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心力衰竭患者参与心脏康复与运动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评估心脏康复与运动对心力衰竭患者症状、体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为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推动心脏康复与运动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应用,并促进临床实践的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心衰的康复指导

心衰的康复指导
1~2次/天,逐渐增长时间。 3)帮助下床吃饭、洗脸。
心功能分级运动内容能量级 (METS)
Ⅱ级Ⅲ级 1)床边站立,室内缓慢步行。 2)室内步行100米/次,2次/天,自行更衣,
坐位大便,温水澡。
心功能分级运动内容能量级 (METS)
Ⅲ级Ⅳ级 1)走廊边步行500米/次,2次/天,上一层楼
心功能分级
NYHA1928:简便易行,仅凭主观陈说 AHA1994:并行两种分级方案
第一种即上述方案 第二种根据客观检验评估严重程度(无详细要求)
6分钟步行试验
6分钟步行运动试验,它是一 种安全、简朴、最常用旳固 定时间旳运动试验,能够独 立提醒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旳 发病率和死亡率。
六分钟步行测试
关闭不全
试验室检验
X线检验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检验 心肺吸氧运动试验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验
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纠正心衰,以到达目旳。提升运动 耐力、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损害进一步加 重,降低死亡率。
强心+利尿+扩血管
护理措施
抬高肢体,端坐卧位,身心休 息
1、休息 2、饮食护理 3、药物护理 4、皮肤护理 5、病情观察 6、氧疗护理 7、心脏康复指导
1 )运动强度旳掌握用心率作根据。一般要 求活动后心率不超出110~115次/分,或增高 不超出静息时心率10~20次/分为宜。对左心 功能不全者,要求运动后不出现明显呼吸短促, 同步应使增快旳心率和呼吸在运动后10~30分 内恢复至平静状态,尤其在第二天清晨时,如 心率还未恢复者,虽然体征并无加重,仍表白 运动强度过大,宜减量。
全身血流量增长(甲亢、慢性贫血)
诱因
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 过分劳累或情绪激动:妊娠与分娩 血容量↑: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

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康复运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康 复运 动治疗老 年慢性 心 力衰竭 患者 的有效性 和 安 全 性 研 究
胡 芬
【 摘要 】 目的 研究并探讨康复运动治疗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 I 生 水平。方法 选
[ 4] 程海玲 . 无错性 学习对脑卒 中认知 障碍康 于患者的认知能力 , 如注意 力、物 [ 5 ] 林海燕 , 徐海前 . 脑梗死恢 复期认 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 . 浙 品空间位置关 系 、综合分析 能力等等 , 进行 认知训练 间接或 直接 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本 研究 发 现 , 认 知 训 练有 利于 上肢 功 能 的改善 。训 练
动功能均有所改善 , 治疗组 的上肢运动功 能明显优 于对 照组 。
3 讨 论 .
即某一 方面 的认 知 问题 可 以引起 另一 方 面或多 个方 面 的异
册.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2 0 0 1 : 1 5 1 — 1 5 3 .
常 。认 知训练可 以促 进 中枢神 经系统功能重组 , 增强 中枢 神 [ 2 ] 缪鸿石 . 脑卒 中的康 复评定 / / 缪鸿石 . 脑 卒 中的康复评定 和治 经 系统 的可塑性 , 同时认 知训 练采用丰 富的环境刺激使脑 皮 质增 厚 , 树突分 支增加 , 神经 元体积 和密度增 加 , 营造一个

2 3 2・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 0 1 4 年3 月第8 卷第5 期 C h i n J M o d D r u g  ̄ A p p l , M o 1 4 , V 0 1 . o . 5
1 . 2 治疗方 法
体 功能训练 。训练每周 5 d , 2次 / d , 每次不 少于 3 0 m i n , 持 续 训 练 8周。治疗组在 此基础上进行认 知功能训 练 , 包括① 注 意力训练 : 视觉跟踪 、猜测游 戏 、删除游戏 、迷宫 、电脑 游 戏等 ; ②记忆力训 练 : 可采用背数字 、默写词语 、短文复述 、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ppt课件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ppt课件
16
1、运动试验与训练禁忌证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 (2 d内);
• 致命性心律失常;
• 急性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
• 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
• 严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急性全身性疾病;
17
2、运动训练禁忌证
• 近3~5 d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 运动耐力减退;
7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顺 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 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进行评估。
8
二、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
9
康复目的: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尽可能减轻呼 吸困难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一定 的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康复治疗可以降低安静心 率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相对降低定量运动时的 通气量,改善通气量功能,改善运动肌肉的血流量, 提高最大摄氧量(提高18%-25%)、运动耐力提高 18%-34%)和无氧阈,改善与运动有关的症状、体 力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
02关注慢性心衰的体征,进行 心衰的分期、分级及运动耐量
评定
21
慢性心衰临床体征
1.左心衰竭 (1)心脏体征:患者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体征,特别是左心 扩大或肥大,舒张期奔马律亦常见。 (2)肺部湿啰音:病轻患者,湿啰音可局限于双肺底部; 病重者全肺可闻及,患者取侧卧位时则下垂的一侧啰音较多。 2.右心衰竭 (1)心脏体征:有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常出现三尖瓣关闭 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2)颈静脉征:右心衰竭时由于上腔静脉回流障碍,可表 现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后者是右心衰 的特征性表现。 (3)肝脏肿大:因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肿大,肝 脏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常伴有轻度压痛,慢性右心衰竭者22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总结1. 内容简述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运动康复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旨在总结关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最佳证据,包括运动康复的时机、方式、强度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运动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同时强调个体化康复计划的重要性,确保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早期运动康复,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再入院风险。

本文还将探讨早期运动康复在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最佳证据的总结将基于最新的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全面、实用的参考信息。

这将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正常生活。

1.1 研究背景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症状,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不能满足身体各组织器官对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

这种病症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各种诱因,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在此基础上,一些生理变化如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等进一步加剧了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的快速恶化。

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运动康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还能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再入院率和死亡率。

由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复杂且多变,如何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方案,确保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康复益处,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

本篇文档旨在系统地总结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的现有最佳证据,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建议。

1.2 目的和意义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紧急状况,其特点是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和器官灌注不足。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目前心力衰竭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仍是临床心脏专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受到各临床指南、共识的推荐。

该文介绍了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为运动康复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问题。

标签: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血流动力学异常,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的一种病理过程,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死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1],HF仍是住院的主要原因,而症状性HF患者的1年病死率可高达45%[2]。

2013年ACC/AHA 指南将HF运动康复列为ⅠA类推荐[3],一定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是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可降低HF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4]。

目前各临床指南、共识均推荐运动康复,强调其在HF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既往运动康复被列为HF患者的禁忌证,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开始注意到运动康复可提高HF患者运动耐力[5],我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了HF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的益处,但我国HF运动康复仍处于早期阶段,很多医生及患者对HF运动康复的认识不足,接受正规系统运动康复治疗的HF患者少之又少,这就需要加大对HF 运动康复治疗的推廣力度,使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了解与接受,而临床医生对运动康复治疗HF作用机制的了解与掌握则是最基本的。

2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2.1 运动康复与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机制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疾病进展,神经体液调节逐渐失衡,心肌损伤加重,HF进一步发展,此过程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的作用最为重要。

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明确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提出切实的应对策略。

方法开展一期品管圈活动,圈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环境、设备等方面分析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并根据最终因素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结果全体护理人员及心衰患者对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结论明确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并针对性的实施对策可提升患者的活动耐力,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因素及对策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1]。

Ⅰ期康复运动是指院内康复运动,它包括在院内对于稳定的心脏病患者进行的早期步行训练以及简单的力量训练,目的是让这些患者出院可以安全的完成简单的家庭活动,是护理干预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往认为休息是心衰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法,并且应尽量避免参加运动。

然而目前已经有大量随机对照或回顾性研究证实了康复运动能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2]。

执行有效是根据Borg自感劳累分级表评分,12-16分为执行有效[3]。

现开展一期品管圈活动,圈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从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环境、设备等方面分析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提出切实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了患者的活动耐力,改善了患者预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分析如下:1影响心衰患者Ⅰ期康复运动有效执行的因素1.1医护人员因素①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等方面。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了解患者病情;医护未及时沟通;不了解康复运动的相关知识;未进行宣教、督促及个体化指导患者;未意识到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等。

②医护人员的配备方面:日前,大部分医院医护人员的配备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与工作量不成比例。

1.2患者及家属因素①患者因素:患者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员,意识不到康复运动的重要性;心衰患者相对病情重,活动耐力降低,运动后不适而导致不敢运动;无人监督运动不主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机制、方法与效果作者:董云峰冯青山杨生源来源:《体育师友》2018年第03期摘要: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虽说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较差。

近些年来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逐渐被大家所重视,它被当作是心脏康复预防措施中唯一能够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文章就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和效果作一阐述,为临床上制定康复护理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治疗;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3.020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

HF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一般来说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1]。

以往的经验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运动,但随着近些年运动康复研究进展的不断深入,某些疾病治疗方法的观念已慢慢转变。

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对于HF患者在心脏射血、心力储备、静脉回流和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显著疗效,而且经济性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医疗开支,已被认为是预防HF的二级有效措施。

国外相关心脏病学会也明确提出,对于所有的稳定性HF患者,都可以把运动康复作为心脏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

当前大部分临床指南上都在强调和推荐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HF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和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相关方法和效果显得尤为必要。

1 运动康复治疗HF的作用机制1.1 神經调节方面在心力衰竭发展的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会逐渐失去平衡,调节作用越来越弱,使得心肌细胞受到伤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其中交感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

一般来说交感神经兴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会升高,同时血管收缩和心脏后负荷越来越大,进而导致线粒体和细胞核变大,心肌变厚,心功能开始不足,慢慢的心肌细胞也会逐渐凋亡。

研究表明,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具有毒性作用。

Rengo[2]等人发现,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他们的心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及死亡率都在降低,而且生活质量也在慢慢恢复。

1.2 体液调节方面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似,在HF发病的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启动。

该系统启动后可直接导致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进而引起心肌肥厚,同时血管紧张素Ⅱ会和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物质一起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使得心肌细胞损伤加重,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在Coats[3]等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的体内,血管紧张素Ⅱ、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两项指标都降低了30%左右。

也有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康复训练可调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表达,进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启动,从而抑制HF的进一步发展。

1.3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我们知道心脏依靠其收缩和舒张功能来完成体内血液循环,收缩功能保证了心排出量正常,舒张功能保证了心脏射血时有足够的血液储备。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HF的出现。

研究表明,6个月以上的运动康复治疗,对于恢复心脏的收缩功能影响比较大,比如Giannuzzi等人发现进行6个月以上的运动康复治疗,可使体内出现抗心室重构效果,黄南清[4]等人也发现12个月的运动康复治疗后,体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而且左室舒张末容积在逐渐变小。

Belardinelli等通过研究发现,进行长期运动康复的HF患者,能够通过调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早期及晚期充盈,来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

这些现象都表明运动康复在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4外周适应机制外周适应机制主要是指外周血管和骨骼肌等方面。

因为在临床上HF的最主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疲乏以及运动不耐受等,而这里面的作用机制就包含中央和外周机制两方面,研究表明运动康复治疗能够获得效果的主要作用途径就是靠外周机制。

一般来说,对于HF患者,其内皮细胞的损伤往往会通过破坏相关因子的平衡,使体内的外周血管收缩,进而紊乱血液动力系统。

而有研究表明,进行适当的运动康复可使体内的内皮细胞死亡大大减少,再有Recchion 等人研究表明,运动康复疗法也可使内皮细胞的更新加快,帮助血管内皮进行修复,其作用机制一般是通过动员内皮祖细胞和循环血管生成细胞来实现的,最后是血液动力系统恢复正常。

在HF患者的骨骼肌方面,其肌肉质量和力量都不高,而且有肌肉萎缩现象。

研究表明进行运动康复的HF患者,其体内的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都在升高,通过上述变化可使肌肉当中的Ⅰ型肌纤维增多。

甄洁等人通过动物实验也证明长期进行有氧运动,在HF大鼠骨骼肌内的糖原含量和运动耐力都会增加[5]。

1.5炎症因子与焦虑情绪方面体内的炎症因子主要在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塑方面影响者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功能,从而导致HF的进一步发展,如典型的炎症因子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

体内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系统主要是依靠炎症因子的参与而被启动,启动后可通过炎症反应、心肌损伤等途径导致心室重塑,引起HF进一步加重。

Smart[6]等研究表明,HF患者在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后吗,体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下降,进而使NF-κB 的启动被抑制,使得心脏功能得到改善。

大部分HF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常常容易出现各种焦虑和抑郁等症状,这些情绪上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体内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从而加深心功能的损伤。

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康复会使HF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同时也会使患者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帮助其改善其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降低死亡率。

2 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实施方法运动康复疗法具体实施方法内容一般来说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对于HF患者而言,制定具体的运动康复方案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病人的病情程度而定。

制定的方案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运动形式的不同、运动强度的不同和运动时间的不同等。

2.1 运动前的身体评估在进行运动康复治疗前,需要对HF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基础测试,包括心电图、最大耗氧量、运动应激测试、心率等等。

在当前多数临床试验中,一般用6分钟步行试验来进行运动前的测试,这种方法相比心肺运动试验过程简单,价格便宜,操作方便。

国内相关研究学者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对HF患者进行了运动方案分级,并且严华[7]等人利用此方法对慢性HF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2 运动训练形式运动训练的形式一般有改善心肺功能的耐力锻炼、增加患者肌肉体积的阻力锻炼以及休息和锻炼相互交叉的间歇性锻炼。

耐力训练当中的有氧运动是最常用的练习方式之一,其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研究表明HF患者通过有氧运动的锻炼,改善了心肺功能,增加了最大摄氧量,而且整个过程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也倾向于选择这种锻炼方式。

也有研究表明间歇性锻炼在改善HF患者左心室功能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2.3 运动强度进行运动康复锻炼时,首先要确定运动的靶强度,目前为止有两种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一种是最大摄氧量(VO2max),一种是心率。

若以VO2max来确定运动强度,一般会选取VO2max的40%~85%作为运动强度。

若以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则按以下公式计算:靶心率(次/min)=心率储备×(60~80)%+静息心率,(其中心率储备为最高心率与静息心率的差值,而最高心率为220-年龄)。

当然对于心率储备功能不良患者,用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的话,可能会出现误差,结果不准确。

2.4 运动时间和频率对于HF患者的运动训练时间和频率,一般根据美国心肺康复协会和欧洲心脏病协会给予的安排计划:运动形式选择步行或騎自行车,每次运动前进行15分钟左右的热身运动,运动强度选择患者VO2max的40%~70%左右即可,每次的运动时间一般20-40分钟左右,频率为每周3-5天,运动后再进行5分钟左右的整理活动帮助其恢复。

当前对于HF患者的具体有氧运动方案多种多样,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建议按三期锻炼来进行,第一期一定是在有监测的环境下进行的,开始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待患者适应后再逐渐增加;第二期是患者在完成第一期后,重新进行身体条件的评估,再次确定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需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也要在监测环境下进行。

第三期是在前两期成功完成后而且无任何不正常事情发生的前提下进行的,此阶段可在无监测的环境下进行如家庭,相关医务人员可进行定期访问。

3 心衰患者运动康复的治疗效果3.1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不论是何种治疗HF的运动康复疗法,都可以通过相关作用机制如神经体液调节、心功能调节及外周机制等,来提高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增强其心肺功能。

大量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运动形式、不同的运动强度以及不同的运动时间的锻炼,最后患者体内的VO2max都有12%~31%的增加幅度,而且检查其心肺功能发现有了明显改善。

3.2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虽说生活质量的标准不统一,或者定义不一样,但是大多数实验已表明,利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HF,确实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Giannuzzi等通过对90例HF患者进行运动康复实验发现,运动干预组的患者通过运动耐量的提高而使得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Flynn[8]等通过对2331名HF患者在监测下进行3次/周,总共3个月的康复锻炼,然后回家自主活动,结果显示运动干预组的整体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

Belardinelli等通过对110例HF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有人监测的运动治疗组的患者较对照组再入院率降低了19%,病死率降低了42%,因此可以看出运动康复疗法对于HF患者的预后工作有明显的改善。

但也有人发现在家进行自主锻炼康复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患者的积极性和自制力有关。

4结论综上所述,运动康复疗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使得患者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降低,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

此外,鉴于我国心脏康复工作起步较晚,相关康复专业人才缺乏,康复知识了解不充分,大力普及和推广康复方面的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1] Hunt HA,B aker DW,Chin MH,et al. 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executive summary[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7):2101-2113.[2] Rengo G,Pagano G,Parisi V,et al. Changes of plasma norepinephrine and serum 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fter exercise training predi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Int J Cardiol,2014,171(3):384-389.[3] Coats AJ. Clinical utility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J]. Nat Rev Cardiol,2011,(7):380-392.[4] 黄南清. 运动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5):501-504.[5] 甄洁,朱荣. 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骼肌糖原和运动耐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4):426-431.[6] Smart NA,Steele M.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systemic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Congest Heart Fail,2011,17(3):110-114.[7] 严华,符春晖,邹恩飞,等. 步行运动训练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的康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4.[8] Flynn KE,Pina IL,Whellan DJ,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health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HF-AC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AMA,2009,301(14):1451-14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